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淑汝》F0100000056 · 2016年10月26日摄于中国台湾屏东垦丁

 

她叫张林淑汝。

第一次见到她是两年多前在台湾屏东恒春垦丁牧场。这是台湾一家公立畜牧研究所,里面有一家小卖部,出售一些旅游纪念品和各种畜牧产品。去这里,是想品尝一下这里的乳制品。

小卖部规模不大,挨墙的货架上和冷藏柜里陈列着为数并不算很多的各种纪念品和食品,一边的角落放着两张条桌和沙发、长椅,供游客休憩。屋子的中间有一个小小的收银台,收银台后面坐着小卖部唯一的一个女店员,由于光顾的游客很少,女店员百无聊赖地看着手机打发时间。

我们挑了牛初乳和起司蛋糕,坐在靠窗的长椅上边吃边聊。她推门走了进来,在我们身边坐了下来。礼节性地和她打了招呼之后,也没再聊。毕竟彼此之间头一次见面,不熟。

第二天,因为觉得这里的乳制品新鲜而且美味,所以趁离开垦丁前全家又去了小卖部。她已经在那里了。有道是一回生二回熟,一见面,相互间亲切地打了招呼,开始闲聊。

她说她叫张林淑汝,年轻时随丈夫来台湾后一直在牧场工作。尽管早已退休,但她习惯了牧场的环境,所以有事没事会过来转转,坐一会,看一眼。她问我们从哪来,在垦丁待多久,去了哪些地方。听过我们介绍之后,她说她离开一会儿,让我们等她。

十来分钟后,她回来了,拿了一大迭垦丁的旅游地图和一些当地的零食。她摊开地图,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了垦丁一些历史建筑,说这些地方很值得一看。她说她退休前曾经当过业余导游,为游客讲解垦丁和垦丁牧场。之后,她把零食递给闹闹,说很好吃的。

再三谢过之后,我提出给她拍张照片留着纪念。她欣然同意,起身整了整头发和上衣,还问我,是不是不戴帽子好看。我说戴着吧,挺精神的。

拍完照,回放给她看。她很满意。我问她有没有电子邮箱,说等回到酒店后就想办法发给她。她说没有。我转头又问收银员的女店员,也回答说没有。我说那就等我回到上海印出来之后再寄过来,不过可能需要半个月左右。她说行,并给了我一个她的收件地址。我又问她的联系电话,她说没有,说只要把东西交给门卫就可以了,牧场里的每个人都认识她。

回到上海后,我在淘宝上找了一家还算靠谱的店家,让他们将照片制成摆台后直接快递到垦丁牧场。店家说没有收货人的联系电话可能会有麻烦。我说没关系,让快递员到时候把包装拆了,将照片交给门卫处理就可以了。只是好些天之后,淘宝店家打来电话,说查无此人,照片无法投递。

这事让我郁闷了很久。不是为那几十块钱,而是怕她觉得我言而无信,让她失望。好在前两天有朋友去垦丁,住在垦丁牧场不远。我把这事说了,她答应帮我去找。很幸运,第二天朋友回信说,找到张林淑汝的下落了,并且重新留了地址和电话。我当即联系淘宝店家,让他们重新制作照片,并配上相框。只是这一回我让店家照片制作完成后先快递给我,再由我找EMS给张女士寄去。这样成功的把握或许更大些。


《皇城根儿》A0108020003 · 2012年10月22日摄于中国北京西城

 

在北京,穿行在胡同小巷的三轮是风景一样的存在。

最近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讲述一个名叫松广新,人称「五爷」的北京三轮车夫的故事,活脱脱一幅京城市井风情画卷,鲜活生动,饶有兴味。

文章摘录如下,略有删减。

傍晚五点,松广新穿着棕色工作服,戴着黑色雷锋帽,牵着一条阿拉斯加犬,走在什刹海的胡同里。遛狗,是他蹬完一天三轮后做的第一件事。

后海的水面已结冰,胡同里的行人裹着冬衣,缩着脖子。路过酒吧街,有人上前询问阿拉斯加的价格,松广新眯着眼,笑呵呵地应着,身子摇摇晃晃,十分得意,就像白天蹬车时,外人喊他「五爷」。

「什么叫『爷』,那都是古代贝勒们的称呼,能当爷的都得有能耐。」松广新两手背在身后。

松广新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打小就生活在什刹海。这片区域有300位三轮车夫,但像他这样的老北京人,所剩无几。2010年,北京旅游咨询中心将他和另外7个北京人打造成什刹海三轮车夫中的标杆,号称「后海八爷」。

在此之前,他们有的管过游戏厅、修过文物,有的曾是国企职工,有的「啥都不会」,总之都是生活在底层的北京人。十多年前,他们开始在什刹海边蹬车,从此就成了「爷」。

「别的不好说,在什刹海,十个导游也顶不上我一个」。迎面有人走来,叫了松广新一声「五爷」,他迈着八字步,甩着胳膊,应了一声。

没活儿的时候,常二爷、松五爷、李六爷凑在一起晒太阳,他们以标准的「北京瘫」姿势,卧在什刹海边的椅子上。

「八爷」的排序都是自己定的,四十四岁的松广新年龄最小,他在家排行老五,就成了五爷,六爷看前面序号都被人选了,图个吉利,选了六爷。如今,「后海八爷」中只剩下三个还在蹬车,其他几人都已经退休了。

下午三点,一个女孩带着父母走到常二爷面前,「坐车,多少钱一位?」

「八十、一百二、一百八。」

「能不能便宜些?」女孩皱着眉头。

「公司死规定,交钱也不是我们收,到屋里交。我们也挣不了你们多少钱。」

「我跟着走,你拉我父母吧。」女孩还是想点省钱。

「我蹬三轮你跑能跟的上吗?要不你们去找别的车吧,我不拉了。」常二爷笑着拒绝。

松五爷站在一边叼着烟,「早前拉人也要对脾气,能聊得开心的,免费拉我们也愿意,如果不对付的,给我多少钱爷也不伺候」。

但遇到外国人或台湾游客可就不一样了。这些人不砍价,按每人一百八的最高标准给钱,有时候还会给小费。

松五爷记得第一次拉外国人时的场景,那趟活,他赚了四百。

「从那以后,我见了老外就像见了我亲妈似的,我的心就瘸了。」

蹬三轮虽然挣钱,但三位「爷」从来没干过「截胡」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停车拉客的地方,截胡不仁义,从来没想过干这缺德事。」松五爷说,拉车有拉车的规矩,就像过去什刹海边上的景观,「前不栽桑,后不栽柳」,规规矩矩,整整齐齐。

