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头三》B0000000078 · 2019年1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在上海,「猪头三」通常是指那些不怎么明事理,也就是「拎不清」的人。但不一定是贬意或恶意的,比如可以是说一个人吃了亏却浑然不知,也可以是说一个人吃了亏但并不介意。

在中国,猪头经常和牛头、羊头,或和鸡、鱼一起,被来来祭神或祭祖,称为「三牲」或「猪头三牲」。「猪头三」即「猪头三牲」的「藏尾语」,即少了「牲」。而「牲」、「生」同音,「猪头三」便暗喻「生」,旧时指那些初到上海,不懂规模,不识时务的人。

在上海,和「猪头三」意思相近的还有另外一个词:「寿头」。

用作祭祀的猪头,以带「寿」字纹的为最上等。这种猪头称为「寿头猪头」或简称「寿头」。


《阳光的味道》A0101040004 · 2019年12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江湾湿地

 

《阳光的味道》

林清玄

 

尘世的喧嚣,让我们遗忘了阳光的味道,味道是一样的纯净着,一样的微小,一丝丝,入心、入肺。甘甜、芬芳、怡人。阳光的味道很干净和唯美,像川端的小说,透明、简洁、历炼。行走在世上,许多靶子等待我们绷紧的箭矢去努力的命中。心里装满太多的世故与繁忧,幸福的位置,也就变得小了,或者卑微到忽略不计。

很向往年关过后的冬日,抱着一本书躺在黄河大堤南的草丛中晒太阳的时光。一大片一大片衰败的堤草向云海深处铺展延伸。有几个牧羊人躺在草丛中,他们丝毫不觉得冷。我便停止了脚步,眷恋着这片草,还有草上特定的阳光。这就是冬天的太阳,静悄悄的释放着能量。

我选了一片草色稠密的空地躺了下来。从黄河边吹过的风夹杂着些许凉意,我抱着膝抬起头让脸感受阳光,紧闭着的眼前一片红色。渐渐我感受到了暖暖的光,不是隐隐的烫,是静静的暖。静静的,温柔的,使我沉浮的心也静了下来。

等待返青的草丛中慢慢流溢着阳光味,香香的,暖暖的,轻轻的,柔柔的,从我的发梢、肩膀、衣服,从我目光所触的护堤杨树上浓厚着、流逸着。我的心域泛起春天般明媚、柔和的气息。温润、甜美。小时候,就是这样静静地追随着这片阳光,嗅着他们身上阳光的味道,温暖着幸福着?

冬天的太阳这么美好,阳光下的一切都那么金灿灿的、暖烘烘的,更懒洋洋的。我终于卸下了尘土般的疲惫,让自己也变得懒洋洋的。和这水涟一起发呆,发笑。

临近中午了,我突然发现阳光变得耀眼,也变烫了。中午的阳光愈发得暖和,返白的草尖上闪烁着金灿灿的光芒,空气里回旋着温热的气息。阳光的味道最浓烈处就是这村庄的味道,村庄的味道,乡情的味道,给予你身躯和血脉相牵的亲人的味道。

驱走一切发呆以外的多余的动作,竟然这么美妙,这么简单。就是晒晒冬天的太阳,只是这么简单。自然地翻几页书,或慵懒的像只蜷曲的猫儿,原来有时候异于人类的动物更会享受生活。忙碌的我们还是给自己些时间享受纯本的生活吧,也许会领悟到另一种幸福。

尽管冬日的阳光也只有短短的一个季节,也许你应该感恩于它对你的磨练,也许你应该感激它让你发觉了自己原来还有脆弱的一面。阳光的味道,磨练的味道,人生的味道。春天的阳光会融化你冷漠的心灵,夏天的阳光考验你挚着的深度,秋天的阳光透射生命的颜色,冬日的阳光告知还要重头再来。

在岁月面前,我无法在成功的喜悦中徜徉,却对失败的痛楚耿耿于怀。我看不见梨花黄昏后的一树辉煌与美丽灿烂,却看见残景雨凄凉;我看不见晨曦清风醉,却看见梦里落叶飞。人生的秋天本是褪色的季节,心里眼里保持着原状原色的东西又能有多少呢?后来,我终于学会了在每一个有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体味阳光的味道,我终于知道那种味道其实是一种自强,淡泊,宽容的心情。

我喜欢阳光的味道,我喜欢爱与被爱,因为阳光的味道和爱一样透明!


