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之城佩特拉》A1401000005 · 2016年5月15日摄于约旦安曼
佩特拉真正的主人并非贝都因人,而是古代阿拉伯游牧民族纳巴泰人。
公元前6世纪,纳巴泰人的部落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现在的约旦和南叙利亚一带,并控制了约旦阿拉伯干河东部。
佩特拉所在的峡谷连接着死海和阿卡巴海峡,是古代亚洲和阿拉伯通往欧洲主要的陆路商道。当时,前往大马士革、泰尔、加沙,甚至包括希腊和地中海等地的商队都要经过佩特拉。纳巴泰人充分利用佩特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通过对货物征税或为商队提供有偿服务积累了大笔财富。
公元前3世纪,佩特拉成为巴纳泰人建立的厄多姆王国的都城。
公元前2世纪,纳巴泰人达到了全盛时期,厄多姆王国的版图由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而其影响更是超越了疆界,甚至远至当时的中国。据说现在的阿拉伯文字就是由纳巴泰人的文字演化而来。
《玫瑰之城佩特拉》A1401000002 · 2016年5月15日摄于约旦安曼
1812年,年轻的瑞士探险家约翰 · 贝克哈特受「非洲内陆地区研究促进协会」的委派前往非洲,对尼日尔河源头进行考察和研究。由于需要穿越西亚的阿拉伯世界,他事先作了大量精心而周密的准备,不但学会如何适应阿拉伯的饮食习惯,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
那一年,贝克哈特离开大马士革前往开罗,途中他听到了佩特拉,也就是传说中亚伦的葬身之地。亚伦是《圣经》中的一个人物,犹太人的先知摩西的哥哥,协助摩西率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我因此试图达成一个目标,来表示对亚伦的敬意,我要寻找谷地尽头的亚伦墓。」
贝克哈特知道,当地的贝都因人对任何陌生人都深怀猜疑和敌意。为了不引起贝都因人的警觉与怀疑,他蓄起长须,装扮成一个阿拉伯人,并改名为埃布拉罕 · 依布 · 阿布道拉。凭借着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和丰富的伊斯兰教知识,贝克哈特成功地将自己变成了一个伊斯兰学者。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贝克哈特穿过狭长、险峻的西克峡谷后,几乎立刻断定呈现在自己眼前的就是传说中的佩特拉。
这一天是1812年8月22日。
而在他之前,这个隐密世界只属于穆斯林,与西方世界完全隔绝。除了属于阿拉伯游牧部落的贝都因人之外,没有人能够进入这一地区。1806年,一名德国学者曾试图进入佩特拉,结果不幸遇害。
《佩尔圣母礼拜堂》A1303000005 · 2015年9月30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马拉加米哈斯
在米哈斯,唯一能够触摸到历史的似乎只有这里的佩尔圣母礼拜堂。
说是礼拜堂,其实相当简陋,一堵石墙,上面有一个小小的十字架及一座钟塔。石墙上有一个门洞,进门便见一不很深的石窟,石壁上挂着佩尔圣母的画像。
佩尔圣母是米哈斯的守护神。据说当年基督徒为了避免圣像落于摩尔人之手特意开凿了这个洞窟。当基督徒赶走摩尔人并重新统治米哈斯后,被封存了几个世纪的圣母像才得以重见天日。
如果这一传说属实,那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米哈斯没有受到摩尔人过多的纷扰。毕竟佩尔圣母礼拜堂所在的位置非常显著,想要在这里将一个秘密掩藏几个世纪而不被发现几无可能。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猜测。
《小镇米哈斯》A1303000004 · 2015年9月30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来马拉加
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米哈斯的基调就是白。
铸铁栏杆的黑、花盆的蓝,以及花盆里鲜花的斑斓,愈发将建筑衬托成一种纯净的白色。这种纯净的白色让你联想到教堂,或是婚纱,前者让你感觉神圣,后者让你感觉浪漫。
相信无论是谁,只要到过米哈斯,都会说米哈斯很美。但光说米哈斯美是不够的,因为它还很精致。美是一种整体印象,但精致不一样,精致在于细节。米哈斯的精致体现在你所能见到的每一个地方:墙面、屋顶、栏杆、街灯、道路、店招、花篮、遮阳蓬,甚至店门口摆放的桌椅,它们的色彩,以及造型,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出一种充满优雅和浪漫的设计感及精湛的制作工艺。