在什刹海的张伯驹故居附近,松五爷看到一辆三轮车挡住了来往的机动车辆,他扯着嗓子喊「三轮车让让,挡着道了」,嘴里小声嘀咕,「现在拉车的越来越没规矩了」。

在一般人眼中,「蹬车」的人主要靠出卖力气吃饭,很容易让人想起「骆驼祥子」。他们也会自嘲是「臭拉车」的,但也就是自嘲而已。五爷看电视,只看北京台,向游客介绍什刹海,也是「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生为北京人,住在什刹海边,他们丢不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拉车时,他们边问乘客的老家、职业,边介绍景点和典故:「你知道烤肉季开了多少年了吗?你知道恭王府门上有几个门当吗?」坐在后面的外地乘客如愿以偿地说「不知道」,他们立马高声给出答案。

五爷觉得自己在拉车行里算得上顶尖的那几个。「我们这是特许经营,知道吗?」松五爷指了指胸前,那儿闪耀着一枚黄色、长方形的小胸章。他们由北京旅游局统一管理,蹬着发放牌照的人力三轮车,车子黑色车身、红色车篷统一式样,标识齐全。

与游客聊北京文化,黑三轮也干这事儿,但遭到三位「爷」的鄙视,「正规公司蹬三轮需要考试的,黑三轮知道些啥?」「外地人根本说不出北京的味道,只有咱老北京人能说出来。」

有一次,一个大学教授坐松五爷的车,「听了我讲的什刹海历史之后,说我不应该蹬车,应该去教历史。」

松五爷说着,摘了一下黑色的雷锋帽,头发全是油,黏在一起,他用手捋了一下,又赶紧戴上了。

松广新自称祖上是正黄旗满族人,「老舍《茶馆》里的松二爷可能就是我祖宗的原型」,他边说边比划着,「就是抽大烟、遛鸟的那个」。

包括五爷在内,「后海八爷」都是地道的老北京人。他们大多打小就生活在什刹海,或是发小,或是朋友,「都是土生土长的」。

「北京人都说一到夏天后海就开锅了,人像下饺子一样在后海这游泳,我小时候天天在这游泳,人送外号『浪里白条』。」每到一个景点,松五爷便停下蹬车,侧着身子,快速地讲解,说完启程到下一个景点。

松五爷是在二十八岁那年决定蹬车的。他初一辍学,偷过鞋和井盖,卖过废铁,也卖过麻辣烫、羊肉串,开过饭馆,但都一事无成。媳妇怀着孕,他却还像公子哥似的游手好闲,玩彩票、玩牌。母亲让他找活儿干,「我啥都不会能干什么呀?」

哥哥松广贵看了他一眼,「跟着我蹬车吧」。

第一天蹬车,松五爷穿了一身西装,锃亮的皮鞋,戴着小礼帽,骑着在街道边淘来的二手三轮车,哥哥训斥道:「你这样像蹬车的吗?」第二天,他换上了坎肩、胶鞋。

但蹬车也要蹬出「面儿」。松五爷选了当时昂贵的电镀三轮车,镶着各种铜活,铜制的手拎、脚铃,铜制的把手,「那辆车当时有两千多块钱,骑着有面儿,知道吗?」他曾经养过鸟,挂在三轮车前,最后被猫叼去了。

五十八岁的常二爷和松五爷打小就认识,他曾经是北京房屋装修公司的员工,负责维修古屋、文物。2002年国企改革,他下岗了,不得已干起了蹬三轮的行当。

李六爷早前在一家电玩娱乐公司管理场所秩序,2002年公司被政府取缔后,便在后海开了一间小卖铺,年末,什刹海酒吧兴起,房租上涨,小卖铺开不下去了,他被迫选择蹬车,「这不都是被逼无奈吗,有钱谁蹬车呀。」

刚开始蹬车时,二爷、六爷时常被邻居问;「好好的国企工作不干,蹬什么车呀!」他们一脸通红,不知该如何回应。「时间久了,就适应了,凭体力挣钱没啥丢人的。」常二爷倚靠在三轮车上,双手插在袖口,手里转着一对核桃。

身在复杂的「蹬车」江湖,少不了一些凶险。松五爷起初在郭沫若故居附近蹬车,2002年末遇到了一个「北京大流氓」,「刚从监狱里出来,看着蹬车挣钱呢」,把他们撵到了恭王府。

过了不久,五爷到银锭桥拉客,又来了两个东北人,「手底下养了四十多辆车,除了郭沫若故居门口,他哪都敢琢磨。」他对这俩人的印象不好,「起车的时候八十截胡,到站就要二百,不给就一群人上来围住。」

常二爷曾跟着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蹬车,老头算是什刹海蹬车最出名的人,留着关公一样的大长胡子,穿着唐装,布鞋,每天在后海边喊英语。2009年,邻居将老头三轮车胎扎破,被老头撞见,一生气拿着晨练的大刀把人杀了。

松五爷小时候的梦想是在后海开一家北京炸酱面馆,原本缺少资金,后来有了点钱,他却嫌开面馆太麻烦,「还是蹬车适合我,蹬了十五年,干不了别的了。」

前几天,松五爷请了病假,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开的证明,腰椎间盘突出。

请假的真实原因并非疾病,而是跟公司置气。「我上个月一共挣了两千八,公司因为考勤和工作指标,扣了我三百五,我气不顺,『翻车』不干了。」他认为自己没有迟到、旷工,考勤问题是机器造成的,工作指标没完全是因为他常帮公司接待访客,花费了大量时间。

