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玻璃博物馆展品》C0000000004 · 2015年7月4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上海玻璃博物馆

 

然而,考古发掘证实,早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中国就已经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这或许与青铜冶炼和炼丹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可能是炼铜、炼丹或烧制陶器的「副产品」。

无论如何,中国玻璃生产技术有着自己的渊源,这已为近年来的大量考古研究所证实。在中国古代,玻璃被称为「琉琳」、「流离」、「琉璃」等,从南北朝开始,还有「颇黎」之称。

在河南洛阳、陕西宝鸡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发现了大量的玻璃管、玻璃珠等器物。经中外专家用现代化光谱鉴定发现:中国古代玻璃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虽然绚丽多彩、晶莹璀璨,但易碎、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用途不多,发展缓慢。而古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出土的玻璃器物的化学成分,主要以钠钙为主,克服了「铅钡玻璃」的弱点,耐温性能较好,对骤冷骤热的适应性较强。因此这种古玻璃的用途和生产量都远大于中国古玻璃。

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分属两个不同的玻璃体系,是用一种特殊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这就否定了「中国玻璃外来说」的观点。只是比起陶瓷、青铜和玉石器来,中国的玻璃器具用途不广,因此发展不很充分,相较西方的古玻璃,无论在起源上或是在用途上都较为逊色。到了汉朝,玻璃器由装饰品逐渐演变为礼器、器皿和殉葬品,甚至盛行用来模仿玉器,并部分取代了玉器。

随着水上交通日益发达以及丝绸之路的不断繁荣,西方的玻璃制品通过西域陆续传人我国。在《汉书·地理志》中就有汉武帝派人进行玻璃交易的记载。我国随一些汉墓出土的罗马玻璃容器也证实了这一点。

洛阳东郊东汉墓就出土过一只长颈玻璃瓶。它在深褐、橘黄、绀青、暗紫之不规则的地色中缠绕乳白色线纹,浮现出闪烁的金黄色光泽,斑驳绚烂,非常美观,属于典型的罗马搅花玻璃器,吹制成型,是汉朝和西方早期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中国的玻璃制造工艺到清代发展到顶峰,成为中国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藏有从战国直到明清的古代玻璃器4000余件,其中绝大部分藏品为传世品,尤以清代玻璃制品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整个藏品的90%。


《上海玻璃博物馆展品》C0000000003 · 2015年7月4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上海玻璃博物馆

 

人类制造和使用玻璃的历史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是用来制造装饰物和器皿。但时值今日,这种神奇的材料几乎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玻璃,我们生活着的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距今五千多年前,当时的古埃及人在凝固的火山熔岩中发现了玻璃,不久之后,这些古埃及人便学会了如何将玻璃制成饰物和简单器皿。但直到两千年后,古埃及人才发明了沿用至今的玻璃吹制工艺。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其意义丝毫不亚于转轮制陶。

在说到玻璃发展史时,有一则故事广为流传:

三千多年前,一艘欧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着晶体矿物「天然苏打」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上航行时不幸因海水退潮而搁浅。船员们登岸,在沙滩上用「天然苏打」架锅做饭。吃完饭后,潮水开始上涨了。他们正准备收拾一下登船继续航行时,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来看啊,锅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当船员们把这些闪烁光芒的东西,带到船上仔细研究起来。他们发现,这些亮晶晶的东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熔化的天然苏打。原来,这些闪光的东西,是他们做饭时用来做锅的支架的天然苏打,在火焰的作用下,与沙滩上的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晶体,这就是最早的玻璃。后来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和在一起,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炉子熔化,制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发了一笔大财。

这则故事并不可信。对常年在海上航行的船员来说,潮起潮落可谓司空见惯。在等等涨潮的过程中,不至于劳神费力地去沙滩上架锅做饭。但无论如何,玻璃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和普及,确实源自欧洲,具体来说,源自意大利。另一种说法较为可信:

