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牛陶来通》M0000000059 · 2024年7月11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上海博物馆

 

瘤牛陶来通,伊朗博物馆藏品,来自伊朗吉兰省马尔利克18号墓葬。不太清楚这是礼器还是实用器,但被称作「来通」,说明这是一件饮酒器。

突然有一种想法:似乎所有的远古文明都独立地发现并酿造并饮用酒,并且无一例外都赋予了这种能令人陶醉的神秘液体崇高和神圣属性。如果是,是不是太过巧合了?


《有翼狮金来通》M0000000057 · 2024年7月11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上海博物馆

 

在这次上海博物馆的「古波斯的荣耀 · 伊朗文物精华展」上,有一件展品异常的精美和华丽:「有翼狮金来通」,目前为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

「来通」,希腊语音译,为饮酒器。有关这件器物的介绍,除了外形、纹饰以及其诞生的大致年代外,其他资料少之又少,比如是来自考古发现,还是社会收藏;是王家器物,还是民间用品;是一件实用器,还是一件礼器。诸如此类。

不知道是不是上海博物馆把现阶段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即将开幕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上了,这次的「古波斯的荣耀 · 伊朗文物精华展」相关展品的背景资料少之又少,一多半的展品纯粹看个热闹,蛮有些遗憾的。


《炸虾》B0000000636 · 2023年12月25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嘉禾屿日月光店

 

虾或蟹的壳含有一种叫「虾青素」的色素,类似于胡萝卜素。这种色素在自然界是非常常见,番茄、三文鱼之所以看上去都是红的,就是含有虾青素的缘故。还有就是成年的火烈鸟,其羽毛中积聚了大量的虾青素而呈现出亮丽的红色。

除了虾青素,虾或蟹的壳中还含有另外一种物质「壳青素」。这是一种蛋白质,包裹在虾青素的外层,形状变得扁平,改变了它的光吸收特性,从而呈现出青蓝色。

虾或蟹煮熟后,壳青素被破坏,原本被包裹住的虾青素得以还原,其本来的红色便显现了出来。


《大儿童》F0300000622 · 2024年6月1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

 

六月一日,儿童节。陪闹同学听了一场音乐会。

尽管已经算是个准初中生了,但过儿童节,是有法理依据的。嘿嘿。

多大的孩子算是儿童?

国际上,《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18周岁以下皆为儿童。我们是《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这一儿童划分标准从法理上讲,也应该是中国的儿童划分标准。但在国内,对儿童的划分,大都以14岁为限。比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当前办理拐卖人口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对婴儿、幼儿、儿童的年龄划分进行了明确。应以不满一岁的为婴儿,一岁以上不满六岁的为幼儿,六岁以上不满十四岁的为儿童。再有就是《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六一儿童节,不满十四周岁少年儿童放假一天。


《小满手工粉》A0101040027 · 2024年1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悠方生活购物广场

 

街对面悠方生活购物广场地下一层的小满手工粉促销优惠:指定品种买一送一。两口子花了32元,算作一顿「520」烛光晚餐。哈。

今日小满。

元吴澄所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二十四节气中,小暑后有大暑,小寒后有大寒,小雪后有大雪,唯小满后无大满。小满是农时节气,也是处世之道:小富即安,小满即足。


《桂花香烤鸭》B0000000602 · 2024年4月1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青年公社创智天地店

 

梁实秋曾写过一篇散文,说的是北京烤鸭,题目叫《烧鸭》。传统上,北京人管烤鸭叫烧鸭,因为「烤」这个字是不久前才有的,以前根本没有。

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烤」这个字,为齐白石所创。北京有个很有名气的烤肉铺,叫「烤肉宛」。齐白石曾为烤肉宛题过一小匾:「清真烤肉宛」,并注「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香港作家董桥曾出过一本书,谈及过此事。此书的名字叫《文字是肉做的》,颇为有趣。

作家、美食家汪曾祺曾见到过齐白石的题匾。他在散文《帖秋膘》有这样一段文字:「『烤肉宛』原来有齐白石写的一块小匾,写得明白:『清真烤肉宛』,这块匾是写在宣纸上的,嵌在镜框里,字写得很好,后面还加了两行注脚:『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并说:「我曾写信问过语言文字学家朱德熙,是不是古代没有『烤』字,德熙复信说古代字书上确实没有这个字。看来『烤』字是近代人造出来的字了。」

