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差》F0300000176 · 2018年9月28日摄于中国上海

 

小学的第一次公开课。外婆在教室里听了两个小时的课,外公在校门外守了两个小时的车。总算等到闹闹下课,一起回家,可还没等沏的茶凉,就接到通知,说老师想要两张类似于这样的「标准照」。于是带上相机,拽上闹闹,找了个光线稍微好些的地方拍了几张。

闹闹手里拿着的是一封「表扬信」,表扬闹闹上课认真听讲。就在几天前,闹闹挨批评了,说上课插嘴。其实这事闹闹也挺冤的。在幼儿园,老师上课就跟聊天似的,鼓励孩子们七嘴八舌,让孩子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和锻炼。闹闹的英语口语就是那个时候在和老师每天的啰里八嗦中提高的。进了小学,原来的「积极」成了「插嘴」,闹闹有点小懵。今天的这封「表扬信」,在我看来应该属于公开课的「普天同庆」奖,但至少说明闹闹不再「插嘴」,我们也就放心了。集体生活,学会遵守公共秩序是很有必要的。

上小学快一个月了,除了用餐一如既往的慢之外,其他好像都还好。中午少吃点就少吃点,接他放学的时候带点他喜欢吃的给他垫垫饥就是了。

闹闹的学习主要是他和他娘老子的事,外婆、外公偶尔地帮衬一下。对外婆和外公来说,继续开好我们的「4S店」,随时做好后勤保障,就是对他们娘俩最大的支持。

借用一句「高露洁」的牙膏广告:

「我们的目标是:没有驻牙。」

哈。


《黄油》B0000000033 · 2017年4月25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乳制品名称可谓五花八门:起士、起司、芝士、奶酪、乳酪、干酪、白脱、忌廉、黄油、牛油,但所有这些乳制品大致可分为三种:奶油、黄油和乳酪。

新鲜的牛奶中含有3.5%左右的脂肪,也就是「乳脂」。市场上供应的「全脂奶」、「低脂奶」和「脱脂奶」指的就是牛奶中乳脂的含量。乳脂通常以细颗粒的形态存在于新鲜牛奶中,但并不稳定。如果将新鲜牛奶静置一段时间后,其中的乳脂会慢慢上浮到牛奶表面,形成一层胶状薄膜。这就是奶油。

如果将奶油充分搅拌,破坏乳脂颗粒的原有形态并脱离掉其中大部分的水份。这样得到的半固体物就是黄油,也叫白脱。

牛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其中最主要的是酪蛋白。酪蛋白在凝乳酶的作用下可以发酵变成固态。这种固态物质就是乳酪,也叫奶酪、干酪、起士、起司、芝士等等等等。乳酪因后期加工方式的不同,可以被制成各种口味,软的形如蜂胶,硬的需刀劈斧砍。

乳酷除了直接食用外,还是各式西点不可或缺的配料。乳酪加肉松是当下「网红」食品的不二之选。当然,这类食品中的乳酪无一例外都被称为了「芝士」。

除此之外,乳酪在西式烹饪中常被用于调味,其作用有点类似于中式烹饪中的「高汤」。

顺便提一下:香港地区也有将黄油称为「牛油」的,但这种叫法很容易与用牛脂肪提炼的牛油相混淆。


《塔什干大巴扎》A2101000003 · 2017年5月1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那天晚饭后回到塔什干的酒店,突然馋了起来。旅行箱里倒是还有两碗方便面,可房间里没有电热水壶。坐电梯下四楼到大厅前台,找工作人员讨口热水。

通过翻译跟酒店前台值班的大妈把事情交待清楚之后,我回到房间耐心等待。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有人敲门。我打开门,门口站着的是酒店厨房的服务员,手里托着一个托盘,托盘里放着一个瓷壶,一个餐盘,一个瓷碗,刀、叉、勺西餐三件套全部,以及一叠餐巾纸。

谢过之后,我撕开碗面,冲入瓷壶里已经不怎么烫的水,闷了一刻来钟,估计应该软了,于是把面倒入碗里,举起刀叉,极其隆重地吃了起来。

秋艳

20180925


《秋天的白桦林》D0010000001 · 2017年9月23日摄于中国内蒙古赤峰

 

秋天为什么会如此艳丽?

