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式茶点》B0000000118 · 2021年3月6日摄于中国上海虹口点都德白玉兰店
百年早茶,是广府除粤菜以外的第二块精致的金字招牌,非但本地人热衷于此,外地人即使没有吃过也一定听说过早茶的大名。
广东人的退休生活是早茶给的。老人习惯早起,买过菜之后,回家吃饭之前,他们喜欢在茶楼度过。一份报纸、一杯清茶、两件茶点,就足以让老人们幸福感蹭蹭蹭上升。
广东家庭的主要集体活动就是早茶。周末或假期的时候,广东家庭会选择一起到茶楼去享受来之不易的家庭时光。长辈的关爱和照顾的活动也会在这种悠闲但又热烈的氛围中和谐地进行。
早茶也是朋友聚会的神器。老广们腰间别串大钥匙,嘴里叼支红双喜,上身是休闲衬衫,下身标配西裤皮鞋,开一壶普洱或者铁观音,走一步路都透着一股悠闲劲儿。在这种环境里,灌酒是条件不允许了,抢着埋单也没必要,亲民实惠的茶楼与广东人平等务实的性格是相得益彰的。
广东人「叹茶」的重点可以是社交、吃早餐、家庭聚会、享受闲暇等等,偏偏和茶一点关系都没有。广东人饮茶,饮的不是茶,而是生活态度。平等、谦逊、务实的广东精神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一代广东人,甚至传至香港。晚茶开前,香港的茶楼门口排着长龙,门一开,人们蜂涌而入,抢占茶座,享受片刻的喝茶时光。这盛况不禁令人感动莫名——无论生活节奏多快,追求烟火气里的欢愉是多么的俗气,又多么的优雅啊。
一口早茶,终究应该是一口叹不尽的广府清香。
《广式茶点》B0000000117 · 2021年3月6日摄于中国上海虹口点都德白玉兰店
光绪年间,广州城里出现了一座巍巍高楼,引来了不少老百姓围观。这座三层的高楼,并不是军事瞭望台,也不是政府办公场所,而是广州最早的大茶楼「三元楼」。这座楼为广州的早茶楼设置了一种新的模式: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各个楼层用餐,但是越往上去,餐饮的价格也就越高。当时广州人对三元楼的评价是「有钱上高楼,无钱下地痞」。
有了三元楼的示范,此后广州的茶楼纷纷受到了影响,变成三层甚至更高层的建筑,每一层也因地制宜,为不同的社会人群提供不同的餐点和服务。比如有莲蓉第一家之称的莲香楼,不仅在广州的总店如此设计,也把这种多元包容的餐饮形式带到了香港,成为了港式餐饮的一朵奇葩。
这是很朴素的餐饮行业运营法则,也和广东早茶的品尝特点有关。
广东早茶是一种慢餐饮,食客在家收拾完毕,就可以漫步到茶楼里,从早上一直坐到下午。中间茶水可以不断免费续杯,还允许客人自带茶叶,这样茶费还能减半。后厨也在不断制作各式点心,用肠粉、糯米鸡、春卷、凤爪等具有岭南特色的精美餐点不断满足客人的味蕾。
早期作为社交场所的茶楼,也让人们用餐的节奏变得慢了下来。三五好友相约进入茶楼,上可以谈论国事,下可以八卦街坊,话题永远无穷无尽,不知不觉之间一天就过去了。唯有堆积如山的茶叶渣和蒸笼能证明他们在茶楼里呆了多久。这样的餐饮形式注定了茶楼的翻台率不会太高,必须扩大营业面积,以提高一块地皮上的盈利率。擅长做生意的广东茶楼老板们还为茶楼选址制定了一些标准,比如一定要建在街道的路口,以尽可能地吸引人流。
缓慢的早茶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容易进化出餐桌礼仪的进餐场景。在长达百年的进化过程中,人们为早茶发明了一系列专属的餐饮规矩。这往往是老广们约定俗成的默契,外地人跑到广州去叹茶,这些讲究不可不知。比如在茶水喝完以后,客人需要自行打开茶壶,示意服务员前来免费续水。茶盖不开,续水不来,这叫「揭盖续水」。再比如桌上有人负责倒茶时,受茶人要把食指和中指弯曲叩打桌面,感谢倒茶人的好意。这个礼仪执行起来并不复杂,甚至难以观察,但却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恩,在广州这样的商业社会殊为重要,被称为「扣指茶礼」。
《广式茶点》B0000000116 · 2021年3月6日摄于中国上海虹口点都德白玉兰店
美味的茶汤,构成了广东人饮食的重要部分,同时也为另一种有趣的餐饮形式奠定了基础。
清末,作为广府文化中心的广州,一度是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城镇化和工商化。大量洋人、周边手工业者、农民、外地商人涌入广州城,让广州一时间成为了人流物流聚集的南方绝对中心。
收入低微的脚夫和工人高温下没有休憩场所,日常工作又极为辛苦,在气候湿热的广东经常流失大量水分,同时他们还需要进行同业者的社交,以找到最近的工作机会。广州最早,也是最简单的茶楼,就是为了服务这些劳动人民而诞生的。
那时候的茶楼甚至都算不上楼,只是一个个沿街的小铺子。《清稗类钞》是这样描述这些茶铺的:「粤人有于杂物肆中兼售茶者,不设座,过客立而饮之。」这真的是非常简陋的茶铺了,但确实能起到为行人解渴,并起到提供简单社交场所的功能。
