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F0300000001 · 2017年4月9日摄于日本冲绳那霸首里城
和服是最经典的日本传统服饰。和服与中国古代,尤其是东吴时期的服饰有着很深的渊源,也正是这个原因,在日本江户时代以前,和服一直被称为「吴服」,并延续至今,只是到了明治维新以后,为了区别「洋服」,日本的传统服饰被统一称为了「和服」。
除了吴服,日本另一种服饰的历史也相当悠久,那就是源自中国大唐时期的「唐服」。但唐服一直只作为日本皇室的礼服而存在,远没有吴服流传得广泛。
和服精致而华丽,能很好地体现出女性的端庄和典雅,因此深受日本女性的喜爱。在一些重大节日,以及诸如成人、毕业、结婚等人生最重要的日子里,和服是每一个日本女孩子的首选。
和服的穿着非常讲究,程序繁复,通常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和服的穿着过程带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感,而这正是和服真正的精髓所在,是和服成为日本最经典的文化符号的根本原因。
《渡嘉敷岛渡船码头》A0201000003 · 2017年4月8日摄于日本冲绳渡嘉敷岛
4月8日那天,搭乘穿梭巴士离开阿波连海滩回到渡嘉敷渡船码头。正当准备购票登船时,发现闹闹的水杯不见了。思来想去,感觉最有可能是丢在穿梭巴士上了。可那时穿梭巴士已经离开了,不得已只能向售票窗口的工作人员求助。工作人员立即和穿梭巴士司机取得了联系,司机果然在座位上找到了水杯,并赶在我们登船前给送了回来。
日本的服务是举世闻名的。就我个人而言,有两次经历至今印象深刻。
一次是独自一人从大阪出发去岚山,搭乘JR的「环状线」,想去换通向京都的列车。当列车在换乘站的前一站停车之后,迟迟没再继续发车。起先我也没在意,只是后来发现车厢里除了我之外再没有其他乘客时才感觉有点不对劲。直到这时,才注意到了广播里传来的「终点,终点到了」、「终点,终点到了」的提醒,语气慢条斯理、不温不火,相当有礼貌。原来这是一辆区间车。等我下到站台后,列车才关上门,重新启动。
另一次更绝,也是在大阪,乘的是地铁。乘着乘着,地铁不动了,车窗外一片漆黑。我正在纳闷,驾驶员走了过来,问我怎么还在车上。我说还没到站,所以没下车。他解释说,这是一辆区间车,不再往前开了。他让我在驾驶室门外等着,自己进了驾驶室,将整列地铁倒出了停车隧道,停在了站台上。他陪我一起下车,告诉我就在原地等后一班地铁。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他才回到驾驶室,把列车重新开回停车隧道。
《姥姥的遮阳帽》F0300000002 · 2017年4月4日摄于韩国首尔梨花女子大学
姥姥不经晒,所以只要出门就会戴一顶遮阳帽防晒。按理说,遮阳帽这么重要,该用心管好了才是,可姥姥啥事都上心,偏偏就是对遮阳帽不上心,老丢。
记得前几年在新疆吐鲁番的交河故城,那太阳真叫毒,能把皮肤给晒出泡来。偏偏在这节骨眼上,姥姥把遮阳帽给弄丢了。不过那天还算幸运,没多久便捡到了一顶也不知道是哪个冒失鬼留在土墙上的「渔夫帽」,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这次出门没两天,带着的遮阳帽就又给弄丢了。虽说冲绳的纬度跟福建差不多,但紫外线却要强烈得多,太阳也毒。丫头得知后,赶紧上街花了好几百块给姥姥买了一顶。不料新帽子没能戴上一天,就又找不到了。一家人实在弄不明白姥姥是啥时候丢的帽子,丢哪了。最后思来想去,觉着最有可能是丢在了和服店。
今天就要回国,不过是下午一点的航班,上午还有点时间。姥姥、姥爷一合计,决定去和服店碰碰运气。谁知到了和服店,只见大门紧闭,人家还没开门。正当两人怏怏地准备离开时,门开了。上前把事情一说,人家特别客气,赶紧逐个翻看保管箱,姥姥的新遮阳帽果然在里头。
只是不知道,这顶帽子姥姥能戴几回。
《早餐》B0000000002 · 2017年4月6日摄于日本冲绳美丽海世纪酒店
