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卡角》A3101000017 · 2015年9月28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辛特拉

 

「大航海」,也称「地理大发现」,是西方列强对全世界的一场大掠夺。征服,屠杀,殖民,奴隶贸易,给所到之处的原住民巨大的生命和财产牺牲。

大航海让葡萄牙这个伊比利亚半岛上无足轻重的欧洲小国一跃成为海上霸主,只是托起这个新兴帝国的每一块基石都沾满了被殖民地原住民的鲜血。


《特茹河》A3101000016 · 2015年9月28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1502年2月,瓦斯科 · 达 · 伽马再度率领船队开始了第二次印度探险。这次航行的目的是建立葡萄牙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地位。

当船队航行到坎纳诺尔附近的海面时,达 · 伽马捕俘了一艘阿拉伯商船,残暴地将船上几百名乘客,包括妇女儿童全部烧死。据一名葡萄牙目击者叙述:「在持续了长时间的战斗之后,司令以残暴和最无人性的手段烧毁了那只船,烧死了船上所有的人。」

为减削弱和打击阿拉伯商人在印度半岛上的利益,达 · 迦马下令卡利卡特城统治者驱逐该地阿拉伯人,尔后又在附近海域的一次战斗中,击溃了阿拉伯船队。

1503年2月,达 · 伽马满载着从印度西南海岸掠夺来的大量价值昂贵的香料,乘着印度洋的东北季风,率领13艘船只向葡萄牙返回,于同年10月回到了里斯本。据说,达 · 伽马此次航行掠夺而来的东方珍品,包括香料、丝绸、宝石等,其所得纯利超过第二次航行总成本的60倍以上。

达 · 伽马完成了第二次远航印度的使命,得到了葡萄牙国王的额外赏赐,并于1519年被受封为伯爵,五年之后又被任命为印度副总督。

1524年4月,达 · 伽马以葡属印度总督身份第三次赴印度,9月抵达达果阿,但不久之后染疾,同年12月死于柯钦。


《商业广场》A3101000015 · 2015年9月28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1497年7月8日,瓦斯科 · 达 · 伽马奉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之命,率领四艘船共计140多水手,由首都里斯本启航,踏上了去探索通往印度的航程。

达 · 伽马出生于葡萄牙一个名望显赫的贵族家庭,其父也是一名出色的航海探险家,曾受命于国王若昂二世的派遣从事过开辟通往亚洲海路的探险活动,几经挫折,宏大的抱负竞未如愿所偿而却溘然去世了。达 · 伽马的哥哥巴乌尔也是一名终生从事航海生涯的船长,曾随同达 · 伽马从事1497年的探索印度的海上活动。可以说,正是这样一个航海世家的家庭环境最终造就了达 · 伽马。

达 · 伽马带带领他的舰队循着10年之前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航路,迂回曲折地驶向东方。水手们历尽千辛万苦,在足足航行了将近4个月时间和4500多海里之后,来到了与好望角毗邻的圣赫勒章湾,看到了一片陆地。向前将遇到可怕的暴风袭击,水手们无意继续航行,纷纷要求返回里斯本,但达 · 伽马执意前行,表示不找到印度决不会罢休。

那年圣诞节前夕,达 · 伽马的船队终于闯出了惊涛骇浪的海域,绕过好望角驶进了西印度洋的非洲海岸。圣诞节那天,船队来到南纬31°附近一条高耸的海岸线面前。达 · 伽马想起这一天是圣诞节,于是将这一带命名为纳塔尔,即圣诞节。现今南非共和国的纳塔尔省一名即由此而来。随后,船队逆着强大的莫桑比克海流北上,巡回于非洲中部赞比西河河口。次年的4月1日,当船队抵达今肯尼亚港口蒙巴萨时,当地酋长认为这批西方人是他们海上贸易的对手,因此态度极为冷淡。然而,当达 · 伽马的船队于4月14日来到马林迪港口抛锚停泊时,却受到马林迪酋长的热情接待。这个酋长想与葡萄牙人结成同盟来对付宿敌蒙巴萨酋长,并为达 · 伽马船队提供了一名优秀的领航员,即著名的阿拉伯航海家艾哈迈镕 · 伊本 · 马吉德。这位出生于阿拉伯半岛阿曼地区的领航员是当时著名的航海学专家。他所编著的有关西印度洋方面的航海指南至今仍被人所参考。

