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肋排》B0000000098 · 2021年2月17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
昨天晚上,偷偷跑到宝山吃了口肉压压惊。
美国《纽约时报》刊文称,「专家说,肉类生产是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中国对猪肉和牛肉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缺水、热浪,以及亚马逊雨林被毁等问题」、「中国人每吃一块肉,亚马逊雨林里就冒出了一股烟」。
这篇文章发表的时候,美国人均肉类消费量几乎是中国的两倍。
无关体制,无关意识形态,中国人开始吃肉了,这才是以白人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围剿中国最根本的原因,因为其折射出的是对全球资源的争夺和再分配。不接受反驳。
中国很无奈。这次席卷美国的大停电,没准又会被说成是因为中国人给手机充电造成的。
《萝卜》B0000000097 · 2020年12月2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不喜欢吃萝卜,因为它那股特殊的味。但有相当多的人喜欢萝卜,甚至包括邻邦日本和韩国。中国人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而日本更有「菊花之后,除了萝卜再无他物」一说,足见对萝卜的推崇。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专门说萝卜,饶有兴味,转载如下:
萝卜算是相当古老的一种食物,有谚语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足可看出萝卜在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当家地位」,此前我们说白菜是中国原产,自古有之,历史悠久,其实,萝卜亦然。
早在三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培育「萝卜」和「白菜」。在《诗经》中有记载:「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我们可以大致认为,这就是对于萝卜和白菜最早的文字记载。
操刀《舌尖上的中国》及《风味人间》等知名作品的纪录片制作者陈晓卿曾写过一篇文章推敲「白菜」和「萝卜」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当家蔬菜。文中引述科普作家史军的观点:「从食用的角度而言,十字花科的蔬菜一般来说比较安全,比如我们常见的蔬菜大多是十字花科。」
萝卜作为一个普通的十字花科植物,却能脱颖而出成为老少皆宜、贫富皆食的「国民蔬菜」,是因为其风味俱佳,又或是其他的原因呢,或许要从头说起。
前面提到的《诗经》或是最早记载萝卜的文献之一,但结合其他的一些古文记载,也能发现一些出入。关于「葑」、「菲」,《毛诗正义》中解释说:「葑,须。菲,芴也。」《毛诗郑笺》中又说,「此二菜者,蔓菁与葍之谓也,皆上下可食。」意思是说,「葑」是蔓菁,而「菲」则是「葍」。在《尔雅注疏》中有记载:「菲似葍,茎粗,叶厚而长,有毛」;而「葍」则「大叶,白花,根如指,正白,可啖。」于是,「葍」与「菲」可以说是真正被区分开来,但萝卜的早期名字似乎愈发的模糊了。
明代李时珍对此有靠谱的答案:「莱菔乃根名,上古谓之芦萉,中古转为莱菔,后世讹为萝卜」,清人王鸣盛则进一步考出「莱菔」讹为「萝卜」是始于唐代。
自此,方知萝卜最开始是被称作「莱菔」,和之前所提到的「菲」、「葍」应该有所区分。
萝卜的种植至少已有千年历史,据《齐民要术》,至迟在公元6世纪,黄河流域就已产生成熟的萝卜栽培与管理办法。元代王祯《农书》载:「老圃云:萝卜一种而四名。春曰破地锥,夏曰夏生,秋曰萝卜,冬曰土酥。故黄山谷云:『金城土酥净如练』,以其洁也。」可见,一年四季,萝卜皆有产,且四时不同名,王祯还在书中详解了种植萝卜的田间管理办法,最后不忘感慨:「美者,生熟皆可食,腌藏腊豉,以助时馔,凶年亦可济饥,功用甚广,不可具述。其可不知所种哉!」可见当时,萝卜就已经广受喜爱。苏恭、苏颂等人对其亦有著述,《本草纲目》汇集众多记载;宋代苏颂著《本草图经》中提到莱菔「南北皆通有之」。说明在宋时,北方的河朔、秦、晋,南方的江南、洪州等地就已盛产萝卜。
民以食为天,萝卜在上古便成为了人类基本食谱中不可或缺的食材,然而萝卜的出场却并不华丽,如上所说,《诗经》中关于「萝卜」的记载,却充满着其他隐含意义。郑笺曰:「然而其根有美时,有恶时,采之者不可以根恶时并弃其叶,喻夫妻以礼义合,颜色相亲,亦不可以颜色衰,弃其相与之礼。」弃妇用葑、菲自喻,指责丈夫不应「以其颜色之衰,弃其德音之善」。看来,「葑」和「菲」在先秦还基本为野生,依靠采摘而食,并不一定很美味。
