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居》A0214000005 · 2013年11月17日摄于日本东京

 

九百多年前,现在的东京还只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千代田。现东京的千代田区,其名正是来源于此。

12世纪,豪门江户氏来到千代田修墙建寨,千代田由此变成了江户。15世纪中叶,江户易主,接手的是一个名叫太田道灌的武士。最早的江户城就是由他所建。

1590年,称臣于丰臣秀吉的德川家康被移封关东,江户成为了德川家康的领地。19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设立幕府,开创了日本的幕府时代,江户也因此一跃成为了日本的政治中心。

1867年,武士出身的政治家,号称「东洋的俾斯麦」大久保利通受佐藤信渊思想的影响,将江户更名为「东京」。

佐藤信渊是日本西化的早期倡导者,他认为:「若要使日本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户之东京,大阪之西京,与京都这三京必不可少。」

1868年,德川幕府瓦解,明治天皇将日本的政治中心由京都移至东京。


《小姐 · 黑色 · 力量》A0212000005 · 2013年11月16日摄于神奈川箱根雕刻之森美术馆

 

这座雕塑叫《小姐 · 黑色 · 力量》,收藏于日本神奈川箱根的雕刻之森美术馆,为法裔美国雕塑家尼基 · 德 · 圣法尔所创作。

圣法尔获得过世界文化奖,曾创作了大量充满原始艺术元素和童话色彩的新现实主义作品。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清新风趣的女艺术家,你很难想像她曾经遭遇过什么:11岁时被父亲强奸,18岁时与人私奔,生下两个孩子后又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衰弱。

可以说是艺术让她凤凰涅槃,创作出众多充满喜悦的女性形象。


《山村》A0105010008 · 2012年4月7日摄于中国江西婺源沱川查平坦

 

查平坦,江西婺源沱川的一个小山村,不很富裕,但风光很美。尤其是每年的清明前后,满山的梨花盛开,村子掩映其间,宛如世外桃源一般。

那天一早,我在山上远远地见到那间红色泥坯房炊烟升起,便下山,找到那屋子。门开着,一个汉子正在灶前升火做饭。我问他,我进去拍几张他做饭的照片可以么。他说可以。

屋里家徒四壁,锅里清汤寡水,他似乎也有些残疾,行动不是很方便。面对这样的窘迫,我实在不忍心拍,便收起相机,从兜里掏出烟,递给他一支,点上,同他闲聊起来。

我问他,烟还可以不。他说他以前曾经在上海打过几年工,抽的也是这种烟,不贵,好抽。听他这么说,我从摄影包里掏出两盒烟,递给他,说,就是这烟。我身边还有两盒,要是喜欢的话,他可以留下尝尝。他摇了摇头,说,烟他刚才已经尝过了,很感谢。这两盒还是我自己带着路上抽。


《逗你玩》F0300000382 · 2013年10月26日摄于中国上海青浦

 

一岁多,不满两岁时,有一阵给这小子拍照特别费事。

因为他个子小,所以我很多时候都是躺在地上给他拍。而只要见我躺下,这小子就立马跑过来坐到我肚子上。经常的,我故意站着,想等他分神后再躺。他也不急,就这么斜着脸,用余光看着我,等我躺下好跑过来。


《河桥》A0102010003 · 2013年9月20日摄于中国浙江临安

 

我们是去大明山时路过的河桥。

河桥是临安西南部的一座古镇,为古昌化县治所在地,因多河多桥而得名,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明朝嘉靖年间,河桥人口稠密,商贸发达,文化昌明,「几里许,烟火不下千家」,极其繁盛,故有「唐昌首镇」之称。


《到此一游》F0300000381 · 2019年5月28日摄于芬兰赫尔辛基

 

如果喜欢拍些「到此一游」照,给自己留下一些记忆,最好随身携带一副墨镜。在拍这类快手照的时候,如果戴上一副墨镜,可以不用再考虑眼睛是睁是闭,是正是斜,有神无神,这就可以省去很多的麻烦。

我感觉大多数人戴上墨镜后会更显自信,表情也比不戴墨镜自然。


《红色敞篷车》F0300000380 · 2014年10月12日

 

不到三岁,闹同学就实现了男孩都会有的豪车梦。那天,他坐上了一辆红色敞篷车,一脸的满足。


《悟端大和尚》F0200000036 · 2013年10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松江西林禅寺

 