古罗马战胜古埃及后第一次见到了玻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将古埃及的玻璃工匠抓到古罗马,专门制造玻璃。

公元4世纪,罗马人开始将玻璃运用在建筑上。到公元13世纪,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为了防止技术外泄,意大利人将所有玻璃制造集中在一座孤岛上。有人猜测这座孤岛就是威尼期,因为威尼斯的玻璃制造工艺也非常发达。事实也确实如此,前些年去威尼斯的时候还特意参观了那里的玻璃作坊。这里有一个疑点:公元13世纪时的威尼斯还是一个非常富有的独立的城市共和国,直到公元19世纪中叶才并入意大利。

公元16世纪中叶,意大利的工匠们开始挖掘和利用天然水晶。然而由于天然水晶硬度大、储量少,很难将它制作成器皿。因此,到17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玻璃制造商通过在石英砂溶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铅,由此发明了「人工水晶」,也就是现在所称的水晶玻璃。人工水晶不仅克服了天然水晶的上述不足,而且其透明度高、折光性能好、厚重、耐切割,便于精雕细刻,成为玻璃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并由此迎来了意大利玻璃的鼎盛时期。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玻璃制造中心开始东移,并成就了萨珊波斯的兴盛。这个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最后一个前伊斯兰时期的波斯帝国古波斯是当时东、西方文明最重要的交流驿站,玻璃制造技艺由此继续东行,最后到达中原便是一个合理的推论。


《肴肉》B0000000021 · 2015年8月23日摄于中国江苏扬州狮子楼

 

肴肉,也叫水晶肴蹄,因腌制时加入了硝,旧称「硝肉」。

肴肉是镇江的一道名菜,与「镇江香醋」、「镇江锅盖面」并称为镇江美食三怪,现也为淮扬菜的经典,曾被周恩来总理定为开国大典宴会上的四道冷菜之一。

和其他很多中国传统美食一样,肴肉也有着很多离奇的故事。相传三百多年前,镇江酒海街有一家名为「京口」的酒家。有一回,掌柜的买回四只猪蹄,准备过几天食用,因担心天热变质,便用盐腌。第二天,夫人做鞭炮到处找硝而不见,问掌柜的,这才知道家里的一包硝昨天被腌了猪蹄。两口子急忙揭开腌缸一看,猪蹄没臭,只是有点发红,没舍得扔,便用水反复浸泡后洗净,再加葱姜、花椒、桂皮、茴香一同焖煮。半个时辰之后,锅里飘出一股奇香。那天也是巧了:「八仙」之一的张果老赴王母娘娘的蟠桃会路过此地,闻香止步,下凡扮成一白发老翁上前敲门,询问香自何来。掌柜的一边从锅里捞出猪蹄,一边如实相告:「这蹄膀错放了硝,吃不得。」张果老哪管这个,当即让掌柜的将四个猪蹄都切了,一口气吃了三个半,连说好吃。掌柜的一边看得目瞪口呆。等白发老儿留下银子扬长而去之后,两口子试着尝了尝剩下的猪蹄:酥嫩香鲜,油而不腻,果然好吃。打这之后,酒家专做此肉,只是觉得「硝肉」二字过俗,遂取名「肴肉」。

在镇江、扬州一带,肴肉既是冷菜和面浇头,更是一道不可或缺的著名传统茶点。


《乌镇》A0102030003 · 2013年4月27日摄于中国浙江嘉兴桐乡乌镇西栅

 

每当天开始变暗,也就是差不多街灯亮起时分,天空会由浅而深地变幻出纯净而深邃的蓝色。如果拍灯光夜景,这时的天幕对暖色的灯光是一种绝佳的衬托,非常漂亮。只这段时间不很长,大约也就半个多小时,因此有人称其为「黄金半小时」,之后,天便完全变黑。

