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广》A0205000011 · 2013年2月28日摄于日本广岛
大约两年前,日本警视厅逮捕了4个向位于东京都足立区的荒川铁桥投掷信号弹,从而导致列车停驶,给数万人造成影响的年轻人。这4个年轻人当时只有17岁,之所以要这样做,仅仅只是想看一眼「列车紧急停驶的样子」。次日,八王子市的中央本线也发生了有人投掷信号弹的事件。这一次犯案的是几个高中生。
这些青少年都属于一个特殊群体:「铁道迷」。
日本的铁路系统十分发达,准时、高效、便捷,造就出一大批拥趸者:「铁道迷」,形成了丰富的铁道趣味文化,并且深入日本社会。
「铁道迷」可以细分出诸如喜爱拍火车的「摄影铁」,喜爱搭乘火车到处旅行的「搭乘铁」,专门录制铁道行驶声音、站内与车内广播、各站列车发车音乐等的「音铁」,以及专门为即将停驶的路线与车辆「送终」的「葬式铁」等等。
日本「铁道迷」的鼻祖叫岩崎輝弥 。他在1902至1907年间与另一位好友渡辺银行的创立者之一渡辺四郎一起,从北海道到九州,整个把日本的铁道拍了个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铁道军事管制,铁道迷消停了几年。但战后不久,即1946年,以关东关西为中心,铁道迷不仅成立了同人会,并且还发行了《同人志》。
1947年,日本第一本铁道迷杂志《鉄道模型趣味》创刊。这本原先是介绍铁道模型的杂志,后来也一并报道真实铁道的相关文章。
1953年,日本第一个全国规模的铁道爱好者团体「铁道友」成立。
昭和天皇的女婿鹰司平通担任交通博物馆馆长后,由于博物馆靠近秋叶原,秋叶原慢慢成为了铁道迷的聚集地。据说直到今天,秋叶原的宅男中也有很多是铁道宅。
上世纪60年代,伴随着日本东海新干线等相继建成,又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的铁道爱好者。与此同时,很多铁道相关杂志应运而生,进一步推动了铁道文化的普及。
《无题》F0100000084 · 2012年6月25日摄于尼泊尔
早年的电脑硬盘远没有现在这么可靠,经常损坏,丢失过好几次硬盘资料,主要是照片原件,非常可惜。后来各大门户网站博客兴起,我注册了搜狐博客帐号,因为搜狐博客有「相册」,可以分类存贮和展示图片,方便且不限容量。再后来,也是无聊,就每天从相册中选一张图片,配上几个说明文字作为博客日志。闹闹出生后,博客添加了一个分类「起居歪注」,专门记录这小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为了不让自己偷懒,规定自己无论字多字少,每天发一篇日志。这一坚持就是十年。谁知之后,搜狐网日渐沉沦,加上博客式微,系统缺乏维护,故障频出,所存资料也经常丢失。万般无奈之下,托朋友自建网站,起名《镜界》。
《镜界》一是记录生活日常,二是学习笔记,三是闲言碎语,大体上算是公开的生活日记。
就这样。
《老码头》A0101030011 · 2014年3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上海话,一般指上海中心城区上海人所使用的方言,而上海周边区县的方言通常称为「本地话」。
上海「本地话」很杂,基本上是上海东面的听不懂西面的,南面的听不懂北面的。我曾在川沙工作了二十年,但对当地方言顶多也就能听懂一半。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现在说上海话的「上海人」,几乎都是上海开埠后的移民后代。上海话是各地方言加上洋泾浜英语相互融合、妥协后形成的大杂烩。
上海话中的一些词语,很难望字生义,比如上海话「推扳」,光看字不知所云。「推扳」音译于英语「too bad」,意「差劲」。我胡乱猜测一下:表示认可、能力的上海话「来赛」就来源于英语「licence」。
即使是方言专家,如果没有深厚的英语功底,要溯源上海话,恐怕不怎么容易。
好吧,最能代表上海话的第一人称「阿拉」,其实是宁波话。上海本土的第一人称是「吾昵」。
《水乡枫泾》A0101100001 · 2013年9月22日摄于中国上海金山
枫泾古镇隶属于上海市金山区,位于上海市西南,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距浙江嘉善的西塘仅几里之遥。
枫泾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历史上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距今有近700年历史。
枫泾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
2016年10月14日,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自唐代有记载起,枫泾共出过名人639人,其中状元3人,进士56人,举人125人及其他包括知县、六部大臣、宰相等在内的其他名人235人,可谓才俊辈出。
《意大利麵》B0000000145 · 2014年5月31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
意大利麵,也叫意麵或意大利粉,外形千奇百怪,除了像中国挂麵那样的直条外,还有螺丝形、弯管形、蝴蝶形、空贝壳形,林林总总,不下数千。其中很多是中空的,所以也常被叫作通心粉。
正宗的意大利麵,原料必须是杜兰小麦。这种小麦具有高密度、高蛋白质、高筋度等特点,其制成的意大利面通体呈黄色,耐久煮、有嚼劲。
关于意大利麵的起源,有说是由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 波罗从中国带入西西里岛,也有说是出于18世纪时那不勒斯城附近的一家面食店主马卡 · 罗尼女儿的无心之作。
意大利人对意大利麵痴迷有加。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战俘集体逃亡,原因竟然是战俘营里吃不上意大利麵。英国方面得知原因后,让战俘营每周提供一餐意大利麵。结果那些已经胜利逃亡的战俘真乖乖地回到了战俘营。
《放学的孩子们》A3001000009 · 2012年6月25日摄于尼泊尔
