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拉皮》B0000000584 · 2024年4月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冰城老于家国和路店

 

要说有什么能代表东北菜,大拉皮算一个。

土豆粉、红薯粉或绿豆粉加水调成粉浆,倒入金属盘内,先隔水烫煮至表面凝结,再浸入沸水,煮至粉浆完全凝结成透明的粉皮,揭下,浸入凉水,算是大功告成。

吃的时候,切宽条,加胡萝卜丝、黄瓜丝等配料,浇上用蒜末、芝麻酱、葱花、盐、醋或诸如此类的调味料调好的料汁,拌匀。

东北大拉皮口感滑润、韧弹,是东北馆子桌桌必点的一道凉菜。对的,是凉菜,不是小吃。


《火炙焦糖三文鱼寿司》B0000000579 · 2023年1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久竹居酒屋

 

趣味题一:为什么回转寿司通常一盘里面有两枚寿司?

比较通行的解释是,就像前天说到过的,最初的寿司都很大个。改小后,店家担心客人会因此觉得吃亏,于是多放一枚。

趣味题二:在日本,描述寿司数量的单位经常会用「贯」。那么问题来了,一贯是多少枚?一枚,还是两枚?

答案是没有确定答案。据说日本曾经做过一次投票,在认为「一贯即一枚」及认为「一贯为两枚」这两个选项之间进行选择,结果前者得票略超过50%,后者得票略低于50%。也就是说,这几乎就是一笔糊涂账,没有人确切知道「贯」的具体含义。你去买一贯寿司,得到的可能是一枚,也可能是两枚。具体是多少,解释权在店家。嘿。


《焦糖三文鱼寿司》B0000000578 · 2024年2月8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炙柒精选

 

大约一年半前读到过一条新闻,说日本著名的回转寿司连锁巨头将最便宜的寿司价格从每盘110日元涨到115日元。按通常惯例的每盘2枚寿司算,涨价后,每枚寿司的价格不到60日元,相当的「亲民」了。

知道日本最贵的寿司价格吗?

去年的8月7日,吉尼斯向日本一家餐厅颁发了一张「最贵寿司」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证书。证书内容显示,该店一个含20枚握寿司的套餐价格为35万日元。折算下来,每枚寿司的价格为17,500日元,是上面提到的便宜寿司的290多倍。真是疯狂。


《脆脆炸虾卷》B0000000577 · 2022年1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寿司福悠方店

 

你以为的寿司,就是「寿司第一人」小野二郎做的,捏个小小的醋饭团,盖一片刺身,用手指按几下的那种?那种叫握寿司,最初只是为了偷懒而生。因为制作简单。

寿司的形态很多。

押寿司,也叫箱寿司。这种寿司的制作方法是将鱼或其他配料均匀地码在专门的木盒底部,然后再铺上醋饭,用木板压实成型,再切成小块。

卷寿司。海苔、醋饭、配料,一层层铺整齐后卷成柱状,再切成段。

军舰寿司。将醋饭团捏成椭圆形,侧面裹上海苔,上面放配料。看上去很像一艘小小的装着配料的船。

手卷。很像蛋筒冰淇淋:卷成锥筒形的海苔,内装醋饭及配料。

里卷。反卷寿司之道而行之:配料,外裹海苔,最外是醋饭。

稻荷寿司。军舰寿司的海苔改成油豆腐皮。在日本,稻荷大神是保佑五谷丰登之神,通常化身狐狸。在京都的伏见稻荷大社,随处可见狐狸的造像,就是因为这个。传统上,日本人喜欢用油豆腐皮祭祀稻荷大神。用油豆腐皮制作的寿司被称为稻荷寿司或狐寿司也就很好理解了。

散寿司。散寿司很像中国的菜饭:将醋饭、配料拌匀即成。

杯寿司。杯装的醋饭加配料。

姿寿司。整鱼塞醋饭后切段或片。

饭团寿司。就是便利店里常见的海苔包饭团,大号的卷寿司。其实,早期的寿司都是大号的,差不多是现在寿司的三倍。


《鹅肝寿司》B0000000576 · 2024年2月8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炙柒精选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及保鲜技术的提升,估计还有一个更加重要且直接的原因,就是商业化的寿司需求越来越旺,导致鱼的腌制时间越来越短,「生驯寿司」逐渐取代了「驯寿司」。大约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寿司演变成了现在这样直接用新鲜的生鱼片和米饭制作的寿司。

