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白瓷》C0000000113 · 2025年8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中华艺术宫

 

「万象本色 · 『中国白 · 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展出,展品德化三代陶瓷匠人二百余件作品。

德化瓷,指德化白瓷,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所产白瓷,代表窑口德化窑。

德化白瓷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白瓷胎质细腻,釉面温润,工艺精湛,造型妙肖,多赏玩器而少实用器。《天工开物》评曰:「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

德化瓷兴于唐宋,盛于元明,衰于清。十七、八世纪,德化瓷在国际上广受欢迎。「中国白」即其时洋人对德化白瓷的赞誉。


《海边》F0300000710 · 2025年8月16日摄于法属留尼汪

 

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如注的暴雨倾盆而下。终于,施虐了一夏的不羁的酷热有所收敛,空气不再如先前那般的炙热。

突然感觉世界不再那么的躁动。因为这场不期而遇的雨,同时也因为神兽已经归笼。


《熊本街景》A0216000001 · 2024年7月28日摄于日本熊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首次成功突入日本本土上空的不是美军,而是中国空军。

1938年,抗日战争形势异常严峻。当时中国空军力量薄弱,无力对日本本土实施轰炸。但为了震慑日本侵略者、鼓舞国内抗战士气、唤醒日本民众的反战觉悟,中华民国决策层决定对日实施一次「纸片轰炸」:投放传单进行心理战。由于此次行动并未实际投弹,与当时日军对中国军民无差别的狂轰滥炸形成强烈对比,时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的宋美龄女士将此次行动称为「人道远征」。

5月19日下午,两架马丁139WC轰炸机从汉口机场起飞。飞机先飞抵宁波栎社机场加油并做最后准备。当晚两架飞机23:48再次起飞,飞越东海,利用夜色和云层掩护,于次日凌晨成功飞抵日本九州上空。飞机先后在长崎、福冈、久留米、佐贺、熊本等城市撒下超过百万份传单。传单由郭沫若等人编写,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翻译成日文,内容包括《告日本国民书》、《告日本工人书》等,揭露日本军阀的侵略行为,呼吁日本民众不要受骗,站起来反抗。 完成任务后,两机安全返航,分别降落在江西玉山和南昌机场,加油后返回汉口。

此次行动主要指挥官为中华民国空军第14队队长徐焕升、副队长佟彦博,执行部队为号称「神鹰部队」的中华民国空军第14队。

「纸片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阵营对日本本土进行的首次空袭行动,其意义深远。 1977年,日本知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在其漫画作品《宫崎骏的杂想笔记》中的一个短篇《九州上空的重轰炸机》中,描绘了这次行动,表达了对中国飞行员人道主义精神的赞许。


《传统肉酱意麺》B0000000838 · 2024年8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PIZZENELLA窑炉披萨

 

说到意大利麺,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样的?

在国内,意大利麺的受众并不算多,毕竟我们自己的麺条种类就已经相当丰富了。这就导致很多人对意大利麺的印象都是细长的圆麺。但实际上,意大利麺的形状超过了300种。并且,在意大利,人们对于什么麺配什么酱汁是很明确的。比如,做培根蛋酱意麺要用长意麺,最好是扁细麺或意大利细麺;做辣味番茄培根意麺,必须用吸管麺;做奶油三文鱼意麺,只能用蝴蝶麺。对于大多数意大利人来说,这种搭配几乎是下意识的。这可能和他们从小的家庭习惯有关。

意大利麺多种多样的形状,应该和产地的多样性有关,毕竟意大利麺的基本形状直到1861年才做到国家大致统一。

意大利麺的工业化生产始于19世纪。1848年,第一家工业化意麺工厂在那不勒斯开业,在那之后其他工厂才出现。在1865年之前,麺面都是手工切割的,以至于出现一种叫「切坏」的意面。直到这一年,一位热那亚的麺点师乔瓦尼 · 巴蒂斯塔 · 卡普罗发明了切麺机,笔尖麺由此诞生。

螺旋麺,一开始都是使用那种经典的通常由铁匠打造、但也有人借助回收来的毛衣针或废弃的雨伞骨架制作的「小铁棒」来手工完成的。这是一项传承了几个世纪的技术,并催生了传统的「牧师扼杀者麺」。据说是当时的牧师太贪吃,以至于吃的时候被噎住了。

1924年,纽约的两位意大利移民,他们开发了中心带孔的制麺机,由此制造出无限完美的螺旋麺。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不同形状的意麺,味道也会不同吗?