《手办》N0000000005 · 2016年8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

 

早年,有同事向我强烈推荐股票,说经过深入研究,这只股票能短期翻倍,很是信誓旦旦。我颇有些不以为然,说,如果你把房子卖了,全仓买入这只股票,我才会相信你是认真的。

民间巴菲特,大体可归为三类。

「做波段」、「高抛低吸」,这是一类,也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一类。股市永远都是涨多了跌,跌多了涨。可何日始,何日止;涨多少,跌多少,如果没有这些,那就都是废话。

第二类,推荐的股票确实涨多跌少,但往往只发声在牛市,一到熊市,鲜再发声。原因在于,既然是牛市,股票本身就是涨多跌少。推荐一个涨一个,自然很觉露脸,于是信心满满;而在熊市,股票跌多涨少,推荐一个跌一个,不但容易遭白眼,自己也很是没劲。其实要弄明白这类民间巴菲特是不是真的有能耐,只要将其所荐股票的涨幅跟同期大盘的涨幅做一下比较即可。

再一类,「技术含量」明显要高于上述两类,可以对未来几天股市走势做出极其精准的「预测」。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你有800个听众,就把他们分成两组,每组400人,然后将同一只股票分别推荐给这两个组,告诉其中一组该股票次日会下跌,告诉另一组次日将上涨。结果是,无论该股票次日涨跌与否,起码对一个组,也就是400人来说,你预测对了。另外那组就不用管了,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组再拆分成两个组,如法炮制上次的操作。三天之后,至少有100人亲眼「见证」了你对一只变化无常的股票连续作出了精准预测。即使这100人中有一半人还有些怀疑,但对剩下的人来说,你就是巴菲特。


《落叶》A0101040003 · 2019年12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江湾湿地

 

《落叶》

贾平凹

 

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上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媚的笑。

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忌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的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地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在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着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间长成材了。


《冬天里的一把火》D0007000005 · 2019年12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江湾湿地

 

打小就习惯独处。一个人,一盆水,几个玻璃瓶,几条细塑料管,可以玩上一下午。

天冷,事又多,出不了远门,于是带上小相机,钻进树林里,找光,找影,找形,找背景,然后是各种参数,看光,看影,看色调,看画面,看焦外,能玩上半天。

不是说喜欢,但习惯。

返祖

20191217


《江湾湿地》F0300000282 · 2019年12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上个月21日起,我们搬来女儿家暂住。

女儿的家在上海东北一隅的新江湾城。这里原属江湾机场。由于荒废多年,形成了一片方圆十公里的原生态湿地,1997年起改造成居民区。

女儿还是初中的时候,我们曾打算在这里买房。记得当时女儿眼泪汪汪,说喜欢这里,只是她娘赚菜场有点远,买菜不方便,只得作罢。不料女儿成年后,就在这里结的婚,而且还是当时我们看中的同一幢楼,同样的户型,只是楼层不同。

新江湾城的环境不错,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保留了大片原生态湿地。天气好的时候,我们经常钻进树林里透气、散步。我跟外婆开玩笑说,我们算是返祖了。


《烤地瓜》B0000000077 · 2019年12月14日摄于中国上海虹口「临江鲜」

 

「米其林」最早是在法国卖轮胎的,最早的「子午线」轮胎就出自它家。

1900年,法国举办万国博览会。米其林推出了一本小册《米其林指南》,里面罗列了很多旅店、餐馆、加油站、修车铺,还有地图,方便开车者,顺便推广一下自己。这本小册子后来火了,于是,米其林除了卖轮胎,又多了一门生意:推介美食。

最近,米其林推出了一份北京美食榜单,引发了一些言论,主要是出现在这份榜单中的店家和食物跟老北京人的实际感受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异,于是很多人觉得米其林名不符实,有点「水」。

相信米其林挑选店家和食物是有标准的,店家或食物上榜,肯定有一定的说法。之所以让人觉得「水」,一个原因恐怕还在于没弄明白米其林是什么。

米其林的受众主要是洋人,是洋人版的「大众点评」。所以,不用太当真。


《秋》D0007000004 · 2019年12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江湾湿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 · 大学》,全句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就像是登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最后才是平天下,得一步一步来。

