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落日》A0201000004 · 2017年4月5日摄于日本冲绳

 

1871年11月30日,即清朝同治10年、日本明治4年,琉球宫古岛的两艘进贡船到那霸上缴年贡后,离港准备返回宫古岛,中途遇暴风漂流海上,一艘幸还,另一艘漂到台湾西南海岸八瑶湾,即今屏东县牡丹乡境内。该船共有船员69名,其中3名淹死,66名登陆。登陆的船员中,54名被当地土著杀死枭首,另12名逃出,在凤山县即今高雄县凤山市受到清政府保护。同年12月11日,又有琉球王国八重山岛民的两艘进贡船离开琉球开往中国,中途遇暴风,漂流海上,一艘下落不明,另一艘于12月28日漂到台湾,45名船员同样受到凤山县令保护。1872年2月,前后两批琉球难民57人,由台湾官员送到福州的琉球馆,7月平安回到那霸。同年4月,日本小田县,即今冈山县县民4人,也遇难漂到台湾,被台湾原住民抢夺衣物。

当时台湾已经对列强开放,此前也有很多外国人被土著杀害,各国纷纷向清帝国提出抗议。但清朝的回答居然是:「这些土著没受过感化,乃中国生番,不归中国管辖。」

清朝这种极度不负责任的态度给日本以极好借口。当时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内情势不稳,正欲以外事转移内政问题,遂于法理消亡后的1875年4月派兵三千六百名占领台湾南部,讨伐土著的牡丹社,史称牡丹社事件。

过了一个多月,清朝军舰才姗姗来迟,而日方却宣布撤退。随后在7月至10月的谈判中,双方签订《日清互换条款》。日方在条款中大肆敲诈清朝,要求清朝赔偿琉球被杀难民白银10万两。这就等于是代替琉球行使了主权国家的外交索赔权。迟钝而惊慌失措的中世纪国家受害者,主要是清朝,琉球也包括其中,随后宣布不承认日本有这个权利,但于事无补。日本很快就将掐断清琉关系的最后一根血管:自1372年至1874年的琉球王国朝贡权。

1874年底,琉球最后一批朝贡庆贺船只上路。途中得知光绪皇帝登基,各国都来祝贺。如果清朝接受朝贡,前来祝贺的各国使节必然会知道琉球是独立国家的真相。日本没有给整日以泪洗面的琉球国王这个机会,1875年7月,日本专使松田要求琉球必须停止朝贡,并在琉球设立日本正式政府机关和军队警察。琉球国王哀求日本说,琉中五百年恩义友情,请务必保留,遭到日本断然拒绝。

此时琉球内部也发生了激烈交锋。亲日派和亲清派势力根据事态变化不停发生强弱对比。鉴于闹得太凶,1876年,松田同意琉球派请愿团去东京谈判,但条款极为苛刻,如果东京不同意,琉球要答应日本一切要求。琉球此时丧失了判断能力,贸然签订了誓约书。幸亏到日本后,西乡隆盛提醒琉球,琉清地位是可以与清朝谈判的,可怜的琉球才燃起一丝希望,但这等于又把主权独立进一步做了自我否定。

请愿团到达东京后,一切要求当然遭到了拒绝,琉球国被迫终止与清朝的外交关系。同年,记载琉球国历史的《中山世谱》、《球阳》的编撰也被迫停止。

清朝这时候才意识到琉球亡国的问题严重性,于1876至1879年间提出了种种严正交涉,要求保留琉球作为清朝「藩属」的地位。但是清政府仍然没有意识到「藩属」这个暧昧的殖民主义色彩浓厚的字眼在当时的国际环境里是最不恰当的。面对这种看似强硬的交涉,日本当然也以琉球「神道宗教」等理由有力地回击了清政府。当然日本国内也有担心强行将琉球作为一个日本县可能会引起琉球国内激烈的反抗,提出了怀柔政策。但是丧失了理智的琉球以为清政府能挽救他们的命运,强硬地反抗了日本。于是,日本专使松田扔下了一句:那你们等着被处理吧。

1879年3月27日,在中日关于琉球问题的谈判宣告破裂后,日本召集并绑架了王室所有成员,宣布琉球藩为日本国冲绳县。在宫女们的一片哀鸣声中,立国700年的琉球主权独立王国正式灭亡。

1879年5月27日,忧愤交加的琉球末代国王尚泰抱着病体,踏上了去东京的道路,从此再也没有返回故土。


《天问 》F0100000063 · 2017年4月9日摄于日本冲绳那霸首里城

 

今天凌晨,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日本冲绳县那霸市「首里城」发生火灾,据报道,已有正殿、南殿、北殿、锁之间、黄金御殿与二阶御殿等六处建筑焚毁。

