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韭黄猪肉饺》B0000000081 · 2020年1月23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
喜欢吃饺子,尤其喜欢吃猪肉白菜馅的饺子,很经典。
有一年去内蒙古的包头,晚饭被耽搁了,差不多晚上七点多才找了家饺子馆,想吃顿饺子。女掌柜的迎上前来,问要啥馅儿的。我说就猪肉白菜的。她说,真不巧,当天猪肉白菜饺子全卖完了,只有海鲜馅的。要不就来一碗海鲜馅的,钱按猪肉白菜馅的收。
我颇有几分无奈地点了点头,「行,就这样吧。不过,钱还是照算,该怎么收还怎么收。」接着,我又嘀咕了一句:「饺子还真是猪肉白菜馅的好吃。」
女掌柜的顿了顿,扭头招呼身后七八个正等着打烊的伙计:「今天都晚点回家,一起包一碗猪肉白菜饺子。」
中国地广人众,但如果按吃不吃饺子分,也就分成两块,一块是饺子区,一块是非饺子区。
我家属于非饺子区的饺子区飞地。父母健在的时候,每年的除夕和大年初一都是要吃饺子的。感觉不吃顿饺子就像没过年似的。
尽管如此,我始终不认为过年吃饺子是一种民俗。因为对于非饺子区来说,过年根本不吃饺子;而对于饺子区来说,小年吃饺子、除夕吃饺子、初一吃饺子、冬至吃饺子,感觉没有哪一天是不吃饺子的。
立春吃春饼,元宵吃元宵,清明吃青团,立夏吃鸡蛋,中秋吃月饼,特定的日子吃特定的食物,这才算得上民俗。

《坠马髻女俑》M0000000010 · 2020年1月23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衣食无忧之余,便有了闲情雅趣。
汉唐盛世,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虞,生活自然也就精致了起来。到了盛唐更是登峰造极,尤其是女子,衣着怎么华丽怎么裁,发型怎么夸张怎么来。
大唐女子的发型以梳髻为主,半翻髻、云髻、盘桓髻、 惊鹄髻、双环望仙髻、乌蛮髻、回鹘髻,且奇且大,劈头盖脸地顶在头上,蔚为壮观。
唐朝女子的发型应该是承袭自汉朝。汉诗《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中的「倭堕髻」在出土的汉唐女陶俑也颇为常见,属于「坠马髻」的变形。
所谓「坠马髻」,就是发髻耷拉着,如骑士坠马状。关于其由来,有一种说法蛮有趣的。说一女坠马,把原本高耸的发髻给摔塌了。可能是嫌重新梳理过于麻烦,便任由它去。不料想这一无心插柳之举竟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一斤猪蹄」》M0000000080 · 2020年1月24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久沐 · 贵妃醉酒」
西安颇有些长安遗风,商贾云集、酒肆林立,而且店招也很纸醉金迷:「煮酒长安」、「遇见长安」,诸如此类。只是容易搞混。
前两天午餐,去「醉长安」。按导航索骥,一路寻将而去,入店、坐定。点菜时,发现有些不对头,很多《大众点评》上的推荐菜,店里的菜单上没有,即使有类似的,价格也相去甚远。于是问店小二怎么回事。店小二也是一头雾水,不知所措。经不住一再追问,店小二只得找来当班经理。当班经理问明原委,看了我们递去的手机,「卟哧」乐了:「我们这里是『贵妃醉酒』,你们点的是隔壁『醉长安』的菜。」
真是「贵妃」没醉,「长安」没醉,倒是我们一家全醉了。

《虎头帽》G0000000012 · 2020年1月22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
1995年,中日两国学者共同组成的考察队在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发现了一座精绝古国时期的夫妻合葬王墓。考古学家在男墓主人的右手臂上发现了一件织锦护膊。现场初步清理后,发现织锦上绣着清晰的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当时就引发了争议与惊叹。有人认为这是造假的文物,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对两千年后的精准预言。
经现场中日专家的确认,这件织锦护膊确实是汉代文物,并无造假。同时,这件文物是汉代蜀地的织锦,用白、赤、黄、绿四色织成,上有鸟兽纹、云气纹,织锦工艺十分精湛。
现在,这件汉代蜀地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同时也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天佑中华,新年快乐!

