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头巾》F0300000394 · 2019年4月11日摄于突尼斯歇比卡绿洲

 

如果觉得事情太多,没有头绪,那么不妨理一理,看看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喜欢做的。必须做的,再不想做也终究还是要做,那就先做了;而喜欢做的,等闲下来,定定心心再做不迟。


《参观梅尔克修道院》F0300000391 · 2019年9月15日摄于奥地利瓦豪河谷

 

梅尔克修道院坐落于瓦豪河谷多瑙河畔的高岗之上。和印象中通常是灰暗的修道院不同,梅尔克修道院可以用灿烂来形容。

这是一座本笃会修道院,最早成立于1089年,其巴洛克式主体建筑大致修建于1702至1736年间。但18世纪,一场大火摧毁了修道院大部分建筑。上世纪末,为纪念奥地利建国1000周年,梅尔克修道院被重新修葺,并于2000年开始对外开放。

梅尔克修道院有一座图书馆,珍藏有大量手稿,非常出名。


《小站广》A0205000011 · 2013年2月28日摄于日本广岛

 

大约两年前,日本警视厅逮捕了4个向位于东京都足立区的荒川铁桥投掷信号弹,从而导致列车停驶,给数万人造成影响的年轻人。这4个年轻人当时只有17岁,之所以要这样做,仅仅只是想看一眼「列车紧急停驶的样子」。次日,八王子市的中央本线也发生了有人投掷信号弹的事件。这一次犯案的是几个高中生。

这些青少年都属于一个特殊群体:「铁道迷」。

日本的铁路系统十分发达,准时、高效、便捷,造就出一大批拥趸者:「铁道迷」,形成了丰富的铁道趣味文化,并且深入日本社会。

「铁道迷」可以细分出诸如喜爱拍火车的「摄影铁」,喜爱搭乘火车到处旅行的「搭乘铁」,专门录制铁道行驶声音、站内与车内广播、各站列车发车音乐等的「音铁」,以及专门为即将停驶的路线与车辆「送终」的「葬式铁」等等。

日本「铁道迷」的鼻祖叫岩崎輝弥 。他在1902至1907年间与另一位好友渡辺银行的创立者之一渡辺四郎一起,从北海道到九州,整个把日本的铁道拍了个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铁道军事管制,铁道迷消停了几年。但战后不久,即1946年,以关东关西为中心,铁道迷不仅成立了同人会,并且还发行了《同人志》。

1947年,日本第一本铁道迷杂志《鉄道模型趣味》创刊。这本原先是介绍铁道模型的杂志,后来也一并报道真实铁道的相关文章。

1953年,日本第一个全国规模的铁道爱好者团体「铁道友」成立。

昭和天皇的女婿鹰司平通担任交通博物馆馆长后,由于博物馆靠近秋叶原,秋叶原慢慢成为了铁道迷的聚集地。据说直到今天,秋叶原的宅男中也有很多是铁道宅。

上世纪60年代,伴随着日本东海新干线等相继建成,又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的铁道爱好者。与此同时,很多铁道相关杂志应运而生,进一步推动了铁道文化的普及。


《垛田》A0104060001 · 2011年4月5日摄于中国江苏兴化

 

兴化一带5000年前还是东海滩涂。大约3000年前,东海海岸东移,地下水位下降,兴化出现陆地,但直到宋朝,这里仍饱受水涝困扰。范仲淹任兴化知县时所修「范公堤」,就是为了抗涝。

大约从明朝起,当地为增加耕地,挖河堆田,最终形成一座座小岛般的垛田,蔚为奇观。最近几年,油菜花成为旅游观光新宠之后,兴化垛田开始大面积种植油菜花。「千岛油菜花」,成为当地的一张旅游名片。油菜花季过后,垛田种植芋头,号称「龙香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所提及。

「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已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我要外婆抱」》F0300000389 · 2013年10月3日摄于中国江苏苏州同里

 

《江村》

唐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无题》F0100000084 · 2012年6月25日摄于尼泊尔

 

早年的电脑硬盘远没有现在这么可靠,经常损坏,丢失过好几次硬盘资料,主要是照片原件,非常可惜。后来各大门户网站博客兴起,我注册了搜狐博客帐号,因为搜狐博客有「相册」,可以分类存贮和展示图片,方便且不限容量。再后来,也是无聊,就每天从相册中选一张图片,配上几个说明文字作为博客日志。闹闹出生后,博客添加了一个分类「起居歪注」,专门记录这小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为了不让自己偷懒,规定自己无论字多字少,每天发一篇日志。这一坚持就是十年。谁知之后,搜狐网日渐沉沦,加上博客式微,系统缺乏维护,故障频出,所存资料也经常丢失。万般无奈之下,托朋友自建网站,起名《镜界》。