首里城不仅仅只是日本国宝级文物,世界文化遗产,它更是冲绳人心中的耶路撒冷,是精神圣殿。

首里城最初修建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大约在公元11至14世纪,首里便是琉球群岛中山王国的都城。公元1426年,时任首里按司,即第一尚氏王朝缔造者之子尚巴志统一三山受中国大明王朝册封为「琉球王」之后定都首里城。

历史上,首里城天灾人祸不断,屡毁屡建。最近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冲绳战役中被美军炮火击毁,其正殿直到1992年才刚刚修复。不料仅仅时隔27年,首里城再度焚毁,成为无数冲绳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和无法承受的痛。

首里城1933年即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国宝级文物,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哭墙》A1901000013 · 2016年5月17日摄于以色列耶路撒冷

 

在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诞生了三个名震一时的「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和圣殿骑士团。

条顿骑士团成立于巴勒斯坦,以巴勒斯坦境内的阿卡为总部,人员构成大多数为德国人,效忠于罗马教皇与罗马皇帝。

条顿骑士团在鼎盛时期,曾于威尼斯的马林堡建立过一个独立的骑士国家。1410年,曾经被条顿骑士团横扫的波兰东山再起,派出近4万立宛淘部队与条顿骑士团在坦伦堡展开决战,大获全胜,直接导致条顿骑士团走向衰亡。

1809年,拿破仑战胜德国,下令条顿骑士团解散。尽管25年之后条顿骑士团得以恢复,但只是作为一个慈善机构延续至今。

医院骑士团,1099在罗马建立,骑士团人数不到百人,也是三大骑士团中实力最弱的,医院骑士团的最初职能并非作战,而是为伤员提供治疗,相当于作战医疗队。

1120年,罗马教会与阿拉伯穆斯林的关系越发严峻,医院骑士团内部进行军事改革,成为了一支保护朝圣者不受异教徒攻击的军事团体。但其命运与条顿骑士团如出一辙:向拿破仑投降后成为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慈善组织。

圣殿骑士团成立于1119年,其总部就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山。10年之后,这个军事组织受到罗马教皇的重视,同时也受到了法国贵族的青睐,在短时间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三大骑士团中势力最为强大的存在。

圣殿骑士团是教皇的直属军队,除教皇外,圣殿骑士团不受任何政治力量所左右,并且在经济上也受到教皇的庇护。圣殿骑士团所拥有的土地一律免于上税,这也使圣殿骑士团旗下拥有约9000座庄园的土地财产。

在与阿拉伯人的交战中,圣殿骑士团曾取得过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但14世纪时,由于财富和势力过大,引起了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的警觉和不安,最终被腓力四世宣布为「侮辱天主的异教徒」而遭到解散,在三大骑士团中结局最惨。


《圣城耶路撒冷》A1901000012 · 2016年5月18日摄于以色列耶路撒冷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十字军都声名狼藉。这既因为他们的邪恶动机和残暴行径,同时也是因为他们的对手,有「十字军终结者」之称的阿拉伯君主萨拉丁。这个叙利亚人不仅成功统一了当时的穆斯林世界,而且还在有名的「哈丁之战」中击溃十字军,重新控制了由十字军一手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

和十字军的骑士们相比,萨拉丁要宽容和体面得多。

有一个关于萨拉丁的故事。

1192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萨拉丁和「狮心王」理查在雅法大战,双方不分胜负,战场上,理查的马突然摔倒在地,具有骑士风度的萨拉丁让弟弟阿迪勒给他送去两匹好马。大战之后,萨拉丁和理查都病倒了,萨拉丁派人给自己的死对头理查送去了水果,还派去了医生。

无论故事是真是假,萨拉丁在十字军骑士面前更像是一个真正的骑士。这一点也得到了欧洲人的认可,认为他才是骑士的楷模。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骑士,普鲁士国王甚至为大马士革的萨拉丁墓赠送了一座大理石棺。

在夺取耶路撒冷之后,萨拉丁没有像十字军那样屠城,这种做法在当时的欧洲非常盛行。尽管他也杀俘虏,但对于普通基督徒则网开一面。他的宽容和大度让欧洲骑士颜面尽失。

十字军东征一般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就连天主教也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


《冬天的巴黎》A2501000010 · 2011年3月6日摄于法国法兰西岛巴黎

 

从公元1096年至公元1291年,在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十字军先后共进行了九次东征。其中除了有一两次得手外,大多数东征不是无功而返就是铩羽而归。

就总体而言,十字军东征是失败的。从军事上讲,失败的主要原因战术不当。十字军的社会成分繁杂不一,武器装备参差不齐。身裹甲胄的骑士装备的是中等长度的剑和用于刺杀的重标枪。一些骑马或徒步的骑士除剑外,还装备有锤矛或斧子。大部分农民和市民装备的是刀、斧和长矛。十字军采用的是骑士军战术,战斗由骑士骑兵发起,一接战即单个对单个的决斗。这种战术比较适合欧洲战场,在面对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时显得非常笨拙。土耳其和阿拉伯人用来对抗十字军的是轻奇兵。他们先用箭击溃十字军,然后将其分隔包围,然后予以个个击破。

