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古屋街景》A0210000001 · 2018年1月23日摄于日本爱知名古屋
13年前曾到过一次名古屋。那一年,日本「爱知万博会」的主办地就在名古屋。我那时刚巧出差日本,便抽了一天时间,走马观花地逛了一下世博园,但对名古屋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作为日本爱知县首府,名古屋市的人口规模仅次于东京、横滨和大阪,为日本第四大城市;而以名古屋市为中心的「名古屋大都市圈」,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与「东京大都市圈」和「京阪神大都市圈」齐名。不仅如此,名古屋算得上是日本的一座历史名城。日本历史上三个重要人物:织田信长、丰田秀吉、德川家康都出生于这座城市。
尽管如此,对观光客而言,名古屋似乎乏善可陈,其知名度远逊色于东京、大阪,甚至还不如北海道或是九州。只是从去年开始,全球第八座「乐高乐园」在名古屋开园,吸引了众多以「亲子游」为目的的观光客前往。
我们这次的日本之行,名古屋原来只是一个中转。但丫头得知行程后,央求我们无论如何在名古屋多待几天,带闹闹去一趟乐高乐园和名古屋港水族馆。于是我们将返程机票推迟了四天,索性让闹闹痛痛快快、从从容容地玩个够。
《无关年龄》F0300000113 · 2018年1月25日摄于日本岐阜白川乡
在白川乡,除了往返交通因暴雪而可能中断外,其他便再没有什么会让你担心。既用不担心「水土不服」,也不用怀揣着十二万分的小心以免被宰。
你一进酒店,立刻便会有人前来帮你擦拭满是积雪的行李箱。这边还在办理入住手续,那边就已经有人将行李箱送到房间的门口。打开房门,你会发现房间里很暖和,空调和电热水瓶都是开着的。一到事先约定的时间,餐厅已经准备就绪,你在放着你姓名牌的餐桌入座,就会有人前来招呼你用餐。等你用餐结束回到房间,你会发现,屋子中间的桌椅已经被移到了一边,取而代之的是两套摊铺整齐的寝具,随时可以就寝。
我们曾经在路上遇到四五个背着书包的当地的小学生,应该是放学回家。一见到我们,一个个主动上前跟我们打招呼,彬彬有礼,友善亲和,仿佛我们就是她们的邻居。
这是一种和前些年在雪乡时完全不同的体验,你会觉得,你所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能换回等值,甚至是超值的服务。
《谈笑风雪间》F0300000104 · 2018年1月25日摄于日本岐阜白川乡
白川乡观光大致分为两块区域,一块是「合掌造」所在的「世界遗产」区域,另一块是以平濑温泉乡为中心的「南部自然区域」。两地间相隔十五分钟左右车程的距离。据介绍,平濑温泉为引自日本三大名山之一的白山山麓的源泉挂流温泉,具有一定的美容效果,颇受很多日本女性的喜爱。
我们这次在白川乡,入住的是一家名为「白川の湯」的民宿,离车站不远,步行仅几分钟。由于这一季节白川乡的住宿非常紧张,我们差不多提前半年才勉强预定到了两个房间。
「白川の湯」由当地民居改建而成,背依白川乡的母亲河「庄川」,河的对面是一片广袤的山林,景色非常美丽。民宿的一楼是前台、餐厅、室内公共活动室、半室外吸烟室,以及含有室内及露天浴池的浴场。只是不知道这里的浴池是不是天然温泉。这里的客房都在二楼,清一色的和式风格。满铺的榻榻米上白天被布置成起居室,有矮桌的靠背座垫,有茶具、茶叶和茶点,免费使用。晚上,会有工作人员将客房重新布置成卧室,供客人就寝。
「白川の湯」包早、晚两餐,均为和式料理,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晚餐的「飞驒」牛肉。白川乡所在地区在日本「大化改新」时期曾属「飞驒国」。尽管「废藩置县」后改为筑摩县,后明治九年又与美浓国合并为现在的岐阜县,但这一名字作为市名被保留了下来,并与高山市一起合称「飞驒高山」,而这一地区所产的和牛就是著名的「飞驒和牛」。虽然大多数中国人对「飞驒和牛」远不如「神户和牛」那么熟悉,但实际上,「飞驒和牛」的品质丝毫不逊色于「神户和牛」和「松坂和牛」,甚至超过后者。因为难得一尝,我们甚至在半年前预定住宿的时候就同时预定了双份的「飞驒和牛」。
「白川の湯」最大的缺陷是所有客房都没有独立卫生间,而是使用二楼的一处公共卫生间。尽管非常干净,但毕竟不是很方便。
《雪国》A0209000005 · 2018年1月24日摄于日本岐阜白川乡
除了独特的「合掌造」建筑,在并不十分遥远的过去,白川乡还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大家族制」。
