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点》B0000000491 · 2023年9月12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杏花楼福州路总店

 

和朋友小聚,约在了福州路上的杏花楼总店。

这家店,早先去过几回,但重新装修后还是第一次光顾。

1851年,一个名叫「胜仔」的广东人在上海虹口开了一家糖水铺。当时只是一开间的小门面,并且仅在夜里出售一些甜品和粥类,后店铺发展为「生昌号番菜馆」。所谓「番菜馆」,即现称的西餐馆。1883年,生昌号番菜馆迁址至四马路,即今福州路,同时更名为「杏花楼」。广东番禺人李金海于清光绪十四年入杏花楼厨房间当学徒,后成为该店厨房的当家名师。李金海于上世纪20年代接盘杏花楼后,又盘进隔壁小旅馆,翻建加层,扩建成四层七开间的大型酒楼,于1927年开业,经营「中西大菜、喜庆筵席、龙凤礼饼、回礼茶盒」。次年,即1928年,李金海见广式月饼在上海市场畅销,便在原来「龙凤礼饼」的基础上,聘请了月饼名师,试制广式月饼,以期创制自己的特色。产品问世不久,其产量、质量均跃居全市同业之冠,盛销不衰。现如今,其广式月饼制作技艺已被上海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杏花楼后来主打广式茶点和粤菜,会不会与广式月饼有关不得而知。但杏花楼的广式菜点和粤菜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丝毫不亚于杏花楼广式月饼。

章太炎曾为杏花楼题词:「蜜汁能消公路渴,河鱼为解臣君愁」。

2021年底,装修后的杏花楼重新开业,并携手香港餐饮团队推出了全新的菜单。今天在《大众点评》上「打卡」时发现,这家店已经被我收藏了691天,应该就是两年前重新开业时所为。

嘿嘿。

粗糙

20230911


《随拍》F0300000557 · 2023年8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朵云书局总店

 

学期第一次兴趣课,电影欣赏。到了教室后发现,老师讲的是电影拍摄。

老师错了?不,是闹同学错了:去的不是该去的预备班兴趣课教室,而是人家初一兴趣课的教室。

他居然把课上完了。

能耐。


《鲳鱼饭》B0000000528 · 2023年2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食廬NOBLE港汇店

 

一个完全可以理解的事实是:所有重口味的烹饪,其初衷,是为了掩盖食材的劣质,使其不至于太过难于下咽。

前些年上海曾经火过一阵「香辣蟹」。后来有爆料,说有的商家在香辣蟹上桌前加入了止泻药。这种蟹,不做成香辣的别说会有人埋单,即便白给也是让人避而远之的。这是重口味很经典的案例。

很多人觉得羊肉跟孜然是绝配。真是这样吗?我觉得不是。我在西北、中亚、北非吃的羊肉都是不用孜然的,或白煮,或蜜烤,鲜美多汁,丝毫不膻。

我以为,羊肉用孜然调味,很可能的起因是遮掩羊肉的膻。西宁的手抓羊肉,蘸孜然,真的是糟贱。

口味一旦养成,想改,有点难。于是但凡吃羊肉,便必撒上孜然。

上海过去有一道菜,叫「炒素蟹粉」,用蛋黄等食材做出蟹粉的味道。我对这道菜是不以为然的,只是当成炒鸡蛋。

在上海,吃蟹,尤其是大闸蟹,是必须蘸姜醋汁的。以至于只要一尝到姜醋汁,便会联想到蟹。炒素蟹粉,主要就是用姜醋调味,模仿蟹味。而我,吃清蒸大闸蟹几乎都不蘸任何调料,就吃其原味。所以,姜醋汁是不能让我跟大闸蟹联系起来的。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句台词非常经典: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換句话说,调味,可以理解成是对食材不足的一种弥补。


《蟹糊》B0000000527 · 2023年2月12日摄于中国浙江宁波甬上名灶翠柏店

 

「鲜」是一种味觉,味蕾上的鲜味受体感知到了氨基酸。在所有味觉中,鲜最为微妙,说不清,道不明,经典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一个令人难以想像的事实是:不说全世界,即使在中国,也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鲜」为何味。

网上经常有对各地麺条的讨论,哪里的麺好吃,哪里的麺不好吃,但永远讨论不出结果来。比较典型的是苏式麺,很多西北或北方人觉得苏式麺完全不可接受,不筋道,没嚼头。殊不知喜欢苏式麺的,很重要一个原因是贪其鲜。但鲜,是一个不太好解释得清楚的事。

五味中,以鲜味为最弱,很容易被其他四味:酸、甜、苦、咸所淹没。对鲜杀伤力最大的莫过于辣。口味一旦重了,也就与鲜更加的无缘了。很可惜。

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臭腐乳、臭豆腐一类的臭食呛鼻得很,吃起来却很「香」?

