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感的小「抹胸」》F0300000160 · 2018年6月24日摄于中国山东青岛第一海水浴场

 

尽管已是六月下旬,但青岛的海水依旧很凉。闹闹先前被海浪打湿的衣裤都还晒着,这会儿正光着膀子。我怕他再次着凉,让他玩了半个小时,便招呼说准备打道回府。可问题来了:闹闹的衣裤没干透,没法穿。

外婆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只见她打开双肩包,悠悠地从里头抽出一条户外头巾来。这种头巾在户外本来就用处很多,到了外婆手里更是成了「百变魔法巾」:既可以裹在头上隔沙尘,也可以箍在额头上挡风、包在脸上防晒、圈在脖子上御寒、缠在手腕上擦汗。去年秋在内蒙古,外婆弄了两个套在腿上当绑腿。外婆用手撑开头巾试了试,然后很有把握地往闹闹身上一套。嘿,立马变成了一件既漂亮又性感的小抹胸。

在回酒店的六路公交车上,两个初中生模样的小女孩扭过头来一边好奇地看着闹闹,一边交头接耳。估计不是在探讨闹闹身上穿的到底是啥,就是在琢磨小男孩为什么会穿这么花哨的小抹胸。


《放虎归山》F0300000159 · 2018年6月24日摄于中国山东青岛第一海水浴场

 

青岛第一海水浴场必须得到,因为对闹闹来说,这里具有和栈桥同样的非凡意义:妈妈小时候也来过。

妈妈第一次来这里时不敢下海,外公好说歹劝也不管用,最后抱起才四岁的妈妈直接扔进了海水里。妈妈当时的反应有些不可思议:呛了几口之后,挣扎着站起身,没有哭闹,而是抹了一把满脸的海水,大吼一声:「大海啊,我跟你拼了!」然后踉踉跄跄、跌跌撞撞地朝海浪扑了过去。

估计是呛糊涂了。

有了烟台的经历,闹闹不敢造次,怀揣着十二万分的小心,始终和海水保持着尺把的距离。但常在海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当时正值涨潮,海浪一浪高过一浪。终于,一个半大不小的海浪重重地打在闹闹的腿上。闹闹毫无防备,一个趔趄。尽管没跌进海里,但衣裤全湿了。

闹闹知道外婆要不高兴了,跑到我跟前,不安地嘀咕道:「外公,我的衣服又湿了。」

「没关系,你索性去外婆那儿把衣服全脱了,叫外婆放太阳底下晒着,一会儿就能干。」

外婆躲在屋檐底下,离我们有好几十米远。我怕闹闹跑丢了,就一直盯着他的背影。只见这小子去的时候满心忐忑,但回来的时候光着膀子,又是蹦又是跳尽情地撒着欢儿。

我知道这小子算是躲过了一劫:外婆没赏他一通骂。


《玛丽莲 · 闹闹》F0300000158 · 2018年6月23日摄于中国山东青岛栈桥

 

天气预报说青岛这两天晴到多云,接下来会有好几天的暴雨。所以我们到了青岛后抓紧时间,在酒店里放下行李就直奔栈桥。

栈桥,大清时期始建,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是青岛最著名的地标。

一如既往的人头攒动。为了解闷儿,我一边带着闹闹往前挤,一边问他:「为什么叫『站桥』?」

「是啊,为什么不叫『坐桥』、『走桥』、『跑桥』、『跳桥』、『奔桥』、『飞桥』、『躺桥』,偏偏要叫『站桥』,真是奇怪。」闹闹说得一本正经且煞有介事,听得身后的外婆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厉声警告:「你们两个又来了是吧。」

由于栈桥紧帖着海面,为了减轻涌浪对桥面的巨大压力,桥面的水泥板上开了很多的小圆孔。丫头四岁那年曾经带她来过。当时为了逗她玩,就让她站在通气孔上,说给她拍照。结果是没等快门响,涌浪先到了。一股气流从通气孔「呼」地喷了出来,把个小花裙吹得跟一朵盛开的喇叭花似的。丫头吓得张惶失措,不知道是该先捂裙子呢,还是先跑。

闹闹之前听过这个故事,所以当我让他站好说要给他拍照时,他一看跟前有一个通气孔,赶紧用手护着裤子,还一脸的坏笑。他倒不是怕裤子给吹跑,是说给妈妈看,出出妈妈的丑。


《章鱼小丸子》F0300000157 · 2018年6月22日摄于中国山东威海

 

来威海,是想让闹闹好好玩玩海的,所以住的酒店离海岸很近,仅一街之隔,步行也就几分钟。可闹闹一病,玩海暂且先不考虑了,疗伤要紧。

我感觉闹闹的小身子骨比以前要硬朗很多。以前一发烧,没三五天根本好不了,但这次也就一天,烧便基本退了。

午觉睡醒,我带闹闹到海边的绿地广场走走,让他解解闷。广场上有一家小店,路过的时候我问闹闹,想不想吃冰淇淋。闹闹说只想吃绿豆冰棍。

上帝关上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这话还真不假。海是玩不成了,可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小店里还真有绿豆冰棍。

