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喱鸡饭》B0000000066 · 2019年4月28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冈底斯餐厅
拉萨的冈底斯餐厅主要供应藏餐和尼泊尔餐。在离开拉萨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在冈底斯餐厅用的晚餐。
和因信奉印度教而不吃牛肉的尼泊尔人不同,藏民在饮食上很少禁忌,牛、羊、鸡,甚至包括猪肉,都可以入菜。但鱼似乎是个例外。
藏民不吃鱼,很可能跟水葬习俗有关。据说生活在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羊卓拥措里的各种鱼类多达上亿公斤,但很少有人捕食。而从拉萨去往羊卓拥措的公路边上确实可以看到一座水葬台。不知道这二者之间是不是存在什么关联。
说到藏餐,顺便提一下酥油茶。
酥油茶是西藏最著名的饮品。先后几次进藏,却一次也没有品尝过酥油茶。去年在拉萨的时候,原本是想无论如何都喝上一回,但经当地藏民劝说后最终还是放弃了。他说,汉人第一次喝酥油茶或当地的奶茶很容易闹肚子。原因他没说,但肯定不是因为不卫生,因为无论是酥油茶还是当地的奶茶,在加工时都是煮沸的。我怀疑,很可能是因为汉人对酥油茶或当地奶茶中的某种成份不耐受所致。
《虔诚》F0100000059 · 2019年4月27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在拉萨的大昭寺前,每天都会有很多藏民在不停地磕头。渴了、饿了、累了,就地喝一杯奶茶,吃几口干粮,稍事休息后一切又周而复始。
除了像这样原地磕头的,还有绕着神山、圣湖或寺院边转边磕,甚至还有不远千里,历经数月、数年从四面八方一路磕向圣城拉萨的。
藏民磕头一磕就是成百长千个,所以也叫「磕长头」。磕长头有固定的姿势:直立,双手合十,先是过顶,再分别置于额前、胸前,然后伏身,五体投地。
一个虔诚的藏民一生必须磕满十万个头才算完成一次修行、一个轮回。至于为什么是十万个,据说是因为当年宗喀巴大师成佛时,其所打坐的地方生长出一株菩提,有叶十万枚,每一片叶子上面都有一尊佛像。为了拜遍这十万尊佛像,所以必须磕满十万个头。
为了完成这十万次的长磕,很多藏民经年累月,即使倾家荡产,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对他们来说,就是用今生的义无反顾来换得来世的脱胎换骨。
《藏地石锅鸡》B0000000065 · 2019年4月25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去年在林芝,今年在拉萨,都品尝了藏地的石锅鸡。
石锅鸡,是用西藏当地的土鸡辅以各种藏药或菌菇,比如手掌参、松茸等用石锅炖制而成,鸡嫩汤鲜,香气扑鼻。
石锅鸡最大的奥秘并不在食材,而在石锅:墨脱石锅。
墨脱石锅以墨脱特有的天然皂石为原料,经门巴族或珞巴族石锅匠人凭借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手工打凿而成。刚开采出来的皂石质地柔软,指甲可以在其表面划出印痕。据说这种皂石一旦离开墨脱便会变硬。因此,墨脱石锅只能在墨脱当地制作。
原石采下来后,先用钉锤砍出大致轮廓,再用小凿精雕细琢。石锅制成后不能马上使用,而是先要在雅鲁藏布江水中浸泡一个月左右才算最终完成。
墨脱石锅非常珍贵,很多藏民家中的石锅都是世代相传而来。
《准备进藏》F0300000238 · 2019年4月23日摄于中国青海西宁
最近两年都是选择乘火车进藏,这样可以饱览沿途的瑰丽风光以及美丽而神秘的藏野驴和藏羚羊。
很多人选择乘火车进藏,是觉得相对于飞机,乘火车从低海拔地区进入高原,有几十小时的适应时间,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缓解由于缺氧所带来的不适,甚至是高原反应。但这因人而异。
和普通列车不同,进藏列车在进入高海拔地区时,车厢是增氧和增压的,这和飞机机舱内的环境有点类似。所以,乘火车进藏,对缓解高原反应有一定好处,但作用有限。坏处是,即使从西宁出发,也要经过近二十个小时的行程才能抵达拉萨,而列车车厢内环境嘈杂、空气污浊,时间长了容易让人感觉疲倦烦躁,加重不适感,不如直接坐飞机进藏,找一家采光、通风良好的酒店休息一段时间。这样反倒能更快地适应高原环境。
此外,如果从上海出发,不建议选择全程火车。可以考虑先由上海飞西宁,然后从西宁搭乘晚上的火车进藏。这样可以减少旅途劳顿,同时第二天醒来后,列车已驶离青海进入西藏。这样可以有一整天的时间欣赏青藏铁路沿途最美的风景。
