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骑马俑》M0000000019 · 2020年1月23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

 

能到樊楼这样的高档酒楼消费的毕竟只是小众,但大宋的庶民百姓完全不愁找不到地方打牙祭。

宋人经常去的综合性餐馆,规模较大的叫做「分茶」,店内供应酒肉主食等;有的餐馆有自己的主打产品:如曹婆婆肉饼店、王楼山洞梅花包子店、万家馒头店等;还有专门满足吃素需求的素食店;此外,最火的饮品店也在市面上大量出现,出售纯天然无添加的各色饮料:甜豆沙、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梅花酒,如此这般,冷饮店也大受欢迎:炎炎夏日,你可以吃到冰雪冷元子、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还有冰酪,即手工冰淇凌。

除了高大上的酒楼、物美价廉的餐馆,汴京街头还有很多流动商贩。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许多小商贩的身影穿梭在街边、桥头。蒸梨枣、黄糕糜、宿蒸饼、发芽豆等等,光听名字就让人口水连绵。食客无论想解馋还是果腹,路上街头随口叫住一个小摊贩便能得到满足。

千万别小看了这走街串巷的小摊贩,在宋代,这些人完全可以凭借辛勤劳动挣钱发迹。

南宋人洪迈的《夷坚志》中讲了一位小贩依靠编织草鞋起家,之后转行卖油的故事,故事的结局是该小贩「才数岁,资业顿起,殆且巨万」。


《仕女骑马俑》M0000000018 · 2020年1月22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博物院

 

像樊楼这样的高档酒楼,不只是体现在一流的酒菜,服务同样也是一流的。

但凡有客官登门,店小二一定是笑脸相迎,「提瓶献茗」,并捧出菜谱供客官点菜。樊楼的菜品非常丰富,「凡下酒羹汤,任意索唤,虽十客各欲一味,亦自不妨」。 客官点完菜,店小二随即将客官所点之菜唱念报与后厨。上菜时,传菜人双手满负盘碗、脚下生风、行走自如。若客官感觉服务不周,「白之主人,必加叱骂,或罚工价,甚者逐之」,可见其管理也是相当的严格。

此外,为了吸引顾客,樊楼这样的高档酒楼,往往还有吹拉弹唱、杂技歌舞等娱乐服务助兴。

当然,一分价格一分货。像樊楼这样的高档酒楼,花费自然不会少。宋代话本《赵伯升茶肆遇仁宗》里有诗一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致的消费水平:「城中酒楼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公孙下马闻香醉,一饮不惜费万钱。」

宋朝的「钱法」较乱,姑且以惯常的方式计算即一两银子约合一贯钱,而一贯钱大约为一千钱。如此算来,「万钱」差不多是十两银子。这些钱换算到现如今的人民币,即使不过万也不会差得很多,足令我等望楼而兴叹。


《陶俑》M0000000017 · 2020年1月23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

 

大宋可能是中国古代最繁盛的一个王朝,这一点,单从《清明上河图》中便可见一斑。有一则传闻一直以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说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这一传闻真假莫辨,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宋朝确是一个令许多学者和名人心驰神往的朝代。

北宋的汴京、南宋的临安,都能被冠上「美食之都」的名号。这里广聚天下美食,而且高级酒楼云集。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即今开封的高级酒楼多达七十二家。《武林旧事》一共十卷,其中一卷专门讲临安的酒楼,诸如和乐楼、中和楼、和风楼这样的大酒店在临安高档酒楼的名单上也是长长的一串。

宋朝的酒楼长啥样?以著名的樊楼为例。

樊楼是汴京的地标性建筑,「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登上樊楼之顶,可「下视禁中」,连皇宫内部都看得见。周密在《齐东野语》中称,樊楼「乃京师酒肆之甲,饮徒常千余人」。这样的位置,这样的规模,即使放在今天都堪称奢华。

