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城耶路撒冷》A1901000006 · 2016年5月18日摄于以色列耶路撒冷
大约在第19王朝,埃及人开始了对犹太人的迫害。有的说法是因为约瑟去世后,犹太人失去了靠山;也有的说法是因为犹太人特殊的信仰,不与外族通婚,很难被同化,加之拥有巨大的财富且人丁兴旺,这让埃及人深感不安。
有关犹太人被逼无奈而逃离埃及一事,现在能看到的资料最多的是《圣经》故事或神话传奇,内容大同小异:
为了削弱犹太人的势力,埃及人开始了迫害行动,犹太人的地位一落千丈,渐渐沦为埃及人的奴隶。尽管如此,顽强而勤奋的犹太人并未就此消亡,人口也不减反增。于是法老下令杀死每一个新出生的犹太男孩,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犹太人中有一对夫妇,丈夫叫暗兰,妻子叫约基别。为了免遭毒手,他们的孩子一出生,约基别「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头,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幸运的是,这个箱子后来被前来河边洗澡的埃及公主发现并带回宫中,当成自己的儿子抚养。公主给这个男孩取了个名字:摩西。
就是这个摩西后来得到神耶和华的旨意,率领犹太人逃离埃及,并在途中写下了《出谷记》,亦即《出埃及记》。
《圣城耶路撒冷》A1901000005 · 2016年5月17日摄于以色列耶路撒冷
亚伯拉罕家族之所以选择埃及作为避难之所,是因为约瑟。
约瑟是雅各的儿子。有传闻称,约瑟因为受到了父亲雅各的独宠而招致了其他兄弟们的忌恨。他先是被他的兄弟们扔进枯井,侥幸逃脱后,又被他们作为奴隶卖给了一个路过的埃及人。到了埃及之后,约瑟凭借聪明才智,最后在等级森严的埃及一路爬到了金字塔尖,官居宰相。但当那些曾迫害过他的族人辗转抵达埃及投奔他时,约瑟非但没有报复,反而以德报怨,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让他们获得了一大片肥沃的土地,在埃及安顿下来。
上面这些传闻大都出于《圣经》故事,其中免不了掺杂了许多的溢美之词甚至是虚构情节,但很多学者相信,亚伯拉罕家族确实在埃及受到了很好的礼遇。
至于后来埃及人开始迫害和奴役犹太人,《圣经》故事说是因为犹太人繁衍太快,人口剧增,给埃及人造成非常大的压力所致。但历史学者并不都认同这种说法。有历史学家指出,犹太人逃到埃及时,恰逢西亚的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由于喜克索斯人和埃及人在数量上相差悬殊,便想方设法联手外族来协助征伐和统治埃及。这些外族中就包括了犹太人。
到了古埃及第18王朝时期,埃及人将喜克索斯人赶出了埃及。作为曾经的帮凶,犹太人本应遭到和喜克索斯人同样的下场。但由于连年战乱,埃及人口下降严重,加上当时百废待建,于是法老阿赫摩斯一世同意了犹太人的请求,答应让他们继续留在埃及。
《圣城耶路撒冷》A1901000004 · 2016年5月17日摄于以色列耶路撒冷
公元前13世纪,也就是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埃及时期,摩西带人犹太人逃离埃及。
在基督教《圣经 · 旧约》第二卷《出谷记》,也称《出埃及记》中,分40章讲述了犹太人的这段历史。很多学者认为,《出谷记》出自摩西本人。
犹太人早年游牧于西亚,他们的共同祖先是亚伯拉罕。亚伯拉罕就是现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的先知。正因为如此,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被称为「亚伯拉罕三教」。
亚伯拉罕有一个独生子,名字叫以撒;以撒有一对双胞胎儿子:以扫和雅各。雅各擅长打猎,在《圣经》中,他曾战胜过天使,天使便将他的名字改成「以色列」,意为「与神角力者」。这个名字后来成为以色列的国名。据传,雅各生有十二个儿子。他们长大后分别成为以色列十二支派的首领,因此雅各被认为是所有以色列人共同的祖先。
亚伯拉罕家族最初生活在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后移居迦南,也就是现在的巴勒斯坦。但后来是为了躲避战乱还是天灾,这个家族逃难至尼罗河下游,从游牧转为了农耕。
《「谭鸭血」》B0000000071 · 2019年8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丫头生日,说晚上全家一起去吃网红火锅「谭鸭血」。最初听到这名字时,还以为是当年红极一时,现已难觅踪影的「谭鱼头」转世,今天才知道,二者无半点关系。
闹闹今天返校,十一点放学。尽管提前三刻钟到的校门口,但附近马路的两侧已经停满了车。绕了几个圈,最后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小区里找到一个收费车位。停好车,快十一点了,心急火燎地穿过马路,到校门口,就看见电子屏显示闹闹他们班正在离校。挤过密密匝匝的人群,伸直脖子,想在孩子堆里找到闹闹,可搜寻再三,就是不见这小子。我正在纳闷,就听得身后闹闹同班同学的家长在「嘿嘿」地笑:「糊涂了吧?你家外孙已经是二年级了,现在离校的是一年级。」
哦,闹闹已经二年级了。
《荷枪实弹的以色列军警》F0200000023 · 2016年5月17日摄于以色列耶路撒冷
自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以来,以色列同周边阿拉伯国家共进行过五次规模较大的战争。尽管战争的起因和交战国不尽相当,但一般都被称作「中东战争」。
1947年2月29日,联合国第二届大会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将来分治问题的决议》,这招致了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对和不满。尽管同年11月阿以双方就已经开始暴发冲突,但次年,也就是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仍正式宣布建国,随即引发了以色列同以埃及、外约旦、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等国组成的阿拉伯联军之间的大规模战争。这场战争也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大获全胜:有将近百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而以色列则获得了联合国《分治决议》中原本属于阿拉伯世界的大约6200平方公里的土地。
