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椒砂锅鱼》B0000000027 · 2018年7月2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青花椒砂锅鱼合生汇店
新鲜的花椒呈青绿色,称青花椒;而干燥后的花椒呈红褐色,称红花椒。花椒、辣椒和胡椒中,只有花椒原产中国,而辣椒和胡椒都是泊来品,胡椒进入中国时间比较早,唐朝已有记载;辣椒则稍晚,明朝才从美洲传入。
在辣椒进入中国之前,花椒和胡椒是最主要的辛香料。辣椒风靡中国后,花椒并没有失宠,四川人将其和辣椒一起,调和出了独特的「麻辣」口味。
相对于辣椒,花椒的辣还在其次,主要是麻。
麻和辣类似,不属于味觉,而是一种刺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戴安娜 · 保蒂斯塔指出,花椒造成的麻非常类似于腕骨神经综合症和糖尿病性神经病患者经历的麻感。
在古代中国,花椒除了调味,还常被当作香料使用。比如古时后宫的「椒房」,就是将花椒研粉后刷墙,一来可以花椒之香辟邪,二来花椒多籽,象征子嗣兴旺。
《浦江游船码头》A0101030004 · 2018年7月19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十六铺
外滩在上海开埠前为黄浦江滩,故旧称「黄浦滩」,至于后来为什么改称「外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外滩」的「外」指的是「外国人」,租界之内的黄浦滩称「外滩」,也就是「外国人的黄浦滩」。理由是,李鸿章曾在上海开办过一所「外国语学堂」,证明当时已有「外国」一说;再一个就是,1898年,宝顺洋行在《申报》刊登过的一则保险广告中有「倘荷见顾请至二马路外滩」。
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在那个年代,即使有「外国」一说,但通常的情况是,但凡涉及外国人的,大都习惯以「洋」冠之。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洋火、洋钉、洋房、洋伞、洋人、洋枪、洋炮、洋布,包括租界本身,最初也被当地人称作「洋场」和「夷场」。所以,即使为了说明租界内的这段黄浦滩为洋人所有不会被称为「外滩」,而应该是「洋滩」、「夷滩」之类。至于宝顺洋行广告中出现「外滩」,没有任何理由从中推断出「外滩」指的是「外国人的黄浦滩」。况且,这则广告出现时,上海已经开埠数十年,外滩一带楼宇林立,不可能再以「滩」称。
关于「外滩」一名由来的另一个说法是,即「黄浦滩」以陆家嘴为界,也有说以陆家浜为界,其上游称「里滩」,下游称「外滩」。这一说法比较可信,因为上海人确实有将河道上游称为「里」,而将下游称为「外」的习惯和传统。比如里白渡桥、外白渡桥;里虹桥、中虹桥、外虹桥;里仓桥、外仓桥;里马路、外马路等等。所以,「外滩」最早指的是上自陆家嘴或陆家浜、下至苏州河这一段的黄浦江滩,是一个上海开埠前就已经存在的很本土的地名。
《外滩》A0101030003 · 2018年7月19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鸦片战争后,日落西山的清朝政府在坚船利炮的胁迫下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同意包括上海在内的东南沿海五城开埠。尽管当时散居在上海的英国人,包括商人和传教士在内,总共只有25人,但参与签订《南京条约》的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心里非常明白,随着上海的开埠,中英之间的贸易将迅速扩大,而来华的英国人也势必大幅度增加。为了早作准备,在《南京条约》签订后的一个月,璞鼎查便让由他一手推荐的英国驻上海首任领事巴富尔上尉着手为即将蜂拥而来的英国人寻找合适的永久居留地。
1843年11月,「水怪」号小火轮在十六铺码头靠岸。次日,随船而来的巴富尔便急匆匆前往道台衙门拜会当时的上海道台宫慕久。巴富尔此次拜访的目的是想和宫慕久确定上海正式开埠的具体日期,同时也想和这位道台商议租界英国人居留地一事。
作为一个地方官,既然清政府已经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对上海开埠自然不敢有任何疑义。双方很快确定将1843年11月17日作为上海的正式开埠日。但对租借英国人居留地,宫慕久有他自己的想法:当时的上海县城号称「小苏州」,相当繁华。如果让大批英国人在城里居住,一旦与当地民众产生争执和纠纷很难妥善处理。对宫慕久来说,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华洋分居」。宫慕久以保护英国人的安全为由,建议巴富尔在城外黄浦江边空旷的江滩上修建居留地。
宫慕久原本以为巴富尔不会同意他的提议,没想到英国人竟一口答应,双方一拍即合。原来在巴富尔上任之前,璞鼎查就已经看中了位于县城北门黄浦江边的一处江滩,即外滩。尽管当时外滩还只是一处芦苇丛生的荒滩,但璞鼎查觉得这里不但交通便利,而且地阔人稀,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带处于游弋在黄浦江上的英国军舰的火炮射程之内,可以为英国侨居和他们的财产提供有效的保护。
1845年11月29日,宫慕久公布了《上海土地章程》,划定了租界界址:南至洋泾浜,即今延安东路、北至李家场,即今北京东路、东至黄浦江,西至界路,即今河南中路,面积约830亩,每亩年租金1500文。
三年后,外国洋行开始陆续在租界内的黄浦江边建房架屋,这些建筑就是现在外滩「万国建筑」的始祖。