「八爷」挣点钱并不容易。常二爷已经连续两天都没拉到客人了,「天太冷了」,每年只有6个月能挣到钱,冬天客人特别少,「什么爷不爷的,挣到钱才是爷。」

常二爷时常怀念过去,「当年做学徒的时候工资十六块,后来长了两块,工资是少了点,但我每个月还能攒下点钱,买块手表啥的。现在一个月底薪一千五,没完成任务就扣了。」

松五爷也会「遥想当年」,但更多是「吃」,「以前的后海,扔一个筐进水里,第二天早上起来,把筐一提溜起来,上面爬满了螺丝,拿回家倒点香油,把泥吐干净了后,拿开水煮熟、蘸了酱油,拿针挑着吃,特香。现在想要吃,只能去吃簋街的麻辣螺丝。」

他曾「阔过」。三年前,他什刹海的十二平米大杂院被拆了,换成了西二旗一百零八平的楼房,还得到了一百万元的拆迁补偿款。

但他没有留在西二旗,而是继续回到什刹海,在鼓楼附近租了一间住了六户人家的大杂院。「我从十三楼上往下看,晕得慌。蹬车一是锻炼身体,二来跟街坊四邻侃会儿,下班后跟几位爷们一起喝酒、吃烤串,这才叫生活!」

每年生日松五爷都会喝酒,都会喝醉,他矗立在银锭桥上,身子摇摇晃晃,「看到哪个不顺眼,我就抽他个大嘴巴子。」但有一次,自己被人打了,拿到了八千块的赔偿,后来,又和一位打他的酒托做了朋友。

一百万很快被松五爷用完了,他借给了身患乳腺癌的姐姐三十万,玩扑克牌「扎金花」输了五十万,还有二十万作为日常开销,如今所剩无几。

但他觉得自己活的不错,唯一担心的是女儿。2009年女儿七岁时他和媳妇离婚,打那以后女儿变得不乖了,「天天上网、逃课,甚至在学校打架,抽烟。」松五爷让辍学的女儿报了个舞蹈班。他从女儿的书桌下拿出了六七双鞋,「这是『椰子』的,五千多,这是『耐克』的,七百多,这是『乔丹』的,一千多,这双也是一千多。她想要的我都给她,她要是省心些多好。」

「五爷不容易,不是为了女儿他能这么卖力蹬车吗。」六爷说。

常二爷也头疼他的儿子,「儿子小时候听话,现在贪玩了,每天放学回家就趴在电脑前玩游戏,」他一脸愁容,「现在孩子也不能打,我供他吃住完了,一节课几百块的补课费我也拿。」

长期徘徊在什刹海边上,「八爷」被公司看中,想借他们打出「后海八爷」的牌子。

那天,领导告诉他们,「你们以后不要再拉散客了,以后一切都按正规程序走,我们负责宣传你们,钱肯定不会少。」

六爷、五爷的身子倚靠在沙发上,微笑地看着领导。

开完会后,三个人站在门口晒着太阳,「天天开会,有啥用,我们就是几个臭拉车的。」

「后海八爷」的领导打算招聘大学生接班人,声称月薪过万。

「月薪过万,那得出多大力?天天拉一百八的也完不成。」常二爷不信。三年前,他们也招过,但五名大学生最长的也只干了不到仨月。

晚上,什刹海依旧喧闹,银锭桥附近的酒吧歌声动人,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爷遛着一条快要脱毛的老狗,「八爷?蹬车的还能叫爷?真没听说过。现在孩子都上大学了,谁还蹬车呀。」


《美泉宫》A2201000004 · 2014年7月21日摄于奥地利维也纳

 

美泉宫坐落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西南,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夏宫,其规模和奢华程度在欧洲仅次于法国的凡尔赛宫。

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历史上可谓声称显赫。自从13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把奥地利封给他的儿子们以后,哈布斯堡王朝开始了对奥地利以及后来的奥匈帝国长达700 多年的统治,直到20 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而美泉宫则见证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兴衰。

尽管美泉宫的名称出现于17 世纪中期,但实际上自16 世纪中期开始这里就已经是皇家苑囿了。据传1612 年马提亚皇帝在这里打猎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泉眼,泉水甘洌。还听说常喝此水,会越来越漂亮。他的继承者斐迪南二世和皇后爱莱奥诺蕾热衷于狩猎,很快就把这个地方打造成维也纳贵族打猎的社交场所。

1683 年,美泉宫被围攻维也纳的土耳其大军占领并严重毁坏。1686 年,奥皇利奥波德一世决定在废墟上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建造一座新的美泉宫。为此,他特地聘请了在罗马接受过建筑教育的建筑家约 · 伯 · 菲舍尔负责设计。这位雄心勃勃的建筑梦想家决计要让美泉宫超过凡尔赛宫,至少在图纸上。

两年之后,「美泉宫一号设计」摆在皇帝的面前。皇帝随即任命这位建筑师担任皇太子的建筑老师。在做了充分的准备后,1693 年开始大兴土木。但当1700 年主殿基本完成之时,王储突然夭折,同时又有战争爆发。由于财政困难,宏大的美泉宫建设就此中断,成为「烂尾工程」,直到第一位女皇玛丽亚 · 特蕾西亚出现后才重新迎来转机。

从利奥波德手里接过奥皇权力的查理六世,不仅面临内忧外患的种种困扰,同时还因为自己没有男性继承人而寝食不安。因为一旦没有继承人的话,本已混乱的帝国局面因群龙无首而会很快变得四分五裂。查理六世绞尽脑汁,总算于1713 年颁布了一份国本诏书,允许将皇位在必要时可传给女性继承人。而查理六世心目中的女性继承人就是他的女儿玛丽亚 · 特蕾西亚。

由于事情来得太突然,特蕾西亚完全没有做好准备。据她后来回忆,登基时,「我发现自己没有钱,没有声望,没有军队,没有经验,没有知识」,什么也没有。但有一样她没说,那就是她超强的生育能力和丝毫不逊色于男性的勇猛。这位女皇不但生育了16 个孩子、从根本上扭转了哈布斯堡家族香火不旺的颓势,还亲自身横刀立马、北战南征,击退了妄图肢解哈布斯堡帝国的各方势力,成功保住了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与此同时,特蕾西亚一直没有停止美泉宫的修建,并于40年之后最终完成了这一旷世工程。


《湘西风情》A0109010003 · 2011年6月22日摄于中国湖南凤凰

 