恩格斯认为:「在十字军远征期间,当西方的『重装』骑士将战场移到东方敌人的国土上时,便开始打败仗,在大多数场合都遭到覆灭。」

此外,十字军的失利还因为他们凶残和贪婪。对于他们来说,借「圣战」之名,行劫掠之事。所到之处,无恶不作,以至于树敌太多,遭到了沿途几乎所有人的反抗。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打头阵的「穷人十字军」。这批乌合之众远未抵达耶路撒冷,半道上即被杀得十剩一二,几乎全军覆灭。


《伊斯坦布尔》A1001000011 · 2013年6月5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说「圣战」只是一个幌子,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一次,十字军将屠刀直接砍向了他们基督徒兄弟的脖子。

公元1198年,初登大位的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号召发动新的十字军战争。当时英国和法国这对老冤家彼此正打得你死我活,而德国人早就看不惯教皇的颐指气使,此时也正热衷于抢夺教皇手里的权力,加上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失败,也使西欧的君主们丧失了对穆斯林再一次发动战争的兴趣。

但是到了公元1199年,事情出现了转机。法国中北部纽利的一位教士富尔克的一次绘声绘色的布道演讲,使聆听演讲的基督徒热情高涨,他们索性借一次骑士比武大会将十字军组建起来。最终,在激进思想的驱使下,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开始了。

最初,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既定的攻打目标是埃及萨拉,可是最终倒霉的却是拜占廷帝国。其实拜占庭栽在十字军手里早已不是第一次。在以往的十字军战争中,拜占庭就曾经屡屡被十字军顺手牵羊。不过这一次对它来说却是致命的。

公元1201年,十字军人马如约来到威尼斯,但他们遇到了一些麻烦,因为此时威尼斯的港口已经被匈牙利人占据。匈牙利人跟十字军讨要好处,不然就不予放行。十字军答应在抢劫得手之后分一部分赃物给匈牙利人,但是匈牙利人没有答应,他们想得到更多。这时候一些威尼斯人也加入匈牙利人的团队之中,跟着要好处。最终三方达成协议,十字军允许匈牙利人和威尼斯人一同前往圣地抢劫,不过他们要打头阵。在利益的诱惑之下,匈牙利人和威尼斯人答应下来。

公元1202年10月,联军从威尼斯出发。他们带了70余艘战船和约150艘货船,由海路向萨拉杀去,并于11月24日顺利拿下了萨拉。萨拉居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财产,将印有十字架图案的旗帜悬挂在城头和自家窗外,以此表明他们与十字军不仅是同一个上帝的子民,而且是同一个教会的信众。但是这根本无济于事,狡猾的十字军和贪婪的匈牙利人以及威尼斯人根本不管这一套。上帝在这个时候已经不管用了,抢劫才是唯一要干的事情。

在此后的几个月,这些所谓的骑士们作威作福到搜刮财物并且掳人妻女。他们从安德罗斯岛一路杀一路抢一路烧向着君士坦丁堡进发。1203年6月底,他们遇到了拜占庭的船队并将其打败。几天之后,联军到达君士坦丁堡城防要塞金角湾。还没等他们开战,金角湾的城门就打开了。原来当地百姓为了活命,自愿打开城门,寄希望于联军能放过他们。但是他们想错了,因为联军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抢劫。威尼斯人为了怕利益受到损失,先动了手,而后匈牙利人跟进,看到他们抢了无数珍宝和女人,十字军赶紧参与到抢劫大军之中。

在此期间,大臣阿历克塞 · 杜卡斯 · 摩祖弗罗斯趁乱将阿里克塞四世掐死,并自封为新皇帝阿历克塞五世。阿历克塞四世曾表示愿意依附于十字军,并且答应给予好处,如今他死了,十字军认为好处没了着落,于是在1204年春天,十字军和威尼斯人签定了瓜分拜占庭的协议后,开始攻打君士坦丁堡。4月13日,十字军攻破君士坦丁堡。

失守之后的君士坦丁堡迎来了最黑暗的日子。野蛮的十字军和威尼斯人以及匈牙利人在城里不分昼夜进行洗劫,熊熊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他们冲进了金碧辉煌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将这里的一切抢走,连门把手都不放过,甚至将的镶有金银珠宝的圣坛砸碎,为的是得到里面的珠宝。抢红眼的十字军们把圣母的铜像扔进熔炉铸成钱币。君士坦丁堡的住宅、宫殿都被踏为平地。除了抢劫,他们还到处寻找年轻的女人,甚至连修女也不能幸免。那些随十字军而来的教士们,尽管一个人脖子上都挂着十字架,这时也肆无忌惮地加入了劫掠队伍。更为残暴的是,除了抢劫和破坏,十字军还大开杀戒,大批基督徒和无辜居民惨遭杀戮。一座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原本拥有40万人口的大都市在劫后已变成一座死城。


