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军进行曲》A0108030009 · 2012年10月22日摄于中国北京崇文天坛公园
不说「欣赏音乐」而说「听歌」,是怕误会。
前几年,有定居美国的同学在微信群里冒泡,说他现在很滋润,赋闲在家,喝喝咖啡,唱唱歌剧。我想像了一下场景,幽幽地说,感觉跟我在国内喝喝「高碎」,哼哼京戏差不多的意思。
音乐也好,饮料也罢,在我看来并没有高低之分,喜欢的就好。
还是在读大学的时候,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竟跑去听了有关音乐欣赏的讲座。收获是有的,知道了音乐欣赏是分阶段的:知觉欣赏、情感欣赏和专业欣赏。
我大体是在情感欣赏的大门外徘徊。
音乐是一样非常奇妙的东西,能让人亢奋、消沉、宁静,能让人泪流满面。
为什么我们对一些特定的音乐尤其偏爱,百听而不觉厌?是因为这些音乐承载了我们的特定记忆、联想和情感。
直到几年前还经常听长渕刚的《乾杯》,也就是姜育恒翻唱的《跟往事干杯》。现在听得不多,不是不喜欢了,而是不怎么敢听,怅怅然。
《美泉宫广场》A2201000013 · 2019年9月20日摄于奥地利维也纳
《拉德茨基进行曲》是一首纪念性管弦乐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 · 斯特劳斯受当时的奥匈帝国皇帝,也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弗兰茨 · 约瑟夫一世之命,为已故奥匈帝国陆军元帅约翰 · 约瑟夫 · 文策尔 · 拉德茨基 · 冯 · 拉德茨伯爵创作的一首进行曲。
在约瑟夫一世和当时帝国民众的眼里,拉德茨基为维护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为奥匈帝国开疆拓土立下了卓著功勋,广受爱戴,被亲切地称为「拉德茨基老爹」。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背景,老约翰 · 斯特劳斯的儿子,有「圆舞曲之王」之称的小约翰 · 斯特劳斯拒绝演奏这首曲子。
不过,就音乐本身而言,《拉德斯基进行曲》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被音乐爱好者们所接受并流传至今,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保留的压台曲目。
当《拉德茨基进行曲》在维也纳新年将会上响起,台下所有听众都会和着音乐的节拍鼓掌,气氛热烈而感人。
这项传统源自1987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那天,当《拉德茨基进行曲》刚刚奏响,台下有听众忍不住鼓起掌来。这在当时是粗鲁的和不合时宜的。那场音乐会的指挥是奥地利著名指挥家,巨匠赫伯特 · 冯 · 卡拉扬。他不但没有加以制止,反而凭借其深厚的音乐修养和指挥功底引导听众,将掌声融入到了音乐之中,浑然天成,成就了音乐史上的一个经典。
对中国听众而言,另一个经典是2002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开始《拉德茨基进行曲》前,让维也纳爱乐乐团的艺术家们轮流用各种不同语言向全世界听众祝福新年。眼看着要轮到小泽征尔自己了,没想到他之前的那位艺术家是不是为了表达对小泽征尔的敬意,使用了日语。小泽征尔吐了吐舌头,临时改用中文「新年好」向全世界音乐爱好者表达新年问候。
《蓝色的多瑙河》A0301000015 · 2019年9月18日摄于德国巴伐利亚帕绍
昨天,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如期举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艺术家们在意大利指挥家里卡尔多 · 穆蒂的带领下为全世界亿万听众奉献了一场音乐盛典。
在此之前,在回答记者「没有现场听众将如何演绎《拉德茨基进行曲》」这一疑问时,穆蒂回答说,「总算可以在不受现场听众干扰的情况下尽情演奏了」。
穆蒂的回答很有点「黑色幽默」,他一定感到缺憾。已年近八十的穆蒂有生之年还有没有机会再一次带领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现场听众一起激情演绎《拉德茨基进行曲》?