米哈斯是一件出自大师之手的艺术品。
《小镇米哈斯》A1303000003 · 2015年9月30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马拉加
有人说米哈斯很像希腊,应该说的是希腊的圣托里尼岛,甚至有人直接称米哈斯是「西班牙的圣托里尼」,这样说对米哈斯既不公平也不够尊重。
的确,米哈斯与圣托里尼岛有相似之外,比如同样炽烈的阳光,同样湛蓝的大海,以及同样纯白的建筑。但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除了建筑样式,配色也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圣托里尼岛,很多建筑都是白墙蓝顶。白色应该来自阳光,而蓝色则应该来自大海。因此,圣托里尼岛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它属于大海;而在米哈斯,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白墙红顶。和圣托里尼岛一样,这里的白色应该也来自阳光,而红色,既来自这里的土地和岩石,也来自几海里之外地中海对岸的非洲沙漠,那是摩尔人的精神故乡。
米哈斯不是西班牙的圣托里尼,她就是米哈斯,西班牙的米哈斯。
《小镇米哈斯》A1303000001 · 2015年9月30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马拉加
米哈斯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马拉加省境内的一座山城小镇,离马拉加30公里左右,濒临地中海,面积不大,149平方公里。
米哈斯是一个白色世界,连片的白色建筑沿着山道缓缓展开,从山脚直达山顶,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高高的棕榈及斑斓的鲜花点缀其间,美得如童话一般。所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不过如此。
米哈斯的历史似乎是一个谜,因为很少有这方面的资料。这对于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小镇而言,似乎很不可思议。历经过古罗马人、西哥特人和摩尔人统治的米哈斯不可能没有故事,但这些故事为什么没能流传下来?
一种可能是,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中,米哈斯犹如世外桃源,很少受到外界的纷扰;另一种可能是,米哈斯人很享受,也很满足于他们的现实生活,以至于无暇向人们唠叨他们的过去,甚至懒得回忆。
在米哈斯,你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的时光是黏稠的,黏稠到几乎凝固。没有人在意历史,因为历史对于米哈斯而言,与现实是重合的。
《圣家族大教堂》A1302000001 · 2015年10月5日摄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圣家族大教堂,恐怕再没有比「无以伦比」更确切的了。
这是一座无以伦比的建筑:从1882年,也就是中国的光绪八年开始建造,历时135年,至今仍未完工,堪称「世纪烂尾工程」。
圣家族教堂建筑本身也无以伦比:由于建造时间跨度实在太大,中途有十几位主建筑师前后参与了设计和建造。这些建筑师有意无意、或多或少都在圣家族教堂上留下了自己的风格和烙印,使得这座建筑集古典与现代于一身,非常的特立独行。
说圣家族大教堂无以伦比的另一个原因:它是高迪的作品。高迪是西班牙,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他用建筑重塑了巴塞罗那,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无以伦比。
圣家族大教堂的无以伦比还体现在:2010年11月,教堂刚建造过半,便受到教皇本笃十六世的祝圣,被封为宗座圣殿。
尽管离工程完工还遥遥无期,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这项「世纪烂尾工程」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足见圣家族大教堂的无以伦比和不凡。
《阳光之城》A0106010001 · 2010年7月31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迄今为止,在到过的所有城市中,有两座城市最难以忘怀,一座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另一座就是中国西藏的拉萨。