亿万年的竞争,使得自然界的植物总是以最高效的方式生存和繁衍,以尽可能减少能量的消耗。这似乎是自然界最基本的一条法则。

树叶存在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其所含的「叶绿素」吸收光线以合成养份,二是通过「蒸腾作用」以避免被阳光灼伤。植物的叶子之所以呈现为绿色,正是由于叶绿素的存在。进入冬季,气温下降,日照变短,树木为了能够顺利度过严冬,通常会进入休眠状态。冬季的树叶不但显得多余,而且继续蒸发水份和消耗养份。这时,树叶自身会产生一种激素,叫「脱落酸」。在脱落酸的作用下,叶柄基部产生一个「离层」,阻断树木向树叶的水份输送,于是叶绿素开始分解,树叶不再是绿色,而是变得枯黄,并最终飘落。

但飘落前的枫叶为什么不是枯黄,而是鲜红。为什么?

树叶的颜色由其所含的色素种类所决定。一般状态下,树叶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因此,树叶呈现出生机盎然的绿色。但随着光照的减弱以及气温的降低,一些种类的树叶会产生出另一种叫「花青素」的色素。花青素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碱性环境下呈现蓝色,在酸性环境下则呈现红色。枫、黄栌等少数几个树种的叶细胞液是弱酸性的,因此,一到秋天,随着花青素的产生,枫、黄栌等的树叶就成了红色。

那么,枫叶中花青素的意义何在?

植物在落叶前会尽可能地回收叶子中所剩的养分。然而,回收养分需要消耗能量,这部分的能量由细胞内的叶绿素和线粒体产生。

但随着树叶老化,其中的叶绿素不断分解,而分解后所形成的物质受到太阳光直接照射会产生出有毒的「氧自由基」。氧自由基能够破坏细胞,而细胞内的叶绿素和线粒体遭到破坏,便无法产生出回收养分所必需的能量。由此推断,某些种类的植物利用叶黄素和花青素来遮蔽阳光,以保护叶子细胞,延长养分回收的时间。

但银杏树叶到了秋天却是一片金黄。为什么?

大多数的树叶中除了叶绿素之外,还有其他种类的色素,如叶黄素。通常情况下,树叶中叶绿素的的含量远高于叶黄素,因此树叶呈现出绿色。但随着叶绿素的分解,其含量逐渐降低后,树叶便渐渐地由绿转黄。

如果遵循能量利用最大化这一自然界的基本法则,叶黄素应该和叶绿素同时分解,而不是随着树叶一起飘落。但我们看到的现象并不是这样。为什么?

关于秋叶变色的意义,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有一种说法,就是叶黄素与叶绿素一样,也会吸引特定光谱的能量,并传输给叶绿素以合成养份。基于这一观点,金黄的秋叶其实是叶黄素在完成其最后的使命,直到叶绿素完全分解,然后随枯叶一起飘落。


《千里共婵娟》A0115010004 · 2017年2月26日摄于中国云南丽江

 

照片是去年二月在丽江拍的,月亮是网上找的,图片是用PHOTOSHOP合成的。

中秋节快乐。

这类照片在胶片时代通常都会是通过「多重曝光」获得。所谓多重曝光,就是用同一张底片拍摄两张或多张照片以获得一些特殊效果。比如先拍一张丽江四方街的夜景,然后重新选择参数、取景、对焦,再拍摄月亮。如此这般,一轮满月就能以摄影师希望的亮度、大小出现在摄影师想要它出现的位置上。

除了这类照片,运用多重曝光还可以获得其他很多特殊效果。比如日食或月食的全过程,体操或舞蹈的连续动作,以及各种的叠影等等,非常惊艳。

多重曝光拍摄时很麻烦,经常为了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在每一次曝光过程中往往还要辅以一些其他手段,比如适当的遮挡以留出空间便于后续曝光。

总体而言,多重曝光是胶片时代的产物。在数码时代,由于图像处理技术非常强大,多重曝光已完全可以通过后期处理获得,而且效果更加理想。可以想像,如果有足够的耐心,用同一台相机的同一张胶片,去年二月在丽江曝光一次四方街的夜景,到了昨晚,再在上海曝光一次月亮。这样获得的图像和《千里共婵娟》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我以为,如果将多重曝光比作钻木取火,那后期合成就是用火柴或打火机直接取火。过程不一,手段不同,但目的和结果是完全相同的。


《秋丛绕舍似陶家》D0004000004 · 2013年11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上海共青国家森林公园

 

在汉语中,数字和名词之间,数字和动词之间往往会有一个词,这个词就是量词。汉语量词之丰富,变化之多,在全世界所有语言中绝无仅有。而且汉语的量词不仅仅只是通常意义上的量词,如果使用得当,会让文字变得生动形象,充满意趣。一条锦鲤、一把雨伞、一头骆驼、一个铜钱、一只白鸽,这样的表达都没有错,但读起来平庸无趣、平淡无奇。倘若换成:一尾锦鲤、一柄雨伞、一峰骆驼、一枚铜钱、一羽白鸽,意思没变,但感觉上却要鲜活得多。