在日本,稍微好一些的酒店大都会同时提供「洋食」和「和食」,也就是西式和日式两种早餐。对于我来说,「洋食」是用来摄取热量的,而「和食」则是用来解馋的,因为喜欢日本的米饭。一碗米饭,几粒酱菜,再加上一碗味噌汤,就像是西餐最后的那道甜点,缺了,多少有些意犹未尽。
日本的米饭好吃。
记得第一次出差日本,因为觉得米饭好吃,一碗下肚觉得很不过瘾。那时日本很多餐馆都是可以免费「续饭」的,便续了一碗。谁知第二碗下肚还是觉得不过瘾,就又让店小二给再续一碗。第三碗米饭是送来了,可店小二的脸色已经不怎么好看了。当时还觉得店家小气,不就是一小碗米饭嘛。不过,当后来知道了日本大米的价格后,心里头真有点过意不去。
《韩国八色烤肉》B0000000001 · 2017年4月4日摄于韩国首尔
「八色烤肉」是韩国一家较为有名的链锁餐厅,在中国很多城市,包括上海也开有多家分店。
所谓「八色」,不是说烤肉有八种颜色,而是将生猪五花肉腌制成大蒜、葡萄酒、松叶、香草、咖喱、大酱、辣椒酱和高丽参等八种口味后再在铁盘上烤制。
八色烤肉的烤制过程很有特点:烤盘略向一侧倾斜,腌制过的猪五花肉放在烤盘的高处烤制,而豆芽、蘑菇等蔬菜则在放在烤盘稍低些的地方。五花肉烤出来的油顺着烤盘会流向蔬菜,这样烤出来的蔬菜同样香气四溢。
烤熟的五花肉可以直接吃,但通常会像北京烤鸭一样蘸上酱卷着吃,只是北京烤鸭用的是薄饼,而烤肉用的是各种生的蔬菜叶。
《首尔街头》F0300000003 · 2017年4月3日摄于韩国首尔
这是最近四年里第三回来韩国了。前两回一回是跟着他妈来的韩国,也是首尔;另一回是跟着姥姥、姥爷坐游轮去了济州。
姥姥、姥爷喜欢到处跑,所以也想闹闹能多往外走走,开开眼界。只是有两样事,让姥姥、姥爷有点犯怵,不敢带着他走很远,顶多也就是在国内或日、韩转悠。
姥爷不护犊,说实在的,像闹闹这样的孩子,要打分的话,100分能打上80来分,剩下的这20来分,扣在了不好好吃饭和老生病。两前个月去广州,头三天还在酒店里打点滴。这回来韩国,点滴倒是没打,但带了一大包的药。近了还好办些,实在不行三四个小时也就能回家了,可要是远了,姥姥、姥爷准抓瞎。
都说人生需要「诗和远方」。诗闹闹不缺,全中国每个孩子一开口就都会「鹅鹅鹅」。只是闹闹身子骨不结实,远方也就比其他孩子要更遥远些,挺憋屈的。
《大研古镇四方街》A0115010001 · 2017年2月26日摄于中国云南丽江
云南旅游业的负面新闻一直不断,往往是沉寂一段时间之后,就又会闹出什么大动静来。尤其是最近,接二连三暴出的负面新闻一下子又把云南推向了风口浪尖,以至于当地政府痛下决心,重拳整治云南的旅游乱象,「在一年内让旅游市场秩序根本好转」。
平心而论,云南的旅游乱象并非云南所独有,而是整个中国旅游现状的一个缩影而已。云南旅游所存在的问题,中国的其他地方也都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旅游生态的形成,背后的因素十分复杂,无良商家和黑导游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部分,畸形且庞大的市场需求,错位或缺位的管理,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甚至是主要因素。如果说前者是一个毒瘤,那么后者则是培养这个毒瘤的温床。
想要从根本上改变云南乃至全国的旅游乱象,仅查封几家购物点和吊销几张导游证无异于隔靴搔痒。
《黑龙映玉龙》A0115010002 · 2009年8月6日摄于中国云南丽江黑龙潭
黑龙潭位于丽江城北的象山之麓,为岩缝中涌出的泉水汇集而成的一泓深潭,因碧水如玉,旧称「玉泉」,后因清乾隆二年所建龙王庙先后受乾隆、光绪二帝敕封「龙神」而更名「黑龙潭」。
黑龙潭现为公园,其内古木参天,古迹遍地,著名的有汉祠、唐梅、宋柏、明墓,合称「四美」。除此之外,还有得月楼、戏台、万寿亭、五孔桥,以及后迁入的五凤楼、解脱林、光碧楼、忠义坊石狮、文明坊、一文亭等明清古建筑。
黑龙潭公元景色宜人,环境幽静,较之人头攒动的丽江古城别有一番景致,有「丽江后花园」之称。倘若天气好的话,远处巍峨的玉龙雪山倒映在如镜的黑龙潭水之中,山光水色,美不胜收,是丽江最著名的标志性景观。
黑龙潭是丽江水系的源头,从丽江大研古城溯流而上,约一、二里便可抵达,凭丽江古城维护费门票可免票入内。