由于不再发酵,驯寿司特有的的酸味不复存在。幸好,这时醋已经出现。

醋,日语为「酢」,是不是有点眼熟?嗯,和「鲊」很像。

胡乱猜测一下,这两字之间感觉应该存在某种关联。


《鳗鱼寿司》B0000000575 · 2024年2月8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炙柒精选

 

寿司的起源众说纷纭。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寿司的前身是用米或饭腌制的鱼,最早由东南亚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日本。

用米饭腌制、保存食物的方法,东南亚及中国的海南等一些地方至今仍在延用。

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提到过一种食物,叫「鱼鲊」。书中详细地介绍了「鱼鲊」的具体做法:找一坛子,码一层鱼,覆一层米饭,再码一层鱼,再覆一层米饭,坛子装满后,用竹篛封住坛口,静等发酵。米饭发酵后会产生乳酸,鱼因此得到保存而不会腐败。

「鱼鲊」具备了寿司的三个最基本的元素:鱼、饭和酸。

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介绍日本滋贺县琵琶湖地区有一种地方美食「鲋寿司」,就是用类似的方法腌制的鲋。「鲋寿司」属于「熟寿司」或「驯寿司」,一般被认为是寿司的原始形态。不过,这种寿司只吃鱼,饭都是扔掉的。


《樟树港青椒开源皮蛋》B0000000492 · 2024年3月17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浙东头

 

那个经常在荒野求生节目中露面、被称为「贝爷」的英国人贝尔 · 格里尔斯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在面对臭豆腐、鱼腥草和皮蛋「三选一」这一「送命题」时,这个吃过螳螂、蚂蚱、蝎子、蚂蚁、爆浆虫,生喝过蛇血的号称「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男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臭豆腐。这倒不是他对臭豆腐偏爱有加,而是实在无法接受皮蛋。

皮蛋,也叫松花蛋,在中国是一种广受欢迎的传统风味美食,但在国外却不受待见,被称为「恶魔蛋」、「世纪蛋」。美国有线新闻网曾经评选出「世界上最恶心的十大食物」,皮蛋位列榜首。

2019年,意大利警方在一家华人商店「查获」了800个皮蛋,理由是这种食物「不适合人类食用」。尽管后来警方给出的新的查扣理由是这些皮蛋来源不明,但「不适合人类食用」的印象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完全消除。


《叉烧包》B0000000570 · 2024年2月14日摄于中国浙江嘉兴粤华餐厅戴梦得店

 

上海的早点有「四大金刚」一说:大饼、油条、粢饭、豆浆;而广式茶点则有「四大天王」一说:叉烧包、虾饺、烧卖、蛋挞。当然,正如上海的四大金刚还有其它版本,比如大饼、油条、老虎脚爪、肉馒头一样,广式茶点的四大天王也有很多版本,但叉烧包一定位列其中。

叉烧包的发酵包法都不同于其它包子,蒸后会裂开,透露出里面多汁、黏稠的蜜汁叉烧粒馅。咬上一口,皮暄馅烂,且香且甜,相当的美味,是佐茶的不二之选。


《鲜肉烧麦》B0000000567 · 2024年2月13日摄于中国浙江嘉兴

 

嘉兴的小吃,除了大名鼎鼎的五芳斋大肉粽,鲜肉烧麦也很好吃。

嘉兴鲜肉烧麦应该不是嘉兴特产,因为曾经在周边很多地方吃到过类似的烧麦,比如南浔,再就是上海浦东的下沙。只是嘉兴烧麦的皮更薄,个头也更小。烫麺的皮很有韧劲,口感相当不错。


《尺糕》B0000000566 · 2024年2月13日摄于中国浙江嘉兴海盐沈荡古镇点心局

 

嘉兴尺糕,其制作技艺为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这种米糕江南各地都有,只是叫法或形状不同,比如定胜糕。


《包浆豆腐》B0000000563 · 2024年2月2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麦麦山悠方店

 

去街对面主打云南菜的麦麦山吃过桥米线,见菜单上有包浆豆腐,随手点了一个。

包浆豆腐在滇贵颇受欢迎,它是将豆腐切成形后或通过发酵,或通过浸泡小苏打水,让其内的豆腐浆化,吃起来有爆浆的感觉,口感很独特。

今天点的麦麦山的包浆豆腐,爆浆感不明显,而且略微有点酸,感觉像是没有发酵好。相对来说,地下一层小满手工粉也有包浆豆腐,前天吃了,比麦麦山的要好。


《冰糖葫芦》B0000000557 · 2024年1月24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做冰糖葫芦的,有说是「山楂」,有说是「山里红」。

