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母》E0200000006 · 2024年7月27日摄于日本福冈海洋世界海之中道
水母,低等无脊椎软体浮游肉食动物,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六亿多年,极有可能是地球上唯一亲眼目睹了恐龙由诞生到灭亡全过程的生物。
就生存而言,水母是非常成功的动物。六亿年,水母似乎没有任何由低等向高等的进化,没有大脑,没有心脏,没有血液,没有骨骼,没有眼睛,没有口腔,没有肺也没有腮,几乎没有任何器官,有的,只有由95%的水及5%的细胞组成的透明的躯壳。真是匪夷所思。
更匪夷所思的是,科学家在人类和其他很多哺乳动物的体内发现了水母的基因片段。这意味着,看似极其低等的水母,却是很多高等生物,甚至包括人类进化的一个祖源。
有没有可能,水母是装疯卖傻,隐藏得很好的外星生物?

《家烧东海大黄鱼》B0000000708 · 2024年6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老兴鲜百盛店
梁实秋在文末所言杭州奎元馆的黄鱼麺里不见黄鱼,我想一定是哪里出了纰漏。不知当时发生了什么,以至于麺上桌后不见黄鱼,梁实秋没在第一时间提出质疑,而是过了许久,在此篇文章里给了一个「差评」。这对这家百年老字号是极不公平的。
《黄鱼》
梁实秋
黄鱼,或黄花鱼,正式名称是石首鱼,因为头里有两块骨头其硬如石。我国近海皆有产,金门澎湖一带的尤其肥大,几乎四季不绝。《本草 · 集解 · 志》曰:「石首鱼出水能鸣,夜视有光,头中有石,如棋子。一种野鸭头中有石,云是此鱼所化。」这是胡扯。黄鱼怎会变野鸭?
黄鱼有一定的汛季,在平津一带,春夏之交是黄鱼上市的时候。到这时候,几乎家家都大吃黄鱼。我家的习惯,是闷煮黄鱼一大锅,加入一些肉片,无数的整颗的大蒜瓣,加酱油,这时节正是我们后院一棵花椒树发芽抽叶的当儿,于是大量采摘花椒芽,投入锅里一起煮。不分老幼,每人分得两尾,各个吃得笑逐颜开。同时必定备有烙饼,撕碎了蘸着鱼汤吃,美不可言。在台湾随时有黄鱼吃,但是那鲜花椒芽哪里去找?黄鱼汤里煮过的蒜瓣花椒芽都特别好吃。
北平胡同里卖猪头肉的小贩,口里吆唤着「面筋哟!」,他斜背着的红漆木盒里却是猪肠肝肚猪头肉,而你喊他的时候必须是:「卖熏鱼儿的!」因为有时候他确实有熏黄鱼卖。五六寸长的小黄鱼,插在竹签子上,熏得黄黄的,香味扑鼻。因为黄鱼季节短,一年中难得吃到几次这样的熏黄鱼。
黄鱼晒干了就是白鲞。黄鱼的鳔晒干就是所谓「鱼肚」。鱼肚在温油锅里慢慢发开,在凉水里浸,松泡如海绵状,「蟹黄烧鱼肚」是一道名肴。可惜餐馆时常以假乱真,用炸猪肉皮冒充鱼肚,行家很容易分辨。
馆子里做黄鱼,最令我难忘的是北平前门外杨梅竹斜街春华楼所做的松鼠黄鱼。春华楼是比较晚起的江浙馆,我在二十年代期间常去小酌,那地方有一特色,每间雅座都布满张大千的画作。饭前饭后可以赏画。松鼠黄鱼是取尺许黄鱼一尾,去头去尾复抽出其脊骨。黄鱼本来刺不多,抽掉脊骨便完全是肉了。把鱼扭成麻花形,裹上鸡蛋面糊,下油锅炸,取出浇汁,弯曲之状真有几分像是松鼠。以后在别处吃到的松鼠黄鱼,多半不像松鼠,而且浇上糖醋汁,大为离谱。
此地前些年奎元馆以杭州的黄鱼面为号召,品尝之余大失所望。碗中不见黄鱼。

