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索神庙局部》A0502000001 · 2013年6月1日摄于埃及卢克索
通常认为,古埃及文明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公元前3100美尼斯统一埃及并建立起第一王朝,古埃及文明逐渐走向鼎盛,并延续了三千多年。
公元前305年,罗马人占领古埃及,建立起托勒密王朝,统治者托勒密一世自封为埃及法老。275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0年,随着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同时也是埃及最后一位法老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兵败自杀,古埃及王朝就此终结。
但是,一个政权的终结并不意味着一个文明的终结。古埃及文明失落的重要原因,是此后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多次严重冲击。
首先是希腊文化。在托勒密王朝时期,希腊语作为官方语言得到了迅速普及并被广泛使用,使得埃及本土语言逐渐被边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埃及人自己也开始采用希腊字母来书写埃及语,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科普特语,这直接导致埃及文字的迅速消亡。到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埃及语已经仅存于古籍、经文和咒语之中,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同一时间,由于基督教的传入,埃及的本土宗教受到了强烈冲击,作为知识保存地的神庙被关闭,作为知识传承人的祭司被解散,古埃及文明的消亡也就成为了必然。
古埃及文明受到的另一次严重冲击是公元七世纪开始的阿拉伯和伊斯兰化。
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大批的阿拉伯人涌入埃及,并带来了强势的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由于当时的阿拉伯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量的科学著名都以阿拉伯文写成。因此,埃及人开始学习阿拉伯语,并改奉伊斯兰教。公元9世纪末,穆斯林在埃及占据了多数地位;公元11世纪,阿拉伯语成为埃及的通用语言;公元17世纪,科普特语已经基本消亡。埃及彻底伊斯兰化,成为一个伊斯兰国家,古埃及文明失落殆尽。
《金字塔下》A0501000002 · 2013年6月1日摄于埃及开罗
公元前3500年,埃及进入阶级社会,国家发展起来。但当时埃及还没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分为大大小小十几个部落。这种部落后来被希腊人称为「诺姆」,即「州」。每个州都拥有各自的名称、都城、政权和军队,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诸侯。由于信仰的不同和利益的纷争,州和州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
尼罗河每年的七月到十一月都会发生泛滥,尼罗河两岸的土地因此变得非常肥沃,这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前来从事耕作,导致了农业的迅速发展。
大约公元前3500年前后,古埃及文明在尼罗河流域诞生,与此同时,各州之间的冲突加剧,战争不断,最终形成了两大地域性王国:位于尼罗河上游河谷地带的上埃及和位于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带的下埃及,分界点大约在今天的开罗。
在此之后的很多世纪,上、下埃及一直是分裂的。公元前3100年左右,提尼斯部落首领美尼斯先是统一了上埃及,待其地位稍稍稳固之后,举兵北上,一举征服了下埃及,统一了整个埃及。
埃及由此进入了辉煌的法老统治时代。
《「边分」和「边分轮」》F0300000007 · 2017年3月25日摄于中国上海静安大宁灵石公园
关于「边分」。
前些天他娘老子带着去理发,发型师给弄了个「边分」,上了摩丝,一回到家,人见人夸,说挺帅。随后几天,这小子就老嘀咕,说要上摩丝。
心愿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比如今天。
关于「边三轮」。
这辆座驾跟着他有些日子了,早前是四轮的,后来见他大了,姥姥就把边上那两个小轮子给拆了一个,想慢慢引导他骑单车。只是计划实施了一半,另一边那个小轮子直到今天都还没拆。为啥呢?两个边轮都拆了的话,一是这小子犯怵,心里不踏实;二是这车没脚撑,放不稳。
