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荷》D0002000013 · 2018年7月17日摄于中国上海嘉定古猗园

 

《生命的意义》

林清玄

 

坐计程车,司机正好是我的读者。在疾驶的车上,他问我:「林先生,请问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第一位问我关于生命意义的计程车司机,一时之间使我怔住了。

我的脑海浮现出我读中学时,学校大礼堂门口的对联:

 

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

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在一生中都没有开展,没有对世界有益,那么他就白活了吧?

我对计程车司机说:「生命的意义就是使自己每一天都有一些心灵与智慧的增长,每一天都对世界有一些奉献与利益。」

当我这样说着,车于正好穿过有美丽行道树的仁爱路,我看到春天的木棉花是多么美呀!

我们增长自己的智慧,是为自己开一朵花;我们奉献世界的心,是为世界开一朵花。


《黄桥烧饼》B0000000443 · 2023年6月22日摄于中国江苏泰兴黄桥莫家老店

 

莫家老店,泰兴黄桥镇上的一家沿街小铺,前店后作坊,专做黄桥烧饼。

黄桥烧饼,黄桥镇当地很普通的一种传统小吃。1940年,苏中地区的新四军为保卫苏中抗日根据地,在陈毅的率领下对国民党顽固派发起了一场史称「黄桥战役」的反击战并大获全胜。当时,身处战火之中的黄桥民众不顾安危,制作烧饼送往前线以支援浴血奋战的新四军将士。黄桥烧饼也因此名声大振。

莫家老店,前身「恒兴号」烧饼店,开店于1916年,是现黄桥镇上唯一的一家百年老店,也曾在黄桥战役和乡亲们一起支援前线。新中国成立后,莫家老店曾受当地政府委托接待前来老区视察的迟浩田将军。

莫家老店的现掌柜叫莫红如,是莫家黄桥烧饼的第三代传人,很儒雅。这次去泰州,特意绕道黄桥莫家老店,算是对黄桥烧饼的致意。


《「头势清爽伐?」》F0300000549 · 2023年6月23日摄于中国江苏泰州富力万达嘉华酒店

 

会打扮了。让他来酒店大堂拍照玩,结果姗姗来迟。一问,原来在房间里梳妆打扮:抹了点啫喱,梳了个大背头。嘿,帅!

今天和妈妈一起去初中部参加了新生家长会,算是正式踏进了初中的门槛。巧了,没有商量,外婆、外公、妈妈对你竟然给予了同样的嘱咐:可以不是国家的栋梁,但绝对不可以是社会的累赘。相比头势清爽,头脑清爽更重要。

努力吧,少年!


《上海老饭店同乐坊》A0101030017 · 2023年6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上海老饭店的前身叫「荣顺馆」,为川沙厨师张焕英于清光绪元年在旧校场路租房开设的「夫妻老婆店」。张焕英厨艺精湛,又薄利多销。荣顺馆好吃不贵,开业不久即食客盈门。后可能是因为搬迁或改建,「荣顺馆」前多了个「老」字,成了「老荣顺馆」。但一众熟客嫌「老荣顺馆」说起来不顺口,直接称「老饭店」。上世纪60年代迁址扩建时,索性直接改名为「上海老饭店」。

上海老饭店主打上海本帮菜,在上海滩是一个传奇:「荣顺馆」为乾隆帝所题,而「上海老饭店」为百岁老人刘海粟题。本世纪,上海老饭店先后接待过印度尼西亚总统梅加瓦蒂、新加坡总统纳丹及俄罗斯总统普京夫人等政要。

现在的上海老饭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并拥有十二道国家级「非遗」菜品,包括八宝鸭、虾子大乌参、扣三丝、红烧河鳗、油爆河虾、草头圈子等传统本帮名菜。


《大煮干丝》B0000000441 · 2023年5月12日摄于中国江苏扬州绿地铂骊酒店品珍轩中餐厅

 

《干丝》

汪曾祺

 