达 · 伽马船队依靠马吉德的导航于4月24日从马林迪启航,乘着印度洋的季风一帆风顺地横渡了浩瀚的印度洋,于5月20日到达印度南部大商港卡利卡特。而该港口正好是半个多世纪以前,是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所经过和停泊的地方。同年8月29日,达 · 伽马带着香料、肉桂和五六个印度人率领船队返航,途中经过马林迪,并在此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至今还矗立着。

1499年9月,达 · 伽带着只有出发时一半的船员胜利地回到了里斯本。


《发现者纪念碑》A3101000012 · 2015年9月27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海边,有一座巨大的纪念碑,它的造型是一艘准备扬帆启航的船,碑身两侧共镌刻有32个为葡萄牙航海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形象。这座纪念碑称为「发现者纪念碑」,为纪念葡萄牙大航海的奠基者恩克里王子逝世500周年而立,而纪念碑所在位置,正是当年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启航点。

恩里克,全名唐 · 阿方索 · 恩里克,也叫亨利王子,1394年出生。作为葡萄牙国王若奥一世的三王子,恩里克对政治毫无兴趣。他拥有阿加维省任总督的身份,却隐居在葡萄牙南端的一个叫萨格里什的偏僻小村子,潜心于葡萄牙的航海事业。在那里,恩里克创办航海学院,设立观象台,建立图书馆,制作航海仪器,甚至研究造船技术。

1419年或1420年,恩里克派出了他的第一支仅有一艘横帆船的探险队。这一次,是恩里克雄心勃勃计划的处女航,并且有所斩获:探险队误打误撞地「发现了」马德拉群岛,并将其宣布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在此之后,恩里克和他的船队又数度出征,其中最重要的是完成了对亚速尔群岛的殖民。亚速尔群岛是葡萄牙海上远征的一个战略要地,对葡萄牙今后的探险和殖民至关重要。

1460年恩里克病逝,这标志着葡萄牙海上探险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恩里克虽然一生中只有4次海上航行经历,而且都是在熟悉海域的短距离航行,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航海家」称号。是他组织和资助了最初持久而系统的探险,也是他将探险与殖民结合起来,使探险变成了一个有利可图的事业。在40年的有组织的航海活动中,葡萄牙成了欧洲的航海中心,他们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流的船队,拥有第一流的造船技术,培养了一大批世界上第一流的探险家或航海家,如果没有恩里克,这一切都不可能出现。

可以说,是恩里克推动了葡萄牙迈出了欧洲的大门,到未知世界进行冒险。


《罗卡角》A3101000014 · 2015年9月28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葡萄牙人之所以选择航海而非走陆路,这与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葡萄牙和西班牙都位于欧亚大陆西端的伊比利亚半岛,位于葡萄牙里斯本辛特拉的罗卡角更是整个欧亚大陆的最西端,有「世界的尽头」之称。

葡萄牙如果通过陆路前往东方,就必须横穿欧洲,包括强盛的奥斯曼帝国。这对于葡萄牙这样一个小国而言,完全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相反,在此之前,葡萄牙无论是航海技术还是造船技术,都已经积累起相当丰富的经验,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葡萄牙通过海路前往东方是一个最为可行的策略。


《里斯本》A3101000013 · 2015年9月28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15世纪,欧洲从黑死病的蹂躏中渐渐复苏,人口增长,商业日趋繁荣,这导致了对货币需求越来越大。而欧洲能够用来铸造货币的贵重金属资源原本就很匮乏,加上与阿拉伯人贸易加剧了货币流向东方。

据统计,1460-1530年间,欧洲的白银产量增加了4倍,但仍供不应求。谁都清楚,货币的不足将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因此,无论国王、贵族、平民,还是教会来说,都在想方设法拚命聚敛能作为硬通货的贵金属。而像《马可 · 波罗游记》对于东方巨额财富的描述也自然而然地将欧洲人的目光引向了东方。

除了货币,还有香料。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香料对于欧洲人的重要性。当时的欧洲,肉类是王室、贵族等中上阶层餐桌上最主要的食物,而欧洲人相对单调的烹饪方法只有大量使用香料才能减轻肉类的异味,使食物变得可口些。而欧洲人最常用的四大香料:胡椒、丁香、肉桂、豆蔻,主要产于印度和亚洲南洋诸岛。

再者,由于之前遭受来自直布罗陀对岸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的统治长达几个世纪,这给葡萄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而痛苦的回忆。葡萄牙人决定向全世界传播基督教来对抗伊斯兰教。

