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塔瓦河》A0903000011 · 2014年7月24日摄于捷克布拉格
标题《和吉普赛女郎牵手伏尔塔瓦河畔》是仿照现在的自媒体套路,原标题是《布拉格遇贼记》。
那天从布拉格老城出来去停车场准备回酒店,到伏尔塔瓦河畔时,隐约感觉到有人在掏右侧裤兜。伸手一摸,果然摸到一只手,一只女人的手。
不知道这大半辈子遭过几回贼惦记,但遭贼偷,这是第二回。前一回还是在2008年的5月23日,那天奥运火炬在上海传递,便跑去南京路步行街凑热闹。眼看着火炬手就快跑到跟前了,突然觉得腰间有些不对劲,低头一看,一只贼手正在慢慢拉腰包拉链。鉴于当时的特殊情况,没声张,只是拍了拍那只贼手,拉上拉链,继续看火炬传递。
这回情况也特殊,环境不熟,语言也不通。要是报警,举证困难先不说,你都不知道当地的警察管不管,咋管,弄不好又是调查又是笔录的,不知得折腾多久,便也没声张,只是一手抓着那只贼手,另一手摸了摸裤兜:一只烟灰袋,连同里面的两三个烟蒂不见了,也不知道是其他的贼捷足先登了还是这个女贼已经得过一回手。
确认就这点损失后,冲那女贼笑了笑,一松手把她给放了。
《布拉格街景》A0903000010 · 2014年7月24日摄于捷克布拉格
布拉格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从布拉格城堡兴建起的1144年里,从中兴到没落再到复兴,几度兴衰,几多荣辱。布拉格的历史几乎就是欧洲同一时期历史的缩影。
附:《布拉格大事年表》
870年:布拉格城堡兴建。
1085年:布拉格成为波希米亚首都。
1344年:布拉格教区升格为总教区。
1346年:查理四世统治,布拉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首都。
1348年:查理大学成立。
1415年:胡斯在康斯坦茨受火刑。
1419年:第一次「扔出窗外事件」。
1583年:鲁道夫二世登基,布拉格第二次成为神圣罗马帝国首都。
1618年:第二次「扔出窗外事件」,引发「三十年战争」。
1621年:白山战役后,27名捷克贵族在老城广场被处死。
1648年:布拉格西岸被瑞典军队攻占并抢劫。
1741年:被法国、巴伐利亚联军占领。
1744年:被普鲁士军队占领。
1848年:1848年革命。
1890年:大洪水。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布拉格成为捷克斯洛伐克首都。
1922年:布拉格合并一些郊区和邻近城镇。
1938年:法国和英国在慕尼黑协定中出卖捷克,德国占领苏台德区,1939年占领全国。
1945年:美国空军误炸布拉格,造成数百人死亡,而美军的目标应该是134公里外的德累斯顿。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布拉格起义抵抗纳粹德国占领,随后红军到达,驱逐德国人。
1948年:共产党接管政权。
1968年:布拉格之春,苏联军队入侵,扑灭政治自由化。
1989年:布拉格成为天鹅绒革命的主要中心,共产党政权倒台。
2002年:布拉格遭遇欧洲洪水,部分城市被淹,但主要标志建筑幸存。
《旧市政厅》A0903000009 · 2014年7月24日摄于捷克布拉格
旧城广场有一座钟楼,这就是著名的旧市政厅。
1310年,「卢森堡的约翰」在父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的支持下成为卢森堡伯爵和波希米亚国王,次年在布拉格加冕。
卢森堡的约翰在位期间,布拉格获得自治权。1338年布拉格拥有了波希米亚第一座市政厅,即旧市政厅。
1410年,当地的钟表匠「卡丹的米库拉斯」和查理大学的数学和天文学教授「简 · 辛戴尔」制造了一架天文钟,并安装在了旧市政厅的南面墙上。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这座天文钟又屡经修理和改造,最终成为布拉格旧城广场最著名的景点。
