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汤牛肉蘸水》B0000000188 · 2021年6月28日摄于中国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菜的灵魂是什么,折耳根?酸汤?

是蘸水。

在陈晓卿执导的美食专题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是这样解说贵州蘸水的:

「贵州人做饭,先打蘸水。新摘的朝天椒切碎,拌入调料,吃的就是那份鲜辣。」

「贵州人的餐桌上各种蘸水便成了不可或缺的一员。」

「就算是山珍海味,都要来上一盘红红的蘸水。」

据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介绍:在贵州,几乎餐餐都要用辣椒蘸水,辣椒蘸水辣而香,风味独特。贵州辣椒蘸水有放料自由、投料时间随意的特点,不同菜肴要求不同的蘸水,同一菜肴又可用多种不同的蘸水。

其实不光是菜肴,贵州的大多数小吃,像丝娃娃、恋爱豆腐果、豆腐圆子等,也大都配有各自的蘸水。


《青岩猪脚》B0000000187 · 2021年6月30日摄于中国贵州贵阳青岩

 

朱笔题名于雁塔,绿风摇柳动莺声。

 

青岩状元蹄的出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雁塔题名」的唐朝遗风。

中后唐起,凡新科进士及第,先于曲江、杏园游宴,后登大雁塔题壁留念。此风最早始于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培养,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壁上,引得其他进士纷纷效仿,最终被皇家推崇,称「雁塔题名」或「朱笔题名」。

话说清朝时期,青岩学子赵以烔赴京赶考,其母连夜卤了一锅猪蹄让儿子带着上路,一来可以路上充饥,二来也是图个吉利,因为「猪蹄」、「朱题」谐音,喻「朱笔题名」。后赵以烔果然金榜高中,状元及第,青岩猪蹄也跟着名声大燥,被称为「状元蹄」。


《凉拌卷粉》B0000000186 · 2021年6月29日摄于中国贵州贵阳

 

在贵阳,卷粉也叫剪粉。

有人说,贵阳的卷粉与凉粉有几分相似,其实卷粉就其粉的本身而言与广东的肠粉不是相似,而是神似。二者都是用水磨的米浆上屉蒸成薄薄的米麵皮,待稍稍冷却后,卷成一根根筒条,卷粉一名由此而来。买回家后,再用剪刀铰成宽条,所以又叫剪粉。

据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介绍,贵州卷粉的前身就是广东的肠粉,难怪二者如此相像。

1944年,一个名叫甘剑英的广东人与几个老乡逃难来到贵阳。为了谋生,他们在贵阳的大西门菜场开了一家卷粉店,结果大受欢迎。从此卷粉在贵阳立足并延续至今,成为贵阳的特色小吃。


《胡人骑骆驼俑》M0000000027 · 2020年1月22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博物院

 

在唐朝都城长安,据说有胡人十万之众。这些「深目高鼻」、长相明显不同于中原人的胡人是什么人?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发表在《甘肃文物》上的《何谓胡人》一文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从「自认」和「他认」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广义的胡人是指西北地区的所有外蕃人;狭义的胡人主要是指伊朗系统的胡人,即操伊朗语的波斯胡、粟特胡、西域胡;除此之外,胡人还有更狭义的指向,就是粟特人。


《三彩腾空马》M0000000026 · 2020年1月22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博物院

 

「三彩腾空马」,现藏西安博物院,1966年西安市莲湖区西安制药厂唐墓出土,高38厘米、长52厘米,由骑手和飞奔的悍马两部分组成。

骑手为胡人少年,端坐在马背上,头发中分,两耳旁各梳有一个发髻,面部丰腴,笑容满面,双拳紧握于腰间牢牢控制马的缰绳,胡人身穿蓝色长袍,腰间系有革带,革带上挎了一个袋囊,脚上蹬尖头靴子。「胡人」是古代汉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涵盖中亚、西亚等少数民族与国家。马的体型彪悍,作腾空跃起式,颈上鬃毛直立,马鞍上有白、绿、黄三色相同的袋囊。这件胡人腾空马,以生动、逼真的造型,鲜美的釉色,成为唐三彩中题材仅见的精品。虽是一个静止的动作,却表现出了骏马疾驰,骑马者不慌不忙的姿态,足以展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唐帝国卓越的国际地位和优异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以至部分欧、非国家对之产生了钦羡之情。「三彩胡人腾空马」就像是一位丝绸来客,一路疾驰,来大唐长安追梦的旅人 。


