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本街景》A0216000001 · 2024年7月28日摄于日本熊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首次成功突入日本本土上空的不是美军,而是中国空军。
1938年,抗日战争形势异常严峻。当时中国空军力量薄弱,无力对日本本土实施轰炸。但为了震慑日本侵略者、鼓舞国内抗战士气、唤醒日本民众的反战觉悟,中华民国决策层决定对日实施一次「纸片轰炸」:投放传单进行心理战。由于此次行动并未实际投弹,与当时日军对中国军民无差别的狂轰滥炸形成强烈对比,时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的宋美龄女士将此次行动称为「人道远征」。
5月19日下午,两架马丁139WC轰炸机从汉口机场起飞。飞机先飞抵宁波栎社机场加油并做最后准备。当晚两架飞机23:48再次起飞,飞越东海,利用夜色和云层掩护,于次日凌晨成功飞抵日本九州上空。飞机先后在长崎、福冈、久留米、佐贺、熊本等城市撒下超过百万份传单。传单由郭沫若等人编写,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翻译成日文,内容包括《告日本国民书》、《告日本工人书》等,揭露日本军阀的侵略行为,呼吁日本民众不要受骗,站起来反抗。 完成任务后,两机安全返航,分别降落在江西玉山和南昌机场,加油后返回汉口。
此次行动主要指挥官为中华民国空军第14队队长徐焕升、副队长佟彦博,执行部队为号称「神鹰部队」的中华民国空军第14队。
「纸片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对日本本土进行的首次空袭行动,其意义深远。 1977年,日本知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在其漫画作品《宫崎骏的杂想笔记》中的一个短篇《九州上空的重轰炸机》中,描绘了这次行动,表达了对中国飞行员人道主义精神的赞许。
《传统肉酱意麺》B0000000838 · 2024年8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PIZZENELLA窑炉披萨
说到意大利麺,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样的?
在国内,意大利麺的受众并不算多,毕竟我们自己的麺条种类就已经相当丰富了。这就导致很多人对意大利麺的印象都是细长的圆麺。但实际上,意大利麺的形状超过了300种。并且,在意大利,人们对于什么麺配什么酱汁是很明确的。比如,做培根蛋酱意麺要用长意麺,最好是扁细麺或意大利细麺;做辣味番茄培根意麺,必须用吸管麺;做奶油三文鱼意麺,只能用蝴蝶麺。对于大多数意大利人来说,这种搭配几乎是下意识的。这可能和他们从小的家庭习惯有关。
意大利麺多种多样的形状,应该和产地的多样性有关,毕竟意大利麺的基本形状直到1861年才做到国家大致统一。
意大利麺的工业化生产始于19世纪。1848年,第一家工业化意麺工厂在那不勒斯开业,在那之后其他工厂才出现。在1865年之前,麺面都是手工切割的,以至于出现一种叫「切坏」的意面。直到这一年,一位热那亚的麺点师乔瓦尼 · 巴蒂斯塔 · 卡普罗发明了切麺机,笔尖麺由此诞生。
螺旋麺,一开始都是使用那种经典的通常由铁匠打造、但也有人借助回收来的毛衣针或废弃的雨伞骨架制作的「小铁棒」来手工完成的。这是一项传承了几个世纪的技术,并催生了传统的「牧师扼杀者麺」。据说是当时的牧师太贪吃,以至于吃的时候被噎住了。
1924年,纽约的两位意大利移民,他们开发了中心带孔的制麺机,由此制造出无限完美的螺旋麺。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不同形状的意麺,味道也会不同吗?
有些人说条纹斜管麺比不带条纹的口感要好,也有人说吸管麺比细麺味道更佳。实际上,意麺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由硬粒小麦制成。如果比较的是味道,其实都是一样的。如果有所不同,那应该是口感。这可以理解为不同的形状带来不同的口感。另外,不同形状的意麺和适合的酱汁搭配,体验也会有所不同。另外就是,不同原料中加入了不同配料的意麺,如鸡蛋意麺、黄绿双色麺或全麦意麺,其风味异于普通意麺。
再说说酱料和意麺的搭配。
举个例子。意大利人对豌豆意麺非常着迷,大人小孩无不喜欢,在周日的餐桌上或餐馆里都能找到。豌豆意麺最受欢迎的形状是超细的管麺或指环麺。当然,有时人们也用小蜗牛麺或瓢虫麺或烟斗麺。如果是更重要的午餐,人们甚至会用巨大的贝壳麺。
如果改成用扁细麺或细麺来做这道菜,会有什么不同吗?
