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北克城古堡酒店》A4702000003 · 2019年7月14日摄于加拿大魁北克
魁北克城古堡酒店也称芳堤娜古堡酒店,坐落在加拿大魁北克市圣劳伦斯河北岸,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建于19世纪末的一系列古堡大饭店之一,其姐妹酒店包括魁北克省里西庐古堡酒店、阿尔伯塔省的班芙温泉酒店和露易丝湖酒店。
芳堤娜城堡由建筑师布鲁斯 · 普赖斯设计,1893年建成,名称来自17世纪法国总督芳堤娜伯爵。当时这一地区属于法国殖民地。
魁北克城古堡酒店可谓集古典和奢华于一身,不仅是加拿大魁北克省魁北克城的地标性建筑,同时也是魁北克城的象征。魁北克城古堡酒店是北美最高级的豪华酒店之一,号称「全球出镜率最高、最上镜的酒店」。
第二次世纪大战时期,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及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入住该酒店,并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魁北克会议」。
可惜我们在魁北克城行色匆匆,只是在客房洗澡、洗衣裤,然后听着轰轰作响的空调声在床上睡了一觉,如此而已。
《两个好朋友》F0300000263 · 2019年7月10日摄于加拿大新斯科舍佩姬湾渔村
前几天去商场,外婆给闹闹买了一顶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多伦多蓝鸟队的红色棒球帽,这小子喜欢得不得了,到哪都顶在头上,直到有一天准备出门去街区花园找小伙伴玩,这小子抓起帽子,又放下,换了一顶黑色棒球帽。这让多伦多外婆很感意外,问:
「闹闹,不喜欢红帽子了吗?」
这小子也没答话,只是嘿嘿一笑,戴上黑帽子就跟着外公往外跑。后来事情弄明白了:原来红帽子的帽舌上有一大块冰淇淋污渍,也不知道怎么弄上去的,怕挨骂,又要面子,所以闷声不响地换了顶帽子。
这次加拿大之行,闹闹的收获最大:带回来一堆的衣帽鞋袜。闹闹喜欢,外婆想买,加上多伦多外婆会买,从当季的一路买到十五、六岁。回到家后,他娘老子打趣说,以后闹闹谈恋爱,要是告诉女朋友衣服都是小时候外婆给买的,女朋友听了一定傻眼。
昨天跟娘老子离开后,外婆发现地板上一堆这小子离开多伦多时穿的衣裤,愣了一下,然后忍俊不禁,一阵大笑:原来趁娘老子和外婆在专心整理旅行箱的时候悄无声息地挑了新衣裤从头到脚换了个遍。
十四个半小时的长途飞行,又正赶上上海的酷暑,澡也没来得及洗,一身的臭汗,就这么偷偷地穿着一身的新衣服回家了。
估计吊牌还都挂着。
《留个影》F0300000262 · 2019年7月19日摄于加拿大安大略多伦多
一
多伦多外婆、外公家有一台八座车,不怎么开,早就想卖了。但知道我们可能要来,为了让我们坐得宽敞点、舒服点,这台车多养了好几年。
二
我们终于要来了,多伦多外婆向工作的医院告假一个月,未获准,索性把工作辞了。
三
多伦多外婆、外公家有一个很大的后院,外公见了很是喜欢,说要是能坐在这里抽烟、喝茶、听风,岂不快哉。第二天,院子里的树荫下就多出一张全新的沙滩椅。
四
多伦多外公做得一手好菜,但平时忙于工作,多伦多外婆、外公很少在家用餐。但为了让我们宾至如归,多伦多外公隔三差五忙里偷闲掌一次勺,为我们准备家宴。
五
从多伦多塔的海鲜、牛排,到德国小镇的啤酒、猪手;从广式餐厅的煲仔饭,到安大略湖畔的炸鱼排;为了尽可能让我们多品尝加拿大的美食,多伦多外婆、外公可是操碎了心,昨晚,甚至还找到了一家刚开张不久的兰州牛肉面馆。于是乎一个月间,闹闹胖了,外婆、外公更肥了。
《哈利法克斯》A4704000008 · 2019年7月11日摄于加拿大新斯科舍