《后汉书 · 刘盆子传》有载,西汉末,长安宫中宫女被困,以芦菔根和池鱼充饥,饿死甚多。可见野生萝卜充饥效果也并不佳,不过,自萝卜有了人工种植和培育以后,品种得到改良和丰富,配以辅料,制出一道道传世美味。
北宋东京汴梁州桥夜市上就有卖辣萝卜的,或是如今常见的「腌萝卜」,算得一道名吃。《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当时酒店中有一类名为「撒暂」的小商贩,向食客强卖物什,个中也有「果实萝卜之类」。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研发过一道「东坡羹」,做法如下: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萝菔,若荠揉洗去汁,下菜汤中,入生米为糁,入少生姜,以油碗覆之其上,炊饭如常法。饭熟羮亦烂可食。清淡自清淡,却“有自然之甘」,东坡还特地赋诗:
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勿语贵公子,从渠醉膻腥。
聂凤乔著有《蔬食斋随笔 · 萝卜谚》,积二十年之功穷究文献,深入解说萝卜,对各种萝卜美食均有涉及,让人读之垂涎。
最普通不过的萝卜,成为中国餐桌上的常客,寒士赖以充饥,富者食之养身,萝卜能在众多同类蔬菜中「上位」,很大程度上还得利于它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认为萝卜「根辛、甘,叶辛、苦,温,无毒」。熟食「大下气,消谷和中」,「制面毒,行风气,去邪热气」。
白萝卜的药用价值在唐朝时已经有官方记载,也是萝卜逐步受到大家推崇的原因之一。当时,由国家主持编著的药典《新修本草》中收录了白萝卜,正式药名为「莱菔」。泡煮食服可以下大气、祛痰癖;生捣汁服可以止消渴。其后宋代人更将食用萝卜视为长寿、养身的秘诀之一,当时将萝卜称为萝菔,是吃汤饼的标配,认为汤饼属于「大热」,需要萝卜「解其性也」。
往后至明代,其中《明宫史 · 饮食好尚》中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其虽主要讲的是吃春饼的习俗,但也足见萝卜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屡次登场」。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人擅于寓物,和萝卜有着「同等地位」的白菜被贯以「咬根」传统而被众多文人所推崇,又因叶青茎白寓意「清白」、「至简」等精神寄托,而萝卜,也同样有所承载。
我们所熟知的关于萝卜的谚语并不少,比如「一个萝卜一个坑」,「咸吃萝卜淡操心」等,通俗易懂却蕴含一些哲理,而有时,古人把萝卜与人的品格相联系起来,实在有趣。
萝卜品种繁多,有些生有「臭气,清初大戏剧家李渔也厌恶萝卜的臭气,并将这种臭气比作人的品格:「但恨其食后打嗳,嗳必秽气。予尝受此厄于人,知人之厌我,亦若是也,故亦欲绝而弗食。然见此物大异葱蒜,生则臭,熟则不臭,是与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子者等也。虽有微过,亦当恕之,仍食勿禁。」
初唐贾言忠在《监察本草》中把一众官员和果蔬做了类比,隐喻绝妙,读来甚是有趣:
「里行及试员外者,为『合口椒』,最有毒;监察为『开口椒』,毒微歇;殿中为『萝卜』,亦曰『生姜』,虽辛辣而不为患;侍御史为『脆梨』,渐入佳味;迁员外郎为『甘子』,可久服。或谓合口椒少毒而脆梨最毒者,此由触之则发,亦无常性。」
唐复置殿中侍御史,掌纠察朝仪,兼知库藏出纳及宫门内事,及京畿纠察事宜,位从七品下,较侍御史低。这类官员监察百官朝仪,虽常伤及朝官颜面,但没什么实质性威胁,确实像萝卜和生姜一样,虽然辛辣但不伤人。
邻国日本,萝卜叫做「大根」。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712年成书的《古事记》,说仁德皇后恼恨出走,仁德亲自追赶并作了一首歌:「山复有山的山代女郎,拿了木锹掘出来的萝卜,萝卜似的白臂膊,不曾抱着睡过时,说不知道那还可以吧。」翻译过后,虽不甚明白,却也仍见几分炽热,拿萝卜比喻女子的臂膊,也是相当贴切,几句歌词读来,也饶有郑卫风采。
关于萝卜,史上最温馨的雅谑还要算苏轼,他青年时代贫寒,为官后忆苦思甜,诉说自己年轻苦读时所吃「三白」:「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虽难掩清贫,可之中又透露出一种古代文人特有的雅致。
在日本有「俳圣」之称的芭蕉,其诗纯净悠远,清寂无华,其诗「水鸟嘴,沾有梅瓣白」,一如白居易那句「白片落梅浮涧水」。芭蕉有几句俳句,可以说是大俗大雅的典范:
菊后无他物,唯有大萝卜,树下鱼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
萝卜、鱼肉、菜汤,直愣愣写进去,亦让人觉得十分格雅。
明清以后,随着通俗文学的发展,萝卜被涂抹上越来越多的隐喻色彩,甚至和民间信仰也联系颇深,不免荒诞却也引人深思。
直至当今,萝卜依然稳站食材界的「C位」。厨艺界对萝卜的喜爱已是众所周知,素食界更胜。萝卜作为最常见的也是最普通的素食食材之一,素食厨师不但要知道其常见的做法,还需要运用素食思维来进行研究和创新,将素食文化内涵通过菜品展示出来。
此外,现代人更相信冬季吃萝卜的饮食习惯,而古人则认为漫长的冬天过去,新鲜蔬菜上市,有了改变胃口的机会,吃点萝卜让沉闷多日的肠胃来个清新的开始。不论哪种说法更加合适,中国人一年四季的餐桌上总是少不了这个「静如练」却沉默如金的食材。
《垂丝海棠》D0007000008 · 2014年4月6日摄于中国江苏扬州瘦西湖
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情人节」,其由来,众说纷纭,但似乎跟罗马帝国时期一个叫瓦伦丁的神职人员在这一天被处死有关。
说是公元三世纪前后的罗马帝国内忧外患。统治者为了让罗马士兵不为爱情和家庭所困,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宣布废弃所有婚约。而瓦伦丁不顾当局的这一禁令,很牛逼地继续在教堂主持婚礼,因而获罪,并于2月14日被绞死。后基督徒为纪念瓦伦丁,便将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流传至今。
这位老兄后来应该被奉为了基督教「圣人」,因为也有人管「情人节」叫「圣瓦伦丁节」的。
如果这一传说属实,那2月14日非但一点也不浪漫,更是一个倒霉催的日子。
《南京东路步行街》F0300000339 · 2021年2月2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前几天受挚友之邀一起外出吃了顿「年夜饭」,非常感谢。受疫情困扰,不确定因素太多,所以也不管是不是年,是不是夜,见机行事,见缝插针,吃了再说。
从昨天开始,微信朋友圈有朋友开始陆陆续续晒「小年」。其实大清之前,小年应该是今天。昨天是清廷祭祖的日子,后嫌次日又逢小年,还得折腾一番,劳神费力,就两节并一节,把小年前移一天,和祭祖并在了一块儿。现如今北方大多昨天小年,南方一些地方依旧今天小年。
从小年起,就算是正式开始过年了。
上海好像没有「小年」一说。上海人管除夕前一天叫「小年夜」,管除夕叫「大年夜」。
「过年」究竟从哪天算起,各地自说自话,各管各的。除了昨天、今天、「小年夜」,更早的还有「立春」。
《风铃草》D0017000001 · 2021年2月4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风铃草,桔梗科草本植物。
风铃草因其植株纤弱、花形优美而广受欢迎。世界各地有着许多关于风铃草的传说:
仙踪林百花盛开,风铃草快乐地生活其中。一天夜晚,夜深人静,风铃草没有入睡。阿紫与百合的爱情让她对爱情平添了一份好奇与渴望。她散发出阵阵幽香,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但几天之后,可怜的风铃草要被送到怪兽亚昆的巢穴充当花仙子的守护神。这是风铃草的宿命和使命,因为只有如此,仙踪林才能保持安宁和和平。
于是风铃草没有了自由,也没有了爱情。她能做的,就是让蒲公英将心里的情话捎向远方。
风铃草有很多花语:嫉妒、感恩、来自远方的祝福和温柔的爱,等等。
《比萨玛尚诺》B0000000090 · 2021年2月2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宏伊国际广场
比萨玛尚诺,1965年在伦敦创立的意大利披萨饼连锁店。其官网显示,上世纪60年代,一个英国人在意大利旅行时被当地的一个披萨师制作披萨时的帅气所吸引。回国后不久,这个英国人在伦敦开出了第一家名为「PizzaExpress」披萨店。
比萨玛尚诺于2006年首度进入中国,第一家门店开在上海的新天地,同时启用中国大陆地区品牌「Marzano」。不知道是不是在为将来出售品牌在做铺垫。
数年之后,永嘉路店开业。可能是为了显示其精致和小资,比萨玛尚诺很脑残地使用「法租界」作为卖点而被顾客投诉。
和必胜客类似,比萨玛尚诺也是属于简式西餐馆,但感觉上要比必胜客精致,菜品也更胜一筹。
