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cean Villas》A2801000003 · 2013年1月1日摄于越南岘港
尽管人类生活着的地球在茫茫宇宙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却有阳光,有不冷不热的地表温度,有液态水,有大气层及臭氧层,有磁场,总之有一个精妙绝伦、近乎完美的生态环境来为地球生命提供能量和保护。缺少上述这些元素中的任何一种,生命,至少人类将不复存在。
人类以及所有地球生物过于幸运了,幸运得很不真实。因此,有人怀疑,地球是不是某种高等智慧创造的一个培育皿,一个蚁巢。比如下面这篇文章。文中所列各项事件均未被证实或证伪,权作茶余饭后的消遣。
有科学家大胆猜测,人类很有可能就是被外星人圈养的「动物」,就像是实验室玻璃器皿中数量庞大的蚁群。
蚂蚁是我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小动物。提到蚂蚁,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小。蚂蚁的重量只有人类的3.25亿分之一,于是有人提出一个假设:如果把人变成蚂蚁的大小,那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
如果把人类缩小到蚂蚁大小,并且依然保持人的视力,那么,人类看到的世界会非常有趣。举一个形象的例子:人类为了观察蚂蚁的生活特性,会将蚂蚁安置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对蚂蚁来说,玻璃罩里的一切就是「地球」,而玻璃罩就像是「大气层」。
当然,以上只是个玩笑而已,然而,这一切感觉似乎又是那么的合情合理。按照这个思路继续下去,科学家都有点不寒而栗了:我们居住的宇宙,是否有可能只是某个高级文明的实验室?而人类在这个实验室中,充当了试验品、细菌的角色。
这一切听上去非常的不可思议,但这一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人类对于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上,生命又是怎么创造的,还有太多谜团没有解开。当然,除了对于人类本身一无所知外,就连人类生活的整个太阳系,也有太多未解之谜,更别说宇宙空间了。人类陆陆续续向太空发射了很多卫星和探测器,谜团非但没有解开,反而更加迷惑。因此,很多美国天文学家认为,人类并不是起源于地球,而是在20万年前被外星人送到地球。也就是说,外星人把人类流放到地球,并通过地球重力把人类囚禁起来,他们还找到以下几个证据,证明他们的观点。
证据一:宇宙墙。
《新科学家》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宇宙墙的文章,文章介绍在地球150亿光年的区域,发现了一个厚度30亿光年的宇宙墙,这个宇宙墙将人类所在的宇宙与外面世界分开。这个宇宙墙并不是人类认识的墙,而是一个空无一物的空间,里面没有任何星系,似乎是一种真空状态,宇宙中的任何物质都到达不到宇宙墙。其实,在这篇文章之前,已经有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类似的虚空地带,不过当时并没有提出宇宙墙的概念。这也就是说宇宙是有尽头的,人类并不知道宇宙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很有可能,宇宙外有一帮更高智慧文明监视我们呢。
证据二:监视器。
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月球,很可能是外星人监视地球的监视器。提出上述依据,主要是人类发现月球属于非常罕见的,它并没有磁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月球内部的奇异元素带来的反引力现象。1971年,「阿波罗15号」从月球上带来土壤77千克月球岩石标本,通过分析这些标本,月球钛金属是地球土壤含量的10倍以上。所以,很多科学家推测,月球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外星人,而且是外星人监视地球的监视器。
证据三:保护人类。