汪曾祺还曾请现在杂谈文家邓拓写文专门谈谈诸书到底有没有「烤」字。朱德熙、汪曾祺和邓拓三位学者的观点比较统一,认为「烤」字或从「燺」字而来,又作「熇」。燺是多音字,做动词时读「烤」。

不过,也有学者考证过此事,答案是「烤」字至迟在明时就已出现,比如《金瓶梅》和《红楼梦》中就有「烤」字。

我觉得,像齐白石、汪曾祺、朱德熙、邓拓、董桥这样的大家均遗漏了《金瓶梅》和《红楼梦》中的「烤」字,这个很难想像。

不管齐白石之前有没有「烤」字,我很好奇的一点是,在齐白石题「清真烤肉宛」匾之前,「烤肉宛」叫什么。


《一杯美式咖啡》B0000000600 · 2024年4月15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Monoto Coffee芳草寓店

 

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我严重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脑雾」。

后疫情时期,很多人感觉和疫情前比,自己的思维或反应迟钝、模糊、混乱、健忘,以及失语、注意力不集中。简而言之,诸事一头雾水。有科学家称这类现象为「脑雾」,归为「长新冠」,即可能的新冠后遗症诸多症状之一。

医学上,「脑雾」并非是一个专业术语,上述有关脑雾的一系列现象也算不上是「症状」,只是一些主观感觉的描述。但「脑雾」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远在疫情前就已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

有专家认为,脑雾很可能和炎症、慢性病以及受病毒感染而导致的免疫力下降有关。这可以部分解释长新冠中脑雾现象明显增多的状况。

目前,脑雾没有特效药物或疗法,但一些专家认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改善脑雾有积极作用。


《澳白》B0000000589 · 2024年4月15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Monoto Coffee芳草寓店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为什么不是柴麺油盐酱醋茶?

「柴米油盐酱醋茶」,出自《梦粱录 · 鲞铺》,原话为「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梦粱录》为宋人吴自牧所著,全二十卷,记录南宋都城临安的市情风物。临安即现今的杭州,多以稻米为食,故为「柴米油盐酱醋茶」。

《梦粱录》很有意思,对当时临安做了全方位的记录,是一部文字版的江南《清明上河图》,如《暮春》,说的是当年的临安在差不多眼下这一时节的景象:

「是月春光将暮,百花尽开,如牡丹、芍药、棣棠、木香、酴醚、蔷薇、金纱、玉绣球、小牡丹、海棠、锦季、徘徊、月季、粉团、杜鹃、宝相、千叶桃、绯桃、香梅、紫笑、长春、紫荆、金雀儿、笑靥、香兰、水仙、映山红等花,种种奇绝。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当此之时,雕梁燕语,绮槛莺啼,静院明轩,溶溶泄泄,对景行乐,未易以一言尽也。」

妙若仙境。

很多人讹作《梦粱录》为《梦梁录》。「梦粱录」之「粱」者,「一枕黄粱」之「粱」也。

对了,《梦粱录》首提的「开门七件事」,最初实为八件,即:柴米油盐酒酱醋茶。后世,可能是元代,认为酒非生活必须,遂将「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由八件删减为七件。


《小票》C0000000081 · 2024年3月2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舞虾小说旗舰店

 

电影《小兵张嘎》中,给日本鬼子当翻译官的胖翻译在城门口的西瓜摊吃西瓜。摊主问他怎么不问价就吃上了,他霸气地回答道:「老子在城里下馆子从来不给钱。」用现在的话来说,胖翻译下馆子不给钱,就是吃的霸王餐。

当下的很多平台,会向用户提供一些免费的试吃或试用机会,这种「免费试」或「免费用」,被约定俗成地叫做了「霸王餐」。

最典型的是《大众点评》平台。

《大众点评》在其网页或手机应用中针对很多大城市设有专门的「免费试」窗口,资源由商家提供。感兴趣的用户可以自愿报名,参与抽奖。如果中奖,用户就可以享受一次免费用餐的机会,但必须在用餐后的规定时间内为此次用餐撰写一条不少于100字的评价。