随着医院外街道上停放的担架数量不断增加,医院的工作人员开始采用按伤情排序的伤患分流系统。停泊在港内船只上的医务人员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设救援站来分担一些救治工作。与此同时,一些医生甚至在自家厨房的桌子上实施紧急手术,截肢手术和眼球摘除手术几乎成为了常规手术。外科医生最终连续全天候工作了好几天,当红十字会和圣约翰救护车队的志愿者来到哈利法克斯为伤势较轻的人进行治疗时,他们减轻了当地疲惫不堪医护的负担。
事发当天晚上,一场暴风雪袭击了哈利法克斯,这进一步加剧了早上大爆炸所造成的严峻局面。厚达40厘米的大雪覆盖了整座城市。虽然扑灭了所有的火灾,可大雪严重阻碍了救援工作。一些救援人员持续在暴风雪中作业,但大爆炸造成6,000人无家可归,另有25,000人缺乏足够的住宅。他们几乎是哈利法克斯居民总数的一半。无家可归者四处寻找能够避难过夜的地方,一些人只得蜷缩在一辆车厢仍能挡风御寒的受损火车里,用地毯或纸张糊上破碎的窗户以抵御严寒。
一夜之间气温暴跌。许多从爆炸中幸存下来却被困住的人可能会因体温过低而逝去。然而,第二天早上,一名在雪地里徒步搜寻遇难者的士兵在一间破损的房屋里发现了最不幸的幸存者:她失去了母亲和兄弟,而且只有23个月大的安妮 · 威尔士。爆炸把安妮抛到了炉子下面的灰盘中,而炉灰的余温使她挺过寒冷的夜晚活了下来。她后来被昵称为阿什潘 · 安妮,即灰盘。她的幸存是未来几天从哈利法克斯传出来的少数好消息之一。
哈利法克斯大爆炸登上了世界各地报纸的头版,连远在中国和新西兰的救援机构也提供了援助。甚至是在德国,这一事件的报道也引起了震惊和同情。
1919年,加拿大最高法院裁定,「勃朗峰号」和「伊莫号」对导致大爆炸负有同等的责任。灾难发生后立即成立的哈利法克斯救济委员会认为,这场灾难是改进这座老龄化城市的契机,正需要对其进行重建以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到1918年1月底,哈利法克斯救济委员会组织完成了近3000所房屋的修建工作。
哈利法克斯救济委员会负责安置灾民,发放抚恤金,进行保险索赔,以及向最需要的人提供现金、衣物和家具,其一直延续到1976年才最终解散。
《哈利法克斯》A4704000007 · 2019年7月11日摄于加拿大新斯科舍
被缴获的德国客轮「威廉皇太子号」现已成为美国陆军的「冯 · 施托伊本将军号」部队运输船。在哈利法克斯大爆炸发生的当天,该船在将1,223名士兵运送到法国之后正在返回纽约的途中,需要在哈利法克斯补充煤炭。上午9时许,其离哈利法克斯港还有64公里时突然受到强烈的冲击。船员们的第一反应是遭到了德国U型潜艇发射的鱼雷攻击或者是遭遇了水雷。但是舰桥上的官员看到天际线上有火焰升起,接着是巨大的白色烟柱,从而意识到哈利法克斯有重大灾难发生,「冯 · 施托伊本将军号」立即以最高航速冲向港口。而另一艘船,「塔科马号」巡洋舰,也观察到了爆炸并急忙赶来帮忙。
对于那些从爆炸中幸存下来的人来说,灾难所造成的后果尚未得到任何缓解。由于成千上万的人被困在数千座建筑废墟下,救援人员必须与时间赛跑,不仅因为许多重伤员在没有紧急救援的情况下会死去,而且还因为蔓延的大火威胁到了埋有人的木屋残骸。不仅爆炸摧毁了大量的建筑物,而且冲击波也导致数百栋房屋里的壁炉、炉灶和油灯爆裂,从而引发大火。冬天才刚刚来临,所以每户人家的煤窖都已存满了够烧好几个月的煤,零星的火灾引燃了这些燃料并不断扩散。
整条里士满大街都在燃烧,而业余的救援人员正在努力控制火势,本地的消防员大部分已在爆炸中丧生。来自附近地区增援的消防员努力地在不熟悉的环境下与大火搏斗,此时火灾更加难以控制,因为灭火设施和供水系统已经瘫痪而无法使用。
许多身强力壮的平民自愿参与了救灾行动,但只有当军方统一指挥协调后,救援工作才更加有效。此时的哈利法克斯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战场,成千上万接受过训练的士兵在面对危险和混乱的局面时能够保持冷静。来自三艘英国皇家海军舰艇「高飞号」、「卡尔加里安号」和「圣殿骑士号」上的医务人员匆匆上岸开始就地抢救受伤者。