《秋到天门关》F0300000660 · 2024年10月10日摄于中国辽宁本溪关门山
《不如静对一院秋》
梁衡
我从不喝酒,却年年为秋色所醉。进入十一月,院子里的树木花草绚烂迷离,早让人醉得一塌糊涂。
那天在楼下散步,本来是艳艳蓝天,静静的小区,忽起了一阵秋风,所有的树木便发疯地摇摆,比赛着抖落身上的叶子,于是红的、黄的、绿的、橙色的、绛色的,枫树、银杏、柿树、梧桐等树叶瞬间就搅成一场五彩的花雨,从天而降。正在散步和晒太阳的人们一时都被惊呆了。等到回过神来,再掏出手机去拍照时,却又恢复了平静。秋阳艳艳,澄明如水,只是地上多了一块厚厚的地毯,镶嵌着数不清的色块、线条,还散发着落叶的清香。人们一时晕了神,都不忍心去踩。秋天就是这样突然降临的吗?如饮美酒,让人心醉。
红色是喜庆之色。人有喜事喝了酒,脸色发红,会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现在的院子正是这种气氛。柿子树的叶片本就厚实,这时红得像浸过红颜料的布头,裹着黄柿子,露出一脸的憨厚。枫树,正庆幸他们一年中最露脸的时刻,不管是元宝枫还是鸡爪枫,都尽力伸展开他们的尖叶,鲜红欲滴。而平时最不注意的爬山虎,学名叫地锦的,本是怯怯地匍匐在墙角、墙头,用它的墨绿去勾线填缝,这时却喷出耀眼的红光,一时墙头便舞着蜿蜒的红飘带,墙角则像是谁刚泼了一桶红油漆,而高楼整面的山墙,则满墙鲜艳,火辣辣地呼喊着大地的浪漫。
我们常说秋天是金色的季节。这院子里虽不像丰收的田野有玉米、南瓜的金黄,却也给金色留下了足够的舞台。阴差阳错,当初设计者在院子的中轴大道旁全部栽上了银杏。它们干直冲天,枝条上互生着一束束嫩叶,五叶一束,叶开如扇。春夏时绿风荡漾还不觉有奇,而这时清一色地转黄,挺立路旁,就成了两堵「黄金海岸」。人们走在路上,脚踏软软的金丝地毯,遥望两条黄线射向蓝天,不知身在何处。本来工人还是每天照样清扫落叶,后来居民强烈呼吁停扫一周,好留住这些金黄!现在,连环卫工人也偶尔抱着扫帚坐在路边的长椅上,享受上天恩赐的这一年一次的黄金假期。
当然还有不变的绿,那是松柏、翠竹、没来得及落叶的杨柳和地上绿油油的草坪。他们都做了秋的深色背景。也有许多中间的过渡,马褂木因为硕大的叶片特别像古人穿的马褂而得名,这时呈现出深褐色,而白蜡树则刚刚染上一点淡黄。更有那玉兰,白绒绒的花苞,已经准备好了来年春天的绽放。地上的落叶,因时间的先后分出了水分的干湿和颜色的浓淡。墙是一色的青灰,偶有一串红叶单挂在上,就像暗夜里的灯笼;一片鲜红的新叶正被风吹到枯叶堆上,像是正要去点燃它的火苗。阳光从未落的绿叶上反射着粼粼的光,秋风还是突然地来去,搅动一团色彩,扬起又落下。这时我就痴痴地坐在长椅上,透过漫天的彩叶,享受着胜似春光的秋色。难得,天地换装一瞬间,五颜六色齐抖擞。看尽南北四时花,不如静对一院秋。

