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F0300000218 · 2019年2月4日摄于「南海之梦」号邮轮

 

除夕。

下午三点,我们登上了「南海之梦」号邮轮。此时此刻,邮轮已经收回缆绳,正缓缓离开位于海南三亚的凤凰岛邮轮码头驶向大海。如果一切正常,我们会在明天凌晨抵达西沙群岛的永乐环礁锚地。

这是一次充满期待的旅行,不仅仅因为我们将在大海上欢度除夕、迎接新年,更令人兴奋的是,明天一早,我们将搭乘冲锋舟登上西沙群岛。那里是普通游客可以抵达的祖国的最南端。

但愿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能够一切顺利。

新年快乐。


《红红火火过大年》F0100000057 · 2018年12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每年的腊月廿三是北方的「小年」;南方则要晚一天,「小年」在腊月廿四。上海有些特立独行,上海人管腊月廿九叫「小年夜」。

到了「小年」,「年」便算正式开始了。

近年来,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每逢过年,很多国家都会以各种方式和全球华人一起庆祝「中国新年」。只是今年事情发生一些变化:澳大利亚官方将「中国新年」改成了「农历新年」,原因是不仅是中国,韩国和越南等其他国家也「过年」。为了避免可能由此引起的麻烦,澳大利亚官方从今年起用「农历新年」来代替「中国新年」。

但这样做可能疏忽了一件事:农历年对应着十二生肖,而越南的十二生肖和中国的十二生肖有所不同。2023年是中国的「兔年」,而那一年却是越南的「猫年」。不知道到时候澳大利亚官方该如何拿捏。

也是蛮有趣的一件事。


《街拍》F0300000213 · 2019年1月2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想把蓝天拍得更蓝,除了使用滤镜,还有其他一些事情可做。

用广角拍摄比用长焦拍摄的效果要好。个中的原因没有细究过,不很清楚,但事实就是如此。

采用顺光。

蓝天拍不蓝,一个常见的原因是天空过度曝光。所以要对天空测光,甚至再适当地降低一些曝光。通常是降得越多,拍出来的天空就显得越蓝。只是这样一来,地面的景物或人物就容易过暗。采用渐变灰滤镜是一个解决办法。但如果像我一样,觉得使用滤镜太麻烦,那就尽可能挑明亮的景物或将人物置于尽可能明亮的环境中拍摄。再不然,不拍,或者拍摄之后通过后期进行适当调整。

在采用逆光或侧逆光拍摄人物时,除非是想拍剪影,不然再蓝的天也会因过度曝光而变得惨白。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会尽可能避开天空,将人物置于相对较暗的背景前,比如建筑物、树林,或诸如此类。

顺便说一下,在顺光且小角度的情况下,甚至一些浊黄的水面也可以拍得很蓝。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M0000000006 · 2016年10月29日摄于中国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世纪四十年代,由于局势不稳,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决定将故宫文物南迁以避战乱。这批文物有相当一部分珍品最后被运往台湾,成为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故宫的文物到底有多少到了台湾,去年,也就是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时,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向记者作了介绍:

1933年1月,故宫博物院理事会讨论决定选择文物精品,迁往上海储藏。第一批2,118箱文物,为古物馆藏各类瓷铜玉器,图书馆藏文渊阁《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文渊阁、皇极殿、乾清宫所存《古今图书集成》以及文献馆档案、册宝、舆图、图像、乐器、服饰等。但是后来因时间紧迫,箱数又多,择精品文物装箱,于事实上未能完全做到。或因受装箱人文物知识所限,留下真品,选走伪品;或因珍贵文物,藏置于次要处所,未找出装箱运出。

此外,因受包装及运输条件的限制,凡是大件的物品(玉器、陶瓷、书画等俱有)都未运走。那志良《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一书中记载:「那些职员(指秘书处),对文物、图书、文献,一概不懂,叫他们装箱,就有应该装的不装,而那毫无价值的东西却装了箱,例如他们装的有黑折扇若干箱,那是毫无价值的东西。」当时秘书处、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共同为文物装箱,且秘书处所装箱数几乎占总数的一半。