白川乡的「大家族制」并不是简单的一家人共同生活在一起,而是具有非常类似于生活在中国云南泸沽湖摩梭人的母系社会特征的婚姻关系:家中除了长子拥有被家长认可的婚姻外,其他子女可以与恋人自由交往而无需结婚。男孩可以住在女孩家中。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夫妻,他们所生的孩子通常也是由女孩的家庭抚养,生父无需承担任何义务。这种独特的婚姻关系被称为「ナジミ」。
据当地地方志《新编白川村史》介绍,白川乡的这种独特的婚姻制度大致开始于17世纪末,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初的日本明治时代后期。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主要是因为当地人多地少而无法分家,以及养蚕业兴盛时期可以减少家族劳动力的流失。
《雪国》A0209000004 · 2018年1月25日摄于日本岐阜县白川乡
因为雪,才有了「合掌造」;而因为「合掌造」才有了今天的白川乡。
「合掌造」的雏形大致起源于公元1700年左右,到公元1800年时,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就已经基本固定下来,并且一直维持至今。
所谓「合掌造」,是指「人」字形屋顶的木屋,屋顶覆盖茅草。这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建筑形式,并非白川乡所发明。但白川乡的「合掌造」因为当地雪多且重,屋顶修建得比一般的「合掌造」更高,更陡。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在日本被称为「切妻造」,所以,白川乡的「合掌造」也称「切妻合掌造」。
日本幕府末期到昭和初期,白川乡一带养蚕业兴盛,成为当地的基础产业。人们将「合掌造」的屋顶进一步抬高,并分隔成好几层以便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
和中国南方的很多木建筑类似,日本的「合掌造」在营造过程中也不使用钉子,而是全部采用榫卯和草绳连结。由于白川乡的气候属于「寒地多雨型」,为了保暖和防潮,「合掌造」屋顶的都覆盖着厚厚的茅草。这些茅草非常耐用,一般60年才需要重新更换。
上世纪50年代之后,由于修建发电站和水库的原因,白川乡的「合掌造」被大量拆除,数量锐减,加之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农村人口的高龄化以及大企业财团对白川乡周边山林土地的购买更是加速了「合掌造」的消逝与流失。但幸运的是,不久之后,当地人开始重视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其中就包括了幸存的「合掌造」。当地不仅成立了专门的「保护会」,还制订了一系列具体的村规民约,比如:村里的所有资源不得出售、不得出租、不得毁损;建筑的颜色统一为黑色或黑褐色;不得有与环境不相协调的看板或广告牌;不得砍伐村子周边的林木;不得修建影响景观的建筑。
在当地村民的自发保护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白川乡幸存的「合掌造」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并于1995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雪国》A0209000003 · 2018年1月24日摄于日本岐阜白川乡
我们这次行程先是由上海飞往日本爱知县的县府名古屋市,然后顺道去石川县的金沢市,第三天才从金沢出发去往岐阜县的白川乡。
抵达名古屋后,发现地上的积雪并不是很厚,而且似乎正在快速融化。我们开玩笑说,可别像前一周在俄罗斯时那样,又遇上一个暖冬,那可真是太失望了。但就在当晚,一场暴风开始雪横扫日本,第二天好几趟由名古屋开往金沢的火车也因此被临时取消。所幸的是,这条线路的大巴还能通行。尽管路上多花了两个小时,但毕竟没给整个行程带来太多的影响。
我们前脚刚到金沢,暴风雪后脚跟着也到了。在酒店门口,我想给闹闹拍几张照片,可风大到闹闹根本站立不稳。一阵狂风袭来,闹闹被吹得只能顺着风一溜小跑。要不是外婆伸手一把拽住,可怜的闹闹还不知道会被吹到哪里去。
这次真的非常幸运,第三天尽管风依然很大,但雪却是时断时续,高速公路没有关闭,我们也因此得以顺利抵达白川乡。
下车的时候,一阵呼啸的狂风夹杂着漫天的飞雪扑面而来。整个白川乡笼罩在一片茫茫的白色之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