但是在「勃朗峰号」爆炸一小时之后,大多数救援工作却突然停止了。在峡湾南端惠灵顿军营周围地区清理瓦砾并寻找被埋幸存者的士兵看到军营的军械库中冒出了烟雾,随即恐怖的谣言蔓延的速度像火灾一样快:马上就要发生第二次爆炸了。负责救援行动的部队指挥官命令所有人立即撤离,但还是有些人选择无视命令并继续救人,但大部分人都惊慌四散。其实,当时现场很少有人知道「勃朗峰号」发生了大爆炸,许多人认为是德国人针对港口发动了大规模袭击,并准备对这座濒临毁灭的城市发动第二次袭击。
士兵们看到的烟雾实际上只是水蒸汽。作为预防措施,军营里的人员正在用水浇灭在炉子里燃烧着煤。传播事实真相所用的时间比散布恐慌要长得多,救援工作直到中午才真正恢复。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来自新斯科舍省其它地方的火车开始抵达那些还没有被爆炸摧毁的车站。要感谢文森特 · 科尔曼传递出的信息,哈利法克斯以外的人比那些在废墟间救人的人更了解事情的真相。火车带来了医生、护士和物资,当它们驶离时,带走了伤员。
大爆炸造成9000多人受伤,其中6000人伤势严重。哈利法克斯的医院里躺满了伤员,但医护人员严重人手不足,同时也缺乏应对大规模灾难的相应物质资源。麻醉剂的库存量迅速降低,绷带则完全耗尽,有些伤员的伤口只能用撕破的衣服来包扎。医院里的太平间很快就被塞满了,只好将一所学校的地下室充作临时太平间,但也很快就被塞满了。
《哈利法克斯》A4704000006 · 2019年7月11日摄于加拿大新斯科舍
里士满镇上有一位店主,他的店面朝着港口方向。这位店主亲眼目睹冒着烈焰的「勃朗峰号」撞向附近的6号码头。当火焰蔓延到码头的木桩上时,他报了警。几分钟后,数十名消防员抵达码头。岸上开始聚集起越来越多的围观者,他们是上班途中的丈夫、出门购物的妻子和上学路上的孩子。屋檐下以及可以俯瞰海港的阳台上,很多人兴高采烈地看着码头所发生的一切。他们觉得这样的场景很罕见,也很刺激。
「斯特拉马里斯号」拖轮上的船员开始用船上的消防水带向「勃朗峰号」喷水,其它船只也赶来帮忙,正常的灭火工作持续了差不多有20分钟。此刻大火已烧光了「勃朗峰号」的上层甲板,火势熊熊,火焰带着浓浓的黑烟跃入空中,「勃朗峰号」散发出的热量是如此之强烈,以至于无论是「斯特拉马里斯号」拖轮还是岸上的消防力量都不能继续靠近以控制火势。
布伦南船长接下来的决定表明了他和他的船员确实理解了「勃朗峰号」船员从救生艇上对他们发出的警告,然后决定不顾一切地试图灭火。当这种努力被证明是无效的时候,布伦南下令停止向「勃朗峰号」喷水。「斯特拉马里斯号」拖轮并非是一艘消防船,其所擅长的是拖曳比它更大的船只,更重要的是现在需要把这艘船尽快转移到港外。如果还有时间,那就是「斯特拉马里斯号」拖轮应该去做的事情。
尽管范围有限,但「勃朗峰号」运载军用危险品的消息也在岸上传播开来。了解这艘船此次航行使命的海军军官们派遣水兵上岸,警告尽可能多的人「勃朗峰号」有爆炸的危险。一名水兵跑进距离6号码头货场不到229米的里士满车站,并告诉在场的所有人正在港口燃烧的是弹药。当水手跑车站时,车站里的人全跑光了。
但后来有人停下来没有逃跑。45岁的铁路调度员文森特 · 科尔曼与妻子和两岁的女儿一起住在离港口五条街之外的地方,他知道来自新不伦瑞克省圣约翰的旅客列车即将到达,而且将停靠在北街车站,其比里士满车站更靠近6号码头。科尔曼转过身来,坐回到电报机前,尽可能快地用莫尔斯电码拍发出一条电讯,警告「勃朗峰号」即将爆炸并要求圣约翰方向驶来的火车立即停车。然后,他通过电讯与其他电报员告别。他是否自知将失去生命,或是只是预计到他的工作地点将会被彻底抹去,将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坚守岗位的文森特 · 科尔曼挽救了300多人的生命。圣约翰方向驶来的火车在距离哈利法克斯市中心约6.4千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其后所有驶向哈利法克斯市的火车也都停了下来。在灾难发生之前,哈利法克斯可能会发生可怕事情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加拿大。这样,当哈利法克斯与外界的所有联系因电报电缆被切断而突然停止时,政府部门就不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知道个中原因。