旧时,尤其是民国时期,湘西苗人若命丧异乡,家人会想方设法将其运回故里,算是叶落归根。由于湘西山高路险,车马难行,亡者的尸体往往只能靠人工搬运,由此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行当:「赶尸」。

「芷江巫傩绝技表演艺术团」团长田铁武号称「最后的赶尸匠」。他说,赶尸之所以让人感到毛骨悚然,完全是因为不了解。据他介绍,为了尽可能不惊扰到路人,赶尸一般在半夜十二点半到凌晨四点之间进行。赶尸队通常由四五个赶尸匠组成,其中一人为「点灯人」,在前方探路并放置引路灯,为后人引路和照明。随后是「牵头法师」,他是赶尸队的核心人物。牵头法师的身后是「引尸人」和「扶尸人」。搬运尸体的是两根类似轿杠的竹竿。竹竿穿过尸体的腋下,而引尸人和扶尸人一前一后扛着竹竿,像挑担一般,抬着尸体有节奏地行走。尸体暴露的皮肤,像脸部和手部都会贴上黄色的咒符,以防止蚊蝇叮咬。队伍的最后还有一个持鞭人,负责用鞭声来保持和点灯人联络。可能正是这个原因才有「赶尸」一说。

引路灯、咒符、跳跃式移动、甩鞭,而这一切又都发生在深更半夜的荒山野岭,加上旧时的湘西巫术盛行,给赶尸蒙长了神秘、诡异的色彩。


《夜台北》A0103010006 · 2016年10月27日摄于中国台湾台北

 

中国很多城市「禁摩」,这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禁摩的理由很多,像人均占路面积、人均废气排放相对较高云云,根本不值得一驳。这样的比较只有当客车满载的情况下才有意义。事实上,大多数私家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满载上路。就我个人而言,开车的这些年如果平均下来,不会超过两人。其他的理由像容易滋生飞车抢夺等治安案件就更荒唐。因为有人拿菜刀砍人,把菜刀也禁了?

当然,有些原因我是比较认同的:由于缺乏保护,摩托车一旦发生意外,驾驶员和乘员受到的伤害往往比汽车要严重得多。

年轻的时候因为买不起汽车,我有好多年都以摩托车代步。当时也有不少朋友劝我,说摩托车太危险,几乎没有不摔的。而且一旦摔车,断胳膊断腿还算是比较轻的伤害。

开摩托车的那些年,我经常走逸仙路,一条市区通往吴淞港区的重要通道。被风驰电掣的集装箱卡车追着跑是常有的事。幸运的是,我的摩托车教练经验非常丰富,在教授驾驶技术的同时,反复向我们强调上路后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状况以及应对措施。像如何跟车,他反复强调一定要跟着前车的一侧车轮走。这样做,一是让前车司机可以通过后视镜知道你在跟车;更重要的是,卡车是双排车轮,而摩托车只有前后两个轮子。如果跟在前车的中间,一旦路面有障碍,前车避开了,但跟在后面的摩托车根本来不及反应,很容易出事。诸如此类,让我们受益匪浅,加之我一直谨小慎微,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没出过事。

但该来的终究会来。

二十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开着摩托带外婆去曲阳路上的易买得购物。回程的时候已是掌灯时分,路面有些昏暗。当我们跑到原八一电影机械厂门口时,车突然晃了起来。当时我就感觉不妙,一边努力掌控摩托车,一边跟身后的外婆说:「要摔车了,你无论如何都要抱住我,其他的不用管。」这还是十年前教练教的:一旦摔车,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不要人车分离,然后顺势而为。

车越晃越厉害,已经完全无法掌控。我找了一个时机,等车倾得最厉害的时候索性压下车身,连人带车帖着路面朝前滑。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对的:我们滑行了足足有四五十米,但除了衣服有些脏,人毫发无损。

等人车完全停下之后,我才知道为什么摔车了:一辆公交车漏油,司机发觉后只是将车停在路边,一边和售票员说笑,一边等待救援。他们既没有打开双闪发出警示,也没有在有油的地面上放置三角警示牌。我让外婆去通知公交车司机采取措施,自己一边打电话报警一边小跑着到我刚才翻车的地方指挥其他车辆避让。幸运的是,有几辆小车成功地避开了危险;但不幸的是,有一辆摩托车不知怎么想的,完全不顾我的警示,结果摔断了胳膊。

这次事故之后不久,在朋友的劝说下,我把摩托车卖了。

只是即使二十年之后,我依然会怀念当年在引擎的轰鸣声中穿行在路上的感觉。

前几年,有一次急事要打「摩的」。我跟「摩的」司机说,钱我给,但车我来开。


《埼玉站》A0211000002 · 2013年11月17日摄于日本埼玉

 

日本的火车站大都非常繁华:商厦林立、人头攒动。一年前在名古屋的时候,我们就住在火车站对面。即使是晚上八九点,也经常能见到四五趟列车同时通过车站的繁忙景象,令人印象深刻。

日本的铁路承载了全日本大部分的人流和物流,对于整个社会的高效、有序的运行起着举足轻重且无可替代的作用,是真正的「铁老大」。

日本铁路的运营高效而精细。在日本搭乘火车,如果是「指定席」还好,只要在指定的车厢和指定的座位就座即可。但如果是「自由度」,你必须确定乘坐哪一个车厢。因为在日本,并不是同一趟列车都会去往同一个目的地。很多列车会在中途重新编组,然后被送往不同的地方。

在追求安全、准时、精细和高效的同时,日本铁路的服务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2016年3月25日,运行了69年的日本北海道旧白泷火车站正式关闭,但这已经比原计划整整推迟了三年。

背后的故事有些感人。

旧白泷地处偏僻,人口稀少。由于利用率实在太低,经济上得不偿失,铁路公司早在三年前就打算关闭车站。但当地有一个叫原田华奈的女孩,需要每天由这里搭乘火车往返她所就读的高中。铁路公司得知此事后,决定继续维持车站的正常运行,直到原田华奈高中毕业。


《永定客家土楼》A0121010001 · 2010年2月16日摄于中国福建永定

 

在世界建筑史上,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可谓独树一帜。

据《百度百科》介绍: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虽被称为「楼」,但客家土楼更像是一座城堡。「承启楼」共有大小房间384间,同时生活800余人,规模之大,俨然一座村落,甚至是一个浓缩的社会。


