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饺子夏至面》B0000000176 · 2021年5月8日摄于中国江苏苏州旺山

 

清潘荣陛在其《帝京岁时纪胜》中载:「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

是日是哪日?夏至日。

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很多地方有吃面条的习俗,是除了生日之外可以理所当然吃碗面条的日子。

挺好,哈哈。


《油爆虾》B0000000172 · 2021年4月3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钱塘秋荷

 

汪曾祺在他的《端午的鸭蛋》一文中说,在他的家乡高邮,端午的午饭要吃「十二红」,也就是十二道红色的菜。只是汪曾祺说他只记得红苋菜、油爆虾和咸鸭蛋,其他的都记不清了。

也是好奇,查阅了一些资料,说法不一。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十二红」含四碗八碟:雄黄酒、黄鱼、咸鸭蛋、火腿、油爆虾、烧鸭、苋菜、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樱桃、枇杷。


《河北园》A0101110001 · 2021年5月10日摄于中国上海崇明花博园

 

「花博会」全称叫「中国花卉博览会」,是全国性的有关花卉文化、生产、欣赏、交流的大型展示会。

1987、1989和1993年,北京在农展馆分别举办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届花博会,1997年第四届花博会在上海举办,之后,每隔四年通过申办方式确定花博会的举办地,至今已成功举办过九届。

即将于本月下旬在上海崇明开园的花博会为第十届,参展单位数量达到189个,为历届之最。


《茶》C0000000020 · 2021年4月18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前几年去乌兹别克斯坦出差,晚上想泡方便面,酒店客房里找不到烧水壶。于是打电话到前台。过不多久,工作人员敲门,手里捧着一个托盘,碗、碟、勺、叉、筷,还有一只装满开水的茶壶。很隆重的样子。

如果经常出国,你会发现,很多国家的酒店客房没有烧水壶。当然,日本除外。日本几乎所有酒店客房都有小电炉或烧水杯,供沏袋泡茶用。即使是国外的机场,也很难找得到开水。有时为了续点茶,不得不向咖啡店求助。因为外国人很少有像中国人一样,到哪都想着喝杯热茶,甚至热水。

我们不一样。

我们为什么不一样?这可能和中国近代爆发过几次疫情有关:鼠疫、霍乱、血吸虫病等。这些传染病有一个共同特点:粪口传播。而将水烧开可以有效杀死水中的寄生虫的虫卵和致病微生物,从而阻断传染病的一个重要传播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卫生健康机构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大力提倡「不喝生水」。久而久之,中国人养成了喝热水的习惯。


《踏青》A0105010009 · 2012年4月7日摄于中国江西婺源沱川查平坦

 

今日清明。

清明节的历史非常悠久,有说始于周朝。

《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是一个大节,但最初并非为祭扫而设。其时天气渐暖,万特复苏,是踏青赏春的时节。若不然,《清明上河图》会是《清明上坟图》。清明祭扫的习俗,其实源自清明前的另一个节日:寒食节。

寒食节为清明前一二日,源于春秋时期。当时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到唐代,唐玄宗曾以政令形式规定寒食节为民间祭扫之日。

由于寒食与清明前后仅差一两天,这两个节日渐渐混在了一起。明《帝京景物略》有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可见那时清明祭扫已蔚然成风。


《欢天喜地》F0100000075 · 2014年4月13日摄于中国福建厦门曾厝垵

 

中国是一个幅原辽阔、历史悠久且民族众多的国家,现如今的很多风俗,都是各地风俗通过传播、交流、融合,并经长期演化而来,以至于兴于何地、始于何时、缘于何故,大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闹元宵。尽管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但关于它的起源,民间流传甚多,内容各异。

元宵节的起源,有说是两年多年前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活动定在正月十五祭祀「太一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另有一说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香火》F0100000073 · 2017年1月30日摄于中国广东广州

 