「斯特拉马里斯号」拖轮的船员仍在试图将拖缆连接到燃烧的「勃朗峰号」上。岸上的消防员仍在努力扑灭大火。人群仍然继续聚集在港口周围观看。与此同时,艾梅 · 勒 · 梅德克、弗朗西斯 · 麦基和其他「勃朗峰号」的船员已经在达特茅斯海岸登陆。他们跑到树林里避难,除了其中一人,所有人都幸存了下来。
碰撞后不到25分钟,1917年12月6日上午9时04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为爆炸摧毁了哈利法克斯。火球在空中升起超过1800米,浓密的白色蘑菇云高达6000米。「勃朗峰号」运载货物的爆炸当量相当于3千吨TNT,这一记录一直保持到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远在新斯科舍省东端约200公里外布雷顿角岛上的人们都感觉到了爆炸的冲击波。距离哈利法克斯130公里的新格拉斯哥镇,房屋和其它建筑物都摇晃了起来,就像发生了地震一样。16公里外,萨克维尔和温莎章克申的窗玻璃全部被震碎。
《哈利法克斯》A4704000005 · 2019年7月10日摄于加拿大新斯科舍哈利法克斯城堡山
就在「斯特拉马里斯号」拖轮和「伊莫号」货船侥幸躲过一起撞船事故的同时,「勃朗峰号」在经验丰富的港口引水员弗朗西斯 · 麦基的指挥下,在「斯特拉马里斯号」拖轮之后约1.6公里处驶入出海口航道的狭窄区域,以4节的速度航行。麦基发现了在出海口航道另一端占据了航道左侧、以7节航速行驶的「伊莫号」。麦基很快就推算出两艘船将在几分钟内相遇。他立刻拉响「勃朗峰号」的汽笛,提示「伊莫号」应该改变航线。但「伊莫号」以两声汽笛作为回应,表示它不想改变航线。
随着两艘船相距越来越近,麦基下令「勃朗峰号」转向右舷,然后关闭了发动机,希望「伊莫号上」的引水员和舵手理解这一举动并也这么做。「伊莫号」则再以两声汽笛回应,以求拒绝。两艘船异常的接近吸引了港口其它船上水手们的注意。他们知道,「勃朗峰号」和「伊莫号」即将发生碰撞。
此时,撞船几乎已经不可避免。如果麦基指挥的是其它的船只,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运载着其它货物的船只,他可能会决定让船在浅水区搁浅。然而,麦基监督了「勃朗峰号」入港之前的检查,知道船上的货物有多不稳定及多危险。这艘船的船身可能会在撞击中幸存下来,但震动可能会引发运载的货物爆炸。麦基别无选择,他下令重新启动发动机,让舵手转向左舷。尽管「伊莫号」正在快速地接近,但也许还有时间让「勃朗峰号」摆脱困境。
如果「伊莫号」上的引水员没有作出致命的决定,那么可能还会有一线生机。然而他命令关闭发动机,但之前「伊莫号」的航速很高,惯性仍带着它撞向「勃朗峰号」。当「伊莫号」上的引水员看到「勃朗峰号」开始慢慢转向左舷时,他错误地认为「勃朗峰号」的规避机动将无法及时完成。「伊莫号」货轮发出了三声巨响,它的发动机开始倒车。「伊莫号」的船长和舵手清楚该船偏向的脾气,但他们都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当「伊莫号」减速时,它的船艏开始向右舷摆动。
如果只是「勃朗峰号」转向左舷,或者只是「伊莫号」发动机倒车,那么两船相撞还有可能避免。但是恰好这两个举动同时发生,「伊莫号」的右舷撞上了「勃朗峰号」,其船艏插入「勃朗峰号」船体近2.7米。在「勃朗峰号」继续向前行驶的过程中,装运苯的桶被压碎并爆裂,这种液体燃料溢出到船舱里的其它货物上。