《天津火车站》A0117020002 · 2017年10月5日摄于中国天津河北
网上传言,说京津两地相互瞧不顺眼。
两地虽去过几回,但都只是三五日的走马观花,不熟,说不上什么。这几天闲来无事,有大把的时间,也就上网八卦了一下,结果发现有这种感觉的大有人在。究其原因,众说纷纭。随手摘一篇文章,观点似乎有点向着天津,但不当真,权当解闷儿。
天津人、北京人,情感上有鸿沟;天津青年、北京青年,生活上有差距;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不可逾越的距离。最先是天津开放、北京封闭,而现在是北京开放、天津落后,于是北京人和天津人就在许多地方显得格格不入了。
老老年间,北京人看不起天津人,天津人也看北京人不顺眼。不喝一眼井的水,果然民性不同。
北京人说天津人「粗」,绝对准确。天津人到北京,向北京人问路,大嗓门:「二爷,跟您扫听个路。介地南门怎么走?」北京人听着就烦,满脸不高兴地回答:「没有地南门,有地安门。」天津人听着更不高兴:「唉,『南』跟『安』不是一个音儿吗?」在天津是一个音儿,在北京就不是一个音儿了。
北京人到了天津,看着什么都别扭。头一宗,没有一条正道,天津的路倚河而修,不求纵横规范,只图便利通畅,弯弯绕绕,不管北南西东。北京人逛天津,找不着北,草根文化把皇城文化绕迷糊了,真是有罪。
天津民居,以人为本,既有规范四合院、豪宅小洋楼,更有大杂院、「篱笆灯」。但居住条件绝不是天津人身份的标志,豪门出「阿斗」,市井有奇士,天津人从不以居住区炫耀自己,而更敬重自立人格。
天津人信奉平安是福,家里没有病人,外面没有罪人,是天津人最高的生活理想。天津人不仇富,人家富那是人家的造化;天津人教育子女「长本事」,来日凭实力参与残酷竞争;天津人以攀附权贵为耻,天津人认为即使是贩夫走卒,只要是凭本事吃饭,就不嫌「寒碜」。
天津没出过状元,天津没有文渊阁、文溯阁,天津没有白鹿洞,没有岳麓书院,但天津却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祥地。何以天津选择了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何以选择了天津?原因之一就是天津文化的草根特质面对最广大民众的教育,自然是最富生命力的教育。
天津艺苑,更显现出了天津文化的草根性,戏曲界名言道:北京学戏,天津唱红,上海赚包银。何以一定要在天津走红?天津走红,就是得到了最广大民众的认同。藏之宫禁,流于堂会,最多就是一种观赏,只有在天津唱红,经历一次草根化过程,才真正具有艺术生命。
天津更是曲艺的发祥地,相声、大鼓、坠子、单弦、评书、时调,天津为艺术葩苑作出了非凡的贡献,近代几个剧种在天津成熟,更从天津走向全国,天津是培养艺术大师的沃野,天津人是艺术家们的知音。盘点植根于天津、并在天津发展成熟、从而走向全国的曲艺和戏剧艺术,草根性是它们共同的成功基因。
烹饪文化博大精深,八大菜系争奇斗艳,天津自然也不甘寂寞,创建天津菜系,挖掘天津名吃。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大炸糕,且不论这三种名吃的特色,只这三种名吃的冠名,十八街、耳朵眼、狗不理,草根文化内涵,草根文化包装,地地道道的草根文化,天津当之无愧。
草根文化和皇城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和距离,但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人们之间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了。生活状态的相互借鉴,文化心理的相互渗透,人们之间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各自封闭。如此看来,差异只能是暂时的,而共同进取、共同提高才是永恒的。随着生活的不断进步,文化总是要占领每一个角落,天津人也罢,北京人也罢,都要随着生活一起前进。