《陆家嘴国际金融贸易区》A0101020003 · 2018年7月19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去年,美国著名的国际性杂志《建筑摘要》出过一份「全球最丑建筑」榜单,入榜的共有24座建筑,其中位于第23位的是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建筑摘要》并没有说明作为上海标志性建筑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入榜的理由,但从外滩隔黄浦江眺望对岸的浦东天际线,东方明珠的建筑风格与周围其他建筑格格不入,显得非常突兀。
这座开建于1991年的建筑给我的感觉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建造像东方明珠这样的超高层建筑,设计、建造、材料等方方面面都有些勉为其难。为了保证400米的建筑高度,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了保证抗震、抗风等建筑强度上。东方明珠的外形非常简单,三根水泥斜撑顶着三根水泥立柱,只是在各个结点处以大小不等的球体点缀,一眼望去,其主体建筑就是一个竖起的哑铃。建筑落成后,这些球体被解释成「大珠小珠落玉盘」,「东方明珠」也因此得名,但坊间对此并都很认同。有人调侃说,东方明珠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打蛋器」,而在我看来,倒是有点像「关东煮」。
随着周边「国际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等一批极具设计感的超高层建筑的崛起,东方明珠越发成为了浦东天际线上的另类。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特色小虾仁》B0000000026 · 2018年7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苏小柳点心合生汇店
食分五味。按照中国的传统说法,五味分别是指辛、甘、酸、苦、咸。实际上,辛,即辣,不是味觉,而是一种由辣椒素引发地灼痛感。真正的「五味」,除了甘,即甜、酸、苦、咸之外,还有就是「鲜」。
「鲜」是很奇特的一种味觉,似乎只有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对其偏爱有加。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满大街的「闻闻臭,吃吃香」的臭豆腐。很多人并非恋其臭,而是贪其鲜。其实臭豆腐正确的吃法不是油炸,而是清蒸。因为清蒸的臭豆腐能让你真正品味出它的鲜美。
中国人对鲜的追求由来已久。据说「鲜」字最初由三个「鱼」字叠加而成。鱼为万鲜之源,三个鱼以强调其味。后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御厨易牙以鱼、羊二味合烹为馔,极是美味,「鲜」字由此而来。
古人最常用的是食材混搭煮制高汤提鲜,俗话说,「艺人的腔,厨子的汤」,制作出优质的清汤或奶汤,是使菜肴增鲜的最佳手段。在发明味精前,高汤几乎是全世界每一个专业后厨的必备品,用高汤代替水是让菜品变得更加鲜美的利器。中餐的开水白菜、鱼翅捞饭需要鸡肉火腿清汤和鸡爪猪肉浓汤;日料寿喜烧、茶碗蒸需要柴鱼昆布高汤「出汁」;意大利炖饭需要鸡高汤;西班牙海鲜饭需要鱼或者海鲜高汤;当然还有各国素食里的素高汤等等。
在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中对制作高汤有详细描述:「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去汁;掠去浮沫,停之使清。」后如《易牙遗意》、《调鼎集》等也都有相关记叙,大致是将鸡汤、鸭汤或肉汤放在锅中烧煮,然后将生虾捣烂,和入甜酱、酱油,再投入汤中一并煮沸,撇去浮沫,即成高汤。如果没有虾,可以鸡蛋或猪肝泥代之。
除了用高汤提鲜外,古人也常以蟹肉、蟹油、蟹黄用猪油炼制成的「蟹油」调味。这种方法,江苏、浙江民间至今仍颇盛行。无论烧菜、制馅,还是下面条,都可以放入适当的「蟹油」,其味之鲜,妙不可言。
1866年,德国化学家里德豪森从植物蛋白中成功提取到鲜味的源头谷氨酸钠,但可能是受当时的工艺所限,也可能是西方人对「鲜」本来就不敏感,这事最后不了了之。
1908年,日本人池田菊苗的在喝海带黄瓜汤时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这位日本东京大学化学教授敏感地意识到其中必有奥秘,并立即着手研究海带的成份以查明鲜味的来源。半年后,他从10公斤海带中成功提取出0.2克谷氨酸钠。几乎同时,另一位日本人铃木三朗助也正和其他人共同研究从海带中提取碘的生产方法。当他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大为振奋,认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当即决定生产谷氨酸钠。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味之素」,也就是味精。
我们每天吃的食盐用水冲淡400倍就感觉不出咸味,普通蔗糖用水冲淡200倍也觉不出甜味了,但谷氨酸钠盐用水稀释3000倍也仍能感觉出鲜味。谷氨酸钠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谷氨酸。但是结合在蛋白质中的谷氨酸是没有味道的,只有当谷氨酸游离出来时才能刺激舌蕾上的鲜味受体,谷氨酸由酸变成盐时更容易电离,也就更有鲜味。根据科学研究,鲜味是蛋白质的信号,人一旦缺乏蛋白质了,就迫切想吃鲜味的东西,含蛋白质多的食物通常会给人们带来鲜味,比如肉、肉汤、鱼、鱼汤、虾蟹类、蛤蜊等等,都有很多鲜味成分析出。