《天妇罗》B0000000183 · 2021年6月22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锄匠寿喜烧合生汇店

 

要是说和寿司、荞麦麵并称「江户三味」的天妇罗是洋食,应该会有相当多的人感到诧异。但千真万确,这是一种外来食物,其出现在日本的历史也就四百来年。但至于源于哪个国家,众说纷纭。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天妇罗来自葡萄牙。

天妇罗有海鲜天妇罗、蔬菜天妇罗及其它天妇罗,在日本,似乎一切皆可「天妇罗」,甚至有冰淇淋天妇罗。

和锄烧一样,传统上,天妇罗也有关东派和关西派之分。关东人吃天妇罗通常会蘸萝卜泥酱汁,而很多关西人吃天妇罗时更喜欢蘸盐。


《葱油拌麵》B0000000269 · 2021年3月18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裕兴记

 

袁枚在其所撰美食小册子《随园食单 · 戒单》中有一篇文章,叫《戒耳餐》,大意是说,美食,耳听为虚,亲尝为实,尤其不要唯贵为上。正所谓「食无定味,适口者珍」。

 

何谓耳餐?耳餐者,务名之谓也。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余尝谓鸡、猪、鱼、鸭豪杰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海参、燕窝庸陋之人也,全无性情,寄人篱下。尝见某太守宴客,大碗如缸,白煮燕窝四两,丝毫无味,人争夸之。余笑曰,「我辈来吃燕窝,非来贩燕窝也。」可贩不可吃,虽多奚为?若徒夸体面,不如碗中竟放明珠百粒,则价值万金矣。其如吃不得何?


《乌冬面》B0000000181 · 2021年6月22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锄匠寿喜烧合生汇店

 

乌冬麵,一种日本麵食,与荞麦麵、绿茶麵并称日本最具特色的三大麵条。

乌冬麵是中国人叫法,日语是「饂饨」,但这两个日语汉字很少出现,通常用其假名「うどん」,发音「乌冬」。

在日本,乌冬麵有严格的尺寸规定,圆面,其直径须大于1.7毫米,方面,其边长须大于1.7毫米;小于这一尺寸的则是「日式凉麵」或「细乌冬麵」。

日本乌冬麵的头源据说是福建龙溪的「大条麵」,其制作技艺由遣唐使海空法师引入自己的故乡日本赞岐,即今香川县。

确实,在日本人的心目中,香川是乌冬麵毋庸置疑的故乡。


《金斯顿》A4701000009 · 2019年7月8日摄于加拿大安大略

 

两年前在维也纳,闲聊中,一个操港台腔的妇人问我们信不信教。我们回答说都不信。妇人安慰道:「哦,没关系。不信教的也有好人。」我微笑着对她说:「这话反过来说更恰当些。如果你稍微了解一点历史应该不再会有勇气这么说了,因为近现代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滔天之恶,都出自你兄弟姐妹之手。」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27日晚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坎卢普斯 · 塞维潘克第一民族宣布,在坎卢普斯镇附近一所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旧址内发现215具孩童遗骸。

坎卢普斯 · 塞维潘克第一民族酋长罗珊娜 · 卡斯米尔在声明中说:「这个周末,在地面雷达探测专家的帮助下,初步调查结果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我们确认了215名坎卢普斯印第安人寄宿学校学生的遗体。据我们所知,这些失踪儿童并没有被登记为死亡人员。」