《圣城耶路撒冷》A1901000011 · 2016年5月18日摄于以色列耶路撒冷

 

1099年,十字军攻克耶路撒冷,对圣城进行了空前的血洗。单在一所寺院里,就有约一万名避难者惨遭屠戮。寺院、宫殿和民间的金银财物被洗劫一空,许许多多的古代艺术珍品被毁。这场屠杀以后,十字军到所谓的寺院前去举行宗教仪式,随后又投入了新的烧杀掳掠。据《耶路撒冷史》介绍,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后,对城中的男女老幼实行了无差别大屠杀。他们为了掠取黄金,甚至剖开受难者的尸体在肠胃里翻找。后来,由于尸体太多,十字军干脆将尸体堆起来一起烧成灰烬,再在骨灰里搜寻黄金。法国编年史家维拉杜安曾经说过:「自世界创始以来,攻陷城市所获的战利品从未有如此之多。」

十字军的一个首领戈弗雷在给教皇乌尔班二世的汇报信中称:「我们成功地收复了耶路撒冷,并且屠杀了城中的异教徒。我骑马走在尸体狼藉的街道上,鲜血染红了马的膝盖,无论是屋顶还是水沟,随处可以看到妇孺的尸体。」

这些受难者中,除了阿拉伯人,还有成千上万富有的犹太人,甚至还包括当地的基督徒。


《巴勒斯坦》A1700000001 · 2016年5月18日摄于以色列

 

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勒芒发表鼓动性演讲的两个月之后,一个法国教士和一个德国骑士率领率领一帮被称为「穷人十字军」的农民和奴隶基督徒开始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尽管乌尔班二世一再宣称十字军东征是一场「圣战」,但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几乎没有人相信这一点。参与十字军东征的各方异口同声高喊「为信仰而战」,但实际上,他们心里都非常清楚自己究竟在为什么而战。

城市兴起之后,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刺激了西欧各国封建主的贪欲,他们渴望到传说中富庶的东方去获得无穷无尽的土地和财富。其次,当时欧洲盛行长子继承制,即封建领地只能传给领主的嫡长子,其余各子不得分享,造就了一大批既无土地,又无财产,空有贵族头衔的骑士,成为十字军东征最重要的力量。再就是进入11世纪以后,西欧连遭荒年,饥饿和瘟疫流行,饱受封建主剥削的农奴和一般农民处境更加困难,希望通过东征寻找一个摆脱封建枷锁和致富的出路。另外就是城市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商人,希望得到东方的港口和市场,所以他们也是东征的支持者。教皇是东征的主要发起者,他想通过东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和世俗国王争夺霸权;二是重建统一的基督教世界;三是排挤伊斯兰教,把势力扩展到东方。

说十字军东征不是基督教的圣战,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是:如果十字军东征是一场圣战,那应该在耶路撒冷沦陷的公元7世纪就「揭竿而起」,而不是好几个世纪之后。


《哭墙》A1901000010 · 2016年5月18日摄于以色列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亚伯拉罕系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几千年来一直动荡不断。即使时至今日,也依然是一个随时引发宗教矛盾,甚至是战争的「火药桶」。

公元前一千年,犹太民族伟大的大卫王率军征服了这里,并且把以色列的国都定在此地,最重要的是所罗门圣殿也在这里建造,从此犹太教就以这里为中心。这些在以前的「印象以色列」中的《以色列的复国之路》及《出埃及记》有所谈及。一千多年后,也就是公元前后,犹太人耶稣从犹太教中另起炉灶,创立了基督教。但不久之后,耶稣因宣扬「异端邪说」被当时的罗马统治者钉死在十字架上。于是耶路撒冷又成为了基督教圣城。公元636年,阿拉伯帝国来到耶路撒冷,将耶路撒冷定为除了麦加和麦地那之后的伊斯兰教第三圣城。

在此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耶路撒冷虽然几经易手,但还都比较平稳。不管是犹太教还是基督教,都比较平和、宽容,尤其是阿拉伯人,非常开明,对于其他宗教没有过多干涉,异教徒们大都能够和平相处。但这一切从突厥人建立的塞尔柱帝国统治开始,事情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突厥人凶蛮而偏激,不仅对异教徒,甚至对同为伊斯兰教的什叶派也充满敌视。他们对不愿皈依伊斯兰教的异教徒大开杀戒,其中包括大批的基督徒。

这就是教皇乌尔班二世鼓动基督教世界发起十字军东征「圣战」的背景和借口。


《圣城耶路撒冷》A1901000009 · 2016年5月18日摄于以色列耶路撒冷

 

一个多月前,在一次旅行途中遇到一个不知道是华侨还是华裔,问我信不信教。我说我是无神论者,不信教。她「安慰」我:「不信教没关系。不是每一个不信教的人都是坏人。」我说:「我不反对你信教,但我可以十分肯定地告诉你:如果你对你所信奉的宗教有些许的了解,如果你不偏执,你就会改变你的看法。」

