《国家歌剧院局部》A2501000016 · 2011年3月7日摄于法国法兰西岛巴黎
经过豪斯曼的改造之后,我们今天看到的巴黎基本成型。
正是有了这次大刀阔斧的改造,巴黎才逐渐变成了令欧洲人趋之若鹜的大都会。人们纷至沓来,除了观光和生活,还将巴黎成功的改造经验带回自己的国家。像意大利的马德里及奥地利的维也纳,都曾经从巴黎的城市改造中汲取经验。
但是,豪斯曼对巴黎的改造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造成了巴黎贫富阶层的进一步分化。贫富的分化在每一个大都市中都会存在,但随着豪斯曼的改造,这种分化在巴黎被进一步固定了下来,其影响延续至今日。
由于巴黎的改造,导致大量的旧建筑被拆除,此时巴黎的大地产商便趁机购入被拆除的土地,当政府在此建设新街区之后,地产商便抬高这些土地上的住房价格,以此来盈利。如此一来,新街区的住房只有富人才能买得起了,成为这富人区;而穷人只能挤住在旧街区中。巴黎因此被人为地分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区域:富人居住在干净的西区,而穷人则居住在拥挤的东区。这种格局的固定,实际上会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
《巴黎街景》A2501000015 · 2011年3月7日摄于法国法兰西岛巴黎
城市污水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豪斯曼开始着手解决空气和阳光的问题。
要获得良好的空气和阳光,绿化便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了提高巴黎的绿化水平,豪斯曼同时在巴黎的市区以及郊区进行了改造。在巴黎市外广阔的郊区中,豪斯曼兴建了两座巨大的森林公园,按照园林设计的方法,在森林公园之中建设了包括山洞、瀑布等景观,可供市民们在此参观和游览;而在巴黎市区,豪斯曼则兴建了三座市民公园、许多城市广场以及著名的以香榭丽舍大街为代表的林荫大道。如此一来,巴黎的市民们闲暇之余可以有地方晒晒太阳、透透新鲜空气。时至今日的巴黎仍然可以看到当年改造的痕迹。这些绿化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巴黎市民的居住质量,而且对于美化城市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想要便捷的生活和工作,交通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改造之前,巴黎的交通非常不便。巴黎的街道不只是狭窄,很多路甚至根本不通。豪斯曼在巴黎构建了一个完善的三级交通网络。第一级是四条贯穿城市的主干道,通过这四条主干道,庞大的巴黎便被联通了起来;第二级交通网络则是连接城市中重要节点的次级道路,这些道路主要连接的是广场、车站等城市中的重要地标;第三级道路则是连接巴黎市中心与郊区的道路。通过这三级道路,一个巴黎人基本上可以方便地到达巴黎的任何一个地方了。
在如此大规模的城市改造的同时尽可能保留这座城市的历史风貌是豪斯曼面临的巨大挑战。
巴黎是一个自中世纪以来就存在的古老城市,拥有很多历史性建筑。当时很多巴黎人认为,这些古老建筑是巴黎历史与文化的象征,不能轻易拆除。然而,豪斯曼男爵觉得,「建筑物的存在时间不能与其历史价值划等号」。他仅仅保留了拥有重要的文化与艺术价值的建筑,像巴黎圣母院等,而将大量虽然历史悠久,但并没有太多历史和文物价值,且又阻碍城市发展的那些建筑物予以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现代建筑。他的这一做法曾引来不少争议,但就结果而言,这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巴黎的城市环境和面貌,同时给这座城市的的未来发展也预留了空间。
《凯旋门局部》A2501000013 · 2011年3月6日摄于法国法兰西岛巴黎
拿破仑三世将自己对新巴黎的构想和期待介绍给了时任塞纳河州州长的豪斯曼,并由这位男爵负责实施这一宏伟计划。