有些人说条纹斜管麺比不带条纹的口感要好,也有人说吸管麺比细麺味道更佳。实际上,意麺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由硬粒小麦制成。如果比较的是味道,其实都是一样的。如果有所不同,那应该是口感。这可以理解为不同的形状带来不同的口感。另外,不同形状的意麺和适合的酱汁搭配,体验也会有所不同。另外就是,不同原料中加入了不同配料的意麺,如鸡蛋意麺、黄绿双色麺或全麦意麺,其风味异于普通意麺。

再说说酱料和意麺的搭配。

举个例子。意大利人对豌豆意麺非常着迷,大人小孩无不喜欢,在周日的餐桌上或餐馆里都能找到。豌豆意麺最受欢迎的形状是超细的管麺或指环麺。当然,有时人们也用小蜗牛麺或瓢虫麺或烟斗麺。如果是更重要的午餐,人们甚至会用巨大的贝壳麺。

如果改成用扁细麺或细麺来做这道菜,会有什么不同吗?

你会发现,上面提到的意麺形状都是可以「容纳」豌豆的,所以你咬下去的时候,意麺和豌豆是混合在一起的。如果你使用长意麺,豌豆就很容易滑落下来。这就是讲究搭配的道理。

同样道理,培根蛋酱麺,如果用蝴蝶麺代替扁细麺,酱汁很容易滑落,蛋黄乳酪无法裹满麺身,这就浪费了。

说到挂汁,很多人,包括意大利人,都认为带条纹的意麺更适合。但很多意大利厨师却认为,真正适合挂汁的反而是那种表面光滑的意麺。因为带条纹的意麺有厚有薄,这就意味着不能均匀受热,有的地方会先煮熟甚至煮过头,而有的地方则还保留着韧劲。

从受马车轮启发而发明的轮子麺,到锁汁神器小方饺,意麺的形状时至今日仍在进化。据悉,最新的意麺趋势是3D打印通心粉。麻省理工团队正试验分形结构酱汁附着率。当科技撞上百年传统,下一个颠覆认知的形状或许已在实验室诞生。毕竟在亚平宁半岛,意麺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果腹之物,而是一种可食用的国家图腾。

有美食史学家如是说:「意大利人设计跑车或通心粉,投入的是同一种偏执。」


《参观留言》F0300000709 · 2025年8月16日摄于留尼汪朗姆酒传奇博物馆

 

前三天二十局保龄球,后两天各一公里游泳,累得够呛。

从泳池出来,回家的路上,问:「乱七八糟的小孩叫什么?外公一下子想不起来了。」

问得有点匪夷所思,但他听懂了:「熊孩子。」

「不是这个。疫情封控时好像有专门叫法。」

「神兽。」

「对对对,神兽。」说着,侧过脸,瞄了他一眼,一脸的幸灾乐祸,「神兽要归笼了。」

「哈,上当了。说我啊,早知道不告诉你了。」

盘点

20250827


《干杯》F0300000708 · 2025年8月18日摄于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

 

「这个暑假,答应你的事还差三件没完成,今年另找时间补。」

「哪三件?」

「去扬州搓澡,享用一顿墨西哥餐,坐在车内看一次自动洗车。」

「正确。」

「容我解释一下『食言』的原因。去扬州搓澡,外婆说现在天太热了,不如改到寒假去,那个更享受。所以决定延期到冬天;关于墨西哥餐。今年天热实在太热了,等找个凉快些的周末补上;关于自动洗车,其实有一天想带你去的,可你说得做作业。另找机会。」

「一言为定!」


《圣丹尼街景》A2502000001 · 2025年8月16日摄于法属留尼汪

 

