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A0101050004 · 2015年2月8日摄于中国上海嘉定
南翔古猗园内有一「白鹤亭」,亭上一白鹤,面南,展翅欲飞。
白鹤亭这一造型,讲述了「南翔」一名由来的故事。
南翔旧称槎溪。梁武帝建国的时候,南翔还只是一个荒凉的乡村。相传梁天监年间,当地村民挖到一块一丈长的石头,常吸引一对白鹤栖息于此。一日,有和尚路过,认为白鹤祥舞乃佛地之兆,于天监四年在该地修建佛寺。寺庙落成当天,因白鹤南飞而去而得名「白鹤南翔寺」。后当地设镇,镇因寺名。
唐开成年间,寺内又现白鹤,因此获善款重修。竣工当日,白鹤再次南飞,一去不回,只在石头上留下「白鹤南翔去不归,唯有真迹在名基;可怜后代空王子,不绝薰修享二时。」
该诗现镌刻在白鹤亭一侧的石碑上。
《古猗园》A0101050003 · 2013年10月1日摄于中国上海嘉定南翔
疫情前,几乎每年都会去古猗园转转,顺便到隔壁的南翔馒头店解解馋。
据官网介绍,古猗园初名「猗园」,为时任河南通判闵士籍于明代嘉靖年间所建,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设计。「猗园」一名融《诗卫风淇奥》「绿竹猗猗」及《琴赋》「微风余音,靡靡猗猗,余音袅袅」于一炉而来。
古猗园先后几经转手,先是由闵干籍转至贡生李宜之名下,后又为陆、李两姓所有。
清乾隆十一年冬,洞庭山人叶锦购得后,大兴土木,修葺装点,于1748年秋竣工,更名「古猗园」。乾隆五十三年,地方人士募捐购置古猗园,作为州城隍庙的灵苑;同治至光绪年间,园内又增建厅、堂、庵院,开设酒楼茶肆,作为祀神集议和游览休闲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古猗园历经多次改扩建,2009年经过园区改造和东扩建设,面积扩至150余亩,比初建时的「十亩之园,五亩之宅」整整大了十余倍。
古猗园现有景点春藻堂、不可无竹居、不系舟、浮筠阁、白鹤亭、缺角亭等。其中位于竹枝山顶的缺角亭由地方爱国人士于「九一八」事变后集资建造。四角亭,但缺东北一角,寓东北三省沦陷。
每年初夏,古猗园都会举办荷花展,无论是荷花品种还是展区规模在上海都名列前茅。
《戴口罩的小男孩》F0300000378 · 2015年12月2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江湾五角场
照片是闹四岁生日那天拍的。想不起来他为什么要戴口罩,可能是有些不舒服,也可能是为了防止流行性感冒。当时是冬季,正值流感的高发期。
如果只是作为口鼻遮挡物,口罩的历史已经相当的久远。元朝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克 · 波罗就曾亲眼目睹当时的御厨为防止食物污染而用丝巾蒙住口鼻。中世间欧洲爆发黑死病时期,那些处理尸体的人也常用棉布遮挡口鼻以阻挡恶臭。
口罩真正用于医学是缘于1890年德国细菌学家卡尔 · 弗吕哥的一个猜测:肺结核病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进行传播的。几年之后,也就是1897年,外科医生开始佩戴口罩为病人手术,这样做,既为了防止自身受到感染,同时也为了防止医生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进入病人体内。
医学口罩进入中国是在上世纪初东北地区鼠疫大规模爆发时期。马来西亚华侨,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回国协助政府控制疫情。作为重要手段之一,伍连德发明了两层纱布制作的「伍氏口罩」来阻止疫情的传播。这种口罩一直到「SARS」流行时期都仍在被广泛使用。
《打坐》F0300000376 · 2017年6月22日摄于毛里求斯
甘蔗是毛里求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岛上的黑人就是因为白人农场主要种甘蔗才从其他地方买来的黑奴的后代。
那天我们仨叫了辆车去「自然桥」,顺道转转甘蔗地。闹说想拉屎,问他能不能憋,他说不能。荒郊野外,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只能让他就地解决。