《狮身人面像》A0501000007 · 2013年6月1日摄于埃及开罗
在埃及开罗吉萨金字塔前,有一座巨大的狮身人面像。而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怪兽恰巧也是狮身人面,所以人们就把开罗的这座狮身人面像用古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怪兽的名字命名,称为了「斯芬克斯」。
在古希腊神话中,怪兽斯芬克斯坐在进城的必经之路忒拜城山崖上,每当有人路过,都会被牠拦下,要求猜一道谜语:
「有一种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只用两条腿走路,而到了夜晚又改用三条腿走路。这种动物腿最多的时候往往也是他们最无能为力的时候。」
无论是谁,只要没有猜对谜语,都要命丧斯芬克斯之口。最后,斯芬克斯的这道谜语被一个叫俄狄浦斯的人破解了,他的答案是:人。因为人在婴儿时是用四肢在地上爬,长大后只用双腿行走,而到了晚年,则需要要拄着拐杖,等于多了一条腿。而且,人在婴儿时最需要呵护和养育,是一生中最无助的时期。斯芬克斯见自己的谜被破解,觉得无地自容,于是跳下忒拜城山崖自杀了。
斯芬克斯的这道谜语,就是所谓的「斯芬克斯之谜」。
过去人们一直相信,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611年,也就是距今4600多年,埃及第四王朝时期第三位法老哈夫拉在自己的陵墓前为自己塑像的一尊雕像。在古埃及,狮子是力量的象征。所以,哈夫拉将自己塑成了狮身人面。在狮身人面像前面的一块石碑上,确实刻有哈夫拉的名字。然而,石碑上的其他文字表明,大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图坦莫斯王子曾在梦中受到胡尔 · 乌莫 · 乌哈特神之托,将祂的雕像从沙堆中挖了出来。以此为据,这尊狮身人面像又应该是胡尔神的神像。除此之外,有一些传说表明,狮身人面像早在胡夫统治之前就已经存在。
为了弄清狮身人面像的修造年代,后来的很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经行了长期而细致的调查工作。首先是美国学者约翰 · 安东尼 · 韦斯特在研究时发现,狮身人面像似乎受到过洪水的浸渍。另一位法国学者也同样发现:狮身人面像的整个身体都有水浸的痕迹。而根据史料记载,古埃及曾发生过多次大洪水,其中最后一次洪水发生于公元前一万年前后。如此这些史料属实,那么由此推断,狮身人面像它的建造年代至少在一万两千年之前,不可能属于任何一个法老。
另外,其他学者研究发现,狮身人面像的尾部并非和主体同时建造,其年代要晚得多。人们因此推测,无论是胡夫还是哈夫拉,只是对狮身人面像进行过某些改建,而非真正的建造者。
有关狮身人面像的建造年代,似乎成了另一个「斯芬克斯之谜」。
依我看,狮身人面像头部造型是典型的法老形象,这表明,要么是法老们很早就发现了它的存在,并沿用了它的形象。当然,这种可能性并不大;要么,它就是法老时代所建造。至于水渍痕迹,或许是出于其他目前尚不得而知的原因所致。
真所谓无知者无罪,我也是胡乱揣度一下,凑个热闹。哈。
《哈利利集市》A0501000005 · 2013年6月2日摄于埃及开罗
开罗,不仅有金字塔和埃及国家博物馆,还有位于老城区艾资哈尔清真寺对面的汗 · 哈利利集市。
汗 · 哈利利集市所在地区最早为法蒂玛王朝的王室家族墓地。14世纪下半叶,逊尼派出身的马穆鲁克王朝大将哈利利摧毁了属于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的这片家族墓地,并在上面修建了一座客栈。据说汗 · 哈利利集市中的「汗」在波斯语中意为「客栈」。1511年,当时的苏丹固丽将原有的客栈拆除,修建了新的客栈和货栈,后经数百年的发展,最终不仅是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工艺品市场,同时也是开罗最具伊斯兰色彩的地方。
