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A0208000006 · 2017年12月7日摄于日本奈良
「飞鸟时代」得名于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当时的都城藤原京,亦即现今的明日香村。
飞鸟时代,佛教在这一时期通过百济传来,朝廷中两大势力之一的苏我氏支持佛教,另一势力物部氏支持传统的神道教,双方发生激烈冲突。公元587年,衣折战役中,苏我马子击败物部守屋,取得对朝廷的控制权。
公元592年,和苏我氏有姻亲关系的皇族女性丰御食炊屋姬即位为推古天皇。她提名圣德太子,即马厩门王子为摄政,进行了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改革。圣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阶冠位和十七条宪法,奠定了中国式的官僚制度的基础;同时还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为了维持自己的专权,苏我氏极力反对改革,苏我入鹿还杀害了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兄皇子。公元645年,中大兄皇子,即后来的天智天皇和中臣镰足,即藤原镰足合谋刺杀苏我入鹿,结束了苏我氏的专权。同年,孝德天皇即位,颁布大化改新诏,推行大化革新。
公元660年,唐灭百济。为了复兴自己的朝贡国百济,日本出兵朝鲜,被唐朝和新罗联军在白村江击败。公元668年,天智天皇即位,模仿唐朝建立户籍管理制度,并于公元670年制作了最早的全国性户籍。公元672年,天智天皇驾崩,儿子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与其争位,爆发战争,史称壬申之乱。大海人皇子在岐阜县击败弘文天皇,即位天武天皇。天武天皇时期,日本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钱币「富本钱」。公元701年,即大宝一年,颁布大宝律令。公元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飞鸟时代结束。
《日本民居》A0202000003 · 2017年12月3日摄于日本福冈能古岛
公元300年至公元600年是日本的「古坟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有一个特征就是盛行修筑古坟。大批前方后圆的古坟以奈良县为中心往外扩散。北起福岛县、南至熊本县和大分县的广大地区都有分布,公元5世纪起又从宫城县扩展到鹿儿岛县。
这些古坟由部族成员共同修筑,但只用于埋葬部族首长。
5世纪,原始的所有制关系开始崩溃,大家族发展为生产单位和动产所有单位,原有部族内部发生利害矛盾。从五5纪中期起,畿内强大部族间的内战激化。有些强大的部族与出现倭五王的百舌鸟古坟群和古市古坟群有关。到六世纪,继体天皇系统的新兴势力统一畿内东部各部族,确立了大王的地位。以筑紫君磐井为首的北九州势力,曾希望获得与此类似的地位而进行反抗,但在其获得这种地位之前,这种反抗即已溃败。在内战过程中,各地首长授予部族成员以修造小古坟的权利,以此增强战斗力。因此,原来只是首长墓的古坟,到5世纪后半叶便向小古坟群,即群集坟演变。这种倾向到6世纪进一步发展。日本全国各地修造的古坟超过十万个。古坟的主体部分也采用横穴式石室。石室内埋葬数代家族成员,并以武器为中心,陪葬有须惠器、土师器等死后生活的必需品。
但大量小古坟群的出现,逐渐减弱了古坟作为统治者的建筑物的性质。因此,从6世纪末到7世纪初,倭王权在畿内尽力建造寺院,同时限制修筑小古坟群,大王和强大的豪族则葬于模仿中国皇帝陵墓而建的大型方坟。这样,古坟时代临近结束,而所谓大化《薄葬令》更进一步助长了这种倾向,留下来的只不过是高松冢古坟等贵族阶层的古坟,坟丘小但很华丽。关东和东北地方古坟时代结束的比西日本晚,直到七世纪前半叶仍修造前方后圆坟。
古坟时代日本列岛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公元3世纪左右在奈良县一带兴起了大和国,并且逐渐征服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大和国首领始称「大王」,后改称天皇。