《西宁虫草交易市场》A0118020003 · 2019年4月23日摄于中国青海西宁
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2,261米,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素有「高原古城」之称。西宁给人的初步印象就像是一座新兴的小城市。实际上,西宁是青藏高原上最古老的城市,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在汉武帝以前,西宁一带是羌人的游牧地。骠骑将军霍去病于汉元狩二年出兵居延,击败匈奴,占据今甘肃河西走廊,军威震及湟水流域。汉元鼎六年,汉朝军队再次进击羌人,深入湟水流域,羌人退据青海湖地区。汉军修筑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在历史上最早的建筑。
东汉建安年间,正式设西平部,郡治即为西都县城,而西都县城即为西宁。从此,西宁成为了青海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曹魏黄初三年,在西平亭旧址上修筑西平郡城垣。城分南、西、北三城,颇具规模。之后虽然屡易郡州名,但西宁一直为边塞要镇。
东晋时,鲜卑秃发氏在青海境内建立南凉小王朝,一度以西宁为都城。北宋时期,藏族首领口角厮口罗在青海东部建立宗喀地方政权,也以西宁市为都城,称之为青唐城。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青唐城是中西贸易的重要集散地,经济十分繁荣。宋崇宁三年,北宋军队攻略河湟,消灭了宗喀地方政权,以青唐城为中心设西宁州,寓「西陲安宁」。这是「西宁」一名出现之始,至今将近九百年。
到了明代,西宁设西宁卫,清代又改为西宁府、西宁县。民国时青海建省,立西宁为省会,延续至今。
《不眠广场》A4000000014 · 2019年4月3日摄于摩洛哥马拉喀什
阿甘油是从阿甘树的果实阿甘果中榨取的油脂。阿甘树又称为摩洛哥铁树,生长非常缓慢,其寿命可达数百年。一株阿甘树栽种后,要经过近半个世纪生长才会结果。因此,阿甘油极其珍贵,著称摩洛哥的国宝。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阿甘油是当时摩洛哥馆的镇馆之宝。
近年来,经研究发现,阿甘油含有许多独特的化学成份,有利于肤质和发质的改善,从而引起美容界的极大关注。欧美等发达国家每年都从摩洛哥进口大量的阿甘油生产高档化妆品。由于巨大的需求,导致摩洛哥阿甘树森林规模急剧缩小,直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甘树森林被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暨文化组织世界遗产类别,并采取措施予以保护,摩洛哥阿甘树森林退缩的局面才有所改观。
摩洛哥传统的阿甘油制作方法是先由人工用石头将阿甘果坚硬的外壳逐一敲开,取出果仁,烧烤、研磨,再由人工榨取阿甘油,非常耗费人工。由于这是一种纯手工的榨取工艺,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但实际上,由于榨油的过程中必须添加一定的水帮助出油,而摩洛哥的水质通常都不能保证纯净,加上手的污染,因此,用传统的手工方法生产的阿甘油不但品质受到影响,而且保持期也很短,通常只有几个月。
《哈桑二世清真寺》A4000000013 · 2019年4月9日摄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自公元787年至今,摩洛哥先后共出现过七个王朝:伊德里斯王朝、阿尔穆拉比特王朝、阿尔穆瓦希德王朝、马林王朝、瓦塔斯王朝、萨阿德王朝及现在的阿拉维王朝。
哈桑二世1929年7月9日生于拉巴特,为前国王穆罕默德五世的长子。1961年2月26日穆罕默德五世病逝,同年3月3日,哈桑正式继承王位,成为摩洛哥国王。
哈桑二世执政期间,摩洛哥诞生了其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尽管继承了其父亲穆罕默德五世的专治统治,但哈桑二世同时也对摩洛哥的政治、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实行多党制、对国有企业私有化等等。哈桑二世在们期间积极对外声张领土要求,并实际控制了西撒哈拉。这让这位挫败了多起军事政变和暗杀的铁腕国王依然在摩洛哥民众的心目中拥有崇高的威望。正因为如此,哈桑二世清真寺的修建才获得了空前的支持。
