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瀑布》A4300000002 · 2019年6月2日摄于冰岛

 

黄金瀑布,又称古佛斯瀑布,位于冰岛著名的「黄金圈」。它是冰岛最大的峡谷瀑布,同时也是欧洲著名的瀑布之一。

黄金瀑布为一系列阶梯状瀑布,宽阔而湍急的水流汹涌而下,跌落50米下的峡谷,奔腾咆哮、震耳欲聋,溅起的飞沫弥漫在空中,将阳光折射出道道绚丽的彩虹,非常漂亮。

由于拥有充沛的水量和巨大的落差,上世纪30年代,当地政府曾经计划将瀑布用于开发水电。但幸运的是,这项计划因遭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而最终作罢,瀑布及周边地区才得以保留原貌,成为冰岛的一处国家自然保护区。


《外婆毛了》F0300000251 · 2019年5月29日摄于「维京」渡轮

 

我们是搭乘「维京」渡轮进入瑞典的。船一早驶入斯德哥尔摩时,风和日丽,波澜不惊,左右两舷满目苍翠,赏心悦目。我跟外婆提议,说去驾驶甲板拍照片玩,那儿人应该不会很多。

坐电梯到九层甲板。人果然不多,凉,而且风大。我们顺着扶梯往驾驶甲板爬,风大得即使双手紧握扶手也站立不稳。外婆说,风太大,看看得了,照片就不拍了。我说既然上来了,好歹拍几张留个纪念。外婆说,那得把帽子摘了,不然肯定会被风吹进海里。

于是外婆摘下帽子,于是「毛」了。


《岩石教堂入口》A4400000001 · 2019年5月28日摄于芬兰赫尔辛基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中心有一座状似地堡的公共建筑,这就是芬兰著名的「岩石教堂」。

岩石教堂所在位置原来是一块巨大的岩石,后面公寓楼的采光和通风受到了很大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赫尔辛基市政当局决定委托设计师对巨岩进行改造。

承担这一任务的是添姆 · 苏马连宁和杜姆 · 苏马连宁兄弟俩。他们先是削去巨岩的顶部,在剩下的岩基上开挖出一个深坑,坑口用石块垒起一圈矮墙,上覆穹顶。最终巨岩被改造成了一座下沉式教堂。

岩石教堂对外宣称是全球唯一的一座岩石教堂。这肯定言过其实了。真正的岩石教堂是位于埃塞俄比亚的拉利贝拉,有着900多年历史的「叟斯」教堂。整座教堂,包括建筑主体、台阶、门框,甚至窗格都是在一整块岩石中镂雕而成,空前绝后。

赫尔辛基岩石教堂除了通常的宗教仪式外,还经常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等其他活动。


《间歇泉》A4300000001 · 2019年6月2日摄于冰岛

 

冰岛,北大西洋上的一座海岛。这里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一直无人居住。公元980年,维京海盗「红胡子」埃里克和他的同伙因杀人越货事发被流放到了这座荒岛。

尽管冰岛靠近北极圈,但由于受到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以及拥有众多的火山、温泉,植被茂盛,埃里克一伙不仅没有冻饿而死,而且还活得很自在。为了不引发外界的兴趣,他们给这里取了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名字:「冰岛」。

立足既稳,埃里克一伙的海盗本性再度萌发。他们驾船出海,准备重操旧业。在航行途中,他们意外地发现了另一座无人荒岛。由于这座新发现的荒岛更接近北极圈,环境比冰岛愈加恶劣,完全不适合居住。但这伙维京海盗却取了一个「春意盎然」的名字:「格陵兰」,即「绿洲」,目的是想把外界的视线吸引到这座新发现的荒岛,而不是他们的世外桃源冰岛。

冰岛的人类活动史比上述野史要稍微早些。

大约在公元8世纪末,爱尔兰人和挪威人先后登上冰岛,并开始在岛上定居。公元930年正式成立冰岛联邦,1262年隶属挪威,1380年起属丹麦,1918年独立,1944年6月17日成立冰岛共和国。


