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洼文化石人像》M0000000071 · 2025年7月6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上海博物馆东馆

 

兴隆洼文化,已知中国北方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82年首次发掘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7500至8000年,早于红山文化。

兴隆洼文化出土多件石人像,很可能当时的先民已由自然或图腾崇拜过渡到了神崇拜。如是,则标志着该地区正处于由氏族向国家进化的转折时期。

风帽

20250715


《风帽骑俑》M0000000069 · 2024年2月15日摄于中国浙江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

 

不须扇障庾公尘,散地翛然学隐沦。

风帽可怜成昨梦,菊花已觉是陈人。

昏昏但苦余酲在,草草久无佳句新。

叹息吾生行已矣,老来岁月似奔轮。

 

风帽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汉代或者更早,唐宋时普遍流行,成为士人、官员和百姓常见的服饰之一,经常出现于唐代的陶俑及绘画之中。尽管唐宋之后风帽的样式不断改变,但直到明清,甚至当代也仍然存在。为我们这一代人所熟知的「雷锋帽」,也可以视作一种风帽。

风帽最初用于御寒防风,宋时用于戎装。陆游诗《九月十日》中的「风帽」即为戎装意,喻指曾经的戎马岁月。


《开元寺》A0113020005 · 2024年12月15日摄于中国广东潮州

 

一直以为福建属于岭南,其实不是。

岭南,现指南岭以南的粤、桂、琼、港、澳诸地。

南岭为横亘于湘桂、湘粤、赣粤之间的一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含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故又称五岭。毛泽东《七律 · 长征》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五岭」即此五岭。

岭南和华南地区重叠,而福建则为华东地区。


《筵》C0000000108 · 2024年6月5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润苑大酒楼

 

升学宴,古已有之。比较典型的,有「鹿鸣」、「琼林」、「鹰扬」和「会武」。

鹿鸣宴,兴起于唐代,沿用至明清,因宴会上要唱《诗经 · 小雅》中的「鹿鸣」诗而得名。鹿鸣宴通常设于乡试放榜次日,由地方官吏主持,受请之人除新科举子外,还有考场官员等。

琼林宴,始于宋代,是皇帝为殿试后新科进士御赐的宴会。琼林宴在宋都汴京著名的皇家花园琼林苑举行,故得名。

鹰扬宴,武科考乡试放榜后而设的庆宴,赴宴者为新中武举及武科乡试考官,其名取自《诗经 · 大雅 · 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会武宴,始于唐代,为武科考殿试放榜后所设庆宴。

和现在的升学宴不同,鹿鸣、琼林、鹰扬和会武都由官府或皇家所设,有着一整套严格的仪规。

顺便说一下,现在的高考,差不多相当于旧时的乡试。


《鎏金铜阿嵯耶观音菩萨像》M0000000068 · 2025年7月6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上海博物馆东馆

 

「阿嵯耶观音」,也常被称作「真身观音」。

阿嵯耶观音的形象是南诏晚期隆舜帝时代集合各地高僧在本土早期观音形象的基础上参考各地观音样式所创造的一种一定特有的观音形象,并一直延续到大理国时代。


《定食》C0000000104 · 2024年8月4日摄于日本佐贺博物馆「トレス」

 

日本的定食,其各种食物在餐盘中有着相对固定的摆放位置,比如米饭置于近侧的左边,味噌汁则置于近侧的右边,诸如此类。这很可能是中国汉唐的遗风。

《礼记 · 曲礼》:「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

只是汉唐之后,会食制大行其道,这套礼仪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渐渐地被历史所尘封。

六器

20250611


《玉琮》M0000000067 · 2024年2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上海博物馆东馆

 

琮,礼器,常见于良渚文化。

《周礼 · 春官宗伯 · 大宗伯》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古人以草、黄、青、红、白、黑六色之玉制璧、琮、圭、璋、琥、璜六形之器敬天、地、东、南、西、北六方之神。


《三彩骑俑》M0000000066 · 2024年2月15日摄于中国浙江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

 

通常认为,唐三彩最早出现于唐高宗年间,其被制作出来的主要目的,就是作为明器用于陪葬。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或者,作为一种低温彩色铅釉陶器,古人早就知其含有铅毒,唐三彩自诞生以来就没有被用作实用器的。

明器

20250523


《骑俑》M0000000065 · 2024年2月15日摄于中国浙江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

 

古代墓葬里的随葬品,有叫「明器」,也有叫「冥器」。正确的叫法是前者,后者只是民间的想当然的以讹传讹。

「明器」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本义是「神明之器」,即献给神灵或祖先的器物。古人认为,人去世后,灵魂是不灭的。因此,需在墓葬中随葬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以便逝者能像生前一样生活。《礼记 · 檀弓》载:「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博物馆介绍随葬品时无一例外都使用「明器」而非「冥器」。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


《阿育王舍利塔》M0000000062 · 2025年1月31日摄于中国浙江台州博物馆

 

公元977年,吴越国末代国王钱俶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修建了一座七层佛塔「皇妃塔」。因彼时夕照山称雷峰,故当地百姓俗称「雷峰塔」。