其实,山楂和山里红是同一种东西,都是蔷薇科山楂属山楂种植物的果实。但说它们有区别,也对。野生山楂果实相对较小,口感也差;而山里红则是经过选种和培育的山楂,果实大,口感好。

从外观看,山楂的果实差不多一指宽,而山里红则差不多二指宽。

从植物学的角度看,山楂和山里红之间的区别,比樱花树和樱桃树之间的区别要小得多,差不多相当于野樱桃和樱桃间的区别。

顺便说一下,樱花的植物学分类是蔷薇科李属樱花种,樱桃的植物学分类是蔷薇科李属樱桃种。樱花是为观花而以樱桃为母本培育出的品种。


《糟卤拼盘》B0000000558 · 2024年1月7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忆家一宴大木桥路店

 

以糟卤腌渍或调味的食物,上海人叫「糟货」。这种叫法很可能来自宁波。因为只要一看到这两个字,自觉不自觉地会用宁波腔念出来。

江浙沪一带的很多地方都有糟货,上海最出名的糟货当属本帮菜中的「糟钵头」。

说到糟钵头,不得不提清朝嘉庆年间一个名叫徐三的厨师。徐三是浦东三林塘人,而三林塘是上海本帮菜的发源地之一。上海滩的名厨,很多都出自三林塘,包括徐三。

徐三可能不是最早做糟钵头的,但他肯定是做得最出名的。有《淞南乐府》为证:「徐三善煮梅霜猪脚。迩年肆中以钵贮糟,入以猪耳、脑、舌及肝、肺、肠、胃等曰糟钵头,邑人咸称美味。」

解放前夕,上海滩流氓头子杜月笙移居香港。对他来说,侨居他乡,其他还好说,就是德兴馆的糟钵头始终让他魂牵梦萦。有一次他馋得实在有点忍无可忍,便让账房黄国栋赶到上海,想把德兴馆的厨师带去香港为他做糟钵头解馋。但当时上海与香港之间没有通航,黄国栋情急之下,找到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潘汉年。最后还是潘汉年有办法,安排德兴馆的二位厨师绕道第三地前往香港,这才让杜月笙在其有生之年了却了一大夙愿。


《干煎带鱼》B0000000556 · 2023年12月28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晶焱上海菜

 

「压饭榔头」,宁波话,意为下饭菜。

带鱼和大黄鱼、小黄鱼、乌贼鱼一起,并称东海渔场的四大经济鱼类,是上海及周边人家餐桌上最常见的海鲜。

带鱼的做法很多。我小的时候,家里是没有冰箱的。菜场里买回来的带鱼,有时新鲜,有时不怎么新鲜。现在新鲜带鱼常清蒸,但早年通常是红烧,因为红烧的比清蒸的更下饭。尤其是在冬天,红烧带鱼的汤汁放过夜会结成鲜鲜咸咸的冻,过泡饭那是没得说;不怎么新鲜的带鱼,洗净晾干后干煎。有的先腌入味后再煎,也有煎好后浸入事先准备好的料汁入味,即熏鱼的做法。

小时候,家里不富裕。父亲经常会买些很细小的带鱼回来,洗净后放酱油、辣椒、蒜末熝。这样做,鱼还在其次,主要的是吃鱼冻。很鲜,很香,很解馋。

除了这些做法,江苏南通的吕四还有一种做法:油浸带鱼。记得以前专门写过一篇日志,这里不再赘述。油浸带鱼很好吃。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咸带鱼:用粗海盐腌制的带鱼。干煎或油炸后,即使在室温下,放个把礼拜都不会坏。咸带鱼是空口吃不得的,齁咸,能吃出高血压来。绝大多数是用来过泡饭。一块咸带鱼,能过两三大碗泡饭,足可以让《繁花》里宝总的泡饭套餐相形见绌。

现在想想都馋。

《一碗蘭州》A0101170001 · 2024年1月15日摄于中国上海普陀

 

很喜欢兰州牛肉麺。第一次去兰州,就一天,没頋着跑景点,而是抢火似的,又是出租又是三轮的满城转悠着找好吃的牛肉麺,直到撑着了,仍觉意犹未尽。

去过几次西北,也觉得兰州牛肉麺好吃。

但这感觉,在上海从来没有过。

这些年,兰州牛肉麺也吃得不少了,包括几大品牌连锁店或个体小麺馆,都没吃出过在西北时吃到过的那种过瘾的感觉来。是因为麺确实不好?也不尽然。

比如黔菜,在贵阳,无论是奢是简,都好吃。但在上海,做得再精致,觉得也就那样。

丽江的腊排骨火锅好吃得很,但离开丽江,回到上海,即使仍用从丽江捎回来的腊排骨,也很平淡无奇。

在日本,很多商品,尤其是土特产,经常会「限定」出售,有些是「季节限定」,只在特定季节销售;有些是「地方限定」,只在指定地区销售。其实美食也是隐含了季节限定和地方限定的。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地方吃特定的美食,才能真正吃出特色来。