今日正月初五。按老法,今天挺忙活,迎财送穷,不亦乐乎。但别忘了,也是老法,今天还是「破五」,该搬砖的搬砖,该刨地的刨地,该升火的升火,该洗涮的洗涮。那些仗着过年上房揭瓦的小王八羔子们,到了今天,该挨揍的就得挨揍。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到了初五,该干嘛干嘛,「年」这就算是过了。


《岁在辛丑》D0017000002 · 2021年2月4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地母经 · 辛丑》诗曰:

 

太岁辛丑年,疾病稍纷纷。

吴越桑麻好,荆楚米麦臻。

春夏均甘雨,秋冬得十分。

桑叶树头秀,蚕姑自欢欣。

人民渐苏息,六畜瘴逡巡。

 

《地母经》,类民谚,不足为信,权当谈资。


《年年有余》B0000000094 · 2021年2月10日摄于中国上海闵行

 

肉和鱼是过年的餐桌上必须有的,尤其是鱼。

小的时候,鱼是父亲最用心做的一道年菜。通常是两条斤把重的黄鱼,仔细地过油炸,不能破皮,然后喷料酒,加酱油、糖、葱段红烧。那时家家户户都备有长腰形的瓷「鱼盘」专门用来盛鱼。装盘的时候,鱼肚对鱼肚,成对上桌。

大年三十,这道鱼和其他年菜一起上桌。直到年夜饭结束,鱼都是不动筷的,得完整地留到初一,寓意「年年有余」,有个好口彩,有份新期待。


《除尘》N0000000019 · 2021年1月1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今日除夕。

中国大部分地区有除夕守岁的习俗。

何为守岁?

宋孟元老所著《京华梦华录 · 守岁》曰:「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遮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为何守岁?

辞旧岁而又迎新岁。

小年

20210205


《南京东路步行街》F0300000339 · 2021年2月2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前几天受挚友之邀一起外出吃了顿「年夜饭」,非常感谢。受疫情困扰,不确定因素太多,所以也不管是不是年,是不是夜,见机行事,见缝插针,吃了再说。

从昨天开始,微信朋友圈有朋友开始陆陆续续晒「小年」。其实大清之前,小年应该是今天。昨天是清廷祭祖的日子,后嫌次日又逢小年,还得折腾一番,劳神费力,就两节并一节,把小年前移一天,和祭祖并在了一块儿。现如今北方大多昨天小年,南方一些地方依旧今天小年。

从小年起,就算是正式开始过年了。

上海好像没有「小年」一说。上海人管除夕前一天叫「小年夜」,管除夕叫「大年夜」。

「过年」究竟从哪天算起,各地自说自话,各管各的。除了昨天、今天、「小年夜」,更早的还有「立春」。


《立春》D0000000003 · 2017年4月4日摄于韩国首尔

 

今日「立春」。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意春自今日始。但立春并不意味着已经实际进入春天,即入春。

根据2012年出台的气象行业标准,春季的划分指标为日平均气温或滑动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摄氏度且小于22摄氏度。其中,滑动平均气温值是以当天和前4天这5个数据为一组求取的平均值,该计算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要更严谨一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过滤掉气温波动的影响。当滑动平均气温序列连续5天大于等于10摄氏度,则从计算这5个滑动值所对应的9天实测日平均气温数据中,选取第一个达到入春指标的日期,作为春季起始日。

所以,别急,入春尚有待时日。


《唠嗑》N0000000014 · 2021年1月1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大门上的「福」字该正贴还是倒帖?

网上特意查了一下,说应该正贴的有,说应该反贴的也有,但总体上看,「正贴派」占了多数。只是倘若细看理由就不难发现,「正贴派」的理由比较集中:大门上倒贴「福」字不够端庄,然后抬出作家冯冀才,说他认为大门上的「福」字倒贴显得不够端庄,很滑稽,所以应该正贴云云。

我支持「倒贴派」。将大门的「福」字倒贴,就是「引诱」打门前路过的孩子「指正」:「你们家的『福』倒了。」而「倒」、「到」谐音,喻「福到了」,图的就是讨个口彩。设想一下,如果打门前路过的孩子冲你家嚷嚷「你们家的『福』怎么没倒」,是不是有点自找倒霉?