豪斯曼对巴黎的改造被称为「创造性的破坏」。
针对巴黎存在的问题,他都逐一进行了改造。首先,豪斯曼对巴黎糟糕的卫生状况非常重视,是这次城市改造的重点。他认为:水、空气、阳光是保持良好卫生状况的决定性因素。本着这样的理念,豪斯曼对巴黎的下水道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改造。而此前的巴黎下水道系统十分狭窄,根本不能承担其应有的职能,导致大量的巴黎市民将污水及排泄物直接倾倒在大街上。
经过改造之后,巴黎建成了宽阔、可供工人清洁以及小船通过的下水道系统,并且对下水道系统进行了分级设计,分别承担储存、处理废水以及泄洪等各项职能。事实证明,奥斯曼对于下水道系统的改造是相当成功的。宽阔的下水道为日后巴黎电气化的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空间,下水道本身排水的职能也由于其科学合理的设计而一直没有出现问题。时至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也依然如此。
《巴黎》A2501000012 · 2011年3月6日摄于法国法兰西岛巴黎
谈到巴黎19世纪中叶的那次大规模城市改造就不得不提两个人:拿破仑三世和豪斯曼。
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一世的侄子,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巴黎的城市改造就是他的决定。
拿破仑三世之前的法国统治者并非没有想过要对巴黎进行改造。但是这些统治者的城市改造思想仍然停留在中世纪,也就是不断地在城市各个角落兴建宏伟的纪念性建筑,以纪念当时的政府或统治者的丰功伟绩,但这些建筑对于改善普通民众的城市生活毫无作用。而拿破仑三世则与此前的统治者不同。他一方面希望继承拿破仑一世的丰功伟绩,让法国重新成为欧洲的霸主。要达到这一目的,一个干净、漂亮的巴黎必不可少;另一方面,拿破仑三世是一个更加现代化的君主,十分推崇圣西门的思想。他认为,巴黎应当是一座能让所有市民,无论贵贱,都能够在其中享受美好生活的城市。拿破仑三世曾经对改造巴黎的总设计师说过:「尽可能多建广场,供所有的家庭享用,无论贫穷或富有」。
在这两种思想的影响下,拿破仑三世决定对巴黎进行巨大的改造。
当然,拿破仑三世做出这一决定还有一个现实的政治原因:通过对巴黎的改造,消除在巴黎建造街垒的可能性。所谓街垒,就是在城市的街道之建设防御工事,在巴黎漫长的历史中,巴黎曾经数次成为各种政治势力争夺的战场,而在这种争夺中,街垒就成为了一种绝佳的工具。
旧巴黎的街道狭窄且曲折,极宜修建街垒。这让军队的行动非常不便和迟缓,不利于迅速镇压常有的起义和暴动。
《巴黎》A2501000011 · 2011年3月6日摄于法国法兰西岛巴黎
巴黎,全球知名的大都会,有着「浪漫之都」、「时尚之都」等一长串头衔和美誉。所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19世纪中叶的一次大改造。在这之前,用法国社会改革家维克托 · 考兰特的话说,巴黎就像是一座人间地狱,「是一个巨大的腐败工场。那里苦难、瘟疫和疾病并存,阳光和新鲜空气很少能渗透进来。巴黎是一个可怕的地方,植物枯萎、死亡,有四分之一的儿童将在一年内死亡。」
当时卢浮宫和市政厅之间的这片地区自中世纪以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与巴黎其他地区相比,这一地区人口密度高得令人咋舌。尤其是香榭丽舍大街附近,每平方公里就挤着5380人;现如今的第三区内的一些社区,当时甚至达到每三平方米就有一个居民。 1840年,一个医生曾这样记录当时的可怕场景:在一幢楼的四楼,连成人带孩子一共有23个人挤在一间仅五平方米的房间内。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容易导致传染病的迅速漫延。仅1848年的一次霍乱,就造成了当地百分之五的居民丧生。