 

公元1095年11月26日,在法国的克勒芒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教廷集会,数万名民众参与其中。时任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对着数万基督徒进行着滔滔不绝的演讲,目的就是说服全欧洲的信徒,发动一场拯救耶路撒冷的「圣战」。

教皇的演说既富有煽动性,在中世纪那个宗教具有绝对权威的时代,教皇的指令拥有「圣旨」般的号召力。他点名指出突厥人玷污了圣地耶路撒冷,他们毁坏教堂、虐杀子民、侮辱妇女,因此必须对东方的信徒提供援助,把邪恶的异教徒驱逐出去。

于是乎历时两百多年的十字军东征就此拉开帷幕。


《大龙虾》B0000000076 · 2019年7月11日摄于加拿大

 

今年三月间,曾写过一篇《自以为是,结果不是》,说的是前年在古巴与龙虾擦肩而过的事。那天因为地接迟到,为了表示歉意,说晚餐给我们加餐龙虾。我也是好意,说龙虾就免了,加个番茄蛋汤意思意思就可以了。地接一口答应,晚餐果然给加了个番茄蛋汤。后来知道,在古巴,龙虾比蔬菜便宜,弄得很尴尬。

在当下,即使在北美,龙虾也算是比较高档的食材。但在17世纪,英国人到达美洲大陆初期,龙虾泛滥成灾,一文不值。

据英国历史学家威廉 · 伍德记述,在当时的北美沿海,被海浪冲上岸的龙虾可以堆到半米多高,「犹如海里的蟑螂」,令人生厌。只是由于食物匮乏,龙虾是这些英国早期殖民者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这让他们痛苦不堪。后来,随着殖民地的发展,有钱人在食物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便不再食用让他们备受折磨的龙虾,只剩下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工和监狱里的犯人还在继续以龙虾充饥,龙虾因此被称为了「穷人的食物」和「犯人的食物」。这事在那个时代被大多数人认为非常的「不人道」,甚至引发了劳工们的强烈不满的抗议。据缅因州政府网站记载,雇主们不得不在劳工协议中加入了特别条款,保证劳工每周吃龙虾不超过三次,这才平息了劳工们的愤怒。


《箪食瓢饮》B0000000075 · 2019年10月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复旦大学新江湾校区

 

大前研一,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被英国《经济学人》评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日本战略之父」、「亚洲国家唯一可与彼得 · 德鲁克与汤姆 · 彼得斯比肩的商业管理思想大师」。大前研一所著颇丰,《低欲望社会》便是其中之一。

在《低欲望社会》中,大前研一针对日本当下的社会经济现状和特点,将其他发展成熟的国家尚未遇到的社会问题,概要性地归结为一个词,即「低欲望社会」:人口减少;人口结构超高龄化;越来越多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国民持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企业也拥有高额的内部准备金,却未能有效运用资金,无论是货币宽松政策或公共投资都无法提升消费者信心,撒钱政策亦无力振兴经济。

就具体表现而言,「低欲望」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极简主义,是一种欲望的「断舍离」。尤其是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物价再便宜,信贷利率再低,也都提升不起年轻人的消费欲望。他们通过抑制自己的物欲、食欲、成功欲,甚至性欲来换取没有太大经济和工作压力的自在的生活方式,比如「宅」。

「低欲望」导致社会发展驱动力的丧失以及人口自然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这业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古都风情》A0204000019 · 2017年12月5日摄于日本京都

 

一般认为,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就走上了脱亚入欧之路。时至今日,已经很少有人不将日本看作是一个西方国家,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高级客座研究员、剑桥大学政治学与国际问题系高级研究员、东亚政治问题专家马丁 · 雅克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

走在今天日本的大街上,我们可以看见日本十分现代化,西方似的生活节奏,性感时尚的打扮,人流涌动的快餐店,圣诞节日的喜庆等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似乎与纽约,伦敦等西方城市别无二致。联想到战后日本的历史以及当代日本和西方的关系我们不带犹豫的判断日本是个西方国家。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在很多经济发达的城市都会出现,像上海,新加坡等,你能说这些是西方城市吗?再说难道西方化就只是这些时尚的东西就能表达的吗?那恐怕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多数国家都是西方国家了,显然这些因素只能说明日本是个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但是却不足以断定日本是西方国家。马丁教授从日本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尤其是当代日本的国民性,并通与西方的比较来论证日本根本就不是西方国家。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十分善于学习的民族,每当面临关键抉择的时候日本都能向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明学习,使其能成功越过历史的门槛。日本文明的主要架构也是在对外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日本从哪里来?日本来自两次文明的融合,即5至6世纪的中国文明以及19至20世纪的西方文明。早期中国传统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主要基石之一,在日本民众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是日本又不是完全照搬了中国文明,比如他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和语言,有自己对基本事物的价值理解和判断,在儒家文明的影响下,日本融合自身因素孕育了日本国民潜在的自卑感及防御主义和早期的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因此早期日本虽由儒家文明塑造,但这些影响融入了自身的经验和传统。日本不会改朝换代,日本的天皇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实际最高统治权,日本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到了德川世代日本儒家思想核心是尚武,在日本人们的身份等级是世代传承的,日本人有着自己的价值行为模式等等,这些都是和中国不一样的。这些都告诉我们即使在深受了1400年的中国文明影响下,日本也没有变成「中国式国家」,著名学者亨廷顿也把日本文明单独拿出来区别于其他文明,他也说日本文明是一个独特的文明。因此难道仅仅学习了西方一百多年后日本就变成西方国家了吗?

