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扁足鼎》M0000000008 · 2016年2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上海博物馆

 

2015年,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作客山东卫视的《我是先生》,节目中,与著名文物收藏家马末都就历史的真实性发生了一些争论。赵冬梅认为,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其使用就是追求历史的真实性;而马末都认为,历史没有绝对的真相,赵冬梅所说的追求历史的真实性,依据的也只是前人留下的文字,如此而已。他认为,研究和学习历史,其意义是从历史中获得某种借鉴或教益。

当两人争论不下之时,马末都问了赵冬梅一个问题:「司马光砸缸」这个在中国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其真实性如何。赵冬梅例举了一些资料,说由此推断,这个故事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但接下来,马末都幽幽地告诉赵冬梅,在司马光所处的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能力烧造出能淹死人的大缸,所以,司马光砸缸不可能是真实的。这让赵冬梅有点措手不及,接下来只得顾左右而言它。

先不论孰是孰非,这件事情本身非常有趣。

作为一名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在史学上的造诣应该比马末都要深厚;但马末都在争论中能占上风,其根本原因在于,除了历史,马末都还在考古及文物收藏方面也有颇多研究。这就意味着马末都比赵冬梅多了一个维度。而高维度对低维度,其优势是绝对的,就像当年火器时代的八国联军对冷兵器时代的义和团,完全是单方面的碾压。这就是所谓的「降维打击」。


《八岁》F0300000283 · 2019年12月2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上周六,趁一家人齐了,就把闹闹八周岁的生日提前过了。可到了昨天晚上,这小子跑到外婆和我跟前嘀咕:「明天是我的正式生日。」见他一脸的可怜兮兮,外婆问:「你明天能不能在学校里把作业做完?要是能,我就跟你娘商量,明晚再给你过回生日。」他一口答应:「能。」

今天接到他下课,外婆开口就问:「怎么样,作业做完没?」

「大部分都做完了,只剩一点点,回家很快就能完成。」他说。

于是,我们顺道接了他娘老子,一起找地方给这小子过了回「正式生日」。

心满意足地回到家后,剩下的作业果然一会会便做完了,足足提前了一个多小时。

妈的,看来平时作业做得晚,不是作业多,真的是磨蹭。


《闹闹和他的犹太小伙伴》F0300000284 · 2019年7月15日摄于加拿大安大略多伦多

 

在美国或加拿大,很多餐馆都在圣诞节当天闭门谢客,因为当地民众大都选择待在家里,与家人团聚。但一些犹太裔聚居区周边的中餐馆却热闹非凡,大量的犹太人举家前来用餐。

「圣诞节吃中餐」是北美犹太人的一项传统。这个传统发源自纽约华裔和犹太裔混居百余年的下东城和华埠。百余年来,业已成为华裔与犹太裔两大美国文化颇为独特的移民社区间交流、融合与互相成就的一种印记。

最早有犹太人热衷于中餐的报道,可追溯到1899年出版的一期《美国希伯来周刊》,而《犹太周报》2012年刊登的《我们在圣诞节吃中餐》一文则指出,远在1936年,曼哈顿下东城犹太裔社区内,就有18家颇受欢迎的中餐馆。

熟悉华埠历史的华埠商改区行政总监陈作舟说,19世纪末期,由于东欧对犹太人的迫害加剧,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逃离欧洲,许多投奔到态度更加宽容的北美或西欧。但以基督徒为主的这些国家普遍庆祝圣诞节,令犹太人在这一节日里颇感「不合」;到了19与20世纪之交,犹太人和华人作为美国两个最大的非基督教移民群体,聚居于曼哈顿下城,对于想在圣诞节外出吃饭的犹太人来说,这个时候还开门的只有邻近华埠同样不过圣诞节、依旧营业的中餐馆。

陈作舟说,同为「局外人」,华人和犹太人惺惺相惜,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共同经历了很多不公正待遇;曼哈顿华埠紧挨下东城犹太社区,是1869年太平洋铁路竣工后,许多华人劳工因在西部各州遭受暴力和歧视,来到纽约谋生而兴盛起来,两大社区自此共生百年。

