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浪》F0300000351 · 2017年12月4日摄于古巴马坦萨斯巴拉德罗
古巴的家庭医生制度也颇具特色。
家庭医生最早出现在英国,是经过全科医学这种范围宽广的医学专业教育训练的医生,提供综合健康问题解决建议,并具备常见健康问题的独立处理能力,向家庭的每个成员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照顾、健康维护和预防服务。古巴虽然实行了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了「社区医疗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但由于每个诊所服务的对象人口太多,虽然平均每个综合诊所负责2.5万人口,但到城区对象人口最多的诊所达到6万人。由于每个诊所只配备4个医疗队,即使取平均数,每支医疗队也要负责5000人。古巴政府认为「社区医疗模式」所取得的实绩与设想的仍有差距,需要进一步改革。
在民众的积极建议下,古巴政府继续改革初级医疗网络体系,于1984年推出了「家庭医生」制度,使居民可以享有全面、直接、快捷的医疗卫生服 务。每位医生负责120户或600至700位居民医疗保健工作。每位医生都有一个诊所,称家庭医生诊所,所内配备一名护士,协助医生工作。诊所设有就诊室、候诊室、检查室等,配备基本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医生就住在附近,甚至是诊所的楼上,24小时对外开放。一般医生上午接待来看病的患者,下午外出巡诊,到病人家中治疗。
在古巴,家庭医生有较高的任职资格,从事家庭医生职业的人在完成在医科大学的学业之后,还要进行两年的综合性医学科目,成为全科医生。除了业务上的要求外,还必须通过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符合「为人民的幸福而奉献」的职业要求,才能成为家庭医生。
古巴家庭医生的主要职责,首先是为其负责的每一个家庭建立卫生档案,其主要内容包括家庭经济和住房状况、饲养何种宠物、有无传染病源、住宅周围的卫生状况等;为每位成年居民建立健康卡,为每个儿童建立卫生卡。再就是家庭医生要为每位居民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掌握每个居民的健康情况,关注居民一切有关健康方面的变化。除此之外,家庭医生还负责居民的卫生保健知识的宣教工作,协助解决环境卫生和饮水卫生问题。此外,家庭医生要轮流到综合诊所值班,家庭医生还负责将本诊所和综合诊所不能医治的患者送至省级和中央级医院医治。
家庭医生制度不仅在城市和农村得到推广,而且在工厂、学校、合作社和其他工作单位中建立起来。家庭医生制度建立后,综合诊所的职能有所转变,成为家庭医生的重要支持机构,减少了直接的医疗保健服务,加强了支持职能,主要是提供专科诊治、医生培训、医疗化验的医疗服务。
家庭医生制度的实行在古巴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卡斯特罗曾经赞扬说,在最近几年卫生领域采纳的众多建议中,也许没有一项像家庭医生制度能得到这样大的社会成就和医疗界的反响了。到20世纪80年代末,古巴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已经走向成熟,真正做到了卡斯特罗所说,「哪里有人民,哪里便有医生」。
《美丽的哈瓦那》A3302000020 · 2017年11月5日摄于古巴哈瓦那
在古巴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中,初级医疗服务体系最具特色。
承担初级医疗服务的综合诊所,它负责区内的一切医疗卫生事宜,服务人口平均为2.5万人。诊所的医务人员划分为若干卫生队,每个队配备内科、小儿科、护士、妇产科和牙科的专科医生、护士、心理医生和其他业务人员,负责全区每个居民的医疗保健工作。该体系的特点有三:一是实行医生对接每个居民的办法,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尤其对高危病人和慢性病人进行跟踪服务;二是与二级和三级医疗体系相协调,包括双向转诊,与本社区群众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参与相结合,并向本地政府负责。这里的群众参与,主要是指政府听取社区群众的建议,接受其监督;三是预防与治疗相结合,以预防为主。诊所在社区开展许多卫生服务计划,如妇女儿童卫生、牙病防治、传染病控制、环境服务、食品控制、职业病和劳工医疗等。此外,诊所还负责组织卫生和教育工作,开展培训和科研活动。
在推广「社区医疗模式」期间,古巴人的各项卫生指标进一步优化。上世纪70年代上半叶,古巴人的预期寿命为70.93岁,十年之后,到上世纪80年代上半叶,这个数据提高到73.59岁;婴儿死亡率从1975年的27.5‰下降至1982的17.7‰。1981年,古巴还根绝了急性传染性脑炎。