《吉野里遗址》A0213000008 · 2012年12月18日摄于日本佐贺神琦
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3世纪前后是日本的「弥生时代」。这一全称同样来自那个时代的代表性陶器「弥生式陶器」。这种陶器因最早出土于日本东京都文京区的弥生町而得名。
根据弥生式陶器的形式,这一时期又可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从九州扩展到近畿一带,而日本东部还处在绳文时代晚期。到了中期,弥生文化开始波及到东北地方。这一时期,扁平片刃石斧等磨制石器、青铜器和前期北九州的支石墓等依然带有明显的大陆文化。
弥生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先进的农耕技术,通常认为它受到了来自朝鲜的移民的影响。中期以后灌溉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渐趋稳定。后期,铁制农具普及,石器基本消失。铜铎、铜剑、铜矛、铜戈等青铜祭器发达,出现制铁和制盐等社会分工。通过交易和战争等,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性的地区集团。但此时北海道尚不能种植水稻,仍处在绳文文化阶段。
诞生于绳文时代晚期的稻米栽培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稻米种植为中心成立的农耕社会由北部九州至日本列岛各地快速蔓延开。
《东大寺》A0208000005 · 2017年12月7日摄于日本奈良
大约500万年前,日本原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后因火山喷发导致地壳运动,日本逐渐脱离大陆形成现在的日本列岛。
日本列岛的人类史有数万年。有学者猜测,来自大陆的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为追赶猎物到达日本,成为日本列岛的第一批居民。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人类遗迹是3万4千年前来自中国华北,被称为「小刀型石器」的石器。这种石器在日本列岛被广泛使用。约2万年前,另一种由西伯利亚传入的被称「细石刀片」的石器开始在日本出现,并于1万5千年前取代了「小刀型石器」。
人们似乎对这一时期的日本知之甚少。但通常认为,到了大约1万2千年前左右,除了琉球群岛之外,日本列岛开始从旧石器时代逐渐进入下一个时代:绳文时代。
《过分了》F0300000310 · 2015年5月27日摄于日本福冈太宰府天满宫
天满宫,日本的「孔庙」,敬奉的是日本历史上的大学者菅原道真。
菅原道真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均为饱学之士。菅原道真自幼勤奋好学,成年后,深得宇多天皇及其继位者醍醐天皇的信任和器重,平步青云,一路官至右大臣。但之后,因受当时的左大臣藤原时平的谗害,被醍醐天皇贬往九州任太宰权帅,最终病死在那里。
菅原道真死后,京都异相频现:先是皇子接连病故,后皇居内清凉殿遭遇雷击,多人伤亡。皇室认为这些异象是菅原道真的怨灵作祟所致,连忙为其昭雪,并在京都的北野修建天满宫敬奉。
全日本约有一万二千余处天满宫,其中京都的北野和福冈的太宰府两处为「总本社」,即旗舰店。在日本,相当于曲阜孔庙一样的存在。
菅原道真被奉为学神。很多日本学子为求学业顺利会特意前往天满宫祈愿。可我们家这位,还没进福冈太宰府天满宫的大门便已呼呼大睡,怎么叫都不醒,全没把学神当回事,真是过分。
《蓝山》A4701000008 · 2019年7月6日摄于加拿大安大略
这是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关于敏感。
在生活中,有很多被认为是高敏感、玻璃心的人。他们很难融入周围的环境、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圈外人,纤细灵敏的神经和高低起伏的情绪经常使他们勃然大怒或陷入挫折的低潮中。
他们真的跟普通人不一样,太敏感、想太多了吗?
