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鹅堡》A0301000003 · 2014年7月18日摄于德国巴伐利亚

 

19世纪德国著名剧作家理查德 · 瓦格纳在第一次接受了巴伐利亚新任国王、年轻的路德维希二世接见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我被引领觐见了他。他是那么『无可救药地』英俊、富有智慧、热情洋溢且气质高雅,以至于我担心,在这个尘世中,他的生命会像一个绝美的梦般逝去。你完全想象不到他所具有的魅力,如果他能够一直活下去,那将是一个奇迹!」

从某种意义上说,路德维希二世的一生就是瓦格纳所导演的一出充满悲情的童话剧。

路德维希二世1845年8月25日出生于慕尼黑,他的童年是在他的父亲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夏宫高天鹅堡中度过的。还在他5岁的时候,他的女家庭教师给他讲述了瓦格纳即将完成的一部新的歌剧《罗恩格林》,这不仅让他开始了对瓦格纳一生的痴迷,而且还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中世纪天鹅骑士情结的种子。

路德维希二世很可能和自己的表姑茜茜公主有过一段若隐若现的恋情。在茜茜公主嫁给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 · 约瑟夫成为伊丽莎白皇后之后,路德维希二世从此关上了爱情之门,渐渐远离尘世,走进了一个只有瓦格纳和茜茜公主的幻想世界。

1864年,18岁的路德维希二世从他的父亲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继承了巴伐利亚王位之后,这位年轻的国王为他的王国做了两件事:将巴伐利亚交给了德意志帝国,让这个王国从此丧失了独立;以及建造他的精神王国新天鹅堡。

1869年9月5日,新天鹅堡破土动地,整个工程持续了17年,耗资巨大,路德维希二世的个人资产根本无力承受,最后只得靠动用国库来维持施工。随着新天鹅堡越来越接近路德维希二世的理想中的王国,他的债务危机也越陷越深,巴伐利亚的国库也消耗殆尽。1886年,他的叔叔柳特波德亲王终于发难,与大臣密谋,买通御医小组的所有成员,宣布路德维希二世患有严重的精神病,需要疗养、观察一年,随后派部队将其押送至慕尼黑软禁。

五天之后,路德维希二世死在了慕尼黑的斯坦贝恩湖边。而直到这时,他的新天鹅堡依然没有完工。


《高天鹅堡》A0301000002 · 2014年7月18日摄于德国巴伐利亚

 

德国号称「城堡之国」。

没有人确切知道德国到底有多少城堡。一般认为,如果算上城堡遗址,整个德国的城堡数量超过一万五千座。也就是说,在德国3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每2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堡。德国这所以会有如此之多的城堡,与这个国家的历史密不可分。

尽管德国历史以公元十世纪的「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亦即史称的「第一帝国」为开端,但直到公元十九世纪「德意志帝国」成立,这个国家才算得上真正统一。在这之前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中,「德国」充其量只能算是德语地区各种封建势力的松散聪明。到「第二帝国」成立前,光诸侯就有300多个,而拥有领地的各种封建地方势力竟达千余之众。由于这些封建地方势力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割据不断,因此大都在自己的领地上修建城堡用于防御。

尽管随着「第二帝国」的成立,这个国家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城堡作为防御工事的意义已不复存在,但对于城堡的追求和向往变成了一种情结,以至于直到现在,很多德国人都仍然衷情于修建属于自己的城堡。其中最著名,也最典型的莫过于巴伐利亚王国的末代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和他的新天鹅堡。


《小城菲森》A0301000001 · 2014年7月18日摄于德国巴伐利亚富森

 