哈桑二世于1999年去世,他的继任者就是摩洛哥现在的国王穆罕默德六世。这位新国王比他的父亲开放、开明。不仅迎娶了一位平民妻子,穆罕默德六世还在传统的一夫多妻制的阿拉伯社会提倡一夫一妻制。
现在的摩洛哥已经非常世俗化,抽烟、喝酒,甚至就连吃猪肉也已经不再讳莫如深。
《哈桑二世清真寺》A4000000012 · 2019年4月9日摄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我们是在准备离开摩洛哥的那天上午参观的哈桑二世清真寺。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为纪念摩洛哥已故国王哈桑二世而建。哈桑二世国王在位三十余年,深受摩洛哥民众的拥戴,威望极高。哈桑二世没有将此视为自己的功劳,而是认为这一切都归功于真主的指引。因此,他决定要在摩洛哥这个穆斯林世界的最西部修建一座大型清真寺以表达对真主的敬意。
为实现国王的这一梦想,尽管当时摩洛哥百废待兴,但民众还是慷慨解囊,踊跃捐赠,加上其他国家及摩洛哥政府的出资,共筹得资金超过五亿美元。工程规模之大可见一斑。在全球清真寺的排名中,摩洛哥哈桑二世清真寺位列第三,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
哈桑二世清真寺分主体大殿和露天广场两部分,占地面积约九公顷,其中主体部分约有三分之一建在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也有传闻称,这是因为哈桑二世国王曾经做过一个梦,梦中他曾接获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但这一说法有一个明显的谬误:和寺庙或教堂不同,所有的清真寺里都没有任何偶像,也就不会有什么「真主的宝座」。对全世界的穆斯林来说,他们只对麦加的方向朝拜。
清真寺洁白的大理石墙壁精雕细琢,殿内外回廊玉柱气宇轩昂。主体大殿内可容纳二万五千名穆斯林祈祷,广场上可以容纳八万名穆斯林同时礼拜。主体大殿屋顶可以遥控开启闭合,二十五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正门重三十五吨,据说只有国王来了才会开启。大殿内的大理石地面下面安装有地暖系,顶部则是可开启的天窗,必要时,可在五分钟内完全开启以便散热、散潮。
由于宣礼塔高达数百米,为了方便宣礼员登顶,塔内安装有垂直电梯。
可能是出于弘扬伊斯兰教的目的,也可能是为了筹集部分庞大的维护费用,哈桑二世清真寺主殿对非穆斯林开放。
《隔海远眺哈桑二世清真寺》F0300000236 · 2019年4月8日摄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一座一半修建在大海上的「海上清真寺」,它的最佳观赏点是海湾的对岸。但由于通往这里的道路狭窄、颠簸,旅游大巴很难通过,加上又是一片荒滩,所以很少有团队游客前来。我们真是幸运。
卡萨布兰卡很多地方都在建设,道路有些拥堵。为了赶在关门前赶到海鲜市场,我们没有等待落日。毕竟在旅途中,美食和美景同样的重要。
果然,当我们赶到市中心的一处海鲜市场时,大部分都已经收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摊位还在营业。我们在一个摊位挑了一只活的帝王蟹,2.4公斤,算下来不到80元人民币。地接导游跟我们争着抢着要付钱,最后是我把他拉开,让外婆付了帐。
我提议外婆和帝王蟹一起留个影。我刚举起相机,一个摩洛哥人站到了外婆身边,接着又是一个,之后又是一对情侣,说一起合影。摩洛哥人非常热情好客,就在我按下快门的一刹那,其中一个时髦的摩洛哥女郎突然伸出胳膊搂住外婆,凑上嘴就去亲外婆的脸颊,把外婆笑得差点直不起腰来。
趁这功夫,地接导游悄悄地跑到另一个摊位,买了一大堆大海虾,让当地的一家中餐馆一起加工成香辣帝王蟹和白灼大虾,又现点了一份牛肉小炒和一份蔬菜。
尽管三个人非常努力,但最终还是剩了有小三分之一。
《里克咖啡馆》F0300000235 · 2018年4月8日摄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下午四五点的样子,我们回到卡萨布兰卡。在酒店办完如入手续准备去房间时,地接导游凑过来悄声对我们说:「今天还有时间,你们说放好行李后就下来,我开自己的车带你们出去转转。」
第一站是里克咖啡馆,因电影《北非谍影》而闻名遐迩。入内参观,不仅需要提前预约,费用也高达几十欧元。其实这家咖啡馆并非《北非谍影》的故事发生地和外景拍摄地,而是美国商人根据电影场景在卡萨布兰卡改建而成。其一年高达数亿欧元的营业收入只是游客在为《北非谍影》的电影情结埋单,或只是凑个热闹。在我看来,并不是很值。