法国国民心理师克莉司德 · 布提可南通过二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发现,这些所谓的高敏感人群很善于一心多用,能够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他们的大脑像一个马达一样,一天二十四小时永不停歇,不断地接收和处理着各种信息。相对于左脑的线性思维,他们更常使用包含图像、符号及隐喻意义的的右脑。正因为他们的思考方式偏向于发散性,所以他把高敏感型人又称为「多项思考者」。
布提可南还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做《多向思考者:高敏感人群的内心世界》。书中,布提可南不仅分析了高敏感型人的生理和心理特质,还为这一人群提供了认识自我、活出自我的方法和技巧:
高敏感型人总是喜欢想太多,往往很难控制自己不去思考,这其实是有生理因素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停不下来的大脑。举个例子,你正好端端地走在马路上,突然一辆车不知道从哪个地方窜了出来,差点撞到你。你吓了一大跳,为自己完好无损而感到幸运,很快你会回过神来,深吸一口气,该干嘛干嘛。但高敏感型人不会就此打住,当他们躲过一劫、继续前行时,他们的脑海里会继续联想这件事情。比如:「如果刚才我不幸发生意外,我的家人和孩子该怎么办?他们一定会非常难过。如果那辆车真的撞到我了,我会伤成什么样子?如果受伤严重的话,我的工作怎么办?谁来照顾我?家里的钱够用来治病吗?家人会不会因此嫌弃我?」他们会像一个编剧大师一样,对一件小事不断地进行延展。由于他们多半是使用右脑,所以脑海中会浮现出很多生动的画面,让他们感觉好像会真的发生一样,由此陷入压力和焦虑之中。
可以说,高敏感型人的大脑,基本上处于自动导航状态,他们很容易走神,很容易胡思乱想,他们确实是「想太多」了。
高敏感型人非常敏感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的五官一直处于兴奋和警觉的状态。他们比一般人能够接收到更多的信息,观察到更多的细节,这种敏锐的感官系统和观察力是普通人的十倍以上。比如,有的高敏感型人对听觉异常灵敏,他们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跟很多人聊天对话,不错过任何重要信息;再比如,有的高敏感型人与他人或者物体接触后,能够直接感受到对方的肤质情况,以及衣服的材质问题,他们的触觉非常灵敏。正因为他们的五官接收到过多的信息,导致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马路上汽车的噪声、隔壁邻居的争吵、过于刺眼的灯光、奇怪的手机电话铃声,都可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有些高敏感型人甚至有明显的多动症症状,他们总是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够集中注意力。
由于拥有纤细敏感的五官,所以他们的情感也过于丰富,容易多愁善感。跟他人聊天相处时,对方说话的方式、脸部的表情、肢体动作,以及用词的语气,他们都会非常在意。一般人不太会重视这些东西,也不太会过度去猜测他人的想法,但高敏感型人由于异常发达的神经系统,导致他们总是能够感知到很多「言外之意」、觉察到很多他人未被发现的情绪状态。
高敏感型人很富有同理心,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他人的情绪,别人开心时他也开心,别人难过时他也止不住地难过。
高敏感型人有许多不同之处。
高敏感型人总觉得自己跟普通人不一样,跟普通人打成一片,对他们来讲,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们容易与他人格格不入、无法融入社会,常常让他们陷入沮丧低落的情绪中,有些高敏感型人还会因此自我封闭,对社交高度恐惧。但当他们获得肯定和认可时,他们又会感到容光焕发,不愉快的心情瞬间烟消云散。他们对自我过于着迷,当出现问题时,他们会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自己,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而当他们获得成功时,他们却把这归咎于幸运。
从很大程度上来讲,高敏感型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往往来自于他人的评价。为了获得他人的喜爱,高敏感型人总是试图满足他人的需求和期待,他们不懂拒绝,也没有勇气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和想法。他们的是非价值观也非常清晰,要么好,要么坏,很少有中间地带,所以在社交场合,很多高敏感型人无法忍受虚伪做作的面孔,他们宁愿自己一个人呆着,也绝不「同流合污」。普通人喜欢评判外在的事件,或者指责他人,但他们很少自省,很少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很少正视自己的问题,即便发现自己的判断或者指责是完全错误的,他们也很少会有负罪感。但高敏感型人不同,他们对羞耻心非常敏感。他们更喜欢检讨自己,把很多错误都揽在自己的身上,这种过度批判也是他们低自尊的原因之一。很多高敏感型人都因为自己太敏感了,而深感自卑。
那么高敏感型人要如何做,才能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才能真正地融入社会呢?
