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咕钟》G0000000009 · 2011年3月13日摄于奥地利蒂罗尔因斯布鲁克

 

咕咕钟,即布谷鸟钟,这种钟在报时的时候能发出类似布谷鸟鸣的「咕咕」声,每到整点,钟上会开一扇小门,有一只布谷鸟弹出来,煽动翅膀点头「咕咕咕咕」的叫,叫完回到钟里并关上门。

咕咕钟不同于一般钟表,除了用布谷鸟的叫声报时外,也利了传统的雕刻技法,用木雕装饰各种咕咕钟,更特别的是用机械动原理,设计了不同的会动木偶,如砍材、喝啤酒、水车的转动、跳舞等.精巧有趣的动偶,配上音乐与鸟鸣,将森林生活表现在时钟上。如今,这种古老的手工艺,已成为崭新的工业,现代的布谷鸟钟工厂更精益求精,用先进的工业技术与设备,制作各种机械与外壳,但木雕的部份,则仍承袭祖先200年的工艺技法,手工雕刻而成兼具工艺与实用的艺术珍品。

瑞士的钟表非常著名,因此,很多人都误以为咕咕钟也出自瑞士,实际上,这种全球最知名的机械时钟却来自德国的黑森林。

咕咕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由于黑森林冬季漫长,白雪岂岂,农人们在闲暇之余,以木头为材料做出许多有用的器械及工艺品。大约在1640年的时候,有一对名叫库兹的兄弟在他们的玻璃作坊发明了一个指示时间的仪器:世界上最早问世的木架钟。但这种时钟的生产在18世纪的「三十年战争」期间一度中断。

1738年,法朗安顿 · 凯特尔巧妙地利用风箱原理设计出与咕咕鸟的叫声相似的歌声,从而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布谷鸟时钟,之后便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1805年,光是特纳伯和卢思达地区就有688家制钟工厂和582家钟行。

近年来,尽管科技飞速发展,但咕咕钟的木雕部份依然沿袭200多年的传统以手工制作。


《章鱼小丸子》B0000000060 · 2019年3月10日摄于中国上海长宁

 

这是章鱼小丸子,堪称日本国粹的一道日料小吃,其表面通常会撒上很多薄如蝉翼、如糖果米纸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同样堪称日本国粹的木鱼花。

木鱼花是金枪鱼科鲣鱼属的鱼类经过煮制、干燥、发酵之后加工而成的一种食材和调味料,因其最初的形状与很多佛家寺庙中所悬挂的木鱼很相似,所以称作木鱼花。

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四面环海,自古以来渔业非常发达。鲣鱼是日本传统的渔获,产量很大。早在日本的飞鸟时代,朝廷颁布的《大宝令》中就有将晒干的鲣鱼煮汤用于调味的描述。日本江户时代,盛产鲣鱼的宇佐浦一带的渔民为了更好地保存鲣鱼,除了晾晒之外,还经常烟熏,其味更加的醇厚。这种烟熏的鲣鱼最终演变成了木鱼花。

木鱼花传统的制作方法非常繁复。新鲜的鲣鱼去除鱼头、内脏,洗净,蒸熟,再去鱼刺、鱼皮,晾晒,烘干成「生利节」。然后烟熏。烟熏所使用的木材必须是果木,像龙眼或荔枝。这些果木不仅没有杂味,甚至还带有果香。熏制后的鲣鱼干叫「荒节」。经过一段时间的荫晾、贮藏,荒节的表面会有油脂渗出。去除油脂后荒节称为「裸节」。裸节经数次发酵制成「枯节」。

木鱼花就是枯节的刨花,是日本料理中最经典的调味品。有人甚至将其称作日料之魂。


《施华洛世奇》G0000000008 · 2011年3月13日摄于奥地利蒂罗尔瓦滕斯

 

把玻璃卖出水晶价,这就是施华洛世奇。

蒂罗尔,位于欧洲中部山区,原属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南蒂罗尔割让给了意大利,北蒂罗尔和东蒂罗尔则留在了奥地利,属于蒂罗尔州。

蒂罗尔的首府因斯布鲁克是奥地利著名的旅游胜地。距因斯布鲁克1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小镇,叫瓦滕斯。小镇本身不怎么出名,但享誉世界的人造水晶饰品王国「施华洛世奇」就诞生在这里。

施华洛世奇的创始人丹尼尔 · 施华洛世奇1862年诞生于捷克波西米亚伊斯山一个世代以玻璃制品为业的小村庄。作为一个水晶切割小作坊的继承人,丹尼尔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宝石打磨,用于装饰胸针、发针、发梳等饰物。21岁那年,丹尼尔去维也纳参观了第一届电气博览会。西门子和爱迪生的技术革命给了丹尼尔灵感,他决心发明一台自动水晶切割机。9年后,经过夜以继日的艰苦努力,他的第一台可完美切割水晶的自动切割机问世。这台神奇的机器能在水晶表面上打磨出几十个切面,增加了光线的折射,使水晶看上去更加耀眼夺目。丹尼尔为他发明的机器注册了专利,并于1895年和弗朗茨·魏斯、阿曼德 · 考斯曼合伙在瓦滕斯成立了施华洛世奇公司。之所以选择瓦滕斯,一是因为这里地处阿尔卑斯山腹地,莱茵河丰沛的水力资源可以为水晶切割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二是比起波西米亚,这里离当时最大的水晶消费地、时尚之都巴黎更近。