这些孩童有些年仅3岁,但他们死亡的原因和时间尚不清楚。卡斯米尔表示,「在这种时候,我们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

此次事件还只是对这所印第安人寄宿学校的首个初步调查结果。根据坎卢普斯 · 塞维潘克第一民族的声明,他们将继续对该校旧址开展调查和探测,其他初步调查结果预计将于6月中旬公布。

坎卢普斯印第安人寄宿学校于1890年在罗马天主教会领导下成立,1978年关闭,是加拿大各地印第安人寄宿学校系统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强行同化原住民儿童。这些寄宿学校将原住民儿童从家中和社区带走,禁止他们讲母语或进行文化活动,违反规定的原住民儿童往往会遭到残酷的虐待。

加拿大和解与真相委员会在对此类印第安人寄宿学校的调查文件中指出,这些由加拿大政府资助的学校实质是在进行「文化种族灭绝」,目的是彻底摧毁原住民的文化和语言,「同化」这些民族使他们「不再作为不同的民族存在」,从而摆脱对原住民的法律和财政义务并夺取其拥有的土地和资源。

另据英国《卫报》报道,在提交给该委员会的文件中,前坎卢普斯学生描述了该校的恶劣条件。上世纪20年代就读的乔治 · 曼努埃尔说:「每个印第安学生都散发着饥饿的味道,学校冬天寒冷且不卫生。」

该文件还提到,学生们经历过麻疹、肺结核、流感和其他传染病的爆发,许多人因此死亡。如1935年一份关于该校麻疹死亡的报告就显示,「该校285名学生住在5间宿舍里,非常拥挤。当流行病暴发时,在这种住宿条件下,病人和接触者无法进行恰当的隔离。」

类似的情况在加拿大各地的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普遍存在。加拿大和解与真相委员会201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自19世纪40年代起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有至少15万名印第安人儿童被强制送入此类寄宿学校,大多数人都曾遭受过可怕的身体虐待、强奸、强迫劳动和其他暴行。

加拿大广播公司在2008年的一篇报道中还提到,有相关文件显示,部分印第安人寄宿学校在加拿大政府知情的情况下,故意对原住民儿童进行所谓的「营养实验」。此类实验迫使受试儿童维持饥饿状态,再给予或不给予他们维生素或某些食物,以进行对照实验研究「营养补充的效果」。

而这些印第安人寄宿学校的「同化教育」往往也是毁灭性的。加拿大广播公司称,绝大多数从这些学校走出来的原住民儿童在回到保留地后,根本无法融入故乡的文化,学校糟糕的「技能教育」也使得他们既无法帮助父母,也很难在城市里找到工作。

残酷的虐待行为更是造成大量原住民儿童死亡。加拿大和解与真相委员会表示,已确认至少4100名儿童在这些寄宿学校里死亡。由于相关文件和资料有不少已经损坏损毁,可能还存在大量未被发现的死者。路透社指出,此次发现的215名死者很可能就没有包含在死亡数字内,直到遗骸被发现之前,他们可能一直都不存在于记录之中。


《炙烤猪颈肉》B0000000178 · 2021年6月22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锄匠寿喜烧合生汇店

 

槽头肉,猪头与躯干连接部位的颈脖肉,因猪进食时该部位与食槽接触,故名。

印象中,槽头肉和奶脯肉都是垃圾肉。奶脯肉肉质差,且肥,通常用来熬油;而槽头肉因多淋巴而遭人嫌弃。但时过境迁,尽管奶脯肉依然不受待见,但槽头肉摇身一变,成了抢手的猪颈肉。

猪颈肉多脂且分布均匀,口感柔嫩,将淋巴等杂质去除干净后烤着吃,很香。


《冬至饺子夏至面》B0000000176 · 2021年5月8日摄于中国江苏苏州旺山

 