巴黎最早是一个罗马营寨城。法国公元888年建国并定都巴黎后,尽管城市一直都在缓慢发展,但到公元十九世纪中叶,这座城市已与拿破仑三世治下的法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
一场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马刺身》B0000000088 · 2021年1月21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朋友小聚,去了一家寿司店。看菜单,有马刺身,点了一份浅尝,也算是一个回味。
好多年前出差日本的时候,曾品尝过一回马刺身。那次实属「意外」,因为日本现「疯牛病」,不怎么敢吃牛肉,尤其是生吃牛肉。
在日本的九州,尤其是熊本,食用马肉有些年头了。相传熊本第一代藩主加藤清正带兵攻打朝鲜时,由于给养不足,只得杀军马充饥,由此开了食用马肉的先河。当然,现在的马肉并非军马,而是特意培育的肉用马。
在日本,马肉也称「樱肉」。一种说法是因为马肉接触到空气后会呈现出樱粉色,故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马刺身最佳食用季节在每年的四五月份,恰逢日本的樱花季。但后一种说法似乎有些勉强,因为九洲的樱花季要稍早些,大约三月下旬左右,而非四五月间。
马刺身的口感接近和牛,鲜嫩多汁,入口即化,蛮美味的。
《招财猫》N0000000015 · 2021年1月18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千万両」,意财源滚滚,多见诸日本的「招财猫」。
在日本店家的收银台上,十有八九会摆放一只憨态可掬的「招财猫」。
一般认为,招财猫被日本人作为吉祥物源自日本的江户时代,但具体缘何兴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有一大堆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其中一则:
江户时代的世田谷有一座很荒凉的寺院「弘德寺」,寺院的法师非常爱猫,即使三餐不继,也是先将食物喂猫。有一天,法师山穷水尽,没有东西可以喂猫。法师对此深感内疚和无奈,一边心疼地抚着猫,一边喃喃自语:「我真的没东西喂你了。你有办法填饱肚子吗?」。听到法师此言,猫兀自离开了。
次日,德川幕府的大臣井伊直考途经弘德寺时刚好遭遇一场雷雨。他赶紧找了个地方躲雨。不一会儿,井伊直考看到一只猫在寺院门口拚命向他招手。他觉得好奇,便朝那只猫走了过去。就在此时,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他转身一看,原来是一个炸雷正巧打在自己刚才躲雨的地方。
井伊直考知道是「弘德寺」的猫救了自己,心怀感恩,之后经常接济寺院,法师和那只猫因此得以温饱。
另一则:
江户时代有一望族越后屋,家道昌盛,不想到少东家接手后,由于好赌、玩猫,无心经营,致使家业没落,债台高筑。管家苦苦相劝,叫他振作精神,用心经营家业,但少东家全不当一回事,说没钱怕什么,他的猫可以弄到钱。小猫听了少东家此话,立刻跑出家门。等牠第二天回来时,嘴里叼着一枚金币。
此后,只要少东家说缺钱,小猫总会给他叼来金币。少东家寻思,与其让小猫一枚一枚地往家里叼金币,不如偷偷地跟着牠,找到藏金币的地方,省心省力,一劳永逸。
一天,少东家悄悄地跟着小猫来到一座寺庙。只见牠向神祈求道:「我想再用我的毛,我的肉,我的血换几枚金币。」少东家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是小猫在用自己的血肉在给他换金币。他刚想上前阻拦,但为时已晚。小猫消失了,在牠刚才待着的地方,留下了三枚用血肉换来的金币。
招财猫有多种形态:有举左手,有举右手,各有其意。其中举左手的是公猫,招财;举右手的是母猫,纳福。
曾经见到过举双手的招财猫,财福双收,雌雄莫辨。
《唠嗑》N0000000014 · 2021年1月1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大门上的「福」字该正贴还是倒帖?