2010年10月9日,布拉格还为这座天文钟举办过诞生600周年庆典。
确实地说,旧市政厅南墙上的这部机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时钟。它的主要功能是显示当地捷克天文学家认为的宇宙状态,因此更像是一架天象仪。
《旧城广场》A0903000008 · 2014年7月24日摄于捷克布拉格
相信很多去过,或者听说过布拉格的人都知道,布拉格最著名的地方是「布拉格广场」。然而布拉格并没有「布拉格广场」。布拉格最著名的广场是位于旧城中心的广场,它的名字叫「旧城广场」。
旧城广场是11至12世纪中欧贸易最重要的集市之一,其历史超过900年。旧城广场的最大看点是周边大量精美绝伦的历史建筑,除了旧市政厅,还有查理大学最古老的建筑卡罗利努姆宫、伯利恒教堂、旧城13座门楼中唯一留存下来的火药门楼、象征着亚当和夏娃爱情之火的汰翁教堂,以及众多当年欧洲富商们精致典雅的巴洛克式豪宅。
旧城广场的中央有一座胡斯的雕像。胡斯是捷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对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极为深远。胡斯因为反对教宗发行腐败的赎罪券,及翻译捷克文圣经,40岁时被处以火刑。为纪念他遇难500周年,捷克人在他当年遇害处竖起了这座雕像。
《内波穆克的约翰》A0903000007 · 2014年7月24日摄于捷克布拉格查理大桥
查理桥以罗马天使桥为样板,是典型的哥特式建桥艺术与巴洛克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大桥一端的入口处耸立着查理四世的全身雕像,两侧是带有巴洛克式浮雕的哥特式门楼。大桥主桥两边的石栏上共有30座天主教圣徒和保护神的雕像,造型有女神、武士、人面兽身和兽面人身像等,均出自捷克17至18世纪巴洛克艺术大师之手,为捷克国宝。
这30座雕像中最古老的一座,是《内波穆克的约翰》。
内波穆克的约翰是捷克国王瓦茨拉夫四世王后的忏悔牧师。国王怀疑王后与人通奸,便向内波穆克打听王后在忏悔时是否透露过相关隐私。但内波穆克恪守教规而拒绝回答。国王恼羞成怒,命士兵将内伯穆克从查理大桥上扔进了河里。雕像头上有一个由五颗星组成的光环,据说在内波穆克沉入水中那一刻,伏尔特瓦河的上空闪烁着五颗明星。捷克人相信,只要触摸一下《内波穆克的约翰》的基座便能带来好运。
这座雕像的复制品以及其基座上的两件被摸得发亮的浮雕原件曾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在捷克国家馆内展出。
为了让这些国宝得到更好的保护,在1965年的那次大修中,所有这些雕像都陆续被移到捷克国家博物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复制品。
《查理大桥》A0903000006 · 2014年7月24日摄于捷克布拉格
布拉格共有18座大桥横跨伏尔塔瓦河的两岸,其中于1357年开工、历时43年建成的查理大桥最为古老,也最为著名。由于大桥是依当时的捷克国王查理四世之命而建,所以得名。
查理大桥是连接布拉格老城、小城和布拉格城堡的交通要道,也是当年国王加冕的必经之路。查理大桥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是波希米亚王朝的建筑师彼得·帕尔勒日,为查理四世所钦定。据说接到查理四世这一圣旨时,这位年仅27岁的来自比尔森的年轻人竟激动得长跪不起,发誓一定要建成一座全欧洲最好的大桥。大桥建造得非常成功,遗憾的是,由于工程过于漫长,这位伟大的建筑师最终没能见证这一成功。
在建成后的几个世纪里,查理大桥屡遭劫难。1432年的一场洪水毁坏了三根桥柱;1496年,在一根桥墩坍塌后,从老城算起的第三个桥拱因被水侵蚀而毁坏,到1503年才得以修复;三十年战争末期的1648年,瑞典占领了伏尔塔瓦河西岸,当他们试图向老城推进时,严重地损坏了老城桥塔的面河一侧,后来残存的哥特式装饰物也被迫移走;1784年大桥遭遇大洪水,5根桥墩严重受损;1872及1873年大桥又连续两场遭遇洪水,所幸未造成严重破坏;1848年革命期间,查理大桥受到炮火袭击,造成桥上的部分雕塑损坏。
