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西干麺》B0000000726 · 2024年12月18日摄于中国广东汕头爱西干麺镇邦美食街店
岭南之行,唯一吃过的麺是汕头镇邦美食街上的爱西干麺。
有关爱西干麺的历史众说纷纭,其中比较权威的是汕头市金平区人民政府网站提供的资料:「20世纪30年代初期,大埔客籍卢姓小贩在国平路头,即西南通旅社斜对面的人行道上,专营芝麻干麺及饺子。1945年,卢姓小贩租到旁边一小铺面,铺号挂牌『爱西饺麺店』。由于经营得当,选料严谨,制作精细,特别是捞干麺加芝麻这个品种,再拌以猪油、卤汁和沙茶酱,味道独具一格,自此『爱西干麺』闻名遐迩。1998年,爱西干面通过汕头市烹饪协会推荐,作为潮汕地区名优饮食品牌,被国家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生腌》B0000000724 · 2024年12月15日摄于中国广东潮州六牛鱼生馆古城店
所谓生腌,是指用以豉油为底,加入葱姜蒜、鱼露、辣椒、芫荽、麻油等按照一定比例调成的腌料腌渍的海鲜。腌料的口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味道偏酸辣,鲜爽刺激;另一种则更偏重酱油的咸和麻油的香。把洗净的生海鲜放进腌料浸泡,使调料充分地渗入到海鲜之中,腌制时长上少则半个小时,多则一天,有的即腌即吃,这样能最大程度的保留海鲜的鲜甜原味。
说是「生腌」,实际上,按对海鲜的处理方式可分为全生、半熟和全熟。
全生:就是将食材洗净后,入白醋、酒类或饱和盐水中泡一段时间以消毒杀菌,再用腌汁来浸渍,常用于蟹类等体积较大的海鲜。
半熟:以血蚶等贝类为代表,浇入开水微烫杀菌,撬开壳后淋入腌汁食用。
全熟:多用于小型贝类,下入开水汆烫至刚开壳后立即过凉,然后掰掉一半贝壳,浇入腌汁即可。
常见的生腌种类有蟹类、活虾、虾姑、血蚶、牡蛎、薄壳等。
潮汕地区毗邻沿海,饮食习惯同时受闽粤影响,风味自成一格: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因潮汕地区海岸线曲折绵长,多优良港湾,海产异常丰富,潮菜以烹饪海鲜见长,甜菜荤制各具特色。潮菜中的海鲜做法虽是五花八门,生腌却是最大程度保留其鲜味的做法,也是潮汕人钟爱的海鲜处理方法。
潮汕生腌素有「毒药」之称,意吃过的人都会爱上那个味道而无法自拔,如中毒一般。
《豌杂小麺》B0000000715 · 2014年12月5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付小姐在成都共和新路店
重庆小麺,可以和火锅和酸辣粉齐名的重庆地方风味小吃。重庆以小麺为傲,甚至出台了地方标准《重庆小麺烹饪技术指南》。根据该指南,制作一碗小麺,前后需20道工序,使用调料达14种之多。
重庆小麺最初指的是以葱、蒜、酱、醋、辣椒等调味的麻辣素面。但现在,即使带了浇头,也还是称作小麺,像牛肉小麺、肥肠小麺、豌豆杂酱小麺等。不过,在小麺馆,如果不特别说明,默认为红油素面。
重庆小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清末民初,但「小麺」这一叫法,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南京沦陷,重庆成为中华民国的「战时陪都」。大批的下江人蜂拥而至,随之而来的,也包括了下江人的饮食文化,比如各种浇头麺。为区别重庆当地的素麺,外埠的麺因量大且浇头丰富而称为「大麺」,而重庆素麺则相应地被称作「小麺」。
重庆小麺且麻且辣且香。第一次吃小麺,是年轻时在丰都。打那以后便欲罢不能。前几年出差重庆,几乎不碰酒店的自助早餐,宁可冒着重庆夏季的闷热走上一里地,去苍蝇馆子吃一碗地道的牛肉小麺,巴适得很。
《茶碗蒸》B0000000707 · 2024年6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惠容久串烧酒场
茶碗蒸上那薄薄的一片就是日式鱼糕,日语为「蒲鉾」。它是将鱼肉泥在案板上刮成一张鱼肉泥饼,再卷起。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卷入调过色的鱼肉泥薄片。最后,将卷好的鱼肉泥棍或蒸或烤至熟透。