汉语的量词是有形状的。同样是秤,不同的量词代表的是不同类型的秤。「一杆」一般用于旧式的杆秤,「一台」通常指的是台秤或电子秤,而「一架」一定说的是天平。

汉语的量词还有大小和多寡之分。比如水,可以是「一泓」、「一池」、「一汪」,也可以是「一掬」;再比如彩霞,多的叫「一片」,少的则叫「一抹」。

不仅如此,量词有时甚至可以用来表达某种状态。一只羊,可以是鲜活的,也可以是已经宰杀了的。但如果将「一只」改为「一腔」,那就特指宰杀了的羊。

汉语的很多量词都有固定搭配的习惯用法。比如「一羽」,多用于鸽子,而其他鸟类似乎更多的是用「一尾」。再比如,包了烤鸭、黄瓜条、大葱的蒸饼用什么量词?一个?一只?当然可以,但最在行的,是「一卷」。而煎饼果子反倒是不用「一卷」,在北方称「一套」,在上海则称「一副」。

很多时候,量词还会有明确无误的感情色彩。对于雕像,一般用「一座」,但对于伟人、圣人的雕像,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改用「一尊」。「一群」和「一伙」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前者比较中性,而后者则一定是在说歹徒或者黑帮。

尽管对汉语的理解仍处于知觉欣赏阶段,最多也就情感欣赏的初期,但仅量词就已经真真切切地被惊艳到了。

汉语很美。

俳句

20180922


《雪五尺》A0209000006 · 2018年1月25日摄于日本歧阜白川乡

 

是がまあ終の栖か雪五尺

这里就是我 最后的栖身之地 皑皑五尺雪

 

这是日本江户时期最著名的俳人,也就是俳句诗人小林一茶迟暮之年回到故乡时的喃喃自语。

俳句,日本古典短诗,全长只有十七个日语音节,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诗」。日本明治时期的著名诗人、散文家正冈子规认为,「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但志趣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得力于汉诗之故。」这里的「和歌」指的是诞生于日本中古时期的一种定格诗,源自中国古代的乐府诗;而「汉诗」指的是中国的古曲诗歌。

俳句有其特定的格式,除了规定必须是十七个音节外,这些音节还要分为五个音节、七个音节、五个音节三个部分。此外,古典俳句中还必须点明季节。如在俳句「是がまあ終の栖か雪五尺」中,尽管并没有出现春、夏、秋、冬,但「雪五尺」中的「雪」实际暗喻了「冬」。到了后来,一些俳人不再拘泥于此,发展出了「无季俳句」,即不点明季节的俳句以及和没有固定格式的「自由律俳句」。但总体上,俳句应该也算是一种格律诗。

与和歌的典雅不同,俳句很少引经据典,通常只是对眼前的一景一物信手拈来的即兴描述。但正所谓大俗大雅,在俳句看似波澜不惊、平淡无奇的表面之下,是「物哀」、「侘寂」、「幽玄」的美学观念和寂灭、空灵的审美情趣。

在日本人看来,人生无常,世事无常。而俳人则将由变化无常、转瞬即逝的一物一景所引发的内心的涟漪凝固成为俳句。

俳句很美,因为它是俳人发自内心的独白,宁静而又孤寂。

 

露の世は露の世ながらさりながら

露水的世界 虽是露水的世界 但也是世界

笔刷

20180921


《京都雨睛》A0204000014 · 2017年12月5日摄于日本京都

 

去年底在日本京都清水寺赏秋时突遇大雨,便闪身进附近的茶屋躲雨。茶屋临街,窗外秋色正好。刚端起相机准备拍摄,却不料脚下被杂物绊住了,相机摔了不说,还把人家的玻璃砸出了一个大洞。经与店家协商,最后赔偿一百万日元了事。

当然,以上情节纯属虚构。

《京都雨晴》由后期制作而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了PHOTOSHOP中的「笔刷」。

所谓「笔刷」,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具有特定形状的印章,《京都雨晴》中的水珠和破洞就是其中的两种。在PHOTOSHOP中,除了软件原带的「画笔工具」外,还可以载入各种各样的「笔刷」。像上述的水珠和破洞,以及海浪、火焰、薄雾、云彩,等等等等,如此这般,不胜枚举,可以自行上网查找,然后下载在电脑里,要使用的时候载入「画笔工具」即可。

和画笔工具一样,笔刷的硬度、直径、不透明度和流量等参数都是无级可调的。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可以改变笔刷的大小、虚实、浓淡等,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处理图片时,先创建一些新的透明图层,然后在这些图层上使用各种笔刷,最后通过调整图层顺序和叠加方式来达到特定的视觉效果。