《市政厅广场》A4200000001 · 2019年6月4日摄于丹麦哥本哈根

 

「欧盟」、「欧元」、「申根」是三个主要由一些欧洲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组织或机构,它们之间有重叠,但并不完全重合。

「欧盟」的全称叫「欧洲联盟」,共前身是「欧洲共同体」,由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这六个欧洲国家于1965年4月创立,1991年12月发展成欧洲联盟,现有成员国28个。

「欧元」是欧盟法定的统一货币,但并非所有欧盟成员国都使用欧元。欧盟内使用欧元的国家共有19个,称为「欧元区」。剩下的一些国家,比如英国,比如北欧五国中的冰岛、丹麦、挪威和瑞典也都使用本国货币。这些国家尽管也都属于欧盟,但不属于欧元区。

「申根」的全称叫《申根协定》。1985年6月,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五国的代表签署了一份旨在消除内部边界控制的协定。由于该协定是在卢森堡一个叫申根的小镇签署,所以称为《申根协定》。目前共有26个欧盟国家加入了《申根协定》,这些国家称为「申根区」。申根区国家之间没有边境控制,所有人员,包括非申根区国家的人员均可以申根区内自由流动。

欧洲三巨头英国、德国和法国中,英国比较特立独行,既非欧元区国家,亦非申根协定国,最近又准备脱离欧盟。


《出海观鲸》F0300000250 · 2019年6月3日摄于冰岛

 

八程飞行,一程邮轮,两程渡轮,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辗转了挪威、丹麦、冰岛、瑞典、芬兰、爱沙尼亚,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或许是刚从北非和西藏回来不久,旅途劳顿加上审美疲劳,使得原本有些期待的北欧之行除了冰岛出海观鲸之外,兴趣索然,兴奋不再,以至于第三天就有了早点回家的想法。这种感觉在以往的出行中并不多见。

北欧以高收入、高福利著称。据2015年4月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北欧五国:挪威、丹麦、冰岛、瑞典和芬兰,其幸福指数都在全球前十名之内。但与此同时,可能是由于这里地处高纬度地区,生存环境恶劣,这些国家的自杀率也同样位列世界前矛。有人调侃,说北欧五国的幸福指数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不幸福的人都自杀了。

作为一个行色匆匆的观光客,很难对北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体验。况且这次的北欧之行又选择在春夏之际,风淡云轻、阳光明媚的最好时节,完全感受不到冬季的漫长和严酷。所以,只留下一些粗略而肤浅的印象:整洁、有序、恬淡、冷漠,以及较之东京、香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物价和当地人对阳光的极度渴望。

杀手

20190607


《杀手》F0300000249 · 2019年6月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百联又一城

 

两颗门牙全没了。

吃顿晚饭筷子能掉三回。

午饭前脚踝被这小子的滑板车蹭出一道一寸多长的血口,晚饭时左手中指又被这小子的一勺子滚油烫出了一串水泡。

我这是招谁惹谁了。

晚饭后要我带他玩。我说行,但有一个条件:离我远点。我不想被整残废了。


《埃尔 · 杰姆斗兽场》A4100000015 · 2019年4月12日摄于突尼斯埃尔杰姆

 

第二次布匿战争失败后,迦太基在政治上一蹶不振。但是,凭借以往所积累起来的大量财富,到公元前2世纪时迦太基「死灰复燃」,迅速复兴。这引起了罗马人的不安,下决心消灭迦太基,永除后患。

公元前150年,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萨进犯迦太基,后者被迫自卫。罗马借口迦太基破坏和约,于公元前149年向迦太基宣战,第三次布匿战争由此引发。

