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吉巴大街》A4100000009 · 2019年4月13日摄于突尼斯突尼斯城
在突尼斯的最后行程是巴尔多国家博物馆和布尔吉巴大街。
巴尔多国家博物馆坐落于突尼斯城西北的巴尔多广场,其建筑始建于1882年,原为贝伊王宫的一部分,后辟为国家博物馆。博物馆主要藏品为马赛克镶嵌画,以及史前期、腓尼基时期、罗马时期、基督教时期、阿拉伯伊斯兰时期和希腊的一些艺术品。
布尔吉巴大街于突尼斯,相当于香榭丽舍大街于法国、克恩顿大街于奥地利,其前身叫「法国大道」,为法国殖民统治时期所建。突尼斯独立后,这条突尼斯最主要的大道以第一任总统的名字重新命名。
布尔吉巴大街的格局有点像西班牙巴塞罗那著名的「流浪者大街」,除了两侧,道路的中间还有一条宽阔的人行通道。布尔吉巴大街呈东西走向,其东端是共和国广场的一座钟楼,西端则连接着突尼斯最为著名的阿拉伯麦地那老城。整条大街的两侧是众多欧洲风格建筑,包括法国大使馆、国家大剧院、天主教堂、古朴的咖啡馆、小酒吧等典型的法式建筑,非常漂亮。
走在布尔吉巴大街,你很难想像自己正置身于非洲。
《迦太基遗址》A4100000006 · 2019年4月13日摄于突尼斯突尼斯城
在准备离开突尼斯的前一天,我们参观了迦太基古城遗址。
迦太基古城遗址位于突尼斯首都突尼斯东北约十七公里处。历史上,迦太基帝国疆土辽阔,它的势力范围包括北非沿岸、西班牙中部、巴利阿里群岛、科西嘉岛、撒丁岛、西西里岛和马耳他岛。
迦太基城始建于公元前814年。相传,腓尼基蒂尔王国公主爱丽莎为躲避哥哥的迫害逃到这里时受到当地柏柏尔人的欢迎。她向柏柏尔部落首领请求,说想要牛皮大小的一块土地安身立命。于是柏柏尔首领给了她一张牛皮,让她自己选址。爱丽莎将牛皮裁成了一条条细带,连接成一根,用这根牛皮带将地中海岸附近一座山丘圈了起来,并告诉柏柏尔首领,这就是她需要的土地。就在这片土地之上,不久之后建立了迦太基城。
腓尼基人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国迦太基,并在公元前654年征服伊维萨岛、西西里岛、撒丁岛,又在公元前535年夺取了科西嘉岛。
公元前264年前146年,迦太基同罗马帝国进行了三次战争。迦太基在第三次战争中失利,迦太基城被毁。但不久之后,罗马人又在迦太基旧城遗址之上重新修建了迦太基新城,也就是现在的迦太基遗址。
《交汇》A4100000007 · 2019年4月12日摄于突尼斯苏斯
从埃尔杰姆到苏斯,一路上时而阳光灿烂,时而暴雨倾盆,天空中几度架起了彩虹。进入苏斯时,更是浓云密布,大雨如注。幸运的是,车抵达目的地,车门开启的时候,雨突然停了。一缕阳光穿透云隙投向地面,很耀眼,很灿烂。
眼下正是从雨季向旱季的过渡期。这一时节的北非,有雨,但通常不会持久,气候凉爽,不至于很晒。
苏斯位于突尼斯东部海滨、地中海哈那迈特南岸,是突尼斯第三大城市,苏斯省首府。在这里,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的新城相互交织、融合,集人文与风光于一身,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观光目的地。
苏斯最重要的景点就是这里的老城麦地那,世界文化遗产。
在突尼斯这几天,最大的感受就是时空交错,往往于不经意间便会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越,令人恍惚。
《埃尔 · 杰姆斗兽场》A4100000005 · 2019年4月12日摄于突尼斯埃尔杰姆
埃尔 · 杰姆斗兽场是这次在突尼斯所见过的最为恢宏的建筑。这个位于突尼斯埃尔杰姆的古罗马斗兽场为世界三大斗兽场之一,其规模仅次于古罗马斗兽场,但保存最为完整。
埃尔 · 杰姆斗兽场被认为是北非最具吸引力的罗马时代建筑,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将它誉为「罗马帝国在非洲存在的标志和象征」。
埃尔 · 杰姆斗兽场于公元三世纪初由罗马人所建。公元前146年至公元439年,在罗马统治突尼斯的这近600年里,罗马人将欧洲文明带到了突尼斯。他们修建的神庙、竞技场、露天剧场,遍布突尼斯各地,埃尔 · 杰姆斗兽场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埃尔 · 杰姆斗兽场外观呈椭圆形,高三十六米,周长超过四百五十米,最多可容纳四万五千名观众。埃尔杰姆本地并不生产巨石,据说建造斗兽场所用的石块全都靠奴隶们从二百公里以外的加贝斯开采后搬运过来,工程浩大,而且异常艰巨。
1979年,埃尔 · 杰姆斗兽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柏柏尔人窑洞》F0300000246 · 2019年4月12日摄于突尼斯马特马他