「伊莫号」的撞击位置在水线以上,虽然「勃朗峰号」此时已不再适航,但碰撞对船体的损坏仍然可以修复。此刻,在「勃朗峰号」驾驶室和甲板上的人们只能是庆幸两船相撞并没有立即引爆船上的货物。
然后是「伊莫号」上的某个人,可能是引水员,也可能是船长,两人均没能幸存下来作证,做出了当天上午第二个愚蠢的决定,也是最终导致了大爆炸的决定。当「勃朗峰号」上的船员正在对船只损坏情况进行调查时,「伊莫号」的发动机重新启动,慢慢地开始倒车,卡在一起的两艘船开始脱离。此时「勃朗峰号」还在继续向前运动,所有人都没有发现两艘船的金属船体在碰撞部位产生了剧烈摩擦。而现在普遍认为就是此时的摩擦产生了点燃苯的火花。
当「伊莫号」完全脱离「勃朗峰号」后大约十分钟,烟雾开始从「勃朗峰号」船舷的破口处中涌出。麦基和勒 · 梅德克立即意识到货舱中的苯被点燃了。当浓厚的黑色烟雾开始笼罩这艘船并升上空中时,引水员和船长都下令船上的所有人撤离。
他们后来解释说,他们认为「勃朗峰号」随时都有可能爆炸,即使他们弃船,也没有希望及时抵达安全地带。同时,他们认为自己做出直接弃船而不是先想办法灭火的决定是正确的,火是从液体燃料苯上燃起来的,并且已经大面积扩散,可能无法单单依靠船上的人把火扑灭。也许只有迅速摧毁这艘船并使其沉没,利用海水才能将大火浇灭,而船上的人根本无法迅速做到这一点。他们可能只有驾驶「勃朗峰号」驶离港口,远离人口密集区的一点点时间,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相反,他们放下了救生艇,并尽可能快地向离得最近的达特茅斯海岸划去。
与此同时,「勃朗峰号」朝着相反方向上的里士满海岸漂去。看到「勃朗峰号」上腾起的烟雾,「斯特拉马里斯号」拖轮的船长霍雷肖 · 布伦南迅速解缆并锚定了拖曳的两艘驳船,然后掉转船头,向受灾的「勃朗峰号」驶去,想尽其所能地帮忙。在驶近「勃朗峰号」的过程中,「斯特拉马里斯号」拖轮至少遇到了一艘「勃朗峰号」上的救生艇。划着救生艇逃命的船员试图向拖船发出「勃朗峰号」装载的是火工品的警告,但「斯特拉马里斯号」拖轮上的所有人要么是听不懂法语,要么是选择继续冒险,于是,「勃朗峰号」的救生艇继续向达特茅斯方向划去,而「斯特拉马里斯号」拖轮继续向燃烧着的「勃朗峰号」冲去。
《哈利法克斯港》A4704000003 · 2019年7月11日摄于加拿大新斯科舍哈利法克斯
19世纪下半叶,「勃朗峰号」在英格兰北部钢铁工业重镇米德尔斯堡开工建造。这艘长98米、排水量3,131吨的干货船是英国蒂赛德著名的狄克逊兄弟公司在50年时间里建造的600多艘同类货船之一。「勃朗峰号」于1899年下水,注册港为法国的圣纳泽尔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勃朗峰号」把各种货物带到世界各地。战争爆发后,法国政府出资买下了「勃朗峰号」,让其往返大西洋运送战时物资,甲板上象征性地加装了两门舰炮,并不能有效对抗同盟国的U型潜艇或战舰,但是可以阻止那些试图打劫法国政府资产的小型海盗船。
1917年11月,「勃朗峰号」干货船获得特许,把一批特别危险的货物从美国运送到法国。同年12月1日,「勃朗峰号」离开纽约,船长艾梅 · 勒 · 梅德克命令舵手将船驶向哈利法克斯,为的是可以在那里加入下一个横渡大西洋的护航船队。在「勃朗峰号」的货舱里,装载了200吨TNT炸药、10吨极其易燃的推进剂火棉35吨苯及2000多吨苦味酸。苦味酸是一种用于制造炮弹的炸药,和火棉一样,对冲击或摩擦非常敏感,而且易与金属产生化合作用而自爆,只能储存于货舱内。
尽管装载了大量的军用级危险品,但当「勃朗峰号」驶离纽约时并没有按照国际航行规则悬挂红旗来表明其运载易燃易爆物品的危险性质。勒 · 梅德克船长不希望在没有其它船只陪伴及护航的情况下让「勃朗峰号」在驶往哈利法克斯的途中成为可能出现的U型潜艇的首要打击目标。毕竟战时一艘运载易燃易爆物品的法国船只的最终目的地只可能是正处于交战中的法国。尽管四天后「勃朗峰号」抵达哈利法克斯港外并抛锚停航,但次日上午8时40分在进港时依然没有挂出红旗。