你会发现,上面提到的意麺形状都是可以「容纳」豌豆的,所以你咬下去的时候,意麺和豌豆是混合在一起的。如果你使用长意麺,豌豆就很容易滑落下来。这就是讲究搭配的道理。
同样道理,培根蛋酱麺,如果用蝴蝶麺代替扁细麺,酱汁很容易滑落,蛋黄乳酪无法裹满麺身,这就浪费了。
说到挂汁,很多人,包括意大利人,都认为带条纹的意麺更适合。但很多意大利厨师却认为,真正适合挂汁的反而是那种表面光滑的意麺。因为带条纹的意麺有厚有薄,这就意味着不能均匀受热,有的地方会先煮熟甚至煮过头,而有的地方则还保留着韧劲。
从受马车轮启发而发明的轮子麺,到锁汁神器小方饺,意麺的形状时至今日仍在进化。据悉,最新的意麺趋势是3D打印通心粉。麻省理工团队正试验分形结构酱汁附着率。当科技撞上百年传统,下一个颠覆认知的形状或许已在实验室诞生。毕竟在亚平宁半岛,意麺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果腹之物,而是一种可食用的国家图腾。
有美食史学家如是说:「意大利人设计跑车或通心粉,投入的是同一种偏执。」
《圣丹尼街景》A2502000001 · 2025年8月16日摄于法属留尼汪
圣丹尼,法国留尼汪大区首府、留尼汪省会。
留尼汪,非洲大陆东部印度洋上的一座火山岛,为法国的一个海外大区,辖留尼汪省。
1513年,葡萄牙航海家马斯克林在印度洋西部发现了一处群岛,即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斯克林群岛」,留尼汪就在其中,只是当时称「圣阿波罗尼亚岛」,是一个无人海岛。
留尼汪岛的第一批居民是来自非洲大陆的伊比利亚白人后裔,即「克里奥尔人」。在西班牙非洲殖民地,克里奥尔人属于二等公民,地位卑微,生活窘迫,于是纷纷逃离,其中一些来到留尼汪岛,成为这里最初的原住民。
1642年,法国占领留尼汪岛,改名「波旁岛」。
176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从法国东印度公司手中买下留尼汪岛后,引入大批的欧洲移民和非洲奴隶种植咖啡,岛上由此人口激增,种族构成也日趋复杂。可能是为了模糊种族观念、避免种族纷争,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人将波旁岛更名为「留尼汪」。「留尼汪」在法语中有「联合」之意。
法国人的策略是成功的。时至今日,留尼汪也没有形成明显的民族主义,因而也就不存在独立诉求。这也是留尼汪至今没有独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旧地重游》F0300000705 · 2025年8月14日摄于毛里求斯塔马兰湾
塔马兰湾,毛里求斯西岸同名滨海小镇外的一片海湾,为全球最佳的海豚观赏地之一,因而也称「海豚湾」。
塔马兰湾海水清澈,波澜不惊。每天的特定时刻,海豚会成群结队地在塔马兰湾汇集,觅食、嬉闹。
想去塔马兰湾观赏海豚,可提前预约,在指定时间抵达岸边,搭乘快艇前往特定海域。除非运气特别差,一般都邂逅海豚。我们八年前的六月间和这个月先后两次来塔马兰湾观赏海豚,都如愿以偿。
如果水性不错,又有兴致,上快艇前,记得换好泳衣,带上浮潜装备。遇上海豚时,通常会被允许下海,和海豚嬉戏。很多海豚,尤其是一些小海豚,似乎很乐意与人类互动。这种体验不可多得,极其美妙。
《小馄饨》B0000000840 · 2024年12月24日摄于中国浙江温州温州国际大酒店
《馄饨不混沌》
陈峰
吆喝声掀翻了村庄的寂寞。那是在吆喝什么?是兑糖客人的吆喝吗?不像。是卖泥螺、蟹酱的吆喝吗?也不像。这口音奇奇怪怪,超出了小孩子的想象,叽里呱啦,肯定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
大人在一旁说:「在吆喝着卖馄饨呢,那是温州人,说的是『瘟话』。」大人瞪一眼小孩,警告:「别靠近担子,吃了这馄饨,读书要混沌了。」
远远地望见摊主坐在小凳子上,将抽屉抽出推进,忙碌着。孩子们望着,不甘心,吸一口空气解解馋,一股香气钻进鼻腔,好闻极了。这香味从何而来,谁都知道,是这摊子带来的。
不管了,不管了,去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人混沌了。河对岸阿红的娘刚生下弟弟,要吃馄饨。阿红在馄饨摊边等待时,得意地东张西望。我迈着小步子围过去,想看个究竟。摊贩落手快得跟变戏法似的,还没等我看清楚,粉色团团已盛在碗中,清且醇香的汤,泛着油花,撒上碧绿的葱花,映着鲜红的肉馅,阿红提着篮子,急急地回家去了。
粉团团里面还有肉,原来这就叫馄饨,清清爽爽的馄饨哪里混沌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大人的脑瓜子里尽是些唬人的东西。
等我上了小学三年级,村里才有了馄饨铺。上学路过时,我会站在店铺前看一会儿,只见师傅用单支筷子拨一点儿肉馅,往薄如蝉翼的馄饨皮上一抹,左手顺势一捏,往木格子一扔,馄纯便柔顺地躺在那里,一只接一只,一排挨一排。我呆呆地看着,心想,这师傅如果学武功,肯定是个武林高手。馄饨就是暗器,裹上铁弹,往人身上一掷,嘿嘿,谁也想不到。
彼时大家的早餐一般是在家吃的泡饭,三分钱一张的大饼,都是偶尔才吃,更别说馄饨,要一角三分钱一碗呢。但也有例外,比如生病时可以吃。所以我暗中期盼生病,故意把衣服脱了,故意在冬天喝点凉水。