但愿会有。
和以往每一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样,小约翰 · 斯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作为加演的保留曲目压轴出演。
《蓝色的多瑙河》是一首堪称传世经典的圆舞曲,浪漫、华丽、优雅、唯美。但它的创作背景却充满了悲情。
1866年,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笼罩在悲观、消沉的气氛之中。为了摆脱这种情绪,时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的小约翰 · 斯特劳斯接受了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为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虽然那时的小约翰 · 施特劳斯已经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
1867年2月9日,作品在维也纳首演。但当时的维也纳仍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这首曲子似乎并不为身处悲观之中的维也纳民众所接受。首演宣告失败。
1868年2月,小约翰 · 施特劳斯在他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的家中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又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改编后的作品被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同年,他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亲自指挥该曲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小约翰 · 施特劳斯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时至今日,这首乐曲子仍然深受全世界人民古典音乐爱好者们的喜爱。
《芸芸众生》N0000000011 · 2020年12月3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截止到今天,中国累计确诊新冠病例96,743人,累计死亡4,789人。其中上海累计确诊1,511人,累计死亡7人。全球除中国以外累计确诊22,748,005人,累计死亡1,809,536人。仅昨天一天,除中国外,全球新增病例193,969人,新增死亡15,755人,非常恐怖。
年头一家老小在西安过大年,忽闻武汉封城,大吃一惊。当晚失眠,挣扎着想厘清一下头绪。最后决定提前结束行程,尽快回到上海。当时非常担心上海或西安跟着封城,那麻烦就太大了。
回到上海之后,事情变得越来越严重,不光是改变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正在改变着世界格局。称这些新冠疫情是一场世纪瘟疫,一点不过。
就在刚才,有朋友总结今年一年:「年头吓得要命,年底冻得半死」,想想蛮有道理。
这不,到了年末,眼看着快元旦了,一场超强冷空气横扫上海,最低气温降到了零下六七度。冷,出门脑瓜子被冻得「嗡嗡」的。
《暖阳》N0000000010 · 2020年12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说好的雪呢?
寒潮如约而至,零下六度,只是没有雪。
近年来上海很少下雪,偶尔的几次小雪,等飘落到了地上,也成了水,积不起来。
印象中,小时候上海的冬天比现在的冷,雪也多,路上会积起厚厚的一层。人踩过,车辗过,便成了冰,溜滑。
中学就读的是原上海市第五十八中学,其前身是「澄衷中学」,由民国时期实业家叶澄衷先生所创立。我们离开后没几年,又重新改用原名,延用至今。
我们的教室在沿街教学楼的四楼。如果座位临窗,又遇雪,那真的很开心,因为可以透过窗户俯看唐山路上小心翼翼的车辆和踉踉跄跄的行人,觉得很滑稽。倘若有人摔倒,四仰八叉的,甚至会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很不厚道。
老师也不怎么厚道。通常她会停下讲课,静静地看着你,直到你看够了,也笑够了,回过神来去看她。这时,教室里往往会有一阵哄堂大笑。
《许愿》F0300000330 · 2020年12月2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如今生日吃奶油蛋糕,跟端午吃粽子、立夏吃鸡蛋、中秋吃月饼一样的理所当然。其实按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生日是吃麵条的。麵条细长,寓意长寿,故而生日麵也叫「长寿麵」。
生日不吃奶油蛋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贵。即使后来有了麦淇淋蛋糕,但相对当时的收入,也不便宜。所以奶油蛋糕通常是作为比较拿得出手的伴手礼出现,自家很少买来吃的。
准女婿头一回上门拜见泰山、泰水,手里不拎一盒奶油蛋糕,是会被邻居在背后指指点点的,因为很不体面。更隆重些,还会同时再拎上火腿、烟和酒。这四样:奶油蛋糕、火腿、烟、酒,在当时的上海被戏称为「炸药包」、「冲锋枪」、「子弹」和「手榴弹」。
倒还真是蛮形象的。哈。
《冬》A0101040010 · 2020年1月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新江湾城湿地
《冬天》
茅盾
诗人们对于四季的感想大概颇不同罢。一般地说来,则为「游春」,「消夏」,「悲秋」,冬呢,我可想不出适当的字眼来了,总之,诗人们对于「冬」好像不大怀好感,于「秋」则已「悲」了,更何况「秋」后的「冬」!