现在很多人对味精怀有误解,其实大可不必。国际上许多权威机构对味精做过各种毒理试验,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等,均未发现味精在正常使用范围内对人体有任何危害的依据。严谨的科学研究表明,味精是一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会的第19次会议,宣布取消过去对成人食用味精用量的限制,承认味精是一种可靠的食品添加剂。1991年,欧盟委员会食品科学委员会确认对于味精的「每日可摄入量」分类为「无定量」,也就是欧盟体系中最安全的一个级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在搜集了9000种以上的文献和试验数据后,又追加以新的动物试验,得出了「在现在的使用量、使用方法下,长期食用味精对人体无害」的结论。1999年,我国也完成了针对味精的长期毒理试验,试验得出与国际上一致的结论,即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味精的作用除了提鲜,还有其独到的营养价值。味精进入人体,以谷氨酸和钠参与人体代谢,其他氨基酸可以通过谷氨酸转给氨基变成新的氨基酸,使人体增加了氨基酸的种类,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氨基转移作用是人体赖以合成各种新氨基酸的过程,所以谷氨酸对于人体新氨基酸的合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坊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味精的负面消息,一些诸如鸡精、蔬菜精之类的替代品应运而生。但千万不要被「概念」裹胁,如果你稍稍关注一下这些替代品的成份,不难发现,其提鲜最主要的成份依然是味精,其他的则是一些添加剂,甚至还包括色素。而且相对来说,现在一般味精的纯度达到99%以上,比鸡精等替代品更加安全可靠。
《荷展即景》A0101050001 · 2018年7月17日摄于中国上海嘉定南翔古猗园
古猗园位于上海嘉定南翔,距南翔老街仅数百米,其南门右侧就是大名鼎鼎的「南翔小笼馒头」的发源地上海老字号「上海古猗园餐厅」。
古猗园原名猗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时任河南通判闵士藉所建,熔《诗 · 卫风 · 淇奥》「绿竹猗猗」之美盛貌及融嵇康《琴赋》「微风余音,靡靡猗猗,余音袅袅」为一炉,取名「猗园」。
猗园由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精心设计,「十亩之园,五亩之宅」。猗园曾几经易主,先是贡生李宜之,后又为陆、李两姓所得。
清乾隆十一年冬,洞庭山人叶锦购得此园,大兴土木,修葺装点。因隔了一个朝代,更名为「古猗园」。乾隆五十三年由地方人士募捐购置古猗园,作为州城隍庙灵苑。同治至光绪年间,园中又增建厅、堂、庵院,开设酒楼茶肆,作为祀神集议和游览休闲的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古猗园被辟为公园,又经历了多次改扩建,现有规模已达百亩。
古猗园与青浦的曲水园、嘉定的秋霞圃、黄浦的豫园、松江的醉白池一起,并称「上海五大古典园林」。
自2013年以来,每年的仲夏时节,古猗园都会举办一届「上海荷花睡莲展」,展出的荷花和睡莲仅品种就多达上百,是上海著名的赏荷胜地。
《美国街景》A3203000003 · 2018年5月30日摄于美国怀俄明
美国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汽车。据美国密歇根大学交通研究所统计:2016年,美国人均拥有0.766辆汽车,换句话说,每四个美国人就拥有至少三辆汽车。加拿大哲学家马歇尔 · 麦克卢汉就这样评说美国的汽车文化:「美国是一个坐在汽车上的国家,我们不能想象,没有汽车的美国会变成什么样子。」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汽车是美国人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为了适应这种局面,美国的城市规划、道路交通,甚至餐厅、旅馆、住宅,在设计和建造之初就不得不考虑为汽车的使用提供足够的便利性。这也反过来促使美国人更加依赖汽车,生活和行为方式也因此改变,最终形成了美国独有的汽车文化。
和欧洲相比,美国汽车给人的印象就是大。在美国经常能看到加长版的豪车。这些车如果在欧洲,即使可以在街道上勉强通行,只是要想找合适的地方停车恐怕相当困难。但这在美国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美国,像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快餐店会建在空地的中央,四周是一条环形道路。你驾车在道路入口处的窗口订餐,等车移到出口处时,餐厅的工作人员便会将订餐交到你手中。整个过程你根本不用下车,非常便利。
餐厅如此,旅馆也是如此。在美国有很多的汽车旅馆。这些旅馆一般都紧贴主要公路而建,一或两层的长条形建筑,前面是开阔的停车场。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直接把车停在自己的房间门口。
汽车在美国能大行其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的公路交通网非常发达。这些公路分州际公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和城镇街道,像血管一样遍布全美。除此之外,和国内每个省自行其事、自成一套不同,美国的交通标志相对统一,而且清晰明了、易于辨别。