答案是:臭不是味觉,而是嗅觉,而像臭腐乳、臭豆腐一类的臭食,发酵后会产生能让鲜味受体感知到的氨基酸,所以鲜。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是不确切的。确切的说法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鲜」。


《基围虾啫啫煲》B0000000523 · 2023年7月26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旧村砂锅焗海鲜

 

对于预制菜,不用过于抵触。

官方提出发展预制菜,个人分析,是出于减少校外教育差不多的目的,减轻家庭负担,减少家务劳动,从而提升生育意愿。

预制菜的概念并不新鲜,平时我们也经常接触。前一篇提到的真空包装的三凤桥无锡酱排骨就是预制菜。

现在的网络环境很混乱,很可能有人在故意带节奏,让民众视预制菜如洪水猛兽。真的大可不必。当然,因为涉及千家万户的饮食安全,政府有关部门应对预制菜生产企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管理。这项工程事关民生,个人以为,国资企业应该发挥关键作用,如此,让民众对预制菜有信心,放心食用。这才是关键所在。


《土耳其炭烤鸡腿肉》B0000000522 · 2023年4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阿萨中东料理

 

无论多大的品牌或老字号,想品尝到真正的美味,只要有条件,总店永远是首选。

品牌连锁,如果是自营店,其背后往往有一个中央厨房,品质稳定,但绝对不会出众,因为烹饪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而如果是加盟店,那个么,自行脑补。

我很喜欢无锡的酱排骨,但即使是三凤桥出品,真空包装的我也都是无视的。所以,如果去无锡,会去三凤店买些现做的解解馋,不然也就作罢。为什么?现做的是按照传统方法烹饪的,地道;而真空包装的,则是工业化生产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既然是工业化生产的,三凤桥和五凤桥或七凤桥有什么区别。是吧?


《地狱拉麺》B0000000521 · 2023年8月1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句号料理

 

如果想品尝传统美食,一定要去当地。不一定可口,但一定地道。因为地道,所以值得品尝。

很多地方美食到了上海,或多或少都会进行本土化改良以适应上海人的口味。本该辣的变得不那么辣了,本该咸的变得不那么咸了,本该油的变得不那么油了。确实,经过这样的本土化改良,你感觉更健康了,更可口了,但代价是,这些美食貌似而神离,不再地道。


《寿司》B0000000517 · 2023年8月1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句号料理

 

不用怀疑,食物以新鲜的为最佳。

在自然界,处于食物链最顶端的动物,通常都是通过捕食来获取食物。有些动物食腐,那是在竞争中相对的处于下风,不得已而为之。

腌、腊、霉、臭,在一些地方成为美食,如果探其究竟,一定跟先民的生存环境有关,即食物匮乏,至少是食物不能连续获得。如果食物唾手可得,先人们是不会想着去食用受保存手段所限而偶然获得的腌、腊、霉、臭食物的。


《土耳其石榴汁拌芒果虾仁沙拉》B0000000516 · 2023年4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中阿萨中东料理

 

经常能看到关于美食的排行榜,但无一例外,都会引来各种的不服。其实,美食本就不应该存在排行榜,因为它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判断,不像竞技那样有可以量化的客观指标。

北非有一种地方美食,叫「塔吉锅」,肉类和蔬菜混在一起,用汽锅焖炖到稀烂。若以中餐的标准,这种食物色、香、味 、形一概不具,但在当地却是地地道道的美食,甚至有「国菜」之称。

上海,包括周边,有很多有名的羊肉美食,但个中鲜有能引起我食欲的。相反,倒是一直在垂涎百千公里之外的西北,还有中亚、北非的羊肉。很多地方的羊肉鲜美、多汁,绝无半点的腥羶。

普天之下,只要是食物,是不没有好吃与不好吃之分的,只有合自己的口味或不合自己的口味,仅此而已。

正所谓「食无定味,适口者珍」。


《生啫甜豌豆》B0000000504 · 2023年6月1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几百度啫啫煲

 

最后,透露一下:《过眼烟云》说的是戒烟,但配图却清一色都是美食。知道为什么吗?

我和外婆打趣说,吃喝嫖赌抽,现在就只剩下吃了。

嘿嘿。


《鲍鱼红烧肉》B0000000503 · 2023年2月5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三林久久圆餐饮

 

戒烟,有一点要做好思想准备,那就是有可能抑郁。

武汉大学精神科医生杨灿介绍说,戒烟可能引起抑郁,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烟草中的尼古丁有利于人体中一些诸如多巴胺等令人产生愉悦感的物质的释放。一旦戒烟,意味着这些物质水平的下降,引起情绪低落,从而导致抑郁。

其次,尼古丁与大脑内的神经调节系统有关。戒烟后,这些系统需要重新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体内的神经递质可能失衡,影响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稳定,进而引发症状的出现。

再者,戒烟是一种戒断过程,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如焦虑、烦躁等,从而诱发抑郁情绪的出现。

她强调,抑郁症状在戒烟过程中很常见,通常经过一段时间会自行消失。但是,如果症状比较严重,且长时间持续,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获得适当的治疗和支持。


《三林肉皮》B0000000493 · 2023年2月5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三林久久圆餐饮

 