所以诗人在冬夜,只合围炉话旧,这就有点近于「蛰伏」了。幸而冬天有雪,给诗人们添了诗料。甚而至于踏雪寻梅,此时的诗人俨然又是活动家。不过梅花开放的时候,其实「冬」已过完,早又是「春」了。
我不是诗人,对于一年四季无所偏憎。但寒暑数十易而后,我也渐渐辨出了四季的味道。我就觉得冬天的味儿好像特别耐咀嚼。
因为冬天曾经在三个不同的时期给我三种不同的印象。
十一二岁的时候,我觉得冬天是又好又不好。大人们定要我穿了许多衣服,弄得我动作迟笨,这是我不满意冬天的地方。然而野外的茅草都已枯黄,正好「放野火」,我又得感谢「冬」了。
在都市里生长的孩子是可怜的,他们只看见灰色的马路,从没见过整片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地,他们即使到公园里看见了比较广大的草地,然而那是细曲得像狗毛一样的草皮,枯黄了时更加难看,不用说,他们万万想不到这是可以放起火来烧的。在乡下,可不同了。照例到了冬天,野外全是灰黄色的枯草,又高又密,脚踏下去簌簌地响,有时没到你的腿弯上。是这样的草,大草地,就可以放火烧。我们都脱了长衣,划一根火柴,那满地的枯草就毕剥毕剥烧起来了。狂风着地卷去,那些草就像发狂似的腾腾地叫着,夹着白烟一片红火焰就像一个大舌头似的会一下子把大片的枯草舐光。有时我们站在上风头,那就跟着火头跑;有时故意站在下风,看着那烈焰像潮水样涌过来,涌过来,于是我们大声笑着嚷着在火焰中间跳,一转眼,那火焰的波浪已经上前去了,于是我们就又追上去送它。这些草地中,往往有浮厝的棺木或者骨殖甏,火势逼近了那棺木时,我们的最紧张的时刻就来了。我们就来一个「包抄」,扑到火线里一阵滚,收熄了我们放的火。这时候我们便感到了克服敌人那样的快乐。
二十以后成了「都市人」,这「放野火」的趣味不能再有了,然而穿衣服的多少也不再受人干涉了,这时我对于冬,理应无憎亦无爱了罢,可是冬天却开始给我一点好印象。二十几岁的我是只要睡眠四个钟头就够了的,我照例五点钟一定醒了;这时候,被窝是暖烘烘的,人是神清气爽的,而又大家都在黑甜乡,静得很,没有声音来打扰我,这时候,躲在那里让思想像野马一般飞跑,爱到哪里就到哪里,想够了时,顶天亮起身,我仿佛已经背着人,不声不响自由自在做完了一件事,也感得一种愉快。那时候,我把「冬」和春夏秋比较起来,觉得「冬」是不干涉人的,她不像春天那样逼人困倦,也不像夏天那样使得我上床的时候弄堂里还有人高唱《孟姜女》,而在我起身以前却又是满弄堂的洗马桶的声音,直没有片刻的安静,而也不同于秋天。秋天是苍蝇蚊虫的世界,而也是疟疾光顾我的季节呵!
然而对于「冬」有恶感,则始于最近。拥着热被窝让思想跑野马那样的事,已经不高兴再做了,而又没有草地给我去「放野火」。何况近年来的冬天似乎一年比一年冷,我不得不自愿多穿点衣服,并且把窗门关紧。
不过我也理智地较为认识了「冬」。我知道「冬」毕竟是「冬」,摧残了许多嫩芽,在地面上造成恐怖;我又知道「冬」只不过是「冬」,北风和霜雪虽然凶猛,终不能永远的统治这大地。相反的,冬天的寒冷愈甚,就是冬的运命快要告终,「春」已在叩门。
「春」要来到的时候,一定先有「冬」。冷罢,更加冷罢,你这吓人的冬!