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导火索是埃及为了筹措阿斯旺大坝的建设资金,宣布将当时仍在英法两国控制之下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一开始,英法两国想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埃及进行干涉,但他们的提议被安理会否决,于是英法两国联手以色列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军事进攻。他们的这一行动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就连他们的盟友美国对此也心怀不满。而当时的苏联更是直接扬言对英法进行核打击。在国际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及军事威胁之下,英、法、以不得不宣布停火。由于这场战争是围绕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而展开,因此又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之后,美苏在中东的对抗加剧,美国方面全力支持以色列,而苏联则全力支持阿拉伯国家。1958年2月,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这让以色列感到自己腹背受敌。1964年,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三国在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下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且实施改变作为以色列母亲河的约旦河走向的计划。尽管这一计划后来在以色列的轰炸下被迫取消,但对以色列而言,其隐患并未彻底消除。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联盟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东城区举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国民大会,确定组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建立起以将以色列赶出巴勒斯坦为宗旨的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法塔赫」。这一组织成立不久,便开始不断对以色列进行袭扰,让以色列如芒在背,如梗在喉。在请求联合国干涉无果的情况下,以色列于1967年6月5日清晨对阿拉伯世界发起主动进攻。这场战争仅仅持续了六天,所以也称「六日战争」,最终的结局是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彻底改善了以色列的战略劣势。战争中有100万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埃及总统纳赛尔于1970年9月去世,他的继承者萨达特决定通过战争手段夺回在六日战争中失去的土地。1973年10月6日,既是穆斯林的斋月节,同时也是犹太人的赎罪日。就在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阿拉伯人对以色列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突袭行动。尽管阿拉伯人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战果,但这场后来被称为「赎罪日战争」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最终还是以色列获得战争胜利而告终。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出动陆海空三军共十余万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以色列只用了仅仅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巴解组织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余辆,飞机58架。尽管以色列方面也付出了伤亡2000余人,损失坦克140台,武装车辆135辆,飞机10余架的不小代价,但基本上还是达到了其战略意图。
《春天的暖阳》F0300000267 · 2016年4月18日摄于中国上海嘉定南翔古猗园
三年多前的一天,闹闹发烧,无精打采。外婆、外公见窗外风和日丽,便开了车,带他去古猗园透透气、散散心。
刚才查了一下记录:最早的一篇日志写于2008年1月30日。从那以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再没间断过。只是早先是记录在一个国内知名门户网站,但后来该网站的相关版块日渐没落,系统缺乏维护,导致大量日志丢失,蛮可惜的。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这才有了《镜界》。
《镜界》有点个人笔记的意思,所记内容主要是闹闹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和我们家鸡毛蒜皮的日常及鸡零狗碎的琐事。
这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认真的一件事。每天多则数千字,少就三两行,有事记事,无事闲聊,十几年来,竟成了和吃、喝、拉、撒、睡一样的生活必须。
等我老了,走不动了,我会坐在春天的暖阳里,一边翻阅《镜界》,一边回想自己曾经的过往。我想那时,一定是老泪纵横。
《大足石刻》A0123010001 · 2016年5月24日摄于中国重庆大足
还是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了大足石刻。只是最初以为「大足」指的是佛祖硕大的脚,四年前去了之后才刚弄明白,「大足」是地名,缘因当地有一条河,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大丰大足,故得名「大足川」。这条河就是现在的濑溪河,沱江的一条支流。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佛教、道教、儒教均有涉猎。大足石刻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其中北山摩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后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及南宋诸朝不断扩充至现规模。