圣丹尼,法国留尼汪大区首府、留尼汪省会。

留尼汪,非洲大陆东部印度洋上的一座火山岛,为法国的一个海外大区,辖留尼汪省。

1513年,葡萄牙航海家马斯克林在印度洋西部发现了一处群岛,即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斯克林群岛」,留尼汪就在其中,只是当时称「圣阿波罗尼亚岛」,是一个无人海岛。

留尼汪岛的第一批居民是来自非洲大陆的伊比利亚白人后裔,即「克里奥尔人」。在西班牙非洲殖民地,克里奥尔人属于二等公民,地位卑微,生活窘迫,于是纷纷逃离,其中一些来到留尼汪岛,成为这里最初的原住民。

1642年,法国占领留尼汪岛,改名「波旁岛」。

176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从法国东印度公司手中买下留尼汪岛后,引入大批的欧洲移民和非洲奴隶种植咖啡,岛上由此人口激增,种族构成也日趋复杂。可能是为了模糊种族观念、避免种族纷争,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人将波旁岛更名为「留尼汪」。「留尼汪」在法语中有「联合」之意。

法国人的策略是成功的。时至今日,留尼汪也没有形成明显的民族主义,因而也就不存在独立诉求。这也是留尼汪至今没有独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漫步蔻丹广场》F0300000707 · 2025年8月14日摄于毛里求斯路易港

 

蔻丹广场,毛里求斯最主要的购物广场。八年前,这小子五岁,我们曾经到过。这次游览路易港,复刻了那次的线路。

时隔八年,这小子还记得多少?什么都记不得了,直到来到一幢建筑前。他说:「嗨,这里,我们吃过冰淇淋。」


《旧地重游》F0300000705 · 2025年8月14日摄于毛里求斯塔马兰湾

 

塔马兰湾,毛里求斯西岸同名滨海小镇外的一片海湾,为全球最佳的海豚观赏地之一,因而也称「海豚湾」。

塔马兰湾海水清澈,波澜不惊。每天的特定时刻,海豚会成群结队地在塔马兰湾汇集,觅食、嬉闹。

想去塔马兰湾观赏海豚,可提前预约,在指定时间抵达岸边,搭乘快艇前往特定海域。除非运气特别差,一般都邂逅海豚。我们八年前的六月间和这个月先后两次来塔马兰湾观赏海豚,都如愿以偿。

如果水性不错,又有兴致,上快艇前,记得换好泳衣,带上浮潜装备。遇上海豚时,通常会被允许下海,和海豚嬉戏。很多海豚,尤其是一些小海豚,似乎很乐意与人类互动。这种体验不可多得,极其美妙。


《街溜子》F0300000706 · 2025年8月16日摄于法属留尼汪

 

「涂鸦墙哎。来一张?」

「好,来张酷酷的那种。」

「没问题。我负责拍,你负责酷。」


《伊瓦图机场》A4900000001 · 2025年8月20日摄于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弗

 

十二天、七航程,第七次非洲之行算是结束了。

由于目前尚未开通直航,从马达加斯加回国,须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转机,全程超过一万二千公里,十八个小时,是迄今所经历过最长的回程,真是辛苦。


《大堤路工艺品市场》A4900000002 · 2025年8月19日摄于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

 

马达加斯加的传统手工艺品种类繁多,各种宝石、鹦鹉螺化石、草编、木雕、角雕、骨雕、纺织品、手工织物等。这些手工艺品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观光客的欢迎。

马达加斯加有好几个比较知名的手工艺品市场,比如首都塔那那利的大堤路工艺品市场。这里有数百个店铺,沿公路一字排开。据说过去这条公路路况很差,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但现在道路,包括大堤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干净、整洁、有序。

在马达加斯加购物,首先是准备好现金,其次是砍价。虽说不至于往脚踝砍,但砍到膝盖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


《拉齐奥海滩》A5000000003 · 2025年8月12日摄于塞舌尔普拉兰岛

 

普拉兰岛,亦称帕尔梅岛,面积42平方公里,是塞舌尔仅次于马埃岛的第二大岛。

塞舌尔旅游,普拉兰岛是必到之地。这里不仅有着全球排名前十的海滩,更有塞舌尔两处自然遗产之一的五月谷国家公园。在面积仅为19.5公顷的全球最小的自然遗产地内,有着保留最为完整的原始风貌、7000多株海椰子树以及濒临灭绝的神秘的黑鹦鹉。