要想充分利用这段宝贵的「黄金半小时」,最好提前选好机位。不要贪,机位不宜多,两三个,并且不同的机位相距也不要太远。这样在移动机位时耗时不多,可以从容些。机位一多,距离又远,到时候容易手忙脚乱,反而不容易拍好。

俗话说「伤十指不如断一指」。与其拍一大堆品质一般的照片,远不如拍出一张令自己满意的照片更有价值。


《天周天妇罗》B0000000020 · 2017年12月5日摄于日本京都祇园

 

天妇罗,日本传统料理,将各种食材,通常是海鲜或蔬菜,裹上和有鸡蛋液的面浆后油炸而成。吃的时候蘸萝卜泥酱油,但关西人多喜欢蘸盐。

位于日本京都祇园的「天周天妇罗」是丫头找的,很棒。这家店有点快餐的意思,虽然只供应鳗鱼天妇罗或鲜虾天妇罗等几款盖浇饭,但人气极旺,经常需要排队。

我们是去用的午餐,稍微便宜些,四个人总共花了不到6000日元。据说到了晚上,这里只供应5000日元以上的套餐,有点贵了。


《小店》A0104040002 · 2014年4月5日摄于中国江苏镇江

 

喜欢镇江,因为曾经在这座城市学习和生活过将近六个月。

镇江好玩的地方很多:金山、焦山、北固山、南郊,以及很多的人文景观,像梦溪园,宋代园林建筑,《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的故居。再就是,镇江离扬州很近,仅一江之隔。在镇江学习的时候,和学院的总务处得比较熟,每当学院确定要派车送客人去对岸的瘦西湖游玩,都会事先透个风,留个座,不为蹭吃蹭喝,只是蹭个车。到了瘦西湖,一众人入内赏玩,我就待在湖边的茶馆喝茶,等返程时再搭车回来。

说是学习,至今仍心存愧疚:除了玩,还惦记着家这一头,真正花在学习上的心思不多。那时好像不满三十,丫头很小,尽管每周只休息一天,但一到周末都忍不住要往家里跑。好在那时已经有「U」字头的旅游列车,干净,不用遭罪,只是票价有点贵,一天四块钱的津贴大都交给了铁道部。

很多人只知道镇江香醋有名,其实镇江还有一样也很棒,那就是酱菜,尤其是「三和四美」牌的酱乳瓜,甜咸鲜香,清脆爽口,跟上海的泡饭堪称绝配。每次回家,除了得给丫头买样礼物,总还要捎上十来瓶香醋和酱菜,留一两瓶自家吃,其他一多半让姥姥带去单位给小姐妹们解馋。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少说也得三五十瓶香醋和酱菜,一百来块的津贴根本不够花。好在单位领导一直对我挺照顾,其他人外出学习,不但没有津贴,连奖金也是要扣除的,但对我网开一面,当作出差考勤,不但有津贴,每个月还给奖金。这样,刨去车票、丫头的礼物和姥姥的酱菜,还够每天晚上一碗锅盖面,再就是偶尔一次的盐水鹅。

镇江的盐水鹅真的很好吃,绝不输给南京的板鸭。


《西津渡》A0104040001 · 2014年4月5日摄于中国江苏镇江

 

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

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

 

作为长江与京城大运河的交汇点,镇江的西津渡自唐朝起便是交通要津、漕运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仅重大战事就有数百场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徐敬业、骆宾王为讨伐临朝称帝的武则天而发动的兵变。骆宾王的著名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即那时所作。

除了纷乱的战火,西津渡的文化气息也十分浓厚。南来北往的许多文人雅士,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传诵千古的诗篇。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船泊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元朝时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克 · 波罗也曾在西津渡登岸。

西津渡,是镇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根、脉所在。在镇江,恐怕很难再找出能比西津渡更能代表镇江的历史和文化的地方。

