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街景》A4600000010 · 2019年5月29日摄于瑞典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这个斯堪的那纳亚半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这个国家最大的港口和交通枢纽所在地。

斯德哥尔摩是波罗的海上的一连串小岛。公元13世纪前后,陆陆续续有人在这些荒岛上搭建简陋的木屋,成为了斯德哥尔摩的第一批居民,主要以与过往船只交易谋生。「斯的哥尔摩」一名正是始于那一时期。「斯的哥」,即木头;「尔摩」,即海岛。估计是当地成片破烂不堪的简陋木屋给过往的船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有了「木头岛」,即「斯的哥尔摩」这个名字。

历史上,瑞典人崇尚维京强盗文化,四处扩张和掠夺。公元17世纪初,瑞典甚至主动招惹正处于与波兰交战中的沙俄,结果被后者彻底打回原形。可能是这个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瑞典以公开声称「中立」、暗地里对轴心国提供帮助的策略成功躲过了战火,斯德哥尔摩也因此得到了非常完整的保存。


《御茶渍》B0000000283 · 2022年1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寿司福悠方店

 

御茶渍,意思是茶泡饭,也就是上海人所说的「泡饭」或「茶淘饭」,一种日本料理。「小语种学习攻略」对此有过较为详细的介绍,转载如下:

 

泡饭在日本人的饮食文化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到底是谁发明在米饭上倒茶做泡饭吃的呢?米饭和茶这种单纯、简单的配合已不知不觉地成为日本人饮食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论是丰富的大餐之后还是有点饿的时候,想吃点清淡食物的话,都离不开「泡饭」,口味清淡就是泡饭的魅力之一。

泡饭在过去是粗茶淡饭的代名词,只要有米饭和茶就可以做成。可是近几年泡饭的种类繁多,甚至出现「鲜鱼泡饭」、「鳝鱼泡饭」等高级泡饭。但传统的「梅干泡饭」仍然是最为普遍且简单。梅干的酸味和茶与米饭混杂在一起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另外还有放紫菜的「紫菜泡饭」、各种新鲜鱼片的「鲜鱼泡饭」、海带的咸烹海味的「海带泡饭」等,均非常美味。泡饭中不可缺少的配菜是日本咸菜。咸菜,日本人也是代表日本饮食文化的食品之一。咸菜是以蔬菜等为主体,再另加副材料腌渍而成的食品,代表性的有盐腌、米糠酱菜、酒糟腌、醋腌、曲子腌、酱腌、酱油腌、芥末腌等。清淡的泡饭,搭配着稍微咸的咸菜,简单的搭配却是大大的满足。

日本人最早吃茶泡饭可追溯到飞鸟时代至平安时代,当时的日本贵族喜欢在饭里浇入热水或热汤,也被称作是「水飯」,或者「湯漬け」,将之视为亲胃的食物。这时候的水泡饭,还是贵族们才享有的食物。

室町时代,代表简朴娴静的茶以及茶具等从中国传入日本,这时候用茶泡饭对于经常干体力活的庶民们来说,食材简单,节省时间,加入茶还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战国时代时茶泡饭被称之为「武士之食」。日本武士在行军作战中,用热茶泡米饭,加上佐料,即饮即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充饥提神。如果选用没有发酵和高温处理过的茶叶,其中富含抗氧化剂,可以预防败血症。

当然,时至今日,茶泡饭的种类越来越多,食材越来越精致,营养价值也越来越高。

想做一碗美味的茶泡饭,有三个重要步骤:

首先要煎茶,茶汤是茶泡饭最主要原料之一,日本茶泡饭使用的茶,最早、最具有普及性的就是煎茶,也就是常见的加工绿茶。煎茶的茶香味和微苦的味道,能够使茶泡饭更有味道。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玄米茶、焙茶、番茶等日本茶,做茶泡饭的茶最好略浓一些。

其次要选择品质好的米,茶泡饭中的米饭不能太软,不能黏糊糊的,当然太硬也不行,就要粒粒分明,口感恰到好处。煮好后将其稍微放凉一些,使温度恰到好处,细细咀嚼就能尝到米饭的香甜,别有一番风味。