罗马军队在北非登陆后,迦太基原本是打算求和的,答应交出人质和武器。但罗马人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拆毁迦太基城,居民迁至离海岸至少15公里的内地等。这等于将迦太基人逼入绝境,迦太基人愤然拒绝,众志成城,奋起抵抗。迦太基城被罗马军团围攻了整整两年也未失守。不幸的是,公元前146年春,迦太基发生饥荒,同时疾病流行,罗马军团趁虚而入,终于攻破迦太基城。迦太基陷落后,城市被夷为平地,二十五万居民经过饥荒、疾病和战争的蹂躏之后,只有大约五万人最终活了下来,但全部沦为奴隶。

罗马人摧毁迦太基之后,于公元前122年在废墟上重新修建起一座新城。新城建成后发展很快,人口一度达到六十万,成为同一时期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之后在凯撒时代,罗马亦曾把一些没有土地的公民遣送至这里,奥古斯都时期,罗马人将迦太基设为非洲阿非利加省的一部份。到了罗马皇帝哈德良统治时期,罗马人又修筑了巨大的马加蓄水池和著名的安东尼浴场。工程从哈德良皇帝执政时期开始,一直到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安敦宁 · 毕尤当政时才竣工。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迦太基划归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瓦解后,公元元439年,汪达尔人乘机入侵迦太基,并占领了非洲北部沿海大片土地,成立了自己的王国。

公元533年,迦太基成为东罗马帝国的属地。在这里产生了第一所基督教拉丁文学院。许多著名的基督教卫道学者如特土良、圣奥古斯汀等都曾在此成长、写作。到了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向亚、非、欧三大洲的邻国入侵。倭马亚时代,阿拉伯人征服了包括迦太基在内的北非大部分领土。公元元698年,阿拉伯人侵入该城,迦太基再一次遭受破坏。之后,迦太基城稍稍恢复,成为阿拔斯王朝的地方政府所在地。公元1217年至1221年,十字军第五次东征横扫迦太基城,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被破坏殆尽,最终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迦太基遗址》A4100000015 · 2019年4月13日摄于突尼斯突尼斯城

 

第二次布匿战争伊始,罗马计划派遣远征军进攻北非和西班牙。不料汉尼拔于公元前218年率领庞大雇佣军,从西班牙东南沿海的新迦太基出发,经高卢南部,翻越陡峭难行的阿尔卑斯山突入意大利。经过休整和补充,他在特列比亚河畔击败罗马军队。次年春,罗马人在特拉西梅诺湖畔遭汉尼拔伏击,几乎全军覆没。随后汉尼拔乘胜追击,挥师南下。罗马危在旦夕。罗马独裁官费边为避迦太基军团的锋芒,想采取拖延战略,但遭到一些人的反对。

公元前216年,罗马两执政官率军与迦太基军会战于坎尼。汉尼拔采用两翼包抄战术,重创罗马军队。此后,南部意大利许多城市归顺汉尼拔。但是,由于汉尼拔军团孤军突进,补给困难;而罗马人本土作战,占尽地利优势,加上当时意大利中部各城市仍然忠于罗马,为罗马军团提供了大量的兵源。此消彼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人逐渐由守势转入攻势。

公元前 211年,罗马严惩倒向汉尼拔的同盟者,攻陷叙拉古和卡普亚。到公元前209年,罗马人又占领了新迦太基,并于公元前207年在意大利北部歼灭了由哈斯德鲁拔率领的来自西班牙的迦太基援军。罗马名将大西庇阿肃清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势力之后,于公元前204年率军远征北非。次年,汉尼拔奉召回国。

罗马和迦太基于公元前202年在迦太基城西南的扎马决战,汉尼拔失败。公元前201年,双方订立和约,迦太基被迫放弃北非以外的一切属地,交出舰队和战象,并在此后的五十年内赔款一万塔兰特,规定非经罗马允许不能与其他国家交战。迦太基从此丧失了军事和外交自主权。


《迦太基遗址》A4100000014 · 2019年4月13日摄于突尼斯突尼斯城

 