《三文鱼刺身》B0000000091 · 2021年1月21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近日,在对进口饮料、水果、海鲜进行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中发现多起阳性反应,一时间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所谓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就是检测人、动物或物体是否携带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即核酸或是其残留。核酸检测阳性,说明人或动物已经受到或曾经受到过新冠病毒的感染;而物体核酸检测阳性,说明该物体受到了新冠病毒的污染。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并不意味着其具有传染性。病毒致病的前提是其必须具有活性,而核酸可能来自于活性病毒,也可能来自已经灭活的病毒。
就在不久之前,进口车厘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导致车厘子无人问津,闹得动静很大,于是有专家出来解释,说至今未发现通过消化道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所以即使食用了核酸检测阳性的食物,致病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个人觉得,这种解释多少有些牵强,不能解释为什么当食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后要对接触人员进行隔离。因为显而易见的是,这些人员并没有食用受污染食品。
直接食用受污染食品可能不会导致致病,但在接触这些污染食品的过程中,有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比如用接触过受污染食品的手去揉眼睛,从而导致通过黏膜感染。
大疫当前,部分进口食品经销商遭受的损失和因疫情扩散所造成的损失没有可比性。专家,尤其是那些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一定要谨言慎行。
《唠嗑》N0000000018 · 2021年1月1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1月27日,上海市长宣布:上海这次稍早些时候发生的疫情反弹已经得到控制。
网上读到一篇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上海为控制本次疫情反弹所采取的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对策和措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海这座城市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文章的题目是《上海流调轨迹曝光后,他又火了:这座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作者不详,现转载如下:
从1月20日开始,上海共出现16例本土病例,昨天和前天都是零新增,仅仅几天时间,就将这轮疫情控制了下来,不得不让人赞叹上海的速度和高效。
除了迅速高效,上海防疫工作中所呈现出的人性化,也数次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点赞。
我们之前看到的混乱防疫是怎么样的?
吉林通化出现新一轮疫情后,全市封城封户,实行一刀切,由于太突然,很多居民家里没有足够的物资储备,老人断药,婴儿断奶粉,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反馈无望的他们,只好跑到人民日报的微博下面求助,字字句句都透着绝望和焦急。还有石家庄南营镇,一个老人出门转悠,被村干部发现了,村干部指使执勤人员把老人绑在树上,嘴里还不停地谩骂「绑紧点」、「再出来我砸死你」。
这是人,而动物就更加不用说了。北京大兴区一个网友在微博上求救,他们被要求集中隔离,但是不准带宠物,21天隔离之后,宠物肯定得死。还有一些地方,直接限制居民两天内自行处理宠物,如果不执行,社区将采取强制措施。所谓的强制措施是什么?令人不寒而栗。
而上海是怎么做的呢?1月21日通报三例本土病例后,下午1点,上海黄浦区就分批将昭通路居民区的居民转移到宾馆集中隔离。暖心的一幕出现了:居民们在前往隔离点时,被允许带上自家的宠物,解了宠物主人们的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小猫小狗们独自在家无人照料了。宠物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甚至是一个家庭成员,如果因为无人照料而死去,对主人来说,无异于锥心之痛。对比上面别的地方置宠物生命于不顾的做法,我由衷地感到这个政策的暖心之处。