拉萨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地处西藏高原腹地,海拔3650米,多晴少雨,全年日照在3000小时以上,被誉为「日光之城」。
拉萨不仅仅只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她那最清澈的天空,最炽烈的阳光,最浓烈的色彩,最虔诚的信仰,最绚丽的文化和最独特的风情,冲击着每一双眼睛,震撼着每一颗心灵。
这是一座心灵之城。刚踏进这座城市的时候,你会激动,会兴奋,但不用很久,一周,甚至几天,你的心就会宁静下来,宁静到有时甚至觉得自己没有躯体地活着。这种感觉很难描述,也很难让人理解,但却是真的。
人生苦短,世界又这么大。所以,很少有哪座城市能让我在离开的时候说一声「我会再来」,但拉萨除外。
《向青春致敬》F0100000009 · 2013年4月28日摄于中国浙江嘉兴桐乡乌镇东栅
每天习惯了早起,在乌镇的那天亦是如此。一大早醒来,略略洗漱之后,便出了客栈,去享受江南水乡将醒未醒时的那份恬静和祥和。
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仲春时节初升的阳光柔柔的,暖暖的,掠过河对岸的树梢照射过来,将河这边的烟雨长廊染得灿灿的,泛着一层金色。
空旷的石板街上偶尔会见到三三两两的身影,他们大都步履匆匆,或是上班,或是买菜,显然是在忙碌着新开始的一天。所以,当一个女孩肩背挎包、耳朵里塞着耳机,悠悠地出现在金色的晨光之中时,我的眼前一亮。
越是上岁数,就越是喜欢孩子们,觉得孩子们的朝气和活力特别的感染人。只是现在的男孩子大都不怎么阳刚,也不怎么成熟,因而也就特别喜欢女孩子们。
我对女孩说,很想给她拍几张照片,因为我觉得当时的环境以及她的精神状态,应该会很美。她欣然同意。
尽管已经时隔四年,但直到今天我依然很感谢这个女孩。时至今日,每每看到这组照片,我还是会被她的青春和阳光所感染。
《幻影》A0102030002 · 2013年4月27日摄于中国浙江嘉兴桐乡乌镇西栅
乌镇的历史非常久远,建镇至今已有1300多年。但非常可惜的是,这一历史于2007年戛然而止。这一年,乌镇被彻底「开发」了。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被迁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以「『整体产权开发、复合多元运营、度假商务并重、资产全面增值』为核心」的投资者们。
生活不再延续的乌镇,就像是琥珀里的甲虫,再怎么亮丽,也只能是一具标本,而不能再算是一个「镇」。
乌镇有一句非常动听的广告词:来过便不曾离开。这话对,也不对。因为有些原本不在的,来了便不再离开;而有些原本在的,离开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再也回不来的,还有已经延续了1300多年的那个曾经活着的乌镇。
《烟村四五家》A0105010001 · 2012年4月7日摄于中国江西婺源沱川乡查平坦村
「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白乐天即白居易,唐代大诗人。这段话说的是白居易每写一首诗,都会读给老太太听。如果老太太能听明白,诗才算完成;如果老太太听不明白,白居易就会改。
相信大多数人是将这视作文坛佳话的。这段话出自北宋史学家孔平仲的《谈苑》,原话最后还有一句:「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可见孔平仲说段这话并不是在称道白居易,相反,是指责白居易的「老妪解诗」让晚唐的诗变得俗不可耐,不忍卒读。
其实孔平仲的话是经不起推敲的。白居易可能有几首诗如此这般地做过,但不可能「每作诗」都令老妪解,不然要么就不会有《琵琶行》和《长恨歌》,要么「一老妪」非等闲之辈,而是一个隐忍江湖的大才女。
先不论晚唐的诗是不是真的如孔平仲所言如此的不堪,即便是,将所有屎盆子全部扣给白居易的「老妪解诗」,是很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是尊己卑人的意思在里头了。
世人知白居易者众,知孔平仲者又有几何?
诗,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有道是曲高和寡,下里巴人往往要比阳春白雪流传得更广,也更加的久远,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实真正的好诗,一定是由大俗而至大雅。比如北宋诗人邵康节的《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帝国乡村俱乐部酒店》A1200000003 · 2014年12月20日摄于文莱