2013年2月,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上空有一个小行星以每秒18公里的速度向地球袭来,目标正是车里雅宾斯克州的核电站,而该核电站是俄罗斯最大的核电站,同时还有规模巨大的核废料存储和处理中心,这里保存着数十吨武器级别的钚。当人们发现小行星时,已经束手无策了,感觉一场灾难即将降临地球。然而,就在小行星要冲击地球时,奇迹出现了,火团在车里雅宾斯克州上空40公里处毫无征兆爆炸了。这个爆炸威力可不简单,在爆炸的一瞬间,产生了相当于50吨TNT炸药的能量。当时根据车载行车记录仪拍下视频,放慢10倍来看,在小行星爆炸前,小行星被一个奇怪物体击穿,然后发生了爆炸,而俄罗斯军方表示,他们并没有做这件事。无独有偶,翻阅历史资料会发现,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也发生在俄罗斯,同样也是在通古斯上空爆炸。历史怎么会有如此巧合?很多人猜测,这有可能是外星人在保护地球。
茫茫宇宙中,人类在地球上幸福地生活着。这里有温暖的太阳,有湿润的雨露,有清新的空气,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幸运,同时还能够成功躲避流星和陨石的袭击。这里的一切,似乎与牢狱无任何关联。然而,看到下班罩里忙碌的蚂蚁,人类跟蚂蚁又是何其相似:日复一日地上班、下班、回家,行色匆匆、忙忙碌碌。
《小站广》A0205000011 · 2013年2月28日摄于日本广岛
大约两年前,日本警视厅逮捕了4个向位于东京都足立区的荒川铁桥投掷信号弹,从而导致列车停驶,给数万人造成影响的年轻人。这4个年轻人当时只有17岁,之所以要这样做,仅仅只是想看一眼「列车紧急停驶的样子」。次日,八王子市的中央本线也发生了有人投掷信号弹的事件。这一次犯案的是几个高中生。
这些青少年都属于一个特殊群体:「铁道迷」。
日本的铁路系统十分发达,准时、高效、便捷,造就出一大批拥趸者:「铁道迷」,形成了丰富的铁道趣味文化,并且深入日本社会。
「铁道迷」可以细分出诸如喜爱拍火车的「摄影铁」,喜爱搭乘火车到处旅行的「搭乘铁」,专门录制铁道行驶声音、站内与车内广播、各站列车发车音乐等的「音铁」,以及专门为即将停驶的路线与车辆「送终」的「葬式铁」等等。
日本「铁道迷」的鼻祖叫岩崎輝弥 。他在1902至1907年间与另一位好友渡辺银行的创立者之一渡辺四郎一起,从北海道到九州,整个把日本的铁道拍了个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铁道军事管制,铁道迷消停了几年。但战后不久,即1946年,以关东关西为中心,铁道迷不仅成立了同人会,并且还发行了《同人志》。
1947年,日本第一本铁道迷杂志《鉄道模型趣味》创刊。这本原先是介绍铁道模型的杂志,后来也一并报道真实铁道的相关文章。
1953年,日本第一个全国规模的铁道爱好者团体「铁道友」成立。
昭和天皇的女婿鹰司平通担任交通博物馆馆长后,由于博物馆靠近秋叶原,秋叶原慢慢成为了铁道迷的聚集地。据说直到今天,秋叶原的宅男中也有很多是铁道宅。
上世纪60年代,伴随着日本东海新干线等相继建成,又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的铁道爱好者。与此同时,很多铁道相关杂志应运而生,进一步推动了铁道文化的普及。
《无题》F0100000084 · 2012年6月25日摄于尼泊尔
早年的电脑硬盘远没有现在这么可靠,经常损坏,丢失过好几次硬盘资料,主要是照片原件,非常可惜。后来各大门户网站博客兴起,我注册了搜狐博客帐号,因为搜狐博客有「相册」,可以分类存贮和展示图片,方便且不限容量。再后来,也是无聊,就每天从相册中选一张图片,配上几个说明文字作为博客日志。闹闹出生后,博客添加了一个分类「起居歪注」,专门记录这小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为了不让自己偷懒,规定自己无论字多字少,每天发一篇日志。这一坚持就是十年。谁知之后,搜狐网日渐沉沦,加上博客式微,系统缺乏维护,故障频出,所存资料也经常丢失。万般无奈之下,托朋友自建网站,起名《镜界》。
《镜界》一是记录生活日常,二是学习笔记,三是闲言碎语,大体上算是公开的生活日记。
就这样。
《老码头》A0101030011 · 2014年3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上海话,一般指上海中心城区上海人所使用的方言,而上海周边区县的方言通常称为「本地话」。
上海「本地话」很杂,基本上是上海东面的听不懂西面的,南面的听不懂北面的。我曾在川沙工作了二十年,但对当地方言顶多也就能听懂一半。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现在说上海话的「上海人」,几乎都是上海开埠后的移民后代。上海话是各地方言加上洋泾浜英语相互融合、妥协后形成的大杂烩。