首先要接纳自己的「不普通」,主要的解决之道就是认同自己,认同自己的不普通,认同自己就是一个特别的人,认同自己确实来自于另一个星球。就像一个硬币有反面,就一定有正面一样,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普通」,也同样要认识到自己身上拥有异于常人的天赋,比如丰富的想象力、细致的洞察力、灵敏的感官、强大的同理心。
其次要理清思路。高敏感型人比一般人要聪明,因为他们的右脑非常发达,而右脑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惯性的发散性思维能够让他们通过联想的方式,产生无数个相关的想法。但如果这些想法是杂乱无章的,它的效力会大打折扣。只有当我们把这些思想有条理地组织起来,将它系统化,我们才能够从这个独特的「天赋」中受益。
再者,要重拾自信心。很多高敏感型人都是理想主义者或者完美主义者,一旦他们发现事情不如他们所愿,或者低于他们的期待值时,他们就会变得沮丧、丢失自信心。
布提可南认为,培养自信心的关键并不是不断取得更高的成就,而是爱自己。当你爱自己时,便可承受生命中的所有风暴。当你不爱自己,忽略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而不断地取悦他人时,你会一直活在痛苦当中。
最后,对于他人的负面评价,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建设。高敏感型人对批评非常敏感,他们会把老板、朋友或者他人的负面回应,视为一种对自己的排斥和否定。由于他们的神经系统非常发达,想象力非常丰富,所以当他们受到批评时,大脑会开启很多负面联想,把事情想得过于严重。对于他人的负面评价,高敏感型人正确的心理建设应该是「对事不对人」。只要不把错误的行为跟自身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就不会对批评过于敏感。
《六甲山牧场》A0215000001 · 2017年12月9日摄于日本兵库神户
当地时间昨天,也就是5月2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对东京都、埼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和北海道五地解除「紧急事态宣言」至此,加上此前已解除紧急状态的地区,日本全国紧急状态全部结束。
以此为标志,日本取得了抗疫的阶段性成果。
很多人认为,日本「佛系抗疫」能取得成功,主要应归功于日本人的自律。但日本大妻女子大学名誉教授井上荣并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他经过研究得出结论:日语发音说话时唾沫星子飞溅程度明显少于英语,这可能也是病毒传播率低、能有效控制疫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知道井上荣教授的这一研究成果对整天血脉贲张、气急败坏的特离谱老先生是不是会有所启发?
《登机》A0701000008 · 2013年7月18日摄于菲律宾西米沙鄢卡利博国际机场
有一年,公司制作一批移动通讯基站钢塔,桁架结构,全螺栓连接,完工后送往湖南的山区安装。我不敢请人代劳,一连几个通宵,亲自放样并制作了每一根杆件的图纸。我不想这批钢塔在组装时出一点差错,给现场作业的工人添麻烦。
我知道高空作业非常不容易,因为我恐高。
至今仍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恐高还是在大学时期。
有一天和几个中学同学一起去上海大厦玩,有同学在那里工作。到了十八楼顶层露台,我刚凑近女儿墙,就感到了眩晕。
现在已经好了很多。早年因为恐高,每一次搭乘飞行都非常的焦虑。有一回要飞云南,我前一晚硬撑着不睡觉,想第二天登机后睡一觉,省得眼睁睁地担惊受怕。
第二天,如愿以偿。登机后不久还真睡着了。
一觉醒来,看了一眼舷窗,发现飞机正在地面滑行。
我问身边的外婆:「到昆明了?」
她笑得前仰后合,回答道:「你昨天算是白熬了一夜。飞机还在浦东机场,现在刚开始滑行准备起飞。」
《切搓》F0300000309 · 2018年1月29日摄于日本爱知名古屋
两年前带闹闹逛名古屋城,刚巧有一男一女两个一身忍者装扮的年轻人在介绍忍者文化,包括训练、技艺、战术、饮食等等。
通常认为,忍者在日本的出现不晚于江户时代,一度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甚至还形成了日本独有的「忍者文化」。
「忍」,隐忍之意。顾名思义,忍术就是一种隐循之术。忍者很有点间谍的意思,主要从事窃密、暗杀、破坏等活动。
去年十月,一个名叫羽贺英美的日本大一女生因在「忍者历史」考试中交了「白卷」而获得最高分。原来羽贺英美答题时使用了特殊的隐形墨水。这种墨水为忍术之一,只有加热后才会显现墨迹。真是神来之笔。
当我们准备离开名古屋城回酒店时,刚才那一男一女两个「忍者」一袭黑衣,悄无声息、健步如飞地从我们身旁一闪而过,着实让闹闹羡慕了好一阵子。