作为大宋酒馆的龙头老大,樊楼各种内珍馐佳肴品类齐全,据说仅羹类就有十多种可供选择。市面上最新鲜、最珍贵的食材也往往先见于此。

酒是少不得的。樊楼不仅有酒,而且多自酿。樊楼的酒堪称佳酿。逢新酒出炉,便会大做广告:「某库选大有名高手酒匠,酿造一色上等醲辣无比高酒,呈中第一」云云,甚至还会雇请美貌的青楼女子做代言。

樊楼的餐具也极其讲究、极尽奢华,不是瓷器,是银器。「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虽一人独饮,碗遂亦用银盂之类」。

慎独

20201115


《静物》C0000000023 · 2019年4月26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布宫七号咖啡馆

 

「慎独」,在独处中谨慎不苟,语出《礼记 · 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唯慎独方得心安者,君子也。


《陈家祠》A0113010006 · 2017年1月30日摄于中国广东广州

 

「祖」和「宗」不是一回事。

「祖」是直系长辈,比如父亲、祖父、曾祖父等;而「宗」是同族旁系长辈,比如父亲的兄弟、祖父的兄弟、曾祖父的兄弟等。


《小祖宗》F0300000403 · 2013年10月26日摄于中国上海青浦练塘

 

可以查到的称谓,上九代,下九代,共一十八代。

上九代: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

下九代: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

百越

20201105


《夜市》A0113010005 · 2017年2月28日摄于中国广东广州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主要的发源地,而且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原都占据着政治中心的地位。也因此,最有影响的史籍也都是站在中原或北方的角度编撰,对于那些远离中原的地方描述,往往没了头绪。比如阳关之外,统称以「西域」,而长江以南,不是「南蛮」就是「百越」。

《汉书 · 地理志》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说,大体从现越南北部直到长江南岸,不管你姓甚名谁,也不管你是哪门哪族,只要是这一带的人,就都是越。


《鲍》B0000000112 · 2019年3月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鲍鱼个头大小,不是用尺寸或重量表示,而是用「头」。

为解释「头」,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司马斤」。

司马斤是古代的一种重量计量单位,现在香港的一些行业仍在延用这一名称,其计量器具叫港秤或司马秤。一司马斤为600克,而一司马斤有16司马两,故一司马两为37.5克。

鲍鱼的头数指的是每一司马斤的鲍鱼个数,头数越大,鲍鱼的个头就越小。

其实不只是鲍鱼,水仙球茎的大小也不用尺寸或重量表示,而是用「庄」,即装在一个标准大小篓里的水仙球茎个数。庄数越大,说明水仙球茎的个头就越小。


《圜丘坛内壝棂星门》A0108030007 · 2012年10月22日摄于中国北京崇文天坛公园

 

一般而言,汉字的发音都是由单个韵母或单个声母加单个韵母组合而成,因此都是单音节,也就是一字一音。到了清末明初,西风东渐。在对西文的翻译上,汉语不像日语直接采用片假名音译那样,更多的是采用意译。为了确切地表达西文的原意,同时又便于国人理解,一批双音节汉字被创造了出来。

这些特殊汉字主要集中在计量单位上,比如我们熟悉的「瓩」。

「瓩」是功率单位,读作「千瓦」,即一千瓦特;十瓦特有另外一个汉字「瓧」,读作「十瓦」。是不是很好记,也很好理解?

其他双音节计量单位用字还有很多:

「呎」读作「英尺」,「吋」读作「英寸」,「浬」读作「海里」,「噚」读作「英寻」,「哩」读作「英里」,「唡」读作「英两」,「嗧」读作「加仑」,等等。

不过,现在这些双音节字已经越来越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直接使用双音节词语,「呎」直接写成「英尺」,「嗧」直接写作「加仑」。


《无题》D0004000005 · 2013年11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上海共青国家森林公园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

中国人有清明祭扫的习俗。但在古时,祭扫是在清明前的「寒食节」。

每年冬至后十五日,也就是次年清明前一二日为寒食节。

寒食节,最初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而立。相传晋文公流亡落魄时,介子推曾为其割股烹肉。晋文公归位后,分封群臣。而功臣介子推却不愿受赏,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惜才,亲上绵山,但介子推避而不见。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下令焚山。不料此举非但未能逼出介子推,反而令其葬身火海。晋文公悔愧之余,诏令臣民:凡介子推忌日皆不得生火,于是就有了寒食节。

