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斯普鲁斯海峡》A1001000012 · 2013年6月6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一直有一个宏大的「梦想」:联合世界上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组建一个庞大的「大突厥帝国」,以恢复「奥斯曼帝国」昔日的「荣耀」。

但,最近的一项遗传基因检测显示,土耳其人主要是被征服的原住民安纳托利亚人和古希腊人的后裔,与突厥人在人种上没有任何关系。

这就他妈很尴尬了。


《恰米利卡山》A1001000001 · 2013年6月7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横跨欧亚两个大陆的城市。在它的亚洲区以东4公里处有一座小山,叫「恰米利卡」,虽然海拔只有267米,却是伊斯坦布尔的制高点,可以鸟瞰整个伊斯坦布尔。

站在恰米利卡山顶俯瞰四周,分割欧亚大陆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尽收眼底,海峡的对岸就是欧洲,而脚下则是亚洲。

不知道土耳其有没有「海誓山盟」的说法,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恰米利卡山成为了土耳其最浪漫的地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情侣纷至沓来,恰米利卡山也因此被称为了「情人山」。

那天正在山顶眺望博斯普鲁斯海峡,就听到身后有人在高声叫喊。转过身,只见一对中年白人情侣,满脸的喜悦和幸福。那男的一边向游人挥手致意,一边激动地大声宣布:「今天我和我的妻子在这里结婚了!」话音未落,在场的所有人,认识的和不认识的,纷纷停下脚步,一起鼓起掌来,向这对新人表示最真挚的祝福,场面非常感人。


《飞越博斯普鲁斯》A1001000010 · 2013年6月5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说到土耳其不得不提伊斯坦布尔,说到伊斯坦布尔不得不提博斯普鲁斯海峡。

众神之首宙斯有一个情人叫伊奥,为了向他的妻子赫拉隐瞒此事,他把伊奥变成了一头牛。后来,赫拉还是知道了这件事。她便变成一只牛蝇去骚扰变成牛的伊奥,伊奥为了躲避牛蝇,便跨过了一道水墙。在古希腊语里,「博斯」即「牛」,而「普鲁斯」意为「水墙」,神话中所说的那道水墙便是今天的博斯普鲁斯海峡。

博斯普鲁斯海峡又称伊斯坦布尔海峡,位于黑海和马尔马拉海之间,是沟通欧亚两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第一道关口。由于两洲各国间的商贸等各种交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增多,它的地理位置尤具战略意义。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率领军队西侵欧洲时,曾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建造了一座浮桥。东罗马帝国时期十字军东征时,曾乘船渡过这里,直逼耶路撒冷。

鉴於海峡的重要战略地位,为了保卫跨越海峡南端的君士坦丁堡,即今天的伊斯坦堡,拜占庭诸皇帝和以后的奥斯曼帝国诸苏丹沿海峡两岸,特别是欧洲一侧先後修建了许多城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纳多卢费内里和鲁梅利希萨勒两城堡;前者位于海峡亚洲一侧沿岸,为巴耶塞特一世于1391年所建;后者就在海峡正对面,为穆罕默德二世于1453年所建。

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自然风光与历史古迹相映成辉,已成为土耳其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美杜莎的眼睛》G0000000002 · 2013年6月6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这是一盏充满了土耳其风情的艺术吊灯,其彩色玻璃灯罩的造型叫「美杜莎的眼睛」。

美杜莎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女妖,戈耳工三姐妹之一,居住在大洋俄刻阿诺斯的彼岸与黑夜之地相接的地方。父亲为大地盖亚与海洋蓬托斯之子福耳库斯,母亲为前两者之女,福耳库斯的姊妹刻托。戈耳工三姐妹都是面目狰狞的怪物,有黑色的翅膀、长满鳞片的身体、凶残的爪子、无数扭动着的毒蛇的头发。她们的舌头和两只大犬牙从嘴巴里面伸出来。她们具有超凡的魔力,能让所有看到她们的人和神变成石头。

在蓝色清真寺和圣索菲亚大教堂附近有一座拜占庭时期建造的地下战备水库,里面就有美杜莎的石雕头像,被镇在两根巨大的石柱之下。

可能是出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拜占庭人眼中的蛇发女妖在土耳其人的心目中成为了守护之神。「美杜莎的眼睛」也就成了「土耳其蓝眼睛」,也称「土耳其之眼」。

土耳其人深信,那些隐藏在幽暗处的「邪恶之眼」会给人带来厄运,而「美杜莎的眼睛」可以抵御「邪恶之眼」的侵扰,可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邪恶之眼」无处不在,因此,在土耳其,「美杜莎的眼睛」也无处不在:餐盘、珠宝、房门、包装袋、服装、汽车挂件,甚至还被镶嵌在人行道和建筑外墙上。