活了大半辈子,「齐家」尚且不能,充其量也就企图「修身」,所以从不妄谈治国之道,因为不配。不但不谈,就连听到同事、同学或身边的什么人大谈治国方略,也是十分的头疼。

三餐箪食瓢饮,去操满汉全席的心,累不累啊,想想也累。


《落叶》A0101040002 · 2019年12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江湾湿地

 

《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冬日暖阳》F0300000281 · 2019年12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江湾湿地

 

这个冬天不太冷。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叶殿秀表示,根据会商预测结果,今年冬季我国是冷冬的概率几乎为零。

所谓「冷冬」,是指冬季,即每年的十二月至次年的二月,其平均气温低于常年平均气温0.5摄氏度;反之,如果同期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平均气温0.5摄氏度即为「暖冬」。

导致气温波动的因素很多,除了人为因素,比如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大量增多等,但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太阳活动。


《凤尾蝶》E0100000003 · 2014年7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

 

庄子曰:「惊蛙不可语天,拟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拘于时也;曲士不可语道,束于教也。」

这话的意思是说,夏虫,如蝉,不知冰为何物。与其言冰,犹如对牛弹琴,既没有意义,也很无趣。


《盛世中华》A0108030006 · 2012年10月22日摄于中国北京崇文天坛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老子的《道德经》。

最初读到这句话时误会了,以为老子是说治国可以像炒个菜一样简单,有点举重若轻的意思。但后来知道,老子的意思,是说鱼要烧得好,佐料要刚好,火候要刚巧,既不能欠,也不能过,谨小慎微、用心拿捏,方成。

换句话说,烹小鲜和治大国一样,同样不容易。

数据

20191210


《秋实》D0015000002 · 2019年9月19日摄于奥地利瓦豪河谷

 

几个月前,见一美籍华人。闲聊时,她一直在抱怨中国:空气很差,食品不安全,生活习惯不好,环境污染严重。我也是听得有点心烦,便说了一句:「据最新统计,上海人的预期寿命要比纽约高些。」

无独有偶。

最近几年,广西的巴马瑶族自治县突然火爆了起来,原因是当地人多长寿。于是人们趋之若鹜、蜂拥而至,以求延年益寿。事实上,巴马人的预期寿命和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基本持平,远低于上海。上海人去巴马,不能延年,只是折寿。

幻想很丰满,数据很骨感。

我一直认为,人要理性,一是相信逻辑,二是相信数据。有逻辑和数据支撑,人不容易糊涂。


《火棘》D0007000003 · 2019年12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江湾湿地

 

火棘,蔷薇科植物。每到秋冬,火棘的枝头都会缀满一粒粒黄豆大小、色彩鲜红的果实,即火棘果,如火如荼,煞是好看。

火棘果俗称「救军粮」、「行军粮」。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请缨率军西进定边。兵至顺宁时,粮草殆尽,举步维艰。一筹莫展之时,有地方村民告诉诸葛亮,漫山遍野的火棘果可以充饥。蜀军因此度过难关。


《秋》A0105010006 · 2017年11月28日摄于中国江西婺源江湾篁岭

 

《秋》

朱自清

 

我爱秋天,更爱秋天的早晨。秋天的早晨格外清爽、宁静、光明,默默地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活力。我想,这并不是无意的遐思,而是家乡的山川景物给以抒笔的情怀。

早晨起来,一股带有成熟果实味的新鲜空气沁人心扉,觉得是那样的爽适和舒畅。整个村子是寂静的,时而听到几声雄鸡的晨鸣。此时向村中眺望,每家屋顶上炊烟袅袅,灰白色的烟气和晨雾融合在一起,飘飘荡荡,盘旋升腾,呈现出一派诙谐的景色。

村里的人们是非常珍惜早晨这宝贵的时光的,一大早就起来了。村子里,田野里响起了赶车的吆喝声和清脆的鞭声,这声音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大车小辆,肩挑身背,开始了繁忙的早收。这时,我油然想起了「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这句农谚。他们一年四季是多么忙碌呀。