历朝历代,寒食节有长有短,短则三五日,长则月余。到了明清,寒食节渐渐淡出,但寒食节的一些习俗,如祭扫、踏青等,并没有一起消失,只是移到了清明。


《陶俑》M0000000014 · 2020年1月23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

 

人殉,也就是活人陪葬。

中国的人殉风俗很可能始于原始社会。到了商朝,由于崇尚「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就是以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安排其后事,所以厚葬、人殉之风盛行,甚至成为了一项「制度」。考古发现,在很多大墓中,随葬的除了大量的器物,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殉葬者的骸骨,有的甚至达数百具之多。

到了周朝,人殉制度依然盛行。《西京杂记》记载:「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拨除丈余,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枕藉,皆不朽。」

由于人殉数量太多,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兵役和劳力的短缺。到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秦献公首先对人殉制度进行了改革,开启了陶俑殉代替活人殉的先河。有学者认为,秦献公的这一改革是秦国能从诸国中脱颖而出,最终统一中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汉唐时期,除了活人殉和陶俑殉,曾出现过死人殉,也就是殉葬者死后才会被陪葬。

宋、元、明、清各朝,人殉风俗几度沉浮,直到清康熙之后,人殉现象才真正销声匿迹。


《唐三彩》M0000000012 · 2020年1月22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博物院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总称。由于第一批出土的唐三彩多为黄、绿、白三色,始得名,后约定俗成,沿用至今。实际上,除了上述三色,唐三彩还有蓝、赭、紫、黑等色。

1905至1909年,洛阳北邙山附近因修筑陇海铁路导致数座唐代墓葬被毁,发掘后,从中出土了众多的唐三彩。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强民富,厚葬之风盛行,雍容华贵的唐三彩可谓应运而生,盛极一时。不仅大唐,其影响随丝绸之路涉及很多地方,像埃及、伊拉克、伊朗、朝鲜、日本等地都先后出土过唐三彩,甚至一些地方还出现了诸如「波斯三彩」、「新罗三彩」和「奈良三彩」等仿制品。

考古发现,公元8世纪,唐三彩达到鼎盛。即使此时,由于质地疏松,唐三彩很少作为实用器,主要是作为冥器用于陪葬。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国力渐衰,厚葬之风不再,唐三彩由此没落,并最终为历史所尘封。


《坠马髻女俑》M0000000010 · 2020年1月23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衣食无忧之余,便有了闲情雅趣。

汉唐盛世,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虞,生活自然也就精致了起来。到了盛唐更是登峰造极,尤其是女子,衣着怎么华丽怎么裁,发型怎么夸张怎么来。

大唐女子的发型以梳髻为主,半翻髻、云髻、盘桓髻、 惊鹄髻、双环望仙髻、乌蛮髻、回鹘髻,且奇且大,劈头盖脸地顶在头上,蔚为壮观。

唐朝女子的发型应该是承袭自汉朝。汉诗《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中的「倭堕髻」在出土的汉唐女陶俑也颇为常见,属于「坠马髻」的变形。

所谓「坠马髻」,就是发髻耷拉着,如骑士坠马状。关于其由来,有一种说法蛮有趣的。说一女坠马,把原本高耸的发髻给摔塌了。可能是嫌重新梳理过于麻烦,便任由它去。不料想这一无心插柳之举竟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华阴老腔》F0200000027 · 2020年1月22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

 

陕西属于北方,因为陕西大部,尤其是陕西省会城市西安位于「中国南北分界线」以北。

中国南北方分界线,东部是以秦岭淮河为界,西部以乌梢岭为界,以北为中国北方,以南为中国南方。

中国这条自然形成的分界线非常奇妙,北方多旱地,南方多水田;北方偏游牧,南方偏农耕。中国南北分界线不仅是一条地理分界线,同时也是气候、文化等的分水岭,尤其是秦岭一带,南北的这种差异非常明显。