中奖的频率时高时低,有时每个月都会中奖,有时隔月甚至数个月才会中奖一次。

这种活动蛮有意思的:平台可以提升活跃度;商家可以藉此宣传和推广自己,增加流量、点评数及提升知名度;用户可以免费用餐。三赢。


《闲书》C0000000078 · 2024年3月1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在美食领域,听说香港的蔡澜也小有名气,于是买来他的《蔡澜 · 旅行食记》,认真地读完了。整体印象:烟火气不多,市侩气不少。

读汪曾祺的《人间有味》,读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勾人垂涎,恨不得立刻动身去昆明吃米线,去北京吃烤肉。但读《蔡澜 · 旅行食记》,第一感觉既无关文学,也无关美食,只是一本宣传手册。

结果,不但再无兴趣阅读蔡澜的其他文章,就连以他名字命名的连锁茶楼「蔡澜港式点心」都没想着去尝试一下。这倒不是说「蔡澜港式点心」一定很糟糕,只是读了《蔡澜 · 旅行食记》之后再光顾,自觉很傻。


《铜鎏金佛祖诞生像》M0000000054 · 2024年1月14日摄于中国浙江嘉兴博物馆

 

正在嘉兴博物馆展出的这件文物名为「铜鎏金佛祖诞生像」,描绘的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的场景:幼儿佛祖立于莲花座之上,左手抬臂二指向天,右手垂臂二指向地。

据《长阿含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向东、向西、向南、向北各行七步,步步生莲。随后,他脚踏莲座,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昭告众生:「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红米肠》B0000000562 · 2024年2月14日摄于中国浙江嘉兴粤华餐厅戴梦得店

 

知道广东名点红米肠是用什么东西上色的吗?红曲米。

红曲米色泽鲜红,是很多食品的着色剂,红腐乳、红肠、樱桃肉、叉烧等,很多就是用红曲米上色。

红曲米是一种天然色素,其历史非常悠久,很多古籍里也都有记载,如《苕溪渔饮丛话》:「江南人家造红酒,色味两绝」,《清异录》:「以红曲煮肉」,《天工开物》:用红曲涂抹鱼肉,「经十日蛆蝇不近,色味不减」。可见在古代,红曲米的生产及应用就已经相当的广泛和普及了。

红曲米是经红曲霉发酵后的稻米,除了用于食品着色,中医也用于治病。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红曲米中含有某种他汀类物质,而他汀常被用来降低血脂,因此有人将红曲米称为「天然他汀」,可以替代部分降血脂药物。但科学家们并不认同这种说法,最主要的是通过食用红曲米来摄取他汀很难达到有效剂量,少了没有疗效,多了还可能有毒副作用。


《叙利亚文物》M0000000053 · 2024年2月14日摄于中国浙江嘉兴博物馆

 

2015年,中国政府与叙利亚政府签署了《关于叙利亚文物移至中国避难的协议》。根据协议,中国将接收叙利亚政府提供的200件文物,并在指定的中国博物馆进行安置和保护。这些文物涵盖了叙利亚历史上多个时期,包括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希腊、罗马和伊斯兰时代。其中最珍贵的文物包括:埃勃拉泥板文书、乌加里特彩陶等。


《马赛少年》F0100000100 · 2018年8月8日摄于坦桑尼亚赛伦盖蒂

 

旅行,需不需要导游?这得看情况。说是旅行,其实每个行程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可以是度假,也可以是观光。而观光,可以是风光,也可以是人文。在我看来,最后这一类,是很需要来自导游的帮助的。马赛少年额头为什么要画符号?符号图案的含义是什么?他的脸颊上是不是烙印?如果是,为什么要打烙印?你在赛伦盖蒂草原偶然遇见了他,但,你对你看到的有关他的一切一无所知。是不是很遗憾?如果当时身边有个导游,这一连串的问题应该当时就都有了答案。

早年第一次去欧洲,跟团,传统线路,罗马、巴黎之类,地接导游是一个华裔,依稀记得姓李,上海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毕业,后定居德国。至今都觉得那次非常荣幸能遇到他那样的导游,举止儒雅、学识渊博。整个行程,他将欧洲文艺复兴这一话题贯穿始终,让一次旅行变成了一次欧洲文艺复兴的启蒙教程,受益匪浅。