闹闹坐在广场的椅子上正吃着冰棍,妈妈从上海发来微信,问闹闹在干嘛。我回话说在吃冰棍。妈妈有点急,说让他少吃点。我说放心好了,一多半的冰棍已经在地上和裤子上了。

逛了一会儿,我怕闹闹累,便带着他往回走。海边绿地的街对面是威海会展中心,广场上正在举办食品节,摆出了好些个食品摊,不下几十家。我问闹闹,想吃点什么。他说很想吃章鱼小丸子。我带着闹闹拐弯抹角地挨家找,走到一半的时候,上帝又为闹闹打开了第二扇窗:我们看见了章鱼小丸子。

我掏出钱,买了一盒,六个。闹闹一口气吃了四个,然后把剩下的两个连同纸盒子一起塞到我手里:「外公,你吃吧,我吃不下了。」

我用竹签挑起一个送进嘴里,一边嚼,一边问:「闹闹,章鱼小丸子好吃吗?」

他点点头:「好吃。」

「好吃个屁,里面根本就没有章鱼粒。你是饿晕了,所以连面粉团子都觉得好吃。」我说。


《全副武装》F0300000156 · 2018年6月21日摄于中国山东烟台金沙滩

 

带闹闹出门,外婆总是很辛苦。外婆对紫外线过敏,但为了陪闹闹,骄阳之下,不得不全副武装,真是够呛。

从蓬莱去往威海的途中在烟台逗留了半天,因为这里的金沙滩非常漂亮,想让闹闹玩会儿海。却不料一不留神,闹闹就病了。

闹闹原本只是在沙滩上挖沙的,也是无意间,发现海水里有很多的鱼苗。闹闹哪管身上还穿着衣裤鞋袜,直接扑进海水里,和小鱼苗来一个亲密接触。等回到岸上,从里到外全湿透了,还一身的沙。

往停车场走的时候,太阳毒辣辣的,但闹闹直叫冷。当时我们就感到有些不妙。果不其然,等到了威海,在酒店放下行李准备出门吃饭的时候,闹闹说叫外卖算了,说不想走路了。看到他一脸的无精打采,不用摸额头就知道这小子准发烧了。

得,饭没吃,先吃了一大把的药。


《哈德逊河》A3202000003 · 2018年5月26日摄于美国纽约

 

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大都市一样,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也有一条母亲河:哈德逊河。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一架客机这里成功迫降,成为世界航空史上的一大奇迹。

当天下午,切斯利 · 萨伦伯格机长驾驶US1549号航班从纽约飞往夏洛特。飞机起飞后不久即迎头撞上了一群加拿大黑雁,两台发动机同时受损。塔台接到报告后指示US1549立即返航。不幸的是,由于飞机完全失去动力,已经无法调头。萨伦伯格随即决定将飞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伯勒机场,但他很快就改变了主意:根据当时的飞行高度和下降速度判断,萨伦伯格完全没有把握将飞机飞到备降机场,只能就近迫降。萨伦伯格在完全没有动力的情况下操控飞机避开了纽约稠密的建筑和人群,最终成功地迫降在了哈德逊河上,机上的155人全部生还,堪称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萨伦伯格成为了美国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后来还被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拍成了电影《萨利机长》。

8天后,萨伦伯格迎来了他的58岁生日。


《蒂华纳街景》A3502000001 · 2018年6月5日摄于墨西哥下加里福尼亚蒂华纳

 

蒂华纳,墨西哥边境城市,与美国加里福尼亚的圣迭哥之间仅隔着一道铁丝网,是美国和墨西哥两国长达3152公里边境线的起始点。

长期以来,美国和墨西哥边界麻烦不断,非法移民和毒品还是持续通过边界涌入美国,让美国人头疼不已。尽管美国各界政府对美墨边境问题都非常重视,也采取过很多管控措施,但大都收效甚微。特朗普上台后,扬言要彻底解决这一难题,并动手修建更加坚固的边界墙。

其实在历史上,美国原本是有机会吞并墨西哥的。如果那样的话,现在的墨西哥只是美国联邦的几个州,边界问题也根本就不复存在。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人野心勃勃,企图通过领土扩张建立起一个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从南极到北极庞大帝国。作为这一野心的一部分,美国鼓动民众向墨西哥移民进行渗透。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些移民与墨西哥政府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又唆使墨西哥奴隶主发动武装叛乱,并趁墨西哥军队平叛时直接出兵干预,最终导致德克萨斯「独立」,成立「德克萨斯共和国」。不久之后,美国又以保护德克萨斯领土利益为允诺引诱其加入美国联邦。同年,德克萨斯即成为美国的第28个州。

但美国非但没有就此止步次年,反而得寸进尺。次年,也就是1846年,美国军队越过了德克萨斯与墨西哥之间的边界,美墨战争由此爆发。这场战争持续了两年,最终美国大获全胜,占领了整个墨西哥。但不久之后,除了德克萨斯、新墨西哥和上加里福尼亚外,美国把其他地方又交还给了墨西哥。