时至今日,施华洛世奇已经发展成一个拥有超过一万四千名员工、四百多家专卖店的全球性人造水晶王国,但它的生产基地从未离开过瓦滕斯。

养小

20190308


《静物》C0000000008 · 2015年10月5日摄于西班牙巴塞罗那

 

「养小」,不是养小猫小狗,而是培养小趣味、小情调。「养小」是一种回归,从「治大国」回归到「烹小鲜」。

王太生曾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就叫《养小》:

清人顾仲写过一本《养小录》,记述各类清淡饮食、清甜小吃的烹饪与制作方法。

何为「养小」?养小之事,就是下厨房,劈柴炒菜,一心一意做好吃的,心无旁骛。养小,或许是捣鼓些小玩意、小喜好,贪图些小玩意、小安逸、小意趣,而且沉浸其中,自觉美好。衣食住行,寻常百姓每天所做的事就是「养小」。

喜欢做菜的文人,笔下活色生香,文从小处着手,亲切,有生活的烟火味。汪曾祺饭桌上的菜,有些是他亲手做的。他说:「拌荠菜,拌菠菜。荠菜焯熟切碎,香干切米粒大,与荠菜同拌,在盘中用手抟成宝塔状。塔顶放泡好的海米,上堆姜米、蒜米。」

蔡澜被人问起人生观,想也没想,便说:「吃吃喝喝咯。」

「养小」,养的是小闲情、真品位。从前,隐居在江南园林中的人,在水榭花池里养红鱼,让眼睛跟着鱼尾巴转;垒石叠假山,让园子里添几分山林烟岚之气;红木案几上,摆几盆微缩盆景,片石之上有山的纹路,灵动稚致,这些都是「养小」。

许多人年轻时曾有大志向,梦想成大事,创大业。经历过许多事情,遭遇过失败。到了中年,慢慢沉淀下来,喜欢养养花、种种草,摩挲小古董、小石头,钓鱼、做菜,人生绕了一圈,又回到「養小」。


《田园》F0300000227 · 2018年10月3日摄于中国江西婺源

 

《放下手机,不然你真的会瞎》

李斐然

 

微软的报告称,77%的18岁到24岁的年轻人会在做任何事之前先伸手去找自己的手机。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亚当 · 奥尔特研究了这种技术上瘾的现象。在他的调查里,超过59%的人承认,他们依赖社交媒体,如果超过半小时没有上网查看,他们就会觉得焦躁不安,无法集中精力。在另一次调研中,46%的人表示,他们无法忍受没有智能手机的生活。显然,我们被眼前的这个屏幕迷住了,逐渐上瘾。

对抗人类的设计

为什么屏幕会吞没我们的生活,抢走这么多的时间?在采访了开发者,查阅了数据报告后,我终于开始明白,我们每个人身边究竟在发生什么。根据微软加拿大分公司发布的关于人类注意力的研究报告,在2000年,普通人的注意力能保持12秒,而到了2013年,人们只能聚焦8秒。人类的注意力正在萎缩,但绝大多数科技产品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用户的注意力。所以,一个成功产品经理的职责,就是在一个又一个8秒内不断地释放新的刺激点,锁住用户的注意力。

这一切细微设计,从医学角度看,简直就是一出悲剧。在正常状态下,人类的眼睛每分钟要眨15到20下,也就是说,每隔3秒钟左右,眼睛有一次不自主的眨眼,这个过程被称为「瞬目过程」。每一次完全的瞬目过程,上下眼睑完全覆盖眼球表面,让泪液均匀分布在角膜和结膜上,保持它们的湿润,并且让眼球得到至少0.2秒的休息。

但是,电子屏幕设計本身就是对眼睛的一种刺激,导致它无法实现完全地眨眼,每分钟眨眼次数减少一半,甚至减少至1/3。更要命的是,屏幕还在源源不断跳出新的刺激点,眼球就会不自主地被吸引过去,从一个刺激点接连不断地转移到另一个刺激点,在移动过程中,眼睛持续保持紧张状态,完全瞬目次数明显减少。

屏幕上的这些设计,导致眼睛内膜泪液分布不均匀,增加了泪液的蒸发。最新的研究发现,过度使用屏幕最终会影响泪腺分泌,因为泪腺受到的刺激少了,总体分泌量就会受损。我们的眼睛会更容易疲劳,也更容易患上干眼症,进而诱发更多眼部疾病。这种看似并不严重的状态积年累月会影响人类视力,特别是代际视力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估,到2050年,全球会有超过一半的人近视,而东亚地区这个比例会更高。

人们这一行为习惯的变化,甚至改变了商业设计。所以,在北京地铁,广告最贵的地方不是人最多的车厢,而是让人不得不放下手机的地方。在换乘通道,电梯和步道相交的那部分,是全北京最昂贵的一面墙。只有在那个地方,你的眼睛会短暂地离开屏幕,看着地面迈步走上电梯。

晒太阳

那么,医生能给我们提供帮助吗?