当然,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导游职业并且博学。

顺便说一下。其实,参观博物馆,最好也请一位现场讲解员,至少是租一台讲解器。不然,你看到的是一堆缝缝补补的坛坛罐罐而不是其所代表的历史和文化。

这钱,花得值。


《暴雪》F0300000604 · 2015年1月26日摄于中国黑龙江牡丹江双峰林场

 

如果上网查资料:相机如何防冻,会有很多说法,其中有些很实用,有些过于繁琐,不怎么实用。

大约十年前,我去东北,遇暴雪,气温零下二十度,带了两台佳能,快门都冻死过。回酒店后慢慢研究,发现主要原因是雪花沾在快门按钮上,手一按就融化,并且渗入缝隙,在极底的气温下很快就结成冰,把快门冻死。

第二天出门,我用保鲜膜贴住快门,这样既不影响操作,还能防止雪水渗入缝隙。用下来效果挺好。

玩雪,身边最好带点保鲜膜。不光是相机防冻,如果遇到很厚的积雪又没穿高腰靴,可以用保鲜膜临时扎个绑腿,很管用。


《小酥肉》B0000000560 · 2024年1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满手工粉悠方店

 

小酥肉,它的背后,也有一个跟油炸鬼差不多的故事。

油炸鬼,即「油炸桧」,说是百姓痛恨秦桧夫妇陷害忠良,于是用面粉捏成了秦桧两口子下油锅炸。而酥、苏同音,指那个助纣为虐的毒妇苏妲己。传说苏妲己极其恶毒,令百姓深恶痛绝。为解恨,将肉剁碎、裹糊后下锅炸、入屉蒸,谓之小酥肉。


《胜家》N0000000026 · 2024年1月2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这是一个老物件,有可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

我们结婚那会儿,「三转一响」已渐成历史。记得应该是个玩笑,外婆的娘家还是陪嫁了一台缝纫机,也就是照片中的这架「胜家」牌袖珍手摇缝纫机。

拿到手地时候,这台缝纫机已经有好些年头了,不光积满了灰尘,而且几乎锈死。后来花了一些时间,解体,除锈,上油,重装组装,总算恢复到可以正常工作的程度。现在这架缝纫机传到了闹同学手里。算下来,光我们家,已经传了三代。

言归正传。

1755年,德国工匠查尔斯 · 维森塔尔在英国取得了与机械缝纫相关的第一个专利:一项针对机器设计的针头专利,然而该专利并没有描述机器的其余部分,也没有大批量商业化推广。1790年,英国橱柜制造商托马斯 · 山特获得了第一个完整的缝纫机专利,首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先打洞、后穿线、缝制皮鞋用的单线链式线迹手摇缝纫机。由于当时还没有缝纫机械的概念,托马斯 · 山特的这一专利被归入纺织机械的专利库中,尘封了80多年。

尽管如此,这一连串的专利申请,无不预示着缝纫机发明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1804年,托马斯 · 斯通和詹姆斯 · 亨德森在法国获得「模仿手缝的机器」专利。同年,斯科特 · 约翰 · 邓肯获得「多针刺绣机」专利。1810年,德国人克雷姆斯发明了一种用于缝制帽子的自动机器。1818年,约翰 · 道奇和约翰 · 诺尔斯制造出第一台美国缝纫机雏形。

遗憾的是,上述列举的这些发明都以失败告终,众多专利没有投入工业生产,很快就被公众所遗忘。

1841年,法国裁缝蒂莫尼耶制造了机针带钩子的链式线迹缝纫机,这是第一台可用于实际使用的缝纫机械。蒂莫尼耶同几位合伙人用80台缝纫机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机械化生产的服装厂,主要生产军服。当时恰逢法国波林雅克政府进军阿尔及利亚,急需大批军服,蒂莫尼耶以快速交货的优势接获了大量订单。

1845年,美国发明家伊莱亚斯 · 豪独立完成了缝纫机的发明。他的发明其独特之处在于,使用两根线借助于梭子和靠近针眼的弯针来形成针脚,这样缝制出的毛料衣服做工结实耐用。1846年伊莱亚斯的这项专利获得政府授权,就在该专利大获成功的同时,也招来了无数侵权者。