网上特意查了一下,说应该正贴的有,说应该反贴的也有,但总体上看,「正贴派」占了多数。只是倘若细看理由就不难发现,「正贴派」的理由比较集中:大门上倒贴「福」字不够端庄,然后抬出作家冯冀才,说他认为大门上的「福」字倒贴显得不够端庄,很滑稽,所以应该正贴云云。
我支持「倒贴派」。将大门的「福」字倒贴,就是「引诱」打门前路过的孩子「指正」:「你们家的『福』倒了。」而「倒」、「到」谐音,喻「福到了」,图的就是讨个口彩。设想一下,如果打门前路过的孩子冲你家嚷嚷「你们家的『福』怎么没倒」,是不是有点自找倒霉?
说「『福』字倒贴很滑稽」有点滑稽,怎么滑稽了?真没看出来。
「倒贴派」有很多典故,比如: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各家都在自家门上贴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上了「福」字。有户人家不识字,把「福」给字贴倒了。第二天皇上派人上街查看,结果发现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但有一家的「福」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后大怒,下令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是说『福到了』。」皇上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赦免了那户人家的死罪。从此,人们便将门上的「福」字倒贴,一是为避祸,二也是为了纪念马皇后。
先不论有没有这回事。这个故事至少很肯定地说明了一点:当地人一定是将大门上的「福」字倒过来贴的。
贴「福」字是我国非常典型的民俗之一,而倒贴「福」字更加的经典,因为个中的妙处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
各位看官,您家的福到了嘿。
《抬头观梨花》F0300000333 · 2017年4月3日摄于韩国首尔
「怀孕分娩信息中心」是韩国首尔的一个官方网站。最近,这个网站发布一份《孕妇指南》,提醒产妇在备产期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比如:
「和平时一样做家务,这样即便你不另外做运动也同样能控制好体重。」
「把结婚前穿的,或是产后想穿的小号衣服挂在显眼的地方。这样当你想多吃东西或不想运动时翘掉体操时,这些衣物对你是一个督促。」
「记得去医院之前检查一下所带的生活必需品,不要给家人添麻烦。」
「把冰箱里的剩菜扔掉,另外多准备一些小菜和方便食品,因为你丈夫肯定不擅长做饭。」
「准备好住院期间丈夫和孩子们的换洗衣物,内衣、袜子、衬衫等,确保他们有足够的生活必需品。」
这个《指南》要是在上海,肯定炸锅。可以想像,上海的准妈妈一定是一手捧着肚子,一手指着你鼻子:「妈的,老娘都快要死了,还得管你泡菜够不够吃,裤衩够不够换。去死吧,滚!」
韩国出生率快速下降真的不是没有原因的。
《泡菜》B0000000087 · 2017年4月2日摄于韩国首尔
上世纪80年代有一首台湾歌曲《泡菜的故事》在大陆很是传唱了一阵子:
嘿嘿,老板,来盘泡菜
每当大伙桌旁一坐我就可以往那桌上一摆
我的目的要让客人快把他的胃口打开
我就是要泡菜,我就是要泡菜
我就是要泡菜,我就是要泡菜
人人都喜爱呀你说奇怪不奇怪
最近一段介绍李子柒腌泡菜的视频引发了相当数量韩国人的极度关注:
「请注意,泡菜是我们韩国人的传统食物!」
「中国这么喜欢韩国文化吗?」
「泡菜是你们每顿饭都吃的吗?是我们韩国人每顿饭都吃的好吧!」
「你以为这么做,泡菜就成你们的了?记住:泡菜是韩国传统食物!掩耳盗铃也得有个限度吧。」
这里所涉及的「泡菜」就是腌辣白菜,被韩国人视为是韩国饮食,乃至韩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和象征,而且不允许其他国家「染指」,一碰就跳,一碰就闹。
用最近由中国牵头和主导制定的泡菜行业国际标准一出台,「韩联社」暴跳如雷,大呼这是韩国作为「泡菜宗主国」的耻辱。其实这项标准的出台,是因为中国是这种辣白菜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国。包括韩国在内,用传统方法制作的辣白菜含有大量寄生虫卵等有害物质,很不卫生。
不光跟中国,韩国人为了泡菜,跟日本也狠打了一番口水仗。
为了推广韩餐,韩国曾不惜花巨资在美国的《纽约时报》宣传「韩国拌饭」。对此,日本《产经新闻》驻首尔分社社长黑田胜弘评论称:韩国拌饭看起来似乎可以增加食欲,但真吃起来并不是那么回事。我很怀疑外国人会真觉得韩国拌饭会像广告上说的那样。
黑田胜弘此言一出,立刻引发了很多韩国人的强烈不满。韩国作家李外秀反驳道:吃泡菜总比那些吃生鱼片吃寿司这些如同茹毛饮血尚未开化的蒙昧饮食好。不仅如此,韩国人还推出了一部名为《食客:泡菜战争》的电视剧,以让日本人知道韩国泡菜不仅是日本酱菜的鼻祖,同时也是全世界泡菜的鼻祖。
有日本人幽幽地评论到:你们这样说,中国人同意吗?