马桶

20191224


《市井》A0104010004 · 2013年10月3日摄于中国江苏苏州同里

 

马桶最早为西汉猛将、号称「飞将军」的李广所创。据史料记载,李广射虎之后,为炫耀自己艺高胆大,命工匠打造了一只虎形便器,取名「虎子」。「虎子」的形状很像近代的「夜壶」。

到了唐朝,由于唐太祖景皇帝名叫李虎,再将便器叫成「虎子」就不合适了,于是改称「马子」。关于此事,后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抄》中有所记载:「马子,溲便之器也。唐人讳虎,始改为马。」

再往后,除了「小解」,「马子」还被用来「大解」,形状也从最初的夜壶渐渐变成了木桶,于是「马子」也就跟着成为了「马桶」。不过,时至今日,仍有一些地方称「马桶」为「马子」。


《塞外》A0116010011 · 2017年9月23日摄于中国内蒙古赤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外、塞北、塞上,古时都指同一地区,即长城以北的内蒙、甘肃、宁夏、河北一带。「塞」,边塞,即长城。

历史上,长城一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不仅是塞内、塞外的军事分界线,同时也是农耕和游牧两种文明的分水岭。


《放马南山》A0116010010 · 2017年9月23日摄于中国内蒙古赤峰

 

中国一些地方有立秋「贴秋膘」的习俗。

「膘」通常指的是牲畜,尤其是大牲畜的皮下脂肪。秋天,牲畜会大量进食来增加能量贮备以熬过寒冷且食物匮乏的漫长冬季。这些能量大都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皮下。

「贴秋膘」对于一些需要冬眠的动物尤其重要,牠们的皮下脂肪是冬眠期间维持生命最重要的热量来源。如果没能在秋季摄取和贮备足够的热量,牠们很难熬过冬眠期。

我始终不明白人为什么需要「贴秋膘」。即使是冬季,人也完全可以通过正常的饮食来摄取热量。膘贴多了,要么高血脂,要么脂肪肝。

「贴秋膘」对人有百害而无一利。


《肖像》F0100000064 · 2012年8月20日摄于中国新疆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1953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当时登记下来的民族超过四百个,后来经过多年的识别,最后确定为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最后一个被识别的民族是基诺族,时间是1979年6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除了上述五十六个已经被识别确认的民族之外,中国还有很多「未识别民族」,即不在上述五十六个民族之列。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未识别民族的人口数量为640,101人,分布在六十几个民族之中。

最近几年,未识别民族的数量还在增加,像「土生葡人」,再就是入籍的外国人等。


《下雪啦》F0300000278 · 2018年1月24日摄于日本

 

打油诗,不讲究格律、对偶、平仄,押韵即可,但须是妙趣横生,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相传大明正德年间,南阳城有张姓三兄弟以榨油为生,人称「张打油」。在三兄弟中,老大平时喜欢信口胡诌几句小诗,虽下里巴人,不登大雅之堂,但着实有趣,久而久之,竟也自成一体,谓之「打油诗」,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咏雪》,全诗未见一个「雪」字,却将雪天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

 

江山一笼统,井口一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秋阳》D0001000002 · 2012年10月4日摄于中国上海虹口鲁迅公园

 

今日出伏。

冬有「数九」,夏有「三伏」。数九的规则简单,而三伏则稍嫌复杂。

「冬至当日九,夏至三庚伏」,前一句说的每年的冬至当日即为数九的开始之日。每九日为「一九」,九九共计八十一天数九结束;而后一句的意思是说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中国农历采用天干地支标时。庚位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七。今年公历6月21日夏至,为「己」日,次日公历6月22日即为第一个庚日,第二个庚日是公历7月2日,第三个庚日是公历7月12日,那天入伏。

伏天分「初伏」、「中伏」和「末伏」。入伏当日至之后第一个己日,以今年为例,公历7月21日为初伏开始之日,计十天;初伏后的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一个己日,即公历8月10日为中伏开始之日,天数每年不一;中伏后第一个庚日至己日为末伏,计十天。至此,伏终,即出伏。

1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