打从春天把粒粒良种播撒到地里,经过一季子的锄犁耕作,就等待着金秋季节的收获,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他们播种下的是血汗,而收获的更是用血汗辛勤耕耘出来的果实。


《塞外》A0116010011 · 2017年9月23日摄于中国内蒙古赤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外、塞北、塞上,古时都指同一地区,即长城以北的内蒙、甘肃、宁夏、河北一带。「塞」,边塞,即长城。

历史上,长城一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不仅是塞内、塞外的军事分界线,同时也是农耕和游牧两种文明的分水岭。


《放马南山》A0116010010 · 2017年9月23日摄于中国内蒙古赤峰

 

中国一些地方有立秋「贴秋膘」的习俗。

「膘」通常指的是牲畜,尤其是大牲畜的皮下脂肪。秋天,牲畜会大量进食来增加能量贮备以熬过寒冷且食物匮乏的漫长冬季。这些能量大都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皮下。

「贴秋膘」对于一些需要冬眠的动物尤其重要,牠们的皮下脂肪是冬眠期间维持生命最重要的热量来源。如果没能在秋季摄取和贮备足够的热量,牠们很难熬过冬眠期。

我始终不明白人为什么需要「贴秋膘」。即使是冬季,人也完全可以通过正常的饮食来摄取热量。膘贴多了,要么高血脂,要么脂肪肝。

「贴秋膘」对人有百害而无一利。


《秋天的白桦》D0010000002 · 2017年9月23日摄于中国内蒙古赤峰

 

《秋词》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埃尔 · 杰姆斗兽场》A4100000017 · 2019年4月12日摄于突尼斯埃尔杰姆

 

突尼斯埃尔杰姆,一座巨大的椭圆形建筑在落日的余辉中尽显磅礴之气,这就是古罗马鼎盛时期所修建的竞技场,也称埃尔 · 杰姆斗兽场斗兽场。然而,对于兴致勃勃的游客而言,恐怕很少有人想到,在历史上,由于罗马帝国曾长期盛行角斗表演,结果有无数生命在这里被撕成碎片。甚至有历史学家感慨道,只要你在角斗台上随便抓一把泥土,放在手中一捏,就可以看到印在掌上的斑斑血迹!

在古罗马长达千余年的历史上,角斗曾经是盛行了七百多年的一项娱乐风尚。它主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角斗表演、对俘虏处以戏剧性死刑的表演,以及人与兽搏斗或兽与兽厮杀的表演。这三种不同的娱乐形式汇聚在一起,成了古罗马帝国的头等娱乐项目。

那么,古罗马人为什么对角斗如此狂热呢?这得从他们的邻居埃特鲁斯坎人说起。据说,埃特鲁斯坎人在为死去的英雄举行葬礼时,会挑选一些斗士进行相互间的殊死搏杀,胜者向英雄致敬,死者则由戴着死神面具的奴隶拖出角斗场。当罗马人征服周边民族后,很快就接受了埃特鲁斯坎人这种蒙昧的习俗,将角斗这种充满血腥味的宗教仪式视为神圣和勇敢的代表。

最初,古罗马人只是在葬礼上举行这种血腥演出,那时候的角斗还不具备表演和娱乐性质。后来,由于角斗士所展示的勇气与技艺正是士兵所应具备的品质,这种表演很快便在以军事征服为传统的罗马流行起来,角斗士的训练方式甚至被融入正规的军事训练中。起初,角斗还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拳斗,后来逐渐发展成人与老虎、狮子、熊、豹、野牛等猛兽的肉搏。到最后,为了寻求更大的刺激,手拿武器或盾牌相互拼杀的真正的角斗士出现了。

随着罗马人对角斗越来越狂热,古罗马不但承认其合法性,甚至专门为它制定了一整套规则。此后,出现了以各种名义举办的角斗比赛,以至于首都罗马以外的小城市也建起了露天竞技场,有钱人还经常举办私人赛会。