据档案记载,迁运至台湾保存的故宫文物共计2972箱,占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总箱数13491箱的22%,包括瓷器907箱、玉器98箱、铜器61箱、雕漆36箱、珐琅66箱、书画91箱、图书1,334箱、文献204箱。

这些文物迁台后,台北故宫先后进行了3次清点,数字增长较大,主要是204箱清宫档案,由于计件方式的变化,由1954年的28,920件增长为386,862件。目前,台北故宫共收藏有来自北京故宫的文物597,556件,其中器物类44,770件,书画类6,807件,图书文献类545,979件。此外,台北故宫还收藏有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原古物陈列所的11,865件文物。

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台北故宫典藏文物总数696,112件,其中来自北京故宫的文物占85.84%,共计597,556件。


《日本即景》A0213000002 · 2012年11月18日摄于日本佐贺

 

心「怦」地跳了一下 以为是爱情 其实是心律不齐

 

这不是搞笑段子,是78岁的大友宽子奶奶创作的「银发川柳」,调侃自己的心脏病。

「川柳」,是日本一种特殊体裁的小诗,只有17个日语音节,风格类似打油诗。而「银发川柳」,顾名思义,主题只限定老年生活。

当今的日本,每四人中就有一名高龄老人,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28%。如何面对衰老,并与之共处,是每个普通人都无法逃避的课题。

在一首首饶有趣味的银发川柳里,「衰老」抛弃了以往的宏大与沉重,变成了一件可以轻松调侃的生活日常。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日本人刻板、漠然。但这只是表象。实际上,日本人并不缺乏幽默。「银发川柳」中就有很多的「黑色幽默」:

 

人老了 打个喷嚏 都要赌上性命

 

就算谢顶了 去理发店 也不打折

 

那个医生 以前教我养生 竟然比我先死了

 

吃饭八分饱 还有两分 用来吃药

 

逗猫棒 挥得太慢 被猫嫌弃了一脸

 

同学会上 大家鞠躬道别 结果一起站不稳

 

下了奔驰 我要换乘 轮椅

 

别这样 我只是睡个懒觉 不用摸我脉搏

 

白内障手术后 看到自己的老年斑和皱纹 吓了一跳

 

终于 我还清了房贷 住进了养老院

 

人生 已经不迷茫了 但总是会迷路

 

人老了 亲个嘴 都惊动了假牙

 

欣赏这样的生活态度。这比整天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好太多。

老了,这才叫生活。不然,充其量只能算是活着。

财迷

20190130


《财迷》F0300000212 · 2019年1月23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上海大剧院

 

我们家大门背后贴着一张支付宝收款二维码,收款方是闹闹,收的是「卫生间使用费」。

我们买屋子的时候,闹闹他娘老子还是个屁大的孩子。在得知我们家财政发生困难后,她掏出了所有的「私房钱」。按当时的房价,差不多能买下一两平米,够安个抽水马桶。尽管之后装修过几回,但无论抽水马桶安在哪,那块地方的产权一直归她所有。

大几岁后,闹闹他娘老子有了「物权」意识,说她打算对卫生间开征使用费。对于这样的合法且合理的要求,我们无法反驳,自然满口答应。只是告诉她,家里除了卫生间,其他地方的物权归我们所有。她可以待在卫生间里,但要出来,我们同样要收费。

于是大家妥协,相安无事。

闹闹得知这事后,说他正式接管他娘老子的那份产权,开征卫生间使用费。他叫娘老子弄来支付宝收款码,贴在大门背后,还劳神费力地手写了一张《价目表》:「大号」如何,「小号」如何,包月如何,包年如何,贴在收款码边上,要求我们自觉付费。

开始也是好玩,我们隔三差五地扫码付款。只是不久之后,我们就把这事渐渐给忘了。过了几天,闹闹回来,进门就说:「我好像已经有好几天没听到『支付宝到账了』。」说完自己也忍俊不禁,哈哈大笑。

前些天,外婆塞了一个大大的红包,说是今年的压岁钱。妈妈把钱存进了闹闹的支付宝,买了理财。支付宝的理财收益很直观,天天更新,这下子把闹闹的财迷心又给勾了起来。前天回来,他拿着个拖把冲进我的房间,嚷嚷着说要给我拖地板。我被他弄得一头雾水,说不用,我自己会拖。