纽约中华公所主席伍锐贤则说,犹太人对自己在美国的地位很敏感,但在中餐馆里,他们觉得华人是一群不会评判他们、并且还会为他们的光顾感到高兴的人;华人没有反犹传统,在商言商,中餐馆的兴起甚至与犹太社区息息相关。

伍锐贤说,在犹太人的喜爱下,东岸的中餐馆数量在20世纪初期飙升,到20世纪中期,中餐馆已经慢慢成为犹太人的社交俱乐部,无论是在圣诞节是周日晚上,很多犹太人都选择到中餐馆聚会、闲话家常。

一个犹太教拉比在其所著《一个犹太教法的圣诞节》中提到,吃中餐、到中餐馆聚会,逐渐成为美国的犹太家庭的传统,吃中餐成为一种节日的仪式感,圣诞节期间的中餐馆「成为犹太身份认同、重塑和宣扬的重要场所」。

马桶

20191224


《市井》A0104010004 · 2013年10月3日摄于中国江苏苏州同里

 

马桶最早为西汉猛将、号称「飞将军」的李广所创。据史料记载,李广射虎之后,为炫耀自己艺高胆大,命工匠打造了一只虎形便器,取名「虎子」。「虎子」的形状很像近代的「夜壶」。

到了唐朝,由于唐太祖景皇帝名叫李虎,再将便器叫成「虎子」就不合适了,于是改称「马子」。关于此事,后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抄》中有所记载:「马子,溲便之器也。唐人讳虎,始改为马。」

再往后,除了「小解」,「马子」还被用来「大解」,形状也从最初的夜壶渐渐变成了木桶,于是「马子」也就跟着成为了「马桶」。不过,时至今日,仍有一些地方称「马桶」为「马子」。


《外滩》A0101030007 · 2018年7月19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1929年5月4日,一个笔名叫「醉梦人」的读者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十问未来之中国》:

一、吾国之军权何时归一,分散之军阀何时湮灭?

二、军人治政之权何时尽除,吾国之行政权何时统于中央?

三、三十四国治外法权何时可废,吾国之司法何时自主?

四、由北洋至宁府,元首概为军界强人,吾国何时诞生文人执政?

五、吾国何时举行真正之代议选举?

六、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

七、吾国何时可自产水笔、灯罩、自行表、人工车等物什,供国人生存之需?

八、吾国何时可产巨量之钢铁、枪炮、舰船,供给吾国之边防军?

九、吾国何时可行义务之初级教育、兴十万之中级学堂、育百万之高级学子?

十、吾国何时可参与寰宇诸强国之角逐,拓势力于境外、通贸易以取利、输文明而和外人?

很想知道,如果「醉梦人」还活着,不知道这位百岁老人会有怎样的感想。


《猪头三》B0000000078 · 2019年1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在上海,「猪头三」通常是指那些不怎么明事理,也就是「拎不清」的人。但不一定是贬意或恶意的,比如可以是说一个人吃了亏却浑然不知,也可以是说一个人吃了亏但并不介意。

在中国,猪头经常和牛头、羊头,或和鸡、鱼一起,被来来祭神或祭祖,称为「三牲」或「猪头三牲」。「猪头三」即「猪头三牲」的「藏尾语」,即少了「牲」。而「牲」、「生」同音,「猪头三」便暗喻「生」,旧时指那些初到上海,不懂规模,不识时务的人。

在上海,和「猪头三」意思相近的还有另外一个词:「寿头」。

用作祭祀的猪头,以带「寿」字纹的为最上等。这种猪头称为「寿头猪头」或简称「寿头」。


《阳光的味道》A0101040004 · 2019年12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江湾湿地

 

《阳光的味道》

林清玄

 