之后几天,上海每天都有新增病例,并划定了几个中风险地区。针对中风险区里面那些有困难的特殊人员,社区志愿者每天两次上门问候,并提供送餐、送药等服务,不让他们的生活被隔离所影响。上海的流动餐车,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月25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在进行例行核酸检测时,因发现了个别疑似感染者临时封院,一个网友的老婆当时正在里面做产检,于是被封在了里面。他说,虽然事出突然,但医院的各项安排让他们感到很安心,没有出现惊慌和混乱,他感受到了上海防疫的专业和人性化:所有孕妇都有病床休息,老年人给安排军用折叠床;晚饭管饱,还有夜宵,七点大排面,八点「吉祥」馄饨;医院门口停车费全免。同样,上海肿瘤医院也做得很好。在暂停门诊后,对日间化疗的病人,组织他们做核酸检测,然后在浦东院区实施日间化疗服务。他们并不是一刀切,封锁之后就不管了,而是面面俱到,让所有的人群都能被照顾到,这也是上海防疫做得好的根本原因。
而在确诊病例行动轨迹的公布上,上海更是开了一个先河。
别的地方公布流调轨迹很容易把对方的隐私泄露出去,年龄、性别、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家里几口人等等都被曝光出来了。而上海公布的流调轨迹是这样的:只有涉及到的场所,没有姓名、住址等详细的个人信息,既提供了必要的提醒,也很好地保护了确诊病例的隐私,杜绝了患者被网暴的可能性。
这个做法,被网友们交口称赞。
上海的防疫信息,都是通过「上海发布」这个官方账号进行通报,每条新闻下方的评论区,工作人员会认真回复市民的疑问,几乎是有问必答。知乎网友张皓然描述了自己的感受:
「作为一个普通居民,前阵子我对于上海疫情的认知,就是每天早上起床,刷着手机,看着上海发布给我推送的信息,就感觉疫情离我这么近,但又那么远。这是一种所有信息都对你公开透明,但又不会以此来绑架你,要求你也得为之付出回报的感觉。找对象都找不到这么好的。」
上海的防疫有几个做得特别好的地方:
所有病例都是主动筛查发现而不是爆发出来的;
疫情发生后快速处置,迅速锁定场所、锁定病例、锁定识别对象;
闭环管理,科学确定密接者、密接者的密接者以及其他一般接触人员,没有盲目地扩大范围。
一切举措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
作为一个聚集了2500万常住人口、10000多个社区的超大型城市,上海的疫情防控压力不可谓不大,而且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又是国外人口涌入的一大城市,可上海却以一种安定平和的姿态,化解了这一轮疫情危机。
记得武汉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有人发了一段视频对比,在地铁上武汉人很多都没有戴口罩,而上海地铁几乎每个人都戴着口罩,有人调侃说,不知道的还以为上海是疫区,不得不说,上海人民的防范意识真的很强。而且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也没有封城,而是任由武汉人民进入,上海还免费送了武汉一个市长。每一次疫情的反扑,上海总是在很短的时间就控制,这一座城市不得不让人佩服和惊叹。这一切的一切,折射出来的是上海成熟的行政能力、高度的文明程度,以及无数基层工作者的艰苦奋战。
透明公开又保护隐私,迅速有力又充满关怀,上海的防疫措施,成了全国的一个模范样本。媒体们纷纷惊叹道:上海没封城也没搞全员检测就迅速控制住了疫情,值得各地学习。
上海防疫工作的成功,离不开一个人:张文宏。
随着媒体的报道,他又火了。1月24日凌晨,张文宏发了一条微博,总结了上海那段时间的情况,他对局势的形容文采斐然:城市在照样呼吸,略带着一丝紧张。随后,他提出了上海防疫的指导方针,就是「陶瓷店里抓老鼠」。什么意思呢?新冠病毒就是老鼠,居民正常的社会生活就是陶瓷,我们既希望抓到老鼠,又不希望打碎瓷器。
非常精辟的比喻。
前段时间,「战时状态」的字眼屡屡见诸报端,针对这种现象,新华社发文批评:滥用「战时状态」,会在群众中制造不必要的恐慌,并且容易麻痹民众心理,淡化人们的「备战」意识,存在不少隐患。动不动就喊「战时状态」,过度反应,其实就是为了抓老鼠,而把瓷器噼里啪啦全打碎了,最后适得其反。
不大动干戈,人性化管理,是张文宏一直在微博上、在发言中强调的。去年11月底,上海出现一例本土病例,当时社会各界都很关注,张文宏是这么说的:「我们扩大病人的接触范围,实施扩大检测,其实就是『新常态』下的『动态清零策略』。希望大家能够越来越习惯当前的抗疫策略,不要因为出现偶发的病例,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一番话,让大家紧张的心松懈了下来,不再因为出现一例病患,就惊惶不已。而相对于别的地方官员互相推诿,不敢承担责任,而张文宏直接制定了标准:哪类病人需要留观,哪类病人可以解除留观,并对医护人员说,「按照这些标准来,出了事我来承担。」