《茶碗蒸》B0000000707 · 2024年6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徐汇惠容久串烧酒场
茶碗蒸上那薄薄的一片就是日式鱼糕,日语为「蒲鉾」。它是将鱼肉泥在案板上刮成一张鱼肉泥饼,再卷起。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卷入调过色的鱼肉泥薄片。最后,将卷好的鱼肉泥棍或蒸或烤至熟透。
鱼糕在日本,不只是街边小吃或茶碗蒸、乌冬麺上的点缀,而是一种极具文化内涵的传统食物。
吃鱼糕时,是切片还是不切,是用筷子夹还是直接用手拿,都有非常细致的规矩和讲究。问题是,这些规矩和讲究不同的地方又不尽相同,实在不是很搞得明白。有分析认为,鱼糕的吃法之所以如此复杂,很可能与这种食物曾作为圣灵的供品有关。
时至今日,尽管鱼糕已不再是「圣餐」,但红白色的鱼糕在除夕的餐桌上仍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一如蛋饺于上海。

《带鱼》E0200000005 · 2024年7月27日摄于日本福冈海洋世界海之中道
今年夏天,在日本福冈海洋世界海之中道水族馆里看到几条活体带鱼。
带鱼鲈形目带鱼科鱼类,分九属。在我国,带鱼是最常见的经济鱼类。但除了捕捞或海钓刚出水的带鱼,一般见到的不是冰鲜或冷冻的,就是咸带鱼,很少能见到活体带鱼。有一种说法,就是带鱼属于深海鱼类,一旦出水,由于外部压力骤然减小,其体内脏器很容易破裂,导致瞬间死亡。
但这一说法似乎并不完全准确。
近日,青岛有人将海钓活体带鱼饲养在水族箱中获得成功。据悉,尽管带鱼平时喜欢生活在深海,但需上浮到水面附近觅食。这时钓到的带鱼相对容易存活。
无独有偶。几年前有报道称,浙江舟山的水产研究所曾饲养过带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成功,只是后来因繁殖困难,无法商业化生产,最终放弃,蛮遗憾的。
无论如何,既然已经有了成功案例,带鱼变身水族箱中的观赏鱼也就指日可待,而不只能用来清蒸或干煎。

《客家酿豆腐》B0000000703 · 2024年11月12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几百度啫啫煲
客家酿豆腐,广东客家传统风味名菜。豆腐切成一寸余见方的小块,中间用筷子扒开,塞入肉馅,或煎或啫即成。
《百度百科》介绍,「『酿』是一个客家话动词,表示『塞入馅料」的意思,「酿豆腐」即『有肉馅的豆腐』之意。」但,这一解释很可能是错的。
「酿豆腐」的「酿」,读「让」;另,「酿」也没有「填塞」的意思。倒是有一个字「穰」,其音与「酿豆腐」中的「酿」极近,且有「充实」、「填塞」之意。有理由怀疑「酿豆腐」为「穰豆腐」之讹传。
其实,客家菜中,除了酿豆腐,还有很多的酿菜。苦瓜、辣椒,或诸如此类,塞点馅就是一道酿菜。上海的油麺筋塞肉、辣椒塞肉、藕饼、油豆腐塞肉、黄酱,等等,在客家人眼里,都是酿菜。

