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餐》B0000000475 · 2023年5月5日摄于中国上海普陀

 

戒烟,有一点需要引起重视,那就是发胖。据说,约80%的戒烟者体重会有所增加。在戒烟的头三个月,戒烟者的体重平均每个月增加一公斤,一年累计增加约五公斤。

戒烟引起体重增加的原因,据说是尼古丁可以抑制食欲,可以增加代谢率。一旦戒烟,尼古丁的上述作用消失,从而导致体重增加。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戒烟者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所以,戒烟时,要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不要放纵自己,若不然,戒烟之后还得减肥,那个也很痛苦。


《生啫甜豌豆》B0000000474 · 2023年6月1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几百度啫啫煲

 

戒烟第十天。

烟瘾似乎不再是个问题,有时会想吸烟,但转移一下注意力,很快就过去了。只是戒断反应远未消除。晚上失眠、盗汗,白天嗜睡、疲惫无力。

下午游泳,断断续续游了350米就撑不下去了,感觉特别累,甚至想吐。


《肥肠》B0000000473 · 2023年6月1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几百度啫啫煲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吸的烟,但记得第一次戒烟是小学六年级。有一天发烧,觉得香烟的味道很怪异,令人不快,就没再抽。那次,自然而然地就把烟戒了。后来中学两年级时,因为高考恢复,所在中学重新编班,挑学生备考。应该是这时候,我复吸了。这一吸,就是46年。这样粗略算起来,我的烟龄快50年了。

这次戒了,应该不会再复吸了。


《拉麺》B0000000472 · 2023年7月2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大阪王将

 

今天「破戒」了:从南浔回上海,跑高速。昨天特意去酒店下面的小超市买了盒烟,今天出发前吸了一支,高速服务区又吸了一支。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今天开车确实没有来的那天困顿。

接下来几天如果记录戒烟感受,应该不是太准,毕竟吸过烟了。


《秃黄油麺》B0000000471 · 2022年7月21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裕兴记

 

戒烟七天,戒烟初期「三七二十一」三关之一。

「三」即头三天,体内尼古丁浓度急剧下降,最折磨人的一段时间。

「七」即七天,从这天开始,很多人会有一些症状出现,失眠、嗜睡、萎靡、失落、迷惘,甚至轻微抑郁。这些症状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据说个把月即可逐渐消失。

我猜测,这些症状很可能跟戒断尼古丁后减少了多巴胺的分泌不无关系。专家的建议是,戒烟时,尤其是像现在这样的阶段,可以增加一些运动,既可以转移注意力、打发时间,又可以增加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缓解不适。

「二十一」即二十一天。通常认为,二十一天是一个新的生活习惯养成的时间。而戒烟就是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拭目以待。


《炸猪排定食》B0000000470 · 2023年2月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无印良品悠迈广场店

 

吸烟,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只是一种生活习惯。比如我,喝茶的时候,使用电脑的时候,几乎烟不离手。所以在戒烟期间,仔细分析一下自己平时在什么场景下会想着吸烟,然后尽量避开这样的场景。这对减少烟瘾会有帮助。也可以反过来,就是当感觉到烟瘾来袭时,如果方便,就去一个禁烟场所,比如公共室内,这样可以有效地抑制住吸烟的冲动。

我吸烟最厉害时候,只要醒着就几乎烟不离手,一个月能抽掉十来条烟,一天三盒。即使这样,每次长途飞行,长达十几个小时不吸烟也并不感觉很难受。这中间,心理暗示起到了重要作用。

戒烟,換句话说,也是一个纠正某种生活习惯的过程。


《小憩》B0000000469 · 2023年5月5日摄于中国上海普陀

 

一早开车去南浔,137公里。昨天晚上犹豫了:要不要 带烟。因为到今天也才是正式戒烟的第五天,各种的不适,尤其是犯困,还有就是走神。这些症状待在家里能克服,但上高速,有点不太踏实。