巴伐利亚位于德国的东南部,是德国面积最大的一个联邦州,州府为慕尼黑。

相对于德国其他地区,巴伐利亚一直显得有些特立独行。虽然早在1871年就并入德意志帝国,但巴伐利亚人在心理上自始至终都未能真正融入过这个国家。在参加完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于1871年1月18日举行的兼任德意志帝国皇帝的加冕仪式后,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代表在给国王的一封信中写到:「看到巴伐利亚人民向普鲁士国王俯首称臣,我的心都要碎了」他的这番话不仅代表了当时巴伐利亚贵族阶层的想法,同时也反映了巴伐利亚贫民百姓的普遍感受。时至今日,巴伐利亚人依然轻蔑地称那些居住在美因河以北的德国人为「普鲁士人」。

这并不难理解,毕竟在「普鲁士人」发迹之前的很多个世纪,巴伐利亚就一直作为一个公国存在于世。即使在并入德意志帝国的初期,巴伐利亚甚至依然保留了王国的称号。巴伐利亚有值得自己骄傲的历史和传统。

在「普鲁士人」眼里,巴伐利亚人很另类,至少很「乡巴佬」。电影《茜茜公主》对茜茜公主以及她父亲的形象刻画就很典型。对此,耿直的巴伐利亚人不但不反对,而且还表现得相当坦然,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

事实证明巴伐利亚人是对的。固执、保守、墨守成规的性格让巴伐利亚的「乡巴佬」们制造出了西门子、宝马、奥迪、MAN,以及阿迪达斯,并且成为传世经典。


《乌兹别克风情》A2102000004 · 2017年4月28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希瓦

 

在乌兹别克语中,「乌兹别克」意味着「自己统治自己」,意味着「独立」。但这应该只是在被征服下的一种希冀和呐喊。因为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要么征服,要么被征服,即使是在乌兹别克这个民族形成以来的一千年里,亦是如此。

希腊、波斯、马其顿、突厥、蒙古、中国、俄罗斯、阿拉伯、印度次大陆,以及中亚多个民族的各种文化的交汇、融合,形成了乌兹别克斯坦极其多元的文化。时至今日,仍有129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乌兹别克斯坦在政治、军事、科学、医学、艺术等很多方面都极其辉煌和显赫,在世界史上占据过重要地位,它的疆土曾经扩张北至北高加索、伏尔加河下游流域,西至波斯全境,南至印度,并在那里留下了著名的泰姬陵。

在这次乌兹别克斯坦之行之前,对这个中亚国家的全部印象除了它的名字之后便一无所知,以为只是丝绸之路上无数个驿站中的一个,甚至都没有做过哪怕只是初步的了解,以至于现在对此感到后悔和遗憾。

有机会还是很想多了解一些这个国家的历史,因为乌兹别克斯坦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中亚史。


《烤羊肉》B0000000008 · 2017年4月25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乌尔根奇

 

如果说萨普萨,即烤包子、普罗夫,即手抓饭、苏尔帕,即羊肉汤以及烤羊肉串这四大乌兹别克斯坦最经典的美食是「餐中四宝」,那么,羊肉无疑是宝中之宝。

在前往乌兹别克斯坦之前,对自己能不能适应这个国家的饮食是很有些顾虑的,因为厌恶羊肉,怕没东西吃。

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一顿饭的第一道菜是羊肉丸子汤。朋友介绍说,这是这个国家最经典的一道菜,既然来了,不尝一口未免有些可惜。就这样,在朋友的「怂恿」下,试探着吃了一口,结果大出意外:细嫩鲜美,竟没有半点的膻味,禁不住连声称赞。后来才知道,这道菜是这家乌兹别克斯坦餐馆特意为中国人准备的,用的是鸡汤,而不是通常的羊肉汤。这一口,完全颠覆了对羊肉的固有印象。

不知道是因为羊的品种不同,还是放牧环境的不同,抑或是烹饪方法的不同,乌兹别克斯坦的羊肉无论是做汤,做馅,还是直接碳烤,都多汁细嫩,异常鲜美,而且没有半点的膻味。

在即将回国前一天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的招待晚宴上,一连吃了两块羊排仍意犹未尽。望着烤羊排上餐刀没剔尽的羊肉,真恨不得抓起来直接啃。最后,还是出于礼节才忍痛割爱,勉强放弃。