沧海桑田。由于淤积,西津渡所处的长江江面由隋唐之前的40余里,到宋时已只剩下18里,江岸不断北移,到清末,西津渡作为渡口已名存实亡,但一个繁华的街区却在淤滩上发展了起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中英签订的《天津条约》,镇江与汉口、九江、南京等长江沿江城市被迫开埠,并允许英国设立租界,西津渡被划入其中。1876年起,随着英国领事馆的设立,洋行、旅店、酒肆、茶楼、戏院、邮局、工厂、商店、住宅纷纷出现,西津渡一带形成了一个配套齐全、设施完整的商贸中心。

西津渡有一条古街,全长不过千余米,上溯六朝,下至明清,期间历朝历代的建筑随处可见,包括修造元大都白塔寺的工匠刘高主持修建的「昭关白塔」。

西津渡古街原为渡口的运输通道,当年独轮车压出的车辙至今仍深深在印刻在条石铺成的街面上。整条古街共修有券门四道,分别刻着「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和「层峦耸翠」,既是对西津渡秀丽景色的描绘,也是对人货平安的祈愿。

历经近千年的堆积,西津渡成了研究镇江历史的活化石。近年来对西津渡地区的考古发掘,逐步揭开了街面之下厚达数米的文化堆积层的神秘面纱,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六朝的砖瓦,先秦的夹砂陶鼎足,唐代的莲花纹方砖、瓦当、璧足形碗、唐三彩器,宋代的陶瓷器及琉璃筒瓦、铁刀、撑船竹篙的铁脚等。

著名的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置身镇江西津渡古街时曾发出过由衷的赞叹:「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

国内很多古镇、古村,往往是因为受所在地财力所限,或者区域「开发」价值不大才得以留存,包括镇江的西津渡。作为镇江历史最悠久的「后起之秀」,西津渡虽地处老城厢却长期被「忽视」,完全是因为其地处云台山麓,又有象山遮挡,其商业开发价值远不及其他区域所致。

不知道该值得庆幸还是该感到悲哀。


《四季香焖豆腐》B0000000019 · 2016年10月30日摄于中国台湾台北猫空阿义师的大茶壶

 

「猫空」是台湾郊外茶区中的一处溪谷,谷底因常年受砂石冲刷,形成了众多的坑穴,形似猫瓜印,故得名「猫孔」,后以讹传讹成了「猫空」。

猫空一带是台北郊外的产茶区,现辟为茶园观光区,大小茶楼多达四五十家,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阿义师的大茶壶」,是猫空唯一受到过Discovery专辑采访以及众多的美食杂志强力推介的茶餐厅。阿义师的大茶壶最大的特色是各式以花卉为香料的菜品,比如用岩茶熏制鸡腿,用搅碎的绿茶炒饭,用翠玉茶给鲜虾提味,用铁观音煮鸡汤,用玫瑰花烹制玫瑰玉钻虾,诸如此类。店主阿义师五十来岁,热情、随和,我们的菜就是他帮忙点的,除了上述的各式看家菜,又加了两道菜蔬和一道面线,四个人吃到撑仍意犹未尽。

阿义师不仅只是在当地,在全台湾都相当有名气。在用餐的时候,我们同他聊天。他说我们赶巧了,因为当时「一茶一坐」遇到了大麻烦,请他过去指导,所以再过一两天在猫空就见不到他了。临走时,我们向他道谢并跟他告别。他打开冰柜,取出四支冰棍塞进我们手里,说,这是他们自产的花卉冰棍,很好吃。

那天突然降温,很冷,我们四个一边哆嗦一边啃冰棍。


《石人石马》A2802000001 · 2012年12月31日摄于越南顺化皇陵

 

越南顺化省首府顺化市在越南的近代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是西山朝和阮朝两朝的都城。1802年,阮福映推翻西山朝称帝,年号嘉隆,国名「南越」,并遣使大清请求册封,次年被大清嘉庆帝正式册封为「越南国王」。