最终没有把烟带上,不是担心自己的自制力,而是怕外婆误解,感到失望。

但是,上到高速,真的后悔了:一路上恍恍惚惚,集中不起精神来。

其实,我真的应该把烟带上,权当药。无论如何,安全是最重要的。


《餐后甜点》B0000000468 · 2022年2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聚十三五角场店

 

戒烟第四天。「戒烟军团」上记录了一次「烟瘾来袭」,强度「低」。

烟瘾,就是想吸烟的冲动。就我个人情况,烟瘾上来时, 满脑子都是吸烟时那种腾云驾雾的美妙感觉,确实很难克服。但我强迫自己去想:几分钟的「美妙」之后会是什么?自责,还有自卑。

很多戒烟者说,心理戒断反应比生理戒断反应更不好对付。我不是这样认为。生理戒断反应是客观存在,身不由己;而心理戒断反应只是心理活动,靠意志是可以克服的。


《经典大拼盘》B0000000467 · 2022年10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海森堡餐厅

 

戒烟第三天。

据说,最初的三天最难熬。这是因为尼古丁的代谢周期为48至72小时。前三天,意味着机体内的尼古丁逐渐代谢殆尽。如果有生理戒烟反应,这是最强烈的一个阶段。

回看「戒烟军团」这三天的「烟瘾来袭」记录:第一天3次,其中2次强度为「强」,1次「中」;第二天1次,强度「低」;第三天,也就是今天,1次,强度「低」。

真的非常幸运,我逐渐戒烟的策略应该是成功的。根据「戒烟军团」的统计,戒烟头三天「烟瘾来袭」的平均次数分别是9、10、10。相比之下,我可能是因为前期已经将机体内的尼古丁浓度降到了较低水平,所以「烟瘾来袭」次数要平缓得多。


《杨梅圆子羹》B0000000466 · 2023年2月11日摄于中国浙江宁波西湖书堤金源店

 

如果戒烟,建议下载一个与戒烟相关的手机应用。现在这样的手机应用很多,在各手机应用商店都能找到,而且似乎都是免费的。

我使用的是从华为应用市场下载的一款免费手机应用软件,叫「戒烟军团」,功能强大,使用方便,下载并安装后几分钟便能弄得明明白白,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手里有一款这样的软件,虽然不能让你直接戒烟,但当你开始戒烟时,真的能给你很多的帮助。


《五彩缤纷时蔬》B0000000465 · 2023年6月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椰庭合生汇店

 

四五个月的时间里,从最开始的一天两盒的吸烟量,减半、再减半,控制在每天10支以内,稳定几周,再减到每天7支、5支,之后,以每周减1支的速度继续减少吸烟量。

按照计划,从今天开始,每天的吸烟量为2支,感觉这个量几乎可以忽略,于是决定提前结束控烟阶段,正式戒烟。

我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外婆和闹闹。这倒不是显摆,而是不想给自己留有退路。如果半途而废,以后是不怎么有底气面对外婆,更别说去像煞有介事地教育闹闹做人要言必行、行必果,或诸如此类。是吧?嘿嘿。


《早餐》B0000000464 · 2022年9月1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星巴克悠方店

 

在突然戒断和逐渐戒断之间,我选择了后者。

昨天介绍的英国牛津大学和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家们进行的对比试验,有一个细节很容易被读者忽略,那就是在试验过程中使用了尼古丁替代药物。尼古丁依赖,包括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如果在试验过程中使用了尼古丁替代疗法,那就意味着大大降低了戒烟过程中的身理戒断反应,从而让戒烟者不那么难受。

但这样真的好吗?