钻进集市的城门,四通八达的街巷犹如迷宫一般,各种商铺鳞次栉比,密密麻麻,到处充斥着阿拉伯语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和喧嚣刺耳的音乐声。
由于环境过于陌生和语言不通,加上担心当地令人不安的治安状况,一开始我们尽量挤在人堆里以求安全。但没过多久,为了给朋友捎几件当地的工艺品,最终还是钻了几家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小商铺,怀揣着十二分的小心和店主讨价还价,购买了一些极具埃及特色的工艺铜盘和其他一些小纪念品。
总算还好,最后我们得以全身而退。
《金字塔前坍塌的神庙》A0501000003 · 2013年6月1日摄于埃及开罗
在埃及国家博物馆展厅的醒目位置竖立着一块石碑,但这块石碑只是一个复制品,它的原件于1799年在埃及港口城市罗塞塔被发现,因此被称为「罗塞塔石碑」。罗塞塔石碑现被保存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中,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罗塞塔石碑的制作者,是古埃及文明的末代王朝托勒密王朝的祭祀,作为当时的国王、年仅13岁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时的纪念,其上的内容主要是在叙述托勒密五世自父亲托勒密四世处袭得的王位之正统性,与托勒密五世所贡献的许多善行,例如减税、在神庙中竖立雕像等对神庙与祭司们大力支持的举动。
古埃及文明消亡之后,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记录。但由于公元4世纪结束后不久,古埃及文明式微,其所使用的象形文字遭到废弃而逐渐失传。虽然之后有很多的考古和历史学家极尽所能,却一直破解不了这些神秘文字的结构和用法,直到罗塞塔石碑的出现。
罗塞塔石碑的制作年代正处在托勒密王朝这样一个新旧时代更迭的重大而又特殊的历史时期,其碑文分别由供神灵阅读的,被称为「圣书体」的古埃及象形文、那个年代的埃及平民使用的,被称为「世俗体」的埃及草书以及作为当时官方语言的古希腊文这三种文字共同书写。而这些古希腊文就像是一把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最终让尘封了数千年之久的辉煌灿烂的古埃及文明重见天日。
《参观卢克索神庙的女性穆斯林》A0502000002 · 2013年6月3日摄于埃及卢克索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在的「科普特人」是古埃及人的后裔。
在罗马帝国占领初期,大批的埃及人皈依了基督教,成为基督徒。到了伊斯兰统治初期,这些埃及基督徒被称为「科普特」或「科普特人」。在当时,科普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雅各派科普特支派,少数人信仰基督教麦勒卡派或犹太教,以古希腊语为官方语言,但在日常生活中仍保留着用希腊字母拼写的埃及语,这种语言称为「科普特语」。
由于四大哈里发实行较为宽松的宗教政策,科普特人通过自愿缴纳丁税来获得保留科普特教信仰的权利,成为「吉玛人」,即「受保护的人」。但在之后长达几个世纪的岁月中,尽管科普特人的处境起伏不定,时好时坏,但总体上是沿着自然同化的脉络在演化,在一些阶段,甚至经历过强制同化,大部分人渐渐改奉伊斯兰教,使用阿拉伯语,成为了阿拉伯人,只有一部分科普特人继续保留了其基督教信仰,并艰难地延续到了今天。
截止到去年,埃及的科普特人约有900至1500万,占埃及总人口的10%至20%。
所以,古埃及人的后裔分化出了两个分支:科普特人和埃及穆斯林,只是后者已经完全融入阿拉伯世界。
《卢克索神庙局部》A0502000001 · 2013年6月1日摄于埃及卢克索
通常认为,古埃及文明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公元前3100美尼斯统一埃及并建立起第一王朝,古埃及文明逐渐走向鼎盛,并延续了三千多年。