《雾里看花》A0101050002 · 2018年7月17日摄于中国上海嘉定南翔古猗园

 

跨年忽悠,洋洋洒洒,说的高深莫测,听的云里雾里。如果有兴趣,先把水沥一下,剩下的差不多就这几样东西:大趋势、小趋势、大变化、小变化、改变趋势的趋势、影响变化的变化。如果觉得这些听上去还是很搞,那就当成股评家谈股市来听,这样就可以知道跨年忽悠是有多忽悠。

大趋势、大变化算是股指,小趋势、小变化算是个股,于是跨年忽悠大体就是这样的:

对于即将到来的新一年的股市,总体趋势不是很明朗。但这并不意味着个股就没有机会。个股的机会是一直存在的,只要股市还在,个股的机会就不会有末班车。

股指之所以有变化,是因为个股在变化。只是如此直白的说教有点太过白痴,于是换成了「个股的变化是影响股市变化的变化,个股的趋势是改变股市趋势的趋势」。

至于具体哪些个股将影响股指,哪些个股会改变股市,这个我不会告诉你,因为现在我也不知道。个股的小变化、小趋势是如此的不易觉察,以至于只有等到股市真正迎来一轮波澜壮阔的大行情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才有可能看得清楚。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做「时间的朋友」吧。只要你能活足三万六千五百天,你一定可以长命百岁。


《小城菲森》A0301000009 · 2014年7月18日摄于德国巴伐利亚

 

现在有很多技术手段可以帮助解决摄影构图过程中的「找平」问题,比如相机水平仪、云台水平仪,甚至有些相机本身就自带电子水平仪。但是在没有这些技术手段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目测来解决找平问题?答案是借助参照线。

作为常识,我们都知道大海的天际线是水平的。这是一条非常可靠的参照线。除此之外,很多建筑物的墙面和拐角、灯柱、电线杆等,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它们是垂直的,因此也可以作为参照线来使用。只是这些线不一定绝对可靠。

《小城菲森》是一张用广角镜头拍摄的街景照片。尽管画面中有很多现实中的垂直线,但由于透视效果和广角镜头产生的畸变,很多现实中的垂直线在画面中并不垂直,而是一组相互不平行的、向上汇聚的辐射状线条。但它们中间有一条线比较特殊,基本保持垂直状态,可以作为找平的参照线。在《小城菲森》中,这条线就是画面中那幢浅蓝色建筑中间上、中、下三扇窗户中线构成的竖向连线。基于透视原理和镜头特性,位于画面正中的这条线受镜头畸变和透视效果的影响最小,因此可以作为相对可靠的参照线。

在构图时,只要将取景框垂直中线和这条参照线重叠就可以达到找平的目的。


《台湾海军仪队》F0200000018 · 2016年10月29日摄于中国台湾台北中正纪念堂

 

位于台北的「中正纪念堂」由台湾三军仪队驻守。这些礼仪兵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换岗。每次换岗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序,持续十几分钟,包括队列和操枪表演,仪式感很强,而且观赏性也很高。

前些年,陈水扁的民进党执政台湾期间,曾一度取消了中正纪念堂的换岗仪式,后马英九的国民党重新执政台湾后才重新恢复了这一传统仪式。

台湾三军仪队操枪表演传统应该来自美军,其水准还是比较高的。去年在美国举办的「世界仪队锦标赛」上,台湾海军仪队一个名叫苏祈麟的礼仪兵排名第四,被台湾媒体称为「台湾之光」。


《巴伐利亚女教师》F0200000017 · 2014年7月26日摄于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新市政厅

 

可能是受朗静山的影响,最近几年「画意摄影」颇为流行。只是这种风格的人物照片棚拍比较容易实现,而街拍的照片后期处理起来相对麻烦一些。

2014年一个夏日的周末,德国慕尼黑新市政厅院子里有一场露天音乐会。一群当地的孩子身着传统盛装在表演巴伐利亚风情舞,而他们的老师在一边用手风琴给他们伴奏。当时她刚好处在建筑物的阴影里,反差小,光线比较柔和。

这是一张经后期处理过的照片,模仿的是淡彩工笔的效果。这种效果处理起来比较容易,主要就是提亮、增柔、降反差、降饱和,但对头发、眉毛、睫毛部分适当提高锐度,以增强工笔效果。最后,给照片添加纹理。我用的是「粗麻布」,至于「缩放」和「凸现」这两个参数视图片大小而定,不喧宾夺主,点到即可。


《新年快乐》F0100000055 · 2018年12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田家元日》

唐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维也纳》A2201000003 · 2014年7月21日摄于奥地利维也纳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新年最受关注的音乐盛典。每年新年的第一天,这场举世瞩目的新年音乐会都会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奏响。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通常以演奏圆舞曲之王小约翰 · 斯特劳斯及其家族的音乐作品为主。

作为传统,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都由世界顶级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担纲,演奏的曲目绝大多数出自斯特劳斯家族。而乐队指挥则是经维也纳爱乐乐团成员集体投票推选。只有世界上最顶尖、最具魅力的指挥大师,像冯 · 卡拉扬和小泽征尔等才有机会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2019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将由绰号「大熊」的德国指挥家克里斯蒂安 · 泰勒曼执棒,这也是他第一次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泰勒曼的指挥风格相对传统,低调、细腻,极具韵味,对于德奥系作品有着独到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他是「新生代」指挥家里面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19岁开始指挥生涯。1985年,泰勒曼第一次任职,担任杜塞多夫任莱茵歌剧院指挥,1988年转任纽伦堡任音乐总监,1997年起在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担任音乐总监。2004年夏天,泰勒曼离开柏林德意志歌剧院,不久之后担任慕尼黑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2012年,泰勒曼接任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首席指挥,双方的合约将维持至2024年的7月。

泰勒曼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关系非常融洽。有报道称,在不久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泰勒曼曾表示,在和乐团的合作中,他「受益良多。这个极具水准的乐团为世人所奉献的独一无二的音乐,总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

对于即将到来的2019新年音乐会,维也纳爱乐乐团主席丹尼尔 · 弗洛绍表示将为听众带来一场特别的音乐会。他希望届时能将全世界变成一座音乐厅,共同唱响「和平与爱」的主旋律,为全世界所有人开启充满活力的新的一年。

201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将会在维也纳当地时间1月1日上午11:15分,也就是北京时间18:15分正式开始。不出意外,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将会一如既往地进行实况转播。

作为一项传统,2019年维也纳的压轴曲目应该依然是《拉德茨基进行曲》。而且,金色大厅现场的所有听众应该依然会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起击掌,将音乐会推向高潮。

收官

20181230


《天鹅》F0100000054 · 2018年12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回到家,导出照片后,把相机稍稍清洁了一下,归位。真是难得,因为平时喜欢把相机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方便。

又是一年。给自己创造出一种仪式感,算是对即将过去的这一年的起码的尊重和怀念。

新年,总是伴随着新的想像和新的祈盼。

是诗?是远方?