1803年,阮福映亲自考察勘界,经两年的筹划后,于1805年开始大兴土木,动用数十万劳工耗时三十年,修建成占地520公顷、越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建筑群:顺化皇城。

顺化皇城的规划蓝本是当时大清皇城紫禁城,其主要建筑包括勤政殿、太和殿、乾成殿、光明殿、午门等等,整个建筑群仿佛是一座微缩的紫禁城,其内保存的匾额和文书等也都是清一色的汉字。

多年的战乱以及明显的缺乏维护,我们参观顺化皇城的那天恰逢下雨,太和殿内离「龙椅」两三米的地方屋顶滴滴答答地往下漏着雨,地上积了一滩的水。估计统一后的越南百废待兴而,对古建的保护有些力不从心所致。

顺化皇城现为世界文化遗产。


《小城嬉野》A0213000001 · 2012年11月19日摄于日本佐贺

 

相传神功皇后,即日本第十四代天皇仲哀天皇的遗孀征战途中看见一只困顿的白鹤走入一条热气蒸腾的河中,不一会儿,白鹤便一扫倦怠,翩翩起舞。她觉得很神奇,便让手下将士下河沐浴以解疲乏。谁知更奇怪的事发生了:将士们不但精神焕发,而且所有的伤病也得到了治愈。人们为之欢呼雀跃,于是这条河被称为了「嬉野川」,其所在的地方被称为了「嬉野」。

嬉野位于日本九洲中部的佐贺县境内,很小,小到至今尚不通铁路;也很新,十二年才由盐田町与嬉野町合并为市。这个既小又新的九洲小城,与东京和大阪所代表的灯红酒绿的日本不同,代表着另一个宁静而传统的日本。

嬉野温泉在九州一带非常出名。嬉野温泉来自嬉野川的岩石裂隙,富含矿物质,肌感稠滑,为日本三大「美人汤」之一。嬉野川两岸温泉酒店林立,很多酒店客房都带有半露天温泉。

除了温泉,嬉野的美食也相当诱人。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嬉野温泉水豆腐」,细腻柔嫩,入口即化。同样入口即化的,还有「佐贺牛」,其口感是绝不逊色于著名的「神户牛」的。

嬉野还是全日本著名的茶乡,其出产的「嬉野茶」相传为「室町时代」由大唐传入。「嬉野茶」汤色浊绿,茶香丰满,但回甘不足。

嬉野,没有名山大川,没有绝世风光,同时,也没有东京及大阪那般的喧嚣。在这里,可以尽情享受温泉、美食、香茗,以及细致入微的服务。至于时光,尽可以悄然流逝,无人在意。


《南投风光》A0103020005 · 2016年10月22日摄于中国台湾南投仁爱乡清境农场

 

在台湾南投仁爱乡清境农场小住的时候吃过几次云南菜,其中的「晓云南」和「云舞楼段家私房菜」在当地颇有名气,尤其是云舞楼更是来头不小。据掌柜说,他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原型大理世子、大理皇帝段正严,也称段和誉的后代,所以也有人管他的「云舞楼」叫「御膳房」的。

在清境有很多云南人。1949年,云南一带的国民党军队溃退到缅甸、泰国等地,1961年被台湾当局接到台湾,包括傣族、佤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在内的200多人被安置在清境特意兴建的博望安置点,博望因此号称「云南村」。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写下了他的著名小说《异域》。


《淡水落日》A0103010005 · 2016年10月30日摄于中国台湾台北淡水

 

大清王朝在抵抗洋毛子的入侵中并不总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尽管整场战争最终一败涂地,但在一些局部战斗中还是有所斩获,比如「淡水之战」。