虽然店面很简单,店老板们在泡茶时可不敢偷工减料,因为即使是这些来打工的广东体力劳动者,也都是品茶能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茶水没有两把刷子的店铺很快就会被淘汰。所以在这些简单的茶肆中,供应着各种不同的茶水,「最多为王大吉凉茶,次之曰正气茅根水,曰罗浮山云雾茶,曰八宝清润凉茶」,都是适应广东气候,解渴效果很好的茶水,大受这些脚夫工匠的欢迎。
店家们很快发现,这些劳工在喝茶的同时,也有用餐的需求。这是因为广州的码头在城南,而工人一般聚居在城北,用餐往返城市南北非常不便,工人们都希望能随处找到价廉物美的食物,赶快把三餐对付过去好继续返工。广东早茶里标志性的「一盅两件」最早就是为了服务这些人的。茶铺在卖茶的同时,供应肉包、米饼、米糕等果腹的简单点心,茶费二厘,被称为「二厘馆」。
随着这种茶铺悄然走红,大商人和外国人也意识到这是不错的社交场所。比起传统的酒楼,这样的场所更随意放松,适合谈一些非正式的口头协议。而且香浓的茶水也远比酒更适合广东的气候,所以这些有钱人也纷纷前来探秘。他们的消费意愿明显高于体力劳动者,简陋的茶铺也开始向更高级的形态进化。作为餐饮名片的广州茶居和茶楼,就这样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
《广式茶点》B0000000114 · 2021年3月6日摄于中国上海虹口点都德白玉兰店
安徽人曹松的仕途一直不怎么顺利,最终到了71岁那年才被钦点为进士,漫长的考试生涯终于告一段落。
为了排遣自己长期不被朝廷认可的苦闷,这位唐朝诗人和很多失意文人一样,选择了南下游历,在山水之间寻找自己的内心。但和很多自我放逐的文人不一样的是,曹松为广东带来了一样礼物,这颗种子此后在岭南温润的气候中不断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棵属于广府饮食的参天大树,至今都还是广东美食的金字招牌。
曹松给广东带来的是什么?是从浙江山区找到的茶种。当他在佛山西樵山停留时,试着在这片沃土上种了一些茶种,却没想到这些茶长得比浙江的还要好。这被《广东新语》认为是茶叶进入岭南的标志,从此岭南形成了极为发达的饮茶文化。
关于物种传播的精确传说,可信度总是比较堪忧。但茶叶是在唐宋年间传入广东这一点却没有什么疑问。广东潮汕,至今都是中国著名的古树茶叶产地,尤其是潮州凤凰镇那棵宋代凤凰单丛,是广东接受茶文化最真实的缩影。
《艇仔粥》B0000000111 · 2021年3月6日摄于中国上海虹口点都德白玉兰广场店
艇仔粥算是一种生滚海鲜粥,是广式茶楼比较经典的一款茶点,因最初起源于清末广州郊外的船家,因而得名。
清《南越游记》有载:「岭南人喜取草鱼活者,剖割成屑,佐以瓜子、落花生、萝卜、木耳、芹菜、油煎面饵、粉丝、腐干,汇而食之,名曰鱼生。」「复有鱼生粥,其中所有诸品,因鱼生之名而名之。」应该说的就是艇仔粥。
讲究一点的艇仔粥所用食材非常丰富:新鲜鱼片、海蜇丝、熟猪肚丝、生菜丝、油炸花生米、炸鱿鱼丝、炸粉丝、芫荽、葱丝、紫苏叶、虾子等,多达十数种。只是现在的连锁广式茶楼,像「点都德」和「陶陶居」,其艇仔粥已经远不如先前的那般讲究了。
《刺身拼盘》B0000000110 · 2021年2月27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大虫不吃腐肉,不是大虫有多傲骄,而是腐肉确实不好吃。
《舌尖上的中国》有一句台词非常经典: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
这里的「高端」,不是说食材有多稀有和昂贵,更多时候是说食材新鲜。
我们通常只是普通食客,去餐馆用餐,对食材新鲜与否的知晓是无法和后厨抗争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烹饪方法作一个初步判断,就是越简单、越清淡的烹饪往往意味着食材越是新鲜。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后厨,在面对新鲜程度不同的食材时,你会选用怎样的食材做刺身抑或清蒸?毫无疑问,一定是选最新鲜的。至于那些不怎么新鲜或完全不新鲜的食材,不是炸得焦黄酥脆就是浓油赤酱地煮得面目全非。
所以,将「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改成:「最简单的烹饪往往意味着最新鲜的食材」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盐烤三文鱼头》B0000000106 · 2021年2月27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
还记得这篇文章吗?叫《妈妈喜欢吃鱼头》:
「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捡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妈妈喜欢吃鱼头。』
我想,鱼头一定很好吃的。有一次父亲不在家,我趁妈妈盛饭之际,夹了一个,吃来吃去,觉得没鱼肚子上的肉好吃。