1917年12月6日上午7时30分,船身长131米的挪威籍货轮「伊莫号」在哈利法克斯港码头加完煤后开始离港。这艘船此刻正受比利时救济委员会的委托向欧洲运送急需的援助物资。该委员会是一个由未来的美国总统赫伯特 · 胡佛领导的美国组织。「伊莫号」船长原本打算在前一晚就起锚前往纽约装货,但在忙碌的码头等待加煤耽误了时间,这艘船错过了出航的时机。夜幕降临时出海口就会布放防潜网,以防可能在港外等候的U型潜艇在夜幕掩护下偷偷溜进港口执行自杀性攻击任务,导致停泊在哈利法克斯港内的许多船只遭受攻击,因此,「伊莫号」只能在港内等到第二天早上离开。
在相反方向上,想要进港的「勃朗峰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纽约港倍加小心地装载危险品上船延误了它的启航时间,当其于12月5日夜抵达哈利法克斯时,防潜网已经布放。船长艾梅 · 勒 · 梅德克和船员们在港口外的锚地紧张地度过了一夜,他们很清楚,如果附近有U型潜艇出现,那么「勃朗峰号」就是一只在海面上坐等挨打的鸭子。第二天上午7时防潜网再次打开,港口引水员立即登上了「勃朗峰号」,但此时它的进港航程又被穿梭往来于哈利法克斯和达特茅斯之间的渡轮耽误了。
虽然早上7时30分「伊莫号」就被放行出港,但它的出港航程也被港内繁忙的水上交通延误了一个多小时,此时船长有些着急。早上8时30分之后,「伊莫号」总算驶入了出海航道,这里是哈利法克斯和达特茅斯之间的最窄处,此时航速达到了7节。虽然港内的航行速度限制在5节以下,但此时负责指示船长和舵手的港口引水员可能并不完全了解这艘船的速度是如此之快。
「伊莫号」的船宽只有13.7米,长宽比很不寻常,此时船舱里也没有装载货物,所以它能够轻快地行驶。它的舵和螺旋桨甚至没有完全淹没在水线下,使其更难以操纵。然而,「伊莫号」的舵手对此已相当熟悉,它有三个螺旋桨,其中两个向左旋转,另一个向右旋转。这意味着向前行驶时,「伊莫号」总是向左偏向,而当向后倒时总是向右偏向。舵手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对偏向进行补偿。
尽管海港通行法则要求所有船只保持在航道右侧行驶,然而在事发当时船只仍被允许同时利用航道两侧穿过狭窄区域。由于哈利法克斯港过于繁忙,使得进港或离港船只保持在航道正确的一侧尤为重要。由于受到另一艘船只的阻挡,「伊莫号」驶入了航道左侧,船上的舵手可能准备一旦进入航道就尽力转向右侧。此时,船身长38米的「斯特拉马里斯号」拖轮正拖曳着两艘驳船进港,因为「伊莫号」占据了航道左侧,两艘船只勉强避开了碰撞。如果「伊莫号」撞上了「斯特拉马里斯号」,那么哈利法克斯大爆炸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生。
《哈利法克斯港》A4704000004 · 2019年7月11日摄于加拿大新斯科舍哈利法克斯
二十世纪初,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市已经是大西洋航运的枢纽和北美和欧洲之间开展贸易的门户。对于美国船只而言,该港是离开美洲大陆前往英国的最后一站;而对于欧洲船只而言,该港是抵达美洲大陆的第一站,从这里出发可以抵达加拿大和美国的每个沿海港口。起于北美大陆西侧加利福尼亚的铁路线则一直延伸到北美大陆东侧的哈利法克斯。当时的哈利法克斯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深的天然良港之一,从不结冰。该港位于一个八公里长、五公里宽的大型盆地内,只能通过一个易于防御的狭窄通道进出,使得该城市在战略和经济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哈利法克斯一直是英国在北美大陆最重要的海军基地,在1776年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由于英国极力避免让战舰停泊在美国舰只的射击范围内,哈利法克斯就成为了英国海军最为核心的前哨基地,它距离前线较远,能够有力地回击美国海军的进攻。