闹真是急了,三下五除二便告完事。正待准备提裤子,不知从哪里突然窜出两条狗,一阵哄抢过后,屎不见了。
闹万分吃惊地看着心满意足跑远的狗,问外婆:「牠们这是干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外婆风轻云淡地来了句:「狗吃屎呗。」
这事后来问过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他说,想啥啊,让我说句脏话,当时就是懵逼了。哈哈哈哈。
《红色海魂衫》F0300000374 · 2017年11月6日摄于「地中海 · 歌剧」号邮轮
海魂衫的起源不详,一说最初是法国西北方布列塔尼地区水手的常见着装,因为这种深浅相间的条纹衫可以在落水时很容易被发现,后被法国海军采用;另一说是一公爵夫人身着蓝衣、腰系白带骑马飞驰时被英王格奥尔格二世撞见,觉得很酷,决定用作英国海军制服。
海魂衫确实很酷,后来香奈尔品牌创始人加布里埃 · 香奈儿作为「航海系列」引入时尚圈,瞬间风靡欧洲,据说奥黛丽 · 赫本、玛丽莲 · 梦露、珍 · 茜宝等一众明星也都对其青睐有加。
但令海魂衫大放异彩的是二战时期的苏联水兵。当时苏联红海军实力不济,军舰被封锁在港内。但一心卫国的海军将士投入陆上作战,将德军打出了心理阴影,一举成名。从此,海魂衫成为了苏联军魂的象征。后来,不仅海军,颜色不同的海魂衫成为了苏联空降兵、边防部队、近卫军,甚至紧急情况部下属的军事力量的着装。
海魂衫作为中国人民海军的着装据说就是源自苏联。
《仙山蓬莱》A0120010002 · 2018年6月20日摄于中国山东蓬莱
十几年前,见朋友发了一组「八仙过海」景点照片。我私信过去,问为什么近在咫尺不去蓬莱阁。他说照片就是蓬莱阁。
应该是被人忽悠,或被不着调的亲戚、「朋友」带跑偏了。
我出门很少会根据他人的「攻略」按图索骥,逐一打卡。但会参考,会做功课。
出行前,要了解的内容很多:景点、交通、住宿、风俗、风物、美食,不光这些,还应该包括当地的治安状况,有些什么「坑」。
倘若出国,要了解的内容则更多。除了上述内容,一定要事先了解一下所到或所经之处的宗教、风俗和禁忌,可以避免可能的大麻烦。
再就是各国的出入境政策,尤其是携带物品的规定。
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对药品、烟草、酒类、肉及其制品、奶及奶制品、保护动物及其制品、水果、植物、种籽的入境管控非常严格,涉及边境、海关、检疫等很多部门。不要试图冒险闯关,轻则没收、罚款,重则可能被禁止入境甚至有牢狱之灾。
有关各国的入境规定,很有必要亲自上各国驻华使馆官网或诸如此类的官方网站查询。不要凭想像和道听途说。很多人并不靠谱,脱口而来。要记得,担责的是你而不是你身边那些不着调的「朋友」或邻居。
好吧,顺便说一下,很多国家的入境政策你或许根本想不到,比如肯尼亚,因为禁塑政策,对塑料制品入境有着非常详细而严格的规定。再比如泰国,如果发现你携带电子烟,大概率将面临起诉。
《瓦豪杏汁》B0000000124 · 2019年9月19日摄于奥地利瓦豪河谷
其实,作为全球著名的葡萄酒产地,奥地利瓦豪河谷的多瑙河两岸不仅出产高品质的葡萄,同时也出产高品质的杏。
杏原产于中国,后随「丝绸之路」扩散到欧洲,大约在罗马帝国时期开始出现在瓦豪河谷地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但直到19世纪,这种水果在当地只有少量种植。
19世纪末,瓦豪河谷的葡萄园暴发了大规模的根瘤蚜虫病,对当地的葡萄种植造成了致命冲击。为了尽快恢复经济,作为权宜之计,当地开始扩大杏树的种植,不料最终发展成为了瓦豪河谷地区的第二支柱产业。
目前瓦豪河谷有杏树10万余株,仅获得欧盟颁发的「受原产地保护标志」的杏农多达220户,他们生产出的杏被命名为「瓦豪杏」。
在当地,杏不仅用于酿酒,而且还开发出杏果汁、杏果酱、杏花蜜、杏甜点、杏果醋、杏夹心巧克力等风味食品。
除了食品制造,在杏成熟时节,瓦豪河谷地区会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据说有些活动非常隆重、热烈,甚至要评选当年的「杏王子」和「杏公主」,盛况空前,堪称「杏主题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