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子酱蜂窝水潺》B0000000755 · 2025年1月28日摄于中国浙江台州醉江南海鲜餐厅黄岩店

 

蜂窝水潺,也有叫蜂巢水潺的,台州的传统美食。

水潺去骨,用葱、姜、生抽稍微腌制几分钟,取出沥汁、晾干后裹上特制的蜂窝浆下油锅稍炸定形,捞出,再裹一次蜂窝浆复炸至金黄酥脆即可出锅装盘,再以鱼籽酱、青风叶三色堇等点缀。

蜂窝水潺口感酥脆,肉质鲜嫩,很美味。

水潺,也叫豆腐鱼、龙头鱼。过去由于不太容易保鲜,所以最常见的是腌得齁感的半干的咸鱼「龙头鲓」,以至于刚见到新鲜的龙头鱼时,常称为「新鲜的龙头鲓」。其实,「鲓」指的是各种腌制的小鱼干。「新鲜的龙头鲓」这一叫法,现在看多少有些怪异。

哈。


《鸡肉沙拉》B0000000756 · 2024年8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PIZZENELLA窑炉披萨

 

有一个误区,就是很多人以为沙拉,尤其是蔬菜沙拉属于低热量食物,有利于减肥。但实际上,很多沙拉的热量相当高。因为不同的沙拉酱汁所含热量天差地别。如果对最常见的沙拉酱汁排列,蛋黄酱热量最高,千岛酱次之,芝麻酱再次之,接下来是凯撒酱、番茄酱,热量最低的是油醋汁。

所以,如果想减少热量的摄入,油醋汁无疑是很好的选择。当然,更好的选择是日式沙拉汁,也就是和风汁。和风计几乎不含油,所以热量非常低。


《炒花蛤》B0000000752 · 2025年1月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潮相聚

 

《炝青蛤》

梁实秋

 

北人不大吃带壳的软体动物,不是不吃,是不似南人之普遍嗜食。

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

沈括,宋时人,当时可能有过这样的一个饔人闹过这样的一个笑话。

北平山东餐馆里,有一道有名的菜「炝青蛤」。所谓青蛤,一寸来长,壳面作淡青色,平滑洁净,肉微呈黄色,在蛤类中比较最具干净相。做法简单,先在沸水中烫过,然后掰开贝壳,一个个的都仰列在盘里,洒上料酒姜末胡椒粉,即可上桌,为上好的佐酒之物。另一吃法是做「芙蓉青蛤」,所谓芙蓉就是蒸蛋羹,蒸到半熟时把剥好的青蛤肉摆在表面上,再蒸片刻即得。也有不剥蛤肉,整个青蛤带壳投在蛋里去蒸的。这种带壳蒸的办法,似嫌粗豪,但是也有人说非如此不过瘾。

青蛤在家里也可以吃,手续简单,不过在北方吃东西多按季节。春夏之交,黄鱼大头鱼上市,也就是吃蛤蜊的旺季。我记得先君在世的时候,照例要到供应水产最为丰富的东单牌楼菜市采购青蛤,一买就是满满一麻袋,足足有好几十斤,几乎一个人都提不动,运回家来供我们大嚼。先是浸蛤于水,过一昼夜而泥沙吐尽。听人说,水里若是滴上一些麻油,则泥沙吐得更快更干净。我没有试过。蛤虽味鲜,不宜多食,但是我的二姊曾有一顿吃下一百二十个青蛤的纪录。大家这样狂吃一顿,一年之内不作再吃想矣。

在台湾我没有吃到过青蛤。著名的食物「蚵仔煎」,蚵仔是闽南语,实即牡蛎,亦即蚝。这种东西宁波一带盛产。剥出来的肉,名为蛎黄。李时珍《本草》:「南海人,食其肉,谓之蛎黄。」其实蛎黄亦不限于南海。东北人喜欢吃的白肉酸菜火锅,即往往投入一盘蛎黄,使汤味格外鲜美。此地其他贝类,如哈蚂、蚋、海瓜子,大部分都是酱油汤子里泡着,咸滋滋的,失去鲜味不少。