有学者分析指出,美国之所以这样做,体现的正是典型的美国式功利主义。

美墨战争结束后,美国夺得的地区地广人稀,居民多为英法后裔,文化上和美国比较相通;而墨西哥南部人口稠密,且多为西葡后裔,文化上较难融入美国社会,经济上也远远落后于当时的美国。对美国而言,不但难以管控,而且还会增加联邦政府的财政负担。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尽管当时美国已经开始崛起,但其实力仍无法和英法等老牌强国相提并论,况且,美黑战争结束后,英国便对美国发出过警告。在权衡了内部利益和外部压力之后,美国决定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把肉吃了,把骨头留给了墨西哥。


《「无畏号」海空天博物馆》A3202000002  · 2018年5月26日摄于美国纽约

 

「『无畏号』海空天博物馆」位于美国纽约哈德逊河东岸的86号码头,和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仅一街之隔,其主馆是退役的「无畏号」航空母盘。

「无畏号」是美国「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全部二十四艘中的第三艘,1943年8月16日服役,1974年3月15日最终退役,1982年2月23日退出海军并移交「『无畏号』博物馆组织」。同年8月,「无畏号」航空母舰经改装后作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无畏号」航空母舰可以说就是为战争而生。1941年12月1日开工后不到一周日军就发动了对珍珠港的偷袭,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服役期间,曾先后参加过两次战争,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另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

「『无畏号』海空天博物馆」除了「无畏号」本身外,还有「企业号」航天飞机、协和飞机、超音速侦察机以及其他各型军用飞机、直升机。在码头的另一侧,还停靠着一般「黑鲈号」潜艇,同样可以入内参观。

我们带着闹闹参观的那天,博物馆正在举办「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纪念活动,很多曾经在「无畏号」上服役过的老兵亲自为游客讲解。在经过一个舱室的时候,闹闹对着一个正在讲解的老兵行了个礼,没想到这个老兵从椅子上站起身,举手向闹闹一个标准的军礼,可把闹闹乐坏了。


《黄石国家公园》A3203000001 · 2018年5月30日摄于美国怀俄明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地处号称「美洲之脊」的落基山脉,是美国乃至全世界第一座国家公园。

1870年,费迪南德 · 瓦 · 海登受美国国会之托,率领一支由地质学家、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和艺术家组成的团队进入黄石,对这一地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地质勘察。一年后,海登向国会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这份500页的报告第一次系统且直观地将黄石瑰丽奇景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引起轰动。次年,美国国会通过《设立黄石国家公园》法案,以保护这一「属于这个新兴国家全体人民的国宝」。

黄石国家公园其实是一处超级火山系统,在过去的二百万年里曾经发生过数次超级规模的大喷发,至今依然活跃。在其下8公里处,是一个直径70公里、厚度10公里的岩浆库,并且还在不断膨胀。据观测,1923年以来,黄石公园部分地区的地表已经上升了70厘米,非常惊人。

有科学家声称:隐藏在黄石公园地下的世界上最大规模「超级火山」的喷发间隔约为60万年,而它的最近一次爆发很可能就发生在距今约64万年前。 英国科学家曾用计算机进行了模拟演示,一旦黄石公园内的超级火山爆发,在三四天内大量的火山灰就会抵达欧洲大陆,而美国75%的国土可能将「面目全非」,周围1000公里内90%的人都将无法幸免于难。而且由于巨量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层,地球将迎来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火山冬」。这将对全世界都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泳圈名宿》F0300000153 · 2016年9月26日摄于中国江苏无锡梁鸿湿地丽笙度假酒店

 

闹闹的「泳装照」很多,但室内的很少。出于隐私保护,泳池一般都不允许拍照。2015年在苏州的静思园拍过一次,但那次拍的是酒店房间的浴缸。这张照片是在无锡梁鸿湿地丽笙酒店的室内泳池拍的。那天除了我们俩就再无一人,包括救生员。

闹闹打小喜欢游泳,觉得很酷。只是这样的喜欢很有点叶公好龙的意思。当他娘老子真的给他请了教练,开始正儿八经地接受正规训练之后,这小子觉得不那么好玩了。可「开弓没有回头箭」,想跟他娘老子打退堂鼓,门都没有。

半年过后,闹闹开始不再喜欢游泳,接下来是抵触、排斥,渐渐心生畏惧,最后发展到每逢游泳的前一天,身体都要出点小状况:不是胳膊疼、腿疼,就是莫名的低烧。

好在上个月,闹闹的苦日子总算熬出头了。不是他娘老子同意放弃,而是闹闹好歹算是学成了:可以不借助任何器具挥洒自如地游一个全程。

一年多的心血,一万多的银子,一切总算没有白费。可一个千古未解的问题来了:既然会游泳了,当你娘老子和你媳妇同时掉进河里,你先救谁?

来,外公教你:讨一个会游泳的媳妇,让你媳妇救你娘。

外公再问你:当外婆和妈妈同时掉进河里时,你会先救谁?