尽管在来此之前曾看过不少白川乡的介绍资料和图片,但那一刻,我们还是被惊艳到了,情不自禁地连声赞叹:「真是太美了!」
《雪国》A0209000002 · 2018年1月25日摄于日本岐阜白川乡
白川乡位于日本岐阜县西北。「白川乡」一名最早出现在1176年京都一个贵族的日记中,现在的正式名称是「白川村」,但人们习惯上还是称其为白川乡。
白川乡群山环抱,浓林密布,森林占到了全村面积的96%,农田仅占0.4%。
白川乡冬季多雪,是日本有名的雪国。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3月是这里的雪季,积雪一般可达2至3米,极限纪录为4.5米。在过去,由于大雪的阻隔,一到冬季,这里几乎与世隔绝,因而有「陆之孤岛」和「秘境」之称。
白川乡的「被发现」,得益于德国人布鲁诺 · 陶特。这位建筑学家自1933年起,花了三年时间游走于全日本,其中就包括白川乡。在他随后所著《日本之美再发现》一书中特别提到:「『合掌造家屋』,在建筑学上很合理,颇符合建筑学原理。」「这样的景色与其说是日本,不如说是瑞士更贴切些。」
随着《日本之美再发现》的出版发行,白川乡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雪国》A0209000001 · 2018年1月25日摄于日本岐阜白川乡
去年夏天,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群山环抱之中,密林掩映之下,一幢幢小木屋或聚或散,散落其间。这些木屋的构造很有特色:山墙很高,屋顶很陡,很有点北欧乡村建筑的风格。但看了图片所附的文字说明才知道,原来是日本的一个乡村。
这有点出乎意料。
这些年来,或公或私,先后去过几十次日本,北至北海道,南至冲绳,东至仙台,西至长崎,日本四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多少都有所涉足,对日本的风土人情算是比较熟悉,但图片上的景色让我感到很陌生,因而很好奇。我将照片发到网上,问有谁知道这是日本的什么地方。几分钟之后,有朋友告诉我,应该是日本岐阜县的白川乡。由于那里冬季多雪,当地人将屋顶建得很陡,这样便于清理积雪。这种独特的建筑样式有点像合十的双手,被形象地称为了「合掌造」。
于是,我决定去一趟,而且必须是在漫天飞雪的冬天去。我感觉,白雪覆盖之下的合掌造,一定很童话。
《街舞》F0300000136 · 2014年7月19日摄于奥地利蒂罗尔因斯布鲁克
前一回来奥地利是在冬季,白天时间很短,每天快晌午了才出门,晃一圈,吃个午饭,天眼看着就又暗下来了。第二次情况完全不同,因为有了前面的教训,这回特意挑了个夏天,昼长夜短,每天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在外面晃悠。
早餐结束后,娘俩先是把酒店所在的小镇逛了个遍,然后又跑到几乎空无一人的大街上,穿着拖鞋,兴致勃勃地就跳起了「街舞」。
人一兴奋过度,脑子就容易迷糊。后来在玛丽亚 · 特蕾西亚大街,娘俩不知怎么突发奇想,决定买巧克力,而且为了能享受退税,竟然买了几百欧元。当两人提着一箱子巧克力从打着冷气的商店出来,回到烈日当空的大街上时,脑子有点清醒了,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把巧克力完整地带回上海。而那时,离整个行程结束还有好些天。
之后的几天,娘俩为了保护这堆巧克力真是辛苦,搬上搬下,搬进搬出,结果,也就撑了两三天,巧克力就开始化了,到上海后根本看不出原来都是啥模样。
正应了那句老话:得意忘形。不但人没形,连巧克力也都跟着没了形。
《小镇》A2204000006 · 2014年7月19日摄于奥地利蒂罗尔因斯布鲁克
相较因斯布鲁克市中心的繁华和喧闹,我更喜欢我们入住的Bier Wirt Hotel所在的小镇。我特意通过酒店的名字在「缤客」上查了一下,小镇应该叫「阿姆拉斯」,离因斯布鲁克4公里。
小镇规模不大,几十幢民宅,一座教堂,一片墓地和一座小小的牧场,却非常漂亮,能远眺阿尔卑斯。那天是星期六,街道上鲜有行人,显得特别的静谧、祥和。
这些年到过很多欧洲城市,多少有些审美疲劳,像阿姆拉斯这样的小镇,反倒让我更感兴趣。
夏季的奥地利天亮得很早。趁着早餐前的几个小时空闲,我独自一人逛遍了小镇的角角落落,最后甚至穿过教堂边上墓地半掩的铁栅门走了进去。
和中国烟火缭绕的墓园不同,这里的墓地一点没有阴森恐怖的气氛,而是缀满了鲜花,更像是一处街心花园。
我在墓地里安坐了很久,心静如水。
《凯旋门前的马车》A2204000005 · 2014年7月19日摄于奥地利蒂罗尔因斯布鲁克