日本的现代化起源于明治维新。这富有戏剧性的政治变化却并没有任何政治蓝图,政治目标和政治远景。日本的现代化动力来源于西方列强的压力。即使在「黑船事件」后,日本人带有反西方的情绪,但为了不重蹈东亚大国的悲剧,日本越来越多的统治精英清楚的意识到必须主动应对西方的挑战,因此要向西方学习。他们产生了共识,确立自己的目标,并迅速的实施。因此日本是在面对西方的压力之下,通过由上到下的改革走向现代化道路的,这一点和西方有根本不同。日本如饥似渴的学习西方,教育,军事,交通等领域,从西方引入经验以颇具日本特色的方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当中。日本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和西方有根本不同,资产阶级来源于政府的「殖产兴业」政策。他们一开始就有两个显著特点:政府对他们大力资助,他们也背负了艰巨的历史使命和义务;这些资本家更像是管理者,而非企业家。而作为新兴阶层的商人,并没有发起变革投身其中来推动变革。这些都是和西方现代化完全不同的。日本在这场改革中的目的是在拯救民族的同时尽可能地保留和维持现状。日本是一个保守的国家,延续性远超变革的程度,尽可能的保留原有体制。因此天皇制度,武士道精神,传统生活方式等都保留了下来。西方则是清除了封建主义在国家政治生活的作用,尤其是法国最为典型。法国大革命主要是对资产阶级兴起这一内部发展的回应,明治维新源于对外部压力的回应。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在西方现代化的压力之下主动开展现代化进程的国家。这是一种不得不做的现代化选择。日本在这一过程中刻意,自觉地在西方化和本土化之间保持了平衡。在关键时刻日本总能在借鉴的同时保留自己的领域,传统习俗,体制和价值。

战后的日本经历了西方式改造和自身的发展有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西式的政治民主制度。然而即使是这两方面日本也有自己的特色,何况在独特性问题上日本更是只多不少。日本的独特性主要以两种方式来界定并加以保留:第一,在日本独有的认知领域,保留着那些被视为具有排他性的和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要素;第二,将各种各样的外部影响因素与那些被视为日本特有的要素结合起来,形成独一无二的文化结合体。归根结底日本人和其他国家民众之间存在根本的差异性,比如:日本人工作时穿西装,回家后或周末和服随处可见;日本人很有礼貌,根据身份的不同鞠躬的弯度也不一样;日本深深植根于原耻文化,更在乎别人的评价,而非西方的原罪文化,在西方自杀是自私的,而日本则不这样认为;用「义」来衡量德,而不像西方那样用金钱衡量等等。

就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来说,日本的企业充分体现着基于等级和「义」的人际关系。如大企业和依附的小企业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等级特点;大企业中盛行终身雇佣制,公司对雇员承担许多义务,后者则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奉献给公司,此外不得不提的是与西方相比日本男性雇员的比例远高于女性。这些以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独特的关系文化对日本民众对于各种机制的态度及其发挥的效用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日本人尽量不用法律解决问题,他们不愿意「对簿公堂」,基本上采取调节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点和西方也完全不一样。造成日本与西方的价值观不同的是两者根本就不是同一文明。首先是影响深远的文化差异,其次是历史原因:日本距离明治维新不很久远,还保留了封建特征。

最后就具体的政治制度运作实际情况也和西方有较大区别。日本虽然有许多现代的政党,但实际上很长时间以来都是自民党一家独大,这点类似于新加坡,日本内阁会议时间很短,基本不会超过15分钟。日本的政治理念也并非把人民主权放在首位,而是强调国家主权等等。

除此之外,日本对于自身本质的认识是不同于西方的。长期以来,日本一直自认为处于主要文明边缘和外围,而且自认为这些文明已经创建了普世性的规范和准则。日本人对自身在达到基本目的后未来思考是迷茫的,甚至搞不清自己的定位。一方面不断强调自己属于西方国家,但有时候又定位为亚洲的带头人;一方面仰视西方,反过来又小看同属于亚洲的其他国家。日本不知何时才能认清楚自己的身份。