北宋宣和二年,雷峰塔因战乱毁于兵火,后南宋乾道七年重修为八面五层塔。从明起,雷峰塔因天灾人祸逐渐毁损,终于民国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彻底坍塌。

千禧年末,雷峰塔再次动工重建。

次年,在清理地基时,意外发现塔基下有一地宫,内有一铁函,函内一鎏金纯银阿育王舍利塔,其内又有一金盒,盒内供奉着佛螺髻发舍利。

参观台州博物馆时,一睹了阿育王舍利塔的真容。这件珍贵文物为浙江省博物馆收藏,这次在台州博物馆作为特展临时展出,实属幸运。


《勾践剑》M0000000061 · 2024年10月2日摄于中国湖北武汉湖北博物馆

 

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村的一处古墓出土了两把青铜剑,一把剑身没有铭文,而另一把的剑身上则刻有两行鸟篆铭文。经过几路专家的反复辨认、考证和研判,确认铭文为:「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即「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由此断定,此剑为越王勾践所用之剑。同时出土的另一把没有铭文的青铜剑与越王勾践剑极其相似,被认为是「辅剑」。

公元前494年,吴国击溃越国。在吴王夫差的威逼下,越王勾践被迫在吴国宫廷里服了三年苦役。被释放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一边发展国力,一边暗中备战。在此期间,勾践聘请龙泉宝剑的铸剑师欧治子倾力铸造了五把宝剑: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越王勾践剑出土后,考古学家发现其与古籍中记载的纯钧剑十分神似,据此推测这把宝剑便是出自欧治子的五把宝剑之一。

尽管在地下封存了两千余年,越王勾践剑出圭时仍寒光闪现、锋利异常。当时有考古学家用其做划纸试验,两十余张张,刃到纸裂,切口齐整。

越王勾践剑曾多次出国展出,不幸的是,在一次出国展出过程中,剑刃受损,肉眼可见。可能是这个原因,2013年,这把稀世之剑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文物名单。


《掐丝珐琅花鸟纹象足熏炉局部》M0000000058 · 2024年7月11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上海博物馆

 

掐丝珐琅是中国著名的特种金属工艺品。它是在铜质胎体上焊上用扁铜丝围成的各种花纹,然后将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再经烧制而成。

掐丝珐琅的另外一个名字可能更为人所熟知:景泰蓝。掐丝珐琅之所以又称景泰蓝,是因为这种工艺品在清景泰年间达到了巅峰,故得名。


《花开仲夏》D0004000021 · 2024年5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新江湾城湿地

 

端午的最初,通常认为是为纪念屈原或为纪念伍子胥或为纪念曹娥而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近代诗人、学者闻一多曾就端午节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将其成果记录在了《端午考》一文中。

我特意找出《端午考》粗略浏览了一下,文章广征博引,又多涉及古籍,读起来颇有些费力,于是又在清华大学网站找出一篇名为《闻一多和他的端午「祭龙说」》,介绍了闻一多关于端午起源的大致论据及观点,全文转载如下:

 

又逢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这个起源于战国时期的节日,在千年时光中形成了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赛龙舟、纪念屈原等习俗。而且,不仅是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也同样将端午节视为各自国家年节岁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各自国家民众生活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脉络。

民间有关端午节起源和习俗的说法,主要有消灾防疫说、趋吉避凶说、悼念屈原说、清扫卫生说、调理阴阳说及龙的节日说等,广为流传的传说是端午节起源于楚国民众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大夫。众多人文学者也曾试图科学地探讨端午节的真实起源。其中,为人熟知的著名诗人、学者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闻一多,就曾对端午的起源做过研究。

闻一多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七十二》、《端午考》、《屈原问题》等几篇文章中,引用古代典籍,系统阐述了对于端午起源和风俗演变的「祭龙说」,即「端午为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他从五行「金木水火土」、五方「东西南北中」、五色「青黄赤白黑」的观念以及「五」与「龙」的特殊关系出发,认为五月初五即数字「重五」,古代传说「五龙治五方」,所以「重五日」就成了祭龙的盛大节日,也称为龙节。而赛龙舟便是「祭礼中半宗教、半娱乐性的节目」。龙舟活动的最初形式是当时人们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即祈求避水害、祈雨、消灾祛病。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风调雨顺直接影响着五谷丰收,而龙主水,布云施雨,人们对龙自然产生了顺从、敬畏的心理,因此也用传说的龙的形象来装饰船,就成了「龙舟」。

在闻一多看来,古代龙舟盛行的吴越地区很早就有龙图腾崇拜的记载,龙舟则是龙文身从身体扩张到身体以外的用具,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他更进一步推测认为,端午节最初可能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东汉以来,随着吴越地域逐渐被开辟,在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互相交融中,端午作为节日才渐渐传播到了长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