1850年,美国机械工人列察克 · 梅里特 · 胜家发明了锁式线迹缝纫机,这是第一台商业上成功的机器,胜家由此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胜家公司的机器使用了与伊莱亚斯 · 豪获得的专利相同的平缝机。为此,二者还打了一场为期四年、轰动一时的专利权诉讼官司,最终伊莱亚斯胜诉,法院判决胜家公司支付对方高额的专利使用费。

伊莱亚斯虽然赢了诉讼,但胜家公司凭借着自身的不断创新,研发出风靡全球的脚踏式缝纫机,成为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缝纫机械制造跨国公司。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赞其为「改变人类生活的四大发明」之一。

缝纫机进入中国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1872年12月14日,上海《申报》刊登了一则晋隆洋行《成衣机器出售》的商业广告:「新到外国缝纫机数辆,每辆洋价50两,欲购请来本行接洽。」这则广告是如今能找到的缝纫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资料,而广告中晋隆洋行销售的正是美国胜家公司的产品。50两白银远超普通家庭承受范围,但凭借独有的分期付款,胜家缝纫机很快成为上海裁缝师傅们首选的制衣机器。

1919年民族资本家沈玉山等三人在上海郑家木桥开设「协昌铁车铺」,主要从事进口缝纫机的买卖和修理业务。1940年,「协昌铁车铺」推出我国第一台1580型家用缝纫机,名为「金狮牌」。后来沈玉山取「打遍天下无敌手」之意,将商标「金狮牌」更改为「无敌牌」。

1949年以前,我国缝纫机产量很低,当时的缝制设备市场主要由美国胜家公司垄断。新中国成立之后,缝纫机制造业推行公私合营,规范生产标准,该行业逐渐壮大。上世纪50年代末期,「三转一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三转一响」又名四大件,指的是当时国家有能力出产,而各个家庭希望拥有的四件家庭物品,包括收音机、自行车、手表及缝纫机,生动反映出那个时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的生活水准。

1966年,为了让内外贸中英文商标名称统一,「无敌牌」再度更名,取名「蝴蝶牌」。「蝴蝶牌」缝纫机厂一直延续至今。


《水果披萨》B0000000553 · 2024年1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普陀萨莉亚桃源广场店

 

萨莉亚是源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意大利式西餐馆,卖点是价格亲民,在上海,人均也就四、五十左右。

说是意式西餐,可能是在其菜单中可以找到披萨、意大利麺或浓缩咖啡这些意大利概念。实际上,萨莉亚的后厨是找不到任何的厨刀和灶具的。端上餐桌的,绝大多数是复热的预制菜。这和通常意义上的「意大利菜」不是一回事。

萨莉亚和必胜客很相似,只是更加的平民化,比如餐位,逼仄到令人感到有些不自在。


《小憩》C0000000074 · 2024年1月7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杜哈夫日月光店

 

袁枚《湖上杂诗》曰:「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我颇有些不以为然。倘若一生皆少年,多少有些无聊。

人活一世,只是一种体验。从起点到终点,少年只是一站。经历过,比如少年,就可以了。有意思的,值得期许的,是剩下的那些还没有经历的。

老夫心与袁枚异,不羡少年羡白叟。


《小菜》C0000000072 · 2024年1月3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蟹伙计蟹粉世家

 

我不爱吃鸡爪,完全不沾,觉得鸡爪、鸭脖之类的根本就不是正经食物。但这很可能只是个例。实际上,鸡爪的拥趸者非常众多。据说,现今中国鸡爪的年消耗量达到了令人咋舌的1200万吨,200亿只。

中国人爱啃鸡爪,并非近年才流行起来的事,其历史起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吕氏春秋 · 用众》开篇有曰:「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这本来是告诫人们,海量阅读对读书的重要性,但这句话也从侧面讲述了一件趣事:齐王喜欢啃鸡爪。喜欢到什么程度?一顿要是不啃上数千只鸡爪就不觉得过瘾。

齐王一顿吃数千只鸡爪可能是《吕氏春秋》为强调而采用了夸张手法,但齐王吃到嗝进嗝出是肯定的。这得有多爱啃鸡爪啊。

1 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