文莱是亚洲最富有的国家,它的财富超过迪拜。文莱现任苏丹哈吉 · 哈桑纳尔 · 博尔基亚的个人财富为130亿欧元,仅次于沙特国王法赫德的250亿欧元,在全球王室中位列第二。
文莱是一个君主专制国家,但它的国王愿意与国民一起分享国家的财富,比如吉米清真寺,比如帝国乡村俱乐部酒店。
帝国乡村俱乐部酒店简称帝国酒店,坐落于斯里巴加湾畔,原为文莱国王的私人度假区,后为接待参加2000年文莱APEC会议的外国政要而改建成一座对外营业的超五星级的奢华沙滩度假酒店,在《世界旅游大奖》的评选中屡获大奖:「亚洲最优秀高尔夫度假村」、「亚洲最优秀度假村」、「文莱最优秀酒店」,其总统套房更是夺得「世界最优秀总统套房」的殊荣。
帝国酒店是一家真真正正的超豪华酒店,大到总统套房,小到普通客房,无一不极尽奢华、品味彰显。它的规划、设计当自出大家之手,整体感非常强。度假村一应俱全的各项功能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使得这座酒店本身就是一处令人赏心悦目的休闲观光地。
在帝国酒店,你能接触到的一砖一石,一桌一椅,看似稀疏平常,但都出于真材实料。当你第一次试图推开房门,你会觉得很沉。不要以为有什么问题,因为这里的每一扇房门都是用实实在在的红木打造而成。
文莱帝国酒店奢华,但并不浮华。这里的奢华不仅仅只是体现在总统套房里陈列的价值连城的水晶骆驼,更多的是体现普通客房里那些由意大利定制的昂贵的寝具、器皿,以及餐厅里那些精美瓷器和银质餐具所带来的舒适与典雅。这种奢华既不直观,也不张扬,但无处不在。
如果你深夜抵达酒店,如果不想叫餐,如果刚好带了一袋方便面,那么房间吧台上那只精致的冰筒很可能被用来泡面。你知道的是,这只冰筒很棒,良好的保温效果让方便面很容易泡熟;但你可能不知道,这只纯银打造的冰筒,价格超过5000英镑。
吃完泡面,你享用酒店免费提供的咖啡。你知道的是,手里的咖啡杯很精致;但你可能不知道,这只欧洲定制的咖啡杯价格超过150美元。
上床后,你知道的是,与你身体接触到的任何东西都让人觉得柔软、舒适;但你可能不知道,你头下枕着的每一只枕头,价格都超过300美元。
帝国乡村俱乐部酒店的规模和奢华仅次于文莱王宫,是普通游客最容易触摸和体验文莱的富庶和奢华的地方。
《文莱皇家航空的娃娃空姐》F0200000005 · 2014年12月24日摄于文莱皇家航空
文莱皇家航空成立于1975年,机队不大,机龄看上去不是很短,算上货机总共十几架飞机,二十几条航线。
文莱皇家航空最大的亮点是空姐,不光长得很娃娃,做事也很娃娃。
那天正睡得迷迷糊糊,听到客舱里有动静,睁眼一看,一前一后两个娃娃空姐推着餐车挨个儿发航餐。当时也是饿了,便眼巴巴地等着她们过来。谁知她们到了前面一排,餐车就空了,两个娃娃推着餐车转身往回走。本以为她们是去取航餐的,没想到回来时餐车不见了,手里也是空空如也,一前一后,笑容可掬地在客舱里巡视。
真是人一长得乖巧,也就事事讨巧。当时饿是饿,没忍心打扰,怕坏了她们的好心情。
文莱皇家航空的空姐确实可爱,就连文莱国王哈吉 · 哈桑纳尔 · 博尔基亚也为之动心。他的第二位王后就是文莱航空的空姐。
《少年》F0300000032 · 2017年5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
儿童节。
本来今天的标题是想写《寄语》的,可想了半天还是改成《自言自语》,因为外公不是很确定有没有资格对你「寄语」,而「自言自语」就不一样了:话是说给你听的,但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权当是外公的自言自语。
还在你刚开口说话的时候,外公就让你叫外公的小名,不是觉得好玩,只是想给你一种感觉,外公不想居高临下地待你,而是希望以朋友的关系跟你相处。因为外公不是你的法定监护人,对你没有养育的责任和义务,当然也就没有权力对你居高临下。
外公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无论和谁,都希望能够在一个为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游戏规则中交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外公一直都只是一个游戏的参与者,而不是规则的制定者。因为规则是现成的,外公没有资格改变,也不想去改变。游戏规则一旦改变,外公会选择是继续参与或是离开,不玩了。
外公今天想告诉你的是,无论外婆、外公现在如何尽力帮你,都不是为了你将来的报答和偿还,但你要明白,外婆、外公所有的付出不是基于义务,而是亲情。外公让你把玩好的玩具、看过的书、写好的作业本、坐过的凳子都放回原处,也是想慢慢让你知道:你的事,而你又有能力做,那你就自己做。你不做,其他人就得做,比如外婆、外公,这对外婆、外公是不是很不公平?