1890年9月5日,一场灾难性的洪水袭击了布拉格,查理大桥严重受损。从上游顺流而下的无数木筏、圆木和其他漂浮物体塞满了桥洞,形成一个巨大的堰塞体。3个桥拱在巨大的压力下坍塌,2个桥墩受到侵蚀而崩塌,其余的也部分受损,第5个桥墩上的两尊雕塑坠入河中。其后的修复工程足足持续了2年。
1965至1978年,众多的科学和文化机构通力合作,对该桥进行了大修。桥墩的稳定性得到了保证,所有破损的石块都换上了新石块,沥青路面被移除,查理大桥也从这时成了一座步行桥。但这次历经13年的工程在完工10年后引来了一些不同看法,对于是否需要再一次的大规模重修一直争论不休。2002年,查理大桥再次遭受到洪水的冲击,尽管这场灌水造成的损失并不很大,却让重修大桥的声音再度响起。
《查理大桥》A0903000005 · 2014年7月24日摄于捷克布拉格
弗兰兹 · 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查理大桥的桥墩边。他将这座布拉格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故事性的大桥视为自己的生命摇篮。
1934年5月,静静地躺在维也纳郊外疗养院里的卡夫卡让守候身旁的好友雅努斯记下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我的生命和灵感全部来自于伟大的查理大桥。」
卡夫卡去世后,雅努斯出版了著名的回忆录《卡夫卡对我说》。书中写道:「我经常会为卡夫卡如此钟情查理大桥而吃惊,他从3岁时便开始在桥上游荡,他不但能说出大桥上所有雕像的典故,有好多次我甚至发现他竟在夜晚借着路灯的光亮在数着桥上的石子。」
捷克著名的思想家米哈尔曾经说过:卡夫卡「的生活不是在桥上就是在桥下」。
布拉格有一条黄金小道,因当年金匠聚集而得名。卡夫卡的妹妹曾经把她哥哥接到黄金小道21号小住,想让他安心写作。可是卡夫卡住了一个月便又跑回到了桥上。妹妹的好心没能改变哥哥,却留给了后人「卡夫卡故居」这样一个走马观花的景点。
米哈尔说:「只有看了卡夫卡的作品,你才会理解这个犹太人对查理大桥的情结。比如《城堡》、《变形记》还有《走过来的人》等,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浓浓的乡情。」这份源于查理大桥的乡情,终于在卡夫卡死去十年后感动了捷克人。当1944年纳粹占领捷克后,卡夫卡所有的作品全都成了畅销书。而到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另一位捷克作家米兰 · 昆德拉投奔西方后,卡夫卡的乡情文学更是成了捷克人爱国行动的精神寄托。捷克人说:「米兰 · 昆德拉没有了祖国,而卡夫卡不但有祖国还有人民。」
《布拉格街景》A0903000004 · 2014年7月24日摄于捷克布拉格
让尼采对布拉格感到神秘的,或许是因为在这座城市诞生的一个神秘人物:与尼采同时代,同样伟大,同样令人不可思议的弗兰兹 · 卡夫卡。
弗兰兹 · 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奥匈帝国瓦解的一战前后。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让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由于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的影响,卡夫卡对政治事件一直抱旁观态度,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是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这个文学流派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他的文笔洗练而诡异。在他的小说中有很多寓言,但寓意却十分晦涩,令人难以琢磨。