总体而言,日本的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功。当今日本在经济,科技和生活水平方面已经不亚于甚至超过了西方国家。日本也是目前亚洲最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各方面都保持了优先的地位。但如果仅仅因为这样就认定日本属于西方国家是站不住脚的。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些特点很多国家都已经初步具备或者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能因此就认为整个世界都逐步西方化了吗?我想这个结论恐怕大家都不会认同。


《京都秋日》A0204000018 · 2017年12月5日摄于日本京都清水寺

 

和中国的华东、华南等概念类似,日本国土也被分成了很多地区,比如关东地方、四国地方、中国地方、近畿地方等八大地区。

对大多数外国游客来说,应该会对「近畿地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如果换成「关西」,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而近畿地区和关西地区几乎重合,只是前者比后者多了一个山重县。

「畿」,国都之意;「近畿」是指国都及周边地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首都圈」。记得韩国有一个「近畿道」,也是差不多的意思。日本「近畿」的「畿」指的不是东京,而是日本的古都京都,近畿地方也就是京都及其周边的大阪、奈良、兵库、滋贺、三重及和歌山一带。当京都还是日本国都的时候,近畿人是很有优越感。在他们的眼里,东京只是关隘东面的一个远乡僻壤。尽管关东人窝了一肚子的火,但也无法反驳。但明治二年,随着日本行政中心从京都迁到了东京,关东人的机会来了,于是近畿成了关西。但近畿人骨子里的优越感并没有受到打击,依旧以「近畿人」自居,并且引以为傲。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日本街头出现了大批美国占领军。这给近畿人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近畿的日语发音怎么听怎么像和英语的「性变态」。这不但容易让在日的美国大兵想入非非,也经常引起其他在日外国人的误解。为了避免尴尬,近畿人对内依旧沿用近畿之称,但对外则多称关西,像「近畿经济产业局」,对外改称「关西经济产业局」;近畿大学,简称「近大」,对外索性称为「近大大学」。


《虔诚》F0100000062 · 2018年3月29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嘎玛日吉,即沐浴节,是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藏民的一个传统节日,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藏族沐浴节一般在藏历的七月六日至十二日,历时七天。

藏历七月,弃山星,亦即汉人所称的金星出现之时即是沐浴节开始之日。之后的七天,男女老幼都会去周边的江河中沐浴、野餐,载歌载舞。藏民们相信,此时的水为药王所赐的灵水,甘、凉、软、轻、清、香,饮不损喉、喝不伤腹,祛病健身、益寿延年。

藏民没有洗澡的禁忌。和汉人一样,不洗澡,或不经常洗澡,很可能是受生活条件所限。再猜测一下,也有可能是因为高原气候干燥,需要保留一些体脂来保护皮肤。

藏民一生有三次洗礼,即出生、婚嫁、离世。上周就此事特意请教了江永旦周大师,得到了他的确认。所以藏民一生只洗三次澡的传闻,应该是对藏民的三次洗礼的误解和讹传。


《蓝色教堂前参加婚礼的人们》A2401000009 · 2019年9月14日摄于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

 

现在,部分哈布斯堡家族的后裔依然还在,分别定居于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和德国,族长是卡尔 · 冯 · 哈布斯堡。卡尔的父亲是奥地利末代皇储、曾任欧洲议会议员的奥托 · 冯 · 哈布斯堡。

卡尔一世去世时,当时还不到十岁的奥托 · 冯 · 哈布斯堡成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族长和奥地利皇储。40年后,即1961年,他宣布放弃复辟,并在1966年回到奥地利。他曾于1979年至1999年间任欧洲议会议员,代表德国巴伐利亚的拜恩基督教社会联盟。他亦曾是国际泛欧联盟的总裁及马耳他骑士团的成员。

奥托 · 冯 · 哈布斯堡晚年长期在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史坦恩堡湖畔生活,并同时享有奥地利、匈牙利、德国及克罗地亚的公民身份。2011年7月4日,奥托 · 冯 · 哈布斯堡于德国的家中逝世,享年98岁。

接任奥托 · 冯 · 哈布斯堡的是卡尔 · 冯 · 哈布斯堡。他是现在哈布斯堡家族的族长,其子费迪南 · 兹沃尼米尔 · 冯 · 哈布斯堡是一级方程式赛车雷诺车队的一名赛车手。


《街角》A2201000011 · 2014年7月21日摄于奥地利维也纳

 

哈布斯堡家族的「末代皇帝」是卡尔一世。

斐迪南大公遇刺前的身份是奥匈帝国的皇储,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但约瑟夫一世和斐迪南有个约定,并且当时的法律也作了相关规定:斐迪南的孩子不拥有继承权。因此,当他遇刺身亡后,皇储由路德维希大公的孙子,也就是约瑟夫一世的侄孙卡尔一世继任。

1916年11月,老皇帝约瑟夫一世去世后,卡尔一世登基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匈牙利称其为卡洛伊四世,波西米亚称其为卡莱尔五世。