做任何事不能首先出于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基于应该或不应该。把该做的事都做了,再来考虑做自己喜欢做的。你可能没有能力帮助别人,但也尽量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如果给别人添了麻烦,你要心怀歉意,而不是觉得理所应当。
很多事,不要急于表白,因为行动比表白更有说服力。你一边把玩具、书本扔得满地都是,等外婆、外公来收拾,一边告诉外婆、外公说你爱我们,是不是很滑稽?不用你给外婆、外公敲背、洗脚,只要你力所能及地把自己的事做好了,尽可能少地给外婆、外公添麻烦,外婆、外公是知道你爱我们的。
做事要踏实,说话要诚实。不要花言巧语,尤其不要强词夺理。谁也不会笨到你说什么就会信什么。在企图说服别人的时候,你先要说服自己。如果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你还能指望说服谁,是吧?习惯性没理找理的结果是,即使你有时确实在理,人家也懒得搭理。
外公觉得,人笨一点,嘴笨一点,都没关系,只要能正直做人、公平待人就很好了。
这些日子你在幼儿园里学了很多成语,外公今天再教你一个: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人交往,要习惯站在对方的角度多想想。如果这个弄明白了,也做到了,那么,无论做事还是做人,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象战表演》A1102000001 · 2014年3月19日摄于泰国春武里府芭提雅东芭乐园
大象是地球上体形最大的陆上动物,尽管亚洲象相对较小,但那天在泰国芭提亚乐芭乐园近距离拍牠们的时候,心里还是一阵阵地发怵。
大象于泰国,犹如牛于印度,马于蒙古。
大象在泰国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是国家的象征和骄傲。大象与泰国的历史、文化、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其母亲梦见白象后诞生的,而泰国以佛教为国教,自然对大象推崇备至,古往今来一直视为白象为镇国瑞兽,象征昌盛吉兆。在曼谷卧佛寺中的佛案上,象雕是和佛祖摆放在一起供人们祭拜的。
泰国大象以白象最为珍贵。所谓白象并非全白色,凡是金黄、银白、嫩绿、淡红等肤色的大象都被称为白象。事实上,是外国人误把「瑞象」译为「白象」,久而久之就这样沿袭下来,泰国也被称为「白象王国」。泰国的许多民间传说、文学作品、绘画、雕塑甚至谚语都与大象有关系,大象的形象在泰国随处可见,特别是以柚木雕刻而成的形态各具、栩栩如生的大象是泰国最富有特色的工艺品。据说,泰国国王偕同王后在1960年访问欧洲十四国时,赠送给这些国家元首的礼品也都是柚木雕大象。
经驯化的大象除帮助人们开荒、筑路、伐木、搬运重物外,还曾是泰国历史上转战沙场、身经百战的功臣。如同冲锋陷阵的战马一样,泰国古代战将以大象为坐骑,君主以白象作为御坐骑以增神威。泰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古战役不仅与大象有关,而且大象还在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一位泰国历史学家曾说:如果没有大象,泰国的历史可能要重写。
泰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象战发生在1592年1月25日,是泰王纳黎萱同缅甸王子的一次战斗。当时,缅甸王子统率两路大军分别向泰国京都挺进,双方在素攀府境内展开决战。当时泰王所骑之象正处于发情期,见敌象奔逃便穷追不舍。等战象停住脚步,泰王才发现自己已陷于缅军的包围之中,此时缅甸王子正率众在树下纳凉。泰王见状灵机一动,以言相激道:敢来单独比试一下否?缅甸王子立即驱象冲向泰王,与之决一死战。第一回合,泰王处于下风,帽盔也被砍破。随即,泰王抓住时机将缅甸王子所骑战象的头高高扬起,趋势用手中的刀将缅甸王子砍死在象颈之上。缅军见主帅已死,无心再战,败阵而回。从此,纳黎萱王名声大振,在以后的150年内,缅甸没有再进犯泰国,此次象战史称象阵战。为纪念这次象战,素攀府建有象战塔,1月25日后来成为泰国的军队节。
《烟花三月》A0104020001 · 2014年4月6日摄于中国江苏扬州瘦西湖
二十年多年前,有一次从上海坐火车去镇江。快到镇江站的时候,电视里开始播放扬州的宣传片,其中有一句解说词,令人印象深刻:「腰缠十万贯,即刻下扬州」。
扬州自古便是风花雪月之地,有唐代诗人王建的《夜看扬州市》为证: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故而对「腰缠十万贯,即刻下扬州」也觉得很好理解。
后来到了扬州,也有偶然,才知道「腰缠十万贯,即刻下扬州」是一个误传,应该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出自《殷芸小说 · 吴蜀人 · 卷六》之尾:「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原为扬州刺史,或原多赀财,或原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这里的「原」作「愿」解,二字通用。
《殷芸小说 · 吴蜀人》说的是一个典故:四举人进京赶考,途中搭救一老翁。不料此翁非凡间之人,乃下凡的神仙,说可帮四人每人实现一个愿望。于是:一个要腰缠万贯,想发财;一个要骑鹤,想得道成仙;一个要官拜扬州刺史,想受万众仰慕;而最后那个则提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想来个一锅端。结果是,前三个虽愿望达成,但时运不济,最终灰飞烟灭。倒是那个想一锅端的靠科举走上仕途,赚了些银子之后进山跟老翁学道,最终修成正果,骑鹤降临扬州。这或许也是「骑鹤上扬州」与「骑鹤下扬州」一字之差的由来。
《殷芸小说 · 吴蜀人》作于南朝,彼时的「扬州」为「九州」之一,其范围比现今的扬州要大得多,辖苏、浙、皖、赣多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华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