车把上的那堆绳子是「动力辅助」系统。那天在公园里,姥爷见这小子一到上坡就歇菜,骑不动,想帮着推,车又矮,姥爷的腰得折了,就解下皮带系在车头帮着拽。姥姥见了说她包里带着绳子,姥爷这才不用提着裤腰逛公园了。
只是至今没明白:姥姥的包里为啥要带着这么一大捆绳子。
《哈夫拉金字塔》A0501000006 · 2013年6月1日摄于埃及开罗
「法老的诅咒」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最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各种传说层出不穷,甚至还有人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也扯了进来。「泰坦尼克号」是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一次海难。1912年,这艘豪华客轮在它的处女航中不幸撞上了漂浮的冰山,1500名乘客和船员全部遇难。有人认为,悲剧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船上有一具古埃及女预言家的木乃伊。她生活在图坦卡门的岳父埃赫那吞的年代,在她的身上发现了一件饰品,写着这样的咒语:一旦有人打扰你的美梦,他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一些人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法老的诅咒」。
记者菲利浦 · 范登堡认为,法老的陵墓是细菌滋生的理想环境。几千年来,里面很可能出现了一些致命病菌。考古学家如果稍不留意,就会受到感染。
还有人认为,古埃及人是毒药专家,知道哪些毒药不需吞服,仅靠接触就能置人于死地。他们在封闭墓室之前,可能对壁画进行过特殊处理。通常,人们在进去之前,都会在墙壁上凿一个小孔,让里面能有空气流通,这一过程很可能让发掘者接触到陵墓内的有毒物质。20世纪40年代末,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论:古埃及人会利用放射性物质,甚至在墓室地板上涂洒放射性元素铀来保护自己的圣地。
1934年,埃及古物学者阿瑟 · 温诺克指出,在打开图坦卡门的陵墓时,在场共有26人,其中只有6人是十年内死去的;在亲临开棺仪式的22人中,只有两人去世。而亲眼见过木乃伊的10人中,到30年代仍都活着。按理说,霍华德 · 卡特是最该被诅咒,但他直到1939年才死于霍奇金森症,享年64岁,此时距离陵墓开启已经过去了17年。而在这之前,他还发掘了另外两座法老陵墓。此外,债权负责陵墓拍摄工作的哈利 · 伯顿死于1940年,卡纳冯五世伯爵乔治 · 赫伯特的女儿是最早进入陵墓的人之一,但她直到1980年才去世。而负责对木乃伊解剖的道格拉斯 · 里德博士一直活到了87岁高龄。
人类自诞生以来,由于认知的局限,就一直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并加以崇拜。这也是原始宗教最初的源头。人们会有意或无意地加强这种认识,希望冥冥之中能得到神的庇佑。就像1908年1月23日那天,阿瑟 · 伟格尔和乔莱登 · 史密斯以及他们的妻子霍腾思和科妮娜在王后谷圆形露天书场彩排时,霍腾思腹部痉挛、科妮娜的眼睛疼痛难忍。伟格尔坚信这是「法老的诅咒」在对他们发出警告,而实际上,当时的霍腾思刚刚怀孕,而科妮娜正患有砂眼。
「法老的诅咒」是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记忆或者加强符合自己预期的一些事件,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预期之外的其他事件。在「法老的诅咒」中,人们更愿意记住那些死亡事例,对于大量的相反事例则完全视而不见。
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著名的「莫非定律」加以解释。
《卢克索神庙》A0502000005 · 2013年6月3日摄于埃及卢克索
卡纳冯五世伯爵乔治 · 赫伯特的死仅仅只是一个开端。
1923年9月,赫伯特的弟弟奥布里 · 赫伯特在一次拔牙手术后突然去世;陵墓的早期游客阿里 · 卡马尔 · 法密贝伊王子在伦敦的萨芙伊酒店被妻子杀害;冠状动脉血栓毫无征兆地夺走了赫伯特的秘书理查德 · 贝瑟尔的生命。而贝瑟尔的父亲,78岁的威斯特伯利勋爵则无法解释地从伦敦位于七层的住所跳楼身亡,凑巧的是,他的灵车又撞死了一名小孩;1929年,卡特的得力助手,来自纽约都市博物馆的阿瑟梅斯发病去世。他曾见证了图坦卡门的开棺仪式;随后不久,卡特的另一个伙伴梅斯也去世了。