「阳光对视觉发育的影响,是小儿眼科和视光学领域最热的课题之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眼科医生文静说。大量研究数据证明,太阳光照充足的环境,能够形成周边离焦,减缓眼轴伸长,还能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光谱均匀的日照对眼睛也有保护作用。

对照太阳和屏幕的光谱,就能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太阳的光谱,是一种连续的全光谱,它拥有不同波段的光,这种光源经过长距离的传递,均匀地弥散在我们的眼睛里,温和而均匀地刺激视网膜细胞发育,在过去的数千年里,养护着人类的眼睛。

但电子屏幕释放出的主要是高频蓝光,这也是为什么它会影响我们的睡眠:在晚上睡觉前刷手机,屏幕上的高频蓝光向大脑神经释放了错误的信号,「现在是白天,不能睡着啊」,这会严重影响人类的昼夜节律。

关于光照对视力的保护性作用,医学界有一个著名的对照实验。研究者对照了新加坡和澳大利亚悉尼华裔儿童的近视患病率,两个研究组中都是华裔儿童,所以从遗传学角度看,他们身上的近视遗传特质应该会表现出相似性。可是,对照两组儿童的视力状况,生活在悉尼的儿童近视患病率仅为3.3%,而生活在新加坡的儿童近视率高达29.1%。研究者进而仔细分析了两组儿童的生活方式,发现新加坡儿童每周户外活动时间为3.05小时,而悉尼儿童每周户外活动时间为13.75小时。

在此基础上,新加坡的研究者详细分析了户外活动与近视的关系,共有1249名青少年参与了此项研究。这些孩子的平均户外时间都达到每天3小时以上,但近视组的孩子活动时间为3.1小时,而非近视组为每天3.6小时。研究发现,在排除了年龄、性别、种族、阅读时长、家族遗传等因素后,仅仅是30分钟的户外时间差距,多了这30分钟的小组近视患病率就下降了10%。同时研究人员发现,运动量也与近视患病率密切相关,户外运动的相关性远高于室内运动,也就是说,只有在户外运动才能真正有效地预防近视。

晒太阳很重要,这已成为视力研究者的共识,光照对于眼睛有保护性作用。尽管人无法治愈近视,但充足的光照能够避免情况向更糟糕的方向发展。研究者的建议是,儿童需要每天在至少一万勒克斯的光照下待3个小时,才能有效避免近视。但问题是,它很难实现。

最大的问题在于代际传递。相比父母双方均无近视的人来说,父母单方近视,孩子患近视的概率增加了3倍;但如果父母双方都是近视,孩子患近视的概率会增加6倍,而且这些都是后天发生的近视。所以屏幕给眼睛带来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虽然出生的时候,人眼轴长度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在后天的环境中,眼睛出现问题的概率更高。

每年夏天,很多小升初的孩子会来医院看眼睛,他们在诊室里崩溃大哭,无法接受自己一生要与衰弱的视力共存这个事实。而在此之后,他们还将继续面临一个更严酷的世界,永远在线,永远看着屏幕工作。在漫长的代际传递后,或许有一天,人类会像退化尾巴一样,对眼睛功能的需求也发生变化。

只不过,活在此刻,还是要放下工作,走出房间,去晒晒太阳。


《鲍》B0000000058 · 2019年3月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燕」即燕窝,「鲍」即鲍鱼,「翅」即鱼翅。燕鲍翅不仅是中国传统美食中的高极食材,并且传说还有很高的「滋补」作用,因而倍受推崇。

燕窝,即燕子的巢。但只有雨燕科中的金丝燕的巢才称为「燕窝」。这种燕子生活在东南亚及中国的海南岛。这种燕子会分泌出一种类似唾液的黏性物质将自己的羽毛粘贴在悬壁上筑成巢穴,这就是「燕窝」,其主要成份是水溶性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少量氨基酸。有些燕窝呈红色,称为「血燕」,是受崖壁上的矿物质浸润所致,并无特别神奇之处。

鱼翅,即鲨鱼的鱼鳍,包括鲨鱼的背鳍、胸鳍、臀鳍和尾鳍。鱼翅其实是鱼的软骨,其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和少量矿物质。

无论是燕窝还是鱼翅,从营养的角度而言并无特别之处,完全可以从普通饮食中获取。而且美国《赫芬顿邮报》曾刊发过的一篇报道称:一项美国最新研究显示,制作鱼翅不仅让大量鲨鱼濒临绝种,而且还因为含有高浓度神经毒素,可能会导致老年痴呆症。该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海洋药物》杂志上,美国迈阿密大学科学家经过分析佛罗里达州海域的鲨鱼鳍后发现,鲨鱼含有一种高浓度、与脑退化症和葛雷克氏症有关的神经毒素。专家认为,食用鲨鱼肉与鲨鱼软骨,都可能会危害食用者健康。科学家们共测试了七种鲨鱼,分别为黑吻真鲨、黑鳍礁鲨、窄头双髻鲨、牛鲨、大双髻鲨、柠檬鲨与护士鲨。这些鲨鱼肉样品中的神经毒素浓度与老年痴呆和葛雷克氏症患者脑中发现的相关物质的浓度相当。