马特马他是突尼斯原住民柏柏尔人的一个聚居地。为了抵御沙漠的严酷气候,这里的柏柏尔人因地制宜地发明出一种非常类似于我国陕西下沉式窑洞的穴居式建筑。
马特马他窑洞的典型结构是先从地面开凿一个下沉式庭院,然后在庭院的四壁掏出很多的洞穴作为卧室、客厅、厨房、贮藏室等。据2004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当时生活在窑洞中的柏柏尔人有2116人,现在已为数不多,其中大多数也只是为了供人参观。
在一户窑洞的入口处立着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用油桶。这应该为当年突尼斯战役所遗留。那场战役历时近两个月,结果盟军完胜轴心国。有超过二十三万德国和意大利士兵沦为盟军战俘。
《入乡随俗》F0300000242 · 2019年4月11日摄于突尼斯歇比卡绿洲
进入突尼斯的第三天,我们搭乘四驱越野车进入歇比卡山山区参观那里的一片绿洲。
歇比卡绿洲坐落于山脚之下,是一片引人入胜的山脉绿洲,深受全球旅游者的亲睐。这里背依亚特拉斯山脉,面临吉哈萨盐湖及撒哈拉沙漠。山崖、椰林、溪流、瀑布环抱着由粘土和石块堆砌而成的屋舍,宁静、凉爽、祥和、富庶,是沙漠中的世外桃源。可惜的是,在经历了一场不期而遇的洪水之后,这里的建筑悉数被毁,只留下一片残垣断壁。如今这里有为数不多的几间不知是修复的还是后来重建的建筑向参观者出售咖啡和旅游纪念品。
经过近十天的曝晒,光就肤色而言,外婆已经很入乡随俗地成为了一个原住民。
《斯迪 · 萨赫巴陵寝》A4100000003 · 2019年4月10日摄于突尼斯凯鲁万
在凯鲁万,除了西迪 · 奥克巴清真寺,我们还参观了另外两处重要的历史遗迹:阿格拉比特蓄水池和斯迪 · 萨赫巴陵寝。
凯鲁万一带干旱少雨。建城后,为了解决城市用水,阿拉伯人于公元七世纪起先后修建了大大小小十五座蓄水池用来贮存从远处的山上通过水渠引来的淡水。保存至今的阿格拉比特蓄水池便是其中之一。
斯迪 · 萨赫巴陵寝也称「三根胡须清真寺」,里面至今保留着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忠实追随者、传道者和密友斯迪 · 萨赫巴的遗骸。
公元七世纪,斯迪 · 萨赫巴从圣地麦加来到突尼斯。他不仅带来了大量的伊斯兰教经文,还带来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三根胡须。为了纪念他对伊斯兰教的贡献,斯迪 · 萨赫巴在凯鲁万去世后,当地人修建了这座陵寝来保存他的遗体以及穆罕默德的三根胡须。
斯迪 · 萨赫巴陵寝规模不大,但融合了阿拉伯及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建筑及装饰风格。这种风格西班牙人称为阿拉伯摩尔人风格,而阿拉伯人称为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风格,独特而精美。
《西迪 · 奥克巴清真寺》A4100000002 · 2019年4月10日摄于突尼斯凯鲁万
凯鲁万是阿拉伯人在北非的第一个立足点和西拓北进的大本营。为了不但从军事上,并且从精神上控制凯鲁万,阿拉伯将领奥克巴在带来军队的同时也带来了伊斯兰教。
以奥克巴本人名字命名的西迪 · 奥克巴清真寺是北非第一座清真寺,它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凯鲁万建城初期。奥克巴修建清真寺的目的就是想在北非推行伊斯兰教,用军事和宗教的双重手段来彻底征服当地的原住民柏柏尔人。
西迪 · 奥克巴清真寺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在当时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凯鲁万被迅速阿拉伯化,不久便成为阿拉伯阿格拉比德王朝的都城。也正因为如此,凯鲁万在阿拉伯世界中拥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被视为四大圣城之一,与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齐名。突尼斯的穆斯林们坚信,朝觐七次凯鲁万,就相当于朝觐了一次麦加。
西迪 · 奥克巴清真寺的庭园中央有一座日昝、一口水井和一个水窖。日昝应该是提醒穆斯林每天的朝拜和朝拜的时间,而水井和水窖则是供穆斯林们朝拜前洗手净足之用。
水窖的设计很有创意。洗手净足的水经过层层沉淀后,可以滤掉大部分的泥沙和杂质,让水重新循环利用。
《凯鲁万街景》A4100000001 · 2019年4月10日摄于突尼斯凯鲁万
离开哈马马特,我们前往突尼斯第四大城市凯鲁万。