这里先解释一下「图层」。你可以把PHOTOSHOP中的「图层」想像成摞在一起的一张一张的薄塑料片,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没有任何内容的透明片。

《京都雨晴》的处理过程是这样的。

在PHOTOSHOP中打开一张图片,《京都雨晴》中是一张京都秋色的风光照。这张图片就是一个「图层」,并且位于最底层,姑且称为「图片层」。

复制图片层,产生一个内容完全相同的新图层。这个图层位于图片层的上面。在主菜单里找到「滤镜」,下拉,有一栏「模糊」,展开菜单,用里面的「高斯模糊」对当前图层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略显模糊。这个图层姑且称为「模糊层」。

在模糊层的上面新建一个透明层,并且用雨滴笔刷仿造雨滴挂在玻璃上的效果。这个图层姑且称为「雨滴层」。

在雨滴层上再新建一个透明层,并且用玻璃破洞效果笔刷仿造破洞的效果。这个图层姑且称为「破洞层」。

「向下合并」一次,先将破洞层和雨滴层合并成一个层,然后再「向下合并」一次,也就是将第一次「向下合并」所产生的新图层与模糊图层再次合并。经过这两次「向下合并」,原来四个图层只剩下两个,即两次合并后产生的新图层及最低层的图片层。

用「橡皮擦工具」将上面合并图层中「破洞」范围内的所有图像完全擦除,使其变成一个真正的「破洞」。透过这个破洞可以看到下面图片层上的相关内容。

最后,合并这两个图层。

在《京都雨晴》的后期处理中,最根本的目的是在原来的图片前无中生有地变出一块玻璃。但无论是在原来的图片中或者在整个处理过程中,玻璃都是不存在的。但通过添加一些元素,让人与以往的经验产生某种关联和想像,从而推断出「这里有一块破玻璃」这样的结论。


《火烈鸟》E0400000002 · 2018年8月13日摄于肯尼亚博格里亚湖

 

博格利亚湖是肯尼亚东非大裂谷地区中部五湖之一,位于首都内罗毕西偏北260公里的干热灌木林带,占地面积107平方公里。这两年来此湖备受国际游客追捧,是因为先前大量生活在纳库鲁湖国家公园的火烈鸟群落,因为雨水和食物的变化,纷纷迁徙来博格里亚湖,最多的时候达到十几万只,蔚为壮观。

火烈鸟,鹳形目红鹳科红鹳属的一种,因全身呈鲜亮的火红色而得名。火烈鸟分布于地中海沿岸,东达印度西北部,南抵非洲,亦见于西印度群岛。

火烈鸟的羽毛原本为白色,只是其食物链中含有一定数量的虾青素所致。火烈鸟的羽毛越红,说明其体格越健壮,遗传基因越优秀,因而也就越能吸引异性火烈鸟。

火烈鸟行踪不定,即使在有「火烈鸟的天堂」之称的博格利亚湖,想邂逅大群的火烈鸟也需要一定的运气。


《和平共处》E0300000016 · 2018年8月9日摄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

 

上个月,肯尼亚纳瓦沙湖发生了一起河马伤人的恶性事件,直接造成一对台湾藉夫妇一死一伤的严重后果。其实很多时候,像这类野生动物袭击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至少是可以减少的。

在马赛马拉或塞伦盖蒂,对野生动物而言,游客的越野车既不能让牠们饱餐一顿,也不会伤害牠们。换句话说,载有游客的越野车不是牠们食物链上的一环,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和平共处,相安无事。野生动物的这种意识或经验是动物保护区工作人员长期引导和培养的结果。无论是在坦桑尼亚或是在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都严格禁止游客给动物投食以及大声喧哗。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避免对野生动物产生引诱和干扰。

掠食动物的捕食行为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任何掠食动物,牠们的捕猎对象都有一定的范围。猎物太大了不容易捕杀,太小了又填不饱肚子。在独立生存之前,掠食动物都会经历一段相对漫长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牠们将逐渐认识哪些动物是牠们的猎物,并且学会抹杀这些猎物的技巧。掠食动物很少会捕杀捕猎对象以外的动物,因为牠们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由于无法正常捕食,野生动物会因为饥不择食而攻击人类。而且一旦得手之后,牠们就有可能把这类经验传授给牠们的后代,将人类视为牠们的猎物。因此,很多国家的动物管理部门都会想方设法扑杀这些有食人经验的动物以避免人类可能受到的潜在威胁。