有过一次因「密接」而被强制隔离一周的经历。

很幸运,在一家相当不错的商务酒店隔离,一日三餐也都出自正规餐饮公司。但吸烟是个问题。

在上海,所有公共场所,只要是室内,都在禁烟之列。隔离酒店肯定禁烟。这次,我很难得的独而不慎:带了两条烟和两个打火机进入酒店。理由是有的,在一个十几平米的狭窄空间,连续一周见不到任何人的情况下,维持情绪的稳定肯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为了尽可能少地给酒店添麻烦,我把所有容易吸味的物件,比如浴巾、洗脸巾、脚垫之类全部搬离卫生间,并将自己限制在淋浴房里吸烟。结束隔离,离开酒店前,将卫生间的四壁、顶和地面都用清洁剂仔细擦拭了一遍,尽可能彻底地去除烟味。前前后后搞了一个多小时,算是对自己做了坏事后寻求心理安慰必须的付出吧。哈哈哈哈。


《烟台炸猪排》B0000000489 · 2023年1月26日摄于中国上海长宁名藏高岛屋店

 

封控期间,很多邻居知道我烟瘾大,表示出了极大的「关切」,纷纷为我筹烟。电梯轿厢里有一个纸板箱,里面永远都放有烟,供我取用。

在最艰难的时刻,同小区邻居想方设法搞来上海的热门烟,并且以批发价转让。那一次,我囤了整整一箱的烟。当然,不光是为了我自己,也想着在需要的时间也能够帮其他「烟鬼」一把。

当时真的太难了。


《纸杯拿铁》B0000000488 · 2023年8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朵云书院旗舰店

 

说到封控,能熬过来实属不易。原计划只封控数日,结果一封就是两个多月。

长久以来,真可谓视烟如命。即使是平时,备的烟也都是以条计。封控前一天,记得家里还有几条烟,但外婆仍觉不踏实,就又去附近的店里买了十条。有道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多亏了这些烟,才在后来一再延长的封控期内保持住了一颗的「平常心」。哈哈哈哈。


《方师傅红烧肉》B0000000487 · 2023年8月13日摄于中国浙江湖州东大方南浔店

 

上海「新冠」封控是一次很好的戒烟机会,事实上,很多人也确实在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特殊时期成功戒烟。但我没有,不仅如此,甚至在邻居因断烟而情绪波动时力所能及地「支援」了两包烟。

想想当时是怎样的场景,太多的人焦虑、消沉,非常艰难,能扛过去已是不易。如果再叠加因戒烟导致的情绪波动,很可能出现精神问题或家庭矛盾。

我至今都觉得这样做是对的。


《麻辣鲜蛤》B0000000486 · 2023年1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久竹居酒屋

 

开始戒烟的头一个月,心情非常糟糕,意志消沉、脾气暴躁,晚上失眠,白天嗜睡,这个阶段真的很需要家人的理解和配合,不要针尖对麦芒硬碰硬。

据说,因戒烟而导致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大多数戒烟者一个月之后都可以缓解甚至消失。


《爆汁金网锅贴》B0000000485 · 2023年3月18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江景顺筵正大广场店

 

第二十一天。

由于前些天为安全跑高速抽了烟,情况可能有点失准,不然,这个日子很值得纪念一下,因为「21天定律」。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新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固化至少需要21天这种现象称为「21天定律」或「21天效应」。抽烟,除了生理及心理成瘾外,再就是一种习惯。所以,戒烟,除了戒断烟瘾,同时也是改变抽烟这种生活习惯。戒烟到了21天,一种全新的、不吸烟的生活习惯已经或正在养成。

嗯,这是一个全新生活的开始。


《灌汤烧麦》B0000000484 · 2023年8月11日摄于中国浙江湖州张家巷美食

 

其实境外吸烟最随意的是欧美发达国家。不知道近况如何,前些年,很多大都会级的城市,像巴黎、罗马,地上垃圾不多,但烟蒂不少。人们很注意不随地乱扔垃圾,但对烟蒂却是网开一面。我算是入乡随俗,想吸烟,先看地面。只要见到地上有烟蒂,就心安理得地抽。嘿嘿。


《盐烤大虾》B0000000483 · 2022年8月1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句号料理

 

有一年闹闹说想看雪,于是带他去了冬季的俄罗斯。冷倒是因为有预期,还能接受,就是抽烟实在不方便:酒店的房间,包括阳台,都安装了烟雾探测器。多冷的的天啊,裹紧羽绒服,下楼,跑到大街拐角处的烟灰桶边顶着刺骨的寒风抽烟,真是遭罪。


《天妇罗》B0000000482 · 2023年8月1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句号料理

 

文莱是一个伊斯兰国家,禁烟、酒,但相对宽松。非穆斯林可以携带烟酒入境,但其国内好像找不到卖香烟的店铺。想买烟,最便捷的是去隔壁的马来西亚。

我是晚八点到的酒店,文莱帝国酒店。洗完澡,想抽烟。打电话到前台,问能不能送个打火机到房间。电话那头满口答应,说马上送到。

结果,拿到打火机,已经是半夜十一点半过了。这个要是在国内,恐怕被投诉在所难免,但在文莱,除非出人命,其他啥都不紧不慢,能在三个小时内把打火机送来,已经相当不错了。

1 38 39 40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