蚶子是南方普遍食物,人工培养蚶子的地方名为蚶田。清《一统志》:「莆田县东七十里大海上,有蚶田四百顷。」规模好大!蚶子用开水一烫,掰开加三合油加姜末就可以吃,壳里漾着血水,故名血蚶。我看见那血水,心里不舒服,再想到上海弄堂每天清早刷马桶的人,用竹帚蚶子壳哗啦哗啦搅得震天响,看着蚶子就更不自在了。至于淡菜,一名壳菜,也是浙闽名产,晒干了之后可用以煨红烧肉,其形状很丑,像是晒干了的蝉,又有人想入非非就是像另外一种东西。总之这些贝类都不是北人所易接受的。


《民间佛跳墙》B0000000749 · 2024年12月22日摄于中国福建福州老福州福宴三坊七巷店

 

《佛跳墙》

梁实秋

 

佛跳墙的名字好怪。何美味竟能引得我佛失去定力跳过墙去品尝?我来台湾以前没听说过这一道菜。

《读者文摘》(一九八三年七月中文版)引载可叵的一篇短文《佛跳墙》,据她说佛跳墙「那东西说来真罪过,全是荤的,又是猪脚,又是鸡,又是海参、蹄筋,钝成一大锅,这全是广告噱头,说什么这道菜太香了,香得连佛都跳墙去偷吃了。」我相信她的话,是广告噱头,不过佛都跳墙,我也一直的跃跃欲试。

同一年三月七日《青年战士报》有一位郑木金先生写过一篇《油画家杨三郎祖传菜名闻艺坛:佛跳墙耐人寻味》,他大致说:「传自福州的佛跳墙在台北各大餐馆正宗的佛跳墙已经品尝不到了。偶尔在一般乡间家庭的喜筵里也会出现此道台湾名莱,大部以芋头、鱼皮、排骨、金针菇为主要配料。其实源自福州的佛跳墙,配料极其珍贵。杨太太许玉燕花了十多天闲工夫才能做成的这道菜,有海参、猪蹄筋、红枣、鱼刺、鱼皮、栗子、香菇、蹄膀筋肉等十种昂贵的配料,先熬鸡汁,再将去肉的鸡汁和这些配料予以慢工出细活的好几遍煮法,前后计时将近两星期,己不再是原有的各种不同味道,而合为一味。香醇甘美,齿颊留香,两三天仍回味无穷。」这样说来,佛跳墙好像就是一锅煮得稀巴烂的高级大杂烩了。

北方流行的一个笑话,出家人吃斋茹素,也有老和尚忍耐不住想吃荤腥,暗中买了猪肉运入僧房,乘大众人睡之后,纳肉干釜中,取佛堂燃剩之蜡烛头一罐,轮番点燃蜡烛头于釜下烧之。恐香气外溢,乃密封其釜使不透气。一罐蜡烛头于一夜之间烧光,细火久焖,而釜中之内烂矣;而且酥软味腴,迥异寻常。戏名之为「蜡头饨肉」。这当然是笑话,但是有理。

我没有方外的朋友,也没吃过蜡头炖内,但是我吃过「坛子肉」。坛子就是瓦钵,有盖,平常做储食物之用。坛子不需大,高半尺以内最宜。肉及佐料放在坛子里,不需加水,密封坛盖,文火慢炖,稍加冰糖。抗战时在四川,冬日取暖多用炭盆,亦颇适于做坛子肉,以坛置定盆中,烧一大盆缸炭,坐坛子于炭火中而以灰覆炭,使徐徐燃烧,约十小时后炭未尽成烬而坛子肉熟矣。纯用精内,佐以葱姜,取其不失本味,如加配料以笋为最宜,因为笋不夺味。

「东坡肉」无人不知。究竟怎样才算是正宗的东坡肉,则去古已远,很难说了。幸而东坡有一篇「猪肉颂」:

 

净洗挡,少着水,

柴头灶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钱如泥土,

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看他的说法,是晚上煮了第二天早晨吃,无他秘诀,小火慢煨而已。也是循蜡头炖肉的原理。就是坛子肉的别名吧?