《镜界》一是记录生活日常,二是学习笔记,三是闲言碎语,大体上算是公开的生活日记。

就这样。


《「亚洲蹲」》F0100000083 · 2012年6月26日摄于尼泊尔

 

这姿势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对了,就是蹲。不但熟悉,而且人人会蹲。若不然,在很多地方恐怕连上厕所都成了大麻烦。可不知怎么的,欧美人突然有了一个惊天大发现:他们不会蹲,一蹲就倒。

为了证实这一点,美国人还特意做了一项测试,结果发现,100%的亚洲人会蹲,而会蹲的美国人只有13.5%,其中9%还是亚裔,剩下的几乎都是瑜伽爱好者。蹲成了亚洲人的特异功能,于是有了一个专用名词:「亚洲蹲」。

其实,除了亚洲人,斯拉夫人也能蹲、善蹲。以示区别,斯拉夫人的蹲叫「斯拉夫蹲」。


《老码头》A0101030011 · 2014年3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上海话,一般指上海中心城区上海人所使用的方言,而上海周边区县的方言通常称为「本地话」。

上海「本地话」很杂,基本上是上海东面的听不懂西面的,南面的听不懂北面的。我曾在川沙工作了二十年,但对当地方言顶多也就能听懂一半。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现在说上海话的「上海人」,几乎都是上海开埠后的移民后代。上海话是各地方言加上洋泾浜英语相互融合、妥协后形成的大杂烩。

上海话中的一些词语,很难望字生义,比如上海话「推扳」,光看字不知所云。「推扳」音译于英语「too bad」,意「差劲」。我胡乱猜测一下:表示认可、能力的上海话「来赛」就来源于英语「licence」。

即使是方言专家,如果没有深厚的英语功底,要溯源上海话,恐怕不怎么容易。

好吧,最能代表上海话的第一人称「阿拉」,其实是宁波话。上海本土的第一人称是「吾昵」。


《水乡枫泾》A0101100001 · 2013年9月22日摄于中国上海金山

 

枫泾古镇隶属于上海市金山区,位于上海市西南,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距浙江嘉善的西塘仅几里之遥。

枫泾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历史上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距今有近700年历史。

枫泾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

2016年10月14日,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自唐代有记载起,枫泾共出过名人639人,其中状元3人,进士56人,举人125人及其他包括知县、六部大臣、宰相等在内的其他名人235人,可谓才俊辈出。


《五亭桥》A0104020004 · 2014年4月6日摄于中国江苏扬州瘦西湖

 

五亭桥之于扬州,就像三潭印月之于杭州、栈桥之于青岛、长城之于北京。

五亭桥也称莲花桥,「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清乾隆二十二年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下江南,于瘦西湖莲花堤仿北京北海五龙亭及十七孔桥而建此桥。

五亭桥造型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桥下列四翼,正侧有十五个卷洞,彼此相通。每当皓月当空,各洞衔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倒挂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黄惺庵诗云: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

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

夜听玉人箫。


《意大利麵》B0000000145 · 2014年5月31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

 

意大利麵,也叫意麵或意大利粉,外形千奇百怪,除了像中国挂麵那样的直条外,还有螺丝形、弯管形、蝴蝶形、空贝壳形,林林总总,不下数千。其中很多是中空的,所以也常被叫作通心粉。

正宗的意大利麵,原料必须是杜兰小麦。这种小麦具有高密度、高蛋白质、高筋度等特点,其制成的意大利面通体呈黄色,耐久煮、有嚼劲。

关于意大利麵的起源,有说是由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 波罗从中国带入西西里岛,也有说是出于18世纪时那不勒斯城附近的一家面食店主马卡 · 罗尼女儿的无心之作。

意大利人对意大利麵痴迷有加。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战俘集体逃亡,原因竟然是战俘营里吃不上意大利麵。英国方面得知原因后,让战俘营每周提供一餐意大利麵。结果那些已经胜利逃亡的战俘真乖乖地回到了战俘营。


《放学的孩子们》A3001000009 · 2012年6月25日摄于尼泊尔

 

在尼泊尔,无论是都市还是乡村,你会发现,最漂亮的衣服是孩子们的校服,最整洁的车是校车。尼泊尔是全球最贫困国家之一,但这个国家却实行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