《富尔奈斯火山》A2502000002 · 2025年8月16日摄于法属留尼汪

 

如果鸟瞰留尼汪,你会发现这座印度洋上的火山岛,基本由两座连在一起的火山构成:一座是中部的内日峰火山,另一座就是东南部富尔奈斯火山。

富尔奈斯火山,海拔2632米,是一座活火山。自50万年前形成以来,富尔奈斯火山一直处于断断续续喷发的状态之中,仅1640年迄今就已经喷发了174次。最近一次是2016年9月11日。

富尔奈斯火山与夏威夷的基劳维亚火山、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和斯特龙博利火山并称为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


《干一杯》F0300000704 · 2025年8月16日摄于法属留尼汪

 

参观朗姆酒厂。征得他娘老子同意,让这小子尝了一小杯朗姆酒。

问:「怎么样?」

答:「太冲了!」

这是这小子一年内第二次喝酒了。前几个月和同学去哈尔滨,在我的强烈推荐下品尝了格瓦斯。

哈。

朗姆酒,也称糖酒,主要用甘蔗酿造,酒精含量40%至50%,和威士忌差不多,确实有点冲。

国外很多甘蔗种植园所产甘蔗除了制糖,也常用于酿造朗姆酒。


《红顶教堂》A2300000013 · 2025年8月14日摄于毛里求斯

 

红顶教堂,毛里求斯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这幢建筑最初由法国神父为传播基督教于1814年修建,原为木质结构,半个世纪后改建时采用大量的砖石材料,包括覆盖屋顶的红色瓷砖。「红顶教堂」一名也因此而得。

红顶教堂结合了欧洲哥特式建筑及印度、中东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红顶、白墙、蓝天、绿茵、碧海、金沙,构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是拍摄婚纱甚至是举办婚礼的理想之地。

但,事实上,红顶教堂所在的地方是毛里求斯最北端一个名叫「厄运角」或「悲伤角」的小镇。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1810年,当时的殖民者法国人被在这里登陆的英国人击败,被迫交出了毛里求斯的统治权。法国人撤离了毛里求斯,但给这里留下了一个黯然神伤的名字。


《圆梦印度洋》F0300000803 · 2025年8月14日摄于毛里求斯塔马兰湾

 

八年前,2017年6月23日,也曾来毛里求斯的塔马兰湾看海豚。只是当年这小子还不满六岁,担心出事,没让他下海。

今天故地重游,没拦着,让他在海豚的陪伴下在印度洋里尽情畅游了一番,圆了儿时的一个梦想。


《塞舌尔风光》A5000000002 · 2025年8月12日摄于塞舌尔马埃岛

 

塞舌尔,全称塞舌尔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东部的印度洋上,由大大小小115座岛屿组成,陆地面积456平方公里,领海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万,主要为班图人、欧洲人和非洲人混血的克里奥尔人、印巴人后裔、华裔和英法后裔等,语言主要为克里奥尔语、英语和法语,90%信奉天主教,4%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新教、印度教或其他宗教。

塞舌尔属热带海洋气候,全年分热季和凉季,其中十二月至次年三月为热季,平均气温30摄氏度;四月至十一月为凉季,平均气温24摄氏度。

塞舌尔非常富裕,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很多欧洲国家,位列全非洲之首。

塞舌尔风光旖旎,全境半数地区为自然保护区,享有「旅游者天堂」的美誉。旅游业是塞舌尔最重要的经济支柱,贡献了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72%。游客来源主要集中在德国、法国、俄罗斯、阿联酋、意大利、英国和南非等国,来自中国的游客相对较少。不过,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今年,中塞两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磋商,期待在开通直航的情况下,争取今年来自中国的游客能达到5千人。


《美丽的塞舌尔》A5000000001 · 2025年8月12日摄于塞舌尔马埃岛

 

前年末去年初,美国牵头组建多国舰队为在红海上航行的商船护航以免受胡塞武装的袭扰。据宣称有二十个国家加入了此项计划,其中塞舌尔赫然在列。

塞舌尔是一个位于非洲大陆东部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据《维基百科》介绍,塞舌尔全部武装力量,包括陆军、海岸警卫队、总统卫队和警察在内总共450人左右,其中海岸警卫队仅拥有巡逻艇、快艇等十来艘轻型舰艇,主要用于海上巡逻,渔业保护,搜救,打击非法捕捞、走私、偷渡等非法活动。