由于亚洲人,尤其是华人对燕窝和鱼翅的热捧,过量的采集和捕捞已经严重威胁到金丝燕和鲨鱼种群的生存。

这辈子没吃过燕窝,一是贵,吃不起;二是觉得有点恶心,不能接受。鱼翅倒是品尝过几回,但自「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之后,便开始不再食用鱼翅。

鲍鱼是一种海生贝类。「鲍、参、翅、肚」即鲍鱼、海参、鱼翅和鱼肚并称四大海味,鲍鱼位列其首。鲍鱼肉质柔嫩细滑,滋味极其鲜美,非其它海味所能比拟。鲍鱼现已实现人工养殖,好吃不贵,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大众美食。


《哈瓦那》A3302000017 · 2017年11月6日摄于古巴哈瓦那

 

结束「地中海 · 歌剧」号邮轮的加勒比海巡游,我们回到古巴首都哈瓦那。晚上在哈瓦那的一家中餐馆用餐。

那天好像是地接导游出了什么纰漏,晚餐时他说他请客,多上一道龙虾,算赔个不是。我们之间相处得很愉快,加上也没造成什么麻烦。出于好意,我想打个圆场,说龙虾就免了,加个番茄蛋汤得了。这些天在邮轮上吃得太腻,这会儿刚好趁机清清肠子。

不久,番茄蛋汤上桌。这事也就这么过去了。

后来才知道,我有些想当然了,不但大伙儿没吃上龙虾,地接导游还大大地破费了一把:原来当地的龙虾随便抓,成本很低,倒是蔬菜奇贵,一碗番茄蛋汤远贵于一只龙虾。

自以为是,结果不是。我把所有人都给害了一遍,包括我自己。


《小茴香》B0000000058 · 2018年11月11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萨马尔罕

 

节食至今差不多有两年了,体重确实减了不少,从最初的九十多公斤减到目前的八十三公斤。

开始节食时,是给自己定了目标的:第一阶段八十公斤,终极目标七十五公斤。去年上半年,第一阶段目标达成,体重一度降到七十九公斤出头点。只是在这之后,应该是身体的某种机能开始发挥作用,只稍多吃一口,体重就拼命往上窜,增个两三公斤也就是十天半个月的事。但想降回去,难了。

节食一开始的时候,先是将食量减去一半。过些日子,等慢慢适应了,再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这期间食物的结构作了些调整:减少碳水化合物,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为是的最大程度地减少体内的脂肪,同时不让肌肉消耗过多。

节食是一个非常遭罪的过程,经常饿得头昏眼花,手脚发抖,有时甚至出现类似低血糖的症状。

越是饿,就越是馋。在节食的这两年中,看的最多的电视节目是美食,中国的,欧洲的,美国的,日本的。尽管美国的跟美食不太沾得上边,但看着胖子们大块朵颐那些浸透了黄油和糖浆的硕大的甜甜圈或不下五六层、夹满了奶酪和肉饼的硕大的汉堡,感觉超级的酣畅和过瘾。只是这类节目越看越馋,越馋越看,很有点自虐的意思了。

最近几个月,体重一直在八十至八十三公斤之间徘徊,蛮急人的。于是除了努力限制食量外,还适当增加了一些运动量,希望尽快把体重恢复到八十公斤以内。如此,遇上好吃的,就可以放纵一下而不至于过于内疚。若不然,活着还有什么劲。

唉。


《咖啡》B0000000057 · 2018年8月17日摄于肯尼亚内罗毕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咖啡因不耐受,几乎每次喝咖啡都会觉得胃不舒服,泛酸,所以平时很少喝。有时进了咖啡馆,也多半会只是要一杯热巧克力。

即便如此,我还是醉过一次咖啡。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有一次参加一个技术谈判还是商务谈判,桌前摆了一杯咖啡。一开始还有些注意,没怎么喝。但谈判正式开始后,这边就有点分心了,无意识地端起咖啡喝了起来。半小时之后,觉得有些不得劲儿了,头晕得厉害,恶心,想吐。

我起身,想去洗手间洗个冷水脸缓解一下,这时才发现身后站了一排服务员,手里全都捧着咖啡壶,只要见到杯子空了,悄无声息地就给重新续满。我恍然大悟:自己平时习惯喝茶,刚才一定是下意识地把咖啡当茶在喝。一口接一口,连着半个小时,硬生生把自己给灌醉了,整个下午都昏昏沉沉的。

还好那次并非由我主谈,不然真糗大了。

咖喱

20190302


《咖喱猪扒饭》B0000000055 · 2017年4月3日摄于韩国首尔

 

咖喱是南亚、东南亚、东北亚非常流行的一种调味酱。和番茄酱、辣椒酱不同,咖喱是由多种香料,像姜、大蒜、洋葱、姜黄、辣椒、小茴香、香菜等熬制而成。

通常认为,咖喱起源于印度。因为「咖喱」一词来源于泰米尔语,意为「把各种香料放在一起煮」,但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咖喱并非源自印度。

咖喱的制作并没有一个固定的配方,因此其口味千变万化,主要有:

印度咖喱

印度可以说是咖喱的鼻祖。地道的印度咖喱以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黄姜粉和辣椒等香料调配而成。由于用料重,正宗的印度咖喱非常辛辣。