大足石刻有点「涂鸦墙」的意思,无数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营造者各显神通,以石刻或泥塑等形式向世人讲解他们对佛教、道教或儒都的理解,以及大量道听途说和凭空想像的神鬼故事,无非因果报应、世道轮回,诸如此类,手法写实、世俗。
《西塘印象》A0102080002 · 2011年9月24日摄于中国浙江嘉善西塘
《节奏和变化》
美 马洛伊 · 山多尔
并不是下意识地改变生活环境才称得上明智,改变生活规律也一样。有时,一次无意义的旅行,或只有几公里的位置变化,也能将我们带离生活业已僵化的,同时又折磨人、令人无法忍受的无奈。一个让人做梦的新房间、几张新面孔、不同的厨房,都能使我们的内心平静或雀跃。
我们就应该如此改变日常的生活节奏,不必很用力,也不必很轻率。当我们感到被困在某种生活状态中时,应该有意识地、自主地做出改变。一个一直固执地坚持清晨起床的人,隔一段时间,要在下午起床,以调节睡觉和起床的规律。一个早睡的人,当感觉生活走入死胡同时,就要将就寝时间推迟到午夜以后。一个总是在早上处理重要事情的人,有可能的话,就将工作调整到下午时段。一个晚上容易犯困的人,就要尽量白天多休息,晚上再工作。一个习惯于午后小睡的人,要改成午饭前睡半小时。不要只固守一种生活习惯,不要只穿拖鞋,只留大胡子。一定要注意,世上的创造力只有在经过充足的准备和长久的等待后才会显现。这些事情不必很多。这是聆听、内心、注意力、本能和意志和谐相融的艺术,也是生活的秘密之一。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D0015000001 · 2012年8月23日摄于中国新疆吐鲁番
「葡萄」一名的由来,据说李时珍在其所著《本草纲目》中是这样解释的:「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饮之,则然而醉,故有是名。」古有「酺」、「醄」二字,「酺」有聚饮之意,而「醄」则为醉酒之态。所以李时珍认为「葡萄」由「酺醄」借用而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有学者认为,「葡萄」终究不是「葡萄酒」,既不可聚饮,食之也不会醉。由于葡萄不晚于汉代由西域引入中原,所以「葡萄」一名非常可能由胡语直接音译而来。而且,在「葡萄」之前,葡萄还有「蒲陶」、 「蒲萄」、「蒲姚」、「葡桃」等诸多名称。这些名称均音同字不同,也从一个侧面支持直接音译的观点。
如有兴趣,可查阅山西晋中学院温建辉的《「葡萄」名称的来源考释》一文。
《秋阳》D0001000002 · 2012年10月4日摄于中国上海虹口鲁迅公园
今日出伏。
冬有「数九」,夏有「三伏」。数九的规则简单,而三伏则稍嫌复杂。
「冬至当日九,夏至三庚伏」,前一句说的每年的冬至当日即为数九的开始之日。每九日为「一九」,九九共计八十一天数九结束;而后一句的意思是说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中国农历采用天干地支标时。庚位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七。今年公历6月21日夏至,为「己」日,次日公历6月22日即为第一个庚日,第二个庚日是公历7月2日,第三个庚日是公历7月12日,那天入伏。
伏天分「初伏」、「中伏」和「末伏」。入伏当日至之后第一个己日,以今年为例,公历7月21日为初伏开始之日,计十天;初伏后的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一个己日,即公历8月10日为中伏开始之日,天数每年不一;中伏后第一个庚日至己日为末伏,计十天。至此,伏终,即出伏。
《赫尔辛基街景》A4400000002 · 2019年5月28日摄于芬兰赫尔辛基
北欧国家,通常是指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及冰岛这几个国家。尽管爱沙尼亚在一定程度上自认为也算是一个北欧国家,但国际社会似乎并不这么认为。
在北欧五国中,芬兰称得上是一个另类。
第一,从地理上看。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包括瑞典和挪威,再就是南部的丹麦。芬兰夹在俄罗斯和瑞典之间,处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门口。重要的是,芬兰似乎想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保持某种距离,所以也不喜欢人们称它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
第二,从语言上看。北欧诸国都有各自的语言,但从语系上看,其他北欧国家的语言都属于日耳曼语系,而芬兰语则属于乌拉尔语系。
第三,从人种看。斯堪的纳维亚主要是日耳曼人,而芬兰人一般被认为是凶奴人的后裔。
第四,从国家体制看。瑞典、挪威和丹麦三国实行的都是君主立宪制,而芬兰实行的是共和制。
第五,从货币上看。北欧其他国家,甚至包括冰岛都使用各自本国货币:瑞典克朗、挪威克朗、丹麦克朗、冰岛克朗,只有芬兰使用欧元。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芬兰曾先后分别归属过瑞典和俄罗斯。即使是现在,芬兰也仍被夹在俄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因此,作为小国的芬兰一直努力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显得低调而谨慎。这可能是芬兰至今仍未加入北约的一个重要原因。
《佩姬湾灯塔》A4704000014 · 2019年7月10日摄于加拿大新斯科舍
佩姬湾灯塔离佩姬湾渔村不远,屹立在被冰川切削形成的海岸线浮石上。这座灯塔建于1868年,当时为木结构,下层是灯塔守护人居住的房间,上层为塔楼,安放导航用的煤油灯和反光镜。现在所看到的15米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灯塔为1914年所翻建,仍然保留着原来的八边型塔身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佩姬灯塔曾经是加拿大皇家海军的一个无线电站。战后,该灯塔又被用作出售和收寄观光明信片的小邮局。2009年,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邮局人满为患,不得不从灯塔迁出。
佩姬湾灯塔是一座经典的红顶白身灯塔,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面对一望无垠的大海,优雅而不失美丽,彰显出一种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加之有周边房舍、渔船、草地、大海的衬托,非常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