纳瓦沙湖伤人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那头肇事的河马就被动物管理部门杀死了。

动物伤人在所难免,但有些时候是可以避免的。

首先是应当远离离群的群居动物。一般而言,群居的掠食动物一旦离群,不是老弱就是病残。这意味着牠们已经没有能力正常捕食。这种情况下,这类动物往往容易铤而走险,对人类发动攻击。这也是为什么独狼比群狼更可怕的原因。除此之外,很多动物离群,有时是为了找合适的地方产崽。这时候母兽的精神压力非常大,往往也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其次是远离带着幼崽的动物。动物攻击人类,除了捕食,经常还是出于自我保护。尤其是那些带有幼崽的母兽,无论是掠食动物还是食草动物,牠们的母性都非常强烈,为了保护幼崽会不顾一切,甚至会主动发起攻击。

再就是远离处于发情期的雄性动物。处于性情期的雄性动物往往处于一种高度亢奋的状态,暴躁好斗,经常会发起无端的攻击。

万一在野外和掠食动物不期而遇,自身的行为也至关重要。首先要努力使自己保持镇静,至少要竭力让自己表现得非常镇静。掠食动物在发动攻击时会做出某种评估。对牠们而言,为捕猎而受伤是最不值得的,因为一旦受伤就意味着死亡。你越是露怯,牠就越是有信心,越敢发起攻击。另外,就是尽量不要背对掠食动物。曾经有动物行为学家做过一个测试:在面对面的情况下,一只黑豹表现得很克制,至少看上去没有攻击性。但当他转过身时,尽管隔着铁栅栏,这只黑豹依然本能地朝他猛扑过去。

好多年前在香格里拉面对藏獒,这次在坦桑尼亚面对可能的危险,我都不敢转身,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在野生世界,不仅掠食动物会对人发动攻击,很多大型食草动物,比如河马、野牛、大象、犀牛等,牠们的攻击性丝毫不亚于前者。而且一旦发动攻击,往往更加致命。


《笼中鸟》E0400000001 · 2017年2月1日摄于中国广东广州

 

以《笼中鸟》作为谜面,打两个三国人物,谜底是关羽、张飞。

「羽」在古时通常泛指鸟类。中国古代将所有生物分为五大类,合称「五虫」:

毛虫,浑身长毛的,指兽类;羽虫,身披羽毛的,指鸟类;鳞虫,全身带鳞的,指鱼类;介虫,「介」通「甲」:介胄,介壳,指身裹甲壳的,即甲虫类;以及倮虫,「倮」通「裸」,即无毛、无羽、无鳞、无甲,指人类。见古籍《大戴礼记 · 易本命》:

「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

《水浒传》中称猛虎为「大虫」,亦基于此。


《猪蹄姜》B0000000032 · 2017年2月1日摄于中国广东广州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总导演。下面这篇文章是他对美食的理解。

 

《美食的终极目的》

陈晓卿

 

因为工作关系,我这些年总混迹美食圈。然而,正因为喜欢路边店或者「苍蝇馆子」,于是总有朋友找我理论,一般会从环境、文化、店面卫生一直说到烹饪技艺。如果做这样的单项比拼的话,和那些逐渐形成品牌的名门大店相比,路边店确实没有一项有获胜的把握。后来,为了避免口舌之争,我都会祭出一招撒手锏:小馆子,便宜,吃得起。

比如这些天我常去的一家路边店,叫「张妈妈」,三个人吃到肚歪也不过百十元。价格实惠,再加上位置又在单位附近,很快,最近几周这里成为我的食堂。

这家张妈妈是分店。关于这个在北京顽强生存下来的薄利四川小馆有很多传说,据说有不少投资人给他们设计了新的盈利模式,但他们仍然是成渝两地街边小馆的路数,材料新鲜,上菜快,下手重,镬气旺,走大众家常菜的套路。比如回锅肉,和传统回锅肉不同的是,张妈妈的回锅肉切得特别薄,旺火成型,夹一片,配上斜切成马耳状、刚刚断生的青蒜苗,满口都是略带辛辣的脂香。再比如口水腰花,用泡椒和鲜椒炒出香味,加入四川酸菜丝和生姜丝烹煮,开锅时下处理好的腰花,酸辣麻爽立刻附着在鲜嫩腰花的每一道切口上,吃起来让人欲罢不能。这里几乎所有的菜都对主食充满「仇恨」,每一道上来都能让人消下去一碗米饭。

下饭,这是家常菜天经地义的任务。那天吃完,我很满足地发了一条微博拉仇恨,效果不错。不过也有人留言,说张妈妈不过是遍布北京的成都小吃的水平,还有人说不要误导读者对美食的判断,真正的美食是味觉艺术,而不是只为果腹。