鱼糕在日本,不只是街边小吃或茶碗蒸、乌冬麺上的点缀,而是一种极具文化内涵的传统食物。
吃鱼糕时,是切片还是不切,是用筷子夹还是直接用手拿,都有非常细致的规矩和讲究。问题是,这些规矩和讲究不同的地方又不尽相同,实在不是很搞得明白。有分析认为,鱼糕的吃法之所以如此复杂,很可能与这种食物曾作为圣灵的供品有关。
时至今日,尽管鱼糕已不再是「圣餐」,但红白色的鱼糕在除夕的餐桌上仍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一如蛋饺于上海。
《客家酿豆腐》B0000000703 · 2024年11月12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几百度啫啫煲
客家酿豆腐,广东客家传统风味名菜。豆腐切成一寸余见方的小块,中间用筷子扒开,塞入肉馅,或煎或啫即成。
《百度百科》介绍,「『酿』是一个客家话动词,表示『塞入馅料」的意思,「酿豆腐」即『有肉馅的豆腐』之意。」但,这一解释很可能是错的。
「酿豆腐」的「酿」,读「让」;另,「酿」也没有「填塞」的意思。倒是有一个字「穰」,其音与「酿豆腐」中的「酿」极近,且有「充实」、「填塞」之意。有理由怀疑「酿豆腐」为「穰豆腐」之讹传。
其实,客家菜中,除了酿豆腐,还有很多的酿菜。苦瓜、辣椒,或诸如此类,塞点馅就是一道酿菜。上海的油麺筋塞肉、辣椒塞肉、藕饼、油豆腐塞肉、黄酱,等等,在客家人眼里,都是酿菜。
《大理雪山乳扇》B0000000700 · 2024年11月8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麦麦山悠方店
「云南十八怪」,其中有一怪,叫「牛奶做成片片卖」。这牛奶做成的片片,指的就是乳扇。
乳扇是大理特产,是用植物酸浆倒入牛奶便其凝固,捞出,抟成团,再摊成片,置于竹架上晾干即成。
乳扇的历史,大都认为始于元朝,为蒙古人所创。
汪曾祺在其散文《昆明菜》有一段文字专门提到乳扇和乳饼:「乳扇是晾干的奶皮子,乳饼即奶豆腐。这种奶制品我颇怀疑是元朝的蒙古兵传入云南的。然而蒙古人的奶制品只是用来佐奶茶,云南则作为菜肴。这两样其实只能『吃着玩』,不下饭的」
云南菜麦麦山有一道小吃「大理雪山乳扇」,似油炸的乳扇,蘸炼乳,酥脆且奶香十足。
《腾冲大救驾》B0000000692 · 2024年11月8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麦麦山悠方店
饵块,大米淘洗、浸泡、蒸熟、冲捣,揉成团块,即成饵块。饵块也可以切片,即饵片;切丝,即饵丝。类似的东西其他很多地方都有,比如年糕、粑粑,只是云南一带叫饵块,为「云南十八怪」之一:「粑粑叫饵块」。
饵块可以有很多种吃法,可煮,可烧,可煎,可炸。
腾冲有一道名小吃,叫「大救驾」,其实就是炒饵块。「大救驾」一名的由来,汪曾祺在其散文《昆明的吃食 · 米线和饵块》中有过介绍:「腾冲人把炒饵块叫做『大救驾』。据说明永历帝被吴三桂追赶,将逃往缅甸,至腾冲,没吃的,饿得走不动了,有人给他送了一盘炒饵块,万岁爷狼吞虎咽,吃得精光,连说:『这可救了驾了!』」
《锅烧牛肉粉》B0000000688 · 2024年10月25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桂小丫米粉
复旦大学附近新开了一家桂林米粉店。那天抽空跑去尝鲜,要了二两锅烧牛肉。端上桌的是拌粉,店家说,可以先尝尝拌粉,吃到一半,加汤,再尝尝汤粉,这样能两全其美。我打趣道,如此,汤粉不会有任何的机会。因为等不到加汤,粉怕早就下肚了。
曾数度游阳朔,每天的宵夜一定是二两卤粉,雷打不动。嗯,依稀记得,盛米粉的似乎都是汤碗大小的不锈钢盆。
广西的三大中心城市:政治中心南宁、工业中心柳州及文化中心桂林。每城都有各自的特色米粉,南宁有老友粉,柳州有螺蛳粉,那么桂林呢?桂林米粉。
南宁老友粉以扁平状的切粉为主,柳州螺蛳粉则多为干制米粉,而桂林米粉主打一个新鲜:当天现制的米粉或切粉,在沸水中快速汆烫后装碗,淋入当天现熬的卤汁,盖上当天现制的卤菜,最好是锅烧或牛肉,或锅烧加牛肉,便成了一碗最经典的卤粉。
对了,正如沙县没有沙县小吃、兰州没有兰州拉麺一样,对桂林人来说,是没有桂林米粉一说的。桂林只有卤粉、三鲜粉、马肉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