南京、镇江、扬州、高邮、淮安都有干丝。发源地我想是扬州。这是淮扬菜系的代表作之一,很多菜谱都著录。但其实这不是「菜」。干丝不是下饭的,是佐茶的。

扬州一带人有吃早茶的习惯。人说扬州人「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水包皮」是洗澡,「皮包水」是喝茶。「扬八属」各县都有许多茶馆。上茶馆不只是喝茶,是要吃包子点心。这有点像广东的「饮茶」。不过广东的茶楼是由服务员(过去叫「伙计」)推着小车,内置包点,由茶客手指索要,扬州的茶馆是由客人一次点齐,陆续搬上。包点是现做现蒸,总是等一些时候,一般上茶馆的大都要一个干丝。一边喝茶,吃干丝,既消磨时间,也调动胃口。

一种特制的豆腐干,较大而方,用薄刃快刀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这便是干丝。讲究一块豆腐干要片十六片,切丝细如马尾,一根不断。最初似只有烫干丝。干丝在开水锅中烫后,滗去水,在碗里堆成宝塔状,浇以麻油、好酱油、醋,即可下箸。过去盛干丝的碗是特制的,白地青花,碗足稍高,碗腹较深,敞口,这样拌起干丝来好拌。现在则是一只普通的大碗了。我父亲常带了一包五香花生米,搓去外皮,携青蒜一把,嘱堂倌切寸段,稍烫一烫,与干丝同拌,别有滋味。这大概是他的发明。干丝喷香,茶泡两开正好,吃一箸干丝,喝半杯茶,很美!扬州人喝茶爱喝「双拼」,倾龙井、香片各一包,入壶同泡,殊不足取。总算还好,没有把乌龙茶和龙井掺和在一起。

煮干丝不知起于何时,用小虾米吊汤,投干丝入锅,下火腿丝、鸡丝,煮至人味,即可上桌。不嫌夺味,亦可加冬菇丝。有冬笋的季节,可加冬笋丝。总之烫干丝味要清纯,煮干丝则不妨浓厚。但也不能搁螃蟹、蛤蜊、海蛎子、蛏,那样就是喧宾夺主,吃不出干丝的味了。

北京没有适于切干丝的豆腐干。偶有「大白干」,质地松泡,切丝易断。不得已,以高碑店豆腐片代之,细切下扬州方干一菜,但要选片薄而有韧性者。这道菜已经成了我偶设家宴的保留节目。

美籍华人女作者聂华苓和她的丈夫保罗 · 安格尔来北京,指名要在我家吃一顿饭,由我亲自做。我给她配了几个菜。几个什么菜,我已经忘了,只记得有一大碗煮干丝。华苓吃得淋漓尽致,最后端起碗来把剩余的汤汁都喝了。华苓是湖北人,年轻时是吃过煮干丝的,但在美国不易吃到。美国有广东馆子、四川馆子、湖南馆子,但淮扬馆子似很少。我做这个菜是有意逗引她的故国乡情!我那道煮干丝自己也感觉不错,是用干贝吊的汤。前已说过,煮干丝不厌浓厚。


《毕业了》F0300000548 · 2023年6月28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参加完毕业典礼及班级活动后,中午十二点二十分离开学校。自此,小学正式毕业。

再过一个多月,还会回来,进同一扇校门。只是那时,已经是初中生了。


《生啫甜豌豆》B0000000450 · 2023年6月1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几百度啫啫煲

 

和很多人想像的不同,公务接待用餐「四菜一汤」这一标准,不是近年反腐倡廉才推出的新政,其历史可以上溯至明太祖。这位贫民出生的明朝开国皇帝登基后,对官场上愈演愈烈的贪腐之风深感担忧。借皇后寿筵,朱元璋推出了「四菜一汤」的「国宴标准」。

这一标准,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被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定为国宴标准。


《「谭鸭血」》B0000000449 · 2019年8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满汉全席」算得上是满清时期顶级的宫廷御膳。但要问满清皇上最爱吃什么,答案是:火锅。

满清宫廷每年从十月十五日起开始吃火锅,据说每顿饭都要上火锅,一直持续三个月。对火锅最痴迷的,当数乾隆帝。清宫内务府文件《膳底档》记载,1779年8月6日那天乾隆开始吃火锅。当月,这位大清皇帝总共吃了66次火锅。这得有多痴迷啊。