这一系列的死亡事件无论是否属于巧合,但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这一切都来自「法老的诅咒」,相信埃及的古老文明和超自然力量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关联。
阿瑟 · 伟格尔提醒他的读者说:事情非常蹊跷,肯定和陵墓的发掘有关。
阿瑟 · 伟格尔对此深信不疑,因为20年前,他就已经亲身感受到过「法老的诅咒」的「警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阿瑟 · 伟格尔曾与一位美国画家乔莱登 · 史密斯相交,后者终身都在孜孜不倦的复制帝王谷神庙及陵墓中壁画。史密斯对埃及史上异教法老埃赫那吞很感兴趣。埃赫那吞曾试图以一种新的宗教来取代对太阳神阿盟拉的崇拜。太阳神阿盟拉的祭祀总部就设在卢克索附近的卡纳克神庙。埃赫那吞死后,祭祀们进行了激烈的报复,焚烧有关他的一切记载,将他逐出正史。不仅如此,祭祀们还施加诅咒,让埃赫那吞死后永远不得转世。
1907年冬,乔莱登 · 史密斯企图解除这一诅咒,便和伟格尔一起写了一出戏剧,打算在王后谷一处奇异的圆形露天剧场中演出。史密斯的妻子科妮娜扮演埃赫那吞,而伟格尔的妻子霍腾思也在剧中扮演角色。1908年1月23日,伟格尔、史密斯以及他们的妻子一行来到王后谷露天剧场彩排。当他们在召唤神灵名字的时候,天空中突然下起了猛烈的冰雹。更糟糕的是,就在那天晚上,科妮娜的眼睛开始剧烈疼痛,而霍腾思的腹部出现了可怕的痉挛。
《卢克索神庙》A0502000004 · 2013年6月3日摄于埃及卢克索
卡特凿开陵墓石门的那天,发生了一件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他家的一只宠物鸟被一条眼睛蛇吞了,而眼睛蛇正是法老陵墓的守护神。
1923年3月6日,卡纳冯五世伯爵乔治 · 赫伯特在酒店里被一只蚊子叮了一下,随后,他在修面时不慎将蚊子叮咬过的地方划破了。事后赫伯特的同事回忆说,当时有一只奇臭无比的埃及苍蝇曾在赫伯特渗血的伤口上停留过,这可能导致了赫伯特伤口感染。赫伯特的病情发展得非常快,迅即被送到开罗。经检查,他患上了败血症和肺炎。由于病情危重,赫伯特的妻子一得到消息,便从英格兰火速赶往埃及。
赫伯特的病情让人们联想到了「法老的诅咒」。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位英国贵族考古学家的命运。作家马利 · 克雷里甚至在他的书中发出警告:任何人胆敢闯进法老们密封的陵墓,就会遭遇最严厉的惩罚。
1923年4月5日凌晨,卡纳冯五世伯爵乔治 · 赫伯特不治身亡。而这时,开罗的供电系统出现了某种故障,整座城市的灯光一下子全部熄灭。此事甚至得到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陆军元帅艾伦比勋爵的证实。事发当时,艾伦比曾经向开罗市供电局主管工程师询问过停电原因,但没得到任何满意的答复。更蹊跷的是,几乎就在同一时刻,赫伯特位于伦敦家中的猎狗在发出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嚎叫之后旋即倒地而亡。
在赫伯特弥留之际,他应该会回想起考古学家、《每日邮报》特派记者阿瑟 · 伟格尔对他讲过的一个故事:一个英国贵族曾将一具木乃伊运回英国,但随后灾难接踵而至。他的一条手臂因枪械走火而被打断,住宅被烧毁,妻子也在海上失踪。
三年前,当卡特一行准备进入图坦卡门的陵墓时,赫伯特显得异常的兴奋。当时在场的伟格尔曾半开玩笑地对身边的旅游作家里持威 · 莫顿说:如果赫伯特能持续保持这种的精神状态,估计他还可以再多活半年。不幸的是,半年之后,伟格尔这句看似笑话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经过近三年的发掘,就在赫伯特死去的那年秋天,图坦卡门的棺椁被打开了。法老的头部罩着一件纯金的面具,就像是一件镶满珠宝的俄罗斯套娃。经鉴定,法老死时的年龄约在18至20岁之间。负责检查法老尸体的道格拉斯 · 里德教授注意到,法老的耳朵附近有一处小小的伤疤,其位置和赫伯特伤口的几乎完全相同。
《狮身人面像》A0501000004 · 2013年6月2日摄于埃及开罗埃及国家博物馆
霍华德 · 卡特是一位英国考古学家,1892年第一次来到埃及后,对埃及,尤其是帝王谷非常着迷。卡纳冯五世伯爵乔治 · 赫伯特则是英国的一位考古爱好者,由于健康原因,经常在埃及休养。1914年,卡特和赫伯特联手,开始对帝王谷进行发掘。当时大多数考古学家都认为,帝王谷已毫无秘密可言。但卡特认为,在先前发掘过的废墟下面,很可能还隐藏着一些秘密,需要系统的勘察和发掘。
卡特的预感是对的。在经过八年的耐心发掘之后,1922年11月,他在一处当年工匠住的窝棚的遗址中找到了通向图坦卡门陵墓的台阶。当发掘到第十二世台阶的时候,面前出现了一道密封的石门,门上还刻有图坦卡门的纹章。卡特没有继续发掘,而是悄悄地将通道重新封堵了起来。他将这一发现用电报通知了乔治 · 赫伯特。
卡纳冯五世伯爵乔治 · 赫伯特在接到电报后,于11月24日赶到埃及,和他同行的还有他的女儿伊芙琳 · 赫伯特。