《驴打滚》B0000000702 · 2024年8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小吊梨汤五角场万达店
《「驴打滚」与北京小吃》
周简段
读林海音女士的《城南旧事》一书,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的北京。那一队队的骆驼、那夕阳斜照的紫禁城楼、那灰暗的小胡同,尤其那推着小车沿街叫卖的「驴打滚」。哪一样不是四十年前的故乡风情呢!
记得曾经住过的西单甘石桥,大门对面就摆着卖「驴打滚」的食摊,花上几分钱便可果腹。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小吃,又叫「豆麺糕」。是以黄米麺和黄豆麺为原料,将熟黄米麺团放在熟豆麺上揉匀,裹上豆馅,然后摊平,卷成直径约一寸的长卷,再切成一寸左右长的小段,撒上芝麻、白糖、冰糖渣和糖桂花拌成的芝麻糖,再在铺着熟黄豆麺的案板上一滚就成,闻着香味扑鼻,吃起来柔软而有劲,甜中又带有芝麻香味。不光是孩童爱吃,许多成年人也常在摊边吃上一盘。
和「驴打滚」差不多的「艾窝窝」,是用糯米蒸熟后包上核桃仁、芝麻、瓜子仁、青梅、金糕及白糖、冰糖渣、糖桂花合成的馅做成,形似元宵,但凉食。表面沾有熟米粉如挂白霜,吃时黏软柔韧,馅松散而香甜。过去有人作诗描写它:「肉黏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麺搓。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此物历史悠久,元人称为「不落夹」。明万历间内监刘若愚所著《酌中志》说:「以糯米饭夹芝麻糖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北京的芝麻酱烧饼亦是大众化食品,最受市民欢迎。烧饼古称煎饼、胡饼。东汉刘岐《三辅决录》载:「赵岐避难于市中贩胡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胡饼店即卖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锅、髓饼、新样、满麻。每案用三五人擀剂卓花入炉,自五更卓案之声,远近相闻。」北京芝麻酱烧饼一面带有芝麻仁,皮焦脆,内柔软,香味浓厚,里面层次分明,一般有十五六层。刚出炉时趁热夹上「焦圈」或是酱肉吃,真是适口充肠,其味无穷。
所谓「焦圈」,俗称「手镯」,乃自清宫传出。御膳房专做此物的孙德山,传给了升源斋烧饼铺的邬殿元,遂流入民间。这是用麺和上明矾、碱麺及盐,做成圈状经油炸而成。形似手镯,食时酥焦香脆,故七八日后亦不失其脆性。
另有一种名敬子麻花,亦有油炸,但带有芝麻及糖桂花,形如四个椭圆形的花环束在一起,质地酥脆香甜中带有桂花味。此物古称「寒具」、「环饼」。苏东坡曾有诗赞之:「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北京的油炸小吃尚有薄脆、糖泡、脆麻花、蜜麻花、炸三角、炸回头、炸荷包等。其中马蹄烧饼中间空心,夹肉末吃最适宜。传说清慈禧太后一夜梦食烧饼,早点时正好进肉末烧饼。慈禧说是给她圆了梦,重赏了做烧饼的厨师。后来北海漪澜堂专售肉末烧饼。
北京的小窝头也是与慈禧有关。据传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去西安,沿途以窝窝头充饥,觉得吃之甘美,回銮后索此物,御膳房只好以玉米麺、黄豆麺加白糖做成小窝头供应。北海漪澜堂的芸豆卷、豌豆黄、千层糕即出自清宫。千层糕制作精细、色彩绚丽、吃之松软而有弹性,甜中带香,每块糕有八十一层,层次清晰可数。
当年西单曲园饭店的银丝卷亦是一绝,齐白石老人曾经常派人去买。它形似花卷,但在麺皮中间包藏制成的麺条。麺条经九次制出,成为五百一十一根细丝。故吃起来柔和松软、滑润香甜。另如有二百年的一窝丝清油饼就是用此种制出的麺丝刷上香油盘成饼状烙制而成,不过制时须再制两次,制成麺丝两千零四十八根。它又名「盘香饼」。
北京人还喜欢喝豆汁。当年和平门南新华街有「豆汁张」,东安市场有「豆汁何」。豆汁色灰绿、汁浓醇、味酸而微甜,喝时与辣咸菜同食,既酸而辣且烫,别有风味。
以小吃出名的尚有「馄饨侯」、「爆肚满」、「年糕刘」、「馅饼周」以及「穆家寨」、「都一处」之炸三角、后门桥合义斋之灌肠、鲜鱼口会仙居之炒肝等等。
北京历经四朝建都,故博采四方小吃之精华,兼收各族小吃之风味。北京的奶酪,历史即颇久远。它是以牛、羊奶制成的半凝固食品,乳白滑腻,入口即化,香甜爽口,富于营养。奶酪古称醍醐、乳酪、羊酪等。唐皮日休诗中曾有「雕胡饭熟醍醐软,不是高人不合尝」之句。《红楼梦》十九回中贾妃赐给宝玉的「糖蒸酥酪」亦是此物。曾有人赞誉它说:「饥者甘食,渴者甘饮,内以养寿,外以养神。」奶酪以东安市场内之丰盛公名最著。
北京小吃不下几百种,侧闻上风味小吃,今日都有所恢复,何时能再尝北京小吃呢?先以回忆聊作精神会餐吧。