《杨浦街景》A0101040007 · 2019年1月2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1912年1月,上海归属江苏,辖下共有上海、华亭、嘉定、宝山、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崇明十县,1925年改为淞沪市,但仍属江苏管辖。
1927年,上海特别市成立,直辖于中央政府,开启了上海作为直辖市的历史。但其时,上海、嘉定、宝山、松江、川沙、青浦、南汇、奉贤、金山、崇明十县仍隶属江苏省。
1930年,上海特别市更名为上海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仍为中央直辖市,辖下分二十区十县。1958年,江苏省所辖上海、宝山、嘉定、松江、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崇明十县划归上海。同时,上海也调整了行政区划,共设立十四区十一县。
现在的上海辖下共有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区、浦东新区共十六个区,县已经全部撤并完毕。
在上海不长的历史中,有数十个区县被撤并,现已不复存在。它们是:
邑庙区、老闸区、卢湾区、南市区、水上区、新成区、蓬莱区、嵩山区、常熟区、闸北区、北站区、北四川路区、提篮桥区、榆林区、东郊区、西郊区、北郊区、浦东县、上海县、川沙县、南汇县、新泾区、真如区、吴淞区、江湾区、高桥区、杨行区、江宁区、大场区、东昌区、洋泾区、杨思区、龙华区。
另,原杨树浦区后更名为杨浦区;浙江舟山嵊泗1960年起曾一度划归上海,成立嵊泗县,两年后又重新划归浙江。

《天津卫》F0300000286 · 2017年10月2日摄于中国天津
「天津」一名始于明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为稳固统治,封诸子为王,镇守各地。其四子朱棣时受封「燕王」,驻守北平。
朱元璋驾崩后,位传长孙朱允炆。燕王朱棣为与朱允炆争夺皇位,发动兵变,史称「靖难之役」。1399年,朱棣挥师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奔袭沧州,并于1402年攻陷都城南京,夺得大明天下。
登基后,朱棣认定三岔口居功至伟,赐名「天津」,意「天子渡津之地」。
朱棣称帝后,移都北京。天津成了大明新都的门户,地位突显。明永乐二年,天津设立专门的军事建制,即「卫」。当时天津共设有三卫: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驻军一万余人。故此,天津又称「天津卫」。随后,天津筑城,成为一座真正的城市。

《天津泥人》G0000000011 · 2012年10月18日摄于中国天津
作家冯冀才曾写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天津最著名的匠人「泥人张」的事儿,题目就叫《泥人张》。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东北角的戏剧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坐在那儿,为了瞧各种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
那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中间一位穿的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势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当下,城里城外最冲得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叫「海张五」一称。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但是不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以告人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大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土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帐。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打磨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面写着: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快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佛门》A0106010019 · 2019年4月26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一般认为,「卍」这个符号由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唐代的武则天钦定其音为「万」。但「卍」既非佛教特有,也非印度独创。
在世界很多地方,甚至早在史前,就已经出现了「卍」这个符号。从中国的河姆渡、红山、马家窑、仰绍等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都可以找到这个符号。
考古学家在乌克兰首都基辅附近的特里波耶史前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这个符号。而特里波耶文化距今已有七千多年。
同样的符号,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人已经沿用了数个世纪之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古老而又神秘的阿纳萨齐族时代,并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只是对印第安人来说,「卍」不是「万」,而是「旋转原木」。
除此之外,据说在阿拉伯、俄罗斯、苏格兰、爱尔兰,以及古代的克里特文明、玛雅文化、基督信仰、拜占庭文化等,都发现了它的踪影。
很难相信所有这些考古发现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源头。「卍」能在远古时期几乎相互隔绝的不同文化中同时出现,只是一种巧合,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