而且皇家海军能够把它作为安全港来收拢、修理及重新装备舰队,以及作为新一轮海上攻击的发起港。在1812年至1815年英国和其前殖民地之间的第二次战争中,从哈利法克斯出发的舰只参加了英军入侵华盛顿特区的行动,导致国会大厦遭受严重破坏,白宫几乎被完全摧毁。直到1935年,美国军方还针对英美之间可能爆发的另一场战争制订了应急预案。虽然英国皇家海军在1812年战争之后将其西大西洋海上行动基地迁至百慕大,但如果英美之间的敌对行动再次爆发,美国政府并不希望哈利法克斯重新被英国所利用。应急预案中明确美军准备向哈利法克斯空投毒气弹,然后出动军队占领这座城市。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哈利法克斯都是护航船队横渡大西洋的起点及终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沦陷后,英国独自迎战纳粹德国,哈利法克斯的地位尤为重要。从美国启航,运载重要战时物资的商船是德国「U」型潜艇的主要目标,所以这些商船在哈利法克斯集结,英国皇家海军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在剩下的航程中为这些脆弱的船只护航。哈利法克斯就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成为了盟军最为重要的一座城市,尽管其距离前线超过4800公里。
到了1917年,由于该城市已经越来越重要,哈利法克斯的人口已经增长到近六万人。几乎所有四十万加拿大军人都是从哈利法克斯出发离开北美大陆前往欧洲西线战场,很快协约国就硬性要求每一艘在英国和美国之间往返的中立船只都要在哈利法克斯停泊受检。港口外安装了防潜网,以防这座城市成为德国人的攻击目标。但随着港口的吞吐量不断刷新纪录,港口领水员疲于应付,拥挤的港口航道不断有船只发生碰撞,哈利法克斯大爆炸似乎已是注定要发生的悲剧。
大爆炸发生的五年前,这座城市已经见证了另一场海难。1912年4月17日,专责修补欧美之间海底电报电缆的英国船只麦凯本尼特号被派往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海域,从水中捞起了大约300具尸体,其中包括美国超级富翁约翰 · 雅各布 · 阿斯特的家人。但是有的尸体已经高度腐败,船长只得下令进行海葬。 约有150至200具尸体被带回哈利法克斯,几乎都被埋葬在该市的公墓里。
《千岛湖》A4701000005 · 2019年7月14日摄于加拿大安大略
行程的最后一天,在返回多伦多之前坐船游览了安大略千岛湖。
安大略湖注入圣劳伦斯河的入口处的河面上散落着大大小小一千余座小岛,这种在地理上称为「羊背石」的岛群极为少见,堪称地质奇观,是加拿大重要的观光胜地之一。
说是「千岛湖」,其实并不恰当,因为这里是圣劳伦斯河,因此也称「千岛」。
圣劳伦斯河是美国和加拿大的界河,千岛湖的1865座小岛分属美、加两国,有三分之二位于加拿大境内,三分之一位于美国境内。
在这些岛中,有一大一小两座相邻的小岛,由一座木桥相连。由于两岛分属美、加两国,这架长不足十米的木桥也就成了世界上最短的国际桥。
《「大龙虾」》A4703000002 · 2019年7月11日摄于加拿大新不伦瑞克
行程的第五天,一早离开孟顿市东行,跨越长达十三公里的联邦大桥,登陆爱德华王子岛。
爱德华王子岛是加拿大最小的一个省份。这里远离大都会的喧嚣,是加拿大的世外桃源。爱德华王子岛不仅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 · 蒙哥马利的出生在,她的经典小说《清秀佳人》就是以爱德华王子岛为背景展开。