泰国咖喱

泰国咖哩分青咖喱、黄咖喱、红咖喱等多个种类。其中红咖哩最辣,不习惯的人进食时容易流眼泪。

泰国咖喱当中加入了椰酱来减低辣味和增强香味,而额外所加入的香茅、鱼露、月桂叶等香料,也令泰国咖喱独具一格。红咖喱是泰国人爱用的咖喱,由于加入了红咖喱酱,颜色带红,味道也较辣。泰式青咖喱大虾,由于用了芫茜和青柠皮等材料,所以咖喱呈青绿色,也是泰国驰名的咖喱,同样鲜美。

马来西亚咖喱

马来亚咖喱一般会加入芭蕉叶、椰丝及椰浆等当地特产,味道偏辣。当地华人、马来西亚人及印度人对咖哩的煮法都各尽不同,印度人的咖喱通常都不放椰浆,配料多是蔬菜、鱼类等,这与印度人平常吃素有莫大的关系。当地华人的咖哩料理叻沙面和咖喱面包,前者是把面放入咖喱汤内,配上黄豆芽、蚶、鸡肉、长豆、羊角豆等。

新加坡咖喱

新加坡邻近马来西亚,所以其咖喱口味与马来西亚咖喱十分雷同,特别是味道较淡和清香。此外,新加坡咖喱用的椰汁和辣味就更少,味道颇为大众化。

斯里兰卡咖喱

斯里兰卡咖喱与印度咖喱同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斯里兰卡出产的香料质量较佳,做出来的咖喱就似乎更胜一筹。斯里兰卡咖喱肥牛粒煲,运用到的香料很丰富,难怪香浓非常,但辣味就较印度咖喱淡,而吸收了咖喱精华的肥牛粒,每一口都能令你充分体验咖喱的独特香味。

英国咖喱

英国曾经殖民统治过印度这片土地,当年结束殖民统治撤退之后,也一并把印度的料理烹调习惯一并带回大不列颠的土地上。有人打趣的说:全世界除印度这块次大陆以外,就属大不列颠这块土地的印度料理最为地道了。由此可知印度料理在英国的地位。

日本咖喱

除了印度及与其邻近的各国外,日本也是酷爱咖喱的国度,看看现在摆在超市货架上出售的各种咖喱粉、块咖喱,绝大多数的外包装上都打着日本风味的印记,差点要让人误以为日本才是咖喱的发祥地。其实,日本与印度虽然同处于亚洲,但日本人吃的咖喱却是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才由欧洲传入的。似乎无论什么东西,一经传到日本,便转型为更加精致、细腻、温和的事物,与其本土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咖喱传到日本后,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日本咖喱一般不太辣,因为加入了浓缩果泥,所以甜味较重。虽然日式咖哩又称欧风咖哩,事实上还是由日本人所发明的。之所以称欧风咖喱,是因为其所用的稠化物为法式料理常用的奶油炒面糊,多用来制作浓汤,而且香料取材也多倾向南印度风格。欧风咖哩虽然较为浓醇,但与印度相似料理比较起来,香料味还是明显不及。咖哩除了可以伴饭吃外,还可以作为拉面和乌龙面等汤面类食物的汤底,这方面和其他地方的咖哩有较大分别。北海道札幌地区有一种汤咖哩。

咖喱传入日本后,出现了可以大规模生产的咖喱粉与咖喱块。虽然不再像印度家庭自制的咖喱那样味道千变万化、自在随心,但胜在够方便,节省时间。不必上餐馆,不必费力气学厨艺、买材料,只要稍微加热,淋在米饭上即可食用。咖喱也因此成为了一种普通人可以随时享用的美味。


《「哈瓦那俱乐部」朗姆酒》B0000000056 · 2017年11月12日摄于古巴哈瓦那「哈瓦那俱乐部」朗姆酒博物馆

 

朗姆酒,是以甘蔗糖蜜为原料生产的一种蒸馏酒,也称为糖酒、兰姆酒、蓝姆酒。原产地在古巴,口感甜润、芬芳馥郁。朗姆酒是用甘蔗压出来的糖汁,经过发酵、蒸馏而成。根据不同的原料和酿制不同方法,朗姆酒可分为:朗姆白酒、朗姆老酒、淡朗姆酒、朗姆常酒、强香朗姆酒等,酒液有琥珀色、棕色,也有无色的。

朗姆酒的原产地在古巴。朗姆酒是古巴人的一种传统酒,古巴朗姆酒是由酿酒大师把作为原料的甘蔗蜜糖制得的甘蔗烧酒装进白色的橡木桶,之后经过多年的精心酿制,使其产生一股独特的,无与伦比的口味,从而成为古巴人喜欢喝的一种酒。朗姆酒属于天然产品,由制糖甘蔗加工而成。整个生产过程从对原料的精心挑挑选,随后生产的酒精蒸馏,甘蔗烧酒的陈酿,把关都极其严格。朗姆酒的质量由陈酿时间决定,有一年的 ,有好几十年的。市面上销售的通常为三年和七年的,它们的酒精含量分别为38°、40°等,生产过程中除去了重质醇,把使人愉悦的酒香给保存了下来。