最初的焦虑完全成为了多余,加上当地朋友的热情好客,使得这次乌兹别克斯坦之行成为了一次名符其实的美食之旅。


《中国援助》A2103000002 · 2017年4月30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

 

长期以来,乌兹别克斯坦一直深受水资源问题的困扰。这个双重内陆国家最重要的水源来自两条中亚地区最主要的河流:阿姆河和锡尔河。

阿姆河的上游分别是发源于帕米尔山和发源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喷赤河和瓦赫什河,流经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边境地带后再横穿土库曼斯坦沙漠,最后经乌兹别克斯坦的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流入咸海。锡尔河发源于帕米尔山脉北部高原的天山山脉,分别流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四国。尽管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年流量分别为730亿和370亿立方,但地处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只能分别获得其中的6%和11%,并且还严重受限于上游国家。

在过去的24年里,由于气候变化和上游国家加大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乌兹别克斯坦从这两条中亚河流获取的水量减少了20%。与此同时,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口不断增多,使得这个国家的水资源矛盾日益突出。乌兹别克斯坦一方面呼吁展开国际合作,希望对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分配,另一方面则加强其国内的水利建设和保护。

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尤其是重型装备制造相对落后,没有能力自行建造像对河渠疏浚来说至关重要的挖泥船这样的重型装备,只能依赖进口。而原有的前苏联或俄罗斯制造的挖泥船大都相当老旧,已不堪重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出于国家战略向乌兹别克斯坦无偿提供包括挖泥船、拖船、生活趸船等在内的20船套挖泥船设备。

这次的乌兹别克斯坦之行就是受商务部委托,作为专家组成员对这一项目进行国外部分的中期验收,中期验收的国内部分已于去年在重庆完成。


《普罗夫》B0000000007 · 2017年5月2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普罗夫」,即手抓饭,在乌兹别克斯坦有「国饭」之称。

手抓饭源自印度,这种本来以稻米为主要原料的素食传入波斯后被加入了肉和香料,成为中亚最受欢迎的一道美食,并沿丝绸之路向西传至土耳其,向东传入中国,17世纪甚至还进入了以美食著名的法国的宫廷菜谱。

手抓饭的做法因人而异,但大体上都是先把油烧开,然后依次放入洋葱块、羊肉、胡萝卜条、鹰嘴豆,加盐翻炒,加水炖一个小时,然后再上面加入大米,用水覆盖,加入小茴香、姜黄、辣椒、藏红花、葡萄干等,小火焖制20分钟左右即可,最后再将整锅的食物翻炒一遍,让食材充分混合便可装盘。手抓饭一般都会装在镶有金边的青花瓷盘中,再配上碎羊腿肉、鹌鹑蛋以及一片马肉香肠。

在中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风味的手抓饭:伊朗、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土耳其、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各地的抓饭都不尽相同。即使在乌兹别克斯坦,就有塔什干抓饭、浩罕抓饭、布哈拉抓饭、安集延抓饭、撒马尔罕抓饭、花剌子模抓饭、纳曼干抓饭等等。不仅如此,每一地的抓饭又因做法不同又有黑、白之分;因用处不同又分为婚庆抓饭、茶馆抓饭和宫殿抓饭等。据说在乌兹别克斯坦有大约一百二十种不同风味的手抓饭。

尽管人人都会做手抓饭,但想成为「大师傅」则往往要经过二、三十年以上的磨砺。那些得到公众认可的大师傅个个身怀绝技,通常能一次烹制可供几百,甚至上千人同时食用的手抓饭。当然,他们的收入也相当可观:烹制一锅手抓饭可以有三、四百美元,比大多数当地人一个月的收入都要多。


《希瓦古城》A2102000003 · 2017年4月28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希瓦

 

这次在乌兹别克斯坦总共待了十天,总体感觉在这个国家旅行还是很安全的。

尽管乌兹别克斯坦属于伊斯兰国家,但在经历了前苏联时期后已经相当的世俗化,抽烟、喝酒、女性不戴头巾等都相当普遍,甚至公开或半公开地食用猪肉也大有人在。你完全可以像在其他世俗国家一样在乌兹别克斯坦旅行,只是有几点需要注意,比如入住酒店以及外汇管理。