最后要放上点睛之笔:配菜,除了上文提到的腌菜类,日本人最爱放的还有芥末、梅干、鲑鱼等配菜,口味重的话可以放点盐调味。

这些年日本茶泡饭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自己想要的佐料。一碗茶泡饭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其极强的包容性和可变化性。不管添加何种食材,都能在与茶汤的融合中,碰撞出全新的味觉记忆。

《布吕根》A4500000004 · 2019年5月30日摄于挪威卑尔根

 

卑尔根,建城于900多年前的维京时期,曾经是挪威的都城。

卑尔根的根在布吕根,即「汉萨」码头。港湾的这一边是一处渔市,对岸则是著名的布吕根大街。沿街是一排整齐划一、五彩缤纷的木构建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建造于18世纪初。身处其间,让人感觉不到这里是挪威第二大城市,而更像是一座欧洲小镇。

卑尔根以其特有的风光和文化而广受关注,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获得联合国「欧洲文化之都」之称。

尽管卑尔根有百般的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里,因为糟糕的气候。

卑尔根是有名的「雨城」,年平均降水量为2,578毫米,这一数值是北京的4倍,上海的2倍。卑尔根人有三分之二的日子与雨水为伴。庆幸的是,我们抵达卑尔根那天没有雨,尽管云很多,也很厚。

据说在当地有一个流传很广的黑色幽默式的笑话:有游客向当地的小男孩打听雨什么时候会停,小男孩回答说:「不知道,我才十二岁。」


《中哈边境大峡谷》A0110040001 · 2012年8月20日摄于中国新疆哈巴河

 

2003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同完成了两国边界的勘定工作并予以了法律认定,从而彻底解决了两国边界长时期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

新的中哈边界线总长1,782.25公里,中国一侧全部在新疆界内。整条边界线共设599个界线,688个界桩。

照片是在第5号界碑附近所摄,铁丝网内侧是中国新疆的哈巴河县,外侧就是壮美的中哈边境大峡谷。


《右转东大名路》A0101060003 · 2022年1月7日摄于中国上海虹口

 

上海开埠后,现黄浦区外滩一带纷纷建起了银行、洋行及写字楼,而水厂、电厂等市政重要的配套设施及其他制造业,如纱厂等则建在了当时比较偏远的现杨浦一带。位于黄浦和杨浦之间的虹口,成了兼顾两头的居民区。

「虹口」一名来自其境内黄浦江一条南北走向的支流虹口港。

虹口港最初叫「洪口港」,后为避朱元璋「洪武」年号,改为「虹口港」。

从降生到自己的孩子降生,曾在虹口生活了27年,童年、少年、青年,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都留在了虹口,因而也就把虹口永久地留在了心底。


《酱瓜馄饨》B0000000282 · 2021年12月29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三林久久圆餐饮

 

三林老街上有好几家「老八样」,其中一家还是浦东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午餐最终选择久久圆餐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酱瓜馄饨。因为在《大众点评》上,酱瓜馄饨被推荐的最多,甚至超过了主菜肉皮砂锅,这很少见。

上海的馄饨通常都是咸鲜口,为改善吃口,很多会加榨菜碎。而久久圆餐饮是加当地特产三林乳黄瓜碎,调成红馅、甜口,红汤,有点锡帮馄饨的意思,蛮独特的,难怪受到推崇。

无题

20220105


《笼》C0000000033 · 2021年12月29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三林老街

 

好些天没有关注过疫情了,今天看了一下相关新闻,陕西的最新疫情感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河南突然又冒了出来,新增64例。

海外依旧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一天新增2,714,237例,大都为「民主国家」: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阿根廷、印度,德国、澳大利亚等,其中美国一国新增776,520例。直觉判断应该是刚刚过去的圣诞及新年惹的祸。

大疫当前,要限制还是要自由,每个国家对策不同,结果自然也就不同。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作为个体,崇尚自由是一种本性,但重要的是,这种自由必须是以不影响其他个体的自由为限度。这就好比罐子里的玻璃球。每个玻璃球都有恰当的空间才能相安无事。如果有的玻璃球想要挤占更大的空间,结果要么是玻璃球碎了,要么是罐子破了。