我是这样考虑的:对于一个长期吸烟者来说,其机体已经适应了尼古丁的存在。一旦机体中的尼古丁突然消失,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产生,目前不得而知,此其一。其二,尼古丁替代药物对身体肯定会有某种伤害,能不用当然很理想。

逐渐戒断就是给身体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时间比较长,比如我,这个过程长达三四个月,也是相当折磨人的。但这是在用时间来增加戒烟的安全性,同时降低正式戒烟后的戒断反应的强度,还是很值得一试的。


《春卷》B0000000463 · 2022年2月27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滨江乔咖啡

 

戒烟,分突然戒断和逐渐戒断。大多数专业人士推荐突然戒断,因为相比逐渐戒断,突然戒断的成功率稍微高一些。

英国牛津大学和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家们为了评估突然戒断和逐渐戒断的戒烟效果,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研究人员将697名有明确烟瘾的戒烟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突然戒断组」,即从一开始就直接彻底戒烟;另一组提前两周逐渐减少吸烟的量,具体是在第一个周末将吸烟量减少至原吸烟量的一半,第二个周末将吸烟量进一步减少至原吸烟量的四分之一,然后停止吸烟。

两组参与者均接受了同样的行为支持治疗和短效尼古丁替代治疗来应对戒烟导致的不适症状,以期提高成功率。

研究团队分别在参与者戒烟正式开始后的第四周、第八周和第六个月对戒烟效果进行对比。评价戒烟效果的标准包括戒烟者口述、戒烟者呼出气体中一氧化碳的浓度两项指标。结果显示:

第四周时,「逐渐戒断组」有39.2%的人戒烟成功没有复吸;而「突然戒断组」则有49%的人戒烟成功没有复吸。

第八周时,前者的成功率为 29.2%,后者为 36.6%。

第六个月时,前者有15.1%的人戒烟成功没有复吸,后者有22%的人戒烟成功没有复吸。

以上数据显示,「突然戒烟」的成功率要明显高于「逐渐戒断」。


《烤肉十三天梯》B0000000462 · 2022年2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聚十三五角场店

 

烟瘾,正式名称叫「烟草依赖」或「烟草成瘾」。英国皇家精神病学会的医师和专家曾经对十几种成瘾物质进行了评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烟草的成瘾性仅次于海洛因和可卡因,位列第三,高于美沙酮、巴比妥类药物及酒精。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有80%的吸烟者打算戒烟,但最终只有5%成功戒烟。是不是有点严酷?

不过,不要气馁。5%,这个比例不算很低。你为什么不可以是其中之一?

既然读了林语堂的《我的戒烟》,不妨再读一下冯冀才的《往事如「烟」》和梁实秋的《吸烟》。


《厚切炸猪排》B0000000461 · 2022年1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无印良品悠迈广场店

 

打算戒烟了,而且已经为此准备了四五个月。

对大多数吸烟者来说,戒烟会是一个非常艰难而痛苦的过程。所以,如果决定戒烟,首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争取一次成功。每一次的戒烟失败,都是对信心和勇气的一次消耗。最后,怕是连自己都会瞧不起自己。

嗯,真是这样。

林语堂戒过一次烟,但失败了。这位老兄没有勇气瞧不起自己,而是很英勇无畏地找出一大堆的理由把那些戒烟成功者给瞧不起了一遍,并写下了散文《我的戒烟》。

说这事,不是小瞧林语堂,而是想说明,戒烟真的不容易。不然,也不至于把林语堂逼到如此强词夺理地胡说八道的地步。

哈哈哈哈。

戒烟,真的想好了?