在尼泊尔,无论是都市还是乡村,你会发现,最漂亮的衣服是孩子们的校服,最整洁的车是校车。尼泊尔是全球最贫困国家之一,但这个国家却实行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
尼泊尔重视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要入学直到高中毕业。尼泊尔政府认识到,「教育是强国的根本」,并以国家意志强化全民义务教育。尼泊尔的学校不仅灌输知识,而且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尽管大多数校舍破败不堪,但学生们接受的却是以绅士和淑女为标准的贵族式教育。一切都从政府预算中支出,完全免费。而孩子们对此也非常珍视。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什么场合,你看到的校服,永远都干净整洁,完好如新。
《瘦西湖》A0104020003 · 2014年4月6日摄于中国江苏扬州
「扬州」一名最早出现在大禹时代。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一州即为扬州。不过,彼扬州非此扬州,地域涵盖苏、皖、浙、闽、赣,比今天的扬州大得多。
扬州春秋建城,其历史超过2500年,期间反复更名:
春秋时称为邗,前期属于越国,后被吴国吞并;战国时称广陵;西汉时为荆国、江都国、广陵国;东汉至西晋为广陵郡;东晋分广陵郡为海陵郡、山阳郡;刘宋改南兖州;北齐改东广州;北周改吴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始称扬州,置总管府;隋炀帝大业初改为江都郡;唐高祖武德三年又改为兖州,六年又改邗州,九年才再次改为扬州,置大都督。
唐玄宗天宝元年,扬州一度又改为广陵郡,直到肃宗乾元三年,重新改为扬州,沿用至今。
《洗衣服的妇女》F0100000081 · 2012年6月27日摄于尼泊尔
在崇尚男尊女卑的尼泊尔,女性的地位很低。作为一个普通观光客,日常所见汲水、挑柴、卖菜、养牲畜、照顾孩子等大都由女人承担,而男人则不是开车、作生意就是聚在一起抽烟、聊天。
女性在尼泊尔的社会地位究竟如何?
尼泊尔是世界第三大犯罪人口贩卖的大本营。据联合国统计,每年高达1.5万名妇女儿童,以每人5000元人民币的价格被贩卖至印度等国家,然后被迫成为妓女、奴隶和童工,甚至还有人惨遭器官贩卖。
女人在未出嫁前是「赔钱货」,不受父母待见;而出嫁后是丈夫的附属品,受尽冷眼。这给了人贩子可乘之机。他们假意接近女孩,主动示好取得信任,然后把她们卖到妓院去。甚至有一部分是父母迫于生计,亲手将孩子卖给了人贩子。
这就是尼泊尔1500万女性的生存现状,柯伊拉腊是其中之一。
1949年,柯伊拉腊出生于尼泊尔。幸运的是,她的父母都是印度陆军上校,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一所小学担任英语老师。她本来有机会像很多普通的女子一样,结婚、生子,安稳地度过一生。然而不幸的是,她嫁给了一个家暴男。
婚后的她经常被丈夫毒打、虐待,以致于三次流产。忍无可忍后,她决定离开丈夫。婚后,那些成千上万尼泊尔女性承担的悲惨命运,让她感同身受。于是她开了一间小杂货店,专门雇佣那些遭受家暴的妇女和被贩卖的女孩。
随着到她那里求助的人越来越多,她意识到,光帮助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世界第三大犯罪的源国,这是尼泊尔之耻,她必须为这个国家的女性去奋斗。她辞掉了老师的工作,开始积极奔走。
1993年,44岁的柯伊拉腊和8名志愿者在她的家里,创立了非营利性人道组织「尼泊尔母亲之家」。柯伊拉腊希望这个组织像母亲一样接纳那些苦命的女孩,给她们一个温暖的港湾。
柯伊拉腊率领着「尼泊尔母亲之家」,一共做了三件事:一是解救妇女儿童。这些年来,「尼泊尔母亲之家」从一个9人团队,慢慢发展壮大,不仅获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还与政府儿童保护机构、尼泊尔警方以及其他儿童保护组织通力合作。他们突击搜查妓院,在尼泊尔和印度边境巡逻,把上万名女孩从地狱中解救出来;二是把罪犯送进监狱。他们协助警方,已经抓获了几千名人贩子。还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支持,将罪犯绳之以法;三是给受害的妇女儿童一个家。不少获救的女孩不幸染上了艾滋病,即使在获救后,她们也无家可归。柯伊拉腊为她们开了一家收容所,给她们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那里有医生为她们治疗,提供心理安慰和辅导。
在尼泊尔,女性的识字率很低,获救者中绝大部分都是文盲。为此,柯伊拉腊还创办了一所10年制的学校,为获救的妇女和儿童提供教育,让她们学习谋生的技能,将来可以走向社会。不仅如此,柯伊拉腊还为那些风月场所工作的未成年女孩,提供庇护和保护。为弱势女孩科普性知识和防拐的自救法。
迄今为止,「尼泊尔母亲之家」已经拯救了超过12000名妇女儿童,改变了几万人的命运。而尼泊尔总人口还不到3000万。
《虔诚》F0100000080 · 2012年6月27日摄于尼泊尔
2006年5月18日,尼泊尔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尼泊尔为「世俗国家」。而在此之前的两个半世纪里,印度教一直是尼泊尔的国教。
对于尼泊尔来说,印度教是外来宗教。尼泊尔有自己的本土宗教,那就是佛教。佛祖释迦牟尼就诞生在尼泊尔一个叫蓝毗尼的地方。蓝毗尼当时是一个小国,释迦牟尼是这个小国的王子,29岁出家修行。得道后,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
尽管佛教跻身世界三大宗教,但在它的发祥地尼泊尔却难有容身之地。信奉佛教的不到尼泊尔总人口的8%,超过86%的人信奉印度教。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印度教强调的种族等级观念。王权和贵族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竭力推进印度教、淡化强调众生平等观念的佛教,几乎将佛教挤出了尼泊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