卡特和赫伯特汇合后,发掘工作重新开始。在打开石门的时候,卡特发现石门曾经被人打开后又重新关上的。门后是一条甬道,里面满是碎石。幸运的是,卡特在碎石堆中发现了一尊图坦卡门的金质头像。
甬道的另一头是第二道石门。这里似乎同样出现了盗墓者留下的痕迹,这让卡特和赫伯特都异常紧张。当卡特用颤抖的双手在石门上凿出了一个小洞时,一边的赫伯特紧张地问他:「能看见什么吗?」
一阵难捱的沉默之后,卡特轻声回答到:「能,都是稀世珍宝。」
事后,卡特在回忆起那一刻的情景时说道:「起初我什么都看不见,但过了一会儿,我的眼睛适应了光亮,墓室里的一切都呈现在眼前:壁画、雕像、黄金,一片金碧辉煌。」
而这一切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发掘的不断深入,各种奇异珍宝一件又一件地被搬出墓室,全世界都为些感到震惊。图坦卡门的陪葬品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于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得以全部送到开罗。
现在,图坦卡门陵墓中这些陪葬品都被收藏在位于开罗的埃及国家博物馆,四年前在参观埃及国家博物馆的时候,有幸亲眼目睹了其中的一部分。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人们在欣喜若狂之余,几乎遗忘了在打开墓门时见到的一行字:
「谁扰乱了法老的安眠,死神将张开翅膀降临在他的头上。」
《帝王谷》A0502000003 · 2013年6月3日摄于埃及卢克索
谁扰乱了法老的安眠,死神将张开翅膀降临他的头上。
底比斯,位于埃及首都开罗以南约700公里,为古埃及第十一王朝法老孟苏好代布于公元前2134年所兴建,是当时的都城。
底比斯横跨尼罗河两岸,其东岸为当时古埃及的宗教和政治中心,而其西岸则为法老们的安息之所。古埃及人认为,东面象征着生命,西面象征着死亡。古埃及新王朝时期第18至20王朝的法老和贵族们去世后,被安葬在底比斯西岸距尼罗河7公里的一处隐秘而荒凉的山谷之中。这片山谷被后人称为「帝王谷」。
从公元前1570年到前1090年,法老和贵族们在尼罗河西岸的这些峭壁上开凿墓室,用来安放他们的遗体。古埃及人坚信人,只要身体存在,人都可以转世。除了陵墓,帝王谷还建有许多巨大的柱廊和神庙。
帝王谷是一处雄伟的皇家墓葬群,一共有60多座帝王陵墓,分别埋葬着埃及第17王朝到第20王朝期间的64位法老,包括图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二世、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等最著名的法老。这些陵墓大都直接由山体开凿而成,规模宏大,其中第19王朝塞提一世之墓从入口到最后的墓室,水平距离210米,垂直落差45米,巨大的岩石洞被挖成地下宫殿,墙壁和天花板布满壁画,装饰之华丽,令人难以置信。
帝王陵墓都有大量的陪葬品,供法老们转世之后享用。这些陪葬品数量之多,价值之高,以至于无论是之前的金字塔还是新王朝时期的帝王谷,历代法老们的严密防洪和流传其广、令人毛骨悚然的「法老的诅咒」都未能阻挡盗墓者铤而走险。到20世纪初,帝王谷已经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几成废墟。
即使如此,仍然有不少痴迷古埃及文化和觊觎法老们价值连城陪葬品的考古学家和冒险家进入帝王谷,以期有所发现。其中就包括霍华德 · 卡特和乔治 · 赫伯特。
《龙纹扁足鼎》M0000000003 · 2016年2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上海博物馆
「文物」、「文化」和「文明」这三者都是人类活动所留下的痕迹,因而存在了某种相似性和关联性,但却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容易混淆。
文物,指的是人类活动所留下的遗物或者遗迹,但不是所有。只有当这些遗物或者遗迹具有某种历史,或者艺术,或者科学方面的价值,才可称其为「文物」。
文化,这是一个最容易被人混淆的概念。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文化」是一个令人崇敬和崇拜,并且通常是需要仰视的概念。但实际上,人类活动的所有痕迹,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都归在「文化」之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考古现场,考古工作者们发掘出了一坨屎。如果这坨屎是人类留下的,那考古工作者就可以宣布他们发现了一个「文化层」。
「文化」一词最容易被人用错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谁谁谁「有文化」,这种说法跟说谁谁谁有人格一样毫无意义,因为人格谁都有,区别在于或高或低而已。谁谁谁「有文化」,其实通常只是想说谁谁谁「有学识」。