《岚山街景》A0204000027 · 2010年12月4日摄于日本京都岚山
前年年初在名古屋酒店的大门外吸烟,一拾荒者走到跟前,弯腰,从地上捡起半截已经踩扁了的烟蒂,用打火机点了好几回,但都没有成功。我身上刚巧带着一盒还没拆封的烟,掏出来,上前。「你好呀。我是从上海过来观光的。这是上海香烟,想请你尝尝。」我努力用平等的语气跟他说话,怕引起他的反感。他冲我礼貌地笑了笑,摆了摆手。「不用、不用。」说着,他一边不依不饶地继续试图点着手里那半截烟,一边转身离去,弄得我很有些尴尬,独自在漫天飞雪的名古屋街头凌乱。
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情况,但在大阪,经常能见到一些无家可归者。早年,一到晚上,商店街的商铺打烊后,很多无家可归者便会聚拢来,找个门洞,摊开纸板箱,铺上褥子,抽几支烟,喝几口酒,然后睡觉。次日清晨,在商家开门之前,这些无家可归者便已收拾干净,悄然离去。
前些年,大阪地方政府在大阪城公园的树木里建造了一批简易住所供无家可归者集中居住之后,在商店街过夜的无家可归者就不多见了。
除了政府救济,日本的无家可归者也会拾荒来补贴一些日常开销,但不会有人乞讨。这首先是因为日本的法律明令禁止乞讨,尤其是携带或胁迫未成年人乞讨,违法者会受到相关处罚;其次,日本人通常以不打扰别人为最起码的行为准则,所以很少有人会开口向别人乞讨。
在日本,有无家可归者,有拾荒者,但没有乞讨者。
《夏の富良野》A0207000015 · 2017年7月30日摄于日本北海道
如果接触过日本的管理,应该大都听说过「4S」,即整理、整顿、清理、清扫。其中「整理」延伸到生活场景,便是「收纳」。
1993年,野口悠纪雄撰写的《超整理法》发表。这是一个开端,从那时起,「整理」在日本迎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不过在当时,「整理」还主要应用于工作场景,至于居家,类似的观念是同一时期开始流行的「空隙收纳」,即充分利用家里各种边边角角的空间来收纳物品,属于生活小技巧。
收纳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应该归功于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的出版。「断舍离」的最大贡献在于让着迷于「空隙收纳」的日本人意识到:如果不能甄别并抛弃不需要的物品,那么,再完美的收纳也徒有虚表。于是「空隙收纳」开始趋向「整理」。
2004年,日本将「整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编入学校教育课程,借以提高全民的健康生活态度和习惯。2008年,日本又专门成立了「规划整理师协会」,以便更加规范、更加专业地对住宅、生活、工作、人生等所有事物作出从准备、计划、整理、整顿,直到维持的规划、整理。
收纳在日本已经是一项最基本的生活观念、态度、技巧和技能,并且越来越为全世界所关注和接受。
2010年,近藤麻理慧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一书出版。在书中,近藤麻理慧提出了「一旦整理,永久不乱」的整理方法:凭直觉取舍物品,将能让自己产生强烈心动的物品优先留下,舍弃那些自己已经毫无兴趣的物品。之后对留下的物品按类别来一次大整理。此书的全球销量累计达到数百万册,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那霸街景》A0201000005 · 2017年4月8日摄于日本冲绳
印章在日本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
尽管在奈良时代印章就已经从中国传到日本,但日本真正开始执着于盖印,应该始于明治六年「押印制度」的出台,延续至今。
和中国相反,日本的公章多为方形,而私章则多为圆形。
每一个成年日本人至少有两枚印章,一枚叫「认印」,用于不怎么重要的场合,比如签收快递,有点「已阅」、「收悉」的意思;另一枚叫「实印」,用于诸如契约、婚约等非常正式的场合。认印一般只有姓氏,而且很多商店里就有出售;实印需要经过官方机构的登记注册,如果遗失必须及时挂失。
日本皇室设有掌玺官一职,专门掌管象征天皇的「御玺」及象征国家的「国玺」。
类似于中国的宣纸、湖笔,日本最有名的印章产自山梨县的六乡镇。尤其是那里的水晶印章,是迄今唯一被认定的印章类传统工艺品。
近年来,出于动物及环境保护,很多治印的传统材料,比如象牙、牛角以及很多珍惜木材被禁止使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发明了「压缩制法」,将日本最常见的杉木改造成治印材料。
很多日本企业的各种文件、报表,一般都会有一排方格供相关人员盖印。从右到左,职位依次提升。如果见到有的印盖得歪歪斜斜,千万不要认为那是盖印者随意所致。这种情况下,印章一般都是以上左下右的方向倾斜。盖印者以这种方式向其左边的上级表示尊敬。
想像一下,是不是很像在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