七年前参观西林禅寺时,方丈悟端大和尚刚巧在大殿里主持法会。

「和尚」最早是指那些德高望重的僧人,但后来泛指所有男性出家人,就跟现在的「老师」一样被用滥了。以示区别,于是就有了「大和尚」。

通常只有寺院的方丈或主持才能称为大和尚。


《召稼楼》A0101080001 · 2017年2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闵行

 

「召稼楼」一名始自宋末元初。当地有一楼,为谈氏家族为每日召唤农夫下田干活而建,故名「召稼楼」,当地也因此被视作「上海农耕文化发祥地」。

召稼楼目前仍遗存有一些历史建筑,但由于近些年景区大规模扩建改造,这些历史建筑被成片的全新仿古建筑群所淹没,古风不再,颇受争议。

其实就个人而言,召稼楼还是很有些玩头的,如果你不是去召稼楼寻思古之悠情,而是去逛吃的话。

召稼楼汇集了沪上多地乡土美食,咸肉、酱蹄、肉皮、酱菜、烧麦,可能是上海最有滋味的水乡古镇。


《南翔》A0101050004 · 2015年2月8日摄于中国上海嘉定

 

南翔古猗园内有一「白鹤亭」,亭上一白鹤,面南,展翅欲飞。

白鹤亭这一造型,讲述了「南翔」一名由来的故事。

南翔旧称槎溪。梁武帝建国的时候,南翔还只是一个荒凉的乡村。相传梁天监年间,当地村民挖到一块一丈长的石头,常吸引一对白鹤栖息于此。一日,有和尚路过,认为白鹤祥舞乃佛地之兆,于天监四年在该地修建佛寺。寺庙落成当天,因白鹤南飞而去而得名「白鹤南翔寺」。后当地设镇,镇因寺名。

唐开成年间,寺内又现白鹤,因此获善款重修。竣工当日,白鹤再次南飞,一去不回,只在石头上留下「白鹤南翔去不归,唯有真迹在名基;可怜后代空王子,不绝薰修享二时。」

该诗现镌刻在白鹤亭一侧的石碑上。


《戴头巾的男孩》F0300000379 · 2016年4月18日摄于中国上海嘉定南翔古猗园

 

我怀疑,外婆的心里始终隐藏着一个外孙女情结。哈哈。


《人间有味是清欢》C0000000019 · 2015年2月22日摄于中国浙江杭州

 

《初到黄州》

宋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古猗园》A0101050003 · 2013年10月1日摄于中国上海嘉定南翔

 

疫情前,几乎每年都会去古猗园转转,顺便到隔壁的南翔馒头店解解馋。

据官网介绍,古猗园初名「猗园」,为时任河南通判闵士籍于明代嘉靖年间所建,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设计。「猗园」一名融《诗卫风淇奥》「绿竹猗猗」及《琴赋》「微风余音,靡靡猗猗,余音袅袅」于一炉而来。

古猗园先后几经转手,先是由闵干籍转至贡生李宜之名下,后又为陆、李两姓所有。

清乾隆十一年冬,洞庭山人叶锦购得后,大兴土木,修葺装点,于1748年秋竣工,更名「古猗园」。乾隆五十三年,地方人士募捐购置古猗园,作为州城隍庙的灵苑;同治至光绪年间,园内又增建厅、堂、庵院,开设酒楼茶肆,作为祀神集议和游览休闲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古猗园历经多次改扩建,2009年经过园区改造和东扩建设,面积扩至150余亩,比初建时的「十亩之园,五亩之宅」整整大了十余倍。

古猗园现有景点春藻堂、不可无竹居、不系舟、浮筠阁、白鹤亭、缺角亭等。其中位于竹枝山顶的缺角亭由地方爱国人士于「九一八」事变后集资建造。四角亭,但缺东北一角,寓东北三省沦陷。

每年初夏,古猗园都会举办荷花展,无论是荷花品种还是展区规模在上海都名列前茅。

口罩

20200920


《戴口罩的小男孩》F0300000378 · 2015年12月2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江湾五角场

 

照片是闹四岁生日那天拍的。想不起来他为什么要戴口罩,可能是有些不舒服,也可能是为了防止流行性感冒。当时是冬季,正值流感的高发期。

如果只是作为口鼻遮挡物,口罩的历史已经相当的久远。元朝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克 · 波罗就曾亲眼目睹当时的御厨为防止食物污染而用丝巾蒙住口鼻。中世间欧洲爆发黑死病时期,那些处理尸体的人也常用棉布遮挡口鼻以阻挡恶臭。