由于当时不是营业时间,咖啡馆关着门,我们只是在外面转了转,拍了几张照片。当然,即便开门,我想我也不太会花几十欧元进去喝杯咖啡、拍几张照片。这点钱,足可以让我们在当地吃上好几顿海鲜大餐。
《艾西拉》F0300000234 · 2019年4月8日摄于摩洛哥艾西拉
艾西拉,摩洛哥北部的一座海滨小城,濒临大西洋。受地中海文化的影响,小城用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妆点:蓝色的围墙、蓝色的阶梯、蓝色的大门、蓝色的窄巷。
艾西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那时,腓尼基人将此地作为他们的贸易基地和枢纽。公元十九、二十世纪,这座海滨小城成为了海盗基地,据说为此曾遭到过奥地利的轰炸。二十世纪下半叶,艾西拉重建,成为一座迷人的观光城市。
艾西拉被称为「艺术之城」和「涂鸦小镇」。这里不仅有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的工作室,这里的很多墙面还是涂鸦高手展示才华的舞台。艾西拉每年都要举行涂鸦大赛,获奖作品会被一些世界知名艺术和时尚杂志刊发。
和舍夫沙万一样的是,艾西拉民风淳朴、友善;不一样的是,这里少了烟火气而多了艺术气息。
《大西洋的风》F0300000233 · 2019年4月8日摄于摩洛哥艾西拉
第七天,我们沿着大西洋海岸从丹吉尔回卡萨布兰卡,中途在艺术之城艾西拉短暂停留。
前一天下午在舍夫沙万用过午餐后,我们一路游览了德图安、斯巴特尔海角灯塔和「非洲之洞」,最后抵达丹吉尔。
德图安是摩洛哥西北部的一座城市,最初为公元十四世纪马里尼德王朝所修建的防御要塞,后被西班牙人摧毁。公元十六世纪时为安达卢西亚摩尔人的聚居地。公元十九世纪中叶和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图安两度被西班牙人占领,1956年重新回归摩洛哥,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非洲之洞」是大西洋岸的一处巨大的礁岩溶洞。从昏暗的洞内看外面的大西洋,整个洞口呈现出左右反转的非洲大陆的完整轮廓,甚至包括马达加斯加,堪称奇观。
斯巴特尔海角灯塔位于大西洋和地中海的交汇处。灯塔的左侧是大西洋,右侧是地中海。
这一路时阴时雨,加上连续奔波和审美疲劳,照片拍得很少。
《舍夫沙万》F0300000232 · 2017年4月7日摄于摩洛哥舍夫沙万
世界上有许多以蓝白两色为主基调的「蓝白小镇」,最著名的三处分别是:希腊的圣托里尼、印度的焦特普尔和摩洛哥的舍夫沙万。倘若光线合适,舍夫沙极其梦幻。相信很多人是因为舍夫沙万才知道了摩洛哥。只可惜我们到达这里时,天气非常糟糕,整个上午,阳光只有几次穿透云隙,加起来不超过两分钟,所以留下的照片不多。
已有五个多世纪历史的舍夫沙万隐身于摩洛哥北部僻静的里夫山谷之中。这里的大部分墙面、阶梯、门窗都被刷成了明快的蓝色。当地人相信,蓝色可以有效地驱除蚊子,减少疾病的传播。
舍夫沙万靠近地中海,阳光充沛、空气清新、环境典雅、民风淳朴,加上浓郁的阿拉伯风情,倘伴其间,仿佛置身童话世界,如梦似幻。
《皮革染坊》A4000000011 · 2019年4月6日摄于摩洛哥菲斯老城
走进菲斯老城,最大的感受就是乱。数以千计的建筑和九千多条街巷交织在一起,感觉不到有任何的规划。整个老城就是一个巨大的迷宫,稍有不慎,很容易迷路。
古兰经经学院和卡拉维因大学静静地隐身于喧嚣嘈杂的市井之中。
古兰经学院创立于公元857年,是菲斯的最初的源头。古兰经经学院创立后,众多的学生和学者纷至沓来,于是有了住宅、清真寺、大学、作坊、商铺,有了菲斯。
公元859年什叶派伊德里斯王朝统治时期,在凯鲁万穆斯林贵族穆罕默德 · 法赫里之女穆哈辛娜的倡导下在卡拉维因清真寺内创立了一所伊斯兰大学。这所大学就是卡拉维因大学,是全世界最早的一所大学。
卡拉维因大学为摩洛哥培养出一大批精宗教和政治精英。这为菲斯后来的发展和城市地位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个世纪以来,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菲斯老城始终不慌不忙地保持着其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发展节奏。其中最典型的,是至今依然以最传统的方式运作的皮革染坊。
由于在染色前需要用大量的动物粪便和尿液对皮革进行处理,几百年来,菲斯的这一皮革染坊始终弥漫着着一股强烈刺激的臭味,很多游客都会用新鲜的薄荷叶塞住鼻孔。但这并不影响世界各地的游客趋之若鹜、逐臭而来。皮革染坊因其「臭名昭著」而得以「臭名远扬」,成为菲斯老城最著名的景点。