公元前305年,罗马人占领古埃及,建立起托勒密王朝,统治者托勒密一世自封为埃及法老。275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0年,随着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同时也是埃及最后一位法老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兵败自杀,古埃及王朝就此终结。
但是,一个政权的终结并不意味着一个文明的终结。古埃及文明失落的重要原因,是此后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多次严重冲击。
首先是希腊文化。在托勒密王朝时期,希腊语作为官方语言得到了迅速普及并被广泛使用,使得埃及本土语言逐渐被边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埃及人自己也开始采用希腊字母来书写埃及语,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科普特语,这直接导致埃及文字的迅速消亡。到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埃及语已经仅存于古籍、经文和咒语之中,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同一时间,由于基督教的传入,埃及的本土宗教受到了强烈冲击,作为知识保存地的神庙被关闭,作为知识传承人的祭司被解散,古埃及文明的消亡也就成为了必然。
古埃及文明受到的另一次严重冲击是公元七世纪开始的阿拉伯和伊斯兰化。
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大批的阿拉伯人涌入埃及,并带来了强势的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由于当时的阿拉伯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量的科学著名都以阿拉伯文写成。因此,埃及人开始学习阿拉伯语,并改奉伊斯兰教。公元9世纪末,穆斯林在埃及占据了多数地位;公元11世纪,阿拉伯语成为埃及的通用语言;公元17世纪,科普特语已经基本消亡。埃及彻底伊斯兰化,成为一个伊斯兰国家,古埃及文明失落殆尽。
《金字塔下》A0501000002 · 2013年6月1日摄于埃及开罗
公元前3500年,埃及进入阶级社会,国家发展起来。但当时埃及还没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分为大大小小十几个部落。这种部落后来被希腊人称为「诺姆」,即「州」。每个州都拥有各自的名称、都城、政权和军队,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诸侯。由于信仰的不同和利益的纷争,州和州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
尼罗河每年的七月到十一月都会发生泛滥,尼罗河两岸的土地因此变得非常肥沃,这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前来从事耕作,导致了农业的迅速发展。
大约公元前3500年前后,古埃及文明在尼罗河流域诞生,与此同时,各州之间的冲突加剧,战争不断,最终形成了两大地域性王国:位于尼罗河上游河谷地带的上埃及和位于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带的下埃及,分界点大约在今天的开罗。
在此之后的很多世纪,上、下埃及一直是分裂的。公元前3100年左右,提尼斯部落首领美尼斯先是统一了上埃及,待其地位稍稍稳固之后,举兵北上,一举征服了下埃及,统一了整个埃及。
埃及由此进入了辉煌的法老统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