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铫子排骨藕汤》B0000000675 · 2024年10月1日摄于中国湖北武汉融厨湖北菜江汉路一店
到武汉的第一顿饭,便去了「融厨湖北菜」江汉路一店,因为他们家主打的,是在我看来完全可以媲美广东佛跳墙的藕汤。
汤在武汉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武汉人爱喝汤,据说到了冷了要喝,热了要喝,病了要喝,新女婿上门要喝,坐月子要喝,逢年过节要喝,招待亲友要喝的地步。
鄂菜有「三无不成席」一说,头一条便是「无汤不成席」。《汉口竹枝词》「月二千钱雇乳娘,外加首饰与衣裳。荷包归主钱归彼,还要天天吃肉汤」,也反映出汤在武汉人心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武汉的汤各类繁多,其中最经典的非藕汤莫属。
武汉地处荆楚,湖多,藕也就多,而且荆楚的藕品质极佳,其中巴河的九孔藕最晚自唐朝便已闻名天下,有苏东坡诗为证:「巴河有藕天下奇,洁身方正举世稀!体长三尺无瑕疵,心多一窍有灵犀。神品有花难移种,灵根独恋故乡泥。七百年间为贡品,佳藕天成列御席。」
以藕入汤,对于武汉人来说,是再自然而然的想法了。
武汉的汤,不叫「做」,不叫「熬」,不叫「炖」,而叫「煨」。而且,武汉人煨汤,用一种专门的锅,叫「铫」,一种不上釉的素陶瓦罐。只有用铫煨出来的汤才算地道。
《许国石坊》A0111020002 · 2024年9月23日摄于中国安徽歙县徽州古城
许国石坊位于徽州古城阳和门东侧,是一座全国独一无二的双重古牌坊,因独特的造型,民间俗称八脚牌楼。许国石坊坊主许国是歙县县城人,嘉靖乙丑进士,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万历十一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内阁成员,后又加封太子太保,授文渊阁大学士。万历十二年九月,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决策有功,晋升为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所以也称大学士坊。
云南边乱平息之后,万历龙心大悦,大赏群臣。作为辅臣的许国,被赞为「协忠运筹,茂著劳绩」,受到了加恩眷酬。从《许文穆公集》上可以看出,此时,许国曾连上两疏,一再恳辞殊常恩命,皇帝不允,下旨「毋得固辞」。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云南平乱之后仅一月余,许国回到老家,催动府县,兴师动众,鸠集工匠,建造牌坊。
在世立坊,又如此规格,世所鲜见。仅此一点,足见万历帝对许国龙恩之浩荡。
《沉思罗汉》M0000000060 · 2024年9月19日摄于中国江西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去景德镇,鲜有不参观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其前身是景德镇陶瓷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同时也是我国第一家大型陶瓷专题艺术博物馆。
很多人说,如果光就陶瓷藏品而言,中国陶瓷博物馆完全可以比肩故宫博物院。这过于夸张了。中国陶瓷博物馆公开展示的除了号称「镇馆之宝」的一件元青花瓶外,其他展品鲜有珍品,很多年代稍微久远些的展品似乎是用从窑场的废瓷堆里的碎瓷片拼接而成。而故宫博物院仅展出的元青花就有12件之多。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不过,中国陶瓷博物馆有一件展品突然爆红,就是位于六楼常设展厅的瓷器艺术大师曾龙升创作的《釉下加彩十八罗汉》中的《沉思罗汉》。这尊罗汉雕像被一众网友戏称为「无语菩萨」,成为景德镇最火爆的「打卡」地。
真令人无语。
《抵达景德镇》F0300000650 · 2024年9月18日摄于中国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
驱车571公里,顺利抵达景德镇,全程用时七个半小时。出门时耽误了一会儿,原定早六点上车出发的,实际动身时差不多六点半。上海部分道路已经进入了早高峰,车跑不起来。最初的20公里用时将近一小时。出上海后路况好很多。途中停了两个服务区,前一个为的是上洗手间,后一个则是加油。六个多点小时跑了550公里,算是蛮顺当的了。
这一程,平均油耗百公里5.6升。
最初的计划是再晚些时候去景德镇的,因为那边就秋季天气稳定些。但国庆可能要跑一趟武汉,回来后紧接着要去东北,所以景德镇只能提前。
这次的行程大致是江西的景德镇,安徽的黟县、歙县古村落及新安江,然后看兴趣,是不是再去浙江找地方转转。
《片鸭》F0200000070 · 2024年8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吊梨汤五角场万达店
中国的很多地方有中秋吃鸭子的习俗。追溯这一习俗的来源,各地有各地的故事和传说。其中最流行的,是说元朝时汉人不满蒙古人的统治,特意相约在中秋这天一起吃鸭子。那时的汉人管蒙古人叫「鞑子」,和「鸭子」音近。但这种说法过于牵强,能在民间广泛流传,估计也就是汉人能私底精神胜利一下,仅此而已。
其实,中秋节吃鸭子,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时节的鸭子在一年中最肥美。
鸭子在被人类驯化前是候鸟,每年的秋天都要去南方越冬。迁徙前的鸭子必须养得膘肥体壮才能应对接下来的长途飞行。
中秋节上海人一道传统菜:鸭子芋艿汤,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中秋时节不光鸭子肥美,芋艿也正当令。鸭子配芋艿,再自然不过了。再有,旧时文人好中秋把酒持螯,不正是因为入秋后的螃蟹黄正满、膏正肥嘛。
倘若传说,蒙古人不入关,汉人难不成中秋还不吃鸭子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