《大理雪山乳扇》B0000000700 · 2024年11月8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麦麦山悠方店
「云南十八怪」,其中有一怪,叫「牛奶做成片片卖」。这牛奶做成的片片,指的就是乳扇。
乳扇是大理特产,是用植物酸浆倒入牛奶便其凝固,捞出,抟成团,再摊成片,置于竹架上晾干即成。
乳扇的历史,大都认为始于元朝,为蒙古人所创。
汪曾祺在其散文《昆明菜》有一段文字专门提到乳扇和乳饼:「乳扇是晾干的奶皮子,乳饼即奶豆腐。这种奶制品我颇怀疑是元朝的蒙古兵传入云南的。然而蒙古人的奶制品只是用来佐奶茶,云南则作为菜肴。这两样其实只能『吃着玩』,不下饭的」
云南菜麦麦山有一道小吃「大理雪山乳扇」,似油炸的乳扇,蘸炼乳,酥脆且奶香十足。

《路过户部巷》F0300000654 · 2014年10月4日摄于中国湖北武汉
上个月在武汉,原本没打算去户部巷。这地方以前曾去过,感觉就是小吃一条街,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现在上了岁数,不喜欢太过热闹。只是那天我们重游武汉长江大桥,从汉阳这边一路步行到了对岸武昌,不想走回头路,便下了大桥,去找过江轮渡。半道上,意外地路过了户部巷。
既来之,则逛之。
据介绍,户部巷作为地名,历史相当悠久,在明嘉靖年间的《湖广图经志》里有一幅地图,上面清晰地标有此巷。由此看来,这条巷子至少已经存在了400余年。「户部巷」一名的由来,是因为巷子紧邻直属京城户部的负责管理户籍钱粮、民事财政的藩署。
户部巷自古便是热闹之所,作为小吃一条街,也非始于近年。由于离码头很近,数百年来,这里商铺云集,食肆林立,车水马龙,市口极旺。
2003年,武昌区政府将其打造成汉味早点第一巷。观光客如果时间不是很充裕而又想品尝武汉的早点,或者想领略武汉的过早文化,可以选择户部巷,武汉长江大桥武昌这边的桥堍附近,黄鹤楼也近在咫尺。

《腾冲大救驾》B0000000692 · 2024年11月8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麦麦山悠方店
饵块,大米淘洗、浸泡、蒸熟、冲捣,揉成团块,即成饵块。饵块也可以切片,即饵片;切丝,即饵丝。类似的东西其他很多地方都有,比如年糕、粑粑,只是云南一带叫饵块,为「云南十八怪」之一:「粑粑叫饵块」。
饵块可以有很多种吃法,可煮,可烧,可煎,可炸。
腾冲有一道名小吃,叫「大救驾」,其实就是炒饵块。「大救驾」一名的由来,汪曾祺在其散文《昆明的吃食 · 米线和饵块》中有过介绍:「腾冲人把炒饵块叫做『大救驾』。据说明永历帝被吴三桂追赶,将逃往缅甸,至腾冲,没吃的,饿得走不动了,有人给他送了一盘炒饵块,万岁爷狼吞虎咽,吃得精光,连说:『这可救了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