公元前237年,迦太基将领哈米尔卡 · 巴卡率军渡海进入西班牙东南沿海地区。公元前221年,其子汉尼拔子承父业执掌迦太基军事大权。此时,埃布罗河以南地区已为迦太基人所控制。公元前219年,汉尼拔攻占与罗马结盟的萨贡图姆,翌年与罗马再次发生战争,即第二次布匿战争。

汉尼拔,迦太基最伟大的军事家。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从其父手中接过迦太基的军事大权后,汉尼拔率领迦太基军队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挺进意大利北部。在公元前218年的特拉比亚战役、公元前217年的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和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战役中巧妙利用计谋引诱并击溃罗马人。

坎尼战役之后,曾经不可一世、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不敢与汉尼拔正面冲突,而是改变策略进行游击战,这才使得战争态势逐渐得到扭转。公元前204年,罗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领下进攻迦太基本土,迫使汉尼拔退缩非洲。公元前202年,大西庇阿于扎马战役击败汉尼拔。

战后汉尼拔成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帮助迦太基从战争的疮痍中恢复。公元前195年,在罗马人的施压下,汉尼拔出走东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国。公元前189年,罗马人打败安条克三世后要求引渡汉尼拔。汉尼拔逃到小亚细亚北部的比提尼亚王国。即使如此,视汉尼拔为心头大患的罗马人仍不放心,穷追猛打,坚持将其引渡到罗马受审。重压之下,绝望之余,汉尼拔于公元前183年服毒自尽。

汉尼拢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和军事家。时至今日,全球很多军事学家仍然在研究这位军事天才。


《迦太基遗址》A4100000013 · 2019年4月13日摄于突尼斯突尼斯城

 

公元前264至前146年,为争夺西地中海的海上霸权,古罗马帝国与古迦太基帝国之间先后进行了三次战争。由于罗马人称迦太基为「布匿」,所以这三次战争分别称为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三世纪时古迦太基是地中海西部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而同一时期,古罗马帝国统一意大利后与迦太基形成了对峙之势,并最终引发了第一次布匿战争。

战争的起因是在皮洛斯战争期间,叙拉古雇佣军中的一批意大利人强占了西西里岛东北部的墨西拿。公元前265年,因与叙拉古僭主发生冲突而处于不利形势,这些意大利人分为两派,分别求助于迦太基和罗马。迦太基抢先控制了墨西拿。公元前264年罗马军队开进西西里,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序幕由此揭开。

罗马先后占领墨西拿和阿格里琴托,迫使叙拉古与之结盟。但此时的地中海仍是迦太基人的天下。为了对抗强大的迦太基海军,罗马人迅速建立了一支舰队,并在公元前260年的米列海战及公元前256年的埃克诺穆斯海战中大胜对手。

公元前241年,罗马海军用两百艘全新战船组成的庞大海军舰队在埃加迪群岛附近大败迦太基舰队。迦太基被迫求和,将西西里及其附近利帕里群岛让给罗马,并附加巨额战争赔款。公元前238年,罗马人乘迦太基雇佣军发生暴乱之机再次出兵,一举占领了撒丁岛和科西嘉岛。


《迦太基遗址》A4100000012 · 2019年4月13日摄于突尼斯突尼斯城

 

古迦太基建国后即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控制海上贸易,迦太基城迅速成为地中海的贸易中心,其货币也一举成为西地中海的强势货币。在强盛时期,古迦太基的船队非常庞大,光五十支桨的战船就达数百艘之多。这在古罗马帝国海军建立之前足以横扫地中海。古迦太基政权依靠这支强大的军队,控制了西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和大片领土,几乎垄断了整个地中海贸易。与此同时,迦太基还向非洲内陆扩张,建立奴隶制庄园发展农业。

在鼎盛时间,古迦太基疆疆域辽阔,其势力范围曾覆盖今北非沿岸、西班牙中部、科西嘉岛、萨丁尼亚岛、西西里岛和马尔他岛以及非洲大陆的大片土地。尤其是在地中海,古迦太基帝国与当时同样强盛的古希腊帝国分庭抗礼、二分天下。