美国人开车时大都中规中矩。在高速公路上,尽管车流量很大,但大多数美国人都和前车保持一定的距离同速行驶,很少变道或超车。这和美国警察严厉的交通执法和处罚不无关系,但同时也美国人良好的开车习惯的交通素养。
美国人天生开朗、风趣。这种性格也被带入了汽车文化之中,比如私家车上各种幽默的车贴大行其道:「千万别吻我,那很可怕」、「不要让我们因相撞而相识」、「撞上来吧,我正需要钱」,诸如此类。不仅如此,交通主管部门也不甘寂寞,在车牌上做起了文章。美国很多州的车牌上都有一段文字,纽约州作为美国经济和文化中心,它的车牌非常霸气:「帝国之州」;当年莱特兄弟驾机试飞的北卡罗来纳州则充满自豪:「第一次飞行」。而首都华盛顿则借车牌四处鸣冤叫屈:「有缴税权,没代表权」:作为一个特区,华盛顿在国会参众两院都没有代表,但税一分都不能少。
《京都街景》A0204000013 · 2017年12月5日摄于日本京都
日本素来有社会和谐的美誉。但据英国广播公司BBC不久前曾刊文披露,表面上相敬如宾的日本社会,却隐藏着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规模约300万人的一个特殊群体:「部落民」。和印度的「贱民」非常相似,日本的这些部落民主要从事诸如屠夫、殡葬等被民众普遍认为「不洁」的行业。
日本的部落民起源于封建时代,长期游离于日本主流社会的边缘,日本普通民众对其避而远之,甚至不愿与之为邻。这个特殊人群在职业及婚姻上备受歧视,只能「内部通婚」,形成了事实上的「世袭」,世代相传。
尽管日本早在1871年就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自那以后,日本「贱民」在法律上已与其他人平等,但实际上仍一直被摒弃在普通人的圈子之外,其后代依旧被以「部落民」相称。据日本政府199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近100万贱民散居在全国4000个社区。而日本「部落民解放联盟」则认为,贱民社区总数应在6000个左右,人口将近300万。
时至今日,被边缘化的贱民社区仍散落在日本各地,主流社会对这些社区的位置讳莫如深。然而,2009年谷歌地图发布的几张历史图片让贱民的处境变得更加微妙:这些东京、大阪和京都地区的古代地图间接「划出」了部落民的聚居地。
日本大型企业招聘时,很多应聘者都被要求在应聘材料上注明「本籍」,有点类似于我国的「籍贯」或「原籍」,但与后者相比,「本籍」更加细致,精确到具体的村。很多情况下,招聘企业根据「本籍」基本上可以判断应聘者是不是贱民。倘若是,便会被从名单中筛除。因此,谷歌地图的这些图片让日本贱民在就业时受到的隐形歧视变得公开化,引起日本社会的高度敏感。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了允许贱民更改户籍记载的措施,甚至直接取消「本籍」。即便如此,很多企业仍不依不饶,千方百计通过其他方式审查「嫌疑人」的家族背景。1975年,一个部落民权益组织发现了一本私下出版的长达330页的《部落地名总鉴》,书中详细记载了日本部落民的姓名与地址。该书出版的目的就是让相关企业在招聘时可以尽可能地剔除贱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当今社会对部落民的歧视和排斥程度依然相当严重。
实际上,生活在日本北方,尤其是北海道地区的阿依奴人等也同样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只是「部落民」人数众多,而且不像阿依奴人那样相对比较集中,而是分布于日本各地,影响更加广泛。
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分析日本的「贱民」现象时认为,这和这个国家传统的「集团主义」观念息息相关。在长期的稻米耕种中,日本人以地缘为基础,形成稳固的共同体社会,即「集团主义」,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度统一和一致排外,这使得外部人群很难融入当地社会。只要这种意识继续存在,日本的「贱民」也必将继续存在。
《松露野菌鹅肝烩饭》B0000000025 · 2018年7月14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好好先生」五角场店
1825年,法国著名美食家布里亚 · 萨瓦兰在其所著《味觉生理学》一书中对松露盛赞有加,称其为「厨房的钻石」。在欧洲,松露与鱼子酱、鹅肝一起并称「世界三大美味」。
松露是一种蕈类的总称,植物学分类为子囊菌门西洋松露科西洋松露属。松露大约有10种不同的品种,通常是一年生真菌,多在松、栎、橡等树的根本着丝生长。
顶级的松露价格极其昂贵,像意大利阿尔巴产的白松露,其价格曾达到令人咋舌的每公斤3.5万美元,而法国黑松露,每公斤的售价也要数千元。
松露之所以昂贵,主要是因为生长及繁殖条件极为苛刻,产量很低,不易获得。由于生长在地下,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只能通过母猪来发现松露,据说这是因为猪的嗅觉非常灵敏,而且松露的气味和公猪的荷尔蒙非常相似,母猪对这种气味尤为敏感,能在五六米开外嗅出地表以下30公分的松露。但这种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发现的松露经常被母猪直接吃掉,不仅如此,母猪在拱土时还会破坏松露的菌丝体,导致产量下降。所以这一方法现已被欧洲很多国家禁止使用。
松露主要用于西式餐点的调味。
《鹰崖》A3206000001 · 2018年6月2日摄于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西峡谷
科罗拉多大峡谷的西峡谷属于印第安人领地,由一个叫「华莱派」的印第安部落管辖。
「印第安」指的并非一个种族或民族,而是美洲大陆上除因纽特人,也就是过去所称的爱斯基摩人之外所有原住民的统称。这些原住民分属数百个不同部落,使用不同的语言,拥有各自的文化。