因斯布鲁克另一座著名的纪念性建筑,就是位于玛丽亚 · 特雷西亚大街最南端的凯旋门。建造凯旋门,通常是为了纪念历史性的重大胜利或者是至高荣耀,像位于法国巴黎戴高乐广场中央的雄狮凯旋门,就是当年拿破仑为迎接打败俄奥联军的法国将士而建。但因斯布鲁克玛丽亚 · 特雷西亚大街上的这座凯旋门却与众不同,记载的是哈布斯堡家族,尤其是玛丽亚 · 特蕾西亚生活中一个悲伤的瞬间。
1765年,为庆贺其次子,也就是后来的里奥波德二世皇帝与西班牙公主玛利亚 · 露朵维卡的婚礼,玛丽亚 · 特蕾西亚建造了这座凯旋门。凯旋门上的两块大理石浮雕修建于1774年,记述了哈布斯堡皇朝于1765年8月18日当天所上演的一出悲喜剧:南面的浮雕记述了当时王储里奥波特二世的婚礼庆典,而北面浮雕则记述的却是一场葬礼。玛利亚 · 特蕾西亚的丈夫弗兰茨在里奥波特二世的婚礼当天突然死亡。
《玛丽亚 · 克蕾西亚大街》A2204000004 · 2014年7月19日摄于奥地利蒂罗尔因斯布鲁克
玛丽亚 · 特雷西亚大街是因斯布鲁克最古老、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在这条南北走向的大街两侧除了众多的全球知名奢侈品和世界级名牌专营店外,很多装饰精美的历史性建筑,比如著名的黄金屋顶、宫廷城堡、宫廷教堂、凯旋门和安娜柱等也都汇集于此。
所谓「黄金屋顶」,是指一幢建于1500年,一度被称为新王宫的晚期哥特式风格建筑,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为纪念其第二次婚姻而建。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委任尼克拉斯在1494年至1496年间将先前的旧挑楼改建成带有哥特式穹隆的宫廷包厢,以便其能观赏广场上的比赛和表演。挑楼宽16米,金色屋顶高3.7米,由3450块金箔铜板镶贴而成,「黄金屋顶」一名即源于此。挑楼檐角边缘饰有动物图案的雕饰花纹,廊柱表面布满了浮雕,包括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和皇后雕像。正面下端雕有奥地利和匈牙利的纹徽、双头鹰和国王雄鹰,以及布尔艮德和米兰的纹徽,侧面是施泰尔马克和蒂罗尔的纹徽。除此之外,还有一幅壁画,描述的是两名肩扛帝国大旗和蒂罗尔旗的卫士。这幅壁画的真迹现珍藏于蒂罗尔州博物馆。
而「安娜住」则是矗立在大街中央的一根红色的大理石柱,柱头采用古希腊科林特式风格,之上是一尊圣母玛利亚像,她神色凝重地眺望着远方的雪山。在安娜柱的基座上雕刻着奥地利蒂罗尔州的保护神以及其他圣人的雕像。这是一座纪念性建筑,尽管给人一种静谧而祥和的感觉,但它记录的却是因斯布鲁克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1703年巴伐利亚军队撤离因斯布鲁克。由于纪念柱建成于1706年7月26日,那一天正好是安娜的命名日,因而得名「安娜柱」。
「安娜柱」是因斯布鲁克的标志性建筑和象征。
《玛丽亚 · 特蕾西亚大街》A2204000003 · 2014年7月19日摄于奥地利蒂罗尔因斯布鲁克
因斯布鲁克市中心有一条以玛丽亚 · 特蕾西亚命名的中央大街。
谈到欧洲,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历史,哈布斯堡家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个源自瑞士的封建家族自13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匈帝国瓦解的20世纪初,整整统治了欧洲的大片疆域长达几个世纪。而在哈布斯堡家族女性成员中,地位最显赫的,非玛丽亚 · 特蕾西亚莫属。
玛丽亚 · 特蕾西亚1717年5月13日生于维也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奥地利女大公。1740年,父皇查理六世去世后,玛利亚 · 特蕾西亚接管了哈布斯堡家族,并同时成为奥地利君主。1741年和1743年,又分别加冕为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女王。1745年,玛丽亚 · 特蕾西亚又协助丈夫弗朗茨一世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头衔而成为皇后。