即便这样,狂热的罗马人还是觉得不够刺激,于是将模拟海战也搬到了游戏场上。第一场盛大的表演出现在凯撒执政期间,当时古罗马人在市郊专门挖出一块盆地,然后灌水举行海战演出。后来,帝国第一任皇帝屋大维为了庆祝「复仇战神」神殿的落成,在一个长1800英尺、宽1200英尺的人工湖上,用3000名战士重演了一次古希腊历史上著名的萨拉米斯海战。到了克劳狄皇帝时代,为庆祝福西恩隧道的完工,动用了1.9万人,做了一次古希腊式的三层桨与四层桨战船的战斗表演;为庆祝圣提多竞技场落成,又把整个竞技场灌水,重现了一次引起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科林斯人对科尔西拉的战斗场面。而表演这些战役的斗士,不是往日战俘就是已被定罪的犯人。他们互相残杀,直到有一方被屠戮干净为止,如果他们作战英勇,胜利者便能重获自由。

共和国末期,罗马那些手握重兵的统帅,比如庞培和凯撒,为了更有效地炫耀战功、威慑对手、笼络下层,纷纷将凯旋游行与舞台节目、马车比赛、角斗士对垒、人兽搏斗、集体处决、模拟战役等项目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极其壮观的全民娱乐方式。在当天,一般上午是人兽搏斗,中午是集体处决,下午便是角斗士对垒,这三种最血腥的表演才是其核心。到了帝国时代,竞技庆典则完全纳入了统治机制,历代罗马皇帝都把它作为与前代统治者攀比的主要内容,庆典的规模因此急剧膨胀。

竞技场中最简单的节目是外国兽类展览,但更多的则是让牠们彼此争斗,或与人斗,或被人们用箭或标枪猎杀。在尼禄时代的一次角斗中,一天就有400只老虎与公牛及大象搏斗;而在卡利古拉时代的一次角斗中,一天内也曾杀害400只熊;克劳狄皇帝则曾命令一个师的禁卫军与豹搏斗。表演中,即使动物不愿拼命,也会被鞭子、匕首及烫烙铁逼迫出战。

在竞技场中与野兽搏斗的,通常是被定了罪的犯人。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他们有时被迫穿上皮衣模仿动物,成为专门投给野兽的食物;有时必须扮演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人物,并像他们那样死去。譬如,扮演古希腊女巫美狄亚的对手,穿上一套易燃的袍子,转瞬间就被烧光;或者扮演古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在火葬堆上被活活烧死;又或者扮演成阿提斯的样子,被公然阉割。据说曾有一位不幸的人,打扮成俄狄甫斯,带着七弦琴被送进竞技场,骤然间,饥饿的猛兽从四处狂奔而出,将他撕得粉碎。还有一名抢劫犯,居然被挂在十字架上,然后被熊一块一块地将他的肉吃掉。

当然,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角斗,包括两人对决和集体乱战。通常,参加比赛的人都是战俘、死刑犯或不服从的奴隶。罗马人认为,既然胜利者有屠杀囚犯的权利,那么在竞技场上给俘虏一个求生的机会算是他们的慷慨。罪犯从事角斗士这一行,仅限于杀人、抢劫、纵火、亵渎神明和叛变等罪行,但有时为了应付皇室的需求,而竞技场又恰好缺人的时候,也会逾越这些限制。除战俘、罪犯和奴隶外,因为观众的喝彩挺身而出,志愿担任角斗士的也不在少数。其中一些爱好冒险的,甚至投入到角斗士学校里训练。在那里,纪律十分严酷,违反规定就要受到鞭笞、烙印及用锁链囚禁等惩罚,很多人由于不堪忍受而自寻短见。