《嬉海》F0300000350 · 2017年12月3日摄于古巴马坦萨斯巴拉德罗
1959年古巴革命以前,古巴的医疗水平虽不算落后,但医疗资源的使用极不均衡。仅人口占全国22%的哈瓦那就集中了全国60%的医院和80% 的病床,而全国农村只有一所医院,大多数国民看不起病的情形十分严重。古巴革命胜利后的几年里,全国的医生流失了一半,一起流失的还有大批的医务人员。
1962年,美国对古巴进行全面封锁后,美国中断了对古巴所有的医药和医疗设备供应。古巴通过增扩医学院等措施加大医药人才的培养,并面向广大农村和基层,建立了由卫生部统一领导下的医疗卫生体系。到1974年,经过15年的努力,古巴摆脱了医疗卫生领域的困境,医生人数由革命前的6000人上升到1万多人,根绝了小儿麻 痹、疟疾和白喉这三种重要传染病,预期寿命从革命前的55岁提高到70岁,婴儿死亡率从60‰下降至28.9‰。当然,古巴能取得上述成绩,关键还是因为国家投入的增加。1958至1968年,古巴的公共卫生预算支出增长了10倍。至今,古巴实行的仍然是真正彻底的免费医疗。如需住院治疗,不仅没有治疗费、手术费和药费,甚至病床和饮食也是免费提供的。医院还根据病人的特殊情况准备了专门的饭菜,家属陪住也有休息的地方。
虽然20世纪70年代古巴的医疗卫生事业脱离了困境,但医疗资源使用的不平衡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医疗体系以医院为中心,预防与治疗未能很好地结合。为了进一步推进医疗改革,古巴在20世纪70年代推广「社区医疗模式」,其主要组织形式是综合诊所。国家把每个市、县划分为若干卫生区,在每个区都成立综合诊所,承担初级医疗卫生网络的主要职责。而在省会和重要城市建设中心医院,作为二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央级全国性医院作为三级医疗卫生网络。
在此之后,古巴的历次改革都把重点放在了与居民关系最紧密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
《哈瓦那》A3302000019 · 2017年12月5日摄于古巴哈瓦那
《人民日报》曾经对海外70多个国家进行过一次调查,认为当今的古巴是世界上唯一真正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家。同时,鉴于古巴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重大成 就,多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赞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公布的数据,目前古巴男性76岁、女性80岁的预期寿命及5岁以下婴儿6‰的死亡率等各项基本医疗指标都达到了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超过世界头号强国美国。要知道,古巴的人均公共卫生开支尚不到同期美国的二十分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 来,古巴经济持续困难,但始终不改变免费医疗的政策。2011年古巴共产党「六大」召开后,古巴推进「经济模式更新」计划,扩大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尽管如此,古巴仍然坚定主张继续全民免费医疗制度。此外,古巴还利用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开展「医疗外交」,为本国换回了紧缺的石油和外汇收入。
《外滩》A0101030010 · 2018年7月19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一
照片是两年前拍的。今年家里乱哄哄的,没心思拍照。
今年上海超长的梅雨季总算是过去了。大暑那天,忐忐忑忑地取出相机看了一下,还好,没发霉。
二
这两个月,家里来了很多师傅帮忙收拾屋子。我也插不上手,就做点「后勤保障」工作,比如送口水、递支烟啥的。这两天暴热,于是每天下午再送些冷饮给师傅们解解暑。
冷饮是网上订的。前天晌午,为了让小哥多挣点辛苦钱,我把冷饮分成两个单子,然后在物业办公室等。约定的送达时间还差一分钟的时候,接到了快递小哥打来的电话,说他已经把冷饮放在了物业。我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这会儿我就在物业呢。是不是怕我投诉你超时才打的这个电话啊。」我安慰小哥,「我不急,你注意安全。我不会投诉的。」几分钟后,小哥手提冷饮冲进了物业,一见到我,不好意思地笑了。我递给他一瓶水,说天太热,路上注意安全。
三
晚上,丫头无意间看见了师傅们留下的冷饮盒,立马给我打电话:「今天给师傅送冷饮了?」
「是啊。」
「你要死啊。」
「怎么了?」活得好好的,怎么说死就死了呢?