千万记住:当外婆和你娘老子在一起的时候,无论如何都让她们离河远点。真要是她们同时掉进河里,你小子死定了。


《依依不舍》F0300000154 · 2018年6月15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本溪路幼儿园政悦部

 

今天是本溪路幼儿园政悦部的毕业典礼。妈妈可能请不出假,也可能是因为幼儿园受场地所限,规定只能由一个家长陪同,妈妈便让外公出席,好给她儿子拍些照片留作纪念。但后来发生了一点小状况:出门还是满格的相机电池拍了个把小时就只剩下一格电了。外婆赶来送备用电池,就留了下来。

2013年11月30日,妈妈和外公陪着闹闹一起参加本溪路幼儿园政悦部的开放日活动。那天的幼儿园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让还不满两岁的闹闹感到新奇,同时有些张惶。妈妈把闹闹带到一张桌子前,又给他找来一堆玩具。闹闹显然有些拘谨,先是看了一两分钟,然后才伸出手独自玩了起来。

这是闹闹第一次来到这所幼儿园。那一天的事,外公至今记忆犹新,恍若昨天。

在外公看来,幼儿园就像是一块秧田。孩子们在这里由发芽到破土,再到长成合格的秧苗,太多的人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尤其是妈妈和老师们。

闹闹很幸运,在他的人生之初遇到了三位优秀的启蒙老师:俊俊、岚岚和莎丽。


《踢馆拉斯维加斯》F0300000152 · 2018年6月2日摄于美国内华达拉斯维加斯

 

拉斯维加斯是世界最著名的四大赌城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澳门、摩纳哥城、大西洋城。

拉斯维加斯地处美国内华达州荒漠,建城于上世纪初,它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美国史。

《澎湃新闻》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拉斯维加斯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摘录如下:

拉斯维加斯位于内华达州东南部,四周是被荒凉的沙漠和戈壁所包围的山谷地区。这里属于沙漠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有时气温超过40℃,是全美最干旱的城市。在美国拥有10万以上人口的280座城市中,拉斯维加斯的降雨量倒数第一。

据考古学家马克 · 哈林顿的研究,在10000年到15000年以前,我们今天所说的南内华达地区,是一片水源充足、草木丰茂的沼泽地带。但随着气候的变化,沼泽地消失,形成了干燥不毛的沙漠。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印第安人开始在这里居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逐渐深入这些地方探险,也不断地和当地人开展商业贸易。

1829年,操西班牙语的商业贸易者,在从新墨西哥通往加州的旅途中,发现了有泉水的绿洲,于是将这个地方命名为拉斯维加斯,西班牙语的意思是「低湿的水草地」。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道:「拉斯维加斯丰富的地下水,缩短了西班牙人通向洛杉矶的商路,也减轻了旅行者的痛苦。」

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探险家开始涌进拉斯维加斯的峡谷,来寻找被马克 · 哈林顿描述为「一座失落城市」的历史。1844年,约翰 · 弗雷蒙带领探险队来到拉斯维加斯,并公开发表了探险笔记,使得许多美国人慕名前来寻找西班牙人的商路。

1846年5月,墨西哥和美国因领土纠纷发生战争,美国总统波尔克下令扎卡里 · 泰勒带兵进入得克萨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多次击败了墨西哥军队。1848年2月2日,双方签订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规定原属墨西哥北部从希拉河到美国的大片领土划给美国,这其中包括了今天犹他州和内华达州的所有土地。拉斯维加斯自此开始归属美国政府管辖。

考虑到这一地区在战争中的重要性,1854年,美国国会拨款25000美元建立军事要道,拉斯维加斯则成为从盐湖城到加州邮政路线的常规中转站。

与此同时,摩门教徒也进入这一地区,在伯明翰 · 杨格的带领下雄心勃勃地要建立一个属于他们的宗教国家。1855年,杨格派30个人去拉斯维加斯建立了第一个非印第安人居住区,筑造了旨在保护美国移民免受印第安人伤害的要塞,但因与印第安部落之间的冲突以及一些政治原因,在两年后放弃了这一殖民计划。

1859年,在与内华达毗邻的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康斯托克大矿脉,次年在卡森河谷又发现了富矿。这使得矿工蜂拥而至,形成一些矿工营地。人口的聚集吸引了各种服务行业进入,酒馆、杂货店、赌馆等相继设立,拉斯维加斯地区成为早期矿区营地食品和货物供应的中心。但随着采矿业的衰落,这些外来移民又逐渐撤出了矿区。

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铁路的修建带动了一批城镇的兴起。作为传统商路必经之地的拉斯维加斯,由于有丰富的地下水和自流井,可以作为附近矿业和铁路沿线的供水点。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蒙大拿州的参议员买下拉斯维加斯2000英亩土地,并利用他的政治资源使拉斯维加斯被选为洛杉矶、圣佩罗德和盐湖城铁路的中转站。

1905年,美国西部铁路完工,拉斯维加斯正式成为一个铁路城镇,这拉开了拉斯维加斯飞速发展的序幕。旅馆、商店和酒吧开始扎堆出现,一个有几千居民的小镇逐渐有了雏形。

19世纪末期,由于铁路工人罢工、铁路公司破产,拉斯维加斯一度陷入困境之中;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胡佛水坝的修建又带来了新机遇。