很可能,跟气氛及气候有关。胡乱猜测一下。


《包饺子》F0200000055 · 2024年1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普陀喜家虾仁饺子

 

那天在喜家德,看了半天菜单,最后点了一份西芹鲜肉水饺。喜家德主打虾仁水饺,我挑了绝无仅有的不是虾仁馅的饺子,真不是心疼钱,而是觉得这个应该最接近猪肉白菜水饺。

吃水饺,我喜欢猪肉白菜馅的,因为经典。

有一年在呼和浩特,晚上八九点的样子,走进一家饺子铺,说来份猪肉白菜水饺。掌柜的是个女的,回话说,猪肉白菜的都卖完了,只有海鲜馅的还有一些,问要不要来一份。

我颇有些遗憾,说,行吧,也只能这样了。

估计她是觉得我嫌贵,豪爽地说,钱就按猪肉白菜馅的算。

我乐了,笑着解释说,我倒不是心疼钱,而是真喜欢猪肉白菜水饺。

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不?掌柜的听我这么说,立刻招呼正在收拾店铺准备打烊的伙计们:「今天都晚点回家,赶一份猪肉白菜馅的饺子出来。」

那天,就因为我的一句话,弄得连掌柜带伙计六七个人晚半个小时回家。这件事,时隔二十多年,现在想来,仍觉得很有些对不住人家。


《瑞幸咖啡》C0000000075 · 2024年1月6日摄于中国上海普陀瑞幸咖啡桃源广场店

 

美式咖啡,就是意大利浓缩咖啡加水。

美式咖啡的兴起,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美军进入南欧的意大利,觉得意大利浓缩咖啡过于苦涩,便要求兑水。这让当地人非常不解甚至有点鄙视,觉得美国大兵喝的就不叫咖啡。甚至时至今日,仍有意大利人讥讽美国人,说他们喜欢喝刷锅水。


《五香烤子鱼》B0000000552 · 2024年1月7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忆家一宴大木桥路店

 

和鲜辣味粉一样,现在五香粉也很少见了。曾几何时,五香粉是上海人家的厨房里最常备的调味料之一。

所谓五香粉,是由多种香料研磨出的粉状混合调味料,其配方并不固定,但通常是花椒、丁香、肉桂、小茴香籽等,有的还会加上干姜、豆蔻、甘草、胡椒、陈皮等增香。

五香茶叶蛋、五香牛肉干、五香豆腐干、五香熏鱼、五香豆等,都曾经令上海人津津乐道。


《冒烤鸭》B0000000544 · 2023年12月2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李叙青冒菜 · 成都冒烤鸭

 

尝了下「李叙青冒菜」的冒烤鸭,感觉跟「闻三姐乐山冒菜」的冒烤鸭比,口味上略显欠缺。首先是汤底。不只是辣度的不同,而是有点「淡」,没有成都火锅汤底该有的浓烈;其次是烤鸭,似乎没烤到火候,吃不出烤鸭该有的焦香。

当然,和闻三姐乐山冒菜想比,李叙青冒菜有固体酒精炉保温。像现在这样的严冬,这个既暖菜也暖心。


《豆腐圆子》B0000000542 · 2023年12月22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下沙春笋烧麦

 

前几天去下沙尝春笋烧麦,店家客气,送了两碗豆腐圆子品尝,说是当地传统美食。

上海本地人有吃咸汤团的习俗,最常见的是菜肉馅的,糯、香、咸、鲜,以前吃过。但豆腐圆子倒是头一回吃。

馅用的是内脂豆腐和猪肉糜,只是用盐简单地调了下味;皮用的是泰国的「三象牌」水磨糯米粉,口感软糯、细腻。我很少吃汤团,平时顶多吃几个芝麻、白糖馅的宁波猪油汤团。但这个豆腐圆子还是蛮有特色的。

据我所知,上海本地,尤其是浦东,和糯米粉不是用水,而是用粥。用这种方法和出来的糯米粉包的汤圆,口感更加的软糯细滑,更重要的是,包好的生汤圆久置也不容易干裂。

1 8 9 10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