后来才知道,他这是在提供「有尝家政服务」,就是大街上拿着块脏抹布给人擦汽车挡风玻璃的那种。在进我房间之前,已经让外婆扫码支付他拖客厅地板的「服务费」了,只是进我房间后,没敢跟我开口要这钱。


《街拍》F0300000211 · 2019年1月27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也是偶然,无意中见到安徽长庚光学出品的「老蛙」12MM超广角、零畸变定焦镜头的样片,心痒难耐,便买了一支,只是买了之后好几个月来一直没什么机会用。昨天难得一个朗晴,出门逛街,采办年货,就挂了「无敌兔」,让外婆当模特试了几张。「零畸变」果然并非虚言。

这是一支全手动定焦镜头,对于平时习惯了自动对焦的人而言,可能会有些许的不适应。这可能是这支镜头最大的不足之处。但由于是超广角,景深非常大,即使目测对焦也不应该会发生明显的脱焦。

在摄影器材德系、日系一统天下的当下,能有一支国产镜头脱颖而出,难能可贵。

希望这是一个好开端。


《雀跃枝头》E0400000003 · 2013年3月27日摄于日本大阪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日本大阪的大阪城公园有一片梅林。六年前的三月间出差日本大阪时恰逢梅展,便偷闲独自跑去赏梅。只是那天时阴时雨,光线不佳,拍出来的照片反差很小,而且色彩也不艳丽。不过,像这种低反差、低饱和的照片倒是蛮适合处理成工笔花鸟。

在PHOTOSHOP中打开原片,根据构思适当裁切,再用「画笔工具」仔细去除多余的枝叶,降饱和,提锐。

复制经过上述初步处理后的图片,去色。用「橡皮擦工具」将鸟和梅花适当擦除,使其显露出底层相应部位的色彩。这一过程可视作局部着色。鸟可以全部擦除,但花和骨朵不必全部擦除,根据感觉,点到即可。

创建一个新的空白图层,盖印。用「图片过滤器」调整图片的整体色调,做旧。

配字、印。感觉上,白字比黑字干净,但要适当降低一下透明度,不然看上去有些突兀。

合并所有图层后添加纹理效果。

之前试过先添加纹理再配字、印,但字和印看上去像是浮在画面之上,效果不很理想。


《翠玉白菜》M0000000005 · 2016年10月29日摄于中国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都喜欢管东西便宜叫「白菜价」,可白菜也有不便宜的,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棵「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是大清时皇家的把玩之物,算不上「重器」,称它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有点过。但翠玉白菜名头极大,人气极高。

我们是掌灯时分进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刚一进门,热情的工作人员便上前介绍说:「你们赶紧去看『翠玉白菜』,那边的展室马上要关闭了,之后再参观其他展室好了。」展室内人头攒动,观众只能绕着展柜边移动边参观而不能驻足,因为后面还有太多的人在排队等候。

翠玉白菜贵在构思的巧妙:一块半白半绿的缅甸翠玉,没往游龙飞凤那头琢磨,而是充分利用了翠玉本身的色彩将其琢磨成了一棵大白菜,巧夺天工。这件器物的雕琢也堪称精湛:叶脉纹理清晰自然、浑然天成。尤其是绿叶上面那两枚小虫儿,更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有人对这件器物表示不屑,言其过于写实。其实写实并不代表不雅,而写意也不代表不俗。翠玉白菜创意奇妙,且工艺精湛,由大俗而至大雅,妙不可言。


《少女峰》A2601000001 · 2011年3月9日摄于瑞士伯恩

 

瑞士是一个山地国家,除了山、水和风光之外,并没有太多的自然资源,因此,历史上的瑞士远非现在这么富裕,生性强悍的瑞士人很多靠当雇佣兵谋生。这些来自阿尔卑斯山下的瑞士雇佣兵骁勇而忠诚,用血海尸山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荣耀。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梵蒂冈教皇的瑞士卫队。