和中国一样,乌兹别克斯坦酒店的旅客登记管理也相当严格。入住期间,都要交出护照,由酒店统一保管。离店时,酒店在发还护照的同时,还会开出一张入住证明。这张证明必须和护照一起妥善保管,因为当你入住其他酒店时,必须提供之前酒店的入住证明,不然会有麻烦。

在入境乌兹别克斯坦时,所有外国人都被要求填写一式两份入境表。入境表的上半部分都是一些个人基本资料,比如姓名、出生年月、国籍等等,下半部分则要求填写入境时所携带的外币的币种和数量。办理入境手续时,边境官会留下一份,别一份则交还本人保管。这张入境表非常重要,离境时必须和离境表同时出示。离境表和入境表很相似,下半部分会要求填写出境时携带的外币的币种和数量。一旦出境时携带的外币数量高于入境时的数量,多出的外币是不被允许带出乌兹别克斯坦的。


《馕》B0000000006 · 2017年5月1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馕对于乌兹别克斯坦人来说是最基本的食物,也正因为如此,乌兹别克斯坦人对馕怀有特殊的感情。

在乌兹别克斯坦,吃馕的时候,你不能抓起一个馕直接往口里塞,而是应先将馕掰成小块。掰的时候馕心必须向外,掰开的馕要一块块馕心向上放回篮子,再从中取出一块,用手撕成小块送进嘴里。


《中国制造》A2103000001 · 2017年4月30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

昨天晚上20:45结束了现场工作,按照计划,今天上午9:00将搭乘乌兹别克斯坦国内航班飞回首都塔什干,并向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汇报工作情况。

从上个月的24日至今,睡眠一直不怎么好,凌晨两、三点总会醒来,这时是国内的早上五、六点,应该是时差一直没有调整过来。

今天是这次乌兹别克斯坦之行的第八天了,工作基本结束,开始懈怠,感觉很疲惫。现在最想的,是躺在自己的床上好好睡一觉。


《巴扎》A2102000002 · 2017年4月29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乌尔根奇

 

不只是新疆的维吾尔族,很多地方,尤其是传统的游牧民族地区都称集市为「巴扎」。

今天忙里偷闲,去了一趟离酒店仅步行十来分钟的一个巴扎。这个巴扎其实就是一个农贸市场,商品非常丰富,而且价格低到超乎想像:上好的大米人民币2元一公斤,顶级的黑蜂蜜和顶级的黑葡萄干都不到30元一公斤。

原本打算买乌兹别克斯坦的棉、丝制品,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和丝绸的品质非常高,谁知逛遍了市场都没找着。问当地人后才得知,这些东西商场里才有。不过,这次并没有白逛:尝了一个土耳其烤肉夹饼,2500苏姆,以及一个蛋筒冰淇淋,1000苏姆,即使按1000苏姆兑换1元人民币算,这两样东西也就3.5元,比国内便宜不是一点点。


《馕坑》A2102000001 · 2017年4月28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希瓦

 

在乌兹别克斯坦乡村,几乎家家都有一个小土窑,有的是在院子里,有的是在门前的空地上。这些小土窑叫馕坑,主要用来烤馕,但经常也用来烤肉和烤包子。

馕是乌兹别克斯坦人的最主要,同时也是最喜爱的食物之一。乌兹别克斯坦有句俗话:「带上五十个馕,就可以穿越克孜勒库姆沙漠」,足见馕在乌兹别克斯坦人心目中的地位。

据说在乌兹别克斯坦人的传统婚礼上,新娘会现场烤馕向宾客展示自己的持家能力。而单身男女吃了新娘烤出来的馕便能顺利地找到自己的伴侣。


《萨普萨》B0000000005 · 2017年4月26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乌尔根奇

 