1884年10月1日,法兰西远东舰队主力在进攻台湾基隆的同时,舰队副司令利士比少将率领四艘法舰驶抵淡水,企图打开淡水港,占领淡水城,策应基隆方向法军主力的作战。2日晨6时30分,淡水守军趁法军逆光难于观察瞄准之际,先行开炮攻击法舰,打乱了利士比的进攻准备。4日,三艘法舰载陆战队300名由基隆驶抵淡水海域。利士比得到增援,准备在大风停息之后实施登陆作战。淡水守军严阵以待。8日晨9时起,法舰发炮猛轰清军阵地,并用小艇载陆战队于北岸海滩登陆,占领滩头阵地。10时许,法军登陆部队发起冲击,当逼近丛林时,清军伏兵骤起,双方展开激战。正午,法军不支,溃败退却,守军追击至海滩。此一役,法军阵亡及溺毙者达百余人,信心不再,一直未敢再犯淡水。

淡水地处台北盆地淡水河出口,扼守北台湾大门,是荷兰、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的战略要冲。现在的淡水除了殖民时间留下的人文景观之外,淡水老街也值得一逛。淡水的落日非常漂亮,最佳观赏地,红毛城是一处,另一处是渔人码头。


《巴拉德罗海滩》A3301000004 · 古巴马坦萨斯伊卡克斯半岛

 

介绍一个概念:全景深。

「背景虚化」是绝大多数摄影爱好者最喜欢使用的一种技巧,因为容易掌握,并且效果明显,于是乐此不疲。但在很多时候,无论是前景还是背景都非常漂亮,比如眼前的浪花以及远处的云彩,即使是人物拍摄,也值得保留。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到「全景深」,亦即尽可能地放大景深,将整个场景无论远近都得到覆盖。

全景深照片取景时比「背景虚化」要相对费事些,因为要兼顾整个画面而不只是某一个特定的点。

景深分两个部分,焦平面之前的那段称为「前景深」,之后的称为「后景深」。前景深和后景深范围是不一样的,通常前景深比后景深要小。所以在进行全景深拍摄时,合焦点的选择比较关键。过后,最近的一部分前景在焦外;同样,过前,最远处的一部分背景会变得模糊。作为一种经验,我通常是将合焦点落在整个画面由近往远三分之一处。


《雕刻之森美术馆毕加索馆》A0212000001 · 2013年11月6日摄于日本神奈川箱根

 

2013年秋去日本神奈川的箱根赏秋,顺道参观了那里的「雕刻之森美术馆」。

1968年,为日本雕塑艺术的振兴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提高,日本国内173家企业共同筹资成立了名为「彫刻の森美術館」的「财团法人」,亦即社会公益组织。次年,雕刻之森美术馆在箱根建成并对外开放。

箱根是日本著名的观光和度假胜地,以温泉和秋色著称。雕刻之森美术馆作为一家露天美术馆,大多数展品都在露天展出,目的是让观众在欣赏优秀雕塑作品的同时也能欣赏到箱根如画的风景和变幻的四季,并且与自然对话。

雕刻之森美术馆展地面积达70000平方米,多为树林和草坪,展品包括罗丹、布德尔及摩尔等近现代世界艺术泰斗的逾百件作品。在这里永久坐落着约120件近现代知名雕塑家的作品。 除了露天展地,雕刻之森美术馆还有五个室内展馆,其中的毕加索展馆展出的是这位艺术大家的很多陶器、雕塑及绘画珍品。


《埼玉街景》A0211000001 · 2013年11月17日摄于日本埼玉

 

埼玉县,日本的一个内陆县,毗邻东京都,属于关东地区。

日本大体上分为四大地区,即本州、四国、九州及北海道。其中本州又分东京所在的「关东地方」和大阪所在的「关西地方」这两大地区,为古时武装割据所形成。东、西两地间有几条连接干道,像东海道、北陆道、东山道等。这些干道都设有关卡。东海道上的关卡设在三重县境内,叫铃鹿关;北陆道设在岐阜县,叫不破关;东山道设在福井县,叫爱发关,并称「三关」。以这些关卡连线为界,以东称为关东,以西则称为关西。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三关」应该是铃鹿、不破,再加上滋贺县境内的逢坂关,而不是先前的爱发关。