《秋之色》D0019000007 · 2022年11月2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上海共青国家森林公园

 

农历七月,亦称孟秋之月。

《礼记 · 月令》中的孟秋,极美:

 

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是月也,以立秋。


《花开半夏》D0002000014 · 2015年7月25日摄于中国上海嘉定

 

闲来读诗,见杨万里《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不禁哑然:其情其景,竟与我们小时候别无二致。

 

《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

宋 杨万里

 

登台长早下台迟,移遍胡床无处移。

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


《唐 · 吉诃德》N0000000024 · 2019年12月2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往事如「烟」》

冯冀才

 

从家族史的意义上说,抽烟没有遗传。虽然我父亲抽烟,我也抽过烟,但在烟上我们没有基因关系。我曾经大抽其烟,我儿子却绝不沾烟,儿子坚定地认为不抽烟是一种文明。看来个人的烟史是一段绝对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而且在开始成为烟民时,就像好小说那样,各自还都有一个「非凡」的开头。

记得上小学时,我做肺部的X光透视检查。医生一看我肺部的影像,竟然朝我瞪大双眼,那神气好像发现了奇迹。他对我说:「你的肺简直跟玻璃的一样,太干净太透亮了。记住,孩子,长大可绝对不要吸烟!」

可是,后来步入艰难的社会。我从事仿制古画的单位被「文革」的大锤击碎。我必须为一家塑料印刷的小作坊跑业务,天天像沿街乞讨一样,钻进一家家工厂去寻找活计。而接洽业务,打开局面,与对方沟通,先要敬上一支烟。烟是市井中一把打开对方大门的钥匙。可最初我敬上烟时,却只是看着对方抽,自己不抽。这样反而倒有些尴尬。敬烟成了生硬的「送礼」。于是,我便硬着头皮开始了抽烟的生涯。为了敬烟而吸烟。应该说,我抽烟完全是被迫的。

儿时,那位医生叮嘱我的话,那句金玉良言,我至今未忘。但生活的警句常常被生活本身击碎。因为现实总是至高无上的。甚至还会叫真理甘拜下风。当然,如果说起我对生活严酷性的体验,这还只是九牛一毛呢!

古人以为诗人离不开酒,酒后的放纵会给诗人招来意外的灵感;今人以为作家的写作离不开烟,看看他们写作时脑袋顶上那纷纭缭绕的烟缕,多么像他们头脑中翻滚的思绪啊。但这全是误解!好的诗句都是在清明的头脑中跳跃出来的;而「无烟作家」也一样写出大作品。

他们并不是为了写作才抽烟。他们只是写作时也要抽烟而已。

真正的烟民全都是无时不抽的。

他们闲时抽,忙时抽;舒服时抽,疲乏时抽;苦闷时抽,兴奋时抽;一个人时抽,一群人更抽;喝茶时抽,喝酒时抽;饭前抽几口,饭后抽一支;睡前抽几口,醒来抽一支。右手空着时用右手抽,右手忙着时用左手抽。如果坐着抽,走着抽,躺着也抽,那一准是头一流的烟民。记得我在自己烟史的高峰期,半夜起来还要点上烟,抽半支,再睡。我们误以为烟有消闲、解闷、镇定、提神和助兴的功能,其实不然。对于烟民来说,不过是这无时不伴随着他们的小小的烟卷,参与了他们大大小小一切的人生苦乐罢了。

我至今记得父亲挨整时,总躲在屋角不停地抽烟。那个浓烟包裹着的一动不动的蜷曲的身影,是我见到过的世间最愁苦的形象。烟,到底是消解了还是加重他的忧愁和抑郁?

那么,人们的烟瘾又是从何而来?

烟瘾来自烟的魅力。我看烟的魅力,就是在你把一支雪白和崭新的烟卷从烟盒抽出来,性感地夹在唇间,点上,然后深深地将雾化了的带着刺激性香味的烟丝吸入身体而略感精神一爽的那一刻。即抽第一口烟的那一刻。随后,便是这吸烟动作的不断重复。而烟的魅力在这不断重复的吸烟中消失。

其实,世界上大部分事物的魅力,都在这最初接触的那一刻。

我们总想去再感受一下那一刻,于是就有了瘾。所以说,烟瘾就是不断燃起的「抽上一口」,也就是第一口烟的欲求。这第一口之后再吸下去,就成了一种毫无意义的习惯性的行为。我的一位好友张贤亮深谙此理,所以他每次点上烟,抽上两三口,就把烟按死在烟缸里。有人说,他才是最懂得抽烟的。他抽烟一如赏烟。并说他是「最高品位的烟民」。但也有人说,这第一口所受尼古丁的伤害最大,最具冲击性,所以笑称他是「自残意识最清醒的烟鬼」。