欧洲人登陆美洲大陆后,给印第安人带来了无尽的劫难,掠夺、杀戮,以及传染病。尤其是美国独立后,更是以国家意志对印第安人施行种族灭绝政策。据统计,在自1803年到1892年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美国联邦军队先后发动了上千次针对印第安人的大规模屠杀行动。期间,美国历史上几位「最伟大」的总统,包括乔治 · 华盛顿、托马斯 · 杰斐逊、詹姆斯 · 麦迪逊、亚伯拉罕 · 林肯,都参与其中。
据后来的历史学家估算,经历了这场史无前例的种族灭绝大浩劫后,印第安人数量从最初的数千万至一亿锐减到不足80万,剩下的百分之几的幸存者最后也都被赶进了美国政府划定的数十个蛮荒而贫瘠的「保留地」,即变相的集中营,由其自生自灭。
1831年,法国青年托克维尔来到美国时,被这个新兴国家的蓬勃朝气所打动。回到法国后,托克维尔将他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美国的民主》一书。在书中,他对美国的的政治制度以及所取得的成就赞口不绝,但在提到印第安人时,这个尚有良知的法国青年写到:「欧洲人从各个方向把印第安人日渐缩小的区域内,让印第安人在他们并不擅长的竞争中被侵害。他们在自己的国土上被孤立,成为强大的、人数占优的外族人海中弱小的异类。」
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尽管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印第安人的处境依旧艰难。美国国务院的相关资料表明,美国全国现有印第安人253万,分属560个部落,这些人绝大多数仍居住在200多个保留地中。他们的收入和教育水平均为全美最低,而失业率却为全美最高。
对现在的印第安人来说,对种族灭绝的担忧已经淡化,但对文化灭绝的担忧却日渐强烈。在他们看来,美国文化正在日益严重对印第安文化造成侵蚀和伤害,而美国政府则袖手旁观,甚至乐见其成。为了捍卫自己的传统文化,时至今日,很多印第安人部落没有电话和电视,甚至不通水电。印第安人认为这些代表着现在文明的东西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并最终导致印第安传统文化的灭绝。
《残荷》D0002000003 · 2018年7月12日摄于中国上海嘉定南翔古猗园
我们通常所说的荷花也叫莲花,二者属同一种植物,只是叫法不同。感觉上,「莲花」似乎较「荷花」更正式些。佛教寺庙中一些菩萨的荷花型宝座,其正式名称叫「莲花座」;还有就是黄山形若荷花瓣的最高峰,它的名称叫「莲花峰」而非「荷花峰」。除了花有称「荷花」之外,其他诸如「莲蓬」、「莲子」、「莲藕」等都以「莲」称,鲜有例外。
容易混淆的是睡莲。尽管莲和睡莲花期非常相近,而且都为水生植物,但二者分属莲科和睡莲科,不是同一种植物。从外形上看,莲花叶、花均出水,而睡莲叶则多浮水而生,其花贴水而开。
莲花从古至今广受喜爱,文人骚客多借以言情明志,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又如「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其中「芙蓉」、「菡萏」皆指莲花。「芙蓉」指的是「水芙蓉」,亦即莲花;而「菡萏」特指含苞待放的莲花。
《洛杉矶街景》A3205000004 · 2018年6月4日摄于美国加里福尼亚洛杉矶
1991年3月2日,罗德尼 · 金和朋友约好下班后一起喝酒。当时,这个美国黑人青年刚获假释不久。
两年前的一个冬天夜晚,罗德尼 · 金拿着一张价值一美元的食品救济券在街区杂货店里买口香糖时遭到了杂货店的美籍韩裔老板的拒绝,双方产生口角。罗德尼 · 金动手抢劫了该店,他为此被判入狱两年。假释出狱后,罗德尼有所收敛,没再饮酒。但是,这样的循规蹈矩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经不住身边朋友的引诱,不久之后,作为假释条件的禁酒令被罗德尼 · 金抛到了脑后,重新端起了酒杯。
下班后,罗德尼 · 金准时赴约,与他的两名黑人朋友聚在一起,一边看棒球比赛的电视转播一边喝酒直到次日凌晨。球赛结束后,喝光三瓶烈性杜松子酒的罗德尼东倒西歪地开车送两个朋友回家。在酒精的驱使下,他一路超速狂飙,被当时正在路上值勤的女警官辛格发现。辛格立刻鸣响警笛追了上去。
尽管罗德尼已经看到了紧随其后的警车,但在酒精的作用下,他丝毫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继续超速行驶,最后拐进了一条死胡同。不得已,他和他的朋友企图弃车逃跑。但这时,天空中的一架警用直升机和地面上的二十多辆警车已经为他们织成了一张天罗地网。眼见插翅难逃,罗德尼和他的朋友只得乖乖地束手就擒。但是,在接受辛格的盘问时,依旧有些神智不清的罗德尼非但不配合,反而手舞足蹈,甚至用不雅动作挑衅警察。
辛格警官身后的4名洛杉矶市警局的警察看到五大三粗的罗德尼如此冥顽不化,一哄而上想快速制服他,但遭到了人高马大的罗德尼的竭力反抗,致使一名警察负伤。随后,警察动用高压电警棍,但依旧没能制服已如困兽的罗德尼。警察恼羞成怒,掏出金属警棍对其进行殴打,直到他开口求饶:「求求你们,别打了。」这时,罗德尼已是奄奄一息,浑身是血。四名警察给罗德尼戴上手铐,并叫来救护车将其送往医院救治。
