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烤鸭》B0000000824 · 2024年8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吊梨汤五角场万达店
北平人原先吃烤鸭讲究上「便宜坊」、「全聚德」,后来会吃的主儿要吃烤鸭,都奔西来顺了。吃烤鸭最主要是鸭皮酥而脆,鸭肉嫩而醲。便宜坊、全聚德食古不化,墨守成法,遇上下雨下雪天,您去吃烤鸭吧,鸭子烤得片好上桌,照样皮软肉柴,有嚼不动、咬不断的感觉。因为宰好的填鸭,必定得先挂起来风干,等水气散去,拿下用鼓气针扎在鸭子皮里吹气,让皮肉分离,再挂起来过气,等吃的时候再上炉现烤,才能好吃。可是遇上阴天下雨,空气湿度太高,您不管怎么样风干过风,因为脱水不够,烤出来的鸭子总是皮皮啦啦不酥脆。褚祥对于烹调一道非常肯动脑筋,又加上西来顺原先华园堂子烧大池的炉灶没拆,于是他拆拆改改,变成了一间小型干燥室。西来顺的烤鸭,除了先过风之外,不论晴雨,都另外加一道干燥过程,所以他家的烤鸭不论晴雨,都皮脆肉嫩,反倒后来居上。真正的鸭子楼反倒赶不上人家了。
《筵》C0000000108 · 2024年6月5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润苑大酒楼
升学宴,古已有之。比较典型的,有「鹿鸣」、「琼林」、「鹰扬」和「会武」。
鹿鸣宴,兴起于唐代,沿用至明清,因宴会上要唱《诗经 · 小雅》中的「鹿鸣」诗而得名。鹿鸣宴通常设于乡试放榜次日,由地方官吏主持,受请之人除新科举子外,还有考场官员等。
琼林宴,始于宋代,是皇帝为殿试后新科进士御赐的宴会。琼林宴在宋都汴京著名的皇家花园琼林苑举行,故得名。
鹰扬宴,武科考乡试放榜后而设的庆宴,赴宴者为新中武举及武科乡试考官,其名取自《诗经 · 大雅 · 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会武宴,始于唐代,为武科考殿试放榜后所设庆宴。
和现在的升学宴不同,鹿鸣、琼林、鹰扬和会武都由官府或皇家所设,有着一整套严格的仪规。
顺便说一下,现在的高考,差不多相当于旧时的乡试。
《泉州街景》A0121070004 · 2024年12月21日摄于中国福建泉州
一直以为福建属于岭南,直到在查阅有关岭南的资料时才发现,岭南并不包括福建。
历史上,福建曾一度归属岭南。唐贞观时首置岭南道,其范围大致为现粤、桂、滇、闽、琼及越南部分地区。但到唐天宝时,福建从岭南道移出,归入江南道。自此,「岭南」概念被限制在了南岭五岭以南,福建自然而然地被排除在外。
唐开元时,涵盖浙、闽、赣、湘、苏、皖南的江南道被拆分成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其中江南东道涵盖浙、闽等地,江南西道涵盖湘、赣部分地区。但此后,「江南」概念逐渐聚焦于江南西道以及江南东道的北部地区,福建因此被从「江南」淡出,最终游离于岭南和江南之间。
《哭墙》A1901000017 · 2016年5月17日摄于以色列耶路撒冷
历史上,犹太人在耶路撒冷的默利亚山,亦即现圣殿山先后修建过两座圣殿:第一圣殿和第二圣殿。
第一圣殿也叫「所罗门圣殿」,为古以色列联合王国第三任君主所罗门于公元前10世纪所建。公元前6世纪,古以色列被古巴比伦灭国,所罗门圣殿被摧毁,犹太人被掳为巴比伦人的奴隶。70年后,在波斯人的帮助下,犹太人得以重返耶路撒冷,并于所罗门圣殿旧址修建起一座新圣殿「泽鲁巴别圣殿」,即现称的第二圣殿。公元70年,第二圣殿毁于占领耶路撒冷的罗马人之手。
在修建第二圣殿时,为了加强基础,在圣殿山西坡同时修建了一段护坡墙。据说,罗马人在摧毁第二圣殿时,有意保留了这段护坡墙,为的是向世人展示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段护坡墙,就是现在的「哭墙」。
《江西米粉》B0000000816 · 2024年 9月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鲜粉说百联又一城店
说到江西米粉的历史,很多官方机构都说至少可以上溯至东汉,理由是,东汉九江郡太守服虔在某部典籍中留有「煮米为𥻨」文字。
「𥻨」,从米从索,被理解成米制的索状物,即米粉。是不是有点想当然了?
《康熙字典》在对「𥻨」字进行解释时,引用了一众典籍:「《集韻》:色窄切,音𢱢。《類篇》:煮米为𥻨。《食经》:作𥻨法:取蒸米一升,置沸汤勿令过热,出著新箩內。又《廣韻》:煮米多水也。」
「取蒸米一升,置沸汤勿令过热,出著新箩內」,怎么就成了米粉?或许有点类似上海人所说的「米饭饼」也未可知。这真不是无中生有。唐代有一食物,叫「糄」,据说就是汉代的𥻨。按「𥻨」字的逻辑,「糄」从米从扁。米做的扁平物,可不就是米饼嘛。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最晚至南宋,江西米粉就已经非常出名。南宋诗人楼钥诗《陈表道惠米缆》中的「江西谁将米作缆,卷送银丝光可鉴。」为一证。另一证,出自钱钟书。这位当代学者在《管锥编 · 卷三》中直言:「今之所谓『米线』,南宋时江西土产最著名。」由此可见,江西米粉至少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