但是,不管怎么样,烟最终留给我们的是发黄的牙和夹烟卷的手指,熏黑的肺,咳嗽和痰喘,还有难以谢绝的烟瘾本身。

父亲抽了一辈子烟。抽得够凶。他年轻时最爱抽英国老牌的「红光」,后来专抽「恒大」。「文革」时发给他的生活费只够吃饭,但他还是要挤出钱来,抽一种军绿色封皮的最廉价的「战斗牌」纸烟。如果偶尔得到一支「墨菊」、「牡丹」,便像中了彩那样,立刻眉开眼笑。这烟一直抽得他晚年患「肺气肿」,肺叶成了筒形,呼吸很费力,才把烟扔掉。

十多年前,我抽得也凶,尤其是写作中。我住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写长篇时,四五个作家挤在一间屋里,连写作带睡觉。我们全抽烟。天天把小屋抽成一片云海。灰白色厚厚的云层静静地浮在屋子中间。烟民之间全是有福同享。一人有烟大家抽,抽完这人抽那人。全抽完了,就趴在地上找烟头。凑几个烟头,剥出烟丝,撕一条稿纸卷上,又是一支烟。可有时晚上躺下来,忽然害怕桌上烟火未熄,犯起了神经质,爬起来查看查看,还不放心。索性把新写的稿纸拿到枕边,怕把自己的心血烧掉。

烟民做到这个份儿,后来戒烟的过程必然十分艰难。单用意志远远不够,还得使出各种办法对付自己。比方,一方面我在面前故意摆一盒烟,用激将法来捶打自己的意志,一方面,在烟瘾上来时,又不得不把一支不装烟丝的空烟斗叼在嘴上。好像在戒奶的孩子的嘴里塞上一个奶嘴,致使来访的朋友们哈哈大笑。

只有在戒烟的时候,才会感受到烟的厉害。

最厉害的事物是一种看不见的习惯。当你与一种有害的习惯诀别之后,又找不到新的事物并成为一种习惯时,最容易出现的便是返回去。从生活习惯到思想习惯全是如此。这一点也是我在小说《三寸金莲》中「放足」那部分着意写的。

如今我已经戒烟十年有余。屋内烟消云散,一片清明,空气里只有观音竹细密的小叶散出的优雅而高逸的气息。至于架上的书,历史的界线更显分明;凡是发黄的书脊,全是我吸烟时代就立在书架上的;此后来者,则一律鲜明夺目,毫无污染。今天,写作时不再吸烟,思维一样灵动如水,活泼而光亮。往往看到电视片中出现一位奋笔写作的作家,一边皱眉深思,一边喷云吐雾,我会哑然失笑。并庆幸自己已然和这种糟糕的样子永久地告别了。

一个边儿磨毛的皮烟盒,一个老式的有机玻璃烟嘴,陈放在我的玻璃柜里。这是我生命的文物。但在它们成为文物之后,所证实的不仅仅是我做过烟民的履历,它还会忽然鲜活地把昨天生活的某一个画面唤醒,就像我上边描述的那种种的细节和种种的滋味。


《午后》C0000000067 · 2016年4月22日摄于中国上海

 

「多巴胺和内啡肽都是在大脑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神经递质,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感觉,比如让人感到愉悦。尽管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外,但其机制和情境有所不同。多巴胺主要与奖赏、满足和目标导向的快乐有关,而内啡肽主要与疼痛缓解和身体的欣快感相关。」

这段科普文章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李玉秀教授,有点专业。可不可以做这样的简单理解,即:通过自我安抚可以获得多巴胺,通过自虐磨练可以获得内啡肽?如果是,那么,是追求多巴胺还是内啡肽,人被分成了两类。