《「藤原豆腐店」》N0000000009 · 2020年12月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实在是闲得无聊,花了点时间,弄明白一个多年的疑惑。
差不多有二十年了,路上见到一车,白色车身上贴着「藤原とうふ店(自家用)」的字样。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是辆来自日本的二手车。后来又断断续续地见过几回,也没太在意。
前个月,等红灯的时候又见到一辆「藤原豆腐店」,很新,不像是二手车。
也是好奇,几天前上网查了一下,原来是因为一部电影。影片中,一个叫藤原拓海的青年每天帮父亲往山上的一家酒店送豆腐,练得一手驾车绝技,并击败一众山道赛车好手,最终成为一名职业赛车手。由于藤原拓海一角由周杰伦扮演,一时间,「藤原豆腐店」广受追捧。
「藤原豆腐店」出名后,据说周杰伦不但花了五十几万买下了电影中的那台车,而且还在台北真开了一家「藤原豆腐店」。
下次去台北,如果店还在,吃豆腐去。哈。
《小城卑尔根》F0300000331 · 2019年5月30日摄于挪威
北欧夏季深夜的阳光。
明天是基督宗教国家的传统节日「圣诞节」,今天是「平安夜」,类似我们的除夕。
年轻的时候,借了一屁股的债买了一套房子。也是凑巧,那时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几位教授正在为港台翻译美国杂志《读者文摘》,委托我将他们的中文手稿输入电脑、转化成繁体字,再根据港台的习惯表达方式对文字做些调整,最后打印出纸质清样。大陆和港台的文字,不只是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区别,一些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像「每况愈下」和「每下愈况」,诸如此类。很辛苦,最忙的时候,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一撑就是三个月,但收入丰厚,来钱很快,两年后就还清了房贷。
记得有一回,一个教授给了我一份手稿,是有关平安夜的故事。在手稿里,教授把「平安夜」直译成了「寂静的夜」。于是我把标题和文中所有的「寂静的夜」擅自改成了「平安夜」。教授在第一次清样稿上用红笔将「平安夜」全部改回了「寂静的夜」。但在第二次清样稿上,我依然坚持我的观点,重新改用「平安夜」。
我太需要这些劳务费来偿还房贷,但宁可冒着得罪「金主」的风险,坚持己见,丝毫不去变通。「轴」吧?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是内心,是良心。
《哈利路亚》F0200000031 · 2016年5月17日摄于以色列耶路撒冷
《哈利路亚》可能是西方圣诞和新年期间被演唱得最多的一首歌曲,为18世纪英国作曲家亨德尔清唱剧《弥赛亚》的第二部《哈利路亚合唱》。
「哈利路亚」为希伯来语,意「赞美我主」。
《哈利路亚》歌词据说全部来自《圣经》,其中的「主」指耶和华。和中国古代一样,古希伯来人也有「名讳」,所以只称「主」而不直接称「耶和华」。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全能的主神统领人间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全能的主神统领人间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全能的主神统领人间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今天的王国已经建立
我们主的王国,耶稣基督的王国,耶稣基督的王国
主将永远统领人间,主将永远统领人间,主将永远统领人间,主将永远统领人间
永远,永远是诸神之主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永远是诸神之主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永远是诸神之主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永远是诸神之主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永远是诸神之主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诸神之主
诸王之主,诸神之主
主将统领人间
主将统领人间
主将统领人间
主将统领人间
主将永远统领人间
永远是诸王之主
诸神之主,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主将永远统领人间
诸王之主,诸神之主
诸王之主,诸神之主
主将永远统领人间
永永远远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哈利路亚
《蹲守》E0300000020 · 2018年8月8日摄于坦桑尼亚赛伦盖蒂
近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人类为什么很少吃食肉动物。确实,在我们的日常餐桌上,大多数的肉类都来自食草动物,比如牛、羊等。
其实不光是人类,很多典型的掠食动物,像大型猫科和犬科动物,牠们的捕食对象也大都是一些食草动物。