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世界崛起后不久便进军北非。击败拜占庭人之后,阿拉伯人于公元670年修建了一处军事要塞凯鲁万。「凯鲁万」一词有「要塞」之意。这是阿拉伯人在北非的第一座城市凯鲁万。公元800年,阿拉伯帝国的阿格拉比德王朝定都凯鲁万,使得这座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地位迅速提升,成为阿拉伯世界在北非的政治、宗教、商业和文化中心。也正是因为有了凯鲁万,阿拉伯人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占领了撒哈拉以北的几乎全部地区以及直布罗陀海峡对岸的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尽管在这之后的一千多年里,统治凯鲁万的王朝几经更迭,但其在阿拉伯世界中作为伊斯兰圣城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过。
时至今日,凯鲁万近十万的居民中的绝大多数依然是地地道道的阿拉伯人,老城内也还保留着八十多座清真寺。
《哈马马特麦地那》F0300000241 · 2019年4月10日摄于突尼斯哈马马特
我们在突尼斯的第一站是著名的海滨度假城市哈马马特。
哈马马特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哈马马特湾,分为老城和新城两个部分。哈马马特新城是一个现代化的度假区,我们这次也就是在老城转了转。
哈马马特老城最初由腓尼基人所建,规模不大,外面是一圈沙漠色石块堆砌的城墙,里面是具有典型的地中海风情的蓝白色建筑。很多建筑应该是刚经修缮,外墙很新,应该是刚粉刷不久。
腓尼基人是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地中海的霸主,曾创造了一个非常强盛的国家和高度的文明。腓尼基人擅长航海。通过海上贸易,腓尼基人不仅积累起大量的财富,并且还将当时牌鼎盛时期的巴比伦文明和亚述亚文明带到了希腊。
腓尼基人最大的殖民地迦太基在突尼斯,其都城迦太基城就在距哈马马特仅20公里的现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
《地中海的风》F0300000240 · 2019年4月10日摄于突尼斯哈马马特
我们是四月九日深夜从摩洛哥飞抵突尼斯的。
由于受到宗教极端势力的影响,突尼斯这个人口不足1200万的北非国家竟有超过3000人赴叙利亚、伊拉克和利比亚,加入了极端组织。并且这些人中已有500人从上述动乱国家返回突尼斯,制造了包括2015年3月导致来自日本、意大利、哥伦比亚、西班牙、法国和波兰等国游客在内的23人死亡的巴尔杜博物馆绑架和袭击事件以及三个月之后导致37人死亡的苏塞酒店和海滩袭击事件在内的多起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为此,突尼斯总统埃塞卜西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多次延期。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领事司和中国驻突尼斯使馆根据突尼斯当地的安全形势,连续15次发布安全警示。最近一次安全警示的有效期一个多月前刚刚截止。
这段时间到突尼斯旅游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只是因为喜欢这个国家,所以还是去了。
《过桥米线》B0000000067 · 2019年5月2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诗玛云庄云南餐厅
昨天全家在杨浦悠方的诗玛云庄云南餐厅用的午餐,席间点了一道过桥米线。
早年去昆明,特意跑去金马碧鸡坊附近的一家过桥米线老店品尝了一回,至今仍常提及,说有机会去昆明,一定还会去找那家店。
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美食,迄今已有百多年历史,五十多年前传至昆明。过桥米线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滚烫的汤料;二是佐料,有油辣子、味精、胡椒、盐;三是主料,有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以及用水过五成熟的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甚至还有竹虫,以及辅料:有来过的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玉兰片、氽过的豆腐皮;四是主食:用水烫过的半熟的米线。过桥米线的汤料覆盖有一层厚厚的鹅油,不易冷却。吃的时候,将各种生或半熟的米线及主、辅食材倒入汤内,不用另外加热,只需稍焖片刻,即可食用。
关于过桥米线的来头,坊间有很多传说,内容大同小异:
云南的蒙自有一片南湖,湖中有座僻静的小岛。当地有个秀才天天上岛读书,其妻则天天过桥为其送饭。有一天,妻子炖了一锅鸡汤,用瓦罐装了,和米线、菜蔬一起送到岛上。秀才埋头苦读,过了很久才想着吃饭,但此时米线及菜蔬凉了大半,只有瓦罐里的鸡汤还热着,妻子便将米线和菜蔬倒入瓦罐,端给秀才。秀才尝后大呼美味。之后,妻子如法炮制,于是便有了这道过桥米线。
《扮酷》F0300000239 · 2019年5月2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悠方
他娘老子说,这小子今天的这身衣服是他自己挑的,因为酷。外公见了挺宽慰,这身衣服,再弄个桌子,到时候摆个卦摊什么的,养家糊口应该问题不大。
前几个月因为课间奔跑,又不听老师劝,结果「两条杠」被褫了半个月。可外公觉得一个男孩子,精力难免过剩。于是只要有机会,要么自行车,要么滑板车,任由他风驰电掣,尽情发泄一番。
外婆、外公还在拉萨的时候,一天晚上,他娘老子突然打来电话,说儿子嚎啕大哭,劝都劝不住。外公听了心里一阵发毛,忙问出了什么状况。他娘老子说,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全班第二。这小子一得到消息,咧开嘴就哭。
外婆、外公好说歹说,劝了半天,电话那头依然抽抽搭搭。最后还是外婆聪明,跟这小子说了一大通他娘老子小时候的糗事,这才让他破涕为笑。外婆、外公赶忙往他的支付宝帐户各打去一千块钱,算是对他成绩的认可。
事情平息后,外婆、外公愣是没想明白:前一回小测验,得了全班第二十名,这小子一脸的满不在乎。这回得了第二名,反倒哭天呛地的。分析来,分析去,可能是因为跟第一名只差一分,心里不服;也可能是因为好几天没见到外婆、外公,有点借题发挥的意思。
《静物》C0000000009 · 2019年4月26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布宫七号咖啡馆
从拉萨回来后的这几天,一直昏昏沉沉,想睡,状态很像在倒时差。估计是有些轻微的醉氧了。
从缺氧的高海拔地区回到相对富氧的底海拔地区后,有些人会出现疲惫和噬睡等症状,还些甚至还伴有胸闷及腹泻。这种现象医学在上称为「醉氧」。
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中,人体内代偿性红细胞的携氧能力会有所增强,这样可以满足人体各个器官对氧的需求。但当从高原回到平原后,空气的氧含量回复到正常水平,而人的机体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而这时人体内的红细胞仍然在以相对较高的效率输送氧气,导致「低原反应」,即醉氧。
轻微的醉氧一般只需数日即可缓解,无需治疗。
《日光之城》A0106010018 · 2019年4月28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前些天坐在大召寺正门前的太阳底下看藏民磕长头。一个藏民走到跟前,说我最好去找顶帽子戴上。我明白他的意思。他倒不是担心我着凉,而是觉得我这么直接晒在太阳底下不好,因为拉萨的紫外线实在是太强烈了。
拉萨被称为「日光之城」,这不仅仅只是因为拉萨每年的日照长达3000小时以上,还在于拉萨强烈的紫外线。
拉萨地处高原,海拔接近3700米,空气不仅稀薄,而且水汽含量也少,非常通透,所以紫外线异常强烈。尤其是每年六月,天气晴朗少云,拉萨的紫外线强度经常达到最高等级的五级。这意味着人体肌肤如果直接暴露在太阳光下十几分钟便有可能灼伤。
除了损伤肌肤,强烈的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同样相当严重。无论什么季节去拉萨,一定要戴能真正起到防护紫外线的太阳镜。眼睛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中很容易患白内障。
《大召寺》A0106010017 · 2019年4月25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和人们想像的不同,在藏民的心目中,大召寺的地位要高于布达拉宫,因为那里供奉着来自大唐的释迦牟尼等身像。那些不远千里一路长磕前往圣城朝圣的藏民,为的就是能在有生之年拜倒在佛祖释迦牟尼的脚下。
佛像前,有一根年代久远的立柱,缝隙中嵌满了一粒粒的牙齿。这根立柱被称为「牙柱」,是很多朝圣者的「亡灵柱」。
朝圣之路不仅遥远,而且异常艰辛,经年累月,风餐露宿,很多朝圣者因此倒毙于半途。遇上这种情况,同行者或后来者,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会带上亡者的牙齿继续前行,并将这些牙齿嵌在大召寺释迦牟尼等身像前的牙柱上,以此来帮助亡者完成他们毕生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