《清秀佳人》也译为《绿山墙的安妮》。岛上仍保存着一幢「绿山墙」的房子,现被以露茜 · 蒙哥马利故居名义对公众开放。实际上,「绿山墙」并非露茜 · 蒙哥马利的故居,它真正的主人是这位女作家的一个亲戚。
包括爱德华王子岛省在内的加拿大海洋省盛产大西洋龙虾,中午品尝这里的淡水煮龙虾。
昨天前往孟顿市的途中有一座硕大的龙虾雕塑,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很有地方特色。
《进入海洋省》A4703000001 · 2019年7月9日摄于加拿大新不伦瑞克
上午参观位于魁北克东部的魁北克枫糖庄园。
加拿大号称枫树之国,在多达一百多种的枫树中有一个品种非常特殊,即北美糖枫。据说加拿大国旗上的枫叶就是取自北美糖枫。
北美糖枫的树汁中含有大约5%左右的枫糖。枫糖汁经浓缩后,其枫糖浓度可达66%,称为枫糖浆,是北美著名的特产。
在枫糖庄园用过风味午餐后开始向加拿大的海洋省进发,并于黄昏时分抵达新不伦瑞克省首府,坐落于圣约翰河畔的法迪力顿市。
「海洋省」是一个泛称,指加拿大东部临近大西洋的几个省份,通常为新不伦瑞克省、新斯科舍省和爱德华王子岛省这三个省,但也有将纽芬兰和拉不拉多省也列入海洋省而并称「加东海洋四省」的。
《蒙特利尔街景》A4702000001 · 2019年7月8日摄于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
正式开启为期七天、总行程超过四千六百公里的加东暴走之旅。
一早从多伦多出发,取道横贯南安大略省的麦克唐纳卡迪亚高速公路直奔加拿大故都京士顿,走马观花联邦监狱、首任总理故居、皇后大学、古军事炮台、皇家军事学院及旧国会大厦。之后前往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参观国会山、加拿大国家历史博物馆、总理府、总督府、使馆区及秀丽的渥太华河。
今天的最后一站是魁北克省素有「北美小巴黎」之称的蒙特利尔。
金士顿位于安大略湖北岸、圣劳伦斯河口,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座小城。十九世纪中叶,金士顿曾经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和第一个首都。
蒙特利尔是加拿大的第二大城市和魁北克省的第一大城市。这是一座历史名城,是继金士顿之后加拿大的第二个首都。1967年和1976年分别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和奥运会。
《白求恩纪念馆》A4701000004 · 2019年7月6日摄于加拿大安大略
白求恩故居是加拿大国家级历史文物单位,是为纪念中国人民熟悉的老朋友白求恩医生而保存的古迹建筑。
白求恩大夫于1890年3月3日生于安大略省北部、距多伦多只有165公里的格雷文赫斯特小镇。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基督教传教士,祖父曾经是加拿大当时著名的外科医生,也是多伦多上加拿大医学院的创始人。白求恩本身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后在蒙特利尔从医,并在麦吉尔大学胸腔外科专业任教。
抗日战争期间,白求恩受美国共产党和加拿大共产党委派前往中国,担任共产党八路军的一名战地医生,后因手术中感染败血症不幸逝世。
在与繁华街区穆斯科卡街毗邻的约翰街上,一幢两层米黄色木屋就是白求恩的故居。1890年3月3日,白求恩在这里诞生。
中加建交后的1976年3月,加拿大政府把白求恩这位「具有历史意义的加拿大人」的诞生地买了下来,并建成「国家历史名胜」白求恩纪念馆。纪念馆于1976年8月30日揭幕。2009年,加拿大政府再次投资250万加元为白求恩故居新建展览厅,2012年夏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