这时的奥匈帝国风雨飘摇、四面楚歌。为了扭转不利形势,卡尔一世亲自指挥奥匈帝国军队进行战斗。但无奈的是,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任何挣扎都是徒劳的。

战争末期,奥匈帝国战场失利,更进一步激化了各民族间的矛盾。而这时,美国落井下石,总统威尔逊挑动奥匈帝国各民族独立。迫不得已之下,卡尔一世于1917年10月14日召开会议,接受十四点协议,同意组建各民族自治政府组成的联邦制国家。但这次改革是失败的,很短时间内,奥匈帝国各民族纷纷宣布完全独立,并相继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悲惨的是,作为哈布斯堡家族根基的奥地利,共和派又否定君主制。至此奥匈帝国正式解体。就在德国签订停战协议的同一天,卡尔一世被迫退位。

卡尔一世在奥匈帝国瓦解前曾经公开表示:「只要保留皇位,可以放弃一切政治活动。」但已经是共和国的奥地利毫不犹豫地驱逐了卡尔一世全家。匈牙利也拒绝卡尔一世一家。至此这位奥匈帝国的末代皇帝只能携带全家在国外开始了流亡生活。

1920年,匈牙利一度恢复为王国,卡尔一世试图成为国王,但没有成功,随后被流放到马德拉群岛上。一年后,卡尔一世因为肺炎病逝。


《玛丽亚 · 特蕾西亚大街》A2204000009 · 2014年7月19日摄于奥地利蒂罗尔因斯布鲁克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 · 普林西普枪杀​。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国。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而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这场战争最终以同盟国战败告终。作为同盟国核心的奥匈帝国被协约国肢解,分裂成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多个国家,甚至还有很多领土被意大利、罗马尼亚、波兰和南斯拉夫等邻国占领。强盛一时的奥匈帝国就此土崩瓦解、烟消云散。


《国家歌剧院》A2201000010 · 2014年7月21日摄于奥地利维也纳

 

可惜好景不长,玛丽亚 · 特蕾西亚创下的辉煌盛世并没能维持很久。当她的儿子弗郎茨二世就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时,德意志城邦割据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早已失去了实权。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意志诸城邦的分化,帝国的前景并不乐观。终于于1806年,拿破仑强行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历经八百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就此灭亡,奥地利也被并入了莱茵邦联。弗郎茨二世被迫以和亲的方式,把女儿玛丽 · 路易莎嫁给拿破仑。从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急剧衰落,对全欧洲的影响力也消失殆尽。

随着哈布斯堡王朝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越发紧张,皇位传到了奥匈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弗朗茨 · 约瑟夫一世,也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时,国内的民族纷争以及对外战争的失败令哈布斯堡皇朝的势力再度削弱。迫于内忧外患,弗朗茨不得已和匈牙利签署协约,两国于1867年2月成立了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的成立,让帝国内其他民族感到不公,加上匈牙利的得寸进尺,造成各民族间的矛盾不断。弗朗茨 · 约瑟夫一世既缺乏雄才,也缺乏胆略,面对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一筹莫展。在他统治期间,奥匈帝国在政治、军事和财政上毫无作为,日渐衰败,形同一盘散沙。

与此同时,奥匈帝国与沙俄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长期以来,俄罗斯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而地处中欧的君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但他们始终担心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在沙俄的干涉下宣告独立。

此时的奥匈帝国可谓内忧外患。


《市政厅广场》A0901000011 · 2019年9月17日摄于捷克南波希米亚克鲁姆洛夫

 

尽管名义上弗郎茨 · 斯蒂芬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实际上,他更像是一个驸马,不仅他们的后代都以哈布斯堡为姓,而且真正摄政的也是他的妻子玛丽亚 · 特蕾西亚。

玛丽亚 · 特蕾西亚是哈布斯堡王朝最杰出的女政治家,是奥地利历史上最伟大且最有权利的女王。作为一个女性,玛丽亚 · 特蕾西亚摒弃了欧洲其他君主靠战争和杀戮来开疆拓土及赢得荣耀的传统。凭着「宁要平庸的和平,不要辉煌的战争」的信念,玛丽亚 · 特蕾西亚一边治理国家,一边拼命生孩子,夫妻俩一共生育了十几个孩子,其中大部分为女儿。玛丽亚 · 特蕾西亚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联姻,不仅巩固了国际地位,而且势力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玛丽亚 · 特蕾西亚不仅被誉为「奥地利的国母」,同时也被调侃为「欧洲的丈母娘」。

在玛丽亚 · 特蕾西亚的治理下,奥地利的财政和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如此,这一时间,奥地利的音乐、绘画和艺术也空前繁荣,莫扎特、贝多芬、海顿、舒伯特、勃拉姆斯、施特劳斯等一大批世界级音乐家纷至沓来,让这个国家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王国。

1 82 83 84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