乌兹别克斯坦美食在整个中亚地区是最具代表性的,其中又以馕、手抓饭、烤羊肉和萨普萨最为著名。

萨普萨也称「烤包子」,是乌兹别克斯坦人最喜爱,同时也是最大众化的美食之一。

萨普萨的外皮类似于酥饼,由面粉和黄油反复揉压,馅料有羊脂土豆或洋葱羊肉,经炉火烤制后外酥里鲜,非常可口。


《超市一角》A2101000002 · 2017年4月25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乌兹别克斯坦的商品供应非常丰富,一家中型超市内的货架上堆满了各种食品,蔬菜、肉类、鸡蛋、乳制品、蛋糕、面包、糖果、巧克力等等应有尽有。只是标价令人咋舌:一小袋乳酪要上万,甚至好几万。

乌兹别克斯坦的货币称为「苏姆」,ISO4217编码为UZS。现在流通的苏姆是1994年7月1日正式发行的新苏姆,以取代之前的旧苏姆,1新苏姆相当于1000旧苏姆。

在乌兹别克斯坦,苏姆和美元可自由兑换。2017年3月3日的官方公布的汇率为1美元兑换3404.35苏姆,但在黑市交易中,1美元可兑换7780苏姆。苏姆目前的最大面值为5000。

2017年的相关数据显示,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人均收入大致是150万苏姆。


《羊肉丸汤》B0000000004 · 2017年4月25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乌尔根奇

 

有一回去包头「小肥羊」总店用餐,点完菜之后服务员问点什么羊肉。我说不吃羊肉,服务员一脸的诧异,问:「不点羊肉来这里干什么?」,在确认我不准备点羊肉之后,她说:「你是第一个来这里不点羊肉的。」

这大半辈子没吃过羊肉,莫名的抗拒。吃火锅的时候,只要涮过羊肉,哪怕就只有一片,那锅我是不会再碰了。这次来乌兹别克斯坦,带了十个方便面,就怕不习惯这里的饮食。但昨天晚餐上的一碗羊肉汤,让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对羊肉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偏见。

不知道是因为品种还是烹饪方式的不同,昨晚的羊肉丸汤没有半点膻味,倒和上海人喜欢吃的白水肉丸颇为相似,只是更加的细嫩和鲜美。最后,不仅三粒羊肉丸,连汤竟也喝了大半。


《塔什干机场》A2101000001 · 2017年4月25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由于没有直达航班,昨天先是飞韩国的仁川,再由仁川飞往塔什干,清晨6:35出的门,到酒店时已是半夜11:30。按规定,今天上海9:45分去了一趟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下午1:00继续飞行一个多小时抵达乌兹别克斯坦花拉子模州首府乌尔根奇,准备明天去工作现场。

从纷乱的上海来到塔什干,最初的印象就是这里算不上繁华,但宁静、整洁、有序、祥和。

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的所在地,塔什干的气氛远没有想像中那么紧张。除了地铁和学校,街道是很少见到执勤的军警。

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伊斯兰国家,但显然已经相当的世俗化。女性不戴面纱,甚至不戴头巾。无论是塔什干还是乌尔根奇,没有听到过伊斯兰国家通常会有的几天数次的宣礼声。

乌兹别克斯坦人不苟言笑,酒店接待人员、商店的营业员或是餐厅的服务员也是如此,但大都彬彬有礼。这里的普通民众普遍遵守秩序,无论是车辆还是行人,即使是在城郊偏僻的街道上,也见不到有人闹红灯。

尽管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的发达地区,但给人的初步印象是,这里要比国内大多数地方更适合生活。这不仅是因为这里有清净的生活环境以及宽敞的生活空间,同时也因为这里没有国内普遍存在的浮躁和不安。


《阿里郎》A2002000001 · 2017年4月24日摄于韩国仁川国际机场

 

