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骨》M0000000034 · 2022年7月31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上海博物馆
几百年来,脊椎动物的化石一直被中国人当作一味中药,即「龙骨」。
河南安阳一带的农民在耕作时经常会从地里刨出龟甲和兽骨,碎的直接扔了,大块的则被当作龙骨卖给中药铺。据《甲骨年表》载:「是年丹徒刘鹗铁云客游京师,寓福王懿荣正儒私第。正儒服药用龟板,铁云见龟板有契刻篆文,以示正儒。」是说王懿荣因病正在服用龙骨,其友刘鹗见龙骨上刻有文字,便叫王懿察看,于是发现了甲骨文。
甲骨文由谁首先发现至今未有定论,《甲骨年表》所载只是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
据统计,自甲骨文被发现至今,共计收集或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所有这些甲骨共有可以辨认的单字约 4,500个。遗憾的是,百多年来,虽历经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等多位大家的努力,但被成功破译的甲骨文单字仍不足2,000个。
《卜甲》M0000000033 · 2022年7月31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上海博物馆
占卜,最早为殷商人所创。将龟甲或兽骨修磨平整后,在其背面钻凿出一系列小孔或沟槽,然后用木炭炙烧这些小孔和沟槽。这样,龟甲或兽骨的正面会产生裂纹。贞人,即负责占卜的卜官根据裂纹的形状给出解读,是吉是凶,是成是败,并将本次占卜所针对的事件及占卜结果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些符号或文字便是后人所称的「甲骨文」,而其记叙的内容则被称为「占卜刻辞」。占卜刻辞有一定的格式,通常包括「叙词」、「命辞」、「占辞」和「验辞」这几个部分。
叙词所载,通常为占卜时间和贞人;命辞则载所占事由;占辞即占卜结论;验辞为事后验证占卜占辞是否准确。
顺便说一下:「卜」本身就是一个象形文字。是不是很像占卜时甲骨上的裂纹?
殷商盛行占卜术,几乎到了无所不占、无所不卜的程度。占卜刻辞包罗万象:耕作、战争、生死、嫁娶,等等等等。通过对占卜刻辞的解读,可以了解到殷商时期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弥足珍贵。
《王子午鼎局部》M0000000032 · 2022年7月31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上海博物馆
作为上海博物馆系列展「何以中国」首展「宅兹中国」昨天正式面对公众开放。今天跑去凑了个热闹。
「宅兹中国」四字来自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是迄今为止最早出现「中国」二字的文字记载。
本次展览的展品全部来自河南博物院,主要为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展品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在展区的尾厅,有一件展品非常特别:「商鞅方升」,一件带柄长方形器具。这件朴实无华的小型青铜器,是秦朝的标准量器,由商鞅亲自监造,其底部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令铭文。
尽管商鞅方升其貌不扬,但它见证了中国首次大一统,因而弥足珍贵。
《大快朵颐》A0101160001 · 2022年7月27日摄于中国上海奉贤庄行
九点出门,先拐到莘庄接了朋友,然后奔庄行的李记羊肉庄行店。到了那边,车却不让进,说是受疫情影响,一年一度的「伏羊节」取消了。一看,主会场确实被围了起来,里面空无一人。幸好,跟当地人打听,说他们家搬到了几百米开外。顺着指引的方向,移车,果然见到了路对面「李记羊肉馆」的招牌。
后来弄明白,李记羊肉没有搬家。先前找的那家叫「李记羊肉庄行店」,现在这家餐馆边上还开着民宿,所以叫「李记羊肉民宿店」,跟前面是同一家。
上海奉贤的庄行一带一直有大伏天喝烧酒、吃羊肉的习俗,说是补。但我并不以为然,觉得应该只是巧合:伏天赶上烧酒开坛、羊正肥美,喝口小酒,吃口羊肉,最能舒解夏忙的辛劳。久而久之,便成了习俗。而当地「伏羊节」的历史也只是最近几年的事,应该是为推动当地旅游而设。