都不是。是一碗头汤焖肉面。


《神父》F0200000016 · 2016年5月12日摄于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圣三一教堂

 

埃塞俄比亚,旧称「阿比西尼亚」,是非洲为数不多的以信奉基督教为主的国家。只是这个国家所信奉的基督教自成一派,称为「埃塞俄比亚正教」。

从外表看,埃塞俄比亚人和其周边的尼格罗人种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大体而言,埃塞俄比亚人的肤色较淡,体格修长,鼻子高耸,额头广阔,长着狭小的鹰钩鼻,带有一部分闪米特人的面貌特征。

在早期的王国和帝国时期,埃塞俄比亚的统治者坚信他们是犹太所罗门王的后代,属于白人,因此在血统上比其周边的黑人要「高贵」。

有考古证据表明,早在圣经时代,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南部的萨巴人就不断横渡红海,到埃塞俄比亚北部定居。信奉犹太教的萨巴王国给埃塞俄比亚带来了精巧的灌溉工程,以及建筑、艺术和文字,还有犹太教信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现今的埃塞俄比亚地区是希腊、波斯、迦太基等国家的黄金、象牙和奴隶的主要来源。公元前218年,当汉尼拔指挥他的军队向意大利挺进时,其部队中的战象就是阿比西尼亚大象。

公元2世纪,在埃塞俄比亚北方出现了伟大的阿克苏姆文明,其国王以阿克苏姆城为中心,统一了周围的土地,其疆域延伸至大海,在极盛时期甚至统治着大海对面的阿拉伯半岛西部。阿克苏姆城内有126座高大的方尖碑,在其长廊环列的古代宫殿中陈列着27个石雕王座,城市的四周散布着水库、石碑和陵墓。早期的历史参考资料描绘了这个重要的世界性城市。公元64年,希腊的一位无名作者曾把阿克苏姆城的统治者称作「一位卓尔不群的王公,通晓希腊语」。几百年后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的大使朱利安也用华丽的词藻描述了阿克苏姆城,说它是「全埃塞俄比亚最伟大的城邦」。当时它已经成了罗马帝国与波斯之间最重要的国家,其商船队航行到埃及、印度、锡兰和中国。

许多事实表明,早期的阿克苏姆帝国受到犹太教的影响。从萨巴王国来的移民使埃塞俄比亚北方的各民族也纷纷改信犹太教,以致后来在埃塞俄比亚形成了被称为「法拉沙人」的黑色犹太民族。而历代埃塞俄比亚皇帝自称为所罗门后裔的传统,也是始于阿克苏姆时期,这个帝国早期好几位皇帝的名字都是列维、大卫、以色列、雅各这样的犹太人名。

公元4至5世纪,阿克苏姆的皇帝们开始信奉基督教,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逐渐与东罗马帝国控制下的埃及和努比亚结合在一起。在公元451年的卡尔西顿宗教公会上,来自阿克苏姆的埃塞俄比亚人教士们追随埃及和叙利亚教会代表,信奉阿里乌斯神父提出的一性论观点,同罗马天主教会和希腊正教会发生分歧,这一派基督教徒后来被称为「科普特教派」。后来应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的要求,阿克苏姆帝国曾出兵红海对岸的萨巴王国,讨伐信奉犹太教、迫害基督教徒的国王祖尔 · 诺瓦司,使信奉基督教的希米亚王朝重新登基。埃塞俄比亚人还在也门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基督教堂,号称「奈芝兰的克尔白」,试图与麦加的克尔白争胜。

公元540年前后,全球气候出现紊乱,也门境内被称为「现代史以前人类最大、最壮观的土木工程」的马里卜大坝因暴雨而崩塌。即使对于远隔红海的埃塞俄比亚人来说,这也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马里卜大坝的溃决导致也门的生态环境被彻底破坏,而那里1000年来一直是阿拉伯半岛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一些人向北迁移到犹太教古城麦地那,其中包括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曾祖父。马里卜大坝溃决的轰然巨响也是标志着伊斯兰教兴起的第一声号角。其次,在长达1000年的历史中,也门曾是阿拉伯半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公元5世纪之后,阿克苏姆帝国一直通过控制萨巴王国而垄断着红海的商业中心地位。伊斯兰教的扩张以及瘟疫、海盗和战争摧毁了阿克苏姆帝国的众多富庶港口,并大大降低了红海的商业地位。阿克苏姆于570年被波斯帝国逐出了阿拉伯地区,随后又被迫放弃了沿海的领土,其重心逐渐向南移动,对南部的绍阿、咖法和东部的哈拉尔等异教徒地区展开了十字军远征。

随着岁月的流逝,阿克苏姆帝国成为一个内陆国家,变得与世隔绝,成为基督教世界在非洲内陆的一块飞地。976年,为了抵抗不断向南扩张的基督教传教士,一个叫古迪特的犹太教女王发兵北上,进攻阿克苏姆。她烧毁了许多教堂,夷平了阿克苏姆城,逼得阿克苏姆皇帝从一座山谷逃到另一座山谷。这次起义后来变得无法控制,最后终于终结了存在于世近1000年的阿克苏姆帝国。