再一个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非常自豪,因为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这是错的,因为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文化一直可以追溯到北京猿人生活的那个年代,距今七十万年。「五千年」指的是「中华文明」,而不是「中华文化」。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达到一定高度之后才产生的。按照当今社会的一般标准,一个「文明」的诞生,需要同时满足四个方面,即:制造和使用青铜器、农业生产和发展、城市兴起和繁荣以及使用文字。这四个方面缺了任何一项,都不能称之为「文明」。
当然,这一标准主要是由西方学者所制定,中国学者有不同看法。如果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三千多年。
按照目前的考古成果,当今世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人类的起源在非洲,但最早出现文明的却是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恒河流域以及黄河和长江流域。
《香格里拉》A0115020003 · 2017年2月24日摄于中国云南迪庆
香格里拉县位于中国云南省,为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2009年来云南的时候,这里还是「中甸」。2001年12月1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中甸县才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县。
在藏传佛教徒的心目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极乐世界,一个世外桃源,这个理想王国叫「香巴拉」。
香巴拉的形状就象一个坛城,呈轮状或有八瓣的莲花,每一瓣是一个由总督治理的行政区,每个行政区有一亿两千万个村庄,整个香巴拉的边缘是无法逾越的雪山。香巴拉的中心是它的首都喀拉帕,此城即使在夜晚也亮如白昼,国王居住在一个由宝石和金刚钻做成的宫殿里。城里有一个太阳神殿和一个月亮神殿。王宫的南边有一个美丽的花园,花园里有时间之神与时间女神的神殿,它是由五种珍贵物质建成:金,银,松绿石,珊瑚,珍珠。
尽管人们对香巴拉的存在坚信不疑,六世班禅大师罗桑华丹益希甚至于1775年还写了一部《香巴拉王国指南》,但这个净土天国究竟在哪,近千年来一直无人知晓。只知道想找到香巴拉,要经过许多高山和沙漠,克服无数的雪山险峰和江河湖泊。除此之外,还必须得到香巴拉保护神的青睐和帮助,以降伏路途上阻挠行者前行的恶魔。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 · 希尔顿出版了一部名为《消失的地平线》的小说,书中创造出一个名叫「蓝月」的狭长山谷。这个山谷高崖处有名叫「香格里拉」的汉藏合璧且兼有天主教印记的喇嘛寺,以及山谷尽头一座叫做「卡拉卡尔」的标准金字塔形状的雪山。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的这个隐秘世界后来被人们称为「香格里拉」,并且人们相信,希尔顿的「香格里拉」指的就是「香巴拉」。
尽管云南迪庆的中甸更名为香格里拉,但「香格里拉」,或者「香巴拉」究竟存不存在,如果存在的话又在哪,依然是一个谜。
《茶马古道重镇丽江》A0115010003 · 2017年2月26日摄于中国云南丽江
中国西部有两条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一是今天的宁夏、甘肃一带的黄河上游走廊;二是今天的滇川藏地区的六江流域走廊,前者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而后者则被称为「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是马匹出藏和茶叶进藏的主要通道。茶马古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后期达到辉煌。茶马古道不是某一条特定线路,而是一个密如蛛网的庞大的交通网络,其中以云南的西双版纳为起点,经思茅、普洱、大理、丽江、中甸、德钦、邦达、林芝、拉萨的「滇藏线」,以及以四川的雅安为起点,经沪定、康定、巴塘、昌都、洛隆、拉萨的「川藏线」最为著名。滇藏和川藏两线在拉萨或拉萨以东地区会合后继续南下,经江孜、亚东出境后入锡金、下印度,直达噶伦堡,并辐射到加尔各答以及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成为一条各符其实的国际贸易通道。