《卖石榴汁的小贩》F0200000007 · 2013年6月6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在伊斯坦布尔,经常能看见身穿土耳其民族服装、肩背大壶走街串巷叫卖鲜榨石榴汁的小贩。

土耳其盛产水果,其中又以石榴最为出名。土耳其石榴果粒饱满,像一颗颗红宝石般晶莹剔透。据说临潼石榴就是沿着丝绸之路由土耳其传入中原。

土耳其的葡萄汁色泽艳红,非常诱人,只是因为大都连皮带籽一起榨,略带苦涩。一塑料杯葡萄汁5里拉,差不多十元人民币。


《伊斯坦布尔》A1001000004 · 2013年6月7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消除基督教国家对土耳其的戒心和顾虑,首任总统凯末尔首先废除了苏丹制,随后又废除了哈里发制,一步步将土耳其由封建神权制国家改造成一个世俗的现代化国家。但是,在过了将近一个世纪之后,西方国家对土耳其的戒心和顾虑并没有消除。

1952年2月28日,土耳其加入了代表西方阵营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但是30年之后,土耳其于1987年4月向「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提出申请,希望成为「欧共体」的完全成员国,并且也作了极大的努力,包括六次修改《宪法》以满足西方的要求,但令土耳其沮丧的是,在2002年的哥本哈根峰会上,欧盟15国同意同意了其它10个候选国的入盟申请,只把土耳其挡在了门外。当然,欧盟提出的理由很多,包括知识产权、人权、发展水平之类,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在于土耳其尽管已经被改造得像一个世俗国家,但毕竟依然是一个伊斯兰国家,这对以基督教国家为核心的欧盟来说,不可能不对此心存疑虑。此其一。其二,一旦土耳其加入欧盟,欧洲和伊斯兰世界之间的缓冲便不复存在,欧洲不得不直面伊斯兰世界。这恐怕是欧盟推三阻四,不愿意接受土耳其入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三,土耳其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在崇尚契约精神和骑士精神的欧洲人的眼里显得比较异类,这也让土耳其在心理上难以为欧盟所接受。

事实也确实如此,土耳其既想恢复阿拉伯伊斯兰的荣耀和梦想,又想能够跻身西方基督教世界,只是这种左右逢源、两头讨好的暧昧态度并不为东方,也不为西方所接受。希望和失望相互交织的结果是,这个国家始终牌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之中,而这正是让东西方对这个国家保持戒心和顾虑的根本原因。

那天在耶尼清真寺的台阶上坐了很久,一边聆听着身后悠扬的宣礼声,一边看着眼前广场上熙来攘往的人群,心里在想:再过五年,或者十年,伊斯坦布尔,这座美丽的「众城女王」之城还会依然像现在这般的祥和吗?


《耶尼清真寺》A1001000009 · 2013年6月5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从公元前658年希腊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的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岬角上建立殖民城市拜占庭到今天,将近二十七个世纪的时光给伊斯坦布尔留下了无数的历史印记:扼守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入口,始建于公元前408年的「女儿塔」、建于公元321年的君士坦丁赛马场、建于公元378年的瓦伦斯渡槽、始建于公元5世纪的君士坦丁堡城墙、公元537年竣工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公元1348年修建的加拉达塔、修建于拜占庭帝国圣使徒教堂旧址之上,公元1470年竣工的法提赫清真寺、16世纪初兴建的巴耶塞特二世清真寺、公元1557年竣工的苏莱曼尼耶清真寺、公元1616年竣工的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即蓝色清真寺、公元15至19世纪奥斯曼帝国的中心托普卡帕宫,等等。

奥斯曼帝国给伊斯坦布尔留下了450多座清真寺,这些清真寺以及成百上千座宣礼塔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使这座历史名城到处弥漫着浓浓的阿拉伯伊斯兰风情。


《土耳其小贩》F0200000003 · 2013年6月6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压垮奥斯曼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同盟国之一的奥斯曼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以及保加利亚一起在这次大战中的失利,并于1918年10月30日向由塞尔维亚王国、俄罗斯帝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王国、大英帝国及其殖民地、日本、黑山、罗马尼亚、希腊、美国以及中国组成的协约正式国投降,直接导致其昔日的属地被瓜分殆尽。不仅如此,由于担心奥斯曼帝国日后死灰复燃,老谋深算的英国人鼓动奥斯曼帝国周边一些国家将其肢解,以永除后患。

就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一战时期奥斯曼帝国第二军团司令、杰出的军事军家,后来被尊为「土耳其人之父」的穆斯塔法 · 凯末尔 · 阿塔土克出现了。凯末尔不仅立即推动议会发表了被称为「新土耳其的独立宣言」的《国民公约》,并且在协约国占领伊斯坦布尔、议会被强行解散的情况下在安卡拉成立了以他为首脑的土耳其国民政府。