无限制的自由,意味着最终谁都受限制,谁都不自由。在这次疫情中死去的5,479,655个鲜活的生命,其中绝大多数就是不负责任「自由」的代价,有些属于咎由自取,而有些真的很无辜。

愿后者安息。


《香辣烤鱼饭》B0000000281 · 2022年1月4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渔人歌悠方店

 

龙利是海鱼,价格较高,而巴沙是淡水鱼,主要来自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人工养殖,价格相对低廉。龙利和巴沙的外形差异很大。龙利就是上海人所称的「肉鳎鱼」,长相怪异,而巴沙的长相比较正常。但市场上,龙利和巴沙很多都处理成鱼柳后包装出售,很容易混淆,于是就有不法商家用巴沙冒充龙利牟利。

龙利和巴沙,二者的鱼柳确实不容易区分。巴沙鱼柳比龙利鱼柳稍厚,但如果没有对比,这一点不好掌握。好在现在食品管理比较严格,商家一般不敢明目张胆以巴沙冒充龙利,而是会打一些擦边球,比如将巴沙标成「淡水龙利」、「似龙利」等。


《等餐》C0000000032 · 2022年1月3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新雅粤菜馆

 

对于老上海人,要是想品尝粤菜或广式早茶,十有六七会首先想到四川路「新亚」、南京路「新雅」以及福州路「杏花楼」。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的新雅粤菜馆是商务部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再有几年,就将跻身于百年老店之列。

新雅粤菜馆的前身叫「新雅茶室」,由当时的广东南海人蔡建卿于1926年创立,其最初的店址在现四川北路534号,门面仅一开间两层,底楼主要是外卖,出售罐头和点心之类,二楼是广式茶楼,主要面对的是虹口一带的广东人。

数年之后,新雅茶室已小有名气。只是苦于店铺位置相对靠北,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1931年,蔡建卿从「哈同洋行」那里购得现址地块,新建餐馆。新店于次年8月18日开业,同时更名「新雅粤菜馆」,延用至今。

由于地处上海十里洋场的中心地带,无论在抗日时期还是抗战胜利后,新雅粤菜馆都经营得风生水起。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12月,一直具有超前眼光的新雅粤菜馆率先批准公私合营。即使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新雅粤菜馆高价供应名菜名点,为国家回笼了不少资金。

1998年,新雅粤菜馆进行了一次在其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历史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造。经过那次改造,新雅粤菜馆脱胎换骨成现在的十层、8500平方米的大型多功能、综合性餐馆。

黑猫

20220102


《「脊兽」》E0300000027 · 2021年12月29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三林老街

 

相较于狗的憨厚和忠诚,特立独行、行为诡异的猫总让人很有点不怎么省心。在世界各地,人们对狗的态度大同小异,但对猫的态度却大相径庭,尤其是黑猫。

在中国,黑猫也叫玄猫,「玄猫,辟邪之物,易置于南。子孙皆宜」;在古埃及,黑猫是掌管死亡之神,有驱逐恶灵的魔力。但在欧洲,尤其是在中世纪,黑猫被认为是女巫的宠物,与女巫一起遭到迫害和屠杀。


《炸薯条》B0000000280 · 2022年1月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麦当劳悠方店

 

元旦。

家门口发生了两件新鲜事:一是麦当劳悠方店开张,二是悠方广场新建的亲水音乐喷泉正式亮相。

我不喜欢美式快餐,这种诞生于大工业时代,以提供热量为唯一目的的美式快餐几乎就是饲料一样的存在。但闹闹喜欢,对新开的这家麦当劳期盼已久,于是一起跑去「尝鲜」。

从麦当劳出来,广场上喷泉音乐响起,几十个喷嘴和着音乐的节奏或高或低、或疾或缓地向上呲着水。不一会儿,音乐戛然而止,喷泉恢复了平静。

闹说喷泉不喷水了,想去穿个来回,好玩。说着大步流星穿过喷泉,从这头到了那头,然后折返,又从那头往这头跑。正当他跑到喷泉的正中间,音乐始料未及地突然再次响起,次响起,响起,起。

哈哈哈哈。

新年快乐!