张文宏的人性化防疫策略,不仅仅针对上海的市民,更是考虑到医护人员。在防护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张文宏直接对医护人员说:「没有防护,你可以拒绝上岗。」他就是这样,非常排斥神话医护人员,他知道,医护人员也是人,也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用高尚来绑架他们,是不人道的。面对某些地方媒体对医务工作者过分的歌颂,比如刚流产就上前线还要拿出来作为典型宣传,张文宏一针见血地说:「我们没有理由叫人家抛弃自己的家庭,在这里无休无止地工作,因为这个本身是一个不人道的做法,除非你热爱得不得了,但是对很多普通人来讲也就一份工作而已,你不能用高尚来绑架别人。」
上海正是因为有张文宏这样的专家坐镇,才能在防控疫情时,兼具专业度与人性化,收获民众的一致好评。著名媒体人龚晓跃对张文宏,和上海,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张文宏医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大抵是上海这座以东西交汇为底色的城市,追求专业主义与精英治理的最新标杆。」
他很专业,他不吹牛逼,他远离意识形态,他彬彬有礼,他从不带货,他会硬刚某些红人,他也拒绝非议其他抗疫模式。
上海一直外松内紧,在承担了中国多半国际航班和物流的压力下,社会生活张驰有度。
上海是第一个对湖北人解禁的城市,之后包括爆发过一波的北京在内,上海从未对任何地区发布过歧视性准入政策,上海虹桥枢纽的防疫人员总是在大声告诉你这里承认全国各地的健康码让你快速通过。
这就是治理水平与文明程度。我没在上海长期居住过,只因为工作原因去过几次,但短暂的接触,也让我对这座城市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上海是一座长期被妖魔化的城市,高高在上、排外、「魔都」,是人们给它贴上的标签。但你若是仔细了解一番,就会发现这些刻板印象,全都会不攻自破。
上海的气质很复杂,有林立的高楼,也有古朴的巷弄。生活在其中的人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这座城市的包容性。无论你是宅男宅女、二次元爱好者,还是同性恋、独身主义者,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且很多相关的活动只能在上海举办。在上海街头,随处可见的24小时便利店,让你在任何饥肠辘辘的时刻,只要走到那盏灯光里,就能抚慰自己的肠胃,寻找到一种温暖的踏实感。上海的行政能力在全国首屈一指,反映到平常生活中就是办事方便,只要按照给出的清单准备材料,就可以不用来回跑。老年人不会使用健康码是整个社会共同的痛点,上海首先提出了解决之道。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可以走人工通道。而针对那些有智能手机,只是不会熟练操作的老年人,上海「随申办」手机应用推出了「长者专版」。这个版本放大了显示字体,并且将老年人最常用的四个板块:随申码、就医、乘地铁、坐公交放在一起集中展示,方便老年人操作。
以上这些,都是非常小的细节,却真实地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了一座城市便民利民的决心。
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准,不是建起了多少高楼大厦,不是它有多么繁华,而是这座城市有没有俯下身去,倾听最基层百姓的呼声,解决他们的需求。从上海对待民众、对待老人、对待特殊人群,乃至对待小动物的态度上,我们看到了答案。
有一个提法,叫做「上海精神」,最新的版本是: 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搁从前,我会觉得这些字眼很虚,而现在,我觉得这就是上海的真实写照。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去网上搜资料,搜到一个相关话题:你留在上海的原因是什么?我看到了一个让我惊艳的答案:
「上海特别亮,到处都有光,我觉得我只要站在光里,我就能够虚张声势,我就能够咬着牙,我活得特别坚强,我觉得我这么多年都过来了,我受了这么多的苦,我受了这么多的气,我觉得我什么都不怕。」
让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人,感到温暖、尊重、希望,就是上海最大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