茶马古道上所有的物资流动,都由马队完成,这些马队称为「马帮」。和丝绸之路不同,茶马古道自形成之后便一直保持畅通,但沿途「巉岩怪石,无一步可以循阶石级者,用爬山虎攀藤附葛而上,马四蹄不能并立。毙者不计其数」的严酷环境将马帮时时刻刻利于生死险境。正因为如此,在长达千年的时光中,马帮形成了坚毅、诚信、豁达、宽容的独特的「马帮文化」,成为传奇。
「茶马古道」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人文精神。
《泸沽湖》A0115030001 · 2017年2月25日摄于中国云南宁蒗
泸沽湖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她的神秘;而她的神秘,是因为她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绝。在一个半封闭的状态下长期独立演化,使得这一地区形成了一种鲜明地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习俗,这应该是泸沽湖最吸引人的地方。
泸沽湖虽然距丽江只有200公里,但这段道路曲折险峻,单程八、九个小时。来一趟泸沽湖,即使只是走马观花,也至少需要三天时间,这也是上一次的云南之行没有选择泸沽湖的主要原因,因为耗不起时间。而这次有所不同,一是用的小车,二是新的「丽宁」公路已经通车,公路等级不但由原来的三级升至二级,距离也大为缩短,单程从原来的八、九个小时减少到两个小时。
游客便利了,问题也来了。客栈、酒吧、游船、商铺,这些其他旅游景点的「标准配置」正在泸沽湖畔快速复制,即使是第一次来到这里,竟没有半点的陌生,倒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更可悲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商机,多少年来所形成的社会秩序和道德体系正在迅速崩塌和瓦解。
看着坐在自家神圣的「祖母屋」的锅庄边的摩梭姑娘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以神圣的布达拉宫的名义推销着粗劣的「雪花银」器时,除了叹息,就只剩下了惋惜。
《独克宗》A0115020002 · 2017年2月24日摄于中国云南迪庆香格里拉
又见香格里拉。
上一回来香格里拉还是在七年多前的2009年8月5日,那次是去一处牧场,高山、森林、草甸、溪流、木屋、围栏,无与伦比的美,很震撼。
那里应该是一处冬季牧场,而去的时候正值夏季,牲畜很少,只有几匹骏马在悠闲地啃着青草,不见人影。
一只雄鹰在半空中盘旋了一会儿之后俯冲下来,落在了远处一幢木屋的栅栏立柱上,那神情,那架势相当霸气。
当时我的手头只有一支中焦镜头,拍不了特写,所以也没多想,接连翻过几道围栏,朝那只鹰靠了过去。
正当我举起相机准备拍摄的时候,眼角的余光里突然发现一团黑影悄无声息地从木屋的背后窜了出来。当时只觉得头皮一阵发麻,判断自己遇到熊了。扭头细看,天,竟然是一头体形硕大的藏獒!情急之下,一边思考着对策,一边环顾四周,看能不能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躲一下。就在这紧要关头,我发现木屋的门洞里有一个藏族老奶奶正倚着门柱在打盹。我强作镇定,右手捂胸,用仅会的一句藏语冲她大声喊道:「扎西德勒!」
她被我的声音唤醒了,真是幸运。她睁开眼,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起身,右手捂胸,还了一句「扎西德勒!」
这一招非常奏效。那只藏獒见状后停下脚步,没有继续朝我靠近。
我朝藏族老奶奶欠了欠身,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慢慢地朝后退。那只藏獒和一只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的白狗一直和我保持着十来米的距离,一路「护送」,直到我退出最外面的那道围栏。
《普达措国家公园》A0115020001 · 2017年2月23日摄于中国云南迪庆香格里拉
普达措国家公园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包括碧塔海、属都湖以及弥里塘亚高山牧场「两湖一坝」,海拔在3500米至4159米之间,拥有地质地貌、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是云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
「普达措」为藏语,意为「神助乘舟到达湖的彼岸」。
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游普达措有三种选择:要么搭乘观光车或观光船,要么徒步。