一日,唐嗣尧先生招余夫妇饮于其巷口一餐馆,云其佛跳墙值得一尝,乃欣然往。小罐上桌,揭开罐盖热气腾腾,肉香触鼻。是否及得杨三郎先生家的佳制固不敢说,但亦颇使老饕满意。可惜该餐馆不久歇业了。

我不是远庖厨的君子,但是最怕做红烧肉,因为我性急而健忘,十次烧肉九次烧焦,不但糟踏了肉,而且烧毁了锅,满屋浓烟,邻人以为是失了火。近有所谓电慢锅者,利用微弱电力,可以长时间的煨煮肉类;对于老而且懒又没有记性的人颇为有用,曾试烹近似佛跳墙一类的红烧肉,很成功。


《鲜肉冬笋烧麦》B0000000746 · 2024年12月24日摄于中国浙江嘉兴四时春味庄禾兴北路旗舰店

 

鲜肉烧麦是嘉兴著名的麺点,其特点是,烫麺的皮,鲜肉、笋的馅。皮是用棒槌形的擀麺杖擀的,厚薄不均,做出来的烧麦自带花边,呈石榴状。

嘉兴鲜肉烧麦皮薄、馅足,鲜香多汁。一笼热气腾腾的烧麦,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馄饨或豆浆,解馋。


《招牌盐水鸭》B0000000743 · 2025年2月2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南京大排档百联店

 

南京号称「鸭都」绝非浪得虚名。据说,南京人一年吃掉的鸭子超过一亿只。按不到一千万的人口计算,平均每个南京人几乎每个月都要吃掉一只鸭子。

南京人吃鸭子的历史超过四千年。考古发现,南京地区在约四千年前的湖熟文化时期就有先民饲养鸭子。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在吴处交界的南京「筑城养鸭」,更开创了大规模养鸭的历史。到了南朝,鸭子不仅是皇家的祭品,同时也用来犒赏将士。顺便提一下,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流传至今的盐水鸭和烤鸭。

唐宋,鸭子的烹饪方式已经非常多样化,其中炙烤、酱卤最为盛行。

南京鸭馔的鼎盛应该是在明代,即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这位平民出身的皇帝对鸭子可谓情有独钟,「日食烤鸭一只」。大宋皇朝对鸭子的执着,后来随着宋朝迁都北京,南京的鸭馔也一起被带了过去,这才有了现今大名鼎鼎的北京烤鸭。

说南京人是鸭子的「天敌」,一点都不为过。


《苔条米馒头》B0000000742 · 2025年1月31日摄于中国浙江宁波缸阿狗天一广场店

 

米馒头,宁波的特色小吃,可能是因为其形状像馒头,所以得名。

大米淘净、浸泡,水磨成米浆,加入酵母,充分饧发后倒入模具,进笼屉蒸熟。


《虾泡》B0000000741 · 2025年1月27日摄于中国浙江临海紫阳街

 

虾泡,做法有点像上海的「油墩子」,一层稠麺糊衬底,上面放腌渍调味过的肉丁、虾仁或其他馅料,再盖一层稠麺糊,封严,推入油锅炸至外黄里熟。

刚出锅的虾泡酥脆鲜香,最是美味。


《沙蒜豆麺》B0000000740 · 2025年1月28日摄于中国浙江临海荣小馆临海世纪花城店

 