《买酱瓜》F0300000443 · 2021年12月29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三林老街

 

三林酱瓜对于老上海人来再熟悉不过。半条酱瓜,一碗泡饭,是很多老上海人难以磨灭的乡愁。

三林酱瓜的原料是一两左右乳黄瓜。腌渍用的酱料,由麵粉、黄豆粉、白糖、桂花和甘草加工而成。腌制时,每条乳黄瓜胚上都要扎很多针眼,以便腌透、入味。

三林酱瓜的历史非常悠久,明朝时即为贡品。到清朝,镇上开出了一家专门制作酱瓜的万泰酱园。1956年,当时的三林乡政府创办了当地首家乡镇企业三林酱菜厂,其采用的酱瓜制作工艺据说就来自万泰酱园。

2013年,三林酱瓜被列入第四批浦东新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吉大栗》B0000000279 · 2021年12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咖世家

 

咖世家,国际咖啡品牌连锁。这名字翻译得挺好,在我看来,并不输「奔驰」或「可口可乐」,至少做到了信、达、雅。但不知为什么,多数人更熟悉它的原名「COSTA COFFEE」。

可能是咖啡因不耐受,平时很少喝咖啡。有时和客户或朋友去咖啡馆,也一多半会点一杯热巧克力意思意思。在为数不多的突发奇想找一家咖啡馆坐坐的情况下,只要有可能,我会选择咖世家而不是名气更响、门店也更多的星巴客。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不喜欢纸杯。纸杯这东西给我的感觉一直都很廉价。

不幸的是,这一次在咖世家盛咖啡的不是预期中那种带有绛紫色「COSTA」标志的咖啡杯,还是纸杯。哈哈哈哈。


《肉皮砂锅》B0000000278 · 2021年12月29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三林

 

三林可能是上海最没有存在感的古镇老街,但「三林」一名对老上海人来说几乎无人不知:三林酱瓜、三林肉皮以及三林崩瓜。

三林肉皮在上海是一个地理保护标志产品一样的存在,可谓家喻户晓。关于三林肉皮的起源,一反常态地跟一言不合就下江南的乾隆没什么关系,而是跟明朝大科学家、上海人徐光启有关。

相传明朝时期三林有一私塾,塾师姓王,曾启蒙过徐光启。王塾师六十岁那年,致函在京城为官的徐光启,恳请徐光启回乡参加他的六十寿宴。由于路上耽搁,徐光启没能在王塾师六十寿辰当日赶回老家,而是迟了一日,第二天才拜访自己的恩师。

王塾师开心不已,但问题来了:寿宴昨天已经结束,所备食材已剩无几,只有几块肉皮。无奈之下,王塾师开了油锅,将晾干的肉皮过油后做汤。谁知这一权宜之菜令徐光启赞口不绝。自此,味美价廉的肉皮汤便成了三林人家饭桌上日常。


《新画风》F0300000442 · 2021年12月26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新兴坊

 

生日那天带去宝山的新业坊拍几张照片留作纪念,十年来,这也算是一个惯例。

一组拍下来,我翻看相机,发现这小子画风突变,一改以往的贼秃兮兮,便问:「你今天是不是特意在扮酷?」

这小子点点对,「对。」

长大了,十岁,从儿童到少年。


《新业坊》A0101130001 · 2021年12月26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

 

新业坊,位于宝山区高境镇,轨道交通三号线殷高西路站附近,逸仙路高架北向南殷高西路上匝道边上,交通便利。

新业坊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中外运江湾仓储基地,后因城市扩大,周边出现了大批住宅区,2005年决定转型。其后的十年前,转型之路可谓一波三折。最先试水的是九百家居,但不久之后难以为继,将场地全盘转租后退场。后来好像还准备搞汽配城,可能是因为内部意见不统一而不了了之。2013年,在市政府的牵头下,中外运开始与临港集团接触。经过两年多谈判,最终于2015年达成合作协议,次年开工,2019年完工。