原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但是令辛格和4名参与殴打的警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殴打罗德尼的情景被居住在事发现场附近一幢居民楼里的一个市民用摄像机拍摄了下来,并交给了媒体。不知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在媒体所曝光的视频中只有4名警察围殴罗德尼的画面而没有之前罗德尼拒捕及挑逗警察的情节。本来只是一起假释犯酒驾拒捕被制服的普通治安事件就这样变成了一起白人警察殴打黑人的种族歧视暴力事件。这激起了黑人群体的强烈愤慨和抗议,4名涉事警察因此被以刑事罪遭到地方法院的起诉。一年之后,在审理这起案子时,陪审团判决4名警察无罪。由于陪审团成员多为白人,这一判决结果再次激怒了黑人,由此引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种族暴动。
1992年4月29日,洛杉矶当地黑人群情激愤,涌上街头抗议示威,但最后局势失控,抗议示威演变为一场大规模暴乱。一时间街道上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洛杉矶这座「天使之城」成了人间炼狱。这一事件持续了6天,波及全美19个州,最后在4000名国民警卫队的镇压下才得以平息。
这场暴乱最终导致53人丧生,逾2000人重伤,1万多人被捕,上千家店铺被毁,财产损失超过10亿美元。
《锅贴》B0000000023 · 2018年7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苏小柳点心合生汇店
锅贴可以算是中国流传最广,同时也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传统小吃之一。锅贴最早出自哪里众说纷纭,比较集中的是三个地方:开封、胶州和青岛。有一种说法:锅贴起源于开封、发展于胶东,后由烟台传入北方,而南方的锅贴则大都传自青岛。
和中国很多传统美食一样,锅贴也有它的传奇故事:
相传赵匡胤偶过御膳房,香气扑鼻,便入内问厨子香气何来。厨子如实禀告:多了几个饺子,怕糟蹋了,正用锅在煎。当时孝明皇后去世不久,赵匡胤已有几日不思茶饭,此时被锅里的这几个剩饺子勾起了食欲。饺子出锅后,堂堂大宋开国皇帝风卷残云,尽收腹中,赞口不绝。
这个传说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锅贴很可能起源于开封。这个传说还有另一个版本,内容相似,只是赵匡胤变成了慈禧。
锅贴和煎饺都是油煎饺子,但二者有所不同:锅贴煎是生饺子,而煎饺则煎的是已经下熟的饺子。
《白斩鸡》B0000000024 · 2018年7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苏小柳点心合生汇店
英国人认为马萨拉咖喱鸡是地道的英国国菜,中国人对宫堡鸡丁赞口不绝,法国人推崇经典的法式炖鸡,美国人把鸡汤视作令人回味的美食。鸡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遍的食物,这种鲜嫩美味的食材跨越了多元文化的界限而遍布世界各地的厨房。因此,当著名的励志大师杰克 · 坎菲尔德为其心理学畅销书寻找恰当的名字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心灵鸡汤》而不是《心灵蛤蜊浓汤》。
但,鸡肉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2004年,中国科学家与国际遗传学家联手绘制了完整的鸡基因构架图谱,证明鸡有60%的基因与人类相同,并且和人类在3.1亿年前拥有共同的祖先。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基因排序的家养动物,鸡的基因图谱为人类的进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研究价值。
现代DNA研究证实,红原鸡是家鸡的直系祖先。红原鸡最初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和印度北部,随着人类几千年的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和迁徙征服,驯化的家鸡从亚洲丛林扩散至世界各地。历史资料证明:中国的家鸡向北,通过朝鲜传入日本,而印度河谷是家鸡向西扩散的起点。4000多年前,哈拉帕文明的城邦与中东贸易往来频繁,考古学家发掘的出土文物和鸡骨化石表明,家鸡可能从古代印度西海岸的港口罗塔尔到达了阿拉伯半岛,再由陆路经波斯传到希腊、叙利亚和巴比伦。
在地中海沿岸,考古学家发掘出了公元前800左右的鸡骨。从印度引入家鸡后,鸡肉成了古罗马人经常食用的食物。爱吃鸡的古罗马人发明出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比如煎鸡蛋卷和填馅烤鸡。在追求奢华美食的风气中,古罗马的农民想出了给鸡催肥的方法。有人用浸过红酒的小麦面包喂鸡,有人把小茴香、大麦和蜥蜴脂肪拌在一起当饲料。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牧师学院为一位祭祀举办了一场丰盛的晚宴,席间就有油酥面炸肥母鸡这道主菜。
公元前161年,由于担心社会道德沦丧,人们过度追求奢侈,古罗马当局颁布法令,限制人们每餐吃鸡的数量,规定每张餐桌每顿只能端上一只鸡,而且需是未经过度饲养的鸡。不久,古罗马大厨发现,阉割过的公鸡更容易长肉,于是有了阉鸡。
伦敦大学考古学教授凯文 · 麦克唐纳指出:古罗马帝国崩溃后,「鸡的个头又回到了铁器时代。」他推测,在古罗马时期,人们为饲养鸡群修建了设施完善的大型养鸡场。与此同时,鸡在欧洲的地位也每况愈下,逐渐被鹅和鹧鸪取而代之。
到了中世纪,欧洲人的饮食依然以面包等谷类食物为主,作为蛋白质的重要来源,鸡肉、猪肉和乳制品价格昂贵,只有富人才享用得起。据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记述,贫古农民通常靠黑面包充饥,鸡蛋只能偶尔吃一两个,当时蛋白质食品的缺乏由此可见一斑。