尼泊尔重视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要入学直到高中毕业。尼泊尔政府认识到,「教育是强国的根本」,并以国家意志强化全民义务教育。尼泊尔的学校不仅灌输知识,而且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尽管大多数校舍破败不堪,但学生们接受的却是以绅士和淑女为标准的贵族式教育。一切都从政府预算中支出,完全免费。而孩子们对此也非常珍视。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什么场合,你看到的校服,永远都干净整洁,完好如新。


《瘦西湖》A0104020003 · 2014年4月6日摄于中国江苏扬州

 

「扬州」一名最早出现在大禹时代。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一州即为扬州。不过,彼扬州非此扬州,地域涵盖苏、皖、浙、闽、赣,比今天的扬州大得多。

扬州春秋建城,其历史超过2500年,期间反复更名:

春秋时称为邗,前期属于越国,后被吴国吞并;战国时称广陵;西汉时为荆国、江都国、广陵国;东汉至西晋为广陵郡;东晋分广陵郡为海陵郡、山阳郡;刘宋改南兖州;北齐改东广州;北周改吴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始称扬州,置总管府;隋炀帝大业初改为江都郡;唐高祖武德三年又改为兖州,六年又改邗州,九年才再次改为扬州,置大都督。

唐玄宗天宝元年,扬州一度又改为广陵郡,直到肃宗乾元三年,重新改为扬州,沿用至今。

尊重

20201021


《闲适》F0100000082 · 2012年6月26日摄于尼泊尔

 

到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经常能听到有人抱怨这抱怨那。要明白的是,我们只是一些观光客,来到一个地方,只是了解或体验一下当地的风光或文化。我们不是救世主,丝毫没有资格反客为主,对当地文化及生活方式说三道四。我们能做的,只有尊重。

当我们在抱怨人家太过慵懒的时候,或许人家正讥笑我们太过匆忙。

慵懒是一生,匆忙也只有一生。

当我们一路狂奔到达人生尽头,回过头来看,很有可能发现自己错了。


《离开神庙的妇人》A3001000008 · 2012年6月28日摄于尼泊尔

 

在尼泊尔,一些印度神庙不允许穿戴任何皮革制品入内参观,包括皮带。因为在印度教中,牛是主神湿婆的坐骑,因此,印度教徒对牛视若神灵,敬重有加。

但并非所有牛都如此幸运。对印度教徒而言,牛跟人一样,也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只有印度瘤牛才被奉为神牛,而水牛长大后被送进屠宰场宰杀后供出口。

相信很多人不知道,印度实际上是一个传统的牛肉出口大国。2013年,印度的牛肉出口量就超过了巴西。只是由于印度牛肉品质不稳定,中国一直没有进口而已。

可能是为避免尴尬,有印度学者认为,只有瘤牛才能算作是牛,而水牛根本就不是牛。


《修补陶罐的妇人》F0200000038 · 2012年6月25日摄于尼泊尔加德满都巴德岗陶器广场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巴德岗有一个「陶器广场」。据说在其最鼎盛时期,尼泊尔70%的陶器都产自这里。1646年,一位富有的陶工捐资在广场中心修建了一座神庙,向人们展示当地制陶业的历史及盛况。时至今日,这座神庙里的祭司仍从陶工种姓当中产生。

随着时代的变迁,陶器已逐从当地人的生活中被淘汰,陶器广场盛况不再,只有几家陶器店以及广场上晾晒的几堆陶器继续延续着它的历史。


《尼泊尔国王和他的眼镜蛇华盖》A3001000007 · 2012年6月28日摄于尼泊尔

 

尼泊尔末代国王比兰德拉和王后坐像,他们的头顶是眼镜蛇造型的华盖。

尼泊尔对蛇,尤其是眼镜蛇非常崇敬,这和这个国家深受印度文化影响有关。

印度人视蛇为神,认为牠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毁灭之神湿婆的凡间化身。尼泊尔国王用眼镜蛇造型作为王座的华盖,想藉此得到毁灭之神的庇佑,同时也在玩一个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君王都会玩的老套路:君权神授。


《洗衣服的妇女》F0100000081 · 2012年6月27日摄于尼泊尔

 

在崇尚男尊女卑的尼泊尔,女性的地位很低。作为一个普通观光客,日常所见汲水、挑柴、卖菜、养牲畜、照顾孩子等大都由女人承担,而男人则不是开车、作生意就是聚在一起抽烟、聊天。

女性在尼泊尔的社会地位究竟如何?