关东、关西两地的文化存在很多微妙的差异,比如天妇罗,关东人喜欢醮拌了萝卜泥的酱汁,而关西人更喜欢醮盐。如此这般。最典型、直观的就是在关东乘自动扶梯约定俗成的是左立右行,而在关西则刚好相反。据说这是因为历史上关东尚武,关东人左侧多戴佩刀,所以左立右行;而关西崇商,关西人右手经常拿着算盘,所以右立左行。

最令外国人不解的是,关东和关西电网的频率也是不一样的:关东地区为50赫兹,而关西地区则为60赫兹经。当然,这不属于文化差异,而是因为一次疏忽。

日本最早的发电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关东地区建造发电厂时,设备是向德国采购的,频率为50赫兹。而当关西建设发电厂时,由于疏忽,从美国采购了60赫兹的发电设备,导致两个地区的电网互不兼容。这对一个一向以细致、严谨著称的国家而言,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电器制造商为了应付混乱的电力系统,不得不将所有电器产品都特别设计,使其可以同时使用50或60赫兹电源。


《西塘印象》A0102080001 · 2011年9月24日摄于中国浙江嘉善

 

西塘,浙江嘉善的一个水乡小镇。

西塘的旅游开发得比较早,曾一度和桂林阳朔的西街、云南的丽江、湖南的凤凰一起,并称「四大小资聚集地」。

西塘的历史相当悠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春秋战国时期,西塘同接吴越两国,因此有「吴根越角」之称,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003年即被列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6年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名单。

西塘离上海较近,早年沿沪杭高速,一出上海金山的枫泾便是浙江嘉善的大云,下高速再走十几公里即可抵达。现在有好几条高速可达西塘,更加便捷。

往年我们全家经常去西塘,有时一年一回,有时一年两三回,找家临河的客栈小住一两天。印象中,丫头还在上学的时候,有一回召集小伙伴们出门旅行,目的地也是西塘。这两年去得少,一是现在上海以及周边江浙一带很多水乡古镇的旅游都成熟了,二是西塘现在的客栈价格居高不下,性价比不高,兴趣不再。


《牙终于掉了》F0300000149 · 2018年5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

 

5月12日那天,闹闹掉了一粒牙,不是磕掉的,是换乳牙。这粒牙晃晃悠悠了二三十天,从中国一路晃到新加坡,再晃到泰国,最后叶落归根,回到家后才掉,真是够爱国、爱家的。

掉牙的第二天,闹闹来外婆家。外公说,走,拍张缺牙照,留作纪念。闹闹二话不说,跟着就下了楼。

现在的孩子跟我们小时候的观念确实不太一样了。我们那会儿要是缺了一粒牙,那是很难为情的事,因为会被小伙伴们围着「缺牙龙、缺牙龙」瞎起哄的,所以到哪都抿着嘴,开口说话也都用手捂着掖着,生怕被人瞧见。小时候还有一样麻烦事,那就是剃头。新剃头不光要被起哄,还会被拍后脑勺:「新剃头,不打三记触霉头」。

闹闹是外公最称职的模特,也就三四分钟,外公拍了几张片子,看看有合适的了,不多为难他,立即宣告收工,把他给「放生」了。这小子踩着滑板车「哧溜」一下便不见了人影。

外公还在导片呢,这小子空着手回来了。问他滑板车呢?他说坏了,给扔垃圾桶了,还摔了个屁股墩。外公终究没能听明白:是滑板车坏了把他摔了,还是他摔了把滑板车给废了。外公伸手想摸一下他的脑们表示安慰,他一下子躲开了,一边撩起头发,一边解释说:「昨天也摔了一跤,把头磕了,摸了疼。」我一看,果然,额头上好大一块瘀青。

男孩子,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不是坏事,到了晚年,可以跟儿孙们吹上好些年。

景深

20180523


《美丽的文莱皇家航空乘务员》F0200000012 · 2014年12月24日摄于文莱皇家航空BI613航班

 