对付被戏称为「拖鞋军」的胡塞武装,美国竟然寻求塞舌尔的帮助,真是幽默。

哈哈哈哈。


《烤青花》B0000000839 · 2024年6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惠容久串烧酒场

 

《秋风起品小鲜》

沈嘉禄

 

古人概念中的小鲜大约特指江河湖沼中的小鱼,刀鱼、鲫鱼、青条、白浪、鳑鲏鱼、麦穗鱼、串条鱼以及名字美艳的桃花鱼,都是江南常见的小鲜。富春江有一种小鱼名曰子陵鱼,因为严子陵垂钓于此并常有所收获而得名。其实严先生钓鱼与姜太公钓鱼如出一辙,功架摆足,鱼之得失漠然一视,但中国人喜欢给贤人高士锦上添花,传为美谈。在泛舟千岛湖的场景中,子陵鱼也成了一个余兴节目。

十多年前在建德领教过,也许是子陵鱼太过微小,保鲜不易,厨家用鱼干加辣椒、青蒜急火爆炒,自有一种老乡亲的调性。子陵鱼干晶莹剔透,肉质细腻柔韧,咀金嚼银之际,恍然汉魏遗风。

这就要说到太湖了,「三白」中的银鱼,是小鲜中的精锐。如今白鱼白虾常见,新鲜银鱼难得。超市里善价而沽的冻品,但无论炒鸡蛋还是煮莼菜汤,一律味同嚼蜡。前不久在凯德晶萃的一家餐厅吃到银鱼干蒸腊肠,真有「冤家不碰头,碰头就牵手」的喜剧效果。寸把长的银鱼干受了广式腊味的滋润,实现质的飞跃,也害得我当即在手机上下单了一罐。银鱼干江西、福建、广东都有,唯太湖所出最贵,我当然选太湖的。

唐大历年间杜甫寓居夔州时写过一组咏物诗,其中有一首《白小》:「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入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生成犹拾卵,尽其义何如。」这个「白小」应是鄱阳湖银鱼,入肆而倾箱,当令盛极矣。

银鱼又称为冰鱼、玻璃鱼、脍残鱼等。脍残鱼也有故事:当年吴王阖闾坐船游太湖,享用中国最早的船菜,一大盘鱼鲙吃不完,随手抛入碧涛中,「其残馀于水,化为此鱼,故名。」

还有一种面杖鱼,是银鱼中的大个子,现在也少见了。上世纪90年代初我参加《上海文学》笔会,一帮人涌到苏州,陆文夫老师做东招待,宴会上有一道面杖鱼,上浆油炸类似天妇罗,北方作家笑称:江南无所有,请吃小猫鱼。我只得跟他们科普一下,听不听得懂就随他们了。

还有塘鳢鱼,苏州人又称「塘鲋鱼」,或「鲈鳢」,「三月三,鲈鳢上岸滩」,油菜花开它才来,时称「菜花塘鳢鱼」。这厮头大眼小,脑壳坚硬,通体微呈紫黑,鳞片小而有黄黑斑,模样相当凶猛,太湖渔民叫它「老虎鲨」也是有道理的。杭州人称作「土步鱼」,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提到这厮:「杭州以土步鱼为上品。而金陵人贱之,目为虎头蛇,可发一笑。肉最松嫩。煎之、蒸之俱可。加腌荠作汤、作羹,尤鲜。」上海人是塘鳢鱼的知音,红烧塘鳢鱼、咸菜烧塘鳢鱼、塘鳢鱼炖蛋都是巧妇的拿手菜。但苏州毕竟是一等一的温柔乡、富贵地,那里的厨师治小鲜技高一着,我在吴江宾馆品尝过糟熘塘片,一条鱼捭两片肉,上浆滑油,再加少许荠菜末和太仓糟油。舌尖一接触嫩滑鲜美的鱼肉,不由得微微颤动起来,滑入喉咙时又未免惊心动魄。