尼泊尔是世界第三大犯罪人口贩卖的大本营。据联合国统计,每年高达1.5万名妇女儿童,以每人5000元人民币的价格被贩卖至印度等国家,然后被迫成为妓女、奴隶和童工,甚至还有人惨遭器官贩卖。

女人在未出嫁前是「赔钱货」,不受父母待见;而出嫁后是丈夫的附属品,受尽冷眼。这给了人贩子可乘之机。他们假意接近女孩,主动示好取得信任,然后把她们卖到妓院去。甚至有一部分是父母迫于生计,亲手将孩子卖给了人贩子。

这就是尼泊尔1500万女性的生存现状,柯伊拉腊是其中之一。

1949年,柯伊拉腊出生于尼泊尔。幸运的是,她的父母都是印度陆军上校,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一所小学担任英语老师。她本来有机会像很多普通的女子一样,结婚、生子,安稳地度过一生。然而不幸的是,她嫁给了一个家暴男。

婚后的她经常被丈夫毒打、虐待,以致于三次流产。忍无可忍后,她决定离开丈夫。婚后,那些成千上万尼泊尔女性承担的悲惨命运,让她感同身受。于是她开了一间小杂货店,专门雇佣那些遭受家暴的妇女和被贩卖的女孩。

随着到她那里求助的人越来越多,她意识到,光帮助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世界第三大犯罪的源国,这是尼泊尔之耻,她必须为这个国家的女性去奋斗。她辞掉了老师的工作,开始积极奔走。

1993年,44岁的柯伊拉腊和8名志愿者在她的家里,创立了非营利性人道组织「尼泊尔母亲之家」。柯伊拉腊希望这个组织像母亲一样接纳那些苦命的女孩,给她们一个温暖的港湾。

柯伊拉腊率领着「尼泊尔母亲之家」,一共做了三件事:一是解救妇女儿童。这些年来,「尼泊尔母亲之家」从一个9人团队,慢慢发展壮大,不仅获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还与政府儿童保护机构、尼泊尔警方以及其他儿童保护组织通力合作。他们突击搜查妓院,在尼泊尔和印度边境巡逻,把上万名女孩从地狱中解救出来;二是把罪犯送进监狱。他们协助警方,已经抓获了几千名人贩子。还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支持,将罪犯绳之以法;三是给受害的妇女儿童一个家。不少获救的女孩不幸染上了艾滋病,即使在获救后,她们也无家可归。柯伊拉腊为她们开了一家收容所,给她们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那里有医生为她们治疗,提供心理安慰和辅导。

在尼泊尔,女性的识字率很低,获救者中绝大部分都是文盲。为此,柯伊拉腊还创办了一所10年制的学校,为获救的妇女和儿童提供教育,让她们学习谋生的技能,将来可以走向社会。不仅如此,柯伊拉腊还为那些风月场所工作的未成年女孩,提供庇护和保护。为弱势女孩科普性知识和防拐的自救法。

迄今为止,「尼泊尔母亲之家」已经拯救了超过12000名妇女儿童,改变了几万人的命运。而尼泊尔总人口还不到3000万。


《虔诚》F0100000080 · 2012年6月27日摄于尼泊尔

 

2006年5月18日,尼泊尔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尼泊尔为「世俗国家」。而在此之前的两个半世纪里,印度教一直是尼泊尔的国教。

对于尼泊尔来说,印度教是外来宗教。尼泊尔有自己的本土宗教,那就是佛教。佛祖释迦牟尼就诞生在尼泊尔一个叫蓝毗尼的地方。蓝毗尼当时是一个小国,释迦牟尼是这个小国的王子,29岁出家修行。得道后,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

尽管佛教跻身世界三大宗教,但在它的发祥地尼泊尔却难有容身之地。信奉佛教的不到尼泊尔总人口的8%,超过86%的人信奉印度教。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印度教强调的种族等级观念。王权和贵族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竭力推进印度教、淡化强调众生平等观念的佛教,几乎将佛教挤出了尼泊尔。


《泛舟费瓦湖》A3002000001 · 2012年6月29日摄于尼泊尔费瓦湖

 

费瓦湖位于尼泊尔第二大城市博卡拉,是尼泊尔著名的王室度假圣地和尼泊尔国王行宫鱼尾山庄所在地。

鱼尾峰、安娜普纳峰等数座雪山距博卡拉市区最近距离只有三十几公里,与费瓦湖交相辉映。泛舟费瓦湖,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壮丽而秀美。

1 83 84 85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