说明一下,清朝的「火锅」和重庆或成都火锅不是一回事,它是随满清一起入关的东北火锅,北京涮羊肉那种。


《啫啫煲》B0000000448 · 2023年5月24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好好彩啫啫煲合生汇店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在诸如祭祀这样的重要场合,天子享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高级士三鼎二簋,低级士一鼎。鼎和簋都是盛器,分别用来盛放不同的肉食和谷物。

很有点同情天子了:吃顿饭,光鼎和簋就一大堆,吃饭就跟打架子鼓一般。为排面,也是蛮拚的。


《老鼠粉》B0000000442 · 2015年6月20日摄于马来西亚吉隆坡

 

旧时妇女有缠小脚的恶俗,包脚布,就是用来裹小脚的那块布。不知道为什么,上海人管煎饼叫「包脚布」,听上去很恶心,吃起来很美味。哈哈。

无独有偶,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猫屎咖啡、狗屎糖、老鼠粉、狗浇尿、撒尿牛肉丸、棺材板、苍蝇头、袜底酥,等等等等,个打个都是地方美味,但个打个都有一个足以令人反胃的名字。


《御好烧》B0000000440 · 2023年6月10日摄于中国上海长宁花月

 

西周至春秋,什么人能吃什么,是有严格规定的。《国语 · 楚语》载:「太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不仅如此,《礼记 · 王制》还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庶羞不逾牲。」

顺便说一下,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狗一直算是一种家畜,是用来宰了吃的。而且,狗肉比猪肉更受欢迎。《国语 · 越语 · 勾践灭吴》载:「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以鼓励百姓多生多育。这项奖励政策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狗比猪贵。


《招牌牛肉章肠虾锅》B0000000439 · 2023年5月5日摄于中国上海普陀

 

美食爱好者,很少没听说过「米其林」的。《米其林指南》在美食界,是圣经一样的存在。

米其林是一个轮胎品牌。一个卖轮胎的能跟美食扯上关系,还是上一个千禧年的事。

1900年,巴黎举办万国博览会。米其林公司的创始人米其林兄弟适时推出了一本小册子《米其林指南》,内容涵盖餐厅、地图、加油站、旅店、汽车修理厂等汽车旅行的资讯。

一种说法是,米其林兄弟认为,汽车旅行是一个发展趋势,这肯定会有益于轮胎的销售。他们推出《米其林指南》,就是想在这方面推一下波、助一下澜。我倒是觉得,米其林兄弟编撰这么一本小册子供顾客免费取阅,最直接的效果是扩大了品牌知名度、提升了品牌形象,再就是增加了店铺人气。


《醉虾》B0000000438 · 2023年2月5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三林久久圆餐饮

 

饮、食,喝的和吃的,泛指食物。

春秋时,吃的东西不多,但花头精挺大,将饮食细分成了食、膳、馐、饮四大类。胡乱猜测一下:这么做,很可能跟当时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有关。

食,指五谷做的饭;膳,指以六畜为食材烹成的肉食;馐,指以粮食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各种素食;饮,各种饮料,比如:水、浆、酒、酪、酏等。


《饭》B0000000437 · 2023年2月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胡子大厨

 

计划经济年代,城市居民的口粮是有配额的,每人每月20几斤,一天不满一斤。如果家里男丁多,想吃饱肚子,得有点创新才成。

记得小的时候,去粮店买米,不光要「粮票」,还要「购粮证」。粮票的作用是限定粮食总的配额,而购粮证的作用是限定每家每户大米和洋籼米的配额。大米就是粳米,吃口软糯;洋籼米就是籼米,口感粗糙。即使如此,很多人家会用大米配额去跟别人家换洋籼米配额。洋籼米便宜是一个原因,重要的是洋籼米「胀性」好:同样多的洋籼米,能比大米煮出更「多」的饭。

还有更绝的,就是清华大学发明的「双蒸饭」:米蒸到半熟,加水后捂紧锅盖再蒸。这样做出来的米饭,据说可以翻倍。

洋籼米饭和双蒸饭异曲同工:眼前吃「饱」就成,至于能撑多久,那再说了。


《香茅手撕脆皮鸡》B0000000436 · 2023年5月26日摄于中国浙江杭州新周记鼓楼店

 

《舌尖上的中国》有一句经典台词:「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其实这话反过来说也是对的:很多繁复的烹饪方式,其最初,往往只是为了掩饰食材的粗劣,让食物易于下咽。