最近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蛮有意思的,标题是《一个非常残忍的现实问题》。

说明一下:我个人并不完全认同这篇文章的全部,比如其中的阴谋论描述。

全文转载如下:

 

告诉你一个非常残忍的社会现实:穷人沉迷多巴胺,富人追求内啡肽,就像奶头乐理论就是为了不让婴儿哭闹,不喂他喝奶,只给他一个奶嘴,他立马就安静了。有个可怕的阴谋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之上。

1995年全球富豪在一起开了一个会,他们一致认为全球化发展的太快了,使得底层平民不断的向上流动,挤压了富豪们的利益。怎么让穷人穷的安分守己呢?他们就出了一个损招,就是让他们痴迷在消遣和娱乐产品当中,比如游戏电影、电视剧、烟酒。

最可怕的其实不是贫穷本身,而是那些让我们无法察觉的诱惑。无形之中它会残害你的意志,最后你心甘情愿成为一个废人,心安理得的接受穷苦的命运。奶头乐还有更狠的,比如八卦、新闻、综艺,甚至跟自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实证、新闻等等。

各种让人上瘾的东西层出不穷,让底层人民在歌舞升平中丧失斗志。这些奶头乐的背后全是多巴胺陷阱。现在搞废一个人的方式特别简单,天天给他放那些眼花缭乱勾人眼球的短视频,软妹子、哥哥喊的你心花怒放。你不断的分泌多巴胺,一时分泌一时爽,一直分泌一直爽,大脑不断的受到刺激于是你就上瘾。当穷人都在沉迷在多巴胺的爽感中。

那富人在干什么呢?在制定计划追求内啡肽,它产生的机制和多巴胺刚好相反。当人体经历痛苦之后,大脑会补偿性的产生内啡肽,就好像在健身房一样练到大汗淋,漓全身酸痛。但是你的脑垂体会分泌内啡肽,会让你觉得很辛苦的同时,同时也觉得很爽,也会让你享受自我提升之后的巨大满足。

哈佛商学院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他发现一个反差极大的现象,越是底层人越喜欢追求多巴胺,打麻将、玩游戏、看肥皂剧,吃各种口味的食物,追求那种很短暂的快乐。而上层人社会却追求内啡态,他们热衷于自律的生活方式,锻炼清淡饮食,给自己制定计划,去学习做一些具有挑战的事情。

而且富豪们创造的奶头乐不会用来毒害他们自己的后代。乔布斯不让自己的孩子用平板,周末就在家看书聊历史,推特的创始人也没有给孩子买平板。放学后就是在补充各种各样的精英课程,游戏设计师的子女根本不允许接触游戏。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游戏里面机制,就是为了让玩家上瘾而专门制作的。

人在天赋上的差距并不大,但是最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比人与狗的差距都大,大多数人都成了温水中的青蛙。你想要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靠的是长时间的自我锤炼。股神巴菲特成功的秘诀非常简单,就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自己的作息,不断的学习,不停的分析财经信息,从不懈怠,健身一次不会给你带来六块腹肌。

看一本书,不会给你带来认知上的改变,但是坚持看一千本书,一定可以带来思想上的跃迁,坚持去做正确的事情。

人生的终极快乐一定是内啡太给的。


《小普陀岛》A0115040001 · 2017年2月22日摄于中国云南大理

 

大理挖色镇海印村距岸边几十米的洱海上有一处高约12米、面积仅百余平方米的礁岩,其上建有两层歇山顶楼阁,据说为明崇祯年间由当地渔民捐资所建,用来供奉观音菩萨。阁称观音阁,岛称小普陀。

我们是2017年的早春去双廊时在小普陀稍作停留,为的是观赏每年冬季从西伯利亚飞来越冬的红嘴鸥。

1 35 36 37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