针对前一种意见,我很容易回答。因为绝大多数的成都小吃并不是专业厨师在操作,所以菜品质量和口味飘忽不定。而张妈妈的菜虽谈不上精致,但不仅对川渝家常菜的还原度很高,而且品质相当稳定。对于第二种意见,我觉得可能是价值观的不同,这个问题要回到「什么是美食」这样的基础讨论中展开。主流美食家认为,美食是现代商业发展的产物,而薄利小馆往往很难负担高昂的运营成本,很难形成品牌,理应被忽略。但我总觉得,如果小馆都为了商业运营而大幅度增加成本,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很多人也会因此无法光顾。

个人以为,美食的终极意义在于获得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有时候和食物本身相关,有时候和生活经历相关。在近30年的纪录片从业经历中,我一直喜欢寻找接地氣的题材。尽管为主流电视台服务,但我的本职工作也不用和商业名流、当红明星打交道。每一天,我从镜头中看到的都是普通百姓的面孔,张妈妈这样满是人间烟火的小馆让我特别踏实。和成功人士在一起时,反而会让我不自觉地拘谨起来。

我的很多美食家朋友都告诉我,希望我多了解一些高大上的食物,比如宫廷菜、官府菜、盐商菜。对这些菜,我很尊重,但一直没有心思去研究。说得极端一点,我不是对菜不感兴趣,而是对官府、商人不感兴趣。我尊敬的一位大哥一直对我很关心,他恨铁不成钢地教育我:「你不能永远满足于扫街嘴,吃大肠的和吃燕鲍翅的永远不是一个阶层。」我知道他说的是事实,我也不排斥一些像艺术一样精致的美食,而且,在我偶尔需要请客的时候,那些装潢别致、服务周到、菜品设计精致的高大上餐厅,确实满足了朋友们的口腹之欲以及我脆弱的虚荣心。但本质上,我永远没有办法离开街边小店的气氛,我依然觉得美食的终极目的,是让人在进食过程中感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幸福。这种幸福感是非常主观的,吃家常菜得到的满足感,吃燕鲍翅并不一定能得到。就像莫言的「我奶奶」在高粱地里野合,秦可卿在天香楼中云雨,如果两者相较,我更喜欢高粱地里的自在和天性。

就这样,我总也走不上美食家的正途,自己也挺遗憾。就像年前,我又去了张妈妈的小馆子。那天有点早,店面刚开门,伙计还在干活,有个中年女人在择着辣椒,另外三个人在串着钵钵鸡里的串串。我坐下点了菜,继续听他们聊天。临近春节,话题围绕着回乡。

小伙子说年后他还会回来,因为有个心愿还没完成。「我非常想知道茅台酒的味道。」小伙子说。

操着「椒盐」普通话的中年妇女甲:「没有喝过,但我知道,一瓶要1000多块钱。」

中年妇女乙:「我也没喝过,但我知道,我老公说,好酒喝了,第二天脑壳不疼。」

中年妇女甲:「不过,酒呢,最好还是不要多喝,喝多了误事。比如,假如你犯了事儿,躲到我们店里打工,万一你喝醉了,你就会说出来,然后,你的脑壳就没了。」

这是位于北京金台路,一家面积不到200平方米的小川菜馆。上午11点,一切都在准备当中。我是一个普通顾客,在等着即将到来的热气腾腾的午饭,我觉得我非常喜欢这里。至于美食家什么的,我暂时忘记了。


《野性非洲》D0300000015 · 2018年8月9日摄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

 

每年,二百多万头野生动物听从生命的召唤,浩浩荡荡地在塞伦盖蒂和马赛马拉之间迁徙,寻求生存的希望和机会。在这一过程中,牠们将二十五万多条的生命留在了三千多公里危机四伏、充满凶险的旅途上。

但这些生命没有白白牺牲,牠们换来的是沿途无数的掠食动物、食腐动物及其他动物们的生存希望和机会。与此同时,牠们自身也经历了一轮优胜劣汰、新陈代谢的自然选择和淘汰,不但获得了新的生机,而且变得更加的强壮。

这一幕,尽管有些悲壮,有些惨烈,但它就像大洋环流一样,生命因此得以流动,能量因此得以循环,整个东非平原也因此变得更加的充满活力,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彼岸》E0300000014 · 2018年8月15日摄于肯尼亚马赛马拉

 

由于岸陡水急,很多角马在抵达对岸前或是在下河时摔死,或是在过河时淹死,或是在半路中被鳄鱼杀死。即使是那些历经磨难成功游到对岸的角马,也有相当一部分因体力不支而无法攀上陡峭的坡岸,只能在无助与绝望地等待死神的降临。

我在马拉河边曾经见到过令人震惊的一幕:好几头已经成功登岸的角马再次跳入河中,拼命地往回游。一开始我还开玩笑,说这几头角马一定是受到了过度的惊吓有些糊涂了。但我很快便意识到,牠们一定是受天性驱使去寻找在混乱中走散的幼崽的母角马,义无反顾,毅然决然,伟大而悲壮。