《葱油膏蟹》B0000000435 · 2023年2月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渔市小神鲜

 

梜、筴、箸、筯、櫡、筷,都是指筷子。

梜,用小木棍夹取食物,很形象,也很好理解。筴,与梜同音同义,区别只在一竹一木。箸,很可能先由筯、后由櫡逐渐演化过来。筯,用细竹棍帮助取食,而櫡与筯同音。

从箸到筷的演化,据明代《菽园杂记》解释:「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是说吴地船家特别忌讳「住」、「翻」等字。住,停滞不前;翻,船之倾覆。所以称「箸」为「快儿」,讨「快速前行」的口彩。快儿,最终演化成了「筷子」。


《肥肠》B0000000434 · 2023年6月1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几百度啫啫煲

 

匕箸,泛指食具。匕,勺子;箸,筷子。筷子用来扒饭,勺子用来舀汤。这么做有问题吗?

有。如果在秦朝,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其实在筷子出现之初,不是用来扒饭,而是用来夹取羹汤中的食物;而勺子则是用来舀饭。这在当时是一种规矩或用餐礼仪。《礼记 · 曲礼》曰:「羹之有菜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饭黍毋以箸,当用匕」。梜、箸,指筷子。


《蔬菜拼盘》B0000000433 · 2023年6月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椰庭合生汇店

 

大部分中国人从小就被灌输要多吃蔬菜,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大部分中国人从小就不喜欢吃蔬菜。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遗传记忆,因为直到先秦,中国蔬菜大致只有葵、藿、薤、葱、韭,合称「五菜」,品种少且多半很难吃。

我们现在餐桌上的大多数蔬菜,都是泊来品,像黄瓜、蚕豆、豌豆、大蒜、茄子、菠菜、扁豆、刀豆、胡萝卜、西红柿、辣椒、胡椒、香菜、莴苣、丝瓜、卷心菜、洋葱,等等等等。

如果没有这些外来蔬菜,中国的孩子得有多孝顺才能「爱」上吃蔬菜。哈哈哈哈。


《台湾牛肉麵》B0000000432 · 2023年1月1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侎唛食厂

 

一日三餐?

通常的说法,中国人一日三餐的历史始于宋朝,距今不过千年。而在此之前更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人都只有一日两餐。甚至在有文字记载的商代,一日只有一餐半:上午八点来钟的一顿「大食」外加下午四点来钟的一顿「小食」。仅此而已。

主流的说法是到了宋朝,由于物产丰饶、经济富足,人们开始在两餐之余,加了一顿点心,从而有了一日三餐。但这很可能只是个别现象。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程民生在其所著《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中考证,宋朝人「每天仅早晚两餐,官员士人根不例外」。无独有偶,南宋诗人宋洪迈的诗句「只把鱼虾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也间接道出了当时一日两膳的实景。

即使到了明清,一日两餐也非常普遍。日本人曾根俊虎在其游记《北中国纪行 · 清国漫游》中有「各人饮食大概一日两次」的记载。

一日三餐开始普遍流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陈宝良在其《明代社会生活史》一书中认为,应该始于富裕的江南人家。而真正被广泛接受并形成习俗,已经是民国时期,距今不过百余年。

一日三餐,在五千年中的四千九百年里,都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


《饭》B0000000431 · 2023年6月1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几百度啫啫煲

 

吃饭,个中的「饭」,泛指餐食,包括「饭」和「菜」。那么,饭是什么?菜又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在餐食中,为机体提供热量的叫饭,也叫「主食」,除此之外的都叫菜,也叫「副食」。吃饭是为了活着,而吃菜,是为了让吃饭变得容易下咽、令人愉悦。

饭,也就是主食,通常寡淡无味,不容易下咽。但如果有了菜的加持,吃饭就成了一件令人非常愉悦的事。是不是这样?

很多地方管菜叫「下饭」,就是很好的佐证。

餐食为什么会分成饭和菜?是因为资源的匮乏,也就是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越是资源丰沛、食物充裕,主食和副食的概念就越是模糊。如果食物唾手可得,肉可口就吃肉,鱼可口就吃鱼,根本就不会存在「看菜吃饭」这回事。

1 40 41 42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