《蓝门外》A4000000010 · 2019年4月6日摄于摩洛哥菲斯
我们是从蓝门,即「布日卢」进入菲斯老城的。可能是菲斯老城过于混乱,很容易迷路,尽管我们在摩洛哥有自己的导游,但在这里,另外又配备了一个当地的专职导游。
在进入蓝门前,当地导游千嘱咐万叮咛各种注意事项,生怕有人走失。
「菲斯」一词的阿拉伯语意为「金色斧子」或「肥美土地」,因为这里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很适宜农耕,是北非著名的粮仓之一。
菲斯市为摩洛哥第三大城市,整座城市分为老城、新城和新市区三个部分。菲斯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的典型的中世纪风格的城市之一,在阿拉伯国家足以与摩洛哥南部的马拉喀什、埃及首都开罗、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和也门首都萨那等历史名城比肩。
菲斯老城占地250公顷,由伊德利斯二世兴建于公元808年,是摩洛哥的第一座皇城和北非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在其至今仍基本完好的长达17公里的城墙内,依旧保存着浓郁的中世纪风情。作为阿拉伯人的聚居区,菲斯老城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文化和哲学根基。一千多年来,作为中世纪城市的经典,菲斯不仅是摩洛哥的宗教圣地与文化交流中心,它还是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所在地。也正因为如此,当法国人殖民摩洛哥后,为削弱和瓦解菲斯在阿拉伯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精神象征,将摩洛哥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迁到了拉巴特。
1981年,菲斯老城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区。
《梅克内斯街景》A4000000009 · 2019年4月5日摄于摩洛哥梅克内斯
梅克内斯,也称「黑色之城」,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
梅克内斯是穆拉比兑人的统治者于十一世纪时建造的一个军事城市, 在阿拉维特王朝的缔造者穆莱伊斯玛苏丹的统治下发展成首都。苏丹将梅克内斯变成一个雄伟的融合了西班牙和摩尔风格的地方,四周有高墙和巨大的门。这是一个十七世纪马格里布时期的伊斯兰和欧洲风格的和谐的统一体。
我们在梅克内斯的主要行程包括皇家马厩、粮仓和古罗马北非遗迹沃鲁比利斯城。
梅克内斯于公元1672年被阿拉维王朝的第一位君主穆拉伊 · 伊斯梅尔定为都城。穆拉伊 · 伊斯梅尔酷爱战马,甚至将五百匹骏马带进了王宫,并此专门修建了一个大型马厩。此外,王宫附近还有一处至保存完好的同一时期的巨大粮仓。
梅克内斯最为壮观的古代遗存是位于北部30公里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沃鲁比利斯城废墟。这是一处古罗马人建于公元一世纪的城市遗迹。由于受里斯本大地震涉及,城市被严重摧毁,所有建筑坍塌殆尽。现存遗迹已经考古挖掘、整理,并部分恢复。尽管如此,人们也依然能从遗存的凯旋门、剧场的白石圆柱、街道、剧场、住房、油坊、公共浴室、市场,以及大量精美的镶嵌画、青铜和大理石头像中感受到沃鲁比利斯当年的辉煌和繁华。
当晚我们前往相距三小时车程的摩洛哥另一大皇城菲斯。
《海滨餐厅》A4000000008 · 2019年4月4日摄于摩洛哥拉巴特
在拉巴特的那天傍晚,我们是在一家非常漂亮的海滨餐厅用的晚餐。
可能是受到欧洲人的影响,摩洛哥餐和西餐颇为相似:先是汤加面包,再一道色拉,然后是主菜,最后是甜点。摩洛哥的色拉和传统的色拉不同,由炖烂的豆类、甜椒、胡萝卜混合而成。主菜一般是鱼或鸡、牛、羊肉。鱼多煎炸,而鸡、羊、牛肉多焖煮,酥烂。
摩洛哥最出名的一道菜是「塔吉锅」。
塔吉锅是摩洛哥特有的炊具:一种带锥形锅盖的陶土炖锅。这种特殊的锅盖可以在炖制食物时让蒸汽在锅内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的蒸发,同时又能节约燃料。
塔吉锅有点「乱炖」的意思:将切好的肉和蔬菜按一定顺序码放在塔吉锅内,然后倒入少量的水一起焖煮,简单省心,加之少油低盐,很受摩洛哥人的喜爱。有人甚至将塔吉锅称为摩洛哥的「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