1923年,凯末尔以国民军总司令的身份率领土耳其军队大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入侵者,迫使协约国与其在瑞士的洛桑签订了《洛桑协定》。在这份《协定》中,协约国正式承认土耳其的独立和主权。同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定都伊斯坦布尔,并一直延续至今。


《托普卡帕故宫》A1001000008 · 2013年6月6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公元十七世纪,通过采取包括整顿财政和税收、整肃军队、限制宗教极端势力、引进西方科技和管理人才等方面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奥斯曼赢来了一次帝国的复兴。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时任苏丹默哈莫德四世却错误地认为完成祖辈们征服中欧这一夙愿的时机已经到来。

默哈莫德四世指派时任宰相穆斯塔法率领十八万大军西征,想一举征服神圣罗马帝国,夺取维也纳。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这次他面对的是众志成城的整个欧洲的抵抗:罗马教皇出资150万金盾,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和热那亚也都慷慨解囊;波兰国王索别斯基三世在象征性地收取了50万金盾之后,亲自率领一万八千士兵同德国各公国的士兵一起驰援维也纳,最终彻底击溃了穆斯塔发和他的军队。

这场战争不仅让奥斯曼帝国在政治和军事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让帝国的国库消耗殆尽。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强大帝国元气大伤,甚至直到今天也依然没能完全恢复。


《埃及市场》A1001000007 · 2013年6月5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在奥斯曼帝国的鼎盛时期,其疆域覆盖南欧、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和属地,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北苏丹与也门,大致包括今天的黑山、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希腊、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赛哥维那、塞尔维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埃及、塞浦路斯、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科威特、约旦、土耳其、沙特阿拉伯一部、伊拉克、叙利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以及伊朗一部,而伊斯坦布尔也因此成为那一时期的世界中心。

奥斯曼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出现在1571年。那一年,相对弱小的西班牙和威尼斯联合舰队击败奥斯曼在地中海的庞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奥斯曼帝国的国运从此开始衰落。

除了外患,奥斯曼帝国内忧也是不断。1574年,穆拉德三世登基。为避免权力之争,他先后杀掉了自己的五个兄弟。而到1595年,默罕莫德三世更是在杀掉了自己十九个兄弟后才登上了苏丹的宝座。宫廷和家族的权力之争大大削弱了帝国的元气。所幸的是,靠着他们的前任,奥斯曼帝国第10位苏丹苏莱曼所建立的强大军队,帝国才得以继续维持了一个世纪,直到十七世纪末。


《耶尼清真寺》A1001000003 · 2013年6月6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公元五世纪,中国的北魏王朝击溃北方宿敌柔然罕国。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为柔然人的种族奴隶,专门为柔然人打铁的「锻奴」突厥人不但得以挣脱奴役,而且还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突厥人一方面彻底断绝了与柔然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成功与西魏联姻。一年之后,突厥人大败柔然,随即建立「突厥汗国」。

至隋初时,突厥人趁隋朝政权未稳,开始大举进犯和袭扰中原。但好景不长,不久之后由于内讧,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其与中原之间的战略态势也随之改变。贞观三年,也就是公元629年,大唐军队大败突厥,率先剿灭了东突厥。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再度发兵,将突厥其余各部也悉数剿灭。就此,突厥渐渐淡出中国史籍。

突厥进入波斯人、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的视野是公元六世纪。

公元562年,也就是突厥汗国建立10年之际,突厥人先与波斯萨珊王朝结盟,灭掉了突厥西部的劲敌哒王国并瓜分其地,得手之后,突厥人随即翻脸,独吞了哒故王国的全部土地。突厥人还嫌不够,于6年之后,也就是公元568年,又与拜占庭结盟,联手与波斯打了一场长达20年的战争。

到了公元10世纪未,波斯萨曼王朝开始衰微,内部也是纷争不断。突厥人趁机取而代之,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也就是这一时期,大批突厥人皈依了伊斯兰教,并逐渐发展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统治者。

公元13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突厥人被迫迁移,其中大约有400户突厥家庭在首领厄尔图格鲁尔的带领下迁至塞尔柱土耳其人的罗姆苏丹国小亚细亚。罗姆苏丹给予同种的奥斯曼人以慷慨的待遇,将小亚细亚西北部同拜占庭帝国接壤的索古德地区封给了厄尔图格鲁尔,作为藩属以拱卫罗姆苏丹国。1299年,已经继位的厄尔图格鲁尔的儿子奥斯曼趁塞尔柱罗姆苏丹国分裂之际宣布独立,自封「苏丹」,由此揭开了长达六个半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帷幕。