这张照片是三年半前搭乘文莱皇家航空公司BI316航班时拍的。这家航空公司的空乘都很可爱。文莱国王的妻子中有一位就是空乘,应该是哪回坐飞机时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

说说景深。

我们拿放大镜看报纸时都有这样的经验:只有当放大镜与报纸之间保持一段特定的距离时,报纸上的字才最清晰。靠近或者远离,字便会变得模糊,直至无法辨认。

相机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光学系统,基本原理和放大镜相似。拍摄时,合焦的地方最清晰,之前或之后,随着距离的增加会越来越模糊。

这里补充说明一下:你对远处的一颗树合焦,不只是树清晰,而是树所在的整个平面都是清晰的。这个面称为「焦平面」。

由于人眼的分辩率是有限的,换句话说,就是比较「宽容」,对于焦平面稍前或稍后一定范围内的影像都认为是清晰的。这个范围,就是「景深」。范围越大,我们就说「景深越大」,反之则称为「景深越小」。

摄影中,为了突出重点,经常需要将与被摄物体不太相关的东西尽可能地加以去除,手法之一,就是利用小景深将前景或背景模糊掉,这就是所谓的「虚化」。虚化不只是背景虚化,还经常包括前景。

不同的光圈和不同的焦距都会影响景深的大小。光圈越大、焦距越长,景深就越小。不仅如此,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被摄物体和前景、背景之间的距离越大,虚化的程度也就越高。


《鹅毛棒》C0000000002 · 2014年4月6日摄于中国江苏扬州

 

这小绒球叫「鹅毛棒」,掏耳朵用的。以前的剃头店里经常能见到,现在因为卫生原因,美发厅多改用一次性的棉签。那天在「富春楼社」吃了「三丁包」出来,见巷子里很多的店铺在卖这东西,便拍了几张。

扬州有「三把刀」:剃头刀、切菜刀和修脚刀,分别指的是理发馆、饭馆和澡堂子这三个传统行当,很是出名。

前几年,谁是中国真正的休闲之都在杭州和成都两地间争得面红耳赤,争论的焦点无非是小资发呆还是草根喝茶更休闲。这样的争论毫无意义,毕竟每个人对休闲的理解和感受是不一样的。真要评选中国的休闲之都,扬州倒真可以算上一个。

旧时的扬州靠盐商发迹,极富,只是相对于杭州的官场和苏州的隐士,扬州盐商的社会地位似乎稍逊一筹,于是乎专心于享乐,有事没事喝喝茶、尝尝鲜、刮刮脸、捏捏肩、掏掏耳、搓搓澡、捶捶背、修修脚、打打盹,便形成了扬州独特的市井文化。

休闲在扬州是休而不闲,比在杭州发呆、在成都喝茶有趣得多,不然也不会有「腰緾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一说。


《流浪歌手》F0300000150 · 2018年5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

 

闹闹今年「幼升小」。上周六妈妈带去学校面试,今天刚上班,妈妈就接到了学校的电话,说闹闹被录取了。

西藏回来后,外公的腰一直不怎么舒服,过几天又要出远门,所以最近就一直在家静养,整天躲在自己的狗窝里喝喝茶、看看书、上上网。

昨天傍晚,外公躺在床上,捧着笔记本电脑看照片,就听到厅里传来闹闹的哭声。若不是受了天大的委曲,闹闹是不会哭得这么凄惨的。外公怕又是外婆和妈妈作弄闹闹,便起身到了厅里,想替闹闹出头。问闹闹怎么回事,为什么哭,闹闹泣不成声,只顾着抹眼泪,没答话;问妈妈,是不是欺负儿子了。妈妈「卟嗤」乐了:「谁敢欺负他啊,是他自己打游戏一直过不了关急哭的好吧。」

1 106 107 108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