口罩真正用于医学是缘于1890年德国细菌学家卡尔 · 弗吕哥的一个猜测:肺结核病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进行传播的。几年之后,也就是1897年,外科医生开始佩戴口罩为病人手术,这样做,既为了防止自身受到感染,同时也为了防止医生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进入病人体内。

医学口罩进入中国是在上世纪初东北地区鼠疫大规模爆发时期。马来西亚华侨,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回国协助政府控制疫情。作为重要手段之一,伍连德发明了两层纱布制作的「伍氏口罩」来阻止疫情的传播。这种口罩一直到「SARS」流行时期都仍在被广泛使用。


《初疑一颗值千金》B0000000127 · 2014年6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

 

《杨梅》

宋 平可正

 

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

味比河朔葡萄重,色比沪南荔枝深。


《静思园》A0104010005 · 2015年2月8日摄于中国江苏苏州

 

静思园位于吴江市松陵三里外的庞山湖,由苏州园林设计园和同济大学共同设计,当地私人投资建造。「静思园」一名据说为吴江籍大学者费晓通命名,取意「淡泊以明志,宁静以志远」。

静思园为仿苏式园林,最大卖点在于其内所收藏的奇石。


《打坐》F0300000376 · 2017年6月22日摄于毛里求斯

 

甘蔗是毛里求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岛上的黑人就是因为白人农场主要种甘蔗才从其他地方买来的黑奴的后代。

那天我们仨叫了辆车去「自然桥」,顺道转转甘蔗地。闹说想拉屎,问他能不能憋,他说不能。荒郊野外,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只能让他就地解决。

闹真是急了,三下五除二便告完事。正待准备提裤子,不知从哪里突然窜出两条狗,一阵哄抢过后,屎不见了。

闹万分吃惊地看着心满意足跑远的狗,问外婆:「牠们这是干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外婆风轻云淡地来了句:「狗吃屎呗。」

这事后来问过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他说,想啥啊,让我说句脏话,当时就是懵逼了。哈哈哈哈。


《自然桥》A2300000011 · 2017年6月23日摄于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有一处海岸,嶙峋的礁岩由于长年风化和海浪冲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孔洞,上面那一小段相连的礁岩被当地人称为「自然桥」。

风高浪急,大风裹胁着巨浪猛烈地拍击着礁岩,飞沫四溅。外婆说上桥去看看,并且要带闹一起去,说是让他开开眼界。可怜的闹腿肚子一路哆嗦着被野人外婆拽到桥上。

惊魂甫定,闹问外婆:「外婆,为什么海里全是牛奶?」


《红色海魂衫》F0300000374 · 2017年11月6日摄于「地中海 · 歌剧」号邮轮

 

海魂衫的起源不详,一说最初是法国西北方布列塔尼地区水手的常见着装,因为这种深浅相间的条纹衫可以在落水时很容易被发现,后被法国海军采用;另一说是一公爵夫人身着蓝衣、腰系白带骑马飞驰时被英王格奥尔格二世撞见,觉得很酷,决定用作英国海军制服。

海魂衫确实很酷,后来香奈尔品牌创始人加布里埃 · 香奈儿作为「航海系列」引入时尚圈,瞬间风靡欧洲,据说奥黛丽 · 赫本、玛丽莲 · 梦露、珍 · 茜宝等一众明星也都对其青睐有加。

但令海魂衫大放异彩的是二战时期的苏联水兵。当时苏联红海军实力不济,军舰被封锁在港内。但一心卫国的海军将士投入陆上作战,将德军打出了心理阴影,一举成名。从此,海魂衫成为了苏联军魂的象征。后来,不仅海军,颜色不同的海魂衫成为了苏联空降兵、边防部队、近卫军,甚至紧急情况部下属的军事力量的着装。

海魂衫作为中国人民海军的着装据说就是源自苏联。


《巡游加勒比海》A0400000011 · 2017年11月6日摄于「地中海·歌剧」号邮轮

 

尽管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但我相信世间的一切一定是以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某种自然法则在运行。

你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闲逛,在十字路口,你拐向了东面。尽管往东或往西,往南或往北,你根本无所谓。你选择东面,似乎不加思索,但为什么是东,而不是南、西或北?

对于自然而言,任何事物的出现、变化和消亡应该都具有某种意义,并且是有章可循的,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好吧,相信相当多的人和我有同样看法,只是叫法不同。

通常,这叫「宿命」。

1 87 88 89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