这一切,让葡萄牙人决心出海。

大航海时代由此开启。


《站在欧亚大陆那一边的尽头》F0300000057 · 2015年9月28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辛特拉罗卡角

 

欧亚大陆的最东端位于俄罗斯的楚科奇半岛,而最西端就是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境内的罗卡角,坐标:北纬3847分,西经930分。

罗卡角不仅是葡萄牙的最西端,同时也是整个欧亚大陆的最西点。

在罗卡角海拔约140米的狭窄悬崖上有一座灯塔及一个面向浩瀚大洋的十字架,基座上镌刻着葡萄牙最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葡萄牙诗魂的卡蒙斯的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中的名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

罗卡角曾被网民评为「全球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


《里斯本街景》A3101000007 · 2015年9月28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公元1580至1640年被称为葡萄牙的「哈布斯堡王朝」时期。

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安一世绝嗣,恩里克一世继位。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以塞巴斯蒂安一世舅舅的名义打败了恩里克一世,夺得葡萄牙王位,葡萄牙开始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所支配。这个强大的殖民帝国由此从中兴开始走向末路。

1625年,葡萄牙舰队占领了由荷兰人控制的萨尔瓦多城市。但好景不常,1627年,卡斯蒂里亚发生经济崩溃后,荷兰人乘机组织海军破坏了西班牙的海上贸易。自此,英荷两国开始频繁攻击葡萄牙海岸线,由此引发了「西荷战争」。

1638年至1640年间,荷兰逐渐控制了巴西东北部的地区,并以累西腓为首府。尽管数年后葡萄牙在一场战争中打败荷兰,重新夺回了巴西,但荷兰却相继夺得斯里兰卡、好望角和东印度群岛一带的土地,并且垄断了与日本长崎市的全部贸易。自此,葡萄牙在远东的势力仅澳门和东帝汶两地硕果仅存。

公元1661年,葡萄牙慷慨地将孟买和丹吉尔两地送给英国作为两国联姻的嫁妆,但在其他的一百年间,英国不但在印度站稳了脚跟,而且还趁莫卧儿帝国的崩溃逐步控制了几乎整个印度及其贸易,只给葡萄牙留下果阿等地。

1755年,里斯本发生大地震,这对葡萄牙是一次致命的打击。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殖民帝国从此辉煌不再,先前不以为然的巴西这时却成为葡萄牙殖民地的中心,并开始涉足黑人奴隶贸易。

1808年,法国的拿破仑以葡萄牙暗中援助英国为由开始进攻葡萄牙。当时的葡萄牙摄政王若奥亲王为免受波及,把王室迁往了巴西。1812年,若奥六世离开巴西回国时将自己的儿子佩德罗作留了下来作为巴西摄政王。令若奥六世始料未及的是,佩德罗竟趁此机会宣告巴西独立,并于1822年将自己加冕为巴西帝国皇帝。

公元1822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葡萄牙几乎已经失去了其在南美和亚洲的全部领土,只得将目光转向非洲,控制了佛得角、圣多美普林西比、几内亚比绍、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等地,企图以此阻止江河日下的颓势,并稍稍挽回一点面子。

1578年6月,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昂以讨伐异教徒为名,率2.5万雇佣军在丹吉尔登陆,开始了对摩洛哥的战争,摩洛哥被废国王穆泰瓦基勒率部投降,但摩洛哥国王阿卜德 · 马立克率步、骑兵共5万人迎战。8月4日,葡萄牙军在马哈赞河畔的凯比尔堡附近发起进攻,揭开了马哈赞河会战的序幕。由于此役有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安、摩洛哥废王穆泰瓦基勒和摩洛哥国王马利克三位国王参战,历史上称为「三王之役」。这场战争以葡萄牙人的惨败而告终。

1580年,西班牙兼并葡萄牙。尽管葡萄牙人于1640年再次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但首都里斯本却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整座城市毁于一旦,所幸的是,王室成员因在热罗尼姆斯大教堂做弥撒而幸免于难。但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由于葡萄牙国力逐渐衰弱,其海外殖民纷纷宣告独立,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葡萄牙拒绝效仿其他殖民主义国家纷纷放弃殖民地,仍然企图维持其殖民帝国的地位和身份,但这一局面并没有能够维持多久。1974年,葡萄牙国内发生军事政变,也就是「康乃馨革命」,这让当时极右的葡萄牙政府在压力面前不得不放弃绝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