「你给人家买的叫『迷你可爱多』,你家外孙一口可以吃四五个的那种。师傅们今天一定是一边吃一边骂你小气。记得明天补给人家。哈哈哈哈。」
《圣女贞德雕像》A2501000017 · 2011年3月6日摄于法国法兰西岛巴黎
圣女贞德1412年1月6日出生于法国洛林地区的杜瑞来村。据称有一天她在梦中得到上帝的启示:「英国人必须被赶出法国;王太子,即尚未加冕的国王查理七世必须加冕即位;法兰西将得到『洛林边境的童贞女的拯救』」。于是贞德出于宗教虔诚和忠君勤王,将解放法国看成是上帝委托给自己的神圣使命。
1429年2月,17岁的贞德在面见法国王子查理时宣称她带来了上帝的旨意,恳求查理王子给她一支军队去抵抗英军。两人就未来如何对抗外敌进行了展望。上帝的名义坚定了查理战胜英国的信心,谈话很是投缘。结果,查理七世同意贞德率领军队驰援奥尔良。
4月29日,贞德身披铠甲、骑着白马,率领一支6000人的援军,高举绣有圣母玛利亚像的白边军旗冲向围城的英军。在贞德指挥下,法军奇迹般地重创英军,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紧接着,法军又在圣路甫与土尔斯堡狠狠打击了英军。英军随即撒退,奥尔良因此解围。
这些胜利的取得让「百年战争」开始以来屡战屡赃物的法军土气大振,重燃希望,贞德被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为「奥尔良之女儿」。贞德让英军闻风丧胆,称其为「女巫」。
1430年4月,理查姆城左侧重镇康边遭英军及勃艮第联军围攻,形势危急。5月23日,贞德率军驰援。在撤退过程中,要塞城防司令弗来因害怕敌军尾随法军涌入城内而下令拉起吊桥,将贞德拒之城门之外,致使贞德不幸被俘。
不久之后,勃艮第联军以一千法郎的价钱将贞德出卖给了英军。英国人一心想除掉贞德,他们说服法国的天主教,将贞德由教会法庭审判,一切费用由英国承担。第二年,英军又收买了法国神学博土阿颂,让他在鲁昂宗教审判所主持对贞德的宗教审判。
教廷宣判贞德犯有70余条罪名,但均遭到了贞德的反驳。这些罪名中,有一条是贞德喜欢女扮男装,并且在关押期间又一直没有「例假」。英国人及其帮凶一口咬定贞德非魔即巫。最后,宗教法庭以「着男装」、「反教会」和「重操异端邪说」等罪判处贞德火刑。
1431年5月30日,贞德被英军押解至鲁昂老集市广场的火刑台。他们在她头上戴了一顶写有「异教徒」的小丑帽,以此羞辱贞德,并在众目睽睽之下点燃火刑台,贞德瞬间被烈焰吞噬。
贞德死得极其惨烈。第一次火刑并没有让她立即死去,英国人又施行了第二次火刑。之后,在确认她已经死亡的情况下,英国人又将贞德的尸体焚烧了一遍,并将她的骨灰投入塞纳河,以防同情者收集掩埋。
贞德被英国人处死后,关于火刑现场的种种奇闻不胫而走。一个目睹火刑的英军土兵说,在贞德即将被烧死时,他亲眼看到一只白色的鸽子飞出烈焰,飞入天空。而另一些围观者声称,他们在熊熊大火中看见了「耶稣」字样。
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英国人被彻底赶出了法国。贞德年迈的母亲说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审贞德一案并获准。最后法庭推翻了先前的判决,贞德的名誉因此得以恢复。
1455年,贞德的昭雪仪式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1920年5月,贞德被罗马教廷追封为圣徒,成为圣女,并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圣女贞德节」,以纪念这位拯救了法国的少女。
《凯旋门局部》A2501000014 · 2011年3月6日摄于法国法兰西岛巴黎