关于闻一多先生的立论,后来学者经过多番考证,认为其并不能全然令人信服;但他的这一论断却仍为人不断提及,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对端午起源的解读。传统节日本身就带有时间的印迹,很多意义也都是后人不断衍生的。闻一多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在这样的传统节日里,启发我们去思考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拨霞供」》B0000000608 · 2019年8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拨霞供,南宋时的一种涮锅。南宋美食家林洪在其所著食谱集《山家清供》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向游武夷六曲,访至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侯汤响一杯后 ,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汤、摆熟、啖之,及随宜各以汁供。』

林洪照方抓药,果然美味。吃到兴起,见了肉片都觉色如云霞。林洪不仅将此招吃法取名『拨霞供』,还赋诗一首:『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


《乳鸽》B0000000606 · 2024年4月2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匠心小厨悠方店

 

烤乳鸽,最初的源头是太平馆的红烧乳鸽,一道在二十五分钟之内完成卤汁、生炸、上桌的西菜。对的,这是一道西菜,而非粤菜,因为太平馆是一家中国人创办的西餐馆,创办人叫徐老高,之前曾在洋行帮厨,对西菜有一定的了解。

民国十二年,《民国日报》报道了一则新闻,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广州宴请高级将领享用太平馆的红烧乳鸽并发表演讲。在演讲中,孙中山说,他之所以来广州,是继续革命的未竟之业。第一步,「要使人人有饭喫」;第二步,「更要使人人都有好饭好菜吃」。但不能止步于此,「一定要更进一步,解救被残暴军阀欺凌压榨的全国同胞,让四万万同胞都能吃到这么好的饭菜,这么好的鸽子」。孙中山认为,「这才是革命最大的目的、最终的目标!」


《辣肉麺》B0000000604 · 2024年4月5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浣纱制麵局

 

四千年前的中国人就已经在吃麺了。

二零零二年,考古工作者在喇家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陶器,其中有一件篮纹红陶碗,略为倾斜地翻扣在地面上。当陶碗被提取后,人们发现陶碗下面的地面上残留有一堆碗状遗物,下层泥土,而和碗底接触的部位却呈现出清晰的麺条状结构。这些麺条状的物体粗细均匀,卷曲缠绕在一起,而且鲜有断头,其直径大约为0.3厘米,总长度不短于50厘米,呈纯正的米黄色。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检测,认定陶碗中的遗物为麺条。后又经进一步成分分析,这些麺条的原料为大量的粟与少量的黍。除此之外,成分中还包括少量的油脂、类似藜科植物的植硅体以及少量动物的骨头碎片。

由此推断,这很可能是一碗四千多年前的「浇头麺」。


《三星堆青铜鸟》M0000000052 · 2024年2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上海博物馆东馆

 

因为未知,所以神秘。

三星堆之所以会让人感到如此震撼,是因为其所展现出来的与我们普遍的认知相去甚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笼罩在三星堆所代表的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会逐渐揭开。

对于三星堆文明来自外星文明一说,有人说,这是因为读书太少但想法太多。虽是调侃,但不无道理。


《三星堆青铜跪像》M0000000051 · 2024年2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上海博物馆东馆

 

这次在上海博物馆东馆《星耀中国 三星堆 · 金沙古蜀文明展》上展出的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较为典型的文物,实际上,在三星堆及金沙出土的文物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物与中原同时期文物「同款」,包括玉器、青铜器和陶器等。在同一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铜器,其制造工艺差别明显,有的略显粗劣,而有的非常精致。考古学家据此推测,那些相对粗糙的青铜器为当地制作,而那些同时期出土的青铜器同样精致的很有可以是在中原制造后运至古蜀国的。

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古蜀文明是华夏文明这个大框架下的一支相对独立发展起来的亚文明,是华夏文明的一个分支。当然,也有部分学者猜测古蜀文明也可能受到了南亚、西亚甚至古埃及文明的影响。


《三星堆金面青铜人头像》M0000000050 · 2024年2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上海博物馆东馆

 

围绕着三星堆所代表的古蜀国文明,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谜团,比如:

5000前突然出现,他们来自哪里?

2000年前突然消失,他们去了哪里?

考古已经证明古蜀国与殷商有着密切的交流,但为什么殷商的青铜器上有大量的铭文,而古蜀国的青铜器没有铭文,甚至从三星堆已经出土的大量文物上都鲜见文字,只有一些类似于文字的符号?

为什么古蜀国青铜人像的造型更像「外星人」而与中原人的形像相去甚远?

为什么会有金权杖?这和中原以鼎为尊的文化相去甚远,而更像是来自其他古文明,比如埃及?

如此之多的青铜器,其矿源来自哪里?在哪里冶炼?

在远离大海的古蜀之地为什么会拥有大量的海贝?

三星堆有如此之多的未解之谜,给外来文明,甚至外星文明说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三星堆青铜头像》M0000000049 · 2024年2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上海博物馆东馆

 

最近的这次发掘于去年结束,截止到目前,除了1986年发现的第一和第二号两个祭祀坑,又新发现第三至第八号6个祭祀坑。8个祭祀坑共土编号文物15,109件,其中近完整器4,060件,包括青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象牙等多种材质的器物,其中金杖、象牙、祭山图玉璋、陶三足炊器、陶盉、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坛、金面铜人头像等都极具研究价值。

这些文物,有些已经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1 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