葡萄牙最后的海外殖民地是中国的澳门。随着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葡萄牙这个称霸世界500年之久的殖民帝国寿终正寝。


《贸易广场》A3101000006 · 2015年9月28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公元1458年和1471年,阿方索五世分别从阿拉伯人手上夺得摩洛哥的部分领土以及丹吉尔等地,而他的继承者约翰二世又在西非的加纳修建了要塞。这个要塞自1637年起成为葡萄牙的西非总部。

公元1482年,葡萄牙人「发现」了刚果,并于1488年绕过好望角。

公元1497年7月8日,后来成为葡萄牙驻印度总督的航海家达 · 迦马率领海船从里斯本出发,先后到达莫桑比克和肯尼亚的马林迪。在马林迪,达 · 迦马做了一件当时不起眼,后来却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事件:他骗来了一位阿拉伯航海家马杰德为向导。马杰德带领达 · 迦马开始了欧洲人第一次横穿印度洋的征程。1498年5月20日,达 · 迦马船队顺利到达印度南部的贸易中心卡利卡特,开辟了欧洲经好望角横穿印度洋直达印度的航路。

与此同时,葡萄牙人又在东非从伊斯兰人那里夺得了莫桑比克和蒙巴萨等地,两年之后又夺得埃塞俄比亚海岸,甚至开始触及阿拉伯海一带。

公元1506年,葡萄牙侵吞了索科特拉岛、印度洋上的斯里兰卡,以及马达加斯加。次年,又「发现」了毛里求斯。

1509年,葡萄牙人在第乌战役中击败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威尼斯共和国,一举成为印度洋上的霸主。

1494年6月7日,当时的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与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一世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调停下签订了《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确定通过佛得角群岛以西2200海里处的「教皇子午线」为界,界东即非洲地区属葡萄牙,界西即美洲地区属西班牙。至此,葡萄牙这个昔日的欧洲弱国变成了一个不可一世的殖民帝国。


《里斯本街景》A3101000005 · 2015年9月27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公元1169年,阿方索七世驾崩。得到消息的唐 · 阿方索 · 恩里克斯立刻挥师北上,想争夺王位。但这一次他没有能够续写辉煌,不仅一败涂地,自己也成了阶下囚,只是后来他答应将米纽河以北所有加里西亚地区都还给莱昂才得以脱身。

这次的惨败让恩里克斯彻底打消继续扩展疆土的念头。

一个世纪之后,到了公元1279年,迪尼斯一世继位。这位葡萄牙新君主为了消除西班牙文化对葡萄牙的影响,开始大力推广葡萄牙语,并于1290年建立起葡萄牙自己的第一所大学。

公元1297年,葡萄牙与西班牙签订《奥卡尼塞许条约》,明确了双方的边界。自此,葡萄牙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独立国家。

公元14世纪,烈性传染病「黑死病」在欧洲大规模爆发,短短数年间便吞噬了欧洲2400万条生命,葡萄牙人却因高于常人的免疫力而幸免于难。但「祸兮福兮所倚,福兮祸兮所伏」,本来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不料葡萄牙人口因此急剧膨胀。而当时由西班牙进入葡萄牙的商路受到限制,很多生活必需品,香料、糖、黄金和白银等的数量锐减,价格暴涨。更为严重的是,葡萄牙铸造货币所用的黄金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本国货币的信心,这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动荡,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葡萄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最西端,为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海岸,没有广袤的内陆,资源原本就很匮乏,想依靠自身资源来消化大量的过剩人口几无可能,只能对外扩张。由于东面是强大的宿敌西班牙,葡萄牙根本没有可能向内陆寻求机会,只得把目光转向大海。

当时马可 · 波罗的《马可 · 波罗行纪》盛行于欧洲,东方成为欧洲人概念中财富与黄金的同义词,欧洲各国纷纷谋求与东方的贸易。而导致葡萄牙陷入危机的正是黄金,因此,葡萄牙迫切需要开通东方航道,以寻求与东方的贸易。

那时葡萄牙正值亨利统治时期。亨利是葡萄牙历史上最为雄才大略,富有战略眼光的领袖。在这位被称为「航海家亨利」的国王的率领下,葡萄牙开始了它的海外扩张之路。

1415年,葡萄牙占领了北非港口城市休达,并在1418年击败了企图夺回休达的阿拉伯人。一年之后,葡萄牙的两位航海家在风暴中幸运地驶进马德拉,几年之后,其他几位葡萄牙航海家又发现了亚速尔群岛。葡萄牙殖民帝国就此发迹。