凯旋门,欧洲最常见的纪念性建筑。欧洲有超过100座凯旋门,这些凯旋门往往建造在城市的中心广场,是城市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而坐落于法国巴黎戴高乐广场的雄狮凯旋门,是其中最大,同时也是最著名的一座。
1805年12月2日,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击败了俄奥联军,这让法国的国威达到史无前例的顶峰。为了炫耀国力和庆祝胜利,1806年2月12日,拿破仑宣布在星形广场,即现今的戴高乐广场兴建一座「伟大的雕塑」以迎接日后凯旋而归的法军众将士。同年8月15日,凯旋门按照著名建筑师夏尔格兰的设计开始破土动工。工程断断续续建造了30年,最终于1836年7月29日才告完工。
雄狮凯旋门高48.8米,宽44.5米,厚22米,中心拱门宽14.6米。四面各有一门,门上有许多精美的雕像,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和96场胜战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除此之外,其外墙上还刻有取材于1792至1815年间法国战史的巨幅雕像。这些雕像各具特色,同门楣上的花饰浮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俨然是一件精美动人的艺术品。正面的四幅浮雕分别是:《马赛曲》、《胜利》、《抵抗》、《和平》,其中刻在右侧石柱上的《马赛曲》浮雕,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不朽艺术杰作。
雄狮凯旋门建成后,到19世纪中期,又在其周围修建了圆形广场以及12条放射状道路,包括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气势磅礴,为欧洲大城市的设计典范,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自由与和平》E0400000008 · 2013年2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世纪公园
毕加索笔下的和平鸽,其嘴里大都衔着一枚橄榄枝。这一形象的来源不是毕加索的灵感,而是一个《圣经》故事:
洪水汹涌,共泛滥了150天。上帝惦记着挪亚方舟和里面的生灵,于是叫雨停住,让大风吹地面,水势渐落。但是水退得很慢,雨停了150天还看不到一片陆地。7月17日,方舟停搁在亚拉腊山上。
到10月1日,山顶大都露出了水面。又过了40天,挪亚开了方舟的窗户,放出一只乌鸦,以便了解能否找到陆地。
但那只乌鸦飞回来了。他又放出一只鸽子,但那只鸽子也飞回来了,因为找不到落脚休息的地方,挪亚伸手把那只鸽子接进了方舟。
再过了7天,挪亚又把那只鸽子放了出去。傍晚时分,鸽子噙着一个橄榄枝飞回来了。这意味着大地某个地方露出了旱地。
再过了7天,挪亚又把鸽子放出去。这回鸽子没有飞回来,因为大地干了,洪水全退了。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人们把叼着橄榄枝的鸽子当成平安、和平的象征的原因。
《天使的翅膀》E0400000007 · 2008年5月1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和平公园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沦陷,而意大利画家毕加索当时正侨居巴黎。
米什是毕加索的邻居,他有个孙子叫留辛,养有一群鸽子。往常,留辛都用系着白布条的竿子招呼鸽子归巢。当巴黎被纳粹德国占领后,留辛觉得白布条意味着投降,于是把竹竿上的布条换成了红色,用以象征对法西斯的复仇之火。这一切被毕加索看在眼里,他感叹道:「战争让孩子们早熟。」