在欧洲,玛丽亚 · 特蕾西亚的影响力可以媲美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女王,因此,尽管她生前最多只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摄政王」,并没有真正获得过「女皇」头衔,但在奥地利人的眼里,玛丽亚 · 特蕾西亚是奥地利的「国母」和「奥地利女皇」。
《早餐》A2204000002 · 2014年7月19日摄于奥地利蒂罗尔因斯布鲁克Bier Wirt Hotel
曾经先后两次到过因斯布鲁克,前一次是2011年3月,当地还在冬季,加之行色匆匆,除了「黄金屋顶」之外,其他的就再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后一次是2014年7月。当第二天一早来到餐厅准备用早餐的时候,一看到餐桌摆台,我忽然意识到,前一回竟然住的也是同一家酒店。后来一查,果然。
同一家酒店,同一间餐厅,同一张餐桌。刀、叉,咖啡杯,一壶冷鲜奶,一壶热咖啡,虽时隔三年,一切依旧,不免有令有些唏嘘。没有感慨是不可能的。三年,一千个日日夜夜,无论对谁,都不会是一段可以被忽略的短暂时光。
这家酒店的名字叫「Bier Wirt Hotel」,在因斯布鲁克僻静的郊外,虽为四星级,给人的感觉很像是一家乡村客栈。事实上,Bier Wirt Hotel也确实是一家阿尔卑斯风格的家庭旅馆,并且已经经营了好几代人。酒店并不奢华,之所以能吸引人,并广受好评,是因为这里轻松、舒适的家庭式氛围,让人宾至如归。
但情况并不总是如此。2011年3月,我们在Bier Wirt Hotel住了两天。头一天自助早餐上的奶酪足足有半公分厚,但第二天不但薄了一半,而且还小了很多。看来头一天餐桌上大块大块被团队游客「浅尝即止」后丢弃的奶酪着实让店家感到了心疼。
《因斯布鲁克》A2204000001 · 2014年7月19日摄于奥地利蒂罗尔
因斯布鲁克是奥地利蒂罗尔州的首府,依山阿尔卑斯,傍水因河,是一座非常秀丽的城市。「因斯布鲁克」意为「因河上的桥」。
因斯布鲁克地处布雷根茨-维也纳东西向谷地及经布伦纳山口南北要道,北邻德国,南邻意大利,西邻瑞士,东面邻首都维也纳,是一个位于中欧十字路口的城市。
据考古发现,因斯布鲁克市内既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也有三千年前的墓葬,并且,保留至今的一些地名据考证也早于古罗马时期。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兵营来保护从维罗纳跨越阿尔卑斯山脉去奥古斯堡的道路,后于公元600年左右的「民族大迁徙」时期被毁。
1138年,这里出现了第一座修道院。这个修道院不但拥有因河周围的所有土地,而且还拥有在因河上摆渡的唯一权利。因此整个从这里跨越阿尔卑斯山脉的权利全部掌握在这个修道院手中。1165年,当地的伯爵建造了一座跨越因河的桥。1180年他又通过土地交换从修道院手中换取了因河两岸的土地。1187年起,因斯布鲁克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于1239年正式立市。
1363年,哈布斯堡王朝的一支旁系接管了因斯布鲁克。1420至1665年间,这里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的居住地。到了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在位期间,因斯布鲁克一越成为欧洲艺术和文化中心。
17世纪初,因斯布鲁克一度落入巴伐利亚人之手,直至1814年才重新回归奥地利,并成为蒂罗尔州的首府。
《哈瓦那大教堂》A3302000015 · 2017年11月5日摄于古巴哈瓦那
对古巴现政府而言,改革已经势在必行。现在的问题,是采用俄罗斯那样的「休克疗法」一路疾行,还是走中国的「摸着石头过河」稳步前行。
这是古巴现政府所面临的一个两难选择。改革越是迟缓,压力就越大;而如果加速改革,前景将变得无法预料,有可能导致无法承受的后果。
当今的古巴,无论是国家还是民间,财力都非常薄弱,一旦放开限制,根本都无法抗衡汹涌而来的国际资本,从而沦为外国资本的「经济殖民地」。这将对古巴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目前古巴国内的激进派和保守派之间的政治角力日益激烈,其中激进派显然受到了主要是来自美国的外部势力的支持。为了尽可能降低外部势力对古巴选举的影响,古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减少美国驻古巴外交人员的数量。这很可能是导致最近美国迫于压力而主动撤回部分外交人员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9年,哈瓦那将迎来建城500周年的纪念日。为迎接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哈瓦那市内,尤其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老城区,很多重要的历史性建筑都在恢复和修缮。半个多世纪的一潭死水开始显现出了一定的生机与活力。这既是一个的迹象,似乎也是一种预示。