清潘荣陛在其《帝京岁时纪胜》中载:「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

是日是哪日?夏至日。

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很多地方有吃面条的习俗,是除了生日之外可以理所当然吃碗面条的日子。

挺好,哈哈。


《「六月黄」》B0000000177 · 2021年6月19日摄于中国江苏太仓嘉乐农庄

 

「六月黄」,是最后一次脱壳前的大闸蟹,民间也有称「童子蟹」的,一般于农历六、七月间捕捞上市。此时的大闸蟹个体不大,但肉质丰满,尤其是公蟹,满含流脂状膏黄,非常鲜美,有「再鲜不过『六月黄』」一说。


《Meson de Candido》A1304000011 · 2015年10月3日摄于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塞哥维亚

 

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塞哥维亚是一座历史古城。离古罗马遗迹高架水渠不远,有一家名为Meson de Candido的餐馆。这家开业于1786年,主打西班牙烤乳猪的餐馆在西班牙可谓大名鼎鼎。在其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曾经接待过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及其王后、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以及包括施瓦辛格、成龙等无数的电影明星。

西班牙烤乳猪与广式烤乳猪不同,它是选用三周左右的乳猪,用牛油、迷迭香蒜蓉、葡萄酒、胡椒粉等香料腌渍后先焗熟后再烤,外脆里酥,别有风味。

在Meson de Candido享用烤乳猪,颇有几分仪式感。

作为一项传统,烤乳猪的分割不是用厨刀或餐刀,而是瓷盘。这一仪式过去通常由餐馆现传人阿尔贝托亲自主持。烤乳猪推出来后,阿尔贝托手起盘落,将烤乳猪一砸为二,然后将瓷盘就地摔碎。但近年来,由于阿尔贝托年事已高,这一仪式由其晚辈主持。不过,我们很荣幸,那天正好赶上阿尔贝托亲自操刀。

相较于广式烤乳猪,西班牙烤乳猪有点腻,而且量很大,很难吃得完。


《拉条子》B0000000180 · 2020年1月22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

 

去太仓,起了个大早,特意拐到双凤镇,想品尝当地美食「双凤羊肉面」,不料却扑了个空。不光没见到羊肉面,就连几家很有名气的羊肉面馆都没开门。几经打听才知原委:当地的羊肉面馆要等到国庆节才开始营业,到次年春节一过就打烊,因为只有这段时间内的羊肉才最是肥美。

无独有偶。日本美食,很多也讲究时令,即所谓的「地域限定」和「季节限定」。

地域限定和季节限定,是传统美食的一大特征,是所有「网红美食」所不具有的。因为前者追求的是美味,后者追求的是快钱;前者由匠心主导,后者由资本运作。

传统美食和「网红美食」的另一个区别是价格。绝大多数的地方传统美食很接地气,好吃不贵;而「网红美食」的特色就是贵,不贵不「网红」。一支雪糕,一块糕饼能卖几十块钱,根本原因在于,「网红美食」追求的是快钱和暴利,需要夸张的市场营销来造势,博人眼球。我丝毫不会怀疑,在「网红美食」的成本构成中,营销费用占据了绝大部分。传统美食你买的是技艺和食材;而「网红美食」你买的是代言、概念、营销和暴利。

另外,传统美食是经过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积淀,不但美味,而且往往还伴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可以回味和追忆的;「网红美食」不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昙花一现,最后留下的只有一地的鸡毛。


《油爆虾》B0000000172 · 2021年4月3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钱塘秋荷

 

汪曾祺在他的《端午的鸭蛋》一文中说,在他的家乡高邮,端午的午饭要吃「十二红」,也就是十二道红色的菜。只是汪曾祺说他只记得红苋菜、油爆虾和咸鸭蛋,其他的都记不清了。

也是好奇,查阅了一些资料,说法不一。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十二红」含四碗八碟:雄黄酒、黄鱼、咸鸭蛋、火腿、油爆虾、烧鸭、苋菜、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樱桃、枇杷。