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处在特定的食物链上,每种生物都有其相对固定的食物种类。这是由生存环境所决定的。对掠食动物来说,捕食食草动物远比捕食掠食动物容易,还安全。因为食草动物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相对温顺。
人类比较特殊。除了捕猎,还会驯化和豢养动物来为自身服务。豢养动物分为两类,一类出于食用,一类出于服务。而食用动物绝大多数都是食草动物。一个原因是食草动物相对攻击性小,不会对豢养者造成致命伤害;另一个原因更加重要,那就是食草动物不会和人类本身争抢食物资源。人类不会傻到看着十斤牛肉不吃而拿去喂狮子,然后再去吃一斤狮子肉。
很多人反对食用猫、狗,除了猫和狗被人类视为宠物这一原因外,我想可能还有一个隐性原因,就是在人类的潜意识中,这类动物根本就不是「菜」,所以会本能地觉得反感。
《飞天姥姥》F0300000326 · 2017年11月4日摄于古巴马坦萨斯巴拉德罗
1954年,驾驶员夏里 · 罗根和戴历 · 诺顿驾驶气球在加勒比海和其他50个参赛者一起参加一场气球越洋比赛。当时天气晴朗,视野清晰。令人费解的是,罗根和诺顿两人驾驶的气球毫无先兆地消失了。
1990年,在消失了多年之后,这只气球又突然在古巴与北美陆地的海面上出现。它的出现曾使古巴和美国政府大为紧张,尤其是古巴,误以为是美军派出的什么武器进犯古巴。古巴飞机驾驶员真米 · 艾捷度少校说:「一分钟前天空还什么也没有,一分钟后那里便多了一个气球。」当时古巴军方在雷达上也发现了这个气球,以为是美国的秘密武器,曾一度派飞机想把它击落。最后,气球被古巴飞机迫降在海面上,两名驾驶员则由一艘巡洋舰救起,送到古巴一个秘密海军基地受审。
这一事件不仅古巴人感到惊讶,两个驾驶员诺顿和罗根也同样感到疑惑不解。他们说当时正在参加由夏湾拿到波多黎各的一项气球比赛。他们不知道时间已经过去了36年,只是感到全身有一种轻微的刺痛感觉,就好像是微弱电流流过全身一样,然后一眨眼他们面前的一切包括大海和天空都变成一片灰白色,直到有一架古巴飞机在他们面前出现。
芝加哥调查员卡尔 · 戈尔曾查证过罗根与诺顿的讲话,他们确实在1954年参加一项气球比赛途中神奇地失踪,戈尔认为这气球进入了时间隧道。「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一瞬间,可在地球上却已过去了36年,相差很大。」因此,「这是比地球时间慢的一条神奇隧道。」
类似上述的案例还可以列举许多,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特点:失踪者再现时时间变慢。但在一些个案中,也有失踪者感到时间变快了。
《美泉宫》A2201000012 · 2019年9月2日摄于奥地利维也纳
202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将如期举行,指挥里卡尔多 · 穆蒂。这是这位意大利著名指挥家继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及2018年之后第六次担任此职。
和往年一年,202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将于2021年1月1日当地时间上午11时15分,也就是北京时间下午18时15分正式开始演出。届时,央视音乐频道应该会进行实况转播。
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本次新年音乐会将没有现场听众。
有些遗憾。没有了听众的互动,很难想像压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拉德茨基进行曲》还能激情依旧。
无论如何,2021年1月1日下午18时15分,我们不见不散。
《苏州街》A0108040003 · 2017年9月28日摄于中国北京海淀颐和园
苏州街,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内的一条商业街,北京人称「买卖街」,据说仿的是苏州的三塘街,是皇室解闷、「过家家」的地方。
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的庚子年。民间一直有种说法,说是逢庚子必有大灾。今年自不必说,一场世纪瘟疫已导致全球近75,000,000人染疾,其中1,650,000因此丧命。
1840年,农历庚子年。这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1900年,农历庚子年。这一年,八国联军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进犯北京,中国险遭瓜分。
1960年,庚子年。这一年,全国超过60%的耕地遭受重大灾害。这场大灾持续三年,史称「三年自然灾害」。
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对「庚子之灾」这种说法颇不以为然。中华文明史长达四五千年,世界文明史更是长达六七千年,如果详细罗列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灾难,不用怀疑,庚子年肯定只是其中很平常的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