尘世的喧嚣,让我们遗忘了阳光的味道,味道是一样的纯净着,一样的微小,一丝丝,入心、入肺。甘甜、芬芳、怡人。阳光的味道很干净和唯美,像川端的小说,透明、简洁、历炼。行走在世上,许多靶子等待我们绷紧的箭矢去努力的命中。心里装满太多的世故与繁忧,幸福的位置,也就变得小了,或者卑微到忽略不计。

很向往年关过后的冬日,抱着一本书躺在黄河大堤南的草丛中晒太阳的时光。一大片一大片衰败的堤草向云海深处铺展延伸。有几个牧羊人躺在草丛中,他们丝毫不觉得冷。我便停止了脚步,眷恋着这片草,还有草上特定的阳光。这就是冬天的太阳,静悄悄的释放着能量。

我选了一片草色稠密的空地躺了下来。从黄河边吹过的风夹杂着些许凉意,我抱着膝抬起头让脸感受阳光,紧闭着的眼前一片红色。渐渐我感受到了暖暖的光,不是隐隐的烫,是静静的暖。静静的,温柔的,使我沉浮的心也静了下来。

等待返青的草丛中慢慢流溢着阳光味,香香的,暖暖的,轻轻的,柔柔的,从我的发梢、肩膀、衣服,从我目光所触的护堤杨树上浓厚着、流逸着。我的心域泛起春天般明媚、柔和的气息。温润、甜美。小时候,就是这样静静地追随着这片阳光,嗅着他们身上阳光的味道,温暖着幸福着?

冬天的太阳这么美好,阳光下的一切都那么金灿灿的、暖烘烘的,更懒洋洋的。我终于卸下了尘土般的疲惫,让自己也变得懒洋洋的。和这水涟一起发呆,发笑。

临近中午了,我突然发现阳光变得耀眼,也变烫了。中午的阳光愈发得暖和,返白的草尖上闪烁着金灿灿的光芒,空气里回旋着温热的气息。阳光的味道最浓烈处就是这村庄的味道,村庄的味道,乡情的味道,给予你身躯和血脉相牵的亲人的味道。

驱走一切发呆以外的多余的动作,竟然这么美妙,这么简单。就是晒晒冬天的太阳,只是这么简单。自然地翻几页书,或慵懒的像只蜷曲的猫儿,原来有时候异于人类的动物更会享受生活。忙碌的我们还是给自己些时间享受纯本的生活吧,也许会领悟到另一种幸福。

尽管冬日的阳光也只有短短的一个季节,也许你应该感恩于它对你的磨练,也许你应该感激它让你发觉了自己原来还有脆弱的一面。阳光的味道,磨练的味道,人生的味道。春天的阳光会融化你冷漠的心灵,夏天的阳光考验你挚着的深度,秋天的阳光透射生命的颜色,冬日的阳光告知还要重头再来。

在岁月面前,我无法在成功的喜悦中徜徉,却对失败的痛楚耿耿于怀。我看不见梨花黄昏后的一树辉煌与美丽灿烂,却看见残景雨凄凉;我看不见晨曦清风醉,却看见梦里落叶飞。人生的秋天本是褪色的季节,心里眼里保持着原状原色的东西又能有多少呢?后来,我终于学会了在每一个有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体味阳光的味道,我终于知道那种味道其实是一种自强,淡泊,宽容的心情。

我喜欢阳光的味道,我喜欢爱与被爱,因为阳光的味道和爱一样透明!