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伏尔塔瓦河》A0903000003 · 2014年7月24日摄于捷克布拉格
「布拉格」一词源自德语,意为「门槛」。
发源于波希米亚南部的伏尔塔瓦河是捷克最长的河流,其上游为波希米亚森林中的泰普拉伏尔塔瓦河和斯图代纳伏尔塔瓦河,一路先向东南而后向北穿越波希米亚,最后在布拉格北边的梅尔尼克注入易北河。
伏尔塔瓦河流经布拉格时必须越过一道暗礁,像在跨越一道门槛。莉布丝说她幻象中看见一个男子正在伏尔塔瓦河边打凿的,正是这道门槛。
伏尔塔瓦河是捷克的母亲河,是捷克民族繁荣昌盛的摇篮,在捷克人民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捷克新音乐之父斯美塔那创作的交响诗《伏尔塔瓦河》交响诗,深刻地融入了捷克民族的情感和意志,成为捷克民族的象征,被称为捷克的第二国歌。
《查理大桥》A0903000002 · 2014年7月24日摄于捷克布拉格
尼采为什么会觉得布拉格是一座神秘之城不得而知。像他这样一位兼具哲学深邃及艺术浪漫的西方现代哲学开创者的思想非常人所能参透。
无论如何,有关布拉格起源的传说充满了神秘和浪漫。
相传布拉格的创建者是莉布丝公主和她的丈夫,农夫培密索尔。莉布丝是捷克统治者克洛克最小的女儿,同时也是巫医卡兹和魔法师苔塔。作为王朝的继承者,尽管莉布丝能够证明自己是一个智慧的首领,但男人们还是对受一个女人的统治耿耿于怀,要求莉布丝为人民选择一位男性统治者。莉布丝选中了斯塔迪斯村的农夫培密索尔。莉布丝不但嫁给了这个农夫,并且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他们开创的王朝。
莉布丝在她位于中波希米亚的莉布新城堡中曾经有过许多预言,其中最神秘的是:她预见到了「布拉格的荣耀」。她说自己在幻象中「看见一座伟大的城市,它的荣耀能达到天上的繁星!我看见穿行于森林之中的伏尔塔瓦河畔陡峭的悬崖之上有一个男人,他正在打凿一道『门槛』,他要在那里建起一座叫做「布拉格」的城堡。王子和公爵们都要在门槛前弯腰,他们要向城堡和环绕它的城市低头。它将得到尊敬,得到人所共知的荣誉,整个世界都要赞美它。」
无论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布拉格确实是公元9世纪起以伏尔塔瓦河右岸居高临下的高堡为核心逐渐形成。之后在河对岸建造了另一座城堡,即现在的布拉格城堡。不久布拉格便成为波希米亚的都城。
《必胜客》F0300000011 · 2017年1月14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必胜客大润发黄兴店
几家洋快餐,像「肯德基」、「麦当劳」,感觉就跟打发叫花子似的,弄个纸盒子把东西朝里头一塞,让你自个儿用手抓。在这点上,「必胜客」稍好些,尽管环境也跟前两家一样的逼仄,但毕竟还有盘有碟有刀有叉,至少意思到了,让你能有模有样地吃顿饭。
一直不爱进必胜客。一是感觉这家店老得排队,烦人;二是对披萨没什么好感。
十好几年前出差日本长崎西海的大岛造船所。那儿都是老朋友了,彼此间特别熟。中午用餐的时候,问点什么主食。菜单上很多的当地美食,当时也不知道什么缘由,莫名其妙地点了份披萨。就是打这次起,对披萨再无好感。倒不是说人家做得不好,而是这东西就一烙饼,上头搁些番茄、洋葱啥的,比起长崎的杂烩面,那差的不是一点点。
后来在国内去过几回必胜客,一回吃的是牛排加意面,意面倒还行,就是那牛排撕不开、嚼不烂;另一回吃的是海鲜饭,跟西班牙的倒还有五、六分像。
前几天跟着丫头去必胜客,入乡随俗地吃了回披萨。不知道是因为这几个月经常饿肚子还是别的啥原因,尽管还是番茄、洋葱烙饼,但这回感觉倒是还行。只是出了门还在琢磨:这小桌子、小椅子,它老家的那些个在胖子怎么塞得进去。