好些年没有上高原了,在丽江的时候就已经觉得有些喘,所以在海拔4000米的普达措,面对选择,起先是有些犹豫的。因为如果选择徒步,行程至少是4.4公里,况且当时还带着20来斤的摄影器材。但徒步线路是沿湖的栈道,一路的风光是乘车或者乘船都无法领略的。夫妻俩一合计,最后选择了徒步。
因为有前些年积累的经验和心理准备,两口子一路走走停停、说说笑笑,一个来小时竟走完了全程。尽管有点喘,也有点累,但还是挺开心,毕竟我们靠自己的双腿走到了彼岸。
《噢耶》F0300000128 · 2017年1月30日摄于中国广东广州
1月30日那天,一家子又是轮椅又是童车的在广州晃悠。路过一条小巷子时,见墙角挂着一块牌子,上面两个斗大的字,一家老小竟没一个认得,于是停下脚步,没事找事地商量着给这两个字注个音。正在这时,童车里的闹闹不知哪个筋搭错了,竟然用一口纯正的上海话叫了声「外婆」。
为了这一声「外婆」,外婆苦苦等了五年。
上海话的「外」和「我」发声方法很独特,得用舌头的中后部抵着上腭才发得出来。现在很多本土的上海人都「啊」、「呜」的发不准。外婆为了校正闹闹这两个字的发音正可谓费尽心机,可就是没有效果。对此,闹闹也很苦恼,一直在模仿,就是学不会。
外婆听到闹闹的「外婆」声,一时间难以置信,以为听错了,让闹闹再叫她。这还不敢确定,又让闹闹叫「外公」。闹闹也非常兴奋,翻来覆去地叫着「外婆」、「外公」。
「外」会了,「我」水到渠成。这让外婆大喜过望,连忙包了个千元红包塞给闹闹。「今天我算是有了一个正宗的上海外孙了」。
外公一边掏钱,一边嘀咕:「叫声外公就有一千块,那我叫你大爷得了。」
《路遗十四》F0300000130 · 2016年1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炮台湾湿地公园
我们家闹闹还算健康,不缺胳膊不缺腿,要说有什么生理缺陷,就是大脑「磁道」有个断点。
闹闹识数比认字要早差不多半年,很小的时候就能顺溜地算全十个手指头。可再从十一数到二十,麻烦来了:十三之后应该是碰到了大脑「断点」,怎么数,都数不到十四,十三后头永远是十五。为这事,全家可没少花心思,就是不管用。
去年初的一个周末,一家老少一齐上阵,外婆数一,妈妈数二,我数三,一直数到十三,故意把十四留给闹闹数。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几次三番之后,闹闹终于数对了一次,霎时间屋子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为了趁热打铁、巩固成果,在奖励了一块巧克力之后依样画葫芦从头再来:外婆数一,妈妈数二,我数三,数到十三,轮到闹闹了,却没了动静。妈妈有点急:「闹闹,十三后面是几?」
「这个我知道。十三后面是十五,对吧?」闹闹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得意。
《旋风土豆》F0300000131 · 2016年3月28日摄于中国上海静安大宁灵石公园
风和日丽,我们带着闹闹去大宁灵石公园看郁金香展。路过一排小吃摊的时候,问他想吃点啥。他从头到尾挨个儿把小吃摊打量了一遍之后,指着「旋风土豆」,说就想吃这个。
我看了看「旋风土豆」,估计闹闹看中的不是炸土豆,而是上头的糖浆。结果不出所料,闹闹捧着硕大无比的「旋风土豆」,啃了几口就说不想吃了。为了甜甜嘴,得吃一大堆的土豆,这让闹闹很没信心。
闹闹其实蛮可怜的。因为经常莫名地流鼻血,别说巧克力,就连糖果也很少沾。这对像他这般大的孩子确实蛮折磨的。馋呐。
离小吃摊不远,有一家临时用木板搭起来的小屋,里头站着几个留学生模样的洋小伙子,在吆喝比利时黑巧克力。我也是可怜闹闹,没管外婆同意不同意,掏出钱买了几条,掰了一小块直接塞进了闹闹的嘴里,好歹让他解解馋。一旁的外婆见了,并没有责备,只是吩咐道:「闹闹,巧克力吃了之后要多喝水知道吗?」
闹闹倒是挺乖:「喝五杯。」
见闹闹答应得如此爽快,外婆得寸进尺地进一步加码:「最好再吃五片柚子,这样鼻子就不会出血了。」
闹闹想了想,可怜兮兮地央求道:「一块巧克力,喝五杯水,再吃五片柚子,这样好像不划算了。要不再吃一块巧克力,好吗?」
《林下虽无倾国艳 枝头疑有返魂香》D0006000001 · 2013年2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世纪公园
林下虽无倾国艳,枝头疑有返魂香。
新妆未肯随时改,犹是当年汉额黄。
「腊梅」,还是「蜡梅」?一直颇多争议。最近看到一份资料,详析二者的出处与先后,较为可信,摘录如下:
蜂蜡俗称黄蜡。腊梅开黃花,原名黄梅。古籍《礼记》上说:「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古代十二月的一种祭祀就叫「蜡」。因当时岁暮为举行大祭祀之月,故农历十二月就叫蜡月。而腊梅开于蜡月,故此得名。「蜡」字系周代所用,秦代改用「腊」字,因而蜡月和蜡梅的「蜡」字,可和「腊」字通用。
