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D0019000008 · 2021年11月19日摄于中国上海嘉定秋霞圃
《落叶》
贾平凹
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冰冻蜂巢甘露》B0000000492 · 2023年9月12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杏花楼福州路总店
「冰冻蜂巢甘露」蛮有意思的,蜂巢状果冻,淋上杨村甘露,兼顾了口感和口味,新颖的甜点。
杨枝甘露,一种用西柚、芒果、西米、椰浆、糖、鲜奶等食材熬煮而成的港式甜品,有点类似于西米露。
杨枝甘露的鼻祖是谷志辉。正是这位香港利苑酒家的大厨在30年前推出了这道风靡至今的甜品。至于为什么要叫「杨枝甘露」,谷志辉解释说:「很多人知道杨枝甘露这道甜品,多数都是被它的名字吸引的,它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研发的,当然后期我们也不断的调整,开始起名字的时候,也是随便起的名字,类似芒果西米露之类的,但是总觉的很俗气不好听,后来也是我们利苑的经理翻看书籍时,读到了观音菩萨用手里的杨柳宝瓶取东海海水拯救旱区灾民,普度众生的故事,觉的这个寓意很好,联想到这道甜品正好可以在夏季帮人消除暑热,与人有益,便起名杨枝甘露。」
《「湊湊」》C0000000068 · 2023年9月2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合生汇
「湊」非「凑」,三点水。
「湊湊」是谁?「呷哺呷哺」旗下的一个全新火锅品牌。
「呷哺呷哺」曾风靡一时,现在一众火锅新锐的围剿下风光不再。「呷哺呷哺」曾试图突围过,尤其是在「高端」方向上,但似乎不怎么成功。于是,推出了全新子品牌「湊湊」。
就眼下的态势看,「湊湊」算是开了一个不错的头,但能维持多久,不好说。「湊湊」采取的策略是主打服务和环境。服务方面,一是店员主动热情加拚命送些小礼品,比如鸭血、饮料之类以博取好感;环境方面,很有点设计感,似乎有意在营造一种茶室的氛围。但,前两天的就餐体验,环境方面并不理想。一是空间逼仄,不是很自在;二是,出入店堂时,竟然滑了两回,因为地面上的油腻。
《书香》F0300000556 · 2023年8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朵云书局总店
接放学。
一上车,就给我来了个「鲁迅体」:「我有两个消息,一个是好消息,另一个也是好消息。先听哪个?」一脸的得意洋洋,丝毫不加掩饰。
「什么好消息?一一道来。」
「这个周五,你先把泳游了再来接我。我不游泳了,想多点时间做作业,争取周六或周日好好搞一场。」
「OK。」
「好好搞一场」,我能听懂,是说想上3KM,破个纪录,既算是给我一个面子,捎带着还能捞一笔不菲的奖励。好吧,算是个好消息。
「第二个好消息是,今天竞选中队委员,我以一票的微弱优势当选了。」
「嗯,这确实是个好消息。祝贺你。」
「今天你不就这件事写篇博客?」
「写,当然要写。只是题目是啥?《昨日重现》OK?」
「为什么是这个题目?」
「记得你小学时也曾经是中队委员,可惜后来被你自己胡作非为给整没了。不知道这次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局。哈哈哈哈。」
闹同学哈哈大笑,连连摇头:「争取昨日不再重现,不再重现。」
但愿吧,哈哈哈哈。
《雪花和牛芝士挞》B0000000491 · 2023年9月12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杏花楼福州路总店
和朋友小聚,约在了福州路上的杏花楼总店。
这家店,早先去过几回,但重新装修后还是第一次光顾。
1851年,一个名叫「胜仔」的广东人在上海虹口开了一家糖水铺。当时只是一开间的小门面,并且仅在夜里出售一些甜品和粥类,后店铺发展为「生昌号番菜馆」。所谓「番菜馆」,即现称的西餐馆。1883年,生昌号番菜馆迁址至四马路,即今福州路,同时更名为「杏花楼」。广东番禺人李金海于清光绪十四年入杏花楼厨房间当学徒,后成为该店厨房的当家名师。李金海于上世纪20年代接盘杏花楼后,又盘进隔壁小旅馆,翻建加层,扩建成四层七开间的大型酒楼,于1927年开业,经营「中西大菜、喜庆筵席、龙凤礼饼、回礼茶盒」。次年,即1928年,李金海见广式月饼在上海市场畅销,便在原来「龙凤礼饼」的基础上,聘请了月饼名师,试制广式月饼,以期创制自己的特色。产品问世不久,其产量、质量均跃居全市同业之冠,盛销不衰。现如今,其广式月饼制作技艺已被上海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杏花楼后来主打广式茶点和粤菜,会不会与广式月饼有关不得而知。但杏花楼的广式菜点和粤菜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丝毫不亚于杏花楼广式月饼。
章太炎曾为杏花楼题词:「蜜汁能消公路渴,河鱼为解臣君愁」。
2021年底,装修后的杏花楼重新开业,并携手香港餐饮团队推出了全新的菜单。今天在《大众点评》上「打卡」时发现,这家店已经被我收藏了691天,应该就是两年前重新开业时所为。
嘿嘿。
《三林肉皮》B0000000493 · 2023年2月5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三林久久圆餐饮
封控期间,有过一次因「密接」而被强制隔离一周的经历。
很幸运,在一家相当不错的商务酒店隔离,一日三餐也都出自正规餐饮公司。但吸烟是个问题。
在上海,所有公共场所,只要是室内,都在禁烟之列。隔离酒店肯定禁烟。这次,我很难得的独而不慎:带了两条烟和两个打火机进入酒店。理由是有的,在一个十几平米的狭窄空间,连续一周见不到任何人的情况下,维持情绪的稳定肯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为了尽可能少地给酒店添麻烦,我把所有容易吸味的物件,比如浴巾、洗脸巾、脚垫之类全部搬离卫生间,并将自己限制在淋浴房里吸烟。结束隔离,离开酒店前,将卫生间的四壁、顶和地面都用清洁剂仔细擦拭了一遍,尽可能彻底地去除烟味。前前后后搞了一个多小时,算是对自己做了坏事后寻求心理安慰必须的付出吧。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