16世纪初时的梵蒂冈教廷护卫队由多国士兵组成。1527年5月6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率兵洗劫整个罗马城,教廷护卫队中其他国家的士兵都闻风作鸟兽散,只有189个瑞士人留了下来。当教皇逃入圣天使城时,跟随其后的只有42个瑞士人,其余147人全部阵亡。瑞士人的忠诚赢得了教皇的信赖。自此,只有瑞士人才有资格担任教皇的护卫。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这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蓝色妖姬》D0012000002 · 2013年4月21日摄于中国上海松江辰山植物园

 

郁金香进入欧洲是在1530年。这一年,葡萄牙从奥斯曼帝国引种了郁金香。二十四年之后,奥地利驻奥斯曼帝国大使将一些郁金香种子带回维也纳,并赠送给了他的朋友,在维也纳皇家花园当园丁的克卢修斯。克卢修斯是知名的植物学家,经过他的悉心栽培,登陆欧洲的郁金香种子终于发芽、生长、开花了。1593年,克卢修斯受聘担任荷兰莱顿大学植物园的主管。他随身携带了一些郁金香鳞茎来到荷兰。这种来自异国的花卉第二年便在荷兰第一次绽放。

17世纪的欧洲属于一个充满炫耀、猎奇和好大喜功的时代。花园和鲜花是贵族和商人们奢华生活的一部分。实际上,无论任何时代,社会中的上等阶层总是渴望得到地位的标志,现在可能是法拉利跑车、游艇和私人飞机;而那时,豪宅、花园和鲜花,特别是异国情调的郁金香,则是他们向往的新宠。但由于郁金香被引种到欧洲的时间很短,数量自然非常有限,因此价格也极其昂贵。一般少数富有的达官显贵家里都摆有郁金香,作为观赏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一块豪华的郁金香贴片、一次用郁金香加以装点的聚会、甚至奢侈地装饰着郁金香的窗框,都成为了一种昭示社会地位的手段。在当时,巴黎的时尚女子上街,如果能戴上一朵郁金香作为装饰,便会觉得身价倍增。当时巴黎的一位富家小姐出嫁时,所有的嫁妆,竟然就是一枚稀有品种的郁金香球茎。

1634年,郁金香突然之间摇身一变,成为当时荷兰最时髦、最火爆的投机标的,很多参与者一夜暴富,一时间全荷兰从贵族到平民都投向其中,导致郁金香价格暴涨。到1637年,一种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每一株的价格达到了令人咋舌的6700荷兰盾,而当时荷兰人的年平均收入只有150荷兰盾。由于一花难求,很多荷兰人甚至购买尚未收获的期货郁金香。不幸的是,这场由疯狂的博傻引发的郁金香泡沫于1637年2月4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崩溃,一周之内,郁金香的平均价格暴跌九成,很多普通品种的价格甚至比当时的洋葱还要便宜。这就是荷兰历史上著名的「郁金香事件」。

尽管郁金香带来过巨大的伤痛,但这种高贵而神奇的花卉依然深受荷兰人的喜爱,和风车、木履、奶酪一样,甚至成为了荷兰的代名词。


《郁金香》D0012000001 · 2012年4月15日摄于中国上海南汇上海鲜花港

 

韩国人说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相信是能拿得出一些「证据」的,不会无中生有。也许在某次考古中发现地上有一坑,经研究后感觉这应该是远古时一屁孩摔了一跤留下的,并以此认定这是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案例。说它一点没道理也不好说。自娱自乐,开心就好。

每个人都应该要有民族自豪感。但中国有野樱花,便说日本樱花是中国的;中国有鲤鱼,便说日本锦鲤是中国的;这就很韩国了。

前些年,有人说郁金香是中国的。除了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诗句可以佐证之外,中医也历来将其入药:「味苦、辛、平,化湿辟秽,主脾胃湿浊、胸脘满闷、呕逆腹痛、口臭苔腻」。可惜的是,此「郁金香」非彼郁金香,完全不是同一属植物。

认为郁金香中国的还有另外一个证据,就是在中国的新疆及内蒙有多达10个品种的野生郁金香分布,但其中绝大部分品种在中亚、西亚、蒙古、西伯利亚、东南欧、埃及、地中海等地也都有分布。但令「郁金香是中国的」们深感郁闷的是,最新的研究表明,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所有栽培郁金香品种均非来自中国境内的10个野生郁金香品种,而是分别来自克里米亚、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高原、外高加索、伊朗、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地。