继阿克苏姆王朝而起的是定都于罗哈 的扎格维王朝。为了在身份上不低于被赶跑的旧皇族,扎格维王朝的统治者自称是摩西的后裔。这个王朝延续了大概150年,但在13世纪,因为「不是以色列人」而被教会推翻。来自南部绍阿地区的名门世族叶库诺 · 阿姆拉克成为所罗门王朝的第一代皇帝。

圣经旧约和古兰经都提到示巴女王对所罗门王的访问。埃塞俄比亚人认为示巴女王就是他们的马克达女王。埃塞俄比亚王朝的开国神话宣布,有妃七百、嫔三百的所罗门王「毫无疑问地」令马克达女王在回国途中生了个儿子,名叫埃布纳 · 哈基姆,意为「智慧之子」。这个儿子后来成为所罗门王朝的始祖孟尼利克一世。据说孟尼利克一世后来还去耶路撒冷朝觐过他父亲,所罗门王派以色列的20个贵族少年护送孟尼利克回国,传说中他们临走前偷走了藏有摩西十诫的著名约柜,把它带到了阿克苏姆。

从13世纪的叶库诺 · 阿姆拉克到1855年去世的约翰尼斯三世皇帝,所罗门王朝在埃塞俄比亚的统治延续了5个世纪,经历了58个「所罗门血统」的皇帝。所罗门王朝的正式国名是阿比西尼亚,一般认为这个名字来源于阿拉伯语,意为「混血」,因为阿拉伯人把埃塞俄比亚人视为闪米特族和非洲人的混血后代。这个词后来最终演变为「阿比西尼亚」的国名。

高冷

20181228


《席间》F0300000207 · 2018年12月27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和记小菜新东亚店

 

就我个人而言,对「高冷」很犯怵,甚至连试一下的勇气也几乎没有过。

「高冷」的优点是让人觉得很酷,但比较不容易实现。个中的原因很多,与人物的相貌、气质、表现能力、对情绪的把控,着装,以及环境、气氛,当然,还有摄影师本身的审美和技术等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尽管如此,依然有相当多的人企图尝试,但结果往往只见冷而不见高,很有些弄巧成拙、东施效颦了。

其实我以为,大多数人并不适合高冷。一般的生活照,还是应该回归到生活本身,自然、亲和,也更容易实现。


《校园建筑综合体》A2001000004 · 2017年4月4日摄于韩国首尔梨花女子大学

 

梨花女子大学是韩国历史最悠久,同时也是著名的大学之一。「梨花」一名传承于其前身「梨花学堂」。这所学校最初由美国传教士斯克兰顿所建立,是韩国第一所女子学校。1887年,高宗为其开韩国女性教育之先河,特赐予「梨花学堂」。1948年,「梨花学堂」更名为「梨花女子大学」。

这座成立于1886年的女子大学创办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当时女子教育的落后局面,为韩国培养女性精英阶层。韩国的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女医生,第一个女性首席执行官,第一个女性国务总理,以及韩国历史上七位男性总统中的六位总统夫人都出自这所学校。正因为如此,梨花女子大学在韩国有「总统夫人的摇篮」和「亚洲第一名门女校」之称。

韩国民众对梨大寄予了厚望。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梨大的学生必须是韩国女性的楷模。上世纪50年代,《东亚日报》曾刊登过一篇「一个爱国爱族者」对梨大学生的「忠告」:听闻梨大女生口碑不好,于是对其「一举手一投足」进行了细密观察,发现她们热衷于在舞厅跳舞,其风纪和贞操观念可疑,不能成为韩国「来日的女主人公」及「贤妻良母」。他怒问,这样的梨花女大还是韩国女性的最高学府吗?学校和政府当局能对此现象无动于衷吗?学校难道鼓励女性这种行为吗?最终他判定,梨花女大只能沦为「浮华轻薄的外来思潮之媒介者」,而梨大女生要对此「深刻反省」。

但梨大一直以来除了盛产「来日的女主人公」和「贤妻良母」之外,还很出乎很多韩国民众意料的盛产「民主斗士」。

自上世纪60年代起,梨大的学生们就积极参与社会运动:1960年,为反抗李承晚政府操控选举参与了后勤支援工作;60年代中期,反对时任总统朴正熙独裁政权与日本签订《韩日民主条约》的学生运动中,参与了近百小时的绝食运动;2008年韩美牛肉风波等事件时,曾参与过大规模示威。最近一次就是「闺蜜门」事件,最终导致总统朴槿惠下台,至今被关在监狱之中。

梨花女子大学的校园内至今保存有很多精美的历史建筑,像位于校门入口处的基督教堂等。2008年,一座全新的包括自由阅览室、多媒体室及电影院、书店等设施在内的下沉式建筑建成并对外开放。这座由法国知名建筑师多米尼克主持设计的校园建筑综合体很快便成为梨大新的标志性建筑。

只是并不是所有人对这座建筑都持肯定态度。有韩国本土建筑设计师甚至认为,这座建筑非常「色情」,因为它中间狭长犹如深谷的通道很容易让他联想起女性的性器官。


《生日快乐》F0300000206 · 2018年12月2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百联又一城

 

长了一岁,但掉了一粒牙。

生日快乐。

昨天的语文课,班主任陶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仿造「含有『在』的句式」造句,并给出了例句:

谁,在哪里,干什么。

谁,在哪里,怎么地,干什么。

什么时候,谁,在哪里,怎么地,干什么。

闹闹是这么写的:

唐小逗在教室里捣乱。

唐小逗在教室里调皮地捣乱。

中午,唐小逗在教室里调皮地捣乱。

今天作业发下来一看,陶老师给三个句子都打了勾,但留了一条很中肯的评语:

「下次能写积极向上一些的句子吗?」

可怜的闹同学估计在班里受啥刺激了。


《小镇因斯布鲁克》A2204000007 · 2014年7月19日摄于奥地利蒂罗尔

 

圣诞节原本为纪念耶稣诞生而设立。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西方社会最重要的传统宗教节日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正在淡化,从而逐步演变成一个超越宗教和种族的全球性的「购物节」和「狂欢节」。

昨天读到一篇文章,详细解释了这种演化的原因。摘录并稍作整理如下:

美国现在圣诞节都是互道「Happy Holidays」,如果你到硅谷各大公司官网或是到美国所有的大型百货公司随便逛逛,就会发现几乎都不再用「Merry Christmas」而是用「Happy Holidays」。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美国大家渐渐习惯了「Happy Holidays」。