终于,感冒虚张声势地来了,只一点点的头昏脑涨。没关系,我吞下一口热茶,装成浑身无力的样子,要求父亲带我去医务室量体温。父亲终于开口:「去吃碗馄饨开开胃吧。」
等的就是这句话啊。
母亲在一旁反对:「吃什么馄饨啊,一点点热度,睡一觉就好了。」我缠着父亲,要他说话算话:「不是常常说君子说话,四匹马也追不回吗?」
走到馄饨铺子,我迫不及待地跟师傅说,要一碗馄饨,声音响亮得丝毫看不出生病的样子。师傅应声「好嘞」,开始包馄饨。这次我看得真切了,左手馄饨皮,右手竹签,挑一点点肉糜,贴在馄饨皮上,几根手指一拢即合,扔一旁,如此反复。馄饨之间撒了面粉,互不搭界,相安无事。下锅,水沸,看到馄饨鲜红的馅心一面朝上浮起,便熟了。一碗汤波荡漾的小馄饨端上来,香喷喷的,用调羹轻轻搅动,片片羽衣裹着一团团红色的馅,上下浮沉,星星葱花如柳眼初舒。我舀起一个吹啊吹,轻轻喝一口,馄饨滑进嘴里,满口汁水,柔软滑嫩,透骨鲜香。顿时,鼻塞没了,呼吸顺畅。感冒早好了,只恨还没吃够,已见碗底,汤也没影了。
后来,父亲带我去县城的馄饨店,我见识了剁肉馅的奇妙。师傅双手各执一把刀上下翻飞,将肉剁成肉末,再用一根圆筒状的棒槌敲打。师傅说,肉打得越久便越烂熟越膨胀,打到最后,蓬起的肉茸会起丝,用竹签一挑,馅儿便粘在馄饨皮上了。偶尔,父亲赏我一碗馄饨,我就想着要细细吃、慢慢品,但又总是囫囵吞枣,想着有朝一日赚了钱,一次吃它个两三碗。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馄饨皮薄馅小,吃的是情趣,并不是为吃饱。用小调羹舀一舀,吹一口汤,仿佛一面湖水,翠绿的葱丝在碗中荡荡漾漾,这是生活的情调。以前哪有闲心追求情调,在求饱的年代,普通人家对馄饨望而却步。
如今,故乡的馄饨尚在,我却再也吃不到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有调有烟火味的小馄饨了。眼下的馄饨,皮厚馅多,皮是机器加工的,肉馅是绞肉机绞的,包出来的馄饨,个头硕大无比,荒腔走板成饺子。
即便如此,馄饨依然深受食客喜欢。
深夜,街头转角处,昏黄的灯光下,雾气袅绕,一边是馄饨摊,一边是大饼摊,馄饨配大饼。寒风中,人们搓着手,缩着脖子,等一张饼,等一碗馄饨,吃完,心里暖暖的,然后打着饱隔儿,回家。
《红顶教堂》A2300000013 · 2025年8月14日摄于毛里求斯
红顶教堂,毛里求斯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这幢建筑最初由法国神父为传播基督教于1814年修建,原为木质结构,半个世纪后改建时采用大量的砖石材料,包括覆盖屋顶的红色瓷砖。「红顶教堂」一名也因此而得。
红顶教堂结合了欧洲哥特式建筑及印度、中东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红顶、白墙、蓝天、绿茵、碧海、金沙,构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是拍摄婚纱甚至是举办婚礼的理想之地。
但,事实上,红顶教堂所在的地方是毛里求斯最北端一个名叫「厄运角」或「悲伤角」的小镇。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1810年,当时的殖民者法国人被在这里登陆的英国人击败,被迫交出了毛里求斯的统治权。法国人撤离了毛里求斯,但给这里留下了一个黯然神伤的名字。
《塞舌尔风光》A5000000002 · 2025年8月12日摄于塞舌尔马埃岛
塞舌尔,全称塞舌尔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东部的印度洋上,由大大小小115座岛屿组成,陆地面积456平方公里,领海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万,主要为班图人、欧洲人和非洲人混血的克里奥尔人、印巴人后裔、华裔和英法后裔等,语言主要为克里奥尔语、英语和法语,90%信奉天主教,4%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新教、印度教或其他宗教。
塞舌尔属热带海洋气候,全年分热季和凉季,其中十二月至次年三月为热季,平均气温30摄氏度;四月至十一月为凉季,平均气温24摄氏度。
塞舌尔非常富裕,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很多欧洲国家,位列全非洲之首。
塞舌尔风光旖旎,全境半数地区为自然保护区,享有「旅游者天堂」的美誉。旅游业是塞舌尔最重要的经济支柱,贡献了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72%。游客来源主要集中在德国、法国、俄罗斯、阿联酋、意大利、英国和南非等国,来自中国的游客相对较少。不过,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今年,中塞两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磋商,期待在开通直航的情况下,争取今年来自中国的游客能达到5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