说「『福』字倒贴很滑稽」有点滑稽,怎么滑稽了?真没看出来。

「倒贴派」有很多典故,比如: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各家都在自家门上贴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上了「福」字。有户人家不识字,把「福」给字贴倒了。第二天皇上派人上街查看,结果发现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但有一家的「福」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后大怒,下令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是说『福到了』。」皇上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赦免了那户人家的死罪。从此,人们便将门上的「福」字倒贴,一是为避祸,二也是为了纪念马皇后。

先不论有没有这回事。这个故事至少很肯定地说明了一点:当地人一定是将大门上的「福」字倒过来贴的。

贴「福」字是我国非常典型的民俗之一,而倒贴「福」字更加的经典,因为个中的妙处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

各位看官,您家的福到了嘿。


《彩绘持镜女立俑》M0000000013 · 2020年1月23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

 

彩绘持镜女立俑为唐代陶俑,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裴氏小娘子墓。

女俑手持一面带柄铜镜,侧头似要照面,身姿婀娜,显得十分秀美活脱。唐代铜镜大多为镜背正中有钮,可穿系缘带悬挂或放置在专门的镜架上使用。而此女俑手中拿的带柄铜镜在当时比较少见,与金银平脱镜、螺钿镜等特工艺制造的铜镜同属珍贵品种,只有达官显贵及其家卷才能享用。

彩绘持镜女立俑现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M0000000024 · 2020年11月29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件唐代陶俑1985年出土于陕西长武县枣元乡郭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该馆官网介绍:

女俑身材颀长,削肩蜂腰,头梳双鬟望仙髻,柳眉凤目,高鼻朱唇,颈戴项链。身穿阔袖襦,外罩贡领翘肩半臂,下着曳地长裙,前腰佩绣花蔽膝,臂饰钏镯,双手抬举至胸前,食指伸出,神态虔诚。雕塑家捕捉住了她飞舞游移之中静止的一瞬间加以雕刻,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意境,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是研究唐代舞蹈艺术和服饰文化的重要资料。

女俑以朱红点唇,白粉涂面,色彩稳定沉着、疏淡自然,衣褶的线条既有雕塑的立体感,又有绘画的平面效果,流动的线条贯通衣裙,使女舞俑呈现出飘逸流畅的气势,如音乐一般富有节奏感,极具东方女性的神韵。

作为唐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唐代乐舞艺术,以其丰富多彩而著称于世。其乐舞可分宫廷乐舞和非官方乐舞,前者是专为朝廷服务的礼仪性和娱乐性乐舞,演出多在庆典、宴飨、迎宾、节日、祭祀等场合进行,场所多在宫廷殿堂;后者则是在宫禁和官衙之外的士大夫私宅及长安城中市井巷陌里表演的乐舞,一般分为健舞和软舞。官方及非官方乐舞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量地吸收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的成份,并与汉族乐舞融为一体,有的甚至把域外音乐舞蹈直接引进、移植了过来,唐太宗时的十部乐舞中除燕乐、清乐为传统民族乐舞外,其它均为外国和国内少数民族乐舞;而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源自西域“胡腾”和“胡旋”舞,都是由普通百姓的喜好开始,先流传于民间,逐步变成了朝廷内外达官显贵以及文人墨客的共同爱好而风靡一时的。据《新唐书 · 礼乐志》载:「唐自制乐凡三。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旧唐书 · 音乐志》载《九功舞》:「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裙襦。」此女舞俑即着大袖裙襦,可见其所穿舞服乃是唐代传统舞蹈所服,故其应是一位表演轻柔、温婉、抒情软舞的私宅乐舞伎形象。也有人认为她是一位将《霓裳羽衣曲》舞毕,「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的舞娘形象。


《骑驼胡人小憩俑》M0000000023 · 2020年1月23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是一件国宝级文物,为西安博物院收藏。非常荣幸,我们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时,它正好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国宝厅内公开展出。