无论是化石证据还是分子生物学研究都表明,郁金香的祖先很可能来自久远的,不像现在这么寒冷的北极,只是在第四纪冰川期,和其他很多生物一样逐渐南迁,最终在中亚及周边一带演化出了第一批野生郁金香。

最早对郁金香进行人工栽培的是塞尔柱人。这个突厥人的分支在公元11世纪势力非常强大,横扫如今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他们建立起庞大的塞尔柱帝国,同时也将郁金香带到了这一地区。据说当时有一个波斯诗人见到郁金香后欣喜不已,并写了一首诗表达了对它的赞美。这首诗是最早,同时也是最可靠的有关郁金香的文献记录。

一个世纪之后,塞尔柱帝国灭亡,但郁金香不但没有失宠,反而在后来的奥斯曼帝国备受推崇,因为在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旧土耳其文中,「郁金香」一词的词形与真主「安拉」相同,郁金香也因此有了宗教象征,受到奥斯曼皇族的青睐,一度成为皇室标志,到16世纪,甚至还成为了帝国标志。这一时期,土耳其人开始重视并着手郁金香品种的筛选和培育,而不单单像以前那样,只是从挖取野生郁金香栽种。这被认为是栽培郁金香的真正起源,而起源地是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


《新疆抓饭》B0000000047 · 2019年1月22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五角场耶里夏丽

 

「耶里夏丽」是上世纪末由「疆二代」在上海开办的清真餐厅,其主打的新疆菜在上海小有名气。不知是未得新疆菜的真传还是为了迎合上海人的口味,感觉有点似是而非,就像是日本的「中华料理」。

就说抓饭。饭本身做得还是蛮地道的,就是油不够大,少了那种抓饭该有的油润爽滑。更致命的是其中的羊肉,和西域的差别很大, 不但少汁寡鲜,膻味也重。

上海的烤羊肉串要放那么多的辣椒面和孜然粉不是没有道理的。


《东大寺大佛殿》A0208000004 · 2017年12月7日摄于日本奈良东大寺

 

日本奈良东大寺主殿大佛殿高47米,比中国故宫的太和殿高出整整20米,是世界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支撑起如此庞大建筑的是殿内的72根楠木立柱。蹊跷的是,在这些立柱中,有一根的底部有一贯通的方孔,30厘米见方,据说大小和殿内供奉的大佛的鼻孔一般。

传说这个洞代表着地狱。钻过该洞,转世时就能免受地狱之苦。很多人在参观东大寺时,都会排着长队挨个从方孔中钻过,以求消灾免祸、祈福纳祥。我们家那三个活宝也都钻过。

据推测,这个洞的形成不少于400年,很可能是东大寺最后一次火毁后修复时所留,但形成的原因现已无人知晓。


《台北印象》A0103010007 · 2016年10月28日摄于中国台湾台北

 

老师:「小明,用『况且』造句。」

小明:「一列火车开过来,『况且』、『况且』。」

老师:「滚!」

 

台湾有一条铁路支线「平溪线」,说它「逛吃」、「逛吃」很贴切:搭乘这条线的乘客百分之九十并不为了通勤,而是逛、吃。

「平溪线」是台湾铁路管理局,即「台铁」经营的一条往返于侯硐和菁桐之间的铁路支线,为单线、慢速列车。

平溪,台湾新北市的一个市辖区,清朝乾隆时福建人在这一带拓荒开垦。平溪初称「石碇堡」,日本殖民时期设「石底」及「十分寮」两区。1920年,日本殖民当局实行地方自治,石底、十分寮两区合并为「平溪庄」。台湾光复后,平溪庄改称平溪乡,为前台北县所辖。2009年,台北县升格为直辖市时更命为「新北市」,平溪乡同时更命为平溪区。