葡萄牙的船队相继于1434年和1445年到达非洲的保加多尔角、塞内加尔和佛得角。1446年,葡萄牙航海家安东尼 · 费尔南多又「发现」了塞拉利昂,这些地理上的「大发现」都为葡萄牙帝国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里斯本街景》A3101000004 · 2015年9月27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由于自知羽翼未丰,恩里克斯在打败加里西亚军队之后,并没有趁热打铁,而是按兵不动,等待时机。而这里的莱昂国王阿方索七世也忙着自己的事,双方倒也暂时相安无事。

1135年6月,阿方索七世在莱昂的主教堂举行了一场加冕典礼,把自己封为了「西班牙皇帝」。当时的场面极为隆重,而唐 · 阿方索 · 恩里克斯却没有出席。他的轻视激怒了阿方索七世,双方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出乎意料的是,南方的阿拉伯穆斯林得知基督徒之间发生内讧,趁机发兵北上。阿方索七世和恩里克斯心里都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一旦开战,必将给穆斯林以可乘之机。与其自相残杀,不如先联手对付穆斯林再说,于是双方于1137年签订了《图伊和约》,恩里克斯根据《和约》将占领的加里西亚还给了莱昂王国,以示诚意。

在接下来与穆斯林的战争中,恩里克斯骁勇善战,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1139年7月25日,恩里克斯和他的军队在特茹河南岸的奥利克与一支庞大的穆斯林军团相遇。当时他的军队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又是孤军深入,但最终他和他的军队大败了穆斯林。

大败穆斯林军队后,恩里克斯无论是信心和雄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提振,不久便挥师北上,重新杀回刚归还不久的加里西亚。面对气势汹汹的恩里克斯,莱昂国王阿方索七世不敢怠慢,调集精锐迎战。1140年,双方在阿尔克斯德瓦尔德维士交战。但这一仗打与以往不同,更像是一场擂台赛:先是由双方各出一人对决。胜者守擂,而落败的一方则另派人攻擂。最终,恩里克斯一方略胜一筹,赢得了胜利。几天之后,恩里克斯便宣告独立。而阿方索七世那时已经自封为「西班牙皇帝」,多一个国王对他来说也无伤大雅。

1143年,罗马教皇得知了此事,他觉得一旦矛盾再次激化,势必让穆斯林有机可乘,这对整个基督教世界非常不利。为此,他特意委派了一名红衣主教调停此事,结果对恩里克斯非常有利:阿方索七世不仅承认波图卡莱伯爵领地独立,改称葡萄牙王国,同时也承认了唐·阿方索·恩里克斯为葡萄牙国王。作为交换条件,葡萄牙不得向北,也就是莱昂扩张。这一条件最后逼得恩里克斯只得一路向南,从阿拉伯穆斯林人手里争夺领土。

1145年,葡萄牙攻占了雷利亚,1147年又相继攻下了圣塔伦和里斯本。此后,葡萄牙军队愈战愈勇,一口气接连拿下了辛特拉、阿尔马达和帕尔迈拉。在此后的十年里,葡萄牙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然后继续向外扩张,分别于1158年、1162年和1165年攻下了阿尔卡塞尔杜萨尔、贝雅和埃武拉,将王国的版图一路向南延伸。


《里斯本街景》A3101000003 · 2015年9月29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1109年,恩里克的儿子唐 · 阿方索 · 恩里克斯出生,而同一年,老国王去世,由大女儿继承王位。三年后的1112年,恩里克也去世了,他的儿子阿方索刚满三岁,因此,只得由他的夫人,也就是老国王的小女儿以伯爵夫人的名义暂时摄政。

作为一名女性,伯爵夫人做到了她力所能及的一切:抚育儿子,经营领地,抗击进犯的穆斯林。

1117年,南部城市科英布拉遭到穆斯林围困,深感力不从心的伯爵夫人不得不寻求圣殿骑士团的帮助。而圣殿骑士团也确实没有辜负伯爵夫人的期望,守住了波图卡莱伯爵领地的一方平安。作为奖励,伯爵夫人于1120年将领地中南部地区的一片土地和一座城堡赐给了圣殿骑士团。后来的事实证明她的慷慨是对的:圣殿骑士团留了下来,与后来陆续前来的医院骑士团、阿维斯骑士团、圣地亚哥骑士团一起成为日后葡萄牙王国的中坚军事力量。