因为塘鳢鱼鲜嫩无比,得之不易,价格逐年上涨,现在已卖到一百多元一斤了,那么就吃吃与塘鳢鱼外貌相似的昂刺鱼吧,咸菜烧,味殊不恶。

鱼虽小,却也有架子,不到时令不登场。秋风乍起,刀鱼、银鱼、塘鳢鱼和昂刺鱼都去了远方。那么现在有什么小鲜呢?苏州人花头经真透:「秋天享福吃鲃鱼。」鲃鱼也产自太湖流域,像河豚那样胖墩墩、身上有黑色条纹,萌态十足。虽然鲃鱼在遭到强敌威胁时也会发脾气,气胀如鼓,但没有毒的,不惹是生非,可放心食用。

说起鲃鱼,大家就会想起于右任于大爷。没错,于大爷在苏州木渎古镇石家饭店吃鲃肺汤的故事太有名了。《唐鲁孙谈吃》里有一篇《调羹犹忆鲃肺汤》,唐老绘声绘色:「有一天于右老去苏州游玩,兴尽而归,道经木渎,在一家叫『石家饭店』的小馆子打尖。大师傅姓石,人家都叫他『石和尚』,自东自伙(老板兼员工)。听说来客中有位银髯拂胸的是陕西三原于右任大老,他小时候就听说西北简朴荒寒,可是独独陕西三原特别讲究饮馔,虽然不是雕蚶镂蛤,也没有鹿尾驼蹄,可是对于菜的刀功、配料、火候、程序无不精到,于右老又是辛亥元勋,自然特别招呼巴结。等大家酒足饭饱,奉上苏州特产鲃肺汤一碗。」

接下来的剧情就是大爷捋须执笔,赋诗一首。这首名为《邓尉看桂归次木渎,饮于石家饭店》的七绝流传甚广:「老桂开花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有位老前辈在文章里说:烹制小鱼只需将调料下准,入锅后不必多动,火候一到自然好。若是锅铲乱动,必定皮破肉烂,不成样子。他认为治理国家也要无为而治,切忌横加干涉。我深以为然。小鲜鲃鱼,烹制时也要谨小慎微,步步从容。

去年仲秋在苏州吴江宾馆吃到了姑苏名馔「炒蟹鲃」。厨师用鲃鱼的净肉、整肝与蟹粉、蟹黄一起炒,再取三四枚牛油果切薄片围边以增清鲜。一大盘小鲜色彩缤纷地上桌,腰盘两头还配了一丛姜丝、一丛葱丝以及十几只芝麻饼。这种芝麻饼在苏州有专属的名称:「锦馕」。楕圆形,薄薄酥皮吹弹欲破,一头剪开口子,可将炒蟹鲃填入饼里吃,别有风味。

炒蟹鲃的审美要求是:鲃鱼要嫩,鲃肝要肥,蟹油要亮,蟹黄要红,蟹膏要像水晶一样透亮。蟹黄蟹肉的鲜香甘甜与鲃肉鲃肝的嫩肥丰腴交织在一起,丝丝缕缕地体现着苏州味的精致与腴美。上海的菜场看不到鲃鱼,苏州人的吃福一直叫上海人羡慕嫉妒恨。

在吴中方言中,鲃与斑读音相近,故而炒蟹鲃也叫「炒蟹斑」。如果纯用鲃肝与秃黄油一起炒,就叫「炒双秃」。这种菜不敢吃第二次,有愧苍天。

东海开捕那天,我因恭赴朋友的画展开幕式,错过了甬府翁总在宁波举办的开渔海鲜大餐;后又因清除蛀牙,错过了吴江东太湖大酒店的蟹宴,但我自有尝鲜妙法。既然百川归海,那么梅童鱼和小黄鱼也属小鲜。梅童鱼现在是吃不起了,酒席上若有一盘清蒸梅童鱼,蝴蝶也会尖叫。我取小黄鱼十尾,治净后以虾油卤和黑胡椒粉腌渍半小时,捞起沥干吹风,油煎至两面金黄,挤青柠檬汁,配冰啤酒,风味完胜日料中的香煎多春鱼。

1 2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