《手办》N0000000005 · 2016年8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

 

早年,有同事向我强烈推荐股票,说经过深入研究,这只股票能短期翻倍,很是信誓旦旦。我颇有些不以为然,说,如果你把房子卖了,全仓买入这只股票,我才会相信你是认真的。

民间巴菲特,大体可归为三类。

「做波段」、「高抛低吸」,这是一类,也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一类。股市永远都是涨多了跌,跌多了涨。可何日始,何日止;涨多少,跌多少,如果没有这些,那就都是废话。

第二类,推荐的股票确实涨多跌少,但往往只发声在牛市,一到熊市,鲜再发声。原因在于,既然是牛市,股票本身就是涨多跌少。推荐一个涨一个,自然很觉露脸,于是信心满满;而在熊市,股票跌多涨少,推荐一个跌一个,不但容易遭白眼,自己也很是没劲。其实要弄明白这类民间巴菲特是不是真的有能耐,只要将其所荐股票的涨幅跟同期大盘的涨幅做一下比较即可。

再一类,「技术含量」明显要高于上述两类,可以对未来几天股市走势做出极其精准的「预测」。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你有800个听众,就把他们分成两组,每组400人,然后将同一只股票分别推荐给这两个组,告诉其中一组该股票次日会下跌,告诉另一组次日将上涨。结果是,无论该股票次日涨跌与否,起码对一个组,也就是400人来说,你预测对了。另外那组就不用管了,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组再拆分成两个组,如法炮制上次的操作。三天之后,至少有100人亲眼「见证」了你对一只变化无常的股票连续作出了精准预测。即使这100人中有一半人还有些怀疑,但对剩下的人来说,你就是巴菲特。


《落叶》A0101040003 · 2019年12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江湾湿地

 

《落叶》

贾平凹

 

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上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媚的笑。

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忌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的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地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在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着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间长成材了。


《冬天里的一把火》D0007000005 · 2019年12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江湾湿地

 

打小就习惯独处。一个人,一盆水,几个玻璃瓶,几条细塑料管,可以玩上一下午。

天冷,事又多,出不了远门,于是带上小相机,钻进树林里,找光,找影,找形,找背景,然后是各种参数,看光,看影,看色调,看画面,看焦外,能玩上半天。

不是说喜欢,但习惯。

返祖

20191217


《江湾湿地》F0300000282 · 2019年12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上个月21日起,我们搬来女儿家暂住。

女儿的家在上海东北一隅的新江湾城。这里原属江湾机场。由于荒废多年,形成了一片方圆十公里的原生态湿地,1997年起改造成居民区。

女儿还是初中的时候,我们曾打算在这里买房。记得当时女儿眼泪汪汪,说喜欢这里,只是她娘赚菜场有点远,买菜不方便,只得作罢。不料女儿成年后,就在这里结的婚,而且还是当时我们看中的同一幢楼,同样的户型,只是楼层不同。

新江湾城的环境不错,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保留了大片原生态湿地。天气好的时候,我们经常钻进树林里透气、散步。我跟外婆开玩笑说,我们算是返祖了。


《烤地瓜》B0000000077 · 2019年12月14日摄于中国上海虹口「临江鲜」

 

「米其林」最早是在法国卖轮胎的,最早的「子午线」轮胎就出自它家。

1900年,法国举办万国博览会。米其林推出了一本小册《米其林指南》,里面罗列了很多旅店、餐馆、加油站、修车铺,还有地图,方便开车者,顺便推广一下自己。这本小册子后来火了,于是,米其林除了卖轮胎,又多了一门生意:推介美食。

最近,米其林推出了一份北京美食榜单,引发了一些言论,主要是出现在这份榜单中的店家和食物跟老北京人的实际感受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异,于是很多人觉得米其林名不符实,有点「水」。

相信米其林挑选店家和食物是有标准的,店家或食物上榜,肯定有一定的说法。之所以让人觉得「水」,一个原因恐怕还在于没弄明白米其林是什么。

米其林的受众主要是洋人,是洋人版的「大众点评」。所以,不用太当真。


《秋》D0007000004 · 2019年12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江湾湿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 · 大学》,全句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就像是登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最后才是平天下,得一步一步来。

活了大半辈子,「齐家」尚且不能,充其量也就企图「修身」,所以从不妄谈治国之道,因为不配。不但不谈,就连听到同事、同学或身边的什么人大谈治国方略,也是十分的头疼。

三餐箪食瓢饮,去操满汉全席的心,累不累啊,想想也累。


《落叶》A0101040002 · 2019年12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江湾湿地