《建德豆腐包》B0000000174 · 2021年6月4日摄于中国浙江淳安千岛湖

 

豆腐包为建德特有小吃,是杭州三十六道名点之一。

大多数传统美食的背后都有着一大堆的传说,建德豆腐包也不例外。只是主角不再是下江南的乾隆,而是宋代大诗人陆游。

相传陆游任严州知州时,听说当地的豆腐十分有名。一日,陆游微服私访,来到一家豆腐店。见到掌柜,陆游问:「听说你这里的豆腐很是有名,不知道有没有豆腐馅的点心?」掌柜让陆游稍候,随后端出一笼包子。陆游拿起包子,掰开,但见白的是豆腐、青的是香葱、红的是辣椒,美味多汁,鲜香扑鼻,不禁拍案叫绝,当场题字「严州第一包」。


《博斯普鲁斯海峡》A1001000012 · 2013年6月6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一直有一个宏大的「梦想」:联合世界上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组建一个庞大的「大突厥帝国」,以恢复「奥斯曼帝国」昔日的「荣耀」。

但,最近的一项遗传基因检测显示,土耳其人主要是被征服的原住民安纳托利亚人和古希腊人的后裔,与突厥人在人种上没有任何关系。

这就他妈很尴尬了。


《粽子》B0000000175 · 2021年4月14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申梦 · 上荷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 · 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 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 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 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酱爆螺蛳》B0000000173 · 2021年5月8日摄于中国江苏苏州

 

大约五年前,云南玉溪通海县杨广镇兴义村发掘出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螺蛳壳遗址,堆积高度超过三层楼,蔚为壮观。由于螺蛳壳均被去除了尾尖,显然不是自然沉积而成。通过文物部门勘查,确定为3500年前当地古人食用后丢弃的「湿垃圾」。

最古老的螺蛳壳「湿垃圾」是1978年桂林南郊甑皮岩洞穴发现的一处遗址,据测定距今7000至10000年之间。此外,广东阳春独石仔旧石器时代遗址和云南滇池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堆积了大量螺壳,每个螺壳尾部都被敲通了小洞。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先民们挑取螺肉食用所致。

螺蛳称得上是中国人延续万年的美食。即使时至今日,中国人对螺蛳依旧情有独钟、偏爱有加。螺蛳虽鲜登大雅之堂,但对于朋友小聚,应该不会出「必吃榜」前三。

江、浙、沪一带,清明前的螺蛳最是美味。这时的螺蛳尚未育籽,且肥而不腻、韧而不老。

有谚为证:「清明螺蛳端午虾,重阳时节吃爬爬。」


《巴黎》A2501000018 · 2011年3月6日摄于法国法兰西岛巴黎

 

据《巴黎人报》25日报道,2017年4月,27岁的塔奥黑半夜破门闯入邻居65岁的哈里米的家中,他先对哈里米进行辱骂和殴打,然后又将她从4楼扔下致其当场死亡。鉴于哈里米的犹太人身份,以及塔奥黑在作案时辱骂哈里米「恶魔」并高喊「真主至上」,警方故以「故意杀人罪」及「仇恨犹太人罪」的罪名展开调查。

据报道,塔奥黑原籍马里,之前已有20多个暴力及贩毒「案底」,他经常吸食大麻并在作案前就有明显的伊斯兰极端化倾向。2018年7月,法官根据专家报告认为,案发当天塔奥黑因为抽了大麻而「精神错乱」,不应承担刑事责任。2019年7月,法官再次做出「塔奥黑不承担刑事责任合理」的裁决,检察官随后提出上诉。今年4月14日,塔奥黑的律师称「必须区分不可控精神疾病和主观摄入酒精、毒品等精神药物并引发可预见后果的行为」,而现行法律条文不能辨别塔奥黑「疯狂」的真正原因。法国最高法院近日做出终审判决:维持原判。

1 75 76 7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