1225年,16岁的唐·阿方索·恩里克斯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把剑,从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骑士。他所做的头一件事,就是要从母亲手里夺回统治权。尽管伯爵夫人并非真正反对独立,但儿子的举动让她无法接受。母子两人从此走到了对立面。

这时的莱昂王国的国王是雷蒙多的儿子,也就是老国王的外孙阿方索七世。当他听到恩里克斯企图独立后,举兵将恩里克斯的老巢吉马良斯城堡团团围住。正在危机关头,埃伽斯 · 莫尼士站了出来。莫尼士是当地很有名望的一个贵族,既是恩里克的挚友,也是恩里克斯的太傅。莫尼士以自己的名誉向阿方索七世担保,说恩克里斯年幼无知,这次只是一时鲁莽,并不是真的想独立。阿方索七世碍于莫尼士的面子,勉强同意撤兵。

但胸怀大志的恩克里斯并未就此止步。1128年6月24日,他在吉马良斯城附近的圣马梅德打败了支持他母亲的加里西亚军队,并将自己的母亲赶回了莱昂。这一场胜利对恩克里斯来说意义重大,他为自己赢得了荣誉,并争取到了领地内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民众的坚定支持。


《特茹河畔》A3101000002 · 2015年9月27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葡萄牙和西班牙同处伊比利亚半岛,两国的历史也很相似,都经历过罗马帝国、西哥特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和统治。事实上,直到12世纪之前,整个伊比利亚半岛都被外界视作一个整体。

葡萄牙的分化和独立,是从阿拉伯人入侵伊比利亚半岛开始的。当时阿拉伯穆斯林军队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犯西哥特王国,并在瓜达赖特战役中击溃西哥特的主力。西哥特的残部一路向北溃逃,直到到伊比利亚半岛北部的阿斯图里亚山区才得心喘息,因为阿拉伯骑兵在这样的山地作战中毫无优势。

随后,阿拉伯穆斯林越过比利牛斯山入侵法兰克王国,这震惊了整个基督教世界。危难当头,西欧的各基督教王国摈弃纷争,联合起来共同抗击这群来自阿拉伯世界凶悍的异教徒。

公元732年,在一场被称为「普瓦提埃」的战役中,基督教联军击败穆斯林军队,穆斯林在欧洲的扩张就此止步。这场战役的胜利对基督教世界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这是十字军运动之前基督徒第一次以宗教的名义向异教徒宣战。在宗教的召唤下,大批虔诚的基督徒来到伊比利亚半岛,帮助当地的基督徒抗击穆斯林。

普瓦提埃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基督徒的信心和士气,逃往阿斯图里亚山区躲过一劫的西哥特残余势力也开始组织起来发起了著名的「光复」运动。随着大片曾经被阿拉伯穆斯林占领的土地重新回到基督徒的统治之下,伊比利亚半岛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基督教王国,像莱昂、卡斯蒂利亚、纳瓦拉和阿拉贡等。

公元1094年,两个法国骑士,雷蒙多和恩里克来到莱昂,为王国助战。由于战功卓著,王国不但将两位公主嫁给了雷蒙多和恩里克,还以伯爵头衔及领地分别册封了这两个法国骑士。雷蒙多的封地为加里西亚地区,而恩里克的封地是加里西亚以南的杜罗河两岸的波图卡莱伯爵领地。后来的葡萄牙国名,就是由「波图卡莱」演化而来。

和雷蒙多的安于现状不同,胸怀大志的恩里克在自己的都城吉马良斯修建起坚固的城堡,为日后的独立作先期准备。


《庞巴尔侯爵广场》A3101000008 · 2015年9月28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1755年11月1日,距葡萄牙首都里斯本100公里的大西洋海底发生地震,并引发海啸。据幸存者描述,「首先是城市强烈震颤,高高的房顶『像麦浪在微风中波动』。接着是较强的晃动,许多大建筑物的门面瀑布似的落到街道上,留下荒芜的碎石成为被坠落瓦砾击死者的坟墓。在一些地方躺着车辆,其主人、马和骑士几乎全被压死;这里是母亲抱着婴儿,那里是盛装的妇女、绅士和工人;有些人的背或腿压断,另一些人被大石头压住胸部;有的几乎完全埋在废墟里。水几次冲向特茹河并急冲进城,淹死毫无准备的百姓,淹没了城市的低洼部分。随后教堂和私人住宅起火,许多起分散的火灾逐渐汇成一个特大火灾,肆虐3天,摧毁了里斯本的财富」。