1928年,美国总统卡尔文 · 柯立芝签署「博尔德峡谷法案」,决定在拉斯维加斯东南的科罗拉多河上修建水坝。该水坝的修建是美国历史上自巴拿马运河以来最大的工程。当时的居民洛克菲尔这样回忆道:「在法案通过的那个晚上,我永远不会忘记居民庆祝的情景,整个城市都为此发狂,他们都为此开怀畅饮。」由于胡佛早在1920年代初期就积极倡导水坝的修建,并致力于促进修建大坝法案通过,1935年水坝建成之际,官方将其命名为「胡佛水坝」。

水坝的修建解决了拉斯维加斯的水电供应问题,对于这个地处沙漠之中的小城无疑是一次彻底的拯救。与此同时,它还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胡佛水坝被誉为新的世界奇观,从修建之初就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而拉斯维加斯是通往「水坝的大门」。据统计,1932年参观水坝的游客达10万人,到1934年,这一数字增长到26.5万人。在这些参观水坝的游客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人驻足拉斯维加斯。

促进拉斯维加斯城市发展的另外一件大事,同样也发生在1930年代,这就是赌博业的合法化。与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一样,赌博在内华达州一直以某种隐秘的方式存在。193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造成了内华达州严重的财政困难。为寻找新的财源,内华达州决定将赌博合法化,以便从州内早已存在的地下赌博业中获取财源。

1931年,内华达州通过著名的「托宾法案」。该法案规定,合法赌博可完全开放;开赌场不需要到州政府领执照,只要到各地警察局登记即可;登记时只需缴纳一定的税金;每张赌桌每月缴纳25美元,每部老虎机每月缴纳10美元。这些税金州政府可得25%,县政府得25%,市或镇政府得50%。

这项措施刺激了拉斯维加斯赌博业的发展,许多赌场宾馆建立起来。尤其是随着观光大坝的游客增多,夜总会和赌场游乐吸引越来越多人前来消费,这推动了拉斯维加斯娱乐经济的发展。

政府在把赌博业引向合理化经营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特别的措施。例如,赌博业发展初期,黑社会势力的介入造成了城市秩序混乱、城市名誉败坏,政府便强力取缔黑帮势力,还制定一系列法律保障赌城在良好的秩序中运行: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内,不得有当铺和高利贷之类的场所,为禁止未成年人沾染赌博恶习,赌场也限制未成年人进入。许多赌场老板为了长久经营,也有设置了一些打击犯罪、违规的不成文规定,例如各个酒店和赌厂可以私设监狱,对于不法行为,一旦被保安人员抓获,惩罚非常严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斯维加斯又因联邦政府与战争有关的两项措施,获得了重要的发展机会。

美国在战争中大力发展与军事相关的产业,拉斯维加斯因其充足的阳光、丰富的地下水、又深处沙漠等有利条件而被选中。在距离市区8公里的地方,政府投资建了军事训练基地。每月有数千名飞行员和枪炮手在此接受训练,拉斯维加斯成为这些士兵消费的场所。

此后,联邦政府又投资一亿四千万美元建立了基础镁公司,冶炼镁砂矿,供战时制造飞机和导弹。这不仅为拉斯维加斯提供了重要的税源,更是造成了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从1940年到1944年,拉斯维加斯的人口从8000人增至20000人,城市商业因此兴起。成千上万的士兵、镁公司的职工及他们的家属,成为拉斯维加斯人口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促进了生活消费品的增长,也促进了赌博业的繁荣。

战争结束后,随着联邦政府的军事投资减少,拉斯维加斯市政府的管理者开始探寻新的发展道路,以弥补军事工业撤离后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综合考察了拉斯维加斯的实际情况后,市政府决定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当时的商会主席马克思 · 凯尔茨说:「旅游观光产业确实是一种非常有利的产业,因为它是一种会带来金钱,而不会拿走任何东西的产业。」

在整个五六十年代,拉斯维加斯市赌博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建立了许多大型的赌场酒店,并积极宣传各种以西部主题和赌博业为元素的文化,来吸引更多游客。当地的公众领袖、房地产推销商、工商业主和报刊记者们考察了美国各大旅游胜地的宣传模式,回来制定了一系列策略,并筹集大量资金,先后聘用汤普森公司和西部侯爵广告公司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

在这个过程中,联邦政府的政策和法令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美国学者尤金 · 莫林所言:「缺水,土地贫瘠、矿业和重工业的发展不足严重地限制了其发展成一个大城市。」但是,救济工程、新政计划、国防投资和空气改造、州际高速公路、喷气式飞机旅行、工作权利法案和低税,这些促进阳光带城市发展的机会同样帮助了拉斯维加斯。政府的一系列发展计划和项目,弥补了拉斯维加斯的许多先天不足。例如,1966年联邦政府资助南内华达水利工程建设,引米德湖的水到拉斯维加斯,解决了拉斯维加斯自二战以来地下水耗竭所引起的危机。此外,联邦政府资助修建的克拉克电站和瑞德 · 加德纳电站,以及铺设的天然气管道,都对拉斯维加斯的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70年代以后的四十多年间,是拉斯维加斯高速发展的时期,赌城文化逐渐成为其城市名片。直到今天,每天仍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集到这里,去亲自体验这座对金钱、奢侈和色情坦率表达的欲望之都。