1453年5月29日是奥斯曼帝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天。那天,即位不到两年的穆罕默德二世率兵八万仅用了53天的时间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彻底终结了罗马帝国自公元前1世纪以来长达十六个世纪的历史,君士坦丁堡也随即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都城,更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教的城市」。与此同时,穆罕默德二世以开国苏丹奥斯曼一世的名字将国名正式确定为「奥斯曼帝国」。


《伊斯坦布尔》A1001000006 · 2013年6月6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公元前七世纪,希腊移民开始在爱琴海和黑海一带建立殖民城市。公元前658年,希腊移民在巴尔干原住民色雷斯人的小镇力高斯修建起一座新的殖民城市,取名「拜占蒂翁」,它的拉丁文名字叫「拜占庭」。

公元三世纪,曾经不可一世的庞大的罗马帝国开始步入晚期,社会动荡,都城罗马经济崩溃,而在帝国的东部,情况要相对好很多。公元314年,「四帝共治」下罗马帝国西部的奥古斯都,也就是皇帝的君士坦丁击败了东部的奥古斯都李锡尼后,随即决定迁都。公元324年,拜占庭成为帝国的陪都,6年之后,即公元330年,拜占庭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首都,同时更名为「君士坦丁堡」,但君士坦丁大帝更愿意称它为「新罗马」。

公元395年1月17日,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一分为二,分给交给两个儿子,即阿卡迪乌斯和霍诺里乌斯。其中原帝国西部成为「西罗马帝国」,首都仍为罗马;原帝国东部成为「东罗马帝国」,首都为拜占庭。西罗马帝国仅仅存续了81年便告灭亡,而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了一千多年。

东罗马帝国一直自称是「罗马帝国」,而且也得到了当时世界的广泛承认。为了区别古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罗马帝国,公元17世纪起,历史学家将后者称为「拜占庭帝国」。


《博斯普鲁斯海峡》A1001000005 · 2013年6月5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如果从历史地位以及地理位置这两个维度同时审视,世界上恐怕还没有哪一座城市能与伊斯坦布尔相比肩。

这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在从公元前658年直到今天这长达2600的漫长岁月中,曾前后接受过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洗礼。从公元324年起,这里就一直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一连串闻名遐迩的名字: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这每一个名字的背后,是一段段充满了辉煌和荣耀和历史。

伊斯坦布尔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位于巴尔干半岛东部,地跨欧亚两个大陆,扼守着连接黑海到爱琴海之间的战略水道博斯普鲁斯海峡。千百年来,伊斯坦布尔一直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点和交汇点,是世界文明的地理中心。即使在今天,伊斯坦布尔也依然是伊斯兰世界的西部前沿和基督教世界的东部屏障。


《蓝色清真寺》A1001000002 · 2013年6月6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奥斯曼帝国和萨法维帝国的波斯都信奉伊斯兰教,是中世纪西亚地区的两大封建军事帝国,但由于所属的派别不同,争夺宗教统治权和争夺两河流域领土的斗争十分激烈。波斯人奉什叶派为国教,土耳其人则信奉逊尼派。在奥斯曼帝国内部有许多什叶派教徒,萨法维帝国利用自己的代理人在安纳托利亚四处活动,鼓动叛乱反对信奉逊尼派的土耳其人的统治,对奥斯曼帝国构成威胁。1513年,土耳其苏丹塞利姆一世残酷镇压了什叶派教徒的叛乱,屠杀5万之众,并乘机对波斯的萨法维帝国发动了战争。

这场伊斯兰世界的教派之战持续了百年,称为「百年圣战」。战争初期,尽管双方之间互有胜负,但就总体局势而言,奥斯曼帝国占据了很大的优势,甚至占领了波斯首都大不里士。但进入十七世纪后,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

1602年,波斯军队一改以往的被动防御态势,开始主动进攻奥斯曼帝国。随后两年,波斯人数度击败次土耳其人,攻占并洗劫了大不里士、纳希切万等城市,把30余万亚美尼亚人迁往波斯境内。在1602至1612年的10年战争中,波斯大获全胜,1613年11月双方签订的《伊斯坦布尔和约》肯定了波斯的全部战果。

正是在这一时期,当时的奥斯曼帝国苏丹艾哈迈德一世为安抚安拉,决定在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建造一座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就是现在的「蓝色清真寺」。

「蓝色清真寺」是伊斯坦布尔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建筑之一。「蓝色清真寺」因其内壁镶嵌有两万多块产自土耳其制瓷名镇依兹尼克的白底蓝釉瓷砖而得名,其真正的名字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

清真寺的建筑工程始于1609年8月,由苏丹亲自主持动土仪式,艾哈迈德一世有意让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成为他的第一个帝国清真寺,并亲自任命著名建筑师希南的得意门生赛德夫哈尔 · 穆罕默德阿加负责这一工程。蓝色清真寺拥有六座轩尼塔,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伊斯兰世界中拥有极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