去台州,千万不要错过沙蒜豆麺。

沙蒜不是蒜,而是一种海葵,叫中华仙影海葵,其形似蒜头,故得名;豆麺也不是麺,而是粉条,也就是上海人说的「细粉」。

沙蒜豆麺是台州的一道经典美食,这几年被「新荣记」带向了全国。


《蒸扁食》B0000000739 · 2025年1月28日摄于中国浙江临海荣小馆临海世纪花城店

 

台州扁食,乍一看,活脱脱上海的大馄饨。

这种可蒸可煎的小吃,皮是稍微大点的大馄饨皮,馅是更加丰富的包子馅,名字却叫「扁食」,而「扁食」在其他很多地方指的是饺子。


《十八斩》B0000000738 · 2025年2月1日摄于中国浙江宁波昇阳泰饭店宁波鼓楼店

 

浙、闽沿海有吃呛蟹的习俗,温州的「江蟹生」以及宁波的「十八斩」都是呛蟹中的经典。

十八斩,其名来自斩法。新鲜的红膏蟹洗净后用特定的刀法带壳剁成十八块后再生腌。十八斩的每一块蟹都有肉有膏,颇见功底。


《宁波汤圆》B0000000737 · 2025年1月31日摄于中国浙江宁波缸阿狗天一广场店

 

宁波汤团,也有称「宁波汤圆」的。不知道宁波当地人怎么称,但上海的老宁波们通常称「宁波汤果」。

这里的「果」似应为「粿」。

上海五方杂处,汤圆也是五花八门,甜的,咸的,荤的,素的。只是对大多数上海人来说,宁波汤圆首屈一指。豫园九曲桥畔的宁波汤团店每天一座难求,便是佐证。

宁波汤团中最经典的是「猪油汤团」。黑芝麻炒熟、捣碎,拌入猪板油丁和绵白糖,揉匀,搓成丸状的馅,再嵌入水磨糯米粉做的皮,搓成圆子,入沸水中煮熟。

宁波猪油汤团趁热吃,软糯、爽滑、油润、香甜,极是美味。


《饺饼筒》B0000000736 · 2025年1月28日摄于中国浙江天台得月斋赭溪店

 

饺饼筒,浙江台州天台县的特色小吃。稀麺糊摊成薄饼,卷入炒熟的各种荤素丝馅料,油炸,有点像大号的春卷或油炸的贵阳丝娃娃。也有不没炸直接吃的,有点类似北京烤鸭的吃法。

其实,天台周边很多地方也有类似的小吃,只是叫法不同:据说仙居、路桥、黄岩等地「食饼筒」,临海叫「麦油脂」,温岭叫「席饼」,三门叫「麦焦」,玉环叫「锡饼」。即使是天台,除了「饺饼筒」,还有「饺饼」及「五虎擒羊」等叫法。不过,也有说「五虎擒羊」是指制作更加讲究的饺饼筒。

饺饼筒的起源,有说是济公所创,也有说是出自戚继光之手。我是不怎么以为然。

饺饼筒对于当地人来说,很有点像红桃粿对于潮州人,清明、七月半、春节等,大多数人家都会用饺饼筒用于祭祀,当然,捎带着用来解馋。


《欢天喜地过大年》F0200000071 · 2025年1月29日摄于中国浙江台州方特乐园

 

大年初一。

全家一起在台州的方特乐园过了个年。

从头到尾,很有气氛,尤其是闭园前的焰火,由于近在咫尺,感觉愈加的璀璨,让这个大年初一有了一个完美的收官。

一个了欢天喜地的中国新年。


《蛋清羊尾》B0000000735 · 2025年1月27日摄于中国浙江临海紫阳街

 

鸡蛋清,加糖、醋、盐及淀粉、麺粉,打发成糊,舀入半球形勺打底,放入搓好的豆沙馅丸子,再用打发的蛋清糊覆盖,下温油慢炸至金黄即可。

蛋清羊尾酥、软、甜、油,堪称能量炸弹。不过,据说现在的蛋清羊尾已经是改良过的,先前叫「蛋白夹沙」,豆沙馅丸外还包裹着一层猪板油。

蛋白夹沙作为临海的代表菜被收录《中国菜谱》。


《过年了》F0300000669 · 2025年1月27日摄于中国浙江临海紫阳街

 