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妈妈买了家乡很金贵的鲑鱼。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了外婆的碗里。
外婆说:『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其实不是所有鱼头都这么鸡肋,比如千岛湖鱼头,比如天目湖砂锅鱼头,比如剁椒鸦片鱼头,再比如盐烤三文鱼头,做得好,都很美味。
有一回在日本吃烟熏金枪鱼头,朋友提前一周才预订到座。
苏州有一道经典名菜,叫「炒豆瓣」,炒的不是蚕豆瓣,而是看似豆瓣的塘鲤鱼的腮肉。一条塘鲤鱼就两片腮肉,炒一盘,至少得用60条塘鲤鱼,登峰造极且丧心病狂。
《烤羊排》B0000000105 · 2021年2月27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
有一年长崎的朋友来上海,刚巧新笋上市,我特意为他点了一道时令上海菜:油焖笋。他尝了一口,没说好吃,也没说不好吃,只是告诉我,这样的笋,如果让他来做,会用清水烫熟了直接上桌。他解释说,在他看来,只有原味才能真正体现时令,品味季节。
我吃羊肉,乌兹别克斯坦的烤羊肉串,西宁的手抓羊肉,北非的烤羊排,但几乎不碰上海的羊肉,嫌味大,不习惯,直到年前。
那天朋友小聚,要了烤羊排。盛情难却之下,我试着尝了一块,结果发现羊排本身嫩且不膻,但烤的时候加了孜然,反倒弄得味很冲。
羊排和孜然,大闸蟹、小笼包和醋,煎牛排和黑胡椒,相信在很多人眼里堪称绝配,自然而然,理所应当。其实不然。很多时候,调味掩盖了食材本身的鲜美。尝试一下:吃烤羊排不醮孜然,撒上少许几粒盐;吃大闸蟹、小笼包不醮醋,煎牛排吃原味,真的很美味。
上海有一道菜,叫素炒蟹粉,所用食材多是一些土豆、胡萝卜之类,没有蟹粉。为什么你会觉得像蟹粉?因为醋。醋让你联想到蟹粉。你的口味让调味给带跑偏了。
《欢天喜地》F0100000075 · 2014年4月13日摄于中国福建厦门曾厝垵
中国是一个幅原辽阔、历史悠久且民族众多的国家,现如今的很多风俗,都是各地风俗通过传播、交流、融合,并经长期演化而来,以至于兴于何地、始于何时、缘于何故,大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闹元宵。尽管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但关于它的起源,民间流传甚多,内容各异。
元宵节的起源,有说是两年多年前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活动定在正月十五祭祀「太一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另有一说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烤青花》B0000000100 · 2021年1月21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青花鱼,在日本也叫「鲭」,很平民化的一种食物,不是十分简陋的酒店早餐中也很常见。
但鲭在日本并非一直很亲民,在古时,甚至曾经是一种非常昂贵的食材。因为从渔港小浜到京都,尽管只相距80公里,但山路崎岖,鲭全靠挑夫徒步运送,耗时数日,成本昂贵。能吃上鲭的,非富即贵。
顺便说一下,这种用于运输鲭或其他海鲜的道路在日本有一个专用名词:鲭街道。这一名称在一些地方保留至今,有点我们「茶马古道」的意思。
后来到了江户时代,马车兴起,鲭的运输变得相对简单便捷,鲭才逐渐端上平民餐桌。
鲭通常的吃法是烤,但在京都,鲭常被做成寿司,即「鲭寿司」,是葵祭、祇园祭、时代祭这三大祭必不可少的料理。京都的鲭寿司是用醋渍的盐鲭鱼,经过熟成,用昆布包裹鲭鱼片,里面再裹着醋饭,用竹帘整理成棒状,所以也称「鲭鱼棒寿司」。
上海人常吃的青占鱼,其实就是鲭的一种。片开了,用盐渍一下,放入烤箱烤至内熟皮焦,也很多汁肥美。
《马里奥》F0300000348 · 2021年2月1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昨天给村里的孩子们拍照片玩。照片发出后,有好几个人反映照片太暗,试图用手机软件调整。我说不建议这样做,手机软件毕竟太过简单,调出来的照片没法看。照片偏暗,主要是手机屏幕亮度过低所致,跟照片本身关系不大。
现在的手机屏幕亮度一般都是默认为自动调整。可能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这种情况下,手机显示往往偏暗。
其实无论是手机屏幕,还是电脑显示器或电视屏幕,其亮度都是有标准可依的。如果有兴趣,可以从网上搜一些标准亮度图片加以参照。进入手机的系统设置、显示亮度,关掉「自动」按钮,然后根据参考图,将亮度调整到标准即可。
还记得过去电视机里经常出现一个有许多格子和条纹的圆形图案吗?那就是供用户调整电视屏幕亮度、色彩之类的参数用的。手机显示亮度调整的原理和方法跟这个差不多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