据王世懋《学圃余疏》考证,在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曾写有咏黄梅的诗。后来,在宋哲宗元祐年间,一代文豪苏东坡和黄山谷,因见黄梅花似蜜蜡,遂将它命名为「蜡梅」,说它「香气似梅,类女工撚蜡所成,因谓蜡梅」。由此蜡梅名噪一时,鼎盛于京师。后来诗家在咏蜡梅诗中,常在「蜡」字上下功夫,做文章。如「蝶采花成蜡,还将蜡染花」等。
《里斯本街景》A3101000007 · 2015年9月28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
公元1580至1640年被称为葡萄牙的「哈布斯堡王朝」时期。
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安一世绝嗣,恩里克一世继位。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以塞巴斯蒂安一世舅舅的名义打败了恩里克一世,夺得葡萄牙王位,葡萄牙开始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所支配。这个强大的殖民帝国由此从中兴开始走向末路。
1625年,葡萄牙舰队占领了由荷兰人控制的萨尔瓦多城市。但好景不常,1627年,卡斯蒂里亚发生经济崩溃后,荷兰人乘机组织海军破坏了西班牙的海上贸易。自此,英荷两国开始频繁攻击葡萄牙海岸线,由此引发了「西荷战争」。
1638年至1640年间,荷兰逐渐控制了巴西东北部的地区,并以累西腓为首府。尽管数年后葡萄牙在一场战争中打败荷兰,重新夺回了巴西,但荷兰却相继夺得斯里兰卡、好望角和东印度群岛一带的土地,并且垄断了与日本长崎市的全部贸易。自此,葡萄牙在远东的势力仅澳门和东帝汶两地硕果仅存。
公元1661年,葡萄牙慷慨地将孟买和丹吉尔两地送给英国作为两国联姻的嫁妆,但在其他的一百年间,英国不但在印度站稳了脚跟,而且还趁莫卧儿帝国的崩溃逐步控制了几乎整个印度及其贸易,只给葡萄牙留下果阿等地。
1755年,里斯本发生大地震,这对葡萄牙是一次致命的打击。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殖民帝国从此辉煌不再,先前不以为然的巴西这时却成为葡萄牙殖民地的中心,并开始涉足黑人奴隶贸易。
1808年,法国的拿破仑以葡萄牙暗中援助英国为由开始进攻葡萄牙。当时的葡萄牙摄政王若奥亲王为免受波及,把王室迁往了巴西。1812年,若奥六世离开巴西回国时将自己的儿子佩德罗作留了下来作为巴西摄政王。令若奥六世始料未及的是,佩德罗竟趁此机会宣告巴西独立,并于1822年将自己加冕为巴西帝国皇帝。
公元1822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葡萄牙几乎已经失去了其在南美和亚洲的全部领土,只得将目光转向非洲,控制了佛得角、圣多美普林西比、几内亚比绍、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等地,企图以此阻止江河日下的颓势,并稍稍挽回一点面子。
1578年6月,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昂以讨伐异教徒为名,率2.5万雇佣军在丹吉尔登陆,开始了对摩洛哥的战争,摩洛哥被废国王穆泰瓦基勒率部投降,但摩洛哥国王阿卜德 · 马立克率步、骑兵共5万人迎战。8月4日,葡萄牙军在马哈赞河畔的凯比尔堡附近发起进攻,揭开了马哈赞河会战的序幕。由于此役有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安、摩洛哥废王穆泰瓦基勒和摩洛哥国王马利克三位国王参战,历史上称为「三王之役」。这场战争以葡萄牙人的惨败而告终。
1580年,西班牙兼并葡萄牙。尽管葡萄牙人于1640年再次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但首都里斯本却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整座城市毁于一旦,所幸的是,王室成员因在热罗尼姆斯大教堂做弥撒而幸免于难。但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由于葡萄牙国力逐渐衰弱,其海外殖民纷纷宣告独立,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葡萄牙拒绝效仿其他殖民主义国家纷纷放弃殖民地,仍然企图维持其殖民帝国的地位和身份,但这一局面并没有能够维持多久。1974年,葡萄牙国内发生军事政变,也就是「康乃馨革命」,这让当时极右的葡萄牙政府在压力面前不得不放弃绝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
葡萄牙最后的海外殖民地是中国的澳门。随着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葡萄牙这个称霸世界500年之久的殖民帝国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