公元前 535年,迦太基人联合伊特拉斯坎人在科西嘉岛近岸打败了古希腊人的一支舰队,这揭开了两大帝国百年军事对抗的序幕。直到公元前四世纪初,古希腊人开始退缩,古迦太基与古希腊之间的纷争大致告一段落。

但之后,迦太基人迎来了另一个更加强大的对手:古罗马帝国。


《迦太基遗址》A4100000011 · 2019年4月13日摄于突尼斯突尼斯城

 

腓尼基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是闪米特人的一个分支。闪米特不是一个特定的民族,而是指那些同属闪米特语系的民族。

最早生活在今黎巴嫩地域和叙利亚地中海东沿岸一个狭长地带的是胡里特人,到了大约公元前三十世纪,一支迦南人来到这一地区并同化了当地原住民,形成了一个操闪米特语的新的民族。这个民族后来被希腊人称为「腓尼基」。

腓尼基人与犹太人非常接近,不但同属闪米特语系,而且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所在地区古时就是迦南。犹太人在摩西的带领下「出埃及」后开始在这一地区定居。

腓尼基人不但和他们的近亲犹太人一样精于经商,而且擅长航海。公元前十四、十五世纪,腓尼基人开始在地中海沿岸大兴修建城邦。到公元前十世纪,这些腓尼基人的城邦已经非常富庶和繁华,但这一时期腓尼基人的政治地位并不高,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只是屈居于埃及、亚述帝国的篱下。

公元前八世纪,腓尼基人来到北非现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一带,并在这里修建起他们在北非殖民地的「新的城市」,即「迦太基」。

公元前650年,迦太基独立,成为腓尼基人的一个奴隶治国家:古迦太基。


《「阿拉法特」》F0300000243 · 2019年4月11日摄于突尼斯歇比卡绿洲

 

在突尼斯托泽尔昂克艾日迈勒参观电影《星球大战》外景地的时候,有一个欧洲女模特在拍平面广告。外婆见她的阿拉伯头巾戴得很漂亮,说也想试试。琢磨来琢磨去,总觉得形似而神不似。第二天在歇比卡小憩,我把越野车司机拽来,请他帮忙给外婆做个示范。到底是行家,也就三五下,外婆便成了「阿拉法特」。

依我的理解,这种应该属于阿拉伯头巾。

阿拉伯人,尤其是沙漠地带的阿拉伯人,无论男女,都有戴头巾的习惯,为的是抵御阳光和风沙。

穆斯林女性也戴头巾,但其主要目的是不让自己的肌肤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极端保守的女性穆斯林甚至完全蒙面,而越是世俗,就越是随意。在那些已经相当世俗化的穆斯林群体中,女性穆斯林的头巾看上去更像是一种配饰,美观,有些还非常时尚。


《静物》C0000000011 · 2019年4月26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布宫七号咖啡馆

 

汉字差一点就没了。一次是上世纪上半叶的「汉字拉丁化运动」,再一次是上世纪下半叶计算机革命。两次都是有人认为汉字比拉丁字落后,于前者不便学习,于后者不便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庆幸的是,最后都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若不然,下面的这篇奇文便成了一纸天书。

 

《季姬击鸡记》

赵元任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译成白话,如下:

有一个女孩叫季姬,因为独自一人很寂寞,所以找了一些小鸡来养。不过因为那些小鸡都是来自野外那些荆棘中,所以饿的饥叫起来。季姬拿着簸箕中的小米喂小鸡,等到小鸡吃饱之后却飞到了季姬的书籍中作乱。季姬害怕小鸡将自己的书籍弄脏,于是赶紧去撵走小鸡,小鸡很惧怕季姬的追赶,于是飞到了桌子上。季姬更是非常着急,于是拿着手中的簸箕砸小鸡。可是小鸡躲避的速度太快了,季姬砸到的是桌子上的陶伎俑。陶伎俑被砸在地上,摔了个粉碎。季姬看着小鸡还大胆的在桌下乱叫一通,于是生气的脱下着急的木屐来打鸡,很不幸的是一砸击中,小鸡死了。季姬心情异常激动不能平复,于是坐下来写下了这篇文。


《西迪布萨义德》A4100000010 · 2019年4月13日摄于突尼斯突尼斯城

 

说走就走?