上海话中的一些词语,很难望字生义,比如上海话「推扳」,光看字不知所云。「推扳」音译于英语「too bad」,意「差劲」。我胡乱猜测一下:表示认可、能力的上海话「来赛」就来源于英语「licence」。
即使是方言专家,如果没有深厚的英语功底,要溯源上海话,恐怕不怎么容易。
好吧,最能代表上海话的第一人称「阿拉」,其实是宁波话。上海本土的第一人称是「吾昵」。
《水乡枫泾》A0101100001 · 2013年9月22日摄于中国上海金山
枫泾古镇隶属于上海市金山区,位于上海市西南,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距浙江嘉善的西塘仅几里之遥。
枫泾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历史上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距今有近700年历史。
枫泾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
2016年10月14日,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自唐代有记载起,枫泾共出过名人639人,其中状元3人,进士56人,举人125人及其他包括知县、六部大臣、宰相等在内的其他名人235人,可谓才俊辈出。
《意大利麵》B0000000145 · 2014年5月31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
意大利麵,也叫意麵或意大利粉,外形千奇百怪,除了像中国挂麵那样的直条外,还有螺丝形、弯管形、蝴蝶形、空贝壳形,林林总总,不下数千。其中很多是中空的,所以也常被叫作通心粉。
正宗的意大利麵,原料必须是杜兰小麦。这种小麦具有高密度、高蛋白质、高筋度等特点,其制成的意大利面通体呈黄色,耐久煮、有嚼劲。
关于意大利麵的起源,有说是由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 波罗从中国带入西西里岛,也有说是出于18世纪时那不勒斯城附近的一家面食店主马卡 · 罗尼女儿的无心之作。
意大利人对意大利麵痴迷有加。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战俘集体逃亡,原因竟然是战俘营里吃不上意大利麵。英国方面得知原因后,让战俘营每周提供一餐意大利麵。结果那些已经胜利逃亡的战俘真乖乖地回到了战俘营。
《放学的孩子们》A3001000009 · 2012年6月25日摄于尼泊尔
在尼泊尔,无论是都市还是乡村,你会发现,最漂亮的衣服是孩子们的校服,最整洁的车是校车。尼泊尔是全球最贫困国家之一,但这个国家却实行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
尼泊尔重视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要入学直到高中毕业。尼泊尔政府认识到,「教育是强国的根本」,并以国家意志强化全民义务教育。尼泊尔的学校不仅灌输知识,而且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尽管大多数校舍破败不堪,但学生们接受的却是以绅士和淑女为标准的贵族式教育。一切都从政府预算中支出,完全免费。而孩子们对此也非常珍视。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什么场合,你看到的校服,永远都干净整洁,完好如新。
《瘦西湖》A0104020003 · 2014年4月6日摄于中国江苏扬州
「扬州」一名最早出现在大禹时代。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一州即为扬州。不过,彼扬州非此扬州,地域涵盖苏、皖、浙、闽、赣,比今天的扬州大得多。
扬州春秋建城,其历史超过2500年,期间反复更名:
春秋时称为邗,前期属于越国,后被吴国吞并;战国时称广陵;西汉时为荆国、江都国、广陵国;东汉至西晋为广陵郡;东晋分广陵郡为海陵郡、山阳郡;刘宋改南兖州;北齐改东广州;北周改吴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始称扬州,置总管府;隋炀帝大业初改为江都郡;唐高祖武德三年又改为兖州,六年又改邗州,九年才再次改为扬州,置大都督。
唐玄宗天宝元年,扬州一度又改为广陵郡,直到肃宗乾元三年,重新改为扬州,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