这场地震有感半径达到200公里,引发的海啸浪高30米,不仅英、德、法、荷以及北非等地的海岸受到冲击,甚至还波及至中美洲。而里斯本更是首当其冲,整座城市有四分之三的建筑遭到破坏,死亡人数6至10万。经后人评估,里斯本地震的震级为里氏9级。

里斯本地震重创了如日中天的葡萄牙,这个不可一世的海上帝国从此由盛转衰,辉煌不再。但这次地震也给葡萄牙带来了一个历史性机遇。

首先是里斯本得以重新规划、建设。里斯本的重新进行得非常迅速,几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座崭新的里斯本便已经初具规模。再者,里斯本地震当时,里斯本虽是全欧第四大城市,很繁荣,但葡萄牙在欧洲却被普遍认为是个落后的国家,恰恰是这个落后的国家在大地震前后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现代国家的形成过程,这次地震成了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就是从一个比较传统的宗教贵族国家变成一个集权的现代国家。

里斯本能够浴火重生,在这次大地震中幸免于难的首相庞巴尔功不可没。当时的葡萄牙乃处于宗教黑暗时期,但这位受到科学启蒙的首相屏除了宗教势力的干扰,以科学和理性的思想设计并重建了里斯本。庞巴尔启用当时已八十岁高龄但效率极高的迈亚将军作为总设计师。迈亚也不负庞巴尔的重望,很快就拿出了里斯本的重建方案。而庞巴尔本人对整个重建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挑选设计方案、决定房产主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建筑期限、控制工程进度和资金流转等也都是亲历亲为。尤其是两项至关重要的决定直接影响了今天里斯本城市的格局:第一,震前的里斯本的中心是皇宫,庞巴尔则将其改为商业、政府和民居为主,这样原来的皇宫广场就成为今天的商业广场;第二,所有的建筑都必须符合规定的标准和风格,尤其是所有房子都必须装有名为庞巴尔笼子的防震木质结构框架。由于木架对称而且伸缩性较大,能够分散地震力量。为了测试模型的性能,庞巴尔调动军队在模型附近操练,以模拟地震。这是世界上在城市规划中使用的抗震建筑的最早实例之一。类似这样的举措,在里斯本长达二十年的重建过程中,庞巴尔几乎每个月都有新想法出台。又如,为了提高重建速度,他大力提倡预制,所有的铁活、木活、瓦片、陶砖以及建筑门面,包括教堂和修道院,都是标准尺寸,主要大街都是60步宽,其中50步为道路,10步是人行道,而且所有的街道都按照当时最先进的城市设计装有路灯、下水道和厕所。

1775年,在庆祝里斯本重建完成的盛大庆典上,国王约瑟一世和他的首相庞巴尔举杯庆祝他们共同的成就。庞巴尔骄傲地说:「稍有观察力的外国人都会看到一个无可比拟的广场,一个超过欧洲任何国家的广场。」

庞巴尔除了全力以赴重建里斯本外,还对地震本身进行了一次广泛而细致的问卷调查:

地震持续了多久? 地震后出现了多少次余震? 地震如何产生破坏? 动物的表现有否不正常?水井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当时的这些资料仍保存于葡萄牙国家档案馆,并成为后来科学家研究里斯本地震的重要数据。

里斯本地震时,欧洲的启蒙思想刚露萌芽,「天谴论」甚嚣尘上,地震被普遍认为是上帝对里斯本的惩罚。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而马卢第一个对地震的经过和结果进行客观科学描述的人,因而被认为是现代地震学的先驱。

里斯本地震不仅仅萌发了现代地震学,更重要的是,这场灾难还引起了很多欧洲的思想家,包括法国思想学、哲学家伏尔泰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的深层次的思索和激辩。

那时的欧洲以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为代表的「乐观主义」哲学影响相当流行,认为「善」由「恶」生,没有「恶」,也就不会有「善」。因此,像里斯本地震这样的「恶」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上帝想以此创造出更大的「善」,因此有其必然性和积极性。这有点像中国的「因祸得福」一说。但这一思潮遭到了同样著名的法国思想家和哲学家伏尔泰的痛批,认为「乐观主义」过于冷血,里斯本地震根本就不应该发生。而另一位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卢梭并不认同伏尔泰的观点,他认为像里斯本地震这样的天灾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为人的意志所控制。