后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餐桌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家禽和蛋类,鸡肉再次成为上流社会的美味佳肴。当时欧洲的饮食文化认为,口感温和的鸡肉更易于消化,而阉鸡更是被视为奢侈品,只有富人才买得起。在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里,阉鸡是富商款待客人的主菜、病人恢复健康的灵丹妙药和农场主酬谢朋友的贵重礼物。
16世纪的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与萨伏伊公爵辩论时说出了一句名言:「我希望所有的农夫每周至少能吃上一锅炖鸡。」在他的统治后期,君主体制得到巩固,经济复苏,法国人养成了周日吃鸡的习俗,炖鸡成为周日晚餐和节日庆典的主菜。法国人甚至培育出当时世界上最优良的品种「布雷斯鸡」。这种鸡产自法国东部布雷斯地区,口感鲜香滑嫩,被视为美食珍品。尽管布雷斯鸡价格昂贵,但依然受到高级餐厅大厨和美食家们的追捧。
同一时期,斗鸡在英国蓬勃兴起。国王亨利八世经常在怀特霍尔宫斗鸡,这让这一游戏迅速成为风靡英伦的全民运动。但到了1849年,由于维多利亚女王颁布皇家法令禁止斗鸡,于是英国人转而开始养鸡。同年,英格兰中部举办伯明翰博览会,来自中国的交趾鸡大出风头。这种鸡体形硕大,羽毛蓬松,引起了英国人的极大兴趣,进一步推动了宠物鸡的饲养。19世纪后期,这股热潮又横跨大西洋登陆美国,成为当时美国人的热衷的业余爱好。1973年,美国家禽协会制订标准,帮助农民选择性地培育纯种鸡。1880年,美国在进行人口统计时甚至还同时统计了当时鸡的数量:1.02亿只,十年后,这一数字达到了2.58亿。1891年,康奈尔大学成为全球第一家提供家禽饲养课程的农业大学,养鸡由此从家庭副业朝工业化大规模养殖发展。尽管如此,直到20世纪初,鸡在美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经济中依然占据次要地位,而当时的牛和猪已经步入以工厂机械化屠宰为标志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阶段。
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于添加抗生素和维生素饲料的出现,美国的养鸡业出现了转机,大型养鸡场随即出现。
1928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胡佛在竞选时承诺:如果他当选,美国人从此告别贫困,「每家每户的锅里都会有一只鸡」。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牛肉和猪肉的匮乏,对鸡肉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鸡肉的单位饲料产出率只有猪肉的三分之二和牛肉的三分之一,因此,养鸡业重新受到美国人的重视。
时至今日,鸡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人类,成为人类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并且,跟牛肉和猪肉不同,除了包括佛教徒在内的素食主义者之外,世界上很少听说有其他宗教禁食鸡肉。而世界上两大宗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前者禁食牛肉,而后者则对猪肉唯恐悔之不及。
《埃尔金 · 贝勒雕像》A3205000001 · 2018年6月4日摄于美国加里福尼亚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广场
坐落于洛杉矶菲格罗亚街上的斯台普斯中心是一座多功能体育馆,应该是洛杉矶最著名的体育设施,因为它是洛杉矶多支球队的主场,包括洛杉矶湖人和洛杉矶快船这两支篮球队、洛杉矶国王冰球队、洛杉矶火花女子篮球队等众多的职业俱乐部球队。其中洛杉矶湖人队以56次季后赛、31次西部冠军、16次总冠军的骄人战绩名闻遐迩,以至于很多人只知「湖人」而不知「斯台普斯」。
斯台普斯中心除了体育赛事,还举办过很多的音乐会。2009年3月,美国著名的摇滚歌星迈克尔 · 杰克逊宣布复出后就一直在斯台普斯排练,直到这位巨星去世的前一天。
在斯台普斯中心的广场上竖立着好几座雕像,包括「魔术师」约翰逊、「关键先生」韦斯特、「大沙鱼」奥尼尔和今年四月刚刚落成的NBA总决赛历史上的「篮板王」,现年83岁的埃尔金 · 贝勒。这位传奇人物在总决赛历史上单场61分的成绩至今无人企及。
《宣堡小馄饨》B0000000022 · 2018年6月27日摄于中国江苏泰兴宣堡
前些日子带闹闹巡游苏鲁沿海,返程时在江苏的泰兴多逗留了一天,专门驱车30余公里去了一趟宣堡镇,这才品尝到一直心心念念的「宣堡小馄饨」。
宣堡小馄饨的历史并不算太长,距今50来年,最早的源头为镇上一个叫赵鸿福的人开的一家大众饮食店。赵鸿福人称「赵锅子」,买卖不大,但很是用心。经过不断的琢磨和改进,「赵锅子」让自家的馄饨具有了与其他店家不太一样的独特的风味,食客近悦远来。
现如今宣堡镇上的小馄饨店开了有十好几家,但名气最响的是北街上的「飞马馄饨店」。店主马振业从小拜师「赵锅子」的嫡传弟子田保根,也算是得到了「赵锅子」的真传,生意兴隆。
宣堡小馄饨皮薄馅嫩、味美汤鲜,制作方法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小馄饨,稍嫌复杂。据马振亚介绍,他家的小馄饨有四大特点:首先是皮子好。和好的面先是经擀面机擀一遍,然后用手工至少再擀四遍。这样制作出来的馄饨皮薄如宣纸,几近透明。马振亚说,如果天气晴好干燥,他们家的馄饨片可以用火柴直接点燃;其次是包馄饨的手法也很有讲究。包出来的小馄饨下锅后,看起来就像是一盏盏小灯笼,饱满,但不会散;第三是用料讲究。他家包小馄饨肉馅用的都是纯精的瘦肉,而且都是手工切碎;最后一个特点是他家的小馄饨汤是红汤,是根据「赵锅子」当年的秘方调制而成,口味独特,「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是他家馄饨的一大卖点。