去三五百公里的周边或者国内的城市转转,那完全可以说走就走。毕竟环境熟悉,生活便利,除了忘带钱包和身份证,其他问题一般都很容易就地解决。但如果是出境,事情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事先需要考虑和准备的事情很多。如果疏忽,旅途中的生活便利倒还在其次,能不能顺利出入境都可能是个问题。

去往一个陌生的国家或地区,非常有必要事先重点了解一下当地的出入境政策,尤其要详细了解哪些东西必须携带,哪些东西允许携带,哪些东西不可以携带,像现金、烟、酒、食品、动物及动物制品等等,涉及当地的海关、检验检疫或环境及动物保护方面的政策、法律。很多国家,如果违反当地的出入境政策,即使是出于无意,后果也可能非常严重。

现在电子烟在很多国家或地区都被视作吸毒工具而严格禁止,一但查获携带入境,很有可能属于重罪,将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入狱。再就是药品。很多在国内司空见惯的常用药,尤其是感冒、平喘或镇痛类药物,在一些国家视作麻醉品或毒品。如果被查获,会被以走私毒品罪论处,后果将非常严重。

大多数国家通常会允许游客携带一定数量的酒类,但有些伊斯兰国家对酒类管控得非常严重。前几年曾经发生过瑞典女游客因在飞机上饮酒,在入境阿联酋时遭到拘留的事件。

有些事情很容易疏忽,甚至根本不会想到。我们去年入境肯尼亚时,行李检查得非常严格,其中一项就是塑料制品,这涉及肯尼亚的禁塑令。哪些塑料制品可以被带进肯尼亚,哪些不可以入境,作为游客有必要事先了解一下。该带的不带,不该带的带了,都很麻烦。

前年第一次去乌兹别克斯坦,入境时没有申报随身携带的人民币,出境时遇到麻烦了,几千元人民币差点被没收。那时乌兹别克斯坦对外币管制非常严格。去年第二次再去时,情况就改善很多。


《「御好烧」》B0000000069 · 2019年3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花月」长宁万科店

 

不粘锅表面的涂层通常为「特氟龙」,由美国杜邦公司专利生产,其正式的化学名称叫「聚四氟乙烯」。

聚四氟乙烯的化学性能非常稳定,少量误食也会直接被排出体外,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况且,这种材料可以在260摄氏度的温度下连续使用,极限温度可达300摄氏度。而一般烹饪时,油温最高也就250摄氏度左右,因此,即使不粘锅表面破损也可以继续使用,唯一的问题只是可能会有些粘锅。

在极端情况下,比如长时间干烧,不粘锅的温度将超过300摄氏度,甚至达到400摄氏度。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哪怕是完好无损的不粘锅,其表面的聚四氟乙烯涂层也将开始裂解、挥发,产生毒性物质。

所以,只要不干烧,无论其表面涂层破损与否,不粘锅都可以放心使用。


《卢浮宫金字塔》A2501000008 · 2011年3月8日摄于法国法兰西岛巴黎

 

法国人的审美并不总是像人们印象中的那么时尚和前卫,即使是很多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艺术家、画家、诗人,经常也不过尔尔。比如埃菲尔铁塔,因其形象怪异,不知遭到过他们多少唾骂。有人扬言势不两立,甚至绕道而行。