《目食》F0300000008 · 2017年1月14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必胜客大润发黄兴店
瞧这小子瞅菜单的小眼神,贼亮。可要是据此认为餐上桌之后这小子会狼吞虎咽,那你就输了。
司马光有曰:「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目食,还真有,我们家闹闹便是。点餐的时候,妈妈拿着菜单问闹闹想吃啥。闹闹接过菜单两眼放光:这个、这个,还有这个,一脸的期盼。可真等餐上桌,全没了兴致,手握刀叉东顾西盼,就是不痛痛快快地把东西往嘴里送,送进嘴里也不痛痛快快地嚼,嚼了也不痛痛快快地往肚里咽。
为了能让闹闹营养跟得上,全家可没少花心思,常吃常新;闹也不是厌食,一多半的时候也爱吃,可就是在吃这个节骨眼上掉链子,走神。
这儿只「起居注」,不探究。
《日月行馆》A0103020004 · 2016年10月23日摄于中国台湾南投日月潭
不知道坐落于日月潭涵碧半岛最高处的日月行馆温泉观光酒店在台湾是不是最奢华的,但肯定是最知名的。刚才查了一下「缤客」,这家酒店今天客房的最低价格是3225元人民币,但已经预定一空。
日月行馆始建于1901年,为一幢两层木楼,是日本天皇在台湾的行宫。台湾「光复」后,又被蒋介石作为行馆。1999年台湾发生「九二一」大地震,「蒋公行馆」被毁。2006年,台湾南投县为发展观光业,公开招标,桐核麦集团总裁汤文万一举中标,获得「蒋公行馆」遗址30年经营权外加10年的优先承租权。次年,日月行馆温泉观光大酒店开始兴建。三年之后的2010年7月27日,这座预算高达24亿新台币的「七星级酒店」完工并正式对外营业。
日月湖水甲台湾,行馆风光甲双潭。日月潭、阿里山与太鲁阁并列为台湾三大奇景,而日月行馆又是奇景中热门的游历景点,行馆外观以大型邮轮的型态建造,9999纯金箔船桅,创下世界纪录,象征坐落龙穴蓄势待发,航向天地无远弗届之境。空间型态承袭原蒋公行馆通透纳景的概念,大量采用透明玻璃帷幕与栏杆,与大地美景相辅相成唯妙唯肖。透明晶莹的外观,整面造价四千余万的LED灯饰,点缀夜里一片漆黑的湖景,巧妙地将科技导入自然,几何曲线利落简洁,塑造出自然时尚的风貌。
可惜囊中羞涩,无缘入内亲身体验其奢华、雅致,以及帝王般的服务。
《上引水产》A0103010004 · 2016年10月29日摄于中国台湾台北
在台北吃海鲜,首推「上引水产」。
上引水产的前身是台北鱼市,2011年归入台湾「三井餐饮集团」旗下后被发行成为台北最著名、最时尚的海鲜卖场和餐馆。
「三井」并不是日本企业,而是一家地地道道的台湾本土餐饮集团,老板叫黄奕瑞。
黄奕瑞14岁时因家境穷困,在台湾花莲的一家寿司店里打工学艺。在积攒了一些钱之后,他去了台北,开了一家叫做「三井」的小吃店。从上世纪90年代起,黄奕瑞的三井小吃店凭借良好的口碑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短短的十年之内,便迅速发展成一个庞大的餐饮集团。
2011年,黄奕瑞接手台北鱼市,聘请了陈瑞宪规划设计。
陈瑞宪是著名的台湾设计师,毕业于日本东京设计师学院,在日本大阪「安藤忠雄事务所」工作了八年之后,创立也自己的「十月设计公司」。陈瑞宪的作品非常多,包括台湾著名实业家李嘉诚投资修建的汕头大学图书馆、让他荣获有设计界「奥林匹克」之称的「红点设计大奖」的台湾华航新世代波音777客舱,以及大名鼎鼎的台湾诚品书店高雄大远百店,陈瑞宪凭借这一设计获得了「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
陈瑞宪前卫的设计理念在上引水产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将2000平方米的空间设计成了10个相互关联,同时也相对独立的功能区域,包括活体水产、日式料理、生鲜超市和生活家居融为一体的时尚生活空间。它既不是污水横流的传统鱼市,也不是价格昂贵的日本料理店,而是一处隐含着跨界美学理念的生活体验空间。