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美洲时来到古巴。他从加纳利群岛带来了制糖甘蔗的根茎。古巴明媚的阳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非常适合甘蔗的生成。哥伦布带来的甘蔗根茎很快便成为了古巴最重要的经济作物。这些甘蔗不仅被制成白糖、粗糖、纯白糖、精制白糖、浮渣、精炼浮渣、蔗糖桨和蔗糖蜜等,同时甘蔗汁也被用来酿造烧酒,并最终演化成闻名遐迩的朗姆酒。


《小食》B0000000054 · 2018年7月14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中餐通常是桌餐,热乎且热闹,但有一样不好,就是不怎么卫生。如果彼此之间都很熟,心理上还能接受,可要是身边全是陌生人,那是蛮够呛的。好在现在很多餐馆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上菜时大都会配上公筷、公勺;讲究一点的,会安排分餐。

早年,有一回北欧的一家设备供应商在上海贵都大酒店举办推介会,午餐就安排在酒店里。席间,服务员不停地端着一个个硕大的、堆满鸡、鸭、鱼、肉的大盘子在客人跟前晃一圈,然后退下。那时我像刘姥姥初进大观园,全不知怎么回事,加上脸皮也没现在这般厚,想问,但觉得抹不开脸,就一直憋着。到未了,到了上甜点和咖啡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轻声问身边的同事:「刚才服务员端上来那么多菜,为什么只给看,不给吃?」

同事听了哈哈大笑:「这叫『分餐制』。服务员把菜端上来给客人看了之后就去后头把菜按人头分成一个个小碟,再送到每个客人跟前。老外不习惯桌餐,觉得那样不卫生。你刚才吃的那一道道菜就是这么来的。」

「哦,原来这样。」


《阿凡提》G0000000007 · 2018年4月28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希瓦古城

 

两次乌兹别克之行,两度见到了「阿凡提」,一次是在花剌子模的希瓦古城,一次是在布哈拉。而早些年,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也曾见到过当地人一身阿凡提装束供游人拍照。

阿凡提的故乡,中国人说是在新疆,乌兹别克人说是在布哈拉,土耳其人说是在阿克谢海尔城。除此之外,阿拉伯人也有他们的看法,认为阿凡提的故乡在伊拉克的巴格达。

阿凡提的全名叫纳斯尔丁 · 阿凡提。历史上是否确有阿凡提其人,一直众说纷纭。但据史学家考证,阿凡提生活的年代为十二至十三世纪。

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区,阿凡提有着不同的名字。在土耳其,他是「纳斯尔丁 · 霍加」或「霍加 · 纳斯尔丁」;在高加索和伊朗,他是「毛拉 · 纳斯尔丁」;在中国新疆及乌兹别克斯坦等地,他是「纳斯尔丁 · 阿凡提」。

在土耳其西南部的阿克谢海尔城有一座阿凡提的陵墓,墓碑上刻有「纳斯尔丁 · 霍加,土耳其人,生于一二零八年,死于一二八四年,伊斯兰教学者、教师、清真寺主持公众礼拜的领拜人。他是一个十分善于雄辩、善于讲故事、善于讲笑话的人」。此外,土耳其著名作家和诗人拉米依在公元十六世纪曾著有《趣闻》一书,专门收集和整理了阿凡提的趣闻逸事。

由此推断,阿凡提的故乡在土耳其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文昌鸡》B0000000053 · 2019年2月8日摄于中国海南三亚

 

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及和乐蟹并称「海南四大名菜」。其实无论是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还是和乐蟹,即使在文昌、加积、东山或和乐当地,也都会被烹饪出各种不同的菜品。所以,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及和乐蟹合称「海南四大食材」似乎更确切些。

在海南四大食材中,文昌鸡居首,因其产地文昌而得名,是中国最佳食用型鸡种之一。文昌鸡在海南久负盛名,以至于当地有「没有文昌鸡不成席」一说。

文昌鸡的饲养颇为讲究。雏鸡出壳后,先散养八九个月,再在安静且避光的地方圈养。早先的文昌鸡大都以榕树的种籽为食,但现在由于饲养量大增,榕树种籽已供不应求,所以会用花生饼、椰肉丝、蕃茨、热米饭等饲料催肥。

「文昌鸡」现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南海》A0122000002 · 2019年2月6日摄于「南海之梦」号邮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中,南中国海里有条由九条间断线组成的弧线,这条线通常称为「九段线」,它的外侧是南中国海,而内侧则是中国南海,属中国疆域。

九段线的前身是「十一段线」,为中华民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战胜国的身份所划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继承了这一划定,只是将原来的十一段线改成了九段线。

关于十一段线的由来,「青梅煮酒」曾经在《北京时间网》上刊发过一篇文章,现转载如下:

今天,关于南海划界的历史描述,官方媒体和民间最常见的说法,多笼统归功于爱国将领林遵1946年率领的那支袖珍舰队接收南沙群岛与西沙群岛。但划定海上疆域这项工作,真正的主角是内政部属下的一个机构「方域司」。而随舰队参与划界的方域司人员为郑资约和曹熙孟。郑资约为西北大学地理系教授,由中央政府调借,带领四位学生赴内政部任职。郑本人被委任为内政部接收南沙群岛专员。