眼前的这群角马还算是幸运的,因为不久之后,随着雨季的来临,马拉河水会变得越发的湍急。大批老弱病残的角马无力支撑到对岸而淹死在河中。由于数量太多,鳄鱼根本消化不了,河面上到处漂浮着角马肿胀的尸体,场面更加的惨烈。


《集结》E0300000013 · 2018年8月15日摄于肯尼亚马赛马拉

 

角马从四面八方不断涌来,角马群的规模越来越大,这给头角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牠开始变得躁动不安,带领角马群四处狂奔,寻找合适的地点和时机准备横渡马拉河。好几次,角马群已经冲到河岸,却又突然止步,然后返身离开。

对头角马来说,牠的经验,牠的意志,牠的胆魄,关乎着整个角马群的命运。一旦判断错误,将给角马群带来非常巨大的损失。

在经过数个小时的犹豫和彷徨之后,倍受煎熬的头角马孤注一掷,毅然决然地冲向河岸,纵身跃入满是鳄鱼的马拉河,冲向对岸。牠的身后,成百上千的角马紧随其后,争先恐后地跳入河中。对牠们而言,谁都不敢离群,因为一旦掉队,等待牠们的就只有死亡。


《正在迁徙的角马》E0300000010 · 2018年8月14日摄于肯尼亚马赛马拉

 

马赛马拉的面积只有塞伦盖蒂的十分之一,随着数以百万计动物的不断涌入,使得这片原本并不很大的草原不堪重负。一些较早到来的动物开始集结,准备重新南下,先行返回牠们的故乡塞伦盖蒂。

但在踏上故乡的土地前,牠们必须穿越马拉河。

马拉河横亘于塞伦盖蒂和马赛马拉这两大动物保持区之间,是迁徙途中动物必须面对的一道极其凶险的障碍。马拉河并不宽,但由于河水的长年冲刷,河岸异常陡峭,加上河中鳄鱼遍布,因此,穿越马拉河,对任何动物都是一次胆略、意志和体力的考验,生死攸关。

对马拉河的恐惧很可能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动物们的遗传基因之中,与生俱来。再强壮的角马或者斑马,在面对马拉河的时候都会犹豫再三、踌躇不前。牠们都在等待,等待牠们的救世主:一头富有经验且无所畏惧的角马来带领牠们跃入河水,冲向对岸。

每当这时,马拉河边会聚集起大批的角马,数量可达上千头之多。


《猎豹》E0300000011 · 2018年8月9日摄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

 

猎豹是非洲平原上最凄美的猫科动物。

成年猎豹的体重只有50至80公斤。因此,牠们的捕食对象是一些如汤氏瞪羚或出生不久的小角马等体形较小的动物。

汤氏瞪羚警觉、机敏,擅长高速奔跑和跳跃。在与汤氏瞪羚长期生与死的竞争中,猎豹将自己进化到了极致。

猎豹是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陆生动物,最高时速超过每小时一百一十公里。不仅如此,牠们的启动同样惊人,仅需几步便可以从出击加速到全速。为了达到如此令人震惊的速度,在进化过程中,猫豹甚至放弃了作为能量贮备的脂肪。因此,牠们需要不断地捕食,否则撑不了几天就会饿死。

在高速追逐猎物时,无论是呼吸系统还是循环系统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容易导致虚脱甚至是衰竭,因此,猎豹捕猎的耐久力很差,一般只能维持七、八秒钟的时间。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功捕获猎物,猎豹只能在二三十米的距离内发动攻击。而为了躲避狮子和花豹,牠们通常都在白天捕食。在广袤的平原,又没有夜幕的掩护,这对猎豹来说非常的艰难,捕猎的成功低很低。更艰难的是,即使捕猎成功,其他大型食肉动物,像狮子、花豹、鬣狗等便会闻讯赶来抢夺猎物。这种情况下,猎豹通常会主动放弃千辛万苦捕获的猎物以避免与其他动物发生冲突而导致受伤。因为受伤对需要高速奔跑的猎豹来说意味着致命。

不仅如此,由于猎豹的领地往往与其他掠食动物的领地相互重叠,这让牠们经常会受攻击。对于刚出生的小猎豹,生存尤其艰难。由于食物的缺乏以及其他掠食动物的攻击,小猎豹的存活率非常低,大约只有三分之一能够活到一岁。


《斑鬣狗》E0300000010 · 2018年8月8日摄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

 