《尼亚加拉瀑布》A3202000001 · 2018年5月28日摄于美国纽约

 

尼亚加拉河位于北美的五大湖区,为美国和加拿大的界河,其东侧属于美国的纽约州,而西侧则属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

尼亚加拉河南起伊利湖,全长56公里,一路向北,最后注入安大略湖。河流的32公里处有一道断崖,每秒20000立方米奔腾咆哮的尼亚加拉河水挤过宽不足两公里的河道飞流直下50米跌入峡谷,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尼亚加拉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共分三段:加拿大瀑布,也称「马蹄形瀑布」、「美利坚瀑布」以及「新娘面纱瀑布」。其中位于加拿大境内的马蹄形瀑布规模最大,也最为壮观。

由于受到水流的冲刷,尼亚加拉瀑布每年都会后移一米。为了改变这一趋势,减缓瀑布的后退速度,瀑布上游的七成水量被分流用作水力发电。尽管如此,尼亚加拉瀑布的汹涌澎湃和狂野不羁仍令人叹为观止。


《纽约客》F0300000151 · 2018年5月26日摄于美国纽约第五大道

 

我们7日晚上八点回的家,8日一早妈妈就把闹闹送进了幼儿园。外婆经历了差不多近半个月黑白颠倒的日子,拖着闹闹横穿美国,精疲力竭,而妈妈又请不出假,没人带,真是无奈。

这次的美国之行,十三四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加上每天马不停蹄,从东部的纽约到西部的洛杉矶,几乎横穿了整个美国,外婆、外公都觉得疲惫不堪,但闹闹不但撑了下来,而且始终表现很乖,让我们既欣慰又感动。

真的太不容易了:十四五个小时的时差,不管多困,每天早上只要外婆轻轻一叫,闹闹立马起床,刷牙、洗脸,匆匆吃点早餐就跟着跑,没听他叫过一声累。

这才像咱家的孩子:懂事,靠谱,着调。


《柴爿馄饨》F0300000148 · 2015年2月19日摄于中国浙江绍兴安昌古镇

 

有一回在日本的横浜,从酒吧出来,已将近半夜。老朋友高田意犹未尽,「走,带你去吃碗街头拉面,让你也体验一下我大学时的美好记忆。」

一行人兴致勃勃地走到街边停着的一辆花哨的微型厢式货车前。一边的车厢板往上打开,由两根细金属杆支撑着,成了一个临时的雨篷。车厢里灯火通明,热气腾腾。一个小小的柜台,放着一只筷盒和几个调料罐。柜台后面是一个忙碌的身影。一角有一个小小的贩卖机,塞进钱,按一下按钮,便会吐出一张小纸片。将小纸片放在柜台上,不用言语,掌柜看了之后先是谢过,然后转身下面、配料,将面端上柜台。像这样的街头拉面通常是没有凳子的。我们几个取了筷子,站在柜台前,一边吸吸溜溜地吃面,一边聊着各自的大学时光。

「街头拉面」到了上海,便是「柴爿馄饨」。或是担子,或是「黄鱼车」,或是板车,一只柴火炉子,上面架着一口钢精锅,烧着水,在弄堂口候着。和日本的街头拉面不同的是,「柴爿馄饨」通常会有一张矮矮的小木桌,边上围着两三只小木凳。小木桌上放着几只蓝边瓷碗,里面放好了猪油、酱油、盐、味精,再就是几粒葱花。有人光顾,摊主这边揭开锅盖,捏起小馄饨数进锅里,那边提起热水瓶冲汤。「小馄饨」跟通常的馄饨不同,个小,皮薄,裹着一丁点的肉糊,下锅之后只需稍稍搅几下便能熟。等捞进冲调好的热汤碗之后你再看小馄饨:红汤青葱之中,一个个晶莹剔透,能见到里头红红的肉馅,极是馋人。

虽说小时候经常见得到「柴爿馄饨」,但并不能经常吃。那是极奢侈的一件事,只有病了,而且要比较严重,像高烧不退,才有可能吃上一回,解解馋。


《上海玻璃博物馆展品》C0000000004 · 2015年7月4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上海玻璃博物馆

 

和瓷器相类似的是,清代玻璃器又分宫廷制造与民间制造两大系列,宫廷玻璃器占其中的四分之三。宫廷玻璃代表了清代玻璃制作的工艺水平,是造办处玻璃厂按照皇帝的谕旨为皇家制作的各种玻璃器皿。从康熙皇帝玄烨到末代皇帝溥仪,清庭内务府官办作坊造办处玻璃厂从未停止过玻璃的制造与生产。

玻璃厂建立后,清代的玻璃制作在皇帝和造办处管理大臣的统一指挥下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据不完全统计,康熙朝已有单色玻璃、画珐琅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洒金玻璃等品种,雍正朝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描金玻璃。

单色玻璃是指用单一颜色玻璃吹制的玻璃器皿。康熙朝的单色玻璃是对清以前玻璃制作工艺的继承与发展。这时期的传世品,据说仅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一件透明玻璃水丞。雍正朝制作数量最多、器型最丰富的品种是单色玻璃,为当时的主流产品。