 

《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冬日暖阳》F0300000281 · 2019年12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江湾湿地

 

这个冬天不太冷。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叶殿秀表示,根据会商预测结果,今年冬季我国是冷冬的概率几乎为零。

所谓「冷冬」,是指冬季,即每年的十二月至次年的二月,其平均气温低于常年平均气温0.5摄氏度;反之,如果同期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平均气温0.5摄氏度即为「暖冬」。

导致气温波动的因素很多,除了人为因素,比如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大量增多等,但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太阳活动。


《凤尾蝶》E0100000003 · 2014年7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

 

庄子曰:「惊蛙不可语天,拟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拘于时也;曲士不可语道,束于教也。」

这话的意思是说,夏虫,如蝉,不知冰为何物。与其言冰,犹如对牛弹琴,既没有意义,也很无趣。


《盛世中华》A0108030006 · 2012年10月22日摄于中国北京崇文天坛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老子的《道德经》。

最初读到这句话时误会了,以为老子是说治国可以像炒个菜一样简单,有点举重若轻的意思。但后来知道,老子的意思,是说鱼要烧得好,佐料要刚好,火候要刚巧,既不能欠,也不能过,谨小慎微、用心拿捏,方成。

换句话说,烹小鲜和治大国一样,同样不容易。

数据

20191210


《秋实》D0015000002 · 2019年9月19日摄于奥地利瓦豪河谷

 

几个月前,见一美籍华人。闲聊时,她一直在抱怨中国:空气很差,食品不安全,生活习惯不好,环境污染严重。我也是听得有点心烦,便说了一句:「据最新统计,上海人的预期寿命要比纽约高些。」

无独有偶。

最近几年,广西的巴马瑶族自治县突然火爆了起来,原因是当地人多长寿。于是人们趋之若鹜、蜂拥而至,以求延年益寿。事实上,巴马人的预期寿命和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基本持平,远低于上海。上海人去巴马,不能延年,只是折寿。

幻想很丰满,数据很骨感。

我一直认为,人要理性,一是相信逻辑,二是相信数据。有逻辑和数据支撑,人不容易糊涂。


《火棘》D0007000003 · 2019年12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江湾湿地

 

火棘,蔷薇科植物。每到秋冬,火棘的枝头都会缀满一粒粒黄豆大小、色彩鲜红的果实,即火棘果,如火如荼,煞是好看。

火棘果俗称「救军粮」、「行军粮」。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请缨率军西进定边。兵至顺宁时,粮草殆尽,举步维艰。一筹莫展之时,有地方村民告诉诸葛亮,漫山遍野的火棘果可以充饥。蜀军因此度过难关。


《秋》A0105010006 · 2017年11月28日摄于中国江西婺源江湾篁岭

 

《秋》

朱自清

 

我爱秋天,更爱秋天的早晨。秋天的早晨格外清爽、宁静、光明,默默地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活力。我想,这并不是无意的遐思,而是家乡的山川景物给以抒笔的情怀。

早晨起来,一股带有成熟果实味的新鲜空气沁人心扉,觉得是那样的爽适和舒畅。整个村子是寂静的,时而听到几声雄鸡的晨鸣。此时向村中眺望,每家屋顶上炊烟袅袅,灰白色的烟气和晨雾融合在一起,飘飘荡荡,盘旋升腾,呈现出一派诙谐的景色。

村里的人们是非常珍惜早晨这宝贵的时光的,一大早就起来了。村子里,田野里响起了赶车的吆喝声和清脆的鞭声,这声音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大车小辆,肩挑身背,开始了繁忙的早收。这时,我油然想起了「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这句农谚。他们一年四季是多么忙碌呀。

打从春天把粒粒良种播撒到地里,经过一季子的锄犁耕作,就等待着金秋季节的收获,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他们播种下的是血汗,而收获的更是用血汗辛勤耕耘出来的果实。

1 79 80 81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