农历腊月廿九,上海人的小年夜。

紫阳街,浙江台州临海的一条历史老街,几年前曾去过一回,外婆好像去过两回。这回算是旧地重游。

年前,丫头说想找个地方过年,问周边什么地方合适。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台州。

台州依山临海,有历史,有人文,有美食,生活及饮食习惯与上海也近,再就是相较一些旅游热门城市,这里不至于人挤人。对于没到过台州的丫头来说,应该蛮合适的。

为了避免堵在路上,我让丫头请了一天假,赶在高速免费前出门。上海到临海的紫阳街全程350公里左右,一早出的门,午饭前便抵达目的地,高速通行费一百多点不到二百,怎么算都比一家老小堵在高速上几个小时划得来。


《永宁卫城隍庙》A0121030003 · 2024年12月20日摄于中国福建石狮

 

古时有城必有城隍庙。永宁城隍庙的建造年代同永宁卫,为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城隍庙坐落于永宁古卫城的南门和小东门之间,背依五虎山,面临深沪湾,有「背五虎而面金狮」的说法,为「永宁福地」。

明朝时,皇上赐封各地城隍,永宁卫城隍因永宁指挥使贵为二品而受封「忠佑侯」,相当于州一级的城隍,可见当时其地位之高。据说晋江、惠安、台南、台中,以及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缅甸等国华人聚集地方都有永宁城隍的分灵城隍。


《钟楼》A0121070003 · 2024年12月21日摄于中国福建泉州

 

泉州有几座钟楼,但如果只说钟楼,绝大多数当地人首先想到的会是位于中山东、西路与西街交叉路口的白色钟楼。这座钟楼是泉州的中心地标,甚至还有「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之称。

泉州钟楼修建于民国二十三年,建造缘由,据说是当时泉州平民医院护士黄彬彬因被民团一李姓团长(也有说是国民党驻旅长沈发藻)逼婚而自杀,引发大规模的学生抗议集会。在这一事件中助纣为虐的时任晋江县长吴石仙为平息民愤,在县政府所在地泉州城修建钟楼以示谢罪。此事似乎比较正式,载于《泉州教育史话》。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吴石仙因为受黄彬彬事件牵连被罢免后,其继任张斯麐为倡导新政而修建此钟楼,目的在于提醒民众惜时守时。

粿条

20250124


《牛丸牛肉粿条》B0000000734 · 2024年12月16日摄于中国广东潮州雷记粿条麺肠粉义井店

 

粿条,是先将大米水磨成米浆,再像做肠粉那样蒸成薄饼,冷却后切条。

粿条和河粉很相似,但也很好区分:粿条因原料中米浆的比例非常高,仅掺少量的薯粉及淀粉用于定型,所以呈不透明的乳白色;河粉则不同,淀粉和薯粉的比例相对较高,所以呈半透明。

和麺条相比,粿条口感爽滑,富有弹性。粿条可炒可汤,尤其是粿汤,配以牛丸、牛肉或海鲜,蛮好吃的。


《雨中》A0101020012 · 2025年1月23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1862艺术中心

 

水舞剧,还是头一回听说,今晚算是见识了。

水舞剧《雨中》由俄罗斯顶尖编舞大师创作,2009年首次公开演出,之后开始全球巡演,足迹遍布三大洲14个国家300多座城市,观众超过200万。

《雨中》全部由男演员出演,整场演出约90分钟,激越、澎湃,艺术与健美贯穿始终。下半场,整个舞台「暴雨如注」,演员就在倾盆的人工雨中激情劲舞,赏心悦目。

这次来上海前,已经先后在武汉、重庆、郑州、成都等城市成功上演,吸引观众数万人,盛况空前。

1 8 9 10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