上引水产最受年轻人喜欢的是「立吞」,这一概念引自日本。立吞不是让人狼吞虎咽,而是只有桌子没有凳子,商家因此可以大大提高「翻台」率,降低成本,让利给消费者,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奇美博物馆》A0103040002 · 2016年10月23日摄于中国台湾台南
奇美博物馆位于台湾台南市仁德区,为企业家许文龙所创办的奇美实业所辖之私人博物馆、美术馆,以典藏西洋艺术品为主。
许文龙不但是大企业家,对小提琴也很有兴趣,他由收藏名琴开始,逐渐扩展收藏艺术品的领域,终于有计划有规模的成立博物馆。1977年成立奇美文化基金会,1989年2月成立奇美艺术资料馆筹备处,1992年成立奇美博物馆,同年4月1日对外开放。2001年又在台南科学园区成立南科奇美博物馆,专门展出人类从手工到机械的演变历史。
奇美博物馆由西洋绘画雕塑、乐器、古兵器、自然史、古文物等五个部门组成,馆藏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西元前八世纪的埃及文物、世界顶级的珍贵名琴,到数百年前的日本武士刀、文艺复兴与巴比松等画派的经典之作,以及独步全亚洲的鸟类标本等多元文化的收藏,可以让观众即使不出国,也能欣赏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精髓。
奇美博物馆已经成为台南的新地标。
《台南都会公园》A0103040001 · 2016年10月23日摄于中国台湾台南
台南都会公园位于台南市仁德区,西北侧紧邻台南市,西侧与台南航空站相邻。周边有百年历史的台糖仁德糖厂,保安车站以及清康熙五十七年创建的保安宮。
环顾台湾三大都会公园,高雄都会公园属于垃圾掩埋场再利用的区域森林公园;台中都会公园则为一个台地型的都会自然公园;而台南都会公园的定位为一个人文艺术博物园区。
台南都会公园园区因紧邻三爷公溪,且地势低洼蓄水容易,因此其內占地5公頃的景观泄洪池兼具了亲水景观和泄洪、蓄洪的功能。同時,以生态工程营造的水岸种植有多样水生植物及诱鸟、诱蝶绿植,将景观泄洪池营造成各种留鸟、候鸟、昆虫的栖息和觅食环境。除此之外,水岸还建有一条木栈道,既方便游客游玩,同时也能尽可能少地打扰鸟类和昆虫。
《清境农场》A0103020003 · 2016年10月22日摄于中国台湾南投仁爱乡
清境农场原是台湾「退辅会」所经营的公营农场。「退辅会」是台湾「行政院」下设的一个负责台湾地区退、除役军人就业辅导及安置的机构,其全称是「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
清境农场最早称为「见晴农场」。1967年,时任退辅会主委的蒋经国到农场视察,认为此地「清新空气任君取,境地优雅是仙居」,退辅会将此地更名为「清境农场」,并沿用至今。如今的清境农场已经从单纯的农场,发展成台湾热门的观光农场。
清境农场因海拔高1748公尺,地势高出产高山蔬果、花卉、茶叶及畜牧养殖等。清境农场多元化的经营,以温带水果为清境农场最主要农产,以水蜜桃、苹果、梨、加州李为主。
作为台湾地区唯一的高山生态牧场,清境农场有着辽阔壮丽的草原,不时可见那绵羊与牛只漫步於碧绿的草地上,远处搭配著山峦叠翠的背景,恍若置身於瑞士原野间。清境农场四季皆可赏游,初春莺飞草长,满山遍野桃李争妍,夏秋之际毛地黄和高山野花竞相绽放,深秋枫红延烧在山巅水涯,冬天远山积雪,又是另一番景致,耐人寻味。
清境农场还为徒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里有六大步道:翠湖步道、畜牧步道、柳杉步道、落日步道、步步高升步道、玛格丽特步道,每一条步道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景色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