衷心希望哈瓦那在不太久远的将来能重现往昔的辉煌,还世人一个幸福祥和、充满活力的「美丽的哈瓦那」。
《哈瓦那街景》A3302000016 · 2017年11月5日摄于古巴哈瓦那
自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之后,美国和古巴两国关系开始有所缓和。美国采取了放松出口限制、放宽旅行和财产控制等措施。2011年4月6日,美国与古巴实现了信件的直接往来,恢复了通邮。2012年7月13日,从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起航、满载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安娜 · 塞西莉亚」号货船13日抵达哈瓦那港,标志着古巴与美国之间中断多年的海上货运得到恢复。
2014年12月17日,美古两国经过18个月的秘密谈判,古巴释放了美国人艾伦 · 格罗斯,美国则释放了「古巴五英雄」中的剩余三名,美古关系的改善从换囚开始。同一天,奥巴马发表对古巴关系声明,宣布放松对古巴经济制裁,开启美古关系的新篇章。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劳尔 · 卡斯特罗也在同一时间就古美关系发表讲话,宣布古巴将与美国就两国关系正常化开始谈判。奥巴马和劳尔同时宣布就恢复中断了53年的外交关系进行谈判,两国关系出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转折。一天之后,奥巴马突然宣布:美国政府将通过行政手段,在绕过美国国会的前提下,实质性终止对古巴实行了54年的经济制裁,实现同古巴的外交关系正常化,并将在古巴开设大使馆,同古巴互换大使。
但随着新总统特朗普的上台,一度冰释前嫌的美古关系再次遇冷。日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佛罗里达州发表演讲并签署行政令,宣布部分收紧奥巴马政府时期对古巴实行的政策,主要涉及旅行和经贸领域,但不会中断与古巴的外交接触。之后,美古两国摩擦不断。
去年夏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希瑟 · 诺尔特在例行记者会上称,2016年下半年开始,一些美国驻古巴使馆人员遭遇不明事件,出现「不至危及生命」的「多种症状」。在该事件出现后,美方于今年5月23日驱逐了两名古巴驻美国使馆外交人员。至于这些所谓「事件」和「症状」的具体情况,诺尔特在记者会上则表示「尚无明确结论」,仅强调美方对这些事件非常重视。而在美联社随后的报道中,援引了一些美国官员的说法,称美国驻古巴外交官及家属由于「不明原因」出现了听力下降的症状。报道中还称,根据美方数个月的调查,该症状是由「先进声波武器」的秘密攻击所致。至于攻击者身份,美方则表示或为「古巴以外的第三国」。
也就是说,在事情尚未完全清晰的前提下,美国就已经开始驱逐古巴驻美国的外交人员。这理所当然在招致了古巴方面的强烈不满。古巴外交部随即发表声明,称美方驱逐古方外交官毫无根据,「古巴从未也永远不会允许在古巴领土上从事任何对外交人员或其家属不利的活动」。
这一事件让美国和古巴两国关系再一次陷入「冰河期」。
《哈瓦那街景》A3302000013 · 2017年11月11日摄于古巴哈瓦那
和中国一样,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古巴也开始探索改革之路,但一直比较谨慎。第一次试探性的改革起步不久便因出现的一些负面问题在「纠偏运动」中被逐渐关闭。
2010年是古巴改革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的年末,古巴政府允许私人经商。尽管在行业和规模上限制很多,但还是引起了古巴民众的强烈兴趣。在此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就有25万古巴人选择从事个体经营。只是由于古巴人收入很低,消费能力有限,个体经商者大都生意清淡,难以为继,导致开得快,关得也快。美联社曾对古巴个体经商者做过一项为期两年左右的跟踪调查,受调查的对象一共有九家个体商户,其中六家的服务对象是古巴国内客户,另外三家则主要服务外国人。结果显示,面对古巴国内客户的六家个体商户中有四家歇业,只有两家勉强生存了下来;而另外三家主要面对较为富裕的外国人或在外企打工的古巴人的个体商户则不但全部生存了下来,而且经营状况还相当不错。