进得店内,人山人海,只有后院临时搭起的帐篷一角还有空桌。尽管两台立柜空调拚命地吹着冷气,但四面透风的帐篷根本抵挡不住38度高温的热浪。人刚入座,便已汗流浃背。不过,我倒是觉得,热,才配得上羊肉,很提兴。
其实我不怎么吃羊肉,鲜有的几次,也都是在西宁。记得有一回在包头的「小肥羊」总店,因不点羊肉被店员奚落过一回。但这次不一样,朋友热情相邀,不吃羊肉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试着尝了一块白煮的热气羊肉,大呼好吃:鲜香肥美,入口即化,没有半点预想中的膻味。那口感觉得很熟,仔细想了想,跟苏州「陆稿荐」的酱猪头颇有几分相似。
庄行羊肉现如今是市级非遗,据说李记羊肉的掌柜、年逾花甲的李金龙是两个传人之一,是庄行羊肉「领头羊」一般的存在。
吃得兴起,在邻居微信群里发了条消息,说可以捎些回来。不料想邻居们踊跃接龙,半小时竟然预订了二十份。赶紧截单,去找前台;前台见量有点大,打电话找经理;经理也做不了主,又找大厨。大厨过来,说堂食已经快应付不过来了,再要二十份外卖,着有些为难。最后好说歹说,大厨总算答应帮忙。最后等了将近一个小时,这才凑齐了二十份外卖。
《马陆葡萄》B0000000318 · 2022年7月26日摄于中国上海嘉定马陆
马陆的葡萄栽培史并不久远,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到上世纪90年代,马陆葡萄的品质便一跃成为上海的明星农产品。2015年,马陆葡萄被农业部批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受到地理标志保护的马陆葡萄含四个品种:巨峰、巨玫瑰、醉金香和夏黑。其中历史最悠久,同时最具代表性的是巨峰。
据果农介绍,除了土质、水质和气候,马陆葡萄的栽培技术也不同于其他地区。比如控制种植间距,比如生长期间多次抹芽和疏果,再比如更多地采用有机肥。尽管很多措施使得整体产量下降,但果实颗粒更大,更饱满,加上大比例的有机肥,品质提升相当明显。
可以说,支撑起马陆葡萄高品质的,是更低的产量和更高的投入。
《小龙虾》B0000000317 · 2022年7月23日摄于中国上海虹口段氏龙虾
任何生物,都是其各自的食性。熊猫吃竹子,考拉吃桉叶,蜂鸟吮花蜜,诸如此类。食性的养成,除了环境因素外,幼年时的经验至关重要。这种经验,可以通过学习,也可以通过观察获得。
人是杂食性动物,宽泛地说,人类的食性很广。但具体到个人,食性宽窄不一,千差万别。比如小龙虾,对很多人来说是美味,但对我,别说吃,就连碰触也很抵触。在我的经验中,只有肮脏的沟渠才会有小龙虾。这种经验无论对与不对,从幼年起就根植于心,以至于在小龙虾火遍大江南北的今天,我依然拒绝和排斥,义无反顾。
啰里八嗦地说了这么一大堆,其实只是想说一件事,就是父母要理性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各种食物,千万不要以自己的好恶来影响孩子的食性。
说白了,孩子挑食,百分之九十九是由父母有意的或无意的语言或行为所导致。这对孩子并不公平。
《御好烧》B0000000315 · 2022年1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长宁花月
前几年,和外婆一起去福冈。晚上,我说去博多火车站附近吃我之前在福冈必定会去的一家中华拉麵。到了那里,店不见了。于是上网搜,想知道是歇业了还是搬家了。还好,只是搬去了不远处的食堂街。风格还是原来的风格,菜单还是原来的菜单,味道还是原来的味道。十年,除了店址,其他一成未变。不免有些感慨。
其实不光这家中华拉麵,多数的日本餐馆也都差不多的情形,环境、菜单,甚至装盘,多少年都一成不变。
我想,这种一成不变其实是一种生存之道:突出个性,追求差异化的竞争。
在日本,大多数的餐馆都是主厨自己开的,通常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今天寿司,明天刺身,后天烧鸟,而是术业有专功,把自己最擅长的尽可能做好,优势也就体现出来了。
日本有很多著名的厨师,像寿司之神小野二郎、鳗鱼之神金本兼次郎、天妇罗之神早乙女哲哉。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辈子专注一道菜。最具传奇色彩的是村嶋孟,半个世纪,潜心煮好一锅饭。
这种模式或理念,对国内天天琢磨「融合菜」的餐饮企业应该是有某些可供参考的地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