由于生意红火,「飞马小馄饨店」早先每天从凌晨五点一直开到晚上七点,但近来年过六旬的马振亚有些力不从心,现在每天下午一点至四为休息时间。
《农夫市场》A3205000002 · 2018年6月4日摄于美国加里福尼亚洛杉矶
上世纪30年代美国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大萧条。洛杉矶当地的一些农民为解决生计,开始在城外的一块空地上摆摊兜售自家生产的农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摊位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广,最后发展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农贸市场,也就是现在的「农夫市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和全美很多其他城市一样,洛杉矶也迎来了一个大发展时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来位于城市边缘的农贸市场逐渐被城市所包围,但怀旧的洛杉矶人却始终不忍心将已经变成城市中心的这个农贸市场拆除,只是将其从一个单纯的农贸市场改造成集美食、购物和娱乐于一身的休闲步行街区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如今的农夫市场已成为洛杉矶的一个著名景点,是很多旅游杂志和网站强烈推荐的洛杉矶必去的观光地之一,市场入口处的白色钟楼更是洛杉矶的一大标志性建筑。
《自由女神像》A3202000004 · 2018年5月26日摄于美国纽约
几个小时前,也就是「美国独立日」当天,一名妇女爬到自由女神像的脚前,手持标语抗议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移民政策。
「自由女神像」,全称是「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位于纽约哈德逊河口附近的自由岛上,其作者是一位意大利裔法国人,名字叫弗雷德里克 · 奥古斯特 · 巴特勒迪,内部结构则由居斯塔夫 · 埃菲尔负责设计。这位伟大的工程师后来建造了位于法国巴黎的著名的埃菲尔铁塔。
很多人说,自由女神像是法国为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而特别赠送美国的礼物。但实际上,这座纪念碑直到1886年10月28日才正式落成,这时距美国独立100周年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
一个多世纪以来,耸立在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铜像已成为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的象征,永远表达着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进入纽约港的船只上的乘客可以看见屹立的自由女神高举自由火炬。对成千上万个前往美国的移民来说,自由女神是摆脱旧世界的贫困和压迫的保证,自由女神像成了美国的象征。
自由女神像的蓝本是法国巴黎卢森堡公园的一尊自由女神像。有人调侃,说其身披布袍、高举火炬的造型就像是一个正在叫卖冰淇淋的美国大妈。
《着陆》F0300000164 · 2018年6月2日摄于美国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大峡谷
据说毛泽东生前曾说过,想「到科罗拉多看看,到密西西比游游,到黄河岸边走走」。
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经科罗拉多河亿万年的冲刷和侵蚀所形成,是举世瞩目的自然奇观,1979年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据《百度百科》介绍:科罗拉多大峡谷全长446公里,平均宽度16千米,最深处2133米,平均深度超过1500米,总面积为2724平方千米。
大峡谷是科罗拉多河的杰作。这条河发源于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洪流奔泻,经犹他州、亚利桑那州,由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利福尼亚湾入海,全长2320千米。「科罗拉多」,在西班牙语中,意为「红河」,这是由于河中夹带大量泥沙,河水常显红色,因而得名。
科罗拉多大峡谷不只是一处自然奇观,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经亿万年的演化,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圈,仅动物就包括75种哺乳动物、50种两栖和爬行动物、25种鱼类和超过300种的鸟类。
美国早期环保运动领袖、作家约翰 · 缪尔在19世纪末游历了大峡谷后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不管你走过多少路,看过多少名山大川,你都会觉得大峡谷仿佛只能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