两个韩国女孩在演唱《阿里郎》。一曲未了,两个女孩便已潸然泪下。

《阿里郎》是朝鲜和韩国最著名的歌曲曲牌,被誉为朝鲜和韩国的「第一国歌」。2000年悉尼奥运会曾被用于朝鲜和韩国的入场音乐。2012年12月5日,《阿里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阿里郎》的故事有多个版本,大都具有或是民族的,或是个人的悲剧色彩。


《埃塞俄比亚少女》F0100000002 · 2016年5月19日摄于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

 

埃塞俄比亚不仅有着旖旎的风光、悠久的历史以及多元的文化,这个东非古国如云的美女也令世人所称道。埃塞俄比亚美女不仅频频出现在摄影师们的镜头中,她们还是世界各类选美大赛的常客。

美是一个抽象概念,没有统一标准。这里所说的美,是基于当今世界主流社会的审美标准。

当今世界的主要人种大致分为三个: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以及尼格罗人种,即黑色人种。也有学者认为除了上述三个人种之外,还有第四个人种:澳大利亚人种,即棕色人种。在上述几大人种之间,还有若干所谓的过渡人种。埃塞俄比亚人就属于白色和黑色人种之间的过渡人种。

埃塞俄比亚旧称阿比尼西亚,它的阿拉伯语含义是「混种人」,而「埃塞俄比亚」一词来自古希腊语,意为「被太阳晒黑的人们所居住的土地」。埃塞俄比亚人具有很多白色人种的体貌特征,比如俊秀的相貌和修长的身材。不仅如此,埃塞俄比亚虽地处非洲,但全国平均海拔3000米,气候温和,且雨量充沛,这让埃塞俄比亚人拥有比白人细腻得多的肌肤。

除了天生丽质,埃塞俄比亚女孩的美还来自于这个国家悠久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生活习俗,有一种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东方的典雅之美。


《雅法风光》A1902000001 · 2016年5月18日摄于以色列特拉维夫

 

雅法的历史相当久远,据说在一份公元前1440年古埃及的文书上就有关于这座地中海之滨的美丽城市被图特摩斯三世法老所占领的记载。

在《圣经》中,雅法被称为「约帕」,为腓尼基语,意为「美丽」。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雅法在腓尼基人鼎盛时期已经是地中海沿岸的一座重要的港口城市。

雅法曾经历迦南人和非利士人的统治,后被以色列的大卫王和及其儿子所罗门征服。耶路撒冷建造第一圣殿时,雅法是个中转港,转运泰尔过来的建筑材料。

由于存在争议,以色列的首都并不是名城耶路撒冷,而是特拉维夫。而特拉维夫在最初,只是雅法边上的一个「城中村」。

18世纪初,由于人口的迅速膨胀,雅法变得肮脏且混乱不堪。1909年,来自俄罗斯的66个犹太移民家庭决定在雅法北郊建立一个居民点。时隔不久,这个被称为「特拉维夫」的新居民点发展迅猛,成为以色列建国时的临时首都及后来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雅法和特拉维夫原本是两座城市,根据1947年联合国巴以分治协议,特拉维夫归以色列所有,而雅法则归巴勒斯坦所有。但第一次中东战争时期,以色列占领雅法,并于两年后的1950年宣布与特拉维夫合并。


《酢浆草》D0001000001 · 2012年10月4日摄于中国上海虹口鲁迅公园

 

阳光穿透树叶洒落下来,在树下的草丛中投下了散乱影,以及斑驳的光。虽然已是夏末秋初,光影之中的几株小草依然花红叶绿、生机盎然,一如盛夏,看不出半点的颓势。

小草像小风车,也像小时候玩的竹蜻蜓,纤弱的细茎上托着四片同样纤弱的嫩叶。起先还以为是车轴草,只是这些小草都长着四片叶子,而车轴草大都只有三片叶子,四片叶子的车轴草要很幸运的人少能见得到,所以四叶车轴草也叫「幸运草」。

后来还是从朋友那儿得知,这种草叫「酢浆草」,酢浆草科,和豆科的车轴草不是同科植物。

1 149 150 151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