去年年底,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外国记者搞事,问华春莹:「韩国和中国媒体在网络上就韩国食品泡菜的起源问题有争议。外交部对此有何评论?」。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一脸的纳闷:「有这方面的争议?我不太清楚。」
《洪都拉斯风光》A3601000003 · 2017年11月9日摄于洪都拉斯海湾群岛
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横扫加勒比海的飓风「米奇」吗?那场超级飓风最终造成约11,000人死亡,另外还有约11,000人失踪。
洪都拉斯首当其冲。「米奇」过境这个国家时不仅带去了破坏力惊人的狂风,同时还带去了破坏力更加惊人的降水,导致靠近尼加拉瓜边境附近的乔卢特卡河泛滥,一片汪洋。
乔卢特卡河上有一座桥,最早建于1930年。由于乔卢特卡河经常泛滥,河上的桥也屡毁屡建,屡建屡毁。1996年,为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令人头疼不已的问题,当地政府聘请了世界桥梁专家在乔卢特卡河上修建起一座能抵御百年一遇超强飓风的大桥。
不料想仅仅两年之后,创纪录的「米奇」飓风便不约而至。乔卢特卡大桥果然不负重望,在狂风暴雨上巍然屹立。但尴尬的是,「米奇」过后,桥还在,可河没了:乔卢特卡河改道了数百米,绕桥而过,只留下大桥在岸上独自凌乱。
《「脏辫」》F0100000071 · 2016年5月19日摄于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
可爱的埃塞俄比亚小女孩。
小女孩的发型,就是所谓的「脏辫」,也有人称为「非洲脏辫」。这或许是因为这种发型在黑人中比较常见的缘故。
脏辫的起源众说纷纭。大多数人相信起源于非洲,说是这种发型一是可以减少诸如蚤子之类的寄生虫,二是在炎热的非洲能让人感觉凉快。对此,我不怎么以为然。首先,很难想像这种发型能抵挡寄生虫的袭扰;其次,非洲人之所以会有蓬松的鬈发,就是用来抵挡强烈的紫外线和隔绝炎热的空气以保护大脑,不存在梳成脏辫感觉凉快一说。
但不管怎样,脏辫在非洲很常见倒是真的。
其实不只是非洲,远到古希腊的壁画,近到大航海时代水手的影像,也都有脏辫的影子。
《无题》N0000000013 · 2021年1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美国知名社交平台「推特」8日宣布:永久封禁美国责任总统唐纳特 · 特朗普的个人账号,理由是特朗普「存在进一步煽动暴力行为的风险」。
不说什么「言论自由」之类的屁话。一个代表了投资者利益的企业总裁觉得一个理论上代表了全美国人民利益的「民选总统」「可能存在」将要发表不当言论的风险而直接将其封杀。
这件事是不是很搞笑?确定不需要议会投票或者法院裁定?
美国号称是一个「三权分治」的「民主国家」,是西方社会的「样板房」。「推特」封杀特朗普这件事,让美国除了总统、议会和法院这三权之外的第「第四权」若隐若现。
这让其他西方或亲西方国家情何以堪。哈哈。
细思极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