平溪区早期是以农耕为主的山区聚落,先民大多采集薯榔、樟脑及种植大青、茶叶等作物。1907年,平溪庄第一任庄长潘炳烛在平溪附近发现煤矿露头,开启了平溪乡的黑金岁月,顿时摇身一变成为一座繁华的山城小镇。1918年,由当时的台阳矿业公司所出资兴建平溪支线铁路,从此牵动了近一个世纪的产业发展,也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型态及整体环境氛围。在煤矿业最为兴盛的时候,平溪支线铁路可谓人声鼎沸,来此淘金的追梦者高达数万人。铁道上的火车每天来来往往地运送着煤矿,铁道两旁的街道也因为外来人口和矿场不时上演熙来攘往的荣景。虽然在十多年前,矿场因为产量的减少和矿坑灾变等等原因纷纷关闭,平溪的铅华逐渐褪色,但铁支路并没有因此落寞,反而成了人们追忆平溪黑金岁月和矿工苦涩光阴的最佳题材。

1992年4月,平溪线被台铁选定为「观光铁道路线」,沿途各个站点都被打造成了一个个特色小镇,是大陆自由行观光客,尤其是大陆年轻观光客的热门景点。只是每天成千上万来来往往的观光客没有人会去追忆平溪的过往历史,纯粹就是吃喝玩乐,图个热闹。

平溪线现设侯硐、三貂岭、大华、十分、望古、岭脚、平溪,以及菁桐八站。列车每一小时一班,凭一日通票各站随意乘坐,不限次数。由于人多,经常无座,所以可先去菁桐,然后一站一站往回乘,这样不很累。最好等傍晚时分赶到十分车站,那里很多人放天灯,热闹非凡。


《撒欢》F0300000210 · 2019年1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五角场万达广场

 

明天再有半天学校就正式开始放假。

上周二、三两天考试。周二考的是英语和数学,周三考语文。周二那天一见到我,这小子异常的亢奋:「外公,知道我英语考试检查了几遍?」

我说猜不出来,直接告诉我得了。

「四十遍!」

我还不了解这小子嘛。试卷应该是检查过好些遍,但不至于刚巧是四十遍,平时丢三落四的,哪记得这么清。

「厉害,厉害。」我附和道。

回到家,一见到外婆,又来了:「外婆,知道我今天英语考试一共检查了多少遍吗?」

「外婆猜不到。」

「给你一个范围:从十遍到五十遍。」

「外婆还是猜不出来。」

「告诉你啊:是四十遍!」

过了两天,成绩出来了:九十九分。真可谓百密难免一疏。「检查了四十遍」的试卷,结果还是被扣了一分。这让这小子的小脸往哪儿搁啊。于是生闷气。妈妈怎么劝都不管用,最后也是一肚子的气:「以后再到考试出成绩的时候,就把你送到外公那里,去跟铁哥们闹腾,我是不想管了。」

这事怨谁呢。其实娘俩一个德性:每当考试考砸了,就以攻为守,百般自责,一脸的可怜兮兮。如此这般,不但不会挨训,通常还会有精神、物质双安慰。


《束河》A0115010005 · 2017年2月21日摄于中国云南丽江

 

丽江,通常指的是丽江的大研。其实丽江除了大研,还有束河和白沙,而且历史也较大研更为悠久。

束河离大研不远。两镇仅相隔十几里,格局也颇为相似:同样的石板路,同样的四方街,只是束河的规模要稍小一些。

束河为茶马古道重镇,是藏区与内地主要的皮货贸易市场。可能是这个原因,束河自古多皮匠。当地的皮具制作历史据称已有六百余年,是当地引以为傲的传统行业,其祖师爷被供奉在镇上的「三圣宫」内。

近年来,丽江大研的负面新闻不断,但十几里之外的束河却始终能独善其身。

如果去丽江,可以去束河看看。


《换一个角度看多瑙河》F0300000209 · 2019年1月18日摄于中国上海长宁维京游轮中国总部

 

浪荡了一个多月的太阳总算想着回来了。久违了。

下午参加了维京中国总部的一个茶会。关注这家瑞士主推欧洲内河的游轮公司有段时间了。尽管航线沿途的主要城市很多都已经走过,但还是很想体验一下「躺着游欧洲」。只是今年上半年实在没有时间了,等十月份的具体日程出来后,争取抽时间走一趟。