里斯本地震在哲学界引发的思索和争议,撼动了「神」原本不可动摇的地位,对当时欧洲的启蒙运动起到了积级的推动作用。


《热洛尼莫修道院》A3101000009 · 2015年9月27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说到澳门美食,恐怕绝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葡式蛋挞」。在澳门,由于葡式蛋挞实在太出名了,几乎所有的葡国餐的餐厅都有出品,而且水准不俗,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玛嘉烈」。

葡式蛋挞的起源众说纷纭,有说是起源于中世纪的英国,也用说是源自17世纪中国的「满汉全席」。但葡式蛋挞的起源比较集中地指向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贝伦区的热洛尼莫修道院。

相传17世纪时,热洛尼莫修道院的修女在做手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蛋清,而剩余的蛋黄则被制作成美味的蛋挞。1837年,这些蛋挞开始在热洛尼莫修道院附近的世俗店里对外出售,由于该店位于里斯本的贝伦区,因此被称作「贝伦蛋挞」。

一个半世纪后,一个名叫安德鲁的英国人将贝伦蛋挞稍作改良后更名为「葡式蛋挞」,在澳门路环岛自己的饼店里出售,广受欢迎。1996年,安德鲁与妻子玛嘉烈离婚。玛嘉烈另起炉灶,不但将属于自己名下的饼店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玛嘉烈」,还将生意做到了台湾和香港,「葡式蛋挞」从此声名鹊起。


《辛特拉宫》A3101000010 · 2015年9月28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辛特拉

 

辛特拉山位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以西20公里,由一系列植被茂盛的狭窄山峰组成,从里斯本一路延伸至大西洋岸边。而辛特拉城就在辛特拉山北侧的山脚之下。这里景色旑旎,气候宜人,是葡萄牙达王室及贵族们的传统度假胜地。

无论是城里或是山中,辛特拉的建筑物、花园和公园相互融合,和谐共处。绿树掩映之中,阿拉伯、哥特、「穆迪扎尔」、曼纽尔、巴洛克和意大利,风格迥异的各式建筑以王宫所在的城市广场为中心,沿着蜿蜒的街巷一路延伸至郊外,人文与自然融为一体,被诗人拜伦喻为人间伊甸园。

有学者认为,辛特拉代表了一种新颖而浪漫的风景设计手法,是外来文化占领特定地区的独特范例。在这一范例中,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又和谐统一。

辛特拉古迹众多,但最受欢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旅游景点是辛特拉宫。

辛特拉宫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倭玛亚征服伊伯利亚半岛时期。这座白色宫殿原来为里斯本的阿拉伯统治者所有,1147年葡萄牙收复里斯本后几经扩建,成为葡萄牙王室的避暑山庄。

辛特拉宫融合了哥德式、阿拉伯式及葡萄牙式风格等众多的建筑风格。时至今日,宫内的每一个房间,还都陈列着当时王室所用的家具和设备,如阿拉伯的墙砖、意大利的雕刻、法国的吊灯、中国的瓷瓶、西班牙的扇子、捷克的水晶器皿、印度的木雕神像等。其中最大的天鹅厅装璜极美,天花板上描绘着27只不同姿势极为生动的天鹅,另外还有花砖装饰的人鱼厅,收藏中国象牙塔的中国厅,饰有美丽花砖壁画及贵族徽章的徽章厅等,无一不是奢华尽显、弥足珍贵。

辛特拉宫的顶部有一对锥形大烟囱。这两个烟囱是辛特拉王宫的标志性符号。不管你在辛特拉的哪个地方,只要能看到这两个烟囱,就能找到辛特拉宫。

1995年,包括辛特拉宫在内的「辛特拉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辛特拉文化景观作出了如下评价:

「辛特拉是19世纪第一块云集欧洲浪漫主义建筑的土地。费迪南德二世把被毁坏的教堂改建成了一座城堡,这一建筑集中了哥特式、埃及式、摩尔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点,同时在城堡的公园里把许多国外树种与本地树木混合栽种。该地还有许多其他精美的建筑,全都倚着周围的山脉而建,这些公园和庭院景致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对整个欧洲的景观建筑设计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