新业坊所在位置蛮有些历史纪念意义的,中国最早的铁路淞沪铁路就在这里通过。所以在规划时,刻意保留了淞沪铁路的部分铁轨,连同站台一起改建成「明光月台」,其两侧也被改造成「铁轨风情商业街」。

昨天为了给闹同学拍照,跑去了新业坊。但与前几次相比,这次感觉有些萧条。

但愿一切都能好起来。


《十龄童》F0300000441 · 2021年12月2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十岁。

从去年夏天到今天,这已经是第三个十岁生日了。前两个也不知道怎么算的,但今天是真真正正的十岁生日。

挑这个日子出生,真是可以的。在我们小的时候,今天可是全国人民吃长寿麵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庆祝生日的日子。

真是幸运,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歌舞升平、衣食无忧的和平年代。


《溏心鹌鹑蛋》B0000000277 · 2021年12月25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万达剑持屋

 

日本人有生食鸡蛋的习惯,生鸡蛋拌饭,生鸡蛋拌生牛肉,生鸡蛋牛丼,生蛋液蘸料,都是日本人的日常。过去中国的日料店也常见生鸡蛋,只是有一年禽流感流行,餐桌上的生鸡蛋从此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半生不熟的溏心蛋。

头一回听到生鸡蛋拌饭,还是第一次出差日本的时候。

抵达日本的次日,在酒店用早餐。老朋友金山信行担心我们初到日本,遇到困惑,便特意从家里赶来酒店,陪我们一起用餐。

早餐是定食,一碗米饭,一碗味噌汤,一段盐烤青花鱼,几片煎培根,一小碟酱菜,再就是一个装在小碗里的鸡蛋。

金山介绍说,日本的鸡蛋都是生吃的:将鸡蛋打在装鸡蛋的小碗里,打散,然后浇在米饭上拌匀了一起吃。说着,他拿起鸡蛋,轻轻地在碗口磕了一下,没见蛋液从蛋壳里流出。他稍稍用了点力,将鸡蛋在碗口又磕了一下,依旧不见有蛋液流出。他索性将蛋壳扒开,一看,一脸的疑惑:「奇怪,今天的鸡蛋为什么是熟的?」

他正准备叫来店家一问究竟,我在一边提醒道:「会不会是店家知道中国人吃不惯生鸡蛋,都给煮熟了?」

金山听了连连点头,「有可能,有可能。」说着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刚才表演失败。」

后来跟店家打听,果然是这么回事。


《荷兰风情小镇》A0101020006 · 2021年12月21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

 

本世纪初,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上海市促进城镇发展的试点意见》,提出重点发展「一城九镇」的构想。一城九镇,即松江新城及安亭、浦江、高桥、朱家角、奉城、罗店、枫泾、周浦、陈家镇等九镇。上海市政府同时要求各地「综合考虑城镇的功能定位、历史文脉等因素,借鉴国外特色风貌城镇建设的经验,引进国内外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建筑风格」。在这一背景下,荷兰风情小镇应运而生。

荷兰风情小镇位于浦东新区高桥镇,毗邻高桥老街,占地80公顷,是一个配套相对完整的街区。这里的建筑全部采用欧式建筑风格,在一处河岸上还建有一座荷兰式风车。

这一项目由荷兰的两家设计公司以荷兰著名的卡腾布鲁克小镇为原型设计,算是有点荷兰「血统」,所以还是蛮有感觉的。


《蒸三鲜》B0000000276 · 2021年12月21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高桥长兴菜馆

 

前些天逛高桥老街,饭点时就在西街的长兴菜馆用餐。五个人,五个菜:蒸三鲜、黄酱、酒香草头、红烧肚档、走油肉,外加一份麵疙瘩,总共三百出头点。这个价,在上海算是相当的亲民了。

上海本帮菜有两个发源地,一是三林,二是高桥。

长兴菜馆最早由高桥周家浜人周悦卿创办于1903年,后在其子周仁初的潜心钻营下一举成为高桥本帮菜的代表,据说曾受到高桥人杜月笙的青睐。

现在的长兴菜馆是2012年恢复营业的,其所在建筑也是彼时重新修建,不知道能不能承担得起恢复高桥本帮菜荣耀的重任。

1 65 66 6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