茶会从下午一点半签到到四点半结束,持续了三个小时。头一个小时的介绍和后一个小时的咨询信息量很大,收获也丰,中间一个小时是一个女「文青」介绍带娃走莱茵河航线的体验,蛮折磨人的:管荷兰叫诺德兰,诸如此类,反正就是管佛罗伦萨叫翡冷翠的那种。听了头大。

从维京出来,外婆说去同济大学。那里晚上有一场教工民乐演出。

从维京到同济,地铁十号线直达,我们却跑去倒公交:71路换123路。71路「中运量公交」是上海唯一的一条BRT,之前听说过,见到过,就是没坐过。今天顺道体验一把。

演出晚上六点半准时启幕,参演人员都是刚成立一年多的同济大学教工民乐社团的「零门槛」学员,很认真,只是有点节奏不齐外加五音不全。

外婆问我演出怎么样。我说,基础班过于基础,提高班有待提高。「鹅、鹅、鹅」,差不多就这意思。她又问,以后再有这样的演出还来不来。我说要是刚巧碰上家里停水停电可能会来。说完,两人一阵大笑。


《东洋车》A0204000017 · 2017年12月6日摄于日本京都岚山

 

这种两轮人力车曾充斥于民国时期京、津、沪、汉等大都市的街头,只是各地的叫法不同。北京因其为泊来品而称其为「洋车」,天津因其轱辘裹有橡胶车胎而称其为「胶皮车」,而上海则因车身被漆成黄色而称其为「黄包车」。

中国最早出现这种车是在同治十三年。同治十二年,法国人米拉向当时的法租界公董局提出请求:「在两租界设立手拉小车客运服务机构」,并申请十年的专利经营权。法租界公董局与公共租界工部局协商后,同意由两局发放人力车执照,并批准路程价格。次年,米拉从日本购买了一批两轮人力车投入运营。由于这种车来自日本,所以称为「东洋车」。但实际上,这种车并非日本人,而是英国一个叫做培利的牧师所发明。只是欧洲人很少有愿意代替马来拉这种「人力马车」,这种车也就没能盛行。

黄包车夫非常辛苦。由于常年辛劳,再加上营养不良,即使是壮汉也拉不了几年车。「五四运动」后,一些「新青年」甚至号召国民抵制这种伤害车夫健康的黄包车。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这种车便被人力三轮车所淘汰。1955年3月1日,上海最后一辆黄包车退出了历史舞台。倒是日本,现在依然有很多「东洋车」作为观光车在继续运营。


《霜月》A0204000016 · 2017年12月5日摄于日本京都

 

历史上,由于受汉唐文化的影响,汉字曾在日本、越南、朝鲜和韩国被广泛使用。这些国家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史籍、文献等珍贵历史资料。到了近、现代,为了消除中国文化的影响,越南、朝鲜和韩国以国家意志弃用汉字,以至于现如今除了少数历史学家,已经很少有人能从自己国家的历史文献中读懂本国历史,人为制造出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历史断层。

日本和上述几个国家不同,除了出于对本国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汉字本身所蕴含的意境和雅致和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密不可分,难以割舍。

在日本,旧历的十二个被赋予了非常雅致的名称。

睦月,一月。新年伊始,拜亲访友,和睦相往,其乐融融。

如月,二月。万物复苏,如期而生。

弥生,三月。「弥生」源自「木草弥や生ひ月」,春至而草木生。

卯月,四月。是月「卯の花」盛开。

皐月,五月。插秧的时节。

水无月,六月。梅雨已过,雨水渐稀。

文月,七月。七月,尤其是七夕前后,是古时日本文人吟诗作赋的时节。

叶月,八月。叶落之月。秋至而叶始落。

长月,九月。夜长之月。秋深而夜渐长。

神无月,十月。在日本的民间传说中,各路神灵会在十月于出云国聚首。这时,其他地方不再有神灵,故谓神无月。但对于出云国,十月即「神有月」。

霜月,十一月。初霜降。

师走,十二月。时至岁末,是和尚外出诵经的时节。

除此之外,日本民间对一年十二个月还有另外一种叫法,甚至愈发的雅致:

初空、梅见、夜樱、清和、浴兰、蝉羽、凉月、月见、竹醉、时雨、神乐、胧月。

1 119 120 121 167