1946年中华民国内政部成立方域司,著名地理学家傅角今任司长。当时方域司面对的划界问题,其艰巨程度难以想象。因为中国当时还完全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疆域图,边界地区存在大量模糊地带,而且很多还是没有人真正踏足过的地带。而相比陆上疆域巨大待填补的空白,在当时毫无海权意识的国人看来,南海无疑是极不重要的。

虽然方域司只派出两个人,但仍显出超越当时眼光的高度重视。据郑资约之子,70高龄的郑仿健先生回忆,郑资约与傅角今是北师大的同系同学。曹熙孟或为郑资约任教东北大学时的学生。

除了内政部郑、曹两位代表,随舰队前往勘察的代表还有空军总部的蒋孝棠、仲景元,联勤总部代表戴蕃顼,广州行辕代表李恩荪,海军海道测量局代表刘天民等共计七员,规定均驻宿「中业」舰。「中业」舰舰长李敦谦后官至海军中将副总司令。李敦谦回忆文章称,当年他在南京总部由各部门打听并请教一些前辈们的意见,才知道南海接收案之来由,「是因政府情报得知南沙群岛自日军撤走以后,现为法国所占据,特令海军从速派舰前往收复进驻。」

海军上校林遵受令指挥「中业」与「太平」两舰之间的行动协调。林遵曾就读烟台海军学校、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并在德国接受潜艇训练。1934年回国在中华民国海军服务。二次大战后先被派往美国,任中国使馆副官,后受派任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驻守长江水域。林遵后来一直被大陆方面宣传为收复南海的第一功臣。

1946年12月15日,太平岛上全体文武接收官员,齐聚在太平岛西端国疆石碑旁,举行升旗典礼仪式,「太平」舰在海面鸣炮,庆祝国土收复,并拍照留念。太平岛收复后,「中业」舰、「太平」舰分别驶向南西沙群岛巡视各个岛屿,并在各岛屿派驻留守士兵和充足军火,以防备日后外国船舰的强势登陆。

南海收复行动被广东省主席罗卓英将军以「艰险定疆」四字命名,「举凡登陆勘查测图建碑诸任务一一完成,从此山河永固并寿南天。」由于内政部等各部门人员完成了考察勘测工作,此后国民政府的制图、划界等工作进入集中爆发期。

郑资约回到内陆后,即与内政部方域司同仁整理实测资料,绘制中国南海地图,并向行政院呈请核准颁布一系列的地图。其中包括内政部绘制南海诸岛位置图、西沙群岛图、中沙群岛图、南沙群岛图、太平岛图、永兴岛并石岛图等以及《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

1947年4月14日下午2点,内政部会议室召开西南沙群岛范围及主权之确定与公布案会议。这次会议为此后的中国南海主权确定了基调和范围。会议主席傅角今,出席人员包括国防部马定波,外交部陈泽湘,海军总司令部林遵、丁其璋,以及内政部的王政诗。根据会议记录,讨论结果包括:

「一、南海领土范围最南应至曾母滩;二、西沙、南沙群岛主权之公布,由内政部命名后,附具图说,呈请国民政府备案,仍由内政部通告全国周知。在公布前,由海军总司令部将各群岛所属各岛,尽可能予以进驻;三、西沙、南沙群岛渔汛瞬届,前往各群岛渔民由海军总司令部及广东省政府予以保护及提供运输通讯等便利。」

会后,为了使确定的西沙、南沙群岛主权范围具体化,内政部方域司印制了《南海诸岛位置图》。作为现代中国南海地图的重要蓝本,该图具备以下要点:一、国界线最南端标在北纬4°左右;二、在南海海域中完整地标明了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位置和岛屿名称;三、最关键的是,该图用十一段国界线,圈定了中国南海海域范围,成为如今中国坚持的南海主权九段线的来源。

1948年初,内政部方域司又将此图收入《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公开发行。

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看似充满希望。内政部方域司做了大量工作来确定祖国版图的界限。通过出书、绘图等各种方式来确认主权。除了上述地图,方域司还出版了一套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傅角今主编的《内政部方域丛书》。其中,傅角今撰写的是1948年11月出版的《重划中国省区论》,郑资约则编著了1947年出版的《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记载了南海诸岛地质地形、各群岛地体构造、地形特征,气象气候、风向、台风、海流、岛屿滩险志要、动植物、水产、鸟粪、地位价值、历史回顾、作者本人的考察经历等。并有大量地体构造、气象气候等分布图。更重要的是,该书附有内政部首次公布的《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

此后,郑资约获得了内政部张厉生部长颁发完成南沙群岛任务的嘉奖令,并离开了内政部。作为整个南海接收的亲历者和专业人士,郑资约在当时国民政府的安排下前往各地大学演讲,解说中国南海岛屿的历史和地理背景。此后直到台湾时期,郑资约都在为南海主权呼吁。他曾在台湾师范学院史地系授课,陆续在报章发表《南海岛屿是我国领土》、《我国最南领域》及《固我南疆》等一系列文章,并经常就南海主权接受报章采访。


《太阳出来了》F0300000226 · 2019年2月24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

 

 

太阳总算出来了。久违了。

去年的十二月至今,上海打破了自1961年以来的两项气象纪录:最短日照和最长降雨。

1961年至今,难怪我从未遇到过。

 

 