一天,米什手捧一只浑身是血的鸽子闯进了毕加索的画室,痛心疾首地向毕加索讲述了刚刚发生的一幕惨剧:
那天,天刚亮,留辛照例打开鸽舍,放飞鸽子。这时,刚巧有一队德国士兵路过。鸽群奋飞的声响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们抬起头,看见了留辛和留辛手中系着红布条的竹竿。德国士兵认为留辛是在向游击队发信息,冲上楼,不由分说就把留辛从楼上直接扔到大街上,并且用刺刀把鸽子都杀了。
米什请求毕加索给他画一只鸽子,他说他要用这幅鸽子纪念自己的孙子留辛。
毕加索义愤填膺,当即挥笔画了一只飞翔的鸽子交给了米什。
由此,鸽子成为了和平的象征。
《跑偏》F0300000311 · 2020年3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
说内急,于是去卫生间,一边走,一边哼哼:
加油、努力,拉屎要用力。
拉不出,没关系,下次再努力。
上周,我和这小子说:「闹啊,你知道你现在到了『猫嫌狗厌』的年纪了不?你要尽量管束自己,不要太过为所欲为。」
「什么是『猫嫌狗厌』啊?」
「小男孩到了像你现在这样的年纪,会有几年特别烦人,见猫踢猫,遇狗踹狗,弄得不但人烦,就连猫狗见了都嫌弃,所以叫『猫嫌狗厌』。」
「这样啊。听爷爷说,爸爸两年级的时候,有一回跟爷爷去北京动物园玩。到了熊馆,非要翻过围栏和熊一起玩,爷爷都拦不住。所以,两年级的男孩应该叫『猫嫌狗厌熊烦人怨』,嘿嘿。」
《走神》F0300000337 · 2015年2月10日摄于中国上海
一个冷知识。
想过没,人的眼睛为什么不怕冷?
有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人类的眼睛比较特殊:眼球镶嵌在眼眶里,并且有上下眼睑守护。眼球的结构分眼球壁和内容物这两个部分。眼球壁共有三层: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内容物由是由角膜、水状液、晶体状和玻璃液组成的折光系统,以及后端负责连接大脑的视神经。
人的身体之所以能感受冷热,是因为人体皮肤表面有无数个冷热感受器。这些感受器是一个一个的「点」分布,其中一些专门用来感受热,而另一些则专门用来感受冷。这是不是很像彩色显示器的像素点?
眼睛是人体非常重要的感觉器官。为了保护眼睛,角膜、结膜、巩膜上布满了敏感的触觉、痛觉神经。至于冷热,就交给了皮肤,由皮肤传输给大脑统一处理。
所以,眼睛不是不怕冷,只是不觉得冷。
《男孩》F0300000335 · 2014年12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上海建峰学院
为什么男孩喜欢「打打杀杀」,喜欢舞刀弄枪,而女孩喜欢过家家,喜欢抱布娃娃?正常的性别认知所然。
大约在三岁左右,孩子就能够正确识别自己的性别。这里指的是心理性别而非生理性别。有了自我性别认知,男孩和女孩就有了不同的行为表现:男孩喜欢舞刀弄枪,女孩热衷过家家。
但不是所有孩子都如此。有些孩子的性别认知与其生理性别会出现偏差,并且因此感到困惑、不安,这就是「心理焦虑」或「性别认知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
心理焦虑的形成原因目前尚无确切定论,但通常认为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或环境因素相关。
男孩就引导他像个男孩,女孩就引导她像个女孩,这很重要,可以帮助和强化孩子的自我性别认知。如果等到发生心理焦虑再去纠正,不但非常麻烦,而且还不一定能纠正得过来。
女孩男性化多少还有点酷,而男孩女性化真的不忍直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