这尊唐代的骑驼小憩俑长60厘米,高73厘米。骆驼曲颈昂首,张口嘶鸣,直立于长方形底板上。驼背上一个身穿胡服的女俑,侧身盘腿横骑驼背,左手搭在左腿上,右手搭在驼峰上,头枕右臂作小憩状,惟妙惟肖的造型把丝绸之路上旅人的艰辛表达得淋漓尽致。


《骑驼乐舞三彩俑》M0000000022 · 2020年1月23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尊「骑驼乐舞三彩俑」也称「唐三彩骑驼乐舞俑」,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骑驼乐舞三彩俑驼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造型非常独特:骆驼站在长方形底座上,引颈长嘶,驼背上的驮架为一平台,铺有色彩斑斓的毛毯,共有八名乐手。其中七名男乐手身着汉服,手持胡人不同乐器,面朝外盘腿坐着演奏,中间有一站立女子正在歌唱,显然这是一个流动演出团。唐代艺术家用浪漫的手法将舞台设置在驼背上,可谓匠心独具。

这尊唐三彩在文物界具有极高的地位,据说与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及金缕衣齐名,为国宝级文物。


《新安江》A0111000001 · 2012年4月5日摄于中国安徽

 

新安江、富春江和钱塘江一脉相承,同为钱塘江水系。

新安江自安徽休宋发源后往东于浙江淳安注入千岛湖,出新安江水电站在浙江建德与兰江汇合成富春江。富春江流至萧山,又与浦阳江合流,形成钱塘江,最后从杭州湾入海。

钱塘江,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历朝历代无数名人雅士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有「唐诗之路」之称。如李白《清溪行》: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侍女俑》M0000000021 · 2020年1月22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博物院

 

在唐朝,如果家里头没有几个新罗婢、菩萨蛮和昆仑奴,真不好意思自称贵族。

新罗婢,来自古新罗国的婢女,口齿伶俐、乖巧能干。

菩萨蛮,来自古女蛮国的侍女,神态娇美、能歌善舞。

昆仑奴,并非来自昆仑山,而是现今的南洋一带。「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西南夷有昆仑层期国。 距应天府马行三年,在西南海岛。其国有野人身如黑漆,国中人布食诱捉,卖与番商为奴」。

昆仑奴之所在当时广受到欢迎,和他们的优秀品格息息相关。一是能干,「绝有力,可负数百斤」,二是忠诚,「其生死惟主人所命,主人或令自刎其首,彼即刎,不思当刎与不当刎也」。


《胡人骑马俑》M0000000020 · 2020年1月23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

 

大宋的夜市是不能忽略的存在。

你可能很难相信,在宋朝以前,中国人一天只吃两顿饭。不完全是因为穷,而是因为宵禁。到了大宋,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宵禁逐渐放开。宋太祖曾经专门降旨:「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夜市文化在这时候盛行起来。汴京、临安这样的不夜城中,「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即使冬天遇到风雪阴雨,夜市也不关张。北宋蔡绦曾形容开封夜市:繁华之处,连蚊子都不见踪影。而在这热闹非凡的夜市中,中国人一天两餐的饮食习惯也悄然变化为一日三餐。

如果去一趟宋朝的夜市,你都能吃到啥?《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都城最有名的夜市是州桥夜市,夜市中店铺林立,有水饭、熬肉汤、干货等吃食;还有鸡鸭鹅兔等肉类野味;夏季冷饮供应不断;冬日可寻得烤肉火锅等滋补佳品;逛累了可找到小店歇脚,点上几盘杏片、梅子姜这样的开胃小菜。而夜市中食物的价格也相当亲民。据记载,诸如鸡皮、腰肾、鸡碎这样的小吃,每个不过十五文,以当时宋人的购买力,从街头吃到巷尾,从饿吃到饱,恐怕不是什么难事。

据说美国《生活杂志》于1998年曾评选出一千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远的一百件大事,宋朝的饭馆与小吃入选第五十六位。这事先不论真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如果一个吃货穿越到大宋,大多不会感到陌生。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