闹闹同学肩上扛着的是「中式皇家螺旋法棍」,过去一般称「油条」。

 

 

闹闹还很小的时候,外公就经常带他走这条路。这里一边是隔离栏,一边是仓库的围墙,半封闭,走的人也不多,外公可以放手让闹闹自个儿走。

仓库的围墙上间隔着砌有砖饰,闹闹很喜欢,常常会一边踉踉跄跄往前走,一边用手指指点点着数砖头:「砖头」、「柱子」、「砖头」、「柱子」、「砖头」、「柱子」。

有一回闹闹正走着,迎面过来一老者,拄着拐,步履蹒跚。外公怕他们撞着,便道:「闹,你别动,让老爷爷先过去。」

闹闹止住脚步,直到看着老者颤颤巍巍地远去,问:「外公,我可以走了吗?」

外公点点头。

闹闹踉踉跄跄地继续往前,嘴里喃喃自语:「砖头」、「老头」、「砖头」、「老头」、「砖头」、「老头」。


《嗨》F0300000225 · 2019年2月5日摄于中国海南西沙群岛全富岛

 

无论是风光还是人物,画面的平衡感都很重要。

有时为了表达特定的情绪,在构图时会有意识地让画面不平衡,摇摇欲坠,让人产生某种焦虑感和危机感。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平衡的画面会让人感觉舒适。

所谓平衡感,其实就是我们在看一个画面时,会有意或无意与我们的经验进行某种比对。当画面中主题元素的重心处于或接近画面中心位置时,我们会认为它是平衡的。比如这幅《嗨》,作为主题元素的人物位于画面的左下角,为了谋求平衡,拍摄或裁剪时,让抛出的细沙位于画面的右上角。这样,画面在整体上给人以平衡的感觉。

想像一下,如果人物位于画面的中间,而抛出的细沙位于画面的右侧,感觉上是不是比现在这样要别扭?

其实仔细想想,无论三角构图、黄金分割构图,或是对角线构图,很大程度上也都是在谋求画面的平衡感。


《迎接日出》F0300000224 · 2019年2月5日摄于「南海之梦」号邮轮

 

像这样一张极其普通的旅行照片,其中所含的隐形成本接近一百元。是不是有点吃惊?

西沙群岛之行,整个行程七天,扣除往返两天,实际的有效行程为五天,总费用一万元左右。换句话说,每天的旅行成本大约是两千元。倘若每天的实际游玩时间为四小时,那么,每小时的旅行成本在五百元,再加上一天五百的日工资,折合到小时,差不多六十元。拍摄,加上后期,十分钟一张,一小时六张,每张照片所含的隐形成本超过九十元。

欧美的旅行成本跟这个差不多,如果是去非洲,每一天的费用接近三千元,算下来,每张照片的隐形成本达到一百五十元。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当然,如果是市内,或者周边省市,成本会低一些。但无论如何,成本都是确实存在的。

所以,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朋友圈的一组「九宫格」只是摄影师的举手之劳。实际上,无论照片品质如何,摄影师都实实在在地支出了几百甚至上千元的成本,并且一无所得。

即使只算一半,又有多少人愿意为此埋单?


《椰奶》B0000000052 · 2019年2月9日摄于中国海南三亚

 

椰子水,就是我们砍开椰子后直接喝的液体。椰子水是椰子发育成熟过程中的产物,椰青,也就是嫩椰子中较多。随着椰子的成熟,椰子水会逐渐变少。所以想喝椰子水就选椰青。

椰壳内层白色物质叫椰肉。椰肉会随着椰子的成熟而慢慢增厚。如果想品尝椰肉,那就选外表呈深棕色的老椰子。

椰肉压榨后得到的乳状液体叫椰奶或椰汁。我们平时所说的椰香并不来自椰子水,而是来自椰奶。

椰奶进一步浓缩后的产物叫椰浆。

椰子果肉直接干燥后可制成椰丝,也可干燥后经研磨、过筛制成椰粉。椰丝和椰粉混合后便成了椰蓉。

另外,一些奶茶中的椰果,是木质酸酸菌在椰子水中发酵后得到的一种类似凝胶的多糖物质。

最后,近年来窜红的椰油,是椰肉的一种提取物。直接由椰肉榨取的叫冷榨椰油,而从椰粉中榨取的叫精炼椰油。


《撒欢儿》F0300000222 · 2019年2月5日摄于中国海南三沙西沙群岛鸭公岛

 

开学了。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

上一个学期还算正常,从幼儿园过度到小学,风轻云淡、波澜不惊,至少外婆和外公感觉比较满意。

上个学期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

临近期末的时候,学校的什么网给每个学生生成了一个阶段性的综合测评,给闹闹的评语大约是「祝贺你获得本次测评第二名的良好成绩,希望你再接再厉、继续进步」云云。我们对闹闹的要求本来就不高,能跟上就行。测评第二名,很有点超预期的意思,闹闹有些小得意,我们也是满心欢喜。但当我们再看全班的测评结果时,发觉有点不对劲儿了:三十九个同学并列第一,而班级总共只有四十个同学。

看到这一结果,闹闹彻底傻眼了,而我们几个则哄堂大笑,差点没把眼泪给笑出来。

1 94 95 96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