对于斑马或角马这样的大型食草动物来说,被大型猫科动物猎杀还算是比较「幸运」,因为猫科动物通常会尽快地杀死猎物,然后再进食。但斑鬣狗、野犬等犬科动物则不同,由于牠们的体形相对较小,无法像大型猫科动物那样让猎物一击毙命,只能通过不断撕咬,造成猎物大量失血,最终因虚弱无力和精神崩溃放弃抵抗,任由宰割。整个过程非常血腥和残暴。

斑鬣狗是非洲平原另一种常见的掠食动物。在人们的印象中,这种相貌丑陋的犬科动物以食腐为生,但实际上,牠们的食物主要还是通过捕猎,或者抢夺其他动物的猎物。

斑鬣狗异常凶猛,为抢夺食物,牠们以群狼战术围攻体形数倍于自己的母狮,而且往往能够占得上风。不仅如此,斑鬣狗还会想方设法杀死领地里的幼狮。对斑鬣狗而言,这些幼狮是牠们未来的竞争对手。狮群对斑鬣狗恨之入骨,忍无可忍时,母狮们会招唤公狮对斑鬣狗进行报复,而且手段极其残忍。

曾经看到过一段视频:狮群将一只斑鬣狗咬残后,没有将其立即杀死。受伤的斑鬣狗在狮群的围观下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异常的绝望和痛苦。很多时候,狮子扑杀斑鬣狗只是为了报复和消灭这些令牠们厌恶和憎恨的家伙。得手后,狮子一般会将斑鬣狗的尸体直接丢弃。

斑鬣狗对食物不很挑剔,牠们具有惊人的咬合力和消化能力,其他掠食动物因难以消化而丢弃的动物皮毛和蹄子,在斑鬣狗的眼里也同样是美味佳肴。斑鬣狗的这种习性和能力让牠们实际担负起了非洲平原清洁工的角色。


《饕餮盛宴》D0300000009 · 2018年8月15日摄于肯尼亚马赛马拉

 

这是我们在肯尼亚马赛马拉保护区的第二天一早看到的情景。这头已经被啃食得所剩无几的角马应该是狮群在夜间捕获的。

为了提高捕食的成功率,狮群会采用很多策略。首先是牠们通常在白天休息,将捕猎放在黄昏以及夜晚。狮子的夜视能力远远超过大多数的食草动物。在夜幕和草丛的双重掩护下,狮子更容易接近猎物,从而也就更容易捕获猎物。此外,狮群还会充分利用牠们之间的协同能力来提高捕食效率。捕猎时,一头狮子会向猎物群发起佯攻,目的是惊拢猎物,使其四处逃窜、慌不择路,而其他狮子则事先潜伏在几处猎物可能的逃跑路线上。只要猎物进入攻击范围,伏击的狮子就会一跃而起,发动突袭。

捕猎通常由狮群中的成年母狮负责。但一旦成功捕获猎物,将由公狮首先进食,只有等公狮吃饱并且离开之后,母狮们才根据各自在狮群中的地位依次进食。等轮到幼狮进食时,往往只剩下一些残羹冷炙。狮群的这种等级制度看似对母狮们非常不公,但对母狮们而言,养兵千里,用兵一时。公狮在狮群中的作用除了交配,还要负责警戒和守卫整个狮群赖以生存的领地。很多公狮因此会付出生命。

之前曾看过一部纪录片:一头公狮非常走运,一辈子养尊处优,却从未遇到过真正的挑战者。但在晚年,母狮们突然发威,群起攻之,最后将其活活咬死。母狮们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出于种群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牠们需要一头更年轻、更强壮的公狮来繁衍后代和守卫领地。


《伺机而动》E0300000008 · 2018年8月8日摄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

 

狮子捕食的成功率很低。在狮群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其成功率只有50%;而如果是单独捕猎,成功率甚至不足20%。因此,即使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狮子也经常忍饥挨饿。但在角马迁徙季节,情况则完全不同。倘若运气好的话,会有大批猎物进入牠们的领地,犹如天上掉下馅饼一般。这场一年一度的饕餮盛宴,狮子们期待已久,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在角马长达数千公里的迁徙途中,经常会闯入掠食动物的领地。这对角马来说可谓危机四伏、步步惊心。因为每一块岩石或每一片草丛都可能是掠食动物的藏身之处。

我们在马赛马拉的时候,有一次一头雄狮就在离我们不足五米的草丛中探出身,四处张望了一下,又退回草丛之中。在这之前和之后,我们根本感觉不到狮子的存在。

角马们知道危险的存在,只是牠们不知道危险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出现。有时牠们甚至已经觉察到危险近在咫尺,却又感到无路可逃,因为牠们根本不知道掠食者会从哪个方向发动攻击,去攻击哪一个目标。经常地,这些可怜的动物们保持着十二万分的警觉,然后听天由命。

1 102 103 104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