现在古巴国内确实有一批人先富了起来,他们主要从事面对外国游客的酒吧、餐饮、旅游纪念品商铺,以及满大街的出租车。
一切都似曾相识,就像上世纪80年代时的中国。
《哈瓦那老城》A3302000014 · 2017年11月11日摄于古巴哈瓦那
和中国改革开放前相类似,古巴人的教育、医疗和住房都由国家提供。而且相比上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古巴在这几个方面甚至要好很多。
古巴的教育,包括学生的课本、校服等全部由国家负担。甚至考上大学、研究生、博士,国家也一包到底。古巴每年在教育上的投入约占其GDP的10%。因此,古巴的教育水平相当高:该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中学入学率达99%,大学生占全国人口比例高达7%,占就业人口比例为16%。古巴全民识字率超过99%,而中国2015年为95%左右。
古巴的医疗体系非常完善。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古巴每170人有1名医生,仅次于意大利,是世界上人均医生第二多的国家。古巴每年在全民医疗上的投入也非常高,和在教育上的投入相近,约为GDP的10%。古巴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古巴人不仅看病、治疗不用花钱,甚至住院时国家还发放伙食补贴。另外,古巴的医疗水平在全世界的排名也相当靠前。古巴人目前的期望寿命为79岁,而中国目前仅为69.9岁。
古巴人的住房拥有率为90%,这些住房由国家统一分配,一般四口之家的居住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这一数字也比中国改革开放前要高得多。
总体来看,古巴人的生活水平不是很高,但教育、医疗和住房都有保障,而且贫富差距也相对较小。如果不是受到美国长期经济制裁和贸易禁运,古巴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很不错的国家。
《海边垂钓的人们》A3302000012 · 2017年12月5日摄于古巴哈瓦那
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6年古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亦即人均「GDP」为7980美元,接近中国的8123美元。但古巴人的实际生活水平要比这一数据低得多。
古巴的货币实行的是双轨制,一种叫「可兑换比索」CUC,一种叫「流通比索」或「古巴比索」CUP。其中CUC相当于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外汇券」,与美元等值,可与美元直接互换;而CUP是一种只限于在古巴国内流通的货币,与美元之间不可直接互换。CUC与CUP之间的比值差不多为1比25左右。
古巴人均GDP数据失真,很可能是统计时以CUP为基准,而对外公布时又直接以1比1的比例对应成CUC。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古巴实际的人均GDP为320美元左右。这一数字与人们的实际感受比较接近。
古巴普通民众的收入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实物配给,再就是现金补贴。实物配给部分大致为﹕每人每月大米6磅,牛肉1.5磅,鸡肉1.5到2磅,用肉末加黄豆制作的人造肉1.5到2磅﹐鸡蛋12个﹐鱼1磅,食用油半磅﹐饼干0.25磅﹐糖6磅,盐0.75磅,香皂和肥皂各一块﹐火柴一合﹐香烟四合﹐牙膏每两月一支。另外每个7岁以下的儿童每天有1公升牛奶;现金补贴大约为每人每月20至30CUC。
我曾在哈瓦那一家中餐馆的菜单上看到一只「香酥鸭」的标价为25CUC。
由此看来,古巴普通民众的生活还是比较清贫的,与中国改革开放前相差无几。
当然,很多古巴人都有侨汇收入。这部分人的生活相对有富裕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