再比如卢浮宫金字塔。

当年,当法国总统密特朗宣布准备由贝聿铭担纲卢浮宫重建项目建筑师时,法国人惊愕得目瞪口呆。生性傲娇的法国人根本不敢相信总统的这一决定。在得知密特朗决心已定后,很多法国人开始没日没夜地抗议:「我们的卢浮宫,干嘛要找个中国人来重建啊。」

法国民众如此,法国的政客和建筑师们心里也很是不爽,明里暗里较着劲使绊子。当贝聿铭把卢浮宫改建的设计方案交到法国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时,委员们丝毫没有要给贝聿铭留点面子的意思:「这金字塔什么破玩意儿?看起来像颗寒碜的钻石!」把贝聿铭的翻译气得都想不起法语,倒是贝聿铭相当淡定:因为翻译晕了,而他又听不懂法语,耳不闻,心不烦。

接下来的日子对贝聿铭来说有些磕磕绊绊:走在大街上,经常遭人白眼,有一回还被一个巴黎女人吐了一脚的口水。贝聿铭对此大都「夏虫不语冰」,一笑了之,惹不起就躲。他坚信:「批评是需要历史,需要时间的,要过几十年再看。今天做了,明天就说不好,这种评价我觉得没有价值。」

这样不被人待见的屈辱时光持续了两年多。贝聿铭一直都是用笑容来应对所有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指责。他的助手说:「我从不记得贝聿铭曾经沮丧过。他是位非常冷静的人,每次看到他的时候,脸上总是保持着那种独有的迷人微笑。」

在计划正式实施前,贝聿铭将整个改造方案的点睛之作「金字塔」做成了一个模型放在卢浮宫门前,邀请六万巴黎人前往参观并投票。看到实物模型之后的法国人开始改变他们之前的观点,纷纷点赞:「金字塔和巴黎的夜空一样,是鲜活的。」

金字塔落成后,曾让法国人如梗在喉、寝食难安的金字塔,一夜间成为他们的骄傲:「令人嫌弃的金字塔变得可爱,就像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就连之前最毒舌、宣称「绝对不能接受」的《费加罗报》也在头版发表评论:「金字塔真的很美」。


《希瓦古城》A2102000005 · 2017年4月28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希瓦

 

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双重内陆国家,即不仅乌兹别克斯坦没有海岸线,就连与之接壤的所有周边国家也都不靠海。但在乌兹别克斯坦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有一片叫「咸海」的咸水湖,面积曾经超过六万平方公里。

上世纪末,周边国家开始建立各自的海军。乌兹别克斯坦不甘示弱,分别从德国和联酋购买了几条军舰,打算在咸海成立自己的海军。不料由于一系列的失误,这些军舰一到咸海便直接沉入海底。建立海军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到了本世纪初,中亚诸国为争夺和控制里海的石油资源,纷纷加强海军建设。这再一次激发起乌兹别克斯想建立自己海军的决心,并不惜重金一口气从韩国和阿联酋购入40余艘舰艇、直升机,组建起一支包括水兵、飞行员、陆战队和岸基炮兵在内的大约2500名战斗人员的海军。这些装备和兵力全部被部署在咸海,向周边国家展示其海上武装力量。

只是由于近年来人类的过度利用,咸海面积正以极快的速度持续萎缩,其大部分早在五年前便已干涸,剩下的预计到2020年也将消失殆尽。这就让乌兹别克斯坦很尴尬了:海军终于有了,可海快没了。


《不眠广场》F0300000247 · 2019年4月3日摄于摩洛哥马拉喀什

 

说到「麦地那」,通常都会让人联想到沙特阿拉伯的那个伊斯兰圣城。其实在阿拉伯世界,几乎每一座具有一定历史的城市都有麦地那,只是沙特阿拉伯的麦地那最为著名而已。

「麦地那」一词阿源自拉伯语,《维基百科》的解释是「城镇」或「城市」。近现代,城市不断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但很多旧城并未消失,而是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麦地那」大多数情况下指的就是那些保留下来的旧城。

1 112 113 114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