从「Merry Christmas」到「Happy Holidays」的改变是因为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于是人们开始试着采用比较中性的表样,也就是保持所谓的「政治正确」。1950年以来,美国的基督教人口比例在持续下降,现在差不多只占到一半左右。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人不再信奉基督教,而是在过去的七十年里,外来移民已经把基督教人口的「浓度」冲淡了。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千禧世代即使出自于基督家庭,也不再像过去那么保守拘泥。他们可能有信仰,但未必认真。

面对这样一种事实,可以有两种看法:保守教义派可能会认为这是敌视基督现象:传袭了好几百年的基督教传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至于连耶稣的生日都要改名字了。另一种看法是接受「美国的定义」,就是当今美国「由现今五颜六色的居住者所组成」。

其实绝大多数的美国人对于圣诞节叫什么并不是很较真。你可以很虔诚地过个纯宗教意味的圣诞节,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商场购物的好机会。重点是在「Happy Holidays」说者那一方的心意。

大概从二十年前开始,美国所有媒体及官方文件,都不再用「黑人」,即「black」和「东方人」,即「oriental」这样的字眼,取而代之的是「非洲裔」,即「African American 」和「亚裔」,即「Asian American」。像「东方人」这样的字眼,现在已被公认涉嫌种族歧视,于公于私都不能使用。至于「黑人」虽然未必有歧视的意味,但是如果官方使用则容易被认定为不妥当,在政治上不够细致。在私下,「非洲裔」一词有点饶舌,不太好说,因此人们也许还是继续习惯用「黑人」一词,但为谨慎起见,也有人宁可饶舌一点也要避免政治不正确。

「Christmas」一词由中古世纪「Christ's Mass」,即「基督的弥撒」演变而来 ,因此完全是一个宗教节日。1950年以前的美国其基督教人口占全部人口的90%以上,那时的圣诞节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宗教节。但对于今天有一半人口属于非基督徒的美国而言,圣诞快乐一词有点强迫之嫌。于是有人创造出「假日快乐」以确保政治正确。

非基督徒其实并不在乎「圣诞快乐」这个千古名词,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个购物休息的好机会。改成假期快乐似乎有点多此一举,但政治正确就是不管有没有人在乎,你都要考虑用词的中立性。所以官方改用「Happy Holidays」其实是一种细致的表现。

尽管当今美国在朋友或家人之间还是会习惯性地使用「Merry Christmas」,可是对于大众、陌生人,或者必须书面表达的时候,则几乎清一色都用「Happy Holidays」。

当然,听者可能并不都很在意,重点在于这样的改变是出自于言者。这表明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有跟你我不一样的人,我们也要注意到他们的感受,而我们不能假设他们不在乎。

最后一点:如果你也要跟着时代潮流改用「Happy Holidays」记得「holidays」是复数形式,因为如果是单数,那么在圣诞节这一天说这一句祝福则又是在暗示「圣诞快乐」。而使用复数意义就完全不同,它即包含圣诞节,同时也包含除夕和新年。指在天数上也需要谨慎,而必须包括除夕和新年。


《克洛斯特新堡》A2205000001 · 2014年7月21日摄于奥地利下奥地利

 

让奥地利举世瞩目的不只是战争,还有音乐。这个国家诞生过很多非常伟大的音乐天才。

奥地利人生性浪漫,酷爱音乐,加之大部分奥地利人信仰基督,每逢圣诞,即使是在像阿尔卑斯山区那样的偏僻乡村,也会有许多爱好音乐的人们年复一年地创作和吟诵着一曲又一曲的圣诞颂歌。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颂歌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有一首,不但流传了下来,而且最终成为全世界最出名的圣诞颂歌,它就是《平安夜》。

关于这首圣诞颂歌的创作,有着很多的传奇,而流传最广的是下面这个故事。

在奥地利萨尔斯堡的一个乡村中住着一个名叫方济 · 葛鲁伯的乐师和他的妻子亚纳,他们有一个心爱的孩子,名叫小方济。葛鲁伯平时在牧若瑟神父的学校里教授音乐,主日则在教堂中领导圣歌队。1818年秋天,小方济突然病故,这让葛鲁伯夫妻深受打击,从此郁郁寡欢。那一年的平安夜,葛鲁伯独自去圣堂参加子夜弥撒。弥撒一结束,葛鲁伯便匆匆回家。一路上孩子们欢快的歌声和嬉笑声令葛鲁伯的情绪非常低落。他回到家,映入他眼帘的,是趴在小方济床边默默抽泣的妻子。葛鲁伯强忍着哀伤,拿起了乐器。他想用音乐来抚慰妻子那颗破碎的心。

葛鲁伯打开琴盒,一张字片从里面飘落出来,掉在了地上。他捡了起来,一看,是前几天牧若瑟神父写的一首名为《平安夜》的圣诞颂歌的歌词。牧若瑟神父希望葛鲁伯能为这首歌谱上曲子。由于爱子的突然离世,葛鲁伯也就将这件事暂时遗忘了。葛鲁伯在桌边坐了下来,面对着窗外寂静的夜,开始为《平安夜》谱曲。

音乐响起,亚纳渐渐停止了抽泣。她来到丈夫身边,说:「亲爱的葛鲁伯,求天主宽恕我们吧。现在我明白了天主的圣意。小方济的离世,我们不应该感到悲哀,反而应该为此感到欣慰,因为你在唱这首歌的时候,我看见很多小天使降临到我们家中,而我们的小方济就在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欢唱『救世主诞生了』。」

《平安夜》在它诞生后的几年时间里,一直在乡村圣堂歌咏团的抄写本中沉睡,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平安夜》被带出乡村,搬到了音乐会上并大受欢迎。从此,这首美妙而动听的歌曲在奥地利各地受到关注,并最终传出国界。

1839年,《平安夜》来到了美国。在此后短短数年里,它传遍了全世界。如今,《平安夜》已不只是基督徒的圣诞颂歌,它超越了宗教,超越了意识形态。相信每一个聆听过这首歌的人,都会为它的宁静、祥和而感动。

1 97 98 99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