在比赛前夕,角斗士一般都有一餐丰盛的宴食。第二天早晨,他们穿上节日服装列队走进竞技场,通常配有矛、剑、刀等武器,还有钢盔、盾牌、防肩板、护胸板与胫甲等防具。除了在战车上交战或与兽类搏斗以外,他们也进行单人、双人或成组决斗。在单打对决时受了重伤,竞技场的主持人便会问观众的意愿,观众若竖起大拇指或摇动手帕就表示仁慈,对败者做宽大处置;若把大拇指往下伸,则表示胜者可以立刻去杀死败者。任何背叛公意贪生怕死的角斗士,都会引起憎恶,并用烫烙铁刺激他的勇气。集体搏斗则是更多人的生死斗。在屋大维举办的一次竞赛中,参战人数多达万人。疯狂的观众会用尖棍去刺失败者,察看他们是否装死,遇上装死的便会用木锤猛击他们的头颅。专门有奴隶打扮成信使神,用钩子把一批批的尸体拖出场外,同时还有专门的奴隶用锹把染了血的地面铲起,为下一个送死的人铺上新鲜的泥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古罗马,几乎每个人骨子里都是天生的施虐狂。数百年间,出现在角斗场上的观众,包括各阶层的人,甚至是独身的修女,都以观看人临终的痛苦为乐。为了弥补人数不足,他们竟连未成年的罪犯和奴隶也不放过。在这种施虐乐趣的驱使下,无数生命被活活折磨至死。他们不仅在庆祝活动中和露天剧场上欣赏角斗,在私人宴会时也举行角斗表演。客人们酒足饭饱后,主人便把角斗士召来,当有人被砍倒时,他们便高兴地鼓掌欢呼。那些战死在竞技场上的角斗士大多只有18到25岁。根据研究者估计,大约有70万人在罗马斗兽场中丧生,他们在众目睽睽下死去,唯一的目的只是让观众开心。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与强盛,角斗表演这种死亡游戏日益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当时的罗马人而言,角斗活动是一种高尚的娱乐。小普林尼就曾公开赞扬说这是「高贵的负伤与蔑视死亡」。就连以雄辩著称的西塞罗也认为,这种娱乐是良好的教育,它能够培养罗马人那种沉着、勇敢、视死如归的精神。其他大多数罗马人也极力维护斗士竞技活动,他们普遍认为,牺牲者是因重罪而被判死刑的人,这些人所受的痛苦可以当做对别人的警诫;见证这些人面对创伤及死亡,可以激发人们勇武的美德;经常目睹流血及战斗的景象,能使罗马人更适应战争和牺牲的需要。

在那个时代,整个罗马社会都对角斗有着强烈的兴趣。小孩玩的是假扮角斗士的游戏,年轻人热衷于谈论当地的格斗大明星。一般群众,尤其是妇女,都热烈赞扬著名的角斗士,其中与角斗士偷情的宫廷贵妇不在少数。据说当时曾有人指责皇帝马可 · 奥儒略的妻子福斯蒂娜与角斗士私通,甚至把她那残暴的儿子康茂德说成是与角斗士的私生子。此外,著名的角斗士成了诗歌的题材,他们的肖像还被画在灯具、碗碟和花盆上。

角斗刚开始盛行时,罗马人就兴建了闻名于世的竞技场科洛塞奥大斗兽场。「科洛塞奥」来源于意大利文,为高大、巨大之意。当年这里可是暴君尼禄的御花园,由于它建在一个小湖之中,而湖边还建有高达36米半的尼禄镀金铜像,罗马人称之为巨大金像,斗兽场因此而得名「科洛塞奥」。它历时八年建成,以庞大、雄伟、壮观著称于世,在建筑史上是堪称典范的杰作和奇迹。现在虽只剩下大半个骨架,但气势犹存。斗兽场平面呈椭圆形,占地约2万平方米,外围墙高57米,相当于现代19层楼房的高度。该建筑为4层结构,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层分别有80个圆拱,其柱形极具特色,第4层则以小窗和壁柱装饰。场中间的角斗台亦为椭圆形,长86米,宽63米,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角斗台下是地窖,关押猛兽和角斗士。周围的看台分为3层,底层是皇帝和贵族的座席,第二层为高阶市民席,第三层则为平民席,再往上就是大阳台,供没有席位的观众站着观看。整个斗兽场看台可同时容纳5万名观众,底层地面有80个消防通道,可确保出现意外时30分钟内把场内观众全部疏散离场。

公元80年,科洛塞奥斗兽场工程竣工时,尼禄为此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典礼。在这漫长的100天中,古罗马统治者驱使5000头猛兽与3000名奴隶、战俘、罪犯上场表演,于是,人与人、人与兽、兽与兽之间相互残杀,直到人与兽同归于尽为止。

古罗马人的这项娱乐直到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占据统治地位后才逐渐消退。由于基督徒极端憎恶角斗活动,第一个受洗入教的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5年下令禁止角斗比赛。但直到公元403年,罗马的圆形竞技场才最终让角斗永远退出历史舞台。


《风定犹闻碧玉香》D0002000006 · 2011年7月2日摄于中国上海嘉定

 

《莲蓬人》

鲁迅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1 106 107 108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