单色玻璃有「涅玻璃」与「亮玻璃」之分,「涅玻璃」是指不透明玻璃,「亮玻璃」是指透明玻璃。

珐琅是一种绘烧于金属胎、瓷胎和玻璃胎上的釉料,康熙年间从欧洲传入我国。玻璃胎画珐琅是清代首创的玻璃装饰工艺,始于康熙朝。可惜的是,康熙朝玻璃胎画珐琅的实物至今未被发现。

康熙朝玻璃制作工艺的另一创新是套玻璃的烧制成功。所谓「套玻璃」是指由两种以上颜色玻璃制成的器物。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玻璃胎上满套与胎色不同的另一色玻璃,之后在外层玻璃上雕琢花纹;一是用经加热半熔的色料棒直接在胎上作花纹。套玻璃是玻璃成型工艺与雕刻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是玻璃制作工艺史上的重要发明。这两种方法制作出的器物均可见凸雕效果,既有玻璃的质色美,又有纹饰凹凸的立体之美。

纵观历史,康熙朝是清代官造玻璃制作工艺的开端和奠定基础的时期,玻璃厂的建立是康熙皇帝玄烨继承中国传统玻璃制作工艺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产物,也是皇家对玻璃制品重视与喜爱的结果。晶莹璀璨的玻璃器成为清代艺术品中的新宠和皇帝重要的赏赐品。雍正朝玻璃颜色达30种之多,可谓五彩缤纷,斑斓绚丽,成为雍正朝玻璃制作工艺的闪光点。乾隆朝是有清一代玻璃制作工艺最为辉煌、全面发展的时期。嘉庆朝是玻璃制作工艺的转折点,从此造办处玻璃厂一蹶不振,工艺水平逐步下降。清代玻璃工艺制作与发展的历史与清王朝的兴盛衰亡息息相关,这正是官办作坊不可抗拒的发展规律。

由于玻璃具有其他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玻璃已经无处不在。随处可见的像门窗、电视、汽车、钟表、手机、家具、照明、眼镜、器皿、饰品等等等等,还有很多是我们看不见的:如玻璃钢、通讯光缆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玻璃是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上海玻璃博物馆展品》C0000000004 · 2015年7月4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上海玻璃博物馆

 

然而,考古发掘证实,早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中国就已经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这或许与青铜冶炼和炼丹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可能是炼铜、炼丹或烧制陶器的「副产品」。

无论如何,中国玻璃生产技术有着自己的渊源,这已为近年来的大量考古研究所证实。在中国古代,玻璃被称为「琉琳」、「流离」、「琉璃」等,从南北朝开始,还有「颇黎」之称。

在河南洛阳、陕西宝鸡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发现了大量的玻璃管、玻璃珠等器物。经中外专家用现代化光谱鉴定发现:中国古代玻璃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虽然绚丽多彩、晶莹璀璨,但易碎、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用途不多,发展缓慢。而古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出土的玻璃器物的化学成分,主要以钠钙为主,克服了「铅钡玻璃」的弱点,耐温性能较好,对骤冷骤热的适应性较强。因此这种古玻璃的用途和生产量都远大于中国古玻璃。

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分属两个不同的玻璃体系,是用一种特殊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这就否定了「中国玻璃外来说」的观点。只是比起陶瓷、青铜和玉石器来,中国的玻璃器具用途不广,因此发展不很充分,相较西方的古玻璃,无论在起源上或是在用途上都较为逊色。到了汉朝,玻璃器由装饰品逐渐演变为礼器、器皿和殉葬品,甚至盛行用来模仿玉器,并部分取代了玉器。

随着水上交通日益发达以及丝绸之路的不断繁荣,西方的玻璃制品通过西域陆续传人我国。在《汉书·地理志》中就有汉武帝派人进行玻璃交易的记载。我国随一些汉墓出土的罗马玻璃容器也证实了这一点。

洛阳东郊东汉墓就出土过一只长颈玻璃瓶。它在深褐、橘黄、绀青、暗紫之不规则的地色中缠绕乳白色线纹,浮现出闪烁的金黄色光泽,斑驳绚烂,非常美观,属于典型的罗马搅花玻璃器,吹制成型,是汉朝和西方早期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中国的玻璃制造工艺到清代发展到顶峰,成为中国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藏有从战国直到明清的古代玻璃器4000余件,其中绝大部分藏品为传世品,尤以清代玻璃制品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整个藏品的90%。


《上海玻璃博物馆展品》C0000000003 · 2015年7月4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上海玻璃博物馆

 

人类制造和使用玻璃的历史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是用来制造装饰物和器皿。但时值今日,这种神奇的材料几乎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玻璃,我们生活着的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距今五千多年前,当时的古埃及人在凝固的火山熔岩中发现了玻璃,不久之后,这些古埃及人便学会了如何将玻璃制成饰物和简单器皿。但直到两千年后,古埃及人才发明了沿用至今的玻璃吹制工艺。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其意义丝毫不亚于转轮制陶。

在说到玻璃发展史时,有一则故事广为流传:

三千多年前,一艘欧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着晶体矿物「天然苏打」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上航行时不幸因海水退潮而搁浅。船员们登岸,在沙滩上用「天然苏打」架锅做饭。吃完饭后,潮水开始上涨了。他们正准备收拾一下登船继续航行时,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来看啊,锅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当船员们把这些闪烁光芒的东西,带到船上仔细研究起来。他们发现,这些亮晶晶的东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熔化的天然苏打。原来,这些闪光的东西,是他们做饭时用来做锅的支架的天然苏打,在火焰的作用下,与沙滩上的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晶体,这就是最早的玻璃。后来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和在一起,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炉子熔化,制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发了一笔大财。

这则故事并不可信。对常年在海上航行的船员来说,潮起潮落可谓司空见惯。在等等涨潮的过程中,不至于劳神费力地去沙滩上架锅做饭。但无论如何,玻璃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和普及,确实源自欧洲,具体来说,源自意大利。另一种说法较为可信:

古罗马战胜古埃及后第一次见到了玻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将古埃及的玻璃工匠抓到古罗马,专门制造玻璃。

公元4世纪,罗马人开始将玻璃运用在建筑上。到公元13世纪,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为了防止技术外泄,意大利人将所有玻璃制造集中在一座孤岛上。有人猜测这座孤岛就是威尼期,因为威尼斯的玻璃制造工艺也非常发达。事实也确实如此,前些年去威尼斯的时候还特意参观了那里的玻璃作坊。这里有一个疑点:公元13世纪时的威尼斯还是一个非常富有的独立的城市共和国,直到公元19世纪中叶才并入意大利。

公元16世纪中叶,意大利的工匠们开始挖掘和利用天然水晶。然而由于天然水晶硬度大、储量少,很难将它制作成器皿。因此,到17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玻璃制造商通过在石英砂溶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铅,由此发明了「人工水晶」,也就是现在所称的水晶玻璃。人工水晶不仅克服了天然水晶的上述不足,而且其透明度高、折光性能好、厚重、耐切割,便于精雕细刻,成为玻璃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并由此迎来了意大利玻璃的鼎盛时期。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玻璃制造中心开始东移,并成就了萨珊波斯的兴盛。这个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最后一个前伊斯兰时期的波斯帝国古波斯是当时东、西方文明最重要的交流驿站,玻璃制造技艺由此继续东行,最后到达中原便是一个合理的推论。


《肴肉》B0000000021 · 2015年8月23日摄于中国江苏扬州狮子楼

 

肴肉,也叫水晶肴蹄,因腌制时加入了硝,旧称「硝肉」。

肴肉是镇江的一道名菜,与「镇江香醋」、「镇江锅盖面」并称为镇江美食三怪,现也为淮扬菜的经典,曾被周恩来总理定为开国大典宴会上的四道冷菜之一。

和其他很多中国传统美食一样,肴肉也有着很多离奇的故事。相传三百多年前,镇江酒海街有一家名为「京口」的酒家。有一回,掌柜的买回四只猪蹄,准备过几天食用,因担心天热变质,便用盐腌。第二天,夫人做鞭炮到处找硝而不见,问掌柜的,这才知道家里的一包硝昨天被腌了猪蹄。两口子急忙揭开腌缸一看,猪蹄没臭,只是有点发红,没舍得扔,便用水反复浸泡后洗净,再加葱姜、花椒、桂皮、茴香一同焖煮。半个时辰之后,锅里飘出一股奇香。那天也是巧了:「八仙」之一的张果老赴王母娘娘的蟠桃会路过此地,闻香止步,下凡扮成一白发老翁上前敲门,询问香自何来。掌柜的一边从锅里捞出猪蹄,一边如实相告:「这蹄膀错放了硝,吃不得。」张果老哪管这个,当即让掌柜的将四个猪蹄都切了,一口气吃了三个半,连说好吃。掌柜的一边看得目瞪口呆。等白发老儿留下银子扬长而去之后,两口子试着尝了尝剩下的猪蹄:酥嫩香鲜,油而不腻,果然好吃。打这之后,酒家专做此肉,只是觉得「硝肉」二字过俗,遂取名「肴肉」。

在镇江、扬州一带,肴肉既是冷菜和面浇头,更是一道不可或缺的著名传统茶点。


《乌镇》A0102030003 · 2013年4月27日摄于中国浙江嘉兴桐乡乌镇西栅

 

每当天开始变暗,也就是差不多街灯亮起时分,天空会由浅而深地变幻出纯净而深邃的蓝色。如果拍灯光夜景,这时的天幕对暖色的灯光是一种绝佳的衬托,非常漂亮。只这段时间不很长,大约也就半个多小时,因此有人称其为「黄金半小时」,之后,天便完全变黑。

要想充分利用这段宝贵的「黄金半小时」,最好提前选好机位。不要贪,机位不宜多,两三个,并且不同的机位相距也不要太远。这样在移动机位时耗时不多,可以从容些。机位一多,距离又远,到时候容易手忙脚乱,反而不容易拍好。

俗话说「伤十指不